我心目中的科学家 贝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心目中的科学家
——亚历山大·贝尔
科学家一词在百科中的解释为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士,包括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这两大类。
还有一种说法是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人员,达到了一定的造诣,获得了有关部门的和行业的认可,均可以称之为科学家。
按照这样的说法,无论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还是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都应当属于科学家的分类。
而工程师自然也可以被称为科学家了。
在我所知道的为数不多的科学家中,有这么一位我认为是科学家典范且奉之为目标的,那就是贝尔,亚历山大·贝尔。
他的成就无需我多说。
贝尔出生于英格兰的爱丁堡,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著名的语音学家,对人体发声器官的构造、功能以及人的听觉特点都有十分深入的研究。
贝尔的母亲是一位聋人,这使得他在大学选择了语音学专业,以便为聋哑人解除痛苦。
贝尔的父亲还曾创造过一套哑语,借助口型和手势来进行交流,为自己所从事的聋哑人教育服务,同时也给聋哑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正是这样的家庭环境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了贝尔后期的研究方向。
而贝尔从小耳濡目染的父亲与祖父两辈人的殷实的专业知识也是贝尔在技术细节上的灵感来源。
每个科学家的背景都是不完全一样的,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会自然而然地受其影响。
科学家就是这样,环境对他们必然会有限制,但是他们可以从自己所学的知识中找到使之更加符合自己意愿的方法并付诸实践。
自幼对自然科学的爱好似乎是科学家的“标配”了,贝尔的“配置”可不差,除了自己拆装玩具、解剖小动物之外,贝尔还自己设计了一个水磨的改造方案,并因其实用性在当地声名大振。
我想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自己动手做过些实用的东西,那种成就感也让很多人萌生了投身科学家行业的想法,而最终成功的数量少了很多。
我相信这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有能力成为科学家的,只是他们没有坚持之而已。
坚持,这是科学家的另一必须特性。
22岁时,贝尔受聘为波士顿大学语言学教授,担任声学讲座的主讲。
在莫尔斯发明电报后的20多年中无数科学家试图直接用电流传递语音,贝尔也把发明电话做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由于电话是传递连续的信号而不是电报那样不连续的通断信号,在当时的难度好比登天。
在平常的实验中他注意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次电流通断时线圈发出类似莫尔斯电码的“滴答”声,这让贝尔想到了可以用电流强度模拟出声音的变化,并用电流传递语音信号。
随后他花了两年时间学习电学,并辞去了教授职务,一心扎入电话的发明工作中。
之后他又遇到了电气工程师沃特森,在其帮助下成功制造出了电话机的样机,之后几经改进终于制成了成品并成功取得专利。
在贝尔需要电学知识时,他首先想到且去做的是自学相关知识,而之后却是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才成功研制出了电话机。
可见科学家并不是万能的,他们只是比一般人做得好而已。
贝尔的平凡还体现在他的家庭中。
他的哥哥在23岁时死于疾病,而两年中他的两位儿子先后诞生却又夭折的残忍使得他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走出阴影。
贝尔在自己领域的成就无疑是万众瞩目的,但是在他所不熟悉领域他也是无助的、无奈的。
当下有一种神化科学家的不良风气,特别是在某些媒体的宣传中更是宣称某些科学家从小就能做到成年人都无法实现的成就。
为了鼓励青少年走上科研的道路固然是好事,但是这种本身就与科学思想相悖的方式是应该抵制的。
这似乎有些偏题了。
作为国家将来科研的中坚力量的大学生们,应该从前人的经验中吸取教训,以求为社会做出建设,一位前人称之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在我校的网站上有一篇题为《什么是做科研》的文章,我看后深有感触,特别是其中“一半时间看文献,一半时间做实验、做仿真”的观点,醍醐灌顶,使我走出了“越做科研越无聊”怪圈。
而在另一篇文章中,作者对除科研能力之外的能力如与人交流的能力、表达能力和外语文献的阅读能力等的强调是极具启发性的,他让我们开始思考一个社会人应该拥有的特质并将之与自己所掌握的相对比然后适当地更改自己的学习方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