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级的热力设计原理

合集下载

汽轮机原理 第二章 汽轮机级内能量转换过程

汽轮机原理 第二章 汽轮机级内能量转换过程

2.1 蒸汽在喷嘴中的流动过程

Gn Gnc
2 k 1 2 k k n n k 1

Gn Gnc
An An
2 k 1 2k 0 0 k p0 0 n n k k 1
2 k k 1
k 1 k 1
m 0.05 ~ 0.30
反动级: 反动度 m 0.5 的级称反动级 复速级: 由固定的喷嘴、导叶和安装在同一叶轮上的两列动叶组成的 级称为复速级
第一节 汽轮机级的基本概念 纯冲动级 反动度 m 0 级称纯冲动级
1.3 级的类型和特点
特点:
①只在喷嘴中膨胀,在动叶中不膨 胀,转换过程
第二章 汽轮机级内能量转换过程
•第一节 汽轮机级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蒸汽在喷嘴和动叶通道中的流动过程
•第三节 级的轮周功率和轮周效率
•第四节 叶栅的气动特性 •第五节 级内损失和级的相对内效率
•第六节 级的热力设计原理
•第七节 扭叶片级
第二章 汽轮机级内能量转换过程
度 c 上升, p 下降,在某一截面上汽流速度 c=a , Ma=1 ,此状态叫临
界状态,此截面叫喉部。临界压力p1c,临界速度c1c。 临界压力p1c与滞止压力p00之比,叫临界压比ε
p1c 2 kk nc 0 ( ) 1 p0 k 1
nc

p0 c0
喉部 p1 p1c c1c Y 临界状态
一、蒸汽在喷嘴中的流动过程 蒸汽在喷嘴(静叶)中的流动过程的特点:
(1)蒸汽在喷嘴中把热能转换成动能,并获得一定的方向;
(2)喷嘴固定在汽缸上,是静止的,不对外做功,w=0。
第二节 蒸汽在喷嘴和动叶通道中的流动过程 (一)喷嘴出口汽流速度 由能量方程:

汽轮机原理思考题1

汽轮机原理思考题1

汽轮机原理思考题11.汽轮机有那些⽤途,我国的汽轮机是如何进⾏分类的,其型号和型式如何表⽰?汽轮机的⽤途:把蒸汽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于发电;除此之外,还⽤于⼤型舰船的动⼒装备,并⼴泛作为⼯业动⼒源,⽤于驱动⿎风机、泵、压缩机等设备。

汽轮机的分类:A、按做功原理分类:冲动式汽轮机、反动式汽轮机。

B、按热⼒过程特性分类:凝汽式汽轮机、背压式汽轮机、调整抽汽式汽轮机、中间再热式汽轮机。

C、按蒸汽压⼒分类:低压汽轮机,新汽压⼒1.2~2MPa中压汽轮机,新汽压⼒2.1~4.0MPa⾼压汽轮机,新汽压⼒8.1~12.5MPa超⾼压汽轮机,新汽压⼒12.6~15.0MPa亚临界压⼒汽轮机,新汽压⼒15.1~22.5MPa超临界压⼒汽轮机,新汽压⼒⼤于22.1MPa超超临界压⼒汽轮机,新汽压⼒27MPa以上或蒸汽温度超过600/620℃汽轮机的型号表⽰:我国制造的汽轮机的型号有三部分。

第⼀部分:由汉语拼⾳表⽰汽轮机的形式(如表⼀),由数字表⽰汽轮机的容量(MW);第⼆部分:⽤⼏组由斜线分隔的数字分别表⽰新蒸汽参数、再热蒸汽参数、供热蒸汽参数等;第三部分:⼚家设计序号。

2.汽轮机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有那些,如何从科学研究及⼯程应⽤的不同⾓度学习该课程?研究内容:(1)绪论: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在⽣产实践中的应⽤;国内外汽轮机的展及应⽤;汽轮机的型式、分类及型号;汽轮机装置及现代⼤型单元制机组的概念;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及学习⽅法。

(2)汽轮机级的⼯作原理:⼀元流动的⼏个主要⽅程及应⽤;蒸汽在喷嘴及动叶中的流动、速度三⾓形及计算;级的轮周功率和轮周效率;级内损失和级的相对内效率;级的热⼒设计原理。

(3)多级汽轮机:多级汽轮机的⼯作过程及其特点;进、排汽机构的流动阻⼒损失;汽轮机及其装置的经济性评价指标;轴封及其系统;轴向推⼒及平衡;汽轮机的极限功率及其影响因素。

(4)汽轮机变⼯况特性:喷嘴变⼯况时流量与压⼒的关系;级与级组的变⼯况特性;配汽⽅式对汽轮机变⼯况运⾏经济性和安全性的影响;滑压运⾏经(5)汽轮机的凝汽设备:凝汽设备的⼯作原理及任务;凝汽器的真空与传热;凝汽器的结构布置;抽⽓器;凝汽器变⼯况。

汽轮机原理第一章汽轮机级的工作原理

汽轮机原理第一章汽轮机级的工作原理
• 由捕水口,捕水室和疏水通道组成的级内捕水装置。 • 具有吸水缝的空心喷嘴 • 采用出汽边喷射蒸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空心喷嘴

提高动叶本身抗冲蚀能力
– 采用耐侵蚀性能强的的叶片材料 – 在叶片进汽边背弧上镶焊硬质合金 – 对叶片表面镀铬,局部高频淬应,电火花强化,氮化
• 冲动级的实际热力过程线 • 级效率
(连接)
x
– 又称端部损失,实质属于喷嘴和动叶的流动损失。主要决定于叶高。
• 叶轮摩擦损失
– 叶轮两侧及围带表面的粗糙度引起的摩擦损失 – 子午面内的涡流损失引起的损失
• 部分进汽损失
– 装有喷嘴的弧段长度Z*L(Z为喷嘴片数)于整个圆周长度∏*Dm的比值来表 示部分进汽的程度,称为部分进气度,用e表示。 – 由于部分进汽带来的能量损失称为部分进汽损失,由鼓风损失和斥汽损失组 成。鼓风损失发生再不装喷嘴的弧段内,斥汽损失欲鼓风损失相反。
• 简单流动模型易用一元稳定等比熵流动的基本方程
– 连续方程:G*v=A*c – 能量方程: h0 + c02/2 = h + c12/2 + w – 状态或过程方程:p*v=const
蒸汽在喷嘴和动叶通道中的流动过程
• 临界参数的概念
– 蒸汽流量不变时,当喷嘴中等比熵焓降达到临界值时,喷嘴通道面积为最小, 此处便是临界截面,其蒸汽流速等于当地音速。临界状态下的参数称为临界参 数。 – 临界速度,临界压力,临界压比,临界流量,实际流量
下一页

漏气损失(隔板的气封装置)
– 对于冲动级,隔板前后存在较大的压差,而隔板和转轴之间又存在着间隙,因此有一部分蒸 汽从隔板前通过间隙漏到隔板与本级动叶之间的汽室内,由于这部分蒸汽不通过喷嘴,因此 不做功,形成了漏气损失。为了避免隔板汽混入动叶中干扰主汽流,一方面在叶轮上开设平 衡孔,使隔板漏气通过平衡孔流到级后,另一方面在动叶根部设置汽封片加以阻挡,并设置 合理的反动度,尽量使动叶根部不出现吸汽或漏汽现象。 – 对于反动级,其漏汽损失比冲动级大因为

热力管道技术方案

热力管道技术方案

供热管网设计总说明一、基本概况:马家岸村一组新建二级供热管线 2×7023m,其中:DN250 供热管线 2×518m,DN200 供热管线 2×114m,DN125 供热管线 2×339m,DN100 供热管线2×1400m,DN80 供热管线 2×538m,DN70 供热管线入户管 2×114m,DN40 供热管线入户管 2×4000m,新建采暖检查井 5 座,新建采暖入户井 38 座。

最大冻土深度为1.5m。

二、设计依据《城镇供热直埋热水管道技术规程》(CJJ/T81-2013)《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2010)《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28-2014)《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预制直埋保温管及管件》(GB/T29047-2012)《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规范》(GB50235-2010)《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12)三、设计说明1、本工程热力管道采用直埋敷设,直埋管工程做法见05R410/50,热源由锅炉房提供。

2、管道及附件设计要求:a.直埋管道应使用整体式预制保温管道,管道及管件应符合《城镇供热直埋热水管道技术规程》(CJJ/T81-2013)和《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预制直埋保温管及管件》(GB/T29047-2012)的要求。

管道采用管径DN≤200mm,用无缝钢管,材质为20号钢,DN>200mm,用螺旋缝埋孤缝钢管,材质为325-B号钢。

b.管道的连接采用焊接,焊条型号E4303焊条,直径4mm。

直埋管道接头安装见05R410/79。

管道与设备、阀门等需要拆卸的附件连接时,应采用法兰连接。

c.固定支架安装见03R411-1。

3、管道阀门的选用及安装:采暖供回水干管上设D74X型法兰连接金属硬密封蝶阀,其允许工作温度应≥60°C,允许工作压力为1.6MPa。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是热力学的基本原理之一,也被称为能量守恒定律。

它描述了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对于揭示物质的能量变化和热力学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在19世纪提出的。

它可以简洁地表述为能量守恒定律,即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摧毁,只能在不同形式之间转化。

这意味着一个封闭系统中的能量总量是恒定的,能量既不能消失也不能产生。

当一个系统经历能量的转化时,其总能量保持不变,只是能量的形式和分布发生改变。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原理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原理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表示:ΔU = Q - W其中,ΔU表示系统内部能量的变化,Q表示系统吸收的热量,W表示系统对外做的功。

这个公式表明,系统内部能量的变化等于系统吸收的热量与系统对外做的功之间的差值。

当系统吸热时,ΔU为正,系统内部能量增加;当系统放热时,ΔU为负,系统内部能量减少;当系统对外做功时,ΔU 为负,系统内部能量减少;当系统由外界做功时,ΔU为正,系统内部能量增加。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工程和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介绍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几个重要应用。

1. 热机效率计算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热机效率计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热机的效率是指能够转化为有效功的热量与燃料能量之间的比例。

通过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我们可以计算出热机的效率,从而评估其性能。

2. 平衡热量计算在热平衡过程中,热力学第一定律可以用于计算平衡热量。

平衡热量是指系统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通过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我们可以计算系统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热量,并进一步了解能量转化过程。

3. 定常流动计算在工程领域中,很多设备和系统都涉及流体的流动。

热力学第一定律可以用于定常流动过程的计算。

这种定常流动的例子包括空调系统、燃料电池、蒸汽涡轮等。

通过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我们可以计算能量损失和效率,从而优化系统性能。

习题级的热力计算过程

习题级的热力计算过程

习题1:级的热力计算过程例已知汽轮机转速n=3000rpm,流过该级的蒸汽量G=16.67kg/s,某冲动级中级的平均直径d m=1.44m,级前蒸汽压力P0=0.098MPa,干度x0=0.99,流入该级的蒸汽初速C0=91.5m/s。

级的理想比焓降为Δh t=125.6kJ/kg,级的平均反动度Ωm=0.2,叶顶反动度Ωt=0.24,喷嘴出汽角α1=19º。

隔板汽封采用平齿汽封,汽封齿的平均直径d p=200mm,汽封间隙=0.5mm,齿数=2,动叶顶当量间隙=2mm,余速利用系数=0.85试求:①进行喷管热力计算,确定喷管通流面积和叶高;②进行动叶热力计算,确定动叶通流面积和高度;③画出该级的进出口速度三角形;④计算级的内效率和内功率;⑤画出级的热力过程线。

解:根据已知条件求得:级的圆周速度:级前蒸汽初始动能:级的滞止理想比焓降:喷嘴的滞止理想比焓降:动叶的理想比焓降:由焓熵图可查得:级前滞止压力=0.1Mpa,喷嘴后压力=0.054MPa级前滞止焓=2656kJ/kg,级前滞止比体积,喷嘴出口理想比体积,级后压力=0.044MPa。

1.喷嘴热力计算等熵指数:临界压比:喷嘴压比:因为<,可知汽流在喷嘴的斜切部分发生膨胀。

喷嘴临界压力:由焓熵图可查得喷嘴临界状态参数:,喷嘴出口汽流理想速度:取喷嘴速度系数,则喷嘴出口汽流实际速度为喷嘴临界速度:因为喷嘴出口压力,喷嘴斜切部分中汽流产生膨胀,发生偏转,则喷嘴汽流出口角应为喷嘴出口角加上汽流偏转角,其正弦为喷嘴出口汽流角:根据之值可查得喷嘴流量系数隔板漏气量:流经喷嘴的流量:喷嘴叶栅流通面积:喷嘴叶片高度:喷嘴损失:喷嘴出口实际比焓值:由焓熵图可查得喷嘴出口实际比体积:2.动叶栅热力计算图1-53 动叶进出口速度三角形作动叶进口速度三角形,如上图。

由动叶进口速度三角形求动叶进口相对速度:动叶进口汽流相对速度方向角:动叶进口的能量:由焓熵图可查得:动叶前滞止压力,动叶进口蒸汽干度,动叶后蒸汽理想比体积。

压力级详细热力计算表

压力级详细热力计算表
计算量名称 进汽量 轴封间隙 轴封平均直径 轴封环数目 轴封流量系数 漏汽量修正 级间漏汽量 实际做功流量 级平均直径 圆周速度 级理想速比 进汽压力 进汽比容 进汽焓值 级理想焓降 上级来的余速能 进汽滞止焓 级总理想焓降 反动度 该级出口压力 喷管出口压力 喷管绝热降 符号 公式或来源 ������_0 由热系统平衡计算得到 δ 参照母机选取 dy 同上 Z 同上 ������_������ ������_������ ������_������ ������=������_0−������_������ G d 由焓降分配和速比决定 u ������=������������������/60 ������_������ 由焓降分配决定 ������_0 由上一级的热力计算得到 ������_0 同上 ������_0 同上 ℎ_������ 由焓降分配决定 〖Δℎ〗 〖Δℎ〗_0=������⋅〖Δℎ〗 ������_0^′ ������_0^′=������_0+〖Δℎ ℎ_������^′ ℎ_������^′=ℎ_������+〖Δℎ Ω 参照资料选取 ������_2 i-s图 ������_1 i-s图 ℎ_1������ℎ_1������=(1−Ω)ℎ_������^′ ������_1������=√(2000⋅ℎ_1������^′ ) ������_1������ 单位 kg/s mm mm Ⅰ 14.7906 0.3 360 12 0.8 1 0.134 14.657 1115 175.055 0.447 1.3 0.198 3108.65 76.7 0 3108.65 76.70 0.02 0.97 0.976 75.166 387.73 0.26 574.36 0.675 TC-2A 38 0.7238 14.5 0 14.5 0.2503 60 97.5 70.6 0.967 0.010 11.60 0.64 18.13 31 5.379 0.08 0.9 1.025 0.9225 1.2 2.1225 3.1 Ⅱ 12.9476 0.3 364 12 0.8 1 0.109 12.838 1170 183.69 0.432 0.97 0.265 3046.956 90.5 0 3046.96 90.50 0.02 0.671 0.677 88.69 421.17 0.349 554.22 0.760 TC-2A 38 0.761 15 0 15 0.2587 60 97.5 74.2 0.967 0.011 11.58 0.704 16.44 34 5.929 0.0736 0.85 1 0.85 1 1.85 4.2 Ⅲ 12.9476 0.3 364 10 0.8 1.53 0.134 12.813 1174 184.318 0.433 0.671 0.358 2974.683 90.6 0 2974.68 90.60 0.03 0.452 0.458 87.882 419.24 0.48 534.60 0.784 TC-2A 38 0.761 15 0 15 0.2587 60 97.5 74.2 0.963 0.015 15.97 0.87 18.36 43 5.310 0.0736 0.85 1.05 0.8925 1 1.8925 3.5 Ⅳ 12.9476 0.3 364 12 0.8 1.55 0.089 12.859 1250 196.25 0.461 0.452 0.494 2900.985 90.7 0 2900.98 90.70 0.05 0.295 0.302 86.165 415.13 0.673 514.02 0.808 TC-2A 38 0.761 15 0.1 15.1 0.2604 50 81.2 61.8 0.961 0.022 21.23 1 21.23 63 3.828 0.073 0.85 1.3 1.105 1 2.105 2.2 Ⅴ 12.7756 0.3 364 6 0.8 1.43 0.086 12.689 1272 199.704 0.423 0.295 0.695 2824.404 111.5 0 2824.40 111.50 0.08 0.165 0.173 102.58 452.95 1.043 484.32 0.935 TC-2A 38 0.761 15 1.1 16.1 0.2772 50 81.2 61.8 0.961 0.030 27.46 1 27.46 64 2.958 0.069 0.85 1.83 1.5555 1 2.5555 1.45 Ⅵ 12.7756 0.3 364 12 0.8 1.55 0.041 12.734 1520 238.64 0.479 0.165 1.109 2731.246 123.9 6.058 2737.30 129.96 0.15 0.08 0.087 110.4643 470.03 1.894 462.83 1.016 TC-2A 39 0.7625 16 1 17 0.2922 60 95.4 72.7 0.985 0.052 37.35 1 37.35 65 2.554 0.066 0.85 1.7 1.445 1.1 2.545 1.25 Ⅶ 11.5286 0.3 364 6 0.8 1.43 0.028 11.500 1560 244.92 0.489 0.08 2.054 2628.831 125.6 0 2628.83 125.60 0.25 0.036 0.044 94.2 434.05 3.471 445.58 0.974 TC-2A 39 0.7625 16 1.1 17.1 0.2939 60 95.4 72.7 0.99 0.093 64.53 1 64.53 67 1.478 0.066 0.85 1.8 1.53 1.1 2.63 0.6 Ⅷ 11.5286 0.3 364 6 0.8 1.43 0.014 11.515 1600 251.2 0.482 0.036 4.208 2526.635 135.7 7.839 2534.47 143.54 0.25 0.014 0.017 107.65425 464.01 8.136 424.03 1.094 TC-2A 39 0.7625 16 1.1 17.1 0.2939 60 95.4 72.7 0.995 0.203 137.43 1 137.43 69 0.694 0.066 0.85 2 1.7 1.1 2.8 0.8 Ⅸ 11.5286 0.3 364 6 0.8 1.43 0.006 11.523 1660 260.62 0.488 0.014 9.913 2422.896 142.5 9.232 2432.13 151.73 0.3 0.00473 0.00631 106.2124 460.90 20.28 407.87 1.130 TC-2A 39 0.7625 16 4.6 20.6 0.3517 70 111.3 84.8 1.01 0.502 273.86 1 273.86 61 0.406 0.055 0.85 3.2 2.72 0.9 3.62 0.9

CJJ34-2010《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1]

CJJ34-2010《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1]

CJJ34-2010《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1]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第一章总则第 1.0.1条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生产,方便人民生活,加速发展我国城市集中供热事业,提高集中供热工程设计水平,特制订本规范。

第 1.0.2条本规范适用于以热电厂或区域锅炉房为热源热泵新建或改建的城市热力网管道、中断泵站和用户热力站等工艺系统设计。

其它型式热源的城市热力网设计可参考本规范。

供热介质设计参数适用范围:一、热水热力网压力小于或等于 2.5MPa,温度小于或等于200°C;二、蒸汽热力网压力小于等于 1.6MPa,温度小于或等于350°C。

第 1.0.3条城市热力网设计应符合城市规划,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并注意美观。

第 1.0.4条城市热力网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在地震、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等地区进行排水和煤气热力网工程设计时,尚应遵守现行的《室外给水排水和煤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TI32,《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TJ25,《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以及国家和有关专业部门颁发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耗热量第一节热负荷第 2.1.1条热力网支线及用户热力站设计时,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应采用经核实的建筑物设计热负荷。

第 2.1.2条没有建筑物设计热负荷资料时,或热力网初步设计阶段,民用建筑的采暖、透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可按以下办法计算:1、采暖热负荷Qn=q·A10-3(2.1.2-1)式中Qn—采暖热负荷,kw;q—采暖热指标,W/m,可按表2.1.2-1取用;A—采暖建筑物的建筑面积,m2。

采暖热指标推荐值表2.1..2-1热指标(W/m2)58-64 60-67 60-80 65-80 60-70 65-80 115-140 95-115 115-165注:热指标中包括约5%的管网损失在内。

2、透风、空调冬季新风加热热负荷Qtk=k1Q`n(2.1.2-2)式中Qtk—通风、空调新风加热热负荷,KW;Q`n—通风、空调建筑物的采暖热负荷,KW;k1—计算建筑物通风、空调新风加热热负荷的系数,可取0.3-0.5.三、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Qsp=0.(mv(tr-t1))/T(2.1.2-3)式中Qsp—采暖期间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m—用热水单位数(住宅为人数,公共建筑为每日人次数,床位数等);v—用热水单位逐日热水量,L/d,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J15选用;tr—生活热水温度°C,按热水用量标准中规定的温度取用;t1—冷水计计算温度,取最低月平均水温,°C,无资料时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J15取用。

化工热力学第二章.

化工热力学第二章.

第2章流体的p-V-T关系
主要内容
1) 流体的压力p、摩尔体积V 和温度T是物质最基
本的性质;
2)p、V、T 性质可以通过实验直接测量;
3)pVT+c p ig能推算其它不能直接从实验测量的热力
学性质如H、S、U、G等。

1

c
A B
对任何气体,
根据气体的临界参数,即可求出Z
计算常数需要
同时适用于汽液两相,
(1)
(2) EOS
(3)
与立方型状态方程相比,多参数状态方程的优多参数方程的基础是
能同时适用于汽、液两相
在计算和关联烃类混合物时极有价值;计算结果明显高于立方型状态方程;
该方程的数学规律性较弱,给方程的求解。

供热联网技术要求

供热联网技术要求

供热联网技术协议供热单位:新民市福源热力有限公司(甲方)用热单位:(乙方)乙方开发建设的“”住宅小区,与甲方的福源热源厂采暖联网,为保证供暖运行安全稳定,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就乙方施工的二次网、单体建筑及换热站供暖系统相关技术要求达成以下协议条款:(一)、二级网技术要求1、设计参数供水设计温度t g=60℃、回水设计温度t h=40℃,设计压力P=1.6MPa。

;地热和空调供暖系统的二级网参数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确定2、管材技术要求Q235-A,公称直径DN≥200用螺旋缝电焊接钢管;公称直径DN<200用无缝钢管,详见表一。

3、管道连接方式管道除与法兰阀门法兰连接外,均为焊接,焊条型号E4303,焊接质量应符合《城市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28—89)。

4、保温技术要求管道保温材料采用预制聚氨酯硬质泡沫,性能要求见表二,外保护层采用高密度聚乙烯,接头现场发泡,热熔套接口,管件保温预制。

其管径及公差应满足EN253或CJ/T114-2000要求。

施工要求表面平整光滑,其性能见表三。

二级网预制保温管数据表表一高密度聚乙烯技术性能表表三5、井室及阀门技术要求主干线重要部位及各支线必须设置截断井和支线阀门井,单元入口设入户井、末端设置吐水井。

井室技术要求——井室空间要求满足施工及检修要求;砖混砌筑或整体井室,并根据实际情况满足承重需要;内外防水;过墙套管严格按照规范施工,不得有泄漏;设置一个井口;靠近内设集水坑和爬梯。

截断井设置原则——在各支线管道之前设置截断井,内设截断阀门、循环管及阀门,泄水阀门。

泄水阀门设置在截断阀门之前。

设置压力表和温度计。

支线井设置原则——在主干线分支处设置支线井,内设支线阀门、循环管及阀门,泄水阀门、手动调节阀门。

泄水阀门设置在支线阀门之前。

设置压力表表座和不设置温度计。

入户井设置原则——在单元进户设置入户井,内设入户阀门、循环管及阀门,泄水阀门、手动调节阀门。

泄水阀门在入户阀门前、后均设置。

郑州市热力总公司-用户供热工程建设标准

郑州市热力总公司-用户供热工程建设标准

郑热[2014]86号郑州市热力总公司用户供热工程建设标准(2014年修订)为了提升供热系统,提高供热工程建设水平,更好的适应供热计量的推广对用户供热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的要求,根据《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辐射供暖供冷技术规程》、《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供热计量技术规程》、《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及国家相关规范、规程,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郑州市热力总公司高温热水管网供热的用户新建热力工程。

一、热力站工程1 一般规定1.1 热力站的规模应以确定的热负荷为依据。

1.2 热力站应设在地上建筑物内。

热力站位置宜选择热负荷中心区,应便于一、二次管网布置、安装,并考虑热力站运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若热力站设在半地下室,不得设置在居民楼下。

1.3 热力站应设在车辆方便通行的区域。

1.4 热力站的供热规模不宜大于20万㎡(供热面积),单个供热系统的供热规模不宜大于10万㎡(供热面积)。

单个供热系统的供热规模不应大于15万㎡(供热面积)。

1.5 热力站的供热半径不得大于500m。

1.6 热力站与制冷站设在同一建筑物内时,应在空间上分开,以便于供暖和制冷设计和运行管理。

1.7 站房内冬季供暖和夏季供冷切换用阀门,应采用关断性能好的阀门,建议采用焊接球阀。

1.8 热力站房设备间的门应向外开。

热水热力站房长度大于12m 时,应设2个门。

至少有一个门的宽度比最大设备的宽度宽0.5m,能满足设备更换、检修的需要;主要通道的门宽度不宜小于1.5m。

1.9 热力站的出口应便于设备检修及人员出入。

1.10 热力站应设独立的电控室,放置监控、配电设备。

低压配电室可与值班室合用。

1.11 热力站值班室位置应邻近站房出入口,若不能靠近站房出入口时,应另设置安全出口,以便于值班人员在紧急情况时逃生。

1.12 热力站内净高不小于3.5m。

第一章 热力学的基本规律

第一章 热力学的基本规律

宏观理论
(热力学)
微观理论
(统计物理学) 热现象 微观量
研究对象 物 理 量
热现象 宏观量
出 发 点
方 法 优 点
观察和实验
总结归纳 逻辑推理 普遍,可靠 不深刻
微观粒子
统计平均方法 力学规律 揭露本质
缺 点
二者关系
无法自我验证
热力学验证统计物理学, 统计物理学揭示热力学本质
第一章 热力学的基本规律
几种物质的物态方程: 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M PV=nRT(= m RT) a (p+ v2)(v-b)=RT
引力修正 斥力修正
2、范德瓦耳斯方程(1mol)
(n mol)(p+n2a2 )(v-nb)=nRT v 3、昂尼斯物态方程( 1mol级数形式) PV=A+Bρ+Cρ +Dρ +...
二、热力学平衡状态 一个孤立系统,不论其初态如何复杂,经过足够长的时间 后,将会到达这样的状态, 系统的各种宏观性质在长时间内
不发生任何变化,这样的状态称为热力学平衡态。 其特点: 1、不限于孤立系统 2、弛豫时间 3、涨落 4、热动平衡
三、状态参量 用于描述系统的平衡状态的量称为状态参量。 系统的平衡状态就是由它的宏观物理量——状态参量的数 值确定的。 常用状态参量: 几何参量 如 体积V 力学参量 如 压强P 化学参量 如 各组分的质量和摩尔数 电磁参量 如 电场强度、电极化强度
三、对无摩擦阻力准静态过程,外 界对系统的作用力,可以用描写系 统平衡状态的参量表示出来。
O
V
四、准静态过程在状态图上可用一条曲线表示.
二、功
功不是能量的形式,而是能量变化的一种量度,它是 一个过程量,没有过程也就谈不上功。 准静态过程中,当系统有了微小的体积变化d V时, 外界对系统所作的功

热量表简介基础知识

热量表简介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热量表简介一、热量表的基本结构一个完整的热能表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一只流量计,用以测量经热交换的热水流量;一对温度传感器,分别测量供暖进水和回水温度;一只积分仪,根据与其相连的流量计和温度传感器提供的流量和温度数据,通过热力学公式可计算出用户从热交换系统获得的热量。

其中用于空调系统的热量表也称为:(冷)热量表,可以在冬季供暖季节计量热量,也可以在夏季计量制冷量。

二、热量表的分类1、按流量计种类划分热能表按照热表流计结构和原理不同,可分为、机械式(其中包括:涡轮式、孔板式、涡街式等)、电磁式、超声波式等种类。

采用机械式流量计的热量表的统称。

机械式流量计的结构和原理与热水表类似,具有制造工艺简单,相对成本较低,性能稳定,计量精度相对较高等优点。

目前在DN2 5以下的户用热量表当中,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几乎全部采用机械式流量计。

由于机械式热表因其经济、维修方便和对工作条件的要求相对不高,在热水管网的热计量中又占据主导地位。

(优点:成本低、计量精度相对较高;缺点:容易堵塞,受水质影响,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2)超声波式热量表采用超声波式流量计的热量表的统称。

它是利用超声波在流动的流体中传播时,顺水流传播速度与逆水流传播速度差计算流体的流速,从而计算出流体流量。

对介质无特殊要求;流量测量的准确度不受被测流体温度、压力、密度等参数的影响。

一般DN40以上的热量表多采用这种流量计。

具有压损小,不易堵塞,精度高等特点。

(优点:压损小,不易堵塞,精度高。

缺点:成本高。

)3)电磁式热量表采用电磁式流量计的热量表的统称。

由于成本极高,需要外加电源等原因,所以很少有热量表采用这种流量计。

(优点:精度较高。

缺点:成本高,还需外加电源。

)2、按技术结构划分根据热量表总体结构与设计原理的不同,热量表可分为1)整体式热量表指热量表的三个组成部分中(积算器、流量计、温度传感器),有两个以上的部分在理论上(而不是在形式上)是不可分割的结合在一起。

调节级详细热力计算表

调节级详细热力计算表

调节级详细热力计算表
动叶Ⅰ 方案一 导叶 动叶Ⅱ 喷管 动叶Ⅰ 14.94 1.05 3.29 434 3305.4 1.1 0.1 308.11 164.85 785 0.21 0 0.02 277.3 6.16 1.22 1.19 744.71 566.36 277.3 160.38 0.207 0.211 572.98 571.33 1.300 0.991 30TC-2b 20TP-1σ 0.957 0.95 712.68 538.04 14.5 18.3 0.8 0 0.2639 0.314 0.957 0.95 23.34 15.64 3.94E-03 0.332 0.332 15 18 0 555.38 0.00 154.22 方案二 导叶 动叶Ⅱ 喷管 动叶Ⅰ 14.94 1.05 3.29 434 3305.4 1.19 0.1 280.74 164.85 749.32 0.22 0 0.02 252.67 5.61 1.33 1.31 710.87 532.97 252.67 142.03 0.194 0.196 579.16 577.74 1.227 0.923 30TC-2b 20TP-1σ 0.957 0.95 680.31 506.32 14.5 18.3 0 0 0.2504 0.314 0.957 0.95 21.26 13.85 3.94E-03 0.306 0.306 16 18 0 522.34 0.00 136.42 方案三 导叶 动叶Ⅱ
0.02 6.79 0.97 3 0.64 25TP-5A 0.95 339.37 34.1 0.1 0.5621 0.95 6.22 0.312 19 337.69 57.02
0.06 18.49 1.13 343.83 59.1 0.218 565.90 0.608 20TP-3A 0.96 330.07 24.8 0 0.4194 0.96 4.64 0.332 21 385.02 74.12 254.84 82.71 80.64 1.158 0.594 78.89 243.07 3631.46 3062.33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2010)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2010)

14 街区热水供热管网
街区热水供热管网 :自热力站或用户锅炉 房、热泵机房、直燃机房等小型热源至建筑物热 力入口,设计压力小于或等于1.6MPa,设计温 度小于或等于95℃,与热用户室内系统连接的 室外热水供热管网。
14.1 一般规定 14.1.1 街区热水供热管网设计时,应计算建筑物
的设计热负荷。对既有建筑应调查历年实际热负 荷、耗热量及建筑节能改造情况,按实际耗热量 确定设计热负荷。 14.1.2 采暖、通风、空调系统供热管网水质应符 合下列规定: 1 热力站间接连接系统街区热水供热管网水质,应 满足规范第10.3.12条的要求。
传统设计方法及其能耗分析(来自石兆玉教授)
传统设计方法及其能耗分析
需要的能量
分布式变频系统用户水压图
分布变流量输配系统示意图1 (来自石兆玉教授)
分布变流量输配系统示意图2
分布变流量输配系统(回水管加泵)
热源 1 2 3 4 5 6 7 8 9 10
分布变流量输配系统水压图
压头(m水柱)
2 连接锅炉房等热源的街区热水供热管网水 质,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工业锅炉水质》 GB/T1576对热水锅炉水质的要求。
3 应满足室内系统散热设备、管道及附件的 要求。
14.1.3 用于生活热水系统的管网水质的卫 生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 水卫生标准》GB 5749的规定。
14.2 水力计算
14.3.11街区热水供热管网管沟与燃气管道交叉敷设 时,必需采取可靠措施防止燃气泄露进管沟。(强条)
14.3.12 当室外管沟敷设管道进入建筑物地下室或 室内管沟时,宜在进入建筑物前设置长度为1m~2m 的直埋管段。当没有条件设置直埋管段时,应在管 道穿墙处封堵严密。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推导过程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推导过程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推导过程热力学是关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一门学科,其中热力学第一定律是描述能量守恒的基本原理。

本文将介绍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推导过程,以及该定律在能量转化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是:能量可以从一个系统转移到另一个系统,但总能量守恒,能量不会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

换言之,能量的转移必须遵循能量守恒原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封闭系统,该系统与外界没有热量和物质的交换。

在这个封闭系统中,能量的转移来自于两个方面:热量和功。

热量是由于温度差异而导致的能量传递方式。

当两个物体具有不同的温度时,热量会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直到两个物体达到热平衡。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热量的转移会导致系统内能量的增加或减少。

功是通过对系统施加力使系统发生位移而产生的能量转移方式。

当外界对系统施加力使系统发生位移时,功会对系统进行能量的增加或减少。

例如,当我们对一个弹簧施加力使其压缩时,我们对系统做了功,将能量转化为储存在弹簧中的弹性势能。

接下来,我们将热量和功进行量化。

根据热力学的基本规律,热量的传递可以通过温度差和传热介质的热传导系数来描述。

而功的量化可以通过力与位移的乘积得到。

设想一个封闭系统,在一段时间内热量的流入和流出分别为Q1和Q2,功的输入和输出分别为W1和W2。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系统内能量的变化ΔE等于输入的热量减去输出的热量和输入的功减去输出的功。

ΔE = Q1 - Q2 + W1 - W2在热力学中,我们通常关注系统的内能变化和系统的功。

内能是指系统中分子和原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总能量,而系统的功是指外界对系统进行的能量转移。

为了更好地描述热力学第一定律,我们引入内能的概念。

根据内能的定义,系统的内能可以通过温度和热容量来表示。

热容量是指系统在单位温度变化下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将内能和热容量引入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方程中,可以得到如下表达式:ΔE = Q - W其中,ΔE表示系统内能的变化,Q表示系统吸收或释放的热量,W 表示系统对外界做功。

热力管道设计技术规定

热力管道设计技术规定

1 目的为规公司部城市热力管网设计,特制定本规定。

2 围本规定适用于城市热力网设计。

本次规定暂以蒸汽作为主要供热介质编制,今后将补充热水热力网设计的有关规定。

3 职责3.1 由设计部负责组织实施本规定。

4 工程设计基础数据基础数据应为项目所在地资料,以下为镇海炼化所在地资料。

4.1 自然条件4.1.1 气温年平均气温:16.3 C极限最高气温:38.5 C(1988 年7 月20 日)极端最低气温:-6.6C(1977 年1 月31 日)最热月平均气温:27.8C(7 月)最冷月平均气温: 5.2C防冻温度: 1.4C4.1.2 湿度年平均相对湿度:79%月平均最大相对湿度:89%(84 年6 月)月平均最小相对湿度:60% (73 年12 月,80 年12 月,88 年11 月)4.1.3 气压年平均气压:1014.0 百帕年极端最高气压:1038.4 百帕(81 年12 月2 日)年极端最低气压:972.2 百帕(81 年9 月1 日)夏季(7、8、9 月)平均气压:1005.5 百帕夏季(7、8、9 月)平均最低气压:1000.5 百帕(72 年7 月)冬季(12、1、2 月)平均气压:1023.1 百帕冬季(12、1、2 月)平均最高气压:1026.2 百帕(83 年1 月)4.1.4 降雨量多年平均降雨量:1297.2 mm年最大降雨量:1578.7 mm(83 年)一小时最大降雨量:81.2 mm(81 年7 月30 日6 时44 分开始)十分钟最大降雨量:26.3 mm(81 年7 月30 日7 时22 分开始)一次最大暴雨量及持续时间:161.2 mm(出现在81 年9 月22 日14 时16 分至23 日18 时16 分)4.1.5 雪历年最大积雪深度:14 cm(77 年1 月30 日)4.1.6 风向全年主导风向:东南偏东;西北;频率10%夏季主导风向:以东南偏东为主冬季主导风向:以西北为主附风玫瑰图夏季风速(7、8、9 月平均):冬季平均风速(12、1、2 月平均):历年瞬间最大风速:年8月7日N)最大台风十分钟平均风速:30 年1 遇10 分钟平均最大风速:4.1.7.2 基本风压4.8 m/s6.1 m/s>40m/s(1980 年8 月28 日NNW 、34.3 m/s(1988 年8 月8 日E)31.0~32.4 m/s(十米高,省气象局)19884.1.7 风速、风压4.1.7.1 风速0.60〜0.65kPa(按离海较远取小值,靠近海岸取大值)4.1.8 最大冻土层深度及地温4.1.8.1 冻土层深度:最大冻土层深度:50mm 4.1.8.2 地温:-0.8 m最低月平均地温(2月):9.1C-0.8 m 最高月平均地温(8月):26.1C-1.6 m最低月平均地温(3月):12.4 C-1.6 m 最高月平均地温(9月):23.5 C-3.2 m最低月平均地温(4月):15.8 C-3.2 m 最高月平均地温(10月):20.5 C 4.1.9 雷暴日年平均雷电日数:31.1 天4.1.10 雾CJJ34-2002GB 50264-97 GB 50235-97 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 GB 50236-98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及验收规 GBJ -89 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应力计算技术规定 SDGJ6CJJ/T 81 -年最高雾日: 48 天(1984 年)4.2 工程地质4.2.1 地质勘探资料见省勘察初勘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持不吸汽不漏汽。
根部漏汽、
根部吸汽
根部不吸不漏
在进行汽轮机热力设计时,通常是按级的平
均直径处的平均反动度进行计算的。但级的反动
度沿叶高是变化的,这样, 已知根部反动度,求 平
均反动度为:
m 1 [(1 r )( d b lb )] db
叶顶反动度为:
db lb t 1 [(1 r )( )] db lb 式中,动叶栅的平均直径、叶高 db、 b 。 l
热力计算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计算静动叶栅出口汽流速度,画 出动叶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和热力过程线,算出 级的轮周功率和轮周效率; 第二步,计算静动叶的出口面积和叶高; 第三步,除轮周损失外,分析级内存在的 其它各项损失,并计算出各项损失的大小; 第四步,算出该级的相对内效率和内功率。
六、级的模化和模拟设计简介 级的模化实验:将实物尺寸缩小(或放大), 或者选用方便的工质实验。 在模化实验基础上进行的设计就是汽轮机的 模拟设计。 指导模化实验的理论基础是相似理论。
n =0.97,对于饱和蒸汽, =1.02; n
c1t ----喷嘴出口汽流理想速度(m/s)。
若整级喷嘴个数
为 anln lntn sin1
zn
,每个汽道喉部面积
:则级的喷嘴出口总面积为:
An zntnln sin1
上式中, t n 为喷嘴节距, Z ntn 为安装有喷嘴
的弧长。当级为全周进汽时,Z ntn d n ( d m 为级
(e为部分进汽度)。
的平均直径)。当级为部分进汽(e<1)时 znln edn
当考虑了部分进汽之后,则喷嘴叶高为:
An Gn1t ln ed n sin 1 ed mC1t n sin 1
上式中, 1 由所选用喷嘴型线来确定。而喷嘴
型线又由喷嘴前后压力比来确定。

(2) 当0.3< n < cr 时,汽流在斜切部分发 生膨胀偏转,此时要计算出喷嘴喉部面积之外,还 需计算出汽流偏转角
1有径向汽封 2无径向汽封
盖度对级效率的影响
2. 轴向间隙
动叶和静叶、动叶和持 环之间的轴向间隙和径向 间隙。 总的轴向间隙:
1 2 z
1 , 2 喷嘴和动叶的闭式
轴向间隙。
z 开式轴向间隙,
从减少叶顶漏汽损失和减短机组轴向长度
看, 开式轴向间隙越小越好;
为合理。
2、反动度的合理选用:
纯冲动级具有作功能力大的特点,但其效率
较低。当适当地选用反动度之后,就可以达到提
高效率的目的。 这是因为,采用适当的反动度,可以提高动 叶的速度系数,以减小动叶损失;也可以减小动 叶根部轴向间隙中由于吸汽而产生的附加损失。
根部反动度对级效率的影响。
1、当根部反动度较大时,则平均反动度会更大, 会造成叶顶和平衡孔漏汽,因而产生损失; 2、当根部反动度太小或者为负时,会造成叶片根 部吸汽,扰乱主汽流,或者使级后蒸汽通过平衡孔回 到动叶前,造成损失; 3、当根部反动度 r =0.03~0.05时,隔板漏汽 全部通过平衡孔流到级后,从而使动叶根部间隙处保
三、级的某些结构因素对效率的影响 1. 盖度⊿ 指:动叶进口高度盖
过喷嘴出口高度的那部
分叶高, lb ln 。它由
顶部盖度⊿ t 和根部盖度
组成。⊿=⊿t+⊿r,
盖度对级效率的影响:
有利方面:
满足汽流径向扩散的要求; 减少叶顶漏汽; 防止由于制造和装配上的误差,使动静叶错位而造 成喷嘴出口汽流撞击在围带和叶根上,产生额外的损失--减少流动损失。 不利方面:助长气流的突然膨胀,在顶部和根部形
以平面叶栅静吹风试验资料为依据;
以平均截面的参数为代表;
通过基本方程和速度三角形的求解来完成级的热
力计算。
级的相对内效率的பைடு நூலகம்小与选用的叶型、速比、反 动度和级的结构参数等有关。
一、叶栅类型的选择:
依据:工作汽流马赫数的大小。
1、叶栅型式的选择
喷嘴叶栅型式的选择主要决定于需要得到多
大的出口速度。即根据喷嘴压比来确定:
两种流动相似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相似准则数相等——几何相似、运动相似、 动力相似。
级的模化的决定性准则: 几何相似、速比相等、马赫数相等、雷诺 数相等、定熵指数相等
Z n (l n ) cr a min
L
an a min 2tg

2
(三)动叶栅几何参数的确定
动叶栅几何参数的计算方法和静叶栅相似。但 动叶栅通道中的流动多为亚音速流动。动叶栅出 口截面积和叶高可按下式计算:
Gb2t Ab edblb sin 2 b w2t
Ab lb ed b sin 2
§1.6
级的热力设计 原理
叶片按形状分类: 直叶片(c):型线沿叶高不变的等截面叶片; 扭叶片(扭叶片级):型线沿叶高变化的等截 面叶片; 级的热力设计的主要任务:确定级的几何结 构参数、热力参数、级的效率和功率 设计方法:速度三角形法(直叶片)、模拟法。
速度三角形法,特点是:
以一元流动为理论基础;
从机组运行角度看,根据相对膨胀差(差 胀)来确定。 从安全、经济两方面考虑确定开式轴向间 隙的取值 .
z
=1.5-2.2mm.
闭式轴向间隙对级效率的影响有两方面:
使喷嘴出汽边到动叶进汽边之间的轴向距离增
大,可减小喷嘴出口尾迹的影响,使动叶进口的 汽流趋于均匀,改善级效率; 使汽流运动的距离增长,因而增加了汽流与汽 道上下端面之间的摩擦,这不利于级效率的提高。
( An ) min
Gn 0.648 p
0 0 0 0
( An ) min ln ed n sin 1
v1t ccr sin(1 1 ) sin 1 vcr c1t

(二)缩放斜切喷嘴
An an Z n ln
( An ) min G
* * 0.648 p0 v0
选用缩放喷嘴。
2、动叶栅型式的选择
动叶栅型式的选择的方法和静叶栅相似。但动叶
栅通道中的流动多为亚音速流动。根据动叶栅的各参
数,根据速度三角形,计算 w1 ,查
力比的值 b p2
p
0 1
p10
;再根据压
和临界压力比相比,是否超临界。
国产汽轮机常用动叶叶型见表1.6.2。
2. 汽流出口角α1和β2的选择
高压级:级的容积流量一般较小,为了减少
端部损失,不应使叶片高度太小,往往选取出口
角α1较小的叶型,取α1=11°~14°
中压级:容积流量较大,为了减缓叶片高度
的急剧增长,选择出口角较大的叶型,取
α1=13°~17°。同一级段内的叶片应尽量选用
相同的叶型,以便于制造。
喷嘴出汽角 1 的选择
通常,喷嘴出汽角 1
成漩涡,降低了级效率。
最佳盖度的选择:
按叶顶漏汽损失和端部突然膨胀损失之和最小的
原则。 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叶顶盖度〉叶根盖度 动叶进出口汽流比容相差不大时,进出口高 度
lb lb ;
动叶进出口汽流比容相差大时,进出口高 度: l b l b ,动叶顶部倾角 不大于12°~15°。
因此,闭式间隙存在一个较佳的范围.
3.径向间隙 从封汽效果看, 越小越好, 从机组振动和 热膨胀看,不 能太小 应从安全和经 济两方面来考 虑。
动叶顶部的封汽效果:径向间隙、径向汽封的齿 数、开式轴向间隙有关。
4.平衡孔 叶轮轮面上,主要是为 了减少轴向推力。 平衡孔只有在叶根反动 度适当,隔板漏汽量较 大时,才能提高级效 率. 平衡孔通流面积的大小 应能够使隔板漏汽量全 部通过平衡孔流到级后, 并保证在动叶的根部不 发生吸汽和漏汽。
5.拉筋 动叶较长时,根据动叶振动调频的需要,采 用拉筋把动叶片成组的连接起来。拉筋使汽 流受阻,汽流发生扰动,降低级效率。避免 使用。
汽轮机热力设计的任务,除了
确定级的效率、功率和蒸汽对叶片 的作用力之外,还必须选定动静叶 片的型线、有关几何尺寸大小。 (一)渐缩喷嘴
(1)当喷嘴前后压力比等于或
选定反动度 m ,选定静、动叶叶型和节距, 得到静动叶汽流出口角 1和 2 ,选定速度系数 和 然后进行级的热力计算。
热力计算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计算静动叶栅出口汽流速度,画 出动叶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和热力过程线,算出 级的轮周功率和轮周效率; 第二步,计算静动叶的出口面积和叶高; 第三步,除轮周损失外,分析级内存在的 其它各项损失,并计算出各项损失的大小; 第四步,算出该级的相对内效率和内功率。
=11~14°;
复速级几何的参数可按上述方法计算,但复速 级的喷嘴出汽角比单列级大一些,一般, 1 13 ~ 180 。 另外,在复速级中,要使通流部分光滑变化。为此,
复速级必须适当地采用反动度以满足通流部分光滑
变化。复速级各列叶栅的出汽角可以在下列范围内 选择。
2 1 (3 ~ 50 );1 1 (5 ~ 100 ); 2 1 (7 ~ 80 )
f=1.86---1.65.
2.扭叶片级
m 0.2 ~ 0.4
f=1.7----1.4.
3.复速级
复速级的反动度在
面积比为:
m =0.03~0.08范围内,则其
f n : f1b : f gb : f 2b 1: (1.6 ~ 1.45) : (2.6 ~ 2.35) : (4 ~ 3.2).
确定某一级的反动度,除了合理选用动、静叶
栅之叶型之外,主要是靠通过一定的动静叶栅出口
面积比( f Ab A )来实现的。
n
即一定的反动度对应一定的动静叶栅出口面积 比(f)。面积比随着反动度的增加而减小。 汽轮机中反动度与动静叶栅出口面积比的对应 范围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