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聚区对就业的带动效应

合集下载

产业转移的动因与效应分析

产业转移的动因与效应分析
产业转移的动因与效应分析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产业转移概述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与问题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案例研究
01
CHAPTER
产业转移概述
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这种转移可以是跨国的,也可以是跨地区的。
产业转移通常伴随着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劳动力)的重新配置和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资源优化配置
为了保持竞争优势,转出地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这有助于提升当地技术水平。
技术创新推动
01
产业转移能够为承接地带来新的投资和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
02
承接产业转移有助于完善当地产业链,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
03
通过与转移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承接地的技术水平也能得到提高。
我国产业转移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如纺织、服装、鞋业等。
制造业为主
我国产业转移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制造业的转移趋势明显,成为产业转移的主要力量。
东部地区为主要转出地
东部地区由于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原因,成为产业转移的主要转出地。
03
02
01
05
CHAPTER
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制定产业转移政策
20世纪90年代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开始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
21世纪初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西部地区开始更多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近年来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转型发展型是指企业为了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将生产或服务转移到更符合自身发展战略的地区。

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姓名:龚丽华班级:10国贸学号:1017060138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一、我国产业转移的新趋势目前我国正进入东中西部产业转移的发展期。

2000年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呈现出以下五个趋势:一是产业转移规模越来越大;二是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转移的势头强劲;三是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上游产业转移趋势明显;四是来源地相对集中,大都来自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地;五是与东部地区相邻且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的中西部省区,在吸引产业转移方面占据明显优势。

在今后一个时期里,东西部产业转移趋势还会继续加强并呈现新特点:一是产业转移的层次会逐步提高;二是产业转移从原来的单个项目、单个企业,或者说是单个产业,转变为包括产业的整体性转移;三是产业转移的主导角色转变,从政府的主导作用向企业主导作用转变;四是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面临更大的挑战。

二、产业转移对我国的影响(一)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集中度的影响从东道国的角度分析,在多国产业面临同样市场进入的条件下,其产业集中度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东道国某个产业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FDI就会影响其结构。

因为根据凯夫斯的理论,FDI母国的寡头市场结构会直接传递至东道国,使两者市场结构在集中度上凸显相似性。

但这也视情况而定:如果来自国外的新进入者自身的规模进入了东道国企业规模的前列,东道国的产业集中度显然会提高。

而若是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其对东道国产业集中度的影响通常不会太大。

从动态角度考察可分为进入中结构效应和进入后结构效应。

前者指跨国公司FDI进入过程中,随着东道国该产业厂商数量的增加,其产业总体集中度下降。

后者指FDI厂商大举进入后,会加剧竞争,通过优胜劣汰使产业集中度再次相对上升。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大陆外资来源以港澳台地区的中小企业为主,对产业集中度没有实质性影响。

此后,外资来源的地域构成发生变化,来自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的大型投资者大举进入中国,加入到产业转移的进程中,于是对我国产业集中度的影响开始加大。

产业集聚效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评估

产业集聚效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评估

产业集聚效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评估产业集聚效应是指同一行业或相关行业的企业在地理上相近地区聚集形成的现象。

这种集聚现象常常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力。

本文将对产业集聚效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经济效益、创新能力、就业机会和技术进步。

一、经济效益产业集聚能够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同。

当同一行业的企业聚集在一起时,它们可以共享资源、共同提高生产效率,并形成供应链的协同效应。

这种合作与协同可以带来经济规模效应,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例如,中国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就是通过产业集聚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产业集聚还可以吸引跨国公司和投资者的注意。

当某一地区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时,国内外投资者会更倾向于在此地投资。

这将进一步促进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资本和技术,促进经济的繁荣。

例如,中国珠三角地区的电子产业集群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企业的投资,推动了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创新能力产业集聚有助于提升创新能力。

同一行业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可以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分享。

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激发了创新的动力。

在一个充满了创新氛围的环境中,企业更容易获得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市场机会。

例如,美国的硅谷拥有世界领先的科技公司和研发机构,这得益于该地区的产业集聚效应。

产业集聚还能够凝聚人才资源。

同一行业的企业集中在一起,吸引了许多行业内的专业人才。

这些人才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推动了新的创意和想法的产生,培养了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例如,中国北京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聚集了许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人才,成为了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三、就业机会产业集聚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产业集聚带来的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支持。

这促使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降低了失业率,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例如,印度的孟买电影业聚集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成为当地居民谋生的重要来源。

产业集聚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

产业集聚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

产业集聚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一、引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产业集聚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现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集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

本文将探讨产业集聚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产业集聚的概念产业集聚指的是同一行业内的企业在一个地区集中生产,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一个产业集群。

这种现象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也有助于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产业集聚可以明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三、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的促进1、经济方面产业集聚可以明显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一方面,相同的企业可以大量采购相同的原材料,从而形成规模经济,减少了原材料采购成本。

另一方面,企业之间在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的共享方面也可以降低成本。

例如,许多科技企业在不同的行业之间存在共性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在不同的企业之间共享和推广。

同时,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可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价格而受益。

这种竞争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技术革新和创新,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

2、社会方面产业集聚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发展,还可以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产业集聚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人力资源在当地工作和生活。

由于工业聚集区内部的经济规模较大,因此就业机会也相应增加。

另一方面,产业集聚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包括金融和物流等方面。

这些资源可以为产业集聚区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推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环境方面产业集聚可以明显降低环境污染。

由于同一行业内的企业可以共用设备和技术,从而可以降低污染排放。

另外,政府也可以通过产业集聚的方式来引导企业优化环保设施或建立共性的环保设备,可以更加有效地保护环境。

四、结论产业集聚对于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

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转移对就业的影响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转移对就业的影响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转移对就业的影响孟续铎;莫荣;徐彦红【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沿海地区提出了产业升级转型和转移的要求,部分产业搬迁转移到内地,由此拉开了全球范围内的第四次产业大转移.通过计量研究发现,我国产业调整和转移对就业的影响总体上是正向的,有利于就业增长,应该继续深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其中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正向效应最大,产业转移对中部地区就业有较大帮助,而对其他区域就业规模未产生显著影响.今后,应实施就业优先的产业转型升级策略,将产业转型升级与开发就业岗位结合起来,加强产业转移承接地的配套产业发展,预防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造成的消极影响.【期刊名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1)005【总页数】9页(P7-15)【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区域转移;就业效应【作者】孟续铎;莫荣;徐彦红【作者单位】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29;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北京100029;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7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41.4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始,开启了对外贸易的大门,从东南沿海地区“三来一补”① “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是中国内地在改革开放初期尝试性创立的一种企业贸易形式。

外贸的出现,中国开始了利用外资和承接欧美日韩等国家产业转移的历程。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的外贸经济实现了跨越发展。

与此同时,在世界范围出现了第三次产业大转移,大量生产制造型企业从日本、韩国、台湾等向中国沿海地区转移。

然而,随着东部地区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两高一低”)产业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困境,加上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土地、环境等承载力越来越受到限制。

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短期内外贸企业出口受到较大冲击,导致东部庞大的制造业出现了转型升级和向东南亚转移的趋向。

产业聚集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产业聚集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产业聚集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首先,产业聚集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当相同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同一地区集中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将有助于提高整个产业的专业化和规模效应。

企业之间可以共享资源和经验,加强合作,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

此外,产业聚集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促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其次,产业聚集可以提高就业水平。

当产业集聚形成并蓄,将吸引大量的企业和相关机构进驻,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就业机会。

企业集中在同一地区,形成规模效应,提高了劳动力需求。

同时,产业聚集也会带动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就业机会。

通过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人们的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进而刺激消费,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产业聚集可以推动社会发展。

产业聚集集中了一大批从业人员和相关机构,形成了一个高度互动的社会网络。

这些人员和机构之间通过合作、交流和竞争,不断创新和提高产业水平。

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社会学习和创新环境,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工艺改进。

同时,产业聚集也可以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

最后,产业聚集对创新有着积极的影响。

当相同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同一地区集聚,将形成一个创新的生态系统。

企业之间可以分享知识和经验,进行合作研发,加快产品的创新和技术的进步。

同时,产业聚集也会吸引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这些高素质人才的交流和互动也将促进创新和创新成果的转化。

通过不断的创新,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总之,产业聚集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它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就业、推动社会发展并加强创新。

在营造良好的产业聚集环境下,区域经济社会将实现良性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机会和福利。

产业转移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目 录
• 产业转移背景与现状 • 劳动就业市场变化分析 • 产业转移对劳动就业直接影响 • 产业转移对劳动就业间接影响 • 应对策略与建议 • 案例分析
01 产业转移背景与现状
全球产业转移趋势
全球化推动下的产业链重构
01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产业链的重
企业层面
加大研发投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产学研合作
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紧密合 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和人 才培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 用。
推进品牌建设
加强品牌意识,提升产品品质和 服务水平,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提高市场竞争力。
个人层面:提高技能水平,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一些企业在产业转移后仍然停留在低端制造环节,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未来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企业 核心竞争力。
劳动力市场适应性有待提高
产业转移对劳动力市场提出新的要求,一些地区劳动力技能水平无法满足新产业需求。未来应加强职业技能 培训,提高劳动力市场适应性。
THANKS FOR WATCHING
05 应对策略与建议
政府层面: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协调发展
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
根据地区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市场需求,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 重点,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
推动区域间产业转移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优化整体 产业布局。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就业信息、职业介绍、技能培训 等多元化服务,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
随着产业的转移和升级,对劳动者的技能需 求也发生了变化。中西部地区需要更多的制 造业技能人才来支持当地制造业的发展,而 东部地区则需要更多的高端产业和服务业人 才来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产业转移的条件及动因 产业转移带来的就业机遇

产业转移的条件及动因  产业转移带来的就业机遇

二、产业转移的条件和动因产业转移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区域间因资源禀赋、区位、市场、产业配套环境、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差异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动态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工业化发展初期,某些国家或地区由于要素禀赋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等优越条件,工业获得先行发展的机会。

并且由于技术、资本以及实际需求等限制条件,纺织、食品、日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先发展起来。

随着资本的积累、技术的发展、产品实际市场需求结构的升级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这些地区的产业分工进一步深化,开始发展工业劳动生产率更高的石油、电力、钢铁、机械等资本密集型产业。

而该地区原有的、占主导地位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产品需求仍然存在或者其他地区对该产品的需求(或潜在需求),所以需要转移到其他有条件承接这些产业的地区继续生产,而具有先发优势的发达地区则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从事劳动生产率更高的资本密集型产业。

然后,随着产业集聚,在劳动力有限流动的情形下,区域的人口和工资就可能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

同时,随着资源禀赋优势的变化,在比较成本利益的驱动下,发达地区再次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而将原有主导产业转移到有条件承接的地区。

这样,无论产业转移的转出地还是承接地都能充分利用其比较优势,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

一般情况下,产业转移的成功发生要求产业的转出地和承接地存在一些基本的条件和动力机制。

1.产业转移发生的基本条件一是区域间存在产业级差。

从产业转移的动态过程可以看出,产业演进历经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十资本密集型产业一技术密集型产业。

由于世界各地的要素禀赋不同、制度环境不同,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导致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导致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主导产业存在明显的产业级差。

正是这些区域间产业级差的存在促使产业转移的发生成为可能。

纵观20世纪以来的几次全球性的产业大转移,正是在存在明显产业级差的国家间进行的。

中部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及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中部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及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中部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及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摘要】中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问题。

本文以湖北蕲春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产业转移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劳动就业一、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2011年9月26日,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第六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高峰论坛中指出,中部地区要发挥区位、资源、人才优势,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十二五”期间,中部地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探索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道路。

近年来,中部地区逐渐成为承接国际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热土。

1985—2010年,中部六省实际利用外资额从1.4亿美元增加到198.38亿美元,增加了140倍,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占全国利用外资额的比重从1985年的2.99%上升到2008年的20.36%,上升了17.37个百分点,这种上升趋势还在不停加快。

中部地区外来投资最集中的制造业、房地产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四个行业领域在1997—2007年十年间,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占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比重分别为56.49%、15.74%、9.435和5.46%;合计占比超过80%。

当前,湖北省适应产业转移需要,大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承接产业转移形势良好,已吸引85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仅2010年就引进省外资金超过1700亿元,同比增长50%。

在承接转移的浪潮中,湖北省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都纷纷找准自己的定位,抓住难得机遇,选择符合本地特点的产业,实现经济的飞跃发展。

本文以蕲春为例,分析产业转移为中部地区带来的经济效应及劳动就业变化。

二、中部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分析蕲春县是地处湖北东部的农业大县和人口大县,土地面积2397.6平方公里,总人口98.3万人。

产业转移对经济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

产业转移对经济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

产业转移对经济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业转移成为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热门话题。

产业转移不仅可以改善经济结构,还能够影响劳动力就业。

本文将对产业转移对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的影响进行研究。

一、产业转移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产业转移是指跨区域、跨国家或跨地区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活动重新部署的过程。

它可以改变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结构,从而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首先,产业转移有助于优化产业布局。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变化,某些产业在发展中遇到瓶颈,此时通过产业转移可以将这些产业迁移到更具竞争力的地区,使得整个经济结构更加合理。

例如,中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通过将重工业迁移到中西部地区,从而实现了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其次,产业转移可以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新兴产业通常会向具备先进技术和优势条件的地区集中,因此,转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新兴产业群将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以中国为例,随着制造业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高新技术产业也逐渐集聚于此,推动了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再次,产业转移也会导致一些地区的产业衰退。

当某个地区的产业转移出去后,原本主导该地区经济的产业可能会遭受冲击,导致就业岗位减少,社会经济发展受到挑战。

因此,产业转移需要考虑对转出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支持,以减轻转出地区的经济压力。

二、产业转移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产业转移既对产业结构造成影响,也会直接影响劳动力就业。

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劳动力的流动和重新配置成为重要问题。

首先,从正面看,产业转移会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当产业转移到某个地区时,往往伴随着企业的设立、招聘和扩大产能的过程。

这些增加的就业机会为当地吸纳劳动力提供了新的渠道,使得就业率得到改善。

其次,从负面来看,产业转移也可能导致一些劳动力就业的困难。

因为新兴产业往往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而转出地区的劳动力可能缺乏相关技能和知识。

此外,对于那些在传统产业中就业的劳动力来说,他们可能需要面临转岗或重新培训的问题。

分析农村产业发展对农民就业创业的带动效应

分析农村产业发展对农民就业创业的带动效应

分析农村产业发展对农民就业创业的带动效应一、背景介绍农村产业发展是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镇化政策的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对农民就业创业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农村产业发展对农民就业创业的带动效应。

二、农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的机遇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近年来,农村产业发展范围不断扩大,从传统农业转向农产品加工、农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多个领域,为农民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机会。

同时,农村产业发展也促进了农民技能的提升和就业环境的改善,提高了农民就业的竞争力。

三、农村产业发展带来的就业薪资提升农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不仅数量增多,而且薪资水平也有所提高。

农村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多高技能工作岗位,农民通过接受培训和提高技能,能够获得更高的就业薪资。

此外,农村产业发展还促进了农民工工资的提升,推动了收入差距的缩小,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四、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农村产业发展创造了丰富的创业机会,鼓励了农民进行个体经营和创业。

农村产业发展带动了农产品加工、农村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

农民可以通过自己的资源和技能,开设农产品加工厂、农民合作社等创业项目,实现自身的创业梦想。

五、农村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农村产业发展不仅带动了农民的就业创业,还推动了乡村振兴的进程。

农村产业发展能够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促进农村的整体发展。

同时,农村产业发展还带来了人才的流动,促进了城乡人口的互动交流,推动了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六、农村产业发展对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义农村产业发展不仅能够带动农民的经济收入,还对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农村产业发展带动了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绿色化,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同时,农村产业发展还能够促进农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七、农村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和问题农村产业发展虽然带来了农民就业创业的带动效应,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产业转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产业转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产业转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分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将生产线和产业转移到低成本、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或地区。

这种现象被称为“产业转移”。

虽然产业转移能够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但同时也对就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

一、产业转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1.人才流失随着企业的转移,许多高技能人才和专业人员也会跟着离开原来的城市或国家,造成人才流失。

这不仅会导致劳动力的缺失,还会影响原来的城市或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

2.就业机会变化产业转移可能会造成某些领域的就业机会减少,而在新的产业和地区却会新增许多就业机会。

比如,一些工厂从美国转移到墨西哥,会导致美国某些地区的就业机会减少,但墨西哥却能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3.劳动力市场与供需关系改变因为产业转移,劳动力市场可能会出现供需关系的变化。

例如,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会吸引更多的产业转移,而劳动力成本高的地区则可能会出现失业率上升和就业机会减少的局面。

二、产业转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影响国内外贸易产业转移会导致国内外贸易的变化。

通过转移,企业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进而开拓更多的市场。

然而,这也可能会导致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服务和商品出现亏损,甚至可能会出现国际市场的价格战。

2.科学技术与实践水平的变化因为产业转移的发生,不同地区之间的科技水平会有所不同。

在高成本地区,企业可能会更注重研发、科技和创新,而在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则可能会更注重生产效率和低成本。

这种差异会导致不同地区的科技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变化,影响每个地区的发展和竞争。

结论:产业转移的发生对于就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这也证明了当地政府和企业需要进行合理规划和跟进,以便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得以顺利实现。

双方需要针对转移产业的目的,制定出可行的计划,并维护好在转移过程中的技术、科研和劳动力。

只有在保持经济平等和对于劳动实践价值的重视下,才能保证产业转移的实施、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的扩大。

形势与政策《产业转移对就业的影响》

形势与政策《产业转移对就业的影响》

形势与政策《产业转移对就业的影响》产业转移对就业的影响及机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目前我国进入了东西部产业转移的发展期。

产业转移对就业机会和就业结构均会产生重要影响。

就转入地而言,随着产业结构的提升,该地区就业劳动力结构也向高学历、高科技的专业人才倾斜。

对产业转出地而言,随着产业转移,一方面可能造成转出地就业机会的丧失。

但另一方面,产业转出地通过产业转移可以优化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就业劳动力结构。

在当前产业转移背景下,大学生要善于抓住机遇,完善自身素质,以应对愈发严峻的就业环境。

关键词:产业转移劳动力就业一、我国产业转移现状从字典中我们可以看到: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

跨国的产业转移叫做国际产业转移,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积极承接国际企业的转移。

国内的产业转移叫做区域产业转移,如目前我国东部地区部分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的地位,成为世界上制造业高、中、低端产业链条相对比较完善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目前我国正进入东中西部产业转移的发展期。

从产业种类来看,我国的产业转移主要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制造业和资源型加工业开始,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的产业转移从发达的东部地区向欠发达西北部地区渐次推进。

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间经济关系的优化具有重要义意,大到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小到企业决策,并进而影响我国的就业环境。

二、我国产业转移对就业的影响及对策(一)新兴产业的新趋势产业转移往往意味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之相伴的必然少不了新兴产业的崛起,并进而影响劳动力结构,影响就业形势。

趋势一,电子时代的到来;趋势二,“中国服务”将与“中国制造”并驾齐驱;趋势三,文化创意产业正在迅速兴起;趋势四,政府、企业重视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趋势五,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实现现代化农业;趋势六,打造新商业理念、模式,使各行业有机结合。

市场经济下产业转移对就业问题的解决启示

市场经济下产业转移对就业问题的解决启示

市场经济下产业转移对就业问题的解决启示市场经济是当今世界的主流经济体制,不断涌现的新兴产业和经济活动给社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挑战就是产业转移。

在市场经济的运转中,各个行业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出现产业转移。

而这种转移通常会对当地社会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就业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产业转移的含义与原因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为了寻求效益最大化而进行产业转移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从生产成本的角度看,由于人工成本的差异,企业会把生产基地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地区,以获得更大的产量和更高的利润。

此外,环境要素的不同以及政策和法律的限制也可能导致企业产业转移。

因此,产业转移是一种市场经济中合理的行为。

二、产业转移对当地就业的影响如果一个地区存在工业园区或产业聚集地,当企业生产活动转移到其他地区时,其对当地的就业和经济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就业方面来看,当一家企业把生产转移到其他地区时,会对其原有的员工产生不良影响。

工厂生产和办公区域的停用和废弃,会导致许多本地工人失业,不仅会对他们的生计造成影响,也可能带来更大的社会压力。

但是,对于新的生产基地,新的就业机会将随之而来,这对当地居民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三、产业转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虽然产业转移对就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从宏观层面来看,产业转移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方面,产业转移可以改变某些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推动当地的经济结构升级和产业转型。

另一方面,产业转移有时会带来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

往往,产业转移会导致一些少数岗位的流失,但会产生更多新的就业职位,因此,总的效应通常是积极的。

四、政府在产业转移中的作用政府在管理和引导产业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该通过制定政策和措施,引导企业合理转移产业以提升整个地区的经济水平。

政府的投资和扶持也对产业转移的负面影响起到了一定的平衡作用。

产业集群和产业转移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产业集群和产业转移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产业集群和产业转移对地方经济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产业集群和产业转移成为了各国政府和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文将从产业集群和产业转移的概念入手,分析它们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及影响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同一产业的相关企业群集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密度的产业生态系统。

产业集群的最大特点是企业之间具有高度的相互作用和互惠互利的关系,形成了资源共享、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优势。

产业集群不仅对企业有积极影响,而且对地方经济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它可以促进地方就业和经济增长。

由于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在技术、人才和市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流入,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其次,产业集群可以提高地方的产业竞争力。

由于同一行业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呈现集聚效应,企业之间可以通过互相协调和配合,共同提高整体的产业竞争力,形成品牌和标准;第三,产业集群可以促进地方产业升级和转型。

在产业集群内,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方式提高自身竞争力,从而逐渐扩大市场份额,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

二、产业转移的概念及影响产业转移是指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成本优势、市场优势或政策优惠等因素,将生产设备、技术、人力等要素转移到其他地方的行为。

产业转移一般会涉及到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

纵向的产业转移又称为产业链的上下游转移,它指的是某一产业内的不同环节之间的转移。

横向的产业转移则是指不同产业之间的要素转移。

产业转移对地方经济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转入地来说,产业转移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资本流入,同时也可以带来更多的技术和经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强规模效应。

而对于转出地来说,虽然短期内会造成一定的失业和经济压力,但是从长期来看,可以使企业更加注重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带动整个地方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转移与就业效益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转移与就业效益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转移与就业效益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正在快速推进。

城市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毫无疑问对周边地区的产业和就业具有重要的影响。

产业转移是城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经济变革之一,以往的产业结构将被逐渐改变,将会对整个行业和劳动市场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本文将探讨产业转移对就业效益的影响,为深入了解城市化进程提供参考。

一、产业转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产业转移是指由于市场需求和生产成本的变化,使得一些企业必须从原来的地区转移到新的地区进行生产。

在城市化进程中,产业转移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产业的转移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的状况,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增加当地的生产、就业和财政收入。

首先,产业转移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通过引入新的产业和业务,产业转移可以让城市的经济结构更加多元化,提高整体经济的竞争力。

其次,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全国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发展的初期,中国的经济产业较少,大部分企业都集中于沿海地区。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许多企业因生产成本等因素,开始把办公场所和生产设施迁移到内陆地区。

这不仅使得生产成本更低,还有助于促进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产业转移对就业的影响城市生产领域的变化对就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随着企业的迁移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的劳动力就业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

首先,产业转移可以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许多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政策和税收减免,会选择将办公场所和生产设施迁移到内陆地区。

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当地的用工需求,还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其次,产业转移能够提高城市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

在城市化发展的初期,许多企业招聘员工的标准主要以资历和服务年限为主,而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随着新的产业技术的引入,企业对员工能力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因此,这也促使劳动力开始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也更加激烈。

农村产业转移对农民就业的影响研究

农村产业转移对农民就业的影响研究

农村产业转移对农民就业的影响研究农村产业转移是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制造业从城市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过程。

这种转移,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城市经济结构,也对农村地区的产业和农民就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农村产业转移对农民就业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农村产业转移将城市的产业带入农村,促进了当地的工厂、企业建设和发展,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就业。

这种转移机制有效地缓解了城市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提升农民就业技能随着工厂、企业的引入,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也得到了提升。

农民在工厂的工作中接触到了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逐渐掌握了更为先进的生产能力和管理技巧,提高了自身的就业技能和素质。

三、改善农民就业环境传统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主要以农业为主,工作条件相对艰苦。

而随着产业转移的推动,农民工可以在工厂、企业中从事技术工作,工作环境更加舒适,工资待遇也相对较高,改善了农民的就业环境。

四、增加农民收入来源农村产业转移带来的工厂、企业就业机会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来源。

农村地区的产业转移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赚钱的机会。

五、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随着农村产业转移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

他们在工厂、企业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能,回到家乡投资兴业,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农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六、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农村产业转移将城市产业带入农村地区,为当地的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

许多原本难以就业的农民找到了稳定的工作,改善了其生活状况。

七、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农村产业转移不仅让农民从事更多种类的工作,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工业、服务业的引入,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降低了对传统农业的依赖,增加了经济的稳定性。

八、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产业转移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中国产业转移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中国产业转移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我国产业转移及其对就业的影响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新中国成立60年来, 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率到达8%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更是高达9 8%.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开展也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中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以及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中国,奥肯定律是失效的,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伴随着高就业率.很多学者呼吁经济转型,呼吁靠投资带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要改变、靠出口带动的增长模式也必须要有改变,靠制造业的模式也要改变,要更多地开展第三产业.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增长最快的开展中国家,中国的开展对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资源是稀缺的,过分追求工业化必然造成环境的压力,中国逐渐改变建国初期大力开展重工业的战略,但是处于在工业化中期的中国,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其地位不会改变.中国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政策调整上一直进行着多方博弈,一方面要顾及21世纪的宏伟目标,实现民族复兴而大力开展经济;一方面也要顾及民生,为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开展.一、我国产业转移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三产业开展迅速但是还是第二产业比重最大.次贷危机以来,我国的经济也受到剧烈波动,在国家经济刺激下,我国经济形势好转.但是由于人民币升值以及当前黄金、石油价格的连续上涨以及的国际贸易壁垒等因素,我国经济开展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经济刺激政策的长期有效性还有待市场验证.投资、出口和消费作为中国经济开展的三驾马车,过分的依靠国际市场必然会增加经济的不确定性,我国经济体制需要一系列改革,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步伐,减少对国际市场的过分依赖,增强我国实体经济抵御系统风险的水平.二、我国产业转移现状与趋势中国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一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向前推进的. 良好的制度根底和优越的要素禀赋,使中国赶上了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第四次的国际产业转移,并成为这次国际产业转移受益最大的国家,维持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经济开展的奇迹,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的地位,成为世界上制造业高、中、低端产业链条相比照拟完善的少数国家之-目前我国正进入东中西部产业转移的开展期. 2000年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呈现出以下五个趋势:一是产业转移规模越来越大;二是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转移的势头强劲;三是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上游产业转移趋势明显;四是来源地相对集中,大都来自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地;五是与东部地区相邻且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的中西部省区,在吸引产业转移方面占据明显优势.在今后一个时期里,东西部产业转移趋势还会继续增强并呈现新特点:一是产业转移的层次会逐步提升;二是产业转移从原来的单个工程、单个企业,或者说是单个产业,转变为包括产业的整体性转移;三是产业转移的主导角色转变,从政府的主导作用向企业主导作用转变;四是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面临更大的挑战.三、我国产业转移对就业的影响及其带来的就业机遇〔一〕产业转移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产业转移对就业时机和就业结构均会产生重要影响.对产业承接地区而言,伴随着产业转移,相应的就业时机也会转移到产业承接国,产业承接国从而获得了直接的就业促进效应.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提升,该地区就业劳动力结构也向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专业人才倾斜.对产业转出国而言,随着产业转移,可能造成转出国就业时机的丧失.据OEC前美国共同进行的一项调查预测:美国效劳业如果保持调查时向外转移的速度不变, 2022年美国将有330万个效劳业岗位转移到国外.但是,产业转出国通过产业转移优化了该地区的产业结构,新兴产业的开展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时机.并且,由于新兴产业的产业层次更高,进一步优化了就业劳动力结构.〔二〕产业转移带来的就业机遇20世纪90年代之后,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中国大陆地区抓住了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成为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产业承接国.通过此次产业转移,中国工业得到快速开展,形成了以东部沿海大城市为核心,与全球生产链相连接的产业集群.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逐步向集成电路、装备制造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提升.凭借国际产业承接,中国大陆地区迎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强劲的经济增长,并随着工业的开展,为众多劳动人口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工作时机,吸引了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工业生产,在扩大就业、提升就业劳动力结构的同时,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并且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工业开展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也给广阔青年大学生带来了长期稳定的就业.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开展速度放缓,产业的劳动力吸纳水平降低,同时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群众化,高校毕业生大幅增加,这种需求的降低和供应的增加使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受到巨大的挑战.但是,危机以来国际科技与产业转移呈现的新开展趋势,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新的机遇.四、当代大学生如何应对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发生的这些趋势性变化,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但是我们仍需做出相应努力和改变来更好地抓住机遇,实现我们的梦想.首先,大学生需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我们需要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不能仅仅盯着那些接近饱和的热门职业.其次,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掌握就业主动权.虽然现代社会有更多的机遇,但也是需求高质量人才,竞争剧烈的社会.因此,我们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道德素养,积极参加社会锻炼,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以便在这次科技创新大潮中大显身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后,从打工型〞就业向创业型〞就业转变.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为中国大陆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化开展带来巨大的开展机遇,也给青年大学生带来了广阔的创业舞台.青年大学生可以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根底和良好的科学素养,依靠政府的各种扶持政策,积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变找饭碗〞为造饭碗〞,以创业促就业,并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掀起创业致富的热潮.。

产业转移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企业生产转移
促使
国际 经济 形势 变化
原生产 用地紧 张昂贵
国家 政策 调整
环 境 污 染
产业转移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1)对转移国:增加失业人口
2)对转移对象国:缓解就业压力
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1)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
2)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1、水俣(yu)病事件

1953 1956年
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 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 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 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 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 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1956年, 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为开始病因不清, 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 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较集中地发展加工出口工业。
一、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
1、劳动力因素
在国际范围内流动性很小
不同地区劳动力数量、质量、 价格有差异,成本高低不同 导致
企业在空间 不断转移
转移
劳动力充足,价格低 廉、素质高的地区
目的
降低成本 提高利润
2、内部交易成本
发达国家何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
因为发达国家社会消费水平很 高,内部交易成本也很高,为了降 低内部交易成本,发达国家就向社 会消费水平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产 业。
3、市场因素
所生产产品国内 市场趋于饱Fra bibliotek或 满足不了需要
政治文化差异, 政策的不同导致 市场受限制
到其它国 家和地区 投资建厂
开辟
国际市场
4、其他影响因素

我们大学生把握产业转移带来就业机遇

我们大学生把握产业转移带来就业机遇

|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事实证明,产业转移的发生,既能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也会对当地的地理环境、社会稳定和就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当前,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逐渐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面临新的发展趋势,促使我国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也将为莘莘学子带来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一、产业转移概述1.什么是产业转移经济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产业转移,产业转移的实质是生产力的空间转移,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现的必然现象。

产业转移(Industrial Transfer)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是一个包含国际与地区间投资与贸易活动的、综合性的要素与商品流动过程。

这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国际或地区间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转移国(或地区)与承接国(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产业转移常常以相关国家或地区间的投资、贸易以及技术转移活动等形式表现出来。

其构成要素包括转移国(或地区)、承接国(或地区)、转移产业、转移企业、转移资本、转移技术等。

2.产业转移的类型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是按照涉及地域范围的不同,产业转移可分为国内产业转移(也称作区域产业转移)和跨国产业转移(也称作国际产业转移)。

国内产业转移是指产业转移在空间上没有突破国家界限,在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进行转移。

跨国产业转移是指产业转移在空间上突破国家界限,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转移。

二是按照转移客体中最突出生产要素特性的不同,可以将产业转移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三种类型。

这三种类型同时也代表产业发展层级依次上升的三个主要梯级。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是指产业转移客体中劳动力的使用较多,产品成本中工资部分所占的比重较大,产品附加值在三种类型中平均最低的产业转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聚区对就业的带动效应作者:王红伟来源:《商业时代》2011年第19期◆中图分类号:F416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本文以产业转移为背景,从不同角度以大量实例概括产业集聚区对就业的带动效应,并探讨产业集聚区对就业带动的具体表现,同时提出产业集聚区更好地带动就业的具体措施,包括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当地就业、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郊区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功能开发以及各级政府的作用。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集聚区就业经济增长产业集聚区是指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区、加工贸易产业集聚区、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等在内的各类开发区和产业集群。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尚未消退,产业转移趋势明显加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部分产业也在加快向内地转移和延伸,这些都必将影响各地区产业集聚区发展和劳动力就业。

在此背景下,我国应以异地就业为主要特征的“劳动力转移”模式,转变为以就地就业为主要特征的“产业转移”模式。

产业集聚区对就业的带动效应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产业就业关系的变化状况。

产业集聚区的成长可以创造各地竞争优势,同样对就业空间的拓展、就业层次的提升、就业结构的改善产生积极的效应。

仅2008年上半年,我国就有6.7万家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2008年大约有2000万农民工因此失去工作而返乡,加入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队伍。

在新一轮的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聚区发展好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不仅没下降还略有上升,农民工就业稳定,如广西制糖业、新疆屯河番茄、山东寿光蔬菜等产业集聚区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

多层次需求效应。

产业集聚区可以吸引较多的专业化人才与各种层次的熟练和非熟练劳动力。

劳动力供给市场比较富裕,为企业优化劳动力资源提供了条件。

在产业转移背景下,迫使企业通过改善劳动者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工资奖金待遇来吸引熟练劳动力。

另外,我国的产业集聚区基本上都是由区域内的企业根据地区的特色优势而发展起来的,多是以生产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对技术要求不高,对劳动者整体素质需求较低,因而对于长期从事农业而技术水平不高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在产业集聚区寻找就业机会是十分理想的渠道。

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增加了就业门类,扩大了就业容量(见表1)。

拓宽就业空间效应。

产业集聚的成长和发展,吸引其它企业往这个地方集聚或者使现有的企业扩大规模,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产业空间转移,带动了就业。

产业集聚区内的产业集聚成长、发展对用工的需求,其本身如同一个巨大的劳动力吸纳市场,在给城镇人口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农村人口,并通过劳动力的转移实现人口城镇化。

因此,应通过发展产业集聚区驱动城市化进程,从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之对劳动力的巨大吸纳能力成为现实,形成产业集聚区——产业劳动力结构升级——就业乘数效应——城镇化进程这种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关系。

产业集聚这种市场组织形式有效地促进了资本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结合和共同发展,既提高了区域产业竞争能力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带来当地就业增长。

提升劳动力素质效应。

一方面,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会不失时机地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另一方面,为适应就业需要,农民会主动要求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参加各种科技培训和科技活动,学习相关科技知识并掌握技术本领。

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减少了他们的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他们更愿意主动学习技术。

另外,政府为扶持产业集聚区企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依据产业集聚区内对劳动力技术要求,对劳动力进行一系列的免费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素质。

例如,江苏省唯亭镇对失地农民的专项技能培育,唯亭人力资源市场针对失业居民免费开设了“保安、家政、绿化养护、物业管理、会计、插花、低压电工、叉车”等10个专项技能培训,并与镇内的内外资企业形成岗位联动机制,确保及时培训、及时上岗;每年开办至少12期技能培训班,培训本镇居民将达到3000人次,推荐岗位2000个,有效地为失地居民在产业集聚区就业增加了技能。

就业乘数效应。

发展第三产业是城市经济实现劳动力聚集的重要途径。

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与发展会产生扩散效应,导致集聚区内企业数量大幅度增加,产品的产销量迅速提高,这促进了专业化市场的形成和扩大;当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且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口的不断迁移、集聚以及分工的深化会对生产、生活服务业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这样,集聚区能够提供更多服务性就业岗位,对人口的吸引越来越强烈。

集聚区所在的城市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产业不断升级,新产业不断涌现,形成良性循环。

产业集聚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带来就业机会增加。

集群内行业的倍数增长会带来倍数的就业岗位,表现出就业的乘数效应。

例如,上海赤峰路现代建筑设计街已聚集了500多家建筑设计及相关产业,年产值约二十亿元,吸纳各类就业人员近4万人;建筑设计产业还带动了周边的文化娱乐、餐饮、房地产等产业的发展,间接就业达10万人。

产业集聚区对就业带动的具体表现据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2002年的调查资料表明:在浙江省88个县市区中,有85个县市区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区,年产值超亿元的区块519个,所涉及的工业企业23.7万家,吸纳就业人员达380.1万人。

例如,“生产基地型”的绍兴的轻纺工业聚集区,围绕“中国轻纺城”集聚了化纤、织造、印染、服装企业共计1577家,职工人数16.4万余人,占全县工业企业总就业人口的67.8%;河南省143个制造业产业集聚区,直接吸纳就业人口300多万,如许昌的发制品产业集聚区,许昌约有5万人的头发收购大军和数万人的发制品加工队伍,已经辐射到周边长葛、漯河、鄢陵等地,从而带动了更多的从业者,这也是许昌发制品产业集聚区得以持续繁荣的重要原因;镇平县的玉雕产业集聚区现有企业 320个,从业人员10万人;长葛市大周镇的有色金属加工产业集聚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废旧有色金属回收利用基地,从业人员超过 3万人。

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对城市居民来说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到2006年第三季度,全区的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5.4万人,2010年园区人才总量达到17.5万人,高层次人才达到2.5万人,博士达到1000人。

2008年,重庆市48个园区产业工人达到了43万人,工业园区的销售产值到2012年将突破万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000亿元以上,解决的就业人数将达到百万人以上,大多以重庆本地人为主。

工业园区是江西新的增长极、发展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重要平台以及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阵地,2007年工业园区安置从业人员126万人,比2002年增加100万人,是同期全省新增城镇就业人数的40%。

加强产业集聚区带动就业的措施建议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当地就业。

产业集聚区在吸收就业方面具有吸收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等优势,是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

河南省在建设产业集聚区的过程中,通过培训和就业服务,让农民跟着产业就近就地转移, 2010年6月底省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到1140万人。

但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知识水平不高,会影响到产业集聚区吸收就业功能的发挥。

因此,要实现产业集聚区更好地吸纳劳动力,要加强对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以便最大限度地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使产业集聚区经济能更加有效地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

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返乡农民工没有找到工作的多数是因为文化水平较低的非熟练劳动力;而在产业转移和升级过程中,集聚区内的产业链也在不断延长,技术含量较高,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较高。

因此,应加强教育培训,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扩大劳动力就业的渠道。

为保障回乡农民工和失地农民及时就业,积极落实各项政策,给予吸纳本地居民就业的区内企业一定的财政补贴,同时让这些企业也享受公积金补贴,充分调动企业吸纳本区居民就业的主动性,为居民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倾斜。

要以校企合作、订单培训为纽带,开展培训机构与集聚区企业的合作。

要推进技工学校、职业学校、中专、培训机构与集聚区企业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合作关系,开展校企合作、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推动用工对接的重要形式。

加强郊区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功能开发。

产业集聚区是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结合点,是城镇的优先开发区域。

要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的经济功能,进一步完善直接为生产服务的配套设施,发展相关服务业,建设必要的职工生活设施。

应加强服务业载体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金融业、家政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形成一批服务业集聚区。

通过产业的集聚带动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以人口集聚带动城市发展壮大,形成产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逐步形成集聚促进就业、就业引致消费、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发展格局。

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

各级政府要采取措施吸引各层次的劳动力到产业集聚区就业,可以通过优厚待遇引进高层次人才,通过免费培训让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就近工作。

如河南省为推进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出台了25条优惠措施,其中一条就是在引进高层次人才、吸引留学人员来豫创业就业等方面,向产业集聚区予以重点倾斜。

对产业集聚区引进的高层次和紧缺人才,所在地政府在科研启动经费、岗位津贴及级别待遇、住房补贴、家属随迁等方面,实行优惠措施。

各级政府为培训机构提供培训需求信息,为企业提供培训机构专业目录,定期组织培训机构与企业进行培训交流等对接活动。

同时,应加大对就业培训的财力支持,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加强公共培训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切实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结论产业集聚区的一系列乘数效应促使劳动力(人口)集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升,使得产业集聚区的本身成为了一个生产、服务和被服务的中心,促进了人口的非农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产业集聚区使得地方经济得以发展,无论在产业集聚区就业的劳动力还是从事相关服务业的劳动力的收入水平都得到提高;另外,城镇所具有的一些功能性服务,如技术培训、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生活配套性服务等,又为产业集聚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支撑;而就业规模的逐步扩大又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强劲的消费市场,进一步促进了与市场接轨的产业集聚区发展,从而形成产业集聚区与就业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相互学习和竞争有利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而且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产业转移背景下,由于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地理位置上的集中,企业能以较低成本招募熟练劳动力。

因此,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是目前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尤其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1.张文婧.基于产业集聚的城市化与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关系分析[J].发展,2006(11)2.黄海平,龚新蜀,黄宝连.农业产业集群的就业创造效应研究[J].农业经济,2009(4)3.黄建康.对产业集群就业创造效应的研究与思考[J].唯实,2004(4)4.穆建新.从劳动力转移到产业转移—金融危机背景下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J].现代经济探讨,2009(11)5.施雯.产业集群与劳动力就业扩张机制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特区经济,2007(3)6.黄海平,龚新蜀,黄宝连.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J].西北人口,200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