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发明家成长故事_前言

合集下载

(青少年健康成长大课堂)激励青少年成长的中国名人故事_发明家鲁班的故事

(青少年健康成长大课堂)激励青少年成长的中国名人故事_发明家鲁班的故事

鲁班生于公元前五○七年。

他一家世世代代都是手工工匠。

鲁班本人则是一个手艺高强的工艺巧匠,杰出的创造发明家。

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和传说很多。

至今,在民间还广泛地流传着他发明创造的故事。

锯和刨今天,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锯、钻、刨子、铲子、曲尺。

划线用的墨斗,据传说都是鲁班发明的。

而每一件工具的发明,都是鲁班在生产实践中,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出来的。

就拿锯的发明来说吧。

有一次,国王命令鲁班在十五天内伐出三百根梁柱,用来修一座大宫殿。

于是,鲁班带着徒弟们上山了。

他们起早贪黑,挥起斧头,一连砍了十天,一个个累得筋疲力尽,结果只砍了一百来棵大树。

这时,砖瓦石料都已备齐,国王选定动工的黄道吉日也快到期了。

如果动工时木料准备不齐,是要处死刑的。

怎么办呢?晚上,鲁班躺在床上翻来复去地睡不着。

他爬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山上走去。

抬头望望,启明星向他眨着眼睛,天快亮了。

突然,鲁班觉得手被什么东西划了一下,抬手一看,长满老茧的手划出一道口子,渗出了血珠。

他仔细地在周围观察,原来是丝茅草划的。

鲁班很惊奇,他摘了一片草叶,发现草叶边缘长着许多锋利的细齿。

一转身,他又看见一只大蝗虫正张着两个大板牙,很快地吃着草叶。

鲁班捉了个蝗虫一看,它的板牙上也有利齿。

看看丝茅草的叶子,再看看蝗虫的大板牙,他心里豁然开朗。

他用毛竹做了一条竹片,上面刻了很多像丝茅草叶和蝗虫板开那样的锯齿。

用它去拉树,只几下,树皮就破了,再一用力,树干出了一道深沟。

可是,时间一长,竹片上的锯齿不是钝了,就是断了。

这时,鲁班想起了铁。

他跑下山去,请铁匠按照自己做的竹片,打了带锯齿的铁条,用它去拉树,真是快极了!这铁条,就是锯的祖先。

有了它,鲁班和徒弟们只用了十三天,就伐了三百根梁柱。

鲁班是个木匠,整天和木头打交道。

他的技术很高,特别善于用斧头,能几下子就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样子。

“班门弄斧”这句话,就是说谁要在鲁班面前摆弄斧子,那是自不量力。

由此可见,鲁班用斧之纯熟。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科学家成长故事_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科学家成长故事_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

蔡伦是我国伟大的发明家,对推进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57年,蔡伦出生湖南一个农家,从小家里十分贫穷。

公元75年时,因迫于生计,蔡伦进了汉明帝的宫里当了太监。

当时成为太监,不仅要忍受阉割之苦,还要受到亲属朋友的嘲讽。

蔡伦为了摆脱贫穷,在精神上不知忍受了多少的痛苦。

进入宫中,从蔡伦小黄门做起,天天要侍候皇帝和皇室成员,忍受大太监的责骂。

蔡伦小心谨慎地效劳,不敢有半点马虎。

在蔡伦的努力下,他逐步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就这样,蔡伦一步步高升到龙亭侯。

在长期的宫廷生活中,蔡伦深感到没有简易的文字载体的不便,他下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

自从有了文字,就出现了书写文字的载体,如石头、龟甲、树叶、竹片、丝帛,乃至羊皮。

但它们作为文字载体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或笨重或昂贵或不易保存。

相传西汉的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封长信,总共用了3000根竹简,要用几个大力士才能搬动,汉武帝整整花了两个月的工夫才把它翻完。

如果人类一直采用这些文字载体,文化传播的速度之慢是可想而知的。

东汉和帝九年,蔡伦担任了尚方令这一官职。

尚方令专门负责皇宫里面使用的器物。

蔡伦很有才能,并且能够深入群众,向群众学习。

他是个有心人,经常到田野和河边走访,观察河边妇女们洗蚕丝和抽丝漂絮的过程。

他发现好的蚕丝拿走后,会在席上形成簿簿的一层残留物,有人把它晒干,用来糊窗户,包东西,也可以用来写字。

他还到造纸的作坊向造丝絮纸的工匠们请教,逐渐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蔡伦深知,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开辟更广泛的造纸的材料来源,改进造纸的技术和方法,才能造出既经济又实用的纸张,提高纸的实用性。

当时,蔡伦注意到,劳动人民的衣服大都是用麻料制成,他们在沤麻的过程中,也像洗絮一样,最后也会在篾席上残留一些薄膜。

蔡伦想:“如果麻纤维也能造纸,造纸的材料来源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于是,蔡伦和很多能工巧匠一起,经过试验,研制了一个造纸的工作程序:一分离;二捶捣;三交织;四干燥。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谋略家成长故事_范蠡的故事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谋略家成长故事_范蠡的故事

一、楚地狂生,壮志入越范蠡,字少伯,本是楚国宛地(今河南省南阳市)三户邑(今河南省淅川县)人。

据《史记正义》引《会稽典录》记载,范蠡“佯狂倜傥负俗”,区区六字,尽显名士风流。

可以想见,青少年时期的范蠡定是落拓不羁,特立独行,卓越豪迈,与俗不同。

当时恰逢文种为宛令,即宛地的最高行政长官。

他觉得范蠡是个难得的奇才,很想同他结识,便派人带着礼物去问候他,并想请他来官邸一叙。

文种的礼遇不可谓不高,然而范蠡并不买账。

去请范蠡的人回来向文种报告说:“范蠡是国中的狂人,他天生就有这狂的毛病,专门请他他还避而不见,咱又何必结识这种人呢!”文种听后笑了笑,说:“我曾听说,但凡士有贤达俊逸的资质,就必定会遭到世俗的讥讽,诬他为佯狂的。

其实范蠡志向高远,洞悉世事,内怀独见之明,虽然他的外在表现不合常俗,不为人知,并因而遭受世人的诋毁,但他这种人本来就不是你们所能理解的呀。

”于是文种亲自驾车前往拜访。

范蠡依旧避而不见。

如此多次之后,范蠡知道文种是以诚心待己了。

有一天,范蠡估计文种一定又会来,就对他的哥嫂说:“今天我会有客人来,想借哥哥的衣服和帽子用一用。

”不一会儿,文种果然来了。

二人一见如故,抵掌促膝而谈,心同志合,十分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据说当时有很多围观的人,旁听他俩的谈话,都觉耳目一新,闻所未闻!两人相识后,便常聚在一起谈古论今,从三皇五帝到当前形势,从天道运行到伍子胥侍吴王。

谈话间,两人都热血沸腾,认为男儿生在天地间当有一番大作为。

范蠡的内心深处更是如波涛汹涌,他觉得已经到了实践自己远大抱负的时候了。

范蠡觉得楚国的政治腐败,已经很难有所作为了,而吴越两国正在崛起,于是范蠡便打算邀文种一道入吴。

这时有一个叫冯同相的人对他们说:“现在伍子胥在吴国,你们想有所作为恐怕难通过他这一关呀。

”范蠡想了想说:“吴越两国一衣带水却又势不两立,将来的胜国非吴则越。

既然伍子胥在吴,那我们径自去越好了。

”范蠡的政治生涯也就由此开始了。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发明家成长故事_一代宗师蔡元培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发明家成长故事_一代宗师蔡元培

蔡元培字鹤卿、子民,号鹤庼,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

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功绩卓著。

毛泽东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1868年1月11日出生浙江绍兴府山阴县。

蔡元培6岁的时候正式开始读书,老师们开始所选用的启蒙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书。

蔡元培觉得这些书很有意思,不但内容概括性很强,读起来也是琅琅上口,同学们很喜欢读。

其中包括很多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言警句。

直到晚年,蔡元培还能背诵大段大段的内容。

但后来,老师们就开始让大家学习“四书”、“五经”,这些书里论述了儒家的哲学观点、伦理思想和教育原理,是当时学校教育的主要教科书。

照理说,这些教科书是中国文化的遗产,其中还不乏精髓之作,值得学习继承。

但那些老师的教授方法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很少讲授其中的道理。

尽管蔡元培很聪慧,也要常常背到半夜才能记住那些满篇“之乎者也” 的词句,还常常不知道什么意思。

他后来就常在老师布置之外借来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来读。

一天,他找到一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书,尽管书已经很破旧,但他如获至宝,读得津津有味。

从此,他只要一拿起这本书就爱不释手,甚至在课间休息时看。

有一次被老师发现,翻了翻就沉下脸说:“看不得,看不得。

” 就把书没收了。

后来,老师又发现他在看《战国策》,就告诉他说:“写文章的词句都要出自经书,不能用杂书里的句子,否则考官不会录取。

”从那时候起,蔡元培就感觉到中国旧式教育所存在的弊端。

自己和周围的同学都像没生命的木头人一样被对待,谈不上发展才能和爱好。

他暗想:“我要是将来自己做了老师,一定要采取适合孩子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再不用为学习而苦恼。

”蔡元培17岁考取秀才,18岁任塾师,21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26岁升补翰林院编修。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他认为革新必先培养人才,于是走上倡导教育救国之路。

同年9月,他弃官归里,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

二十世纪初,他在上海组织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致力于打破封建主义教育,为反清革命培养人才。

爱迪生的故事(6篇)

爱迪生的故事(6篇)

爱迪生的故事(6篇)爱迪生的成长励志故事篇一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使黑夜变得明亮。

当时四周都是鲜花和掌声。

这样,大科学家就无法冷静对待自己,变得固执己见,拒绝听取别人的意见。

爱迪生建立了一座九百马力的发电厂,为上万个灯泡供电,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成立了“爱迪生电器公司”。

和爱迪生几乎同时创造出电灯的另外一位科学家威斯汀豪斯,也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电器公司。

爱迪生和威斯汀豪斯水火不相容,他们的矛盾是从争夺电灯首创权开始的,这项专利官司打了七年之久,最终以爱迪生的胜利而告终。

爱迪生的公司送直流电,西屋卖交流电。

交流电适合远距离传输,比DC更有竞争优势,利润更大。

因为爱迪生对西屋电气有偏见,所以他对交流电不屑一顾,固执地认为交流电危险,极不安全,荒谬地把交流电和死亡联系在一起。

在爱迪生的晚年,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交流电的优越性,但爱迪生始终不肯听取别人的意见,坚持走下坡路的直流电,一点一点地失去了市场。

技术人员也离开了他,加入了西屋公司。

爱迪生的固执让自己在竞争中失败了,爱迪生最终没有成为“巨富”。

若干年后,就连“爱迪生电器公司”也销声匿迹了,而“威斯汀豪斯电器公司”却至今犹在,且越做越强。

而今,威斯汀豪斯家族早已成为名门望族。

爱迪生的故事篇二读《语文补充阅读》之《爱迪生读书的故事》有感读了这篇文章,我受到了许多启发:我知道了读书应该要有计划。

怎样才是有计划地读书呢?我们可以分几天读万一本书,平均每天读这本书的一部分,比如今天读2页,明天读2页,每天都读一样多的内容,这样便可以合理安排好时间。

而且读书时要根据需要有选择性的读,而不能什么内容都读。

另外,我认为读书时还可以准备一本小本子,随时都可以记读书笔记,这样日积月累,便可获得更多的知识,对于我们小学生还可以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不妨试一下。

发明家爱迪生的励志故事篇三你了解爱迪生吗?读了《爱迪生的故事》这本书后,我终于知道爱迪生是一位美国的大科学家和大发明家。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发明家成长故事_轰动世界的“克隆先驱”童第周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发明家成长故事_轰动世界的“克隆先驱”童第周

童第周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

1902年5月28日,章第周出生于浙江鄞县的一个偏僻山村里,母亲务农,父亲教私塾。

小第周自幼随父识字,读《三字经》、《神童诗》等传统的蒙学课本。

他天资聪颖,很快就在学童中显示了出类拔萃的才华。

小第周好奇心极强,眼睛好“管事”,嘴巴好发问。

有一天课间休息,他和其他学童在屋檐下石头台阶上做游戏,发现石板上有一串光溜溜、圆润润的小窝坑,心中就顿生疑问:“这是谁凿的呢?做什么用的呢?”他想不明白,放学回家后便问父亲,父亲微笑着回答:“这些小窝坑不是人凿的,是那屋檐上的水滴出来的!” 小第周偏着脑袋不相信:“檐上水滴在人脸上手上都不疼,怎么会把那么硬的石板滴出窝坑来呢?” 父亲觉得儿子很能用脑子思索,就蹲下身子指着那些小窝坑耐心地解释:“一滴水当然敲不出窝坑来,但是,长年累月不断地滴,滴它个许多年,不但能满出窝坑来,而且还能把石头滴穿呢!有个成语就叫‘滴水穿石’。

其实,天下许多事都是这样的,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啊,大学问家肚里的知识,也是靠一点一滴积累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一本书一本书地读!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许多年下来,自然就成了学问家了!” 小第周认真地点头:“阿爸,我会一本一本地读下去,读破万卷书,做个学问家。

” 父亲高兴地抚摸着儿子的头,鼓励他说:“好样的!男儿当有这个志气!”小第周长大了。

像村里所有农家孩子一样,勤劳懂事,放学后他常帮家里喂猪干农活。

14岁那年,父亲病逝了,小第周便顶替父亲当起小先生教起学童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小第周通过当先生,深感自己知识有限,便希望再读些书。

后来他考进了食宿免费的宁波第四师范学校。

由于原来基础太差,尽管起早贪黑地苦学,但还是跟不上,他第一学期的总平均分数只有45分。

根据规定,他必须退学或留级。

他向校长一再恳求,学校见他很诚恳也能苦学,便勉强同意他跟班试读一学期。

此后,他就与“路灯” 常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灯下读外语;夜熄灯后,他在路灯下自修复习。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发明家成长故事_“两弹”元勋邓稼先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发明家成长故事_“两弹”元勋邓稼先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咿呀学语时,他就和两个姐姐跟随着母亲一起来到北京,住进当时最著名的清华学府西院。

父亲邓以蜇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哲学家、美学家和教育家,时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小稼先的童年时期,一直在父亲身边长大,深受学者父亲和清华校园儒风的熏陶。

他十分聪明,又很好学,五岁时就装着许多一般孩子所没有的中外文化知识上学读书,小学阶段一直品学兼优。

邓稼先13岁那年,震惊中外的“七七” 事变爆发了,北平(即北京)沦陷。

日本侵略者一下子遍布京城。

一天,父亲原来的一位朋友夹着伪政府的公文包到邓家来拜。

没想到,那位朋友刚刚进门看到父亲,准备要打招呼时,平时一直都很和气的父亲竟勃然大怒,很严厉地质问他:“你来这里干什么?” 那位朋友一时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呆在那里。

父亲指着朋友的公文包说:“我这里不欢迎你这样的人来。

”朋友一下子明白了:邓稼先的父亲是嫌弃自己为日本人扶植的伪政府工作。

朋友羞得不知道怎么回答。

父亲大声地呵斥:“你给我出去!” 这一声把房里看书的邓稼先兄弟惊呆了。

这件事,给小邓稼先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当时日本侵略者规定:凡是中国的老百姓从日本哨兵面前走过,都要向其行鞠躬礼。

小邓稼先虽然不能完全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但是他知道这是一种侮辱,对此很是愤怒,可是他没有能力免除人们所遭受的这种屈辱。

他宁肯绕道走冤路,也不去向日本侵略者行礼,他不能让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受到玷污。

国家的危险迫使小邓稼先时常去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和一群思想激进的同学一起聚会、议论,他的思想越发成熟。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大地上越来越猖狂。

每次他们占领了中国的一座城市或者是在战斗中打败了中国军队,他们都会强迫中国人上街开会庆祝胜利。

这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肉体的屈辱,更是一种心灵的折磨。

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如果不去游行就会被杀头。

有一次,日本侵略军又逼迫市民和学生开会游行。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发明家成长故事_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发明家成长故事_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

1896年1月9日,茅以升出生于江苏镇江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他的祖父茅谦是我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水利专家,著有《水利刍议》等书。

祖父所开创的墨儒家风,对童年、少年时代的茅以升产生了直接影响。

母亲则是茅以升的“首席教官”。

茅以升的母亲韩石渠,虽然没有上过学,但自从进入茅家后就刻苦自学,经过许多年的积累,便有了相当的文化修养。

她学文化,是为了准备教子成才。

茅以升母亲特意在门前河边修筑了个小平台,夏天有石凳,冬天放木椅,小以升每天一大早就起床,洗好脸后就来到河边背诵诗词文赋,不到几岁就装了半肚子文章,亲友们都夸他是个小秀才。

熟读勤背,不仅让小以升的智力得到了最充分的开发,还有效地增强了他的记忆能力。

有一天,爷爷要抄汉代大学者班团的《东都赋》,有意叫孙儿为他研墨。

祖孙俩一个端坐着抄写,一个站在一旁侍墨,爷爷边抄边吟诵着那赋文,孙儿边看边听边默记着那字句,等爷爷抄完搁下毛笔时,孙儿竟然背诵起来:“万乐备,百礼暨(lì),皇欢浃,群臣醉,降烟煜(yūu),调元气……” 这下可把爷爷给惊呆了,他没想到孙儿的记性这么好。

爷爷心里乐开了花,决定奖赏他。

元宵节到了,家家户户的孩子都玩灯,祖父就送给孙儿一只灯。

这只灯不是一般的照明灯,也不似那普通的彩花灯,而是一只巧妙异常的“走马灯”。

“呀,这个灯真的会走啊!” 小以升对着灯仔细瞧着,越瞧越觉得奇怪。

“为什么会走呢?” 他提着灯去问爷爷了,爷爷把“走” 的原理跟他细细讲了,小以升认真地听着,不住地点头,而后再仔细观察、思考,竟然从中悟出“科学” 意趣来。

除了爷爷,就数三叔令他难忘。

茅以升10岁生日那天,三叔过来看他,抚摸着他的头,带有几分神秘和夸耀的神情逗他:“给你一样好东西,要不?” 说着就从衣兜里拿出一本地图册。

小以升接过去只看了一眼,是本没有着色的世界地图册,当时并没有特别的兴趣,也就礼节性地说了声“谢谢”。

三叔发现他似乎兴趣不大,就大声叮嘱:“以升,你好好看一看这本书吧!在这里面,你可以看到好大的世界呢!” 过后,他翻开地图册,果真越看越动心,越看越兴奋。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发明家成长故事_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陈景润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发明家成长故事_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陈景润

1933年,陈景润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市),母亲生了12个孩子,只有六个活了下来。

小景润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他排行老三,家里人都叫他“老三”。

陈景润的大伯父、二伯父和父亲都在邮政部门任职,父亲职位最低,也还是一个邮政局的局长。

陈家也算是个富裕家庭,这个老三,天性内向,不善言谈,不喜欢跟人交流,常常是一人独处,不肯跟大伙搭帮,大家都觉得老三是个“小怪人”。

“小怪人” 有个好习惯,那就是爱看书,书中有着引他入迷的东西。

父母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不断地给他买书,所以他床头、桌上放了一堆堆各式各样的书。

兄弟姐妹们在一起时,或者是哥哥姐姐的同学好友来玩时,他总是躲在房里看书,有时强行拉他一起玩,他也是抱着本书跟在后面应付着,不一会儿他就又溜了,藏在一个别人找不着的角落里,或在桌子底下,或在树丛里,哪怕那里很脏,有苍蝇蚊子叮咬,他都不在乎。

大家又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小书虫”。

小景润吃穿都不讲究,衣服是哥哥换下来的,吃饭时总是千呼万唤才过来,又总是第一个丢碗跑走。

有时候连母亲的油煎鸡蛋没上桌,他就抹着嘴看书去了。

叫他回来再吃,怎么哄劝,他都无动于衷。

久而久之,兄弟姐妹中间,就数他长得瘦弱。

所以,母亲特别留心在饭莱齐全后再叫他出来吃饭,或者第一个叫他,把他拖着上桌。

他吃饭像是应付麻烦差事一样,匆匆吃完了就把饭碗一推,一扭身跑去看书。

他当时并没有认识到时间是生命,但在他的心里,时间就是知识,看书比吃饭有滋味。

他这种心情,母亲很能理解,从来不责怪他,只是亲切地站在一旁提醒他:“小三子,吃慢一些,别硬住了!多吃点嘛!身体更重要!”1944年春,陈景润从小学毕业,进入刚刚创办的三元县立初级中学读书。

学校设在山上的一座破庙里,条件很差,外面下雨,教室里也下雨。

在学校里,陈景润年龄小,又体弱多病,常有同学欺负他。

陈景润受了欺负也没人听他倾诉委屈,只好憋在心里。

他觉得自己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中都很孤独,这时候他喜欢上了数学,觉得满心的忧郁在数学演算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排遣。

名人成才励志故事(精选12篇)

名人成才励志故事(精选12篇)

名人成才励志故事(精选12篇)名人成才励志故事篇1古代篇立志多在少年,但宋朝文学家苏洵27岁开始发愤,立志就读,昼夜不息,结果大器晚成,终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我国明代画家王冕,少年放牛时,立志要把荷花佳景惟妙惟肖地画出来。

他不分昼夜地绘画,立志不移,后来成为当时著名的画家。

越王勾践被吴国军队打败,忍受奇耻大辱,给吴王夫差当奴仆。

三年后,他被释放回国,立志洗雪国耻。

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打败了吴国。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

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

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

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

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

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

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名人成才励志故事篇2祖逖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科学家成长故事_活字印刷的发明者毕升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科学家成长故事_活字印刷的发明者毕升

毕昇是徽州人,我国宋代伟大的发明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毕昇小的时候就非常爱动脑筋。

毕昇家里很穷,没钱供他上学。

小毕昇非常羡慕那些在学堂里读书的小朋友们,便经常站在学堂窗外偷听先生讲课。

每次偷听、偷看学到的字,他都牢牢记在心里。

家里没钱买纸、笔和墨,他就在地上写,用树枝当笔;在墙上写,用硬石灰或木炭当笔;在桌子上写,舀一碗水,用手指汲水当笔,天长日久,练得一手好字。

毕昇还爱好雕刻,经常跑到店铺里看匠人们操作。

父亲见他用心好学,就在他十五岁那年,把他送到杭州万卷堂书坊的印刷作坊里当学徒。

在当学徒的过程中,毕昇发现,在当时,每印一页书,就得刻一块板,如果印一部书,有一百页,就得刻一百块板;有三百页,就得刻三百块板。

如果在一块板上刻错一个字,那么整块板就作废了,还得重新刻,十分麻烦。

真是既费时间,又费力气。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毕昇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将每一个字做成一个小方块,用无数个小方块,排一页书,再将这些小方块用胶或者蜡黏合加热,制成一块版,印完之后,烤一烤,便又可以把每个字分开,重新制版。

有了这个设想,毕昇开始着手刻字了。

他先找来一些小方木块,分别刻上字,刻了足够的字以后,排在一块板上,再找一个铁框框起来,用绳子捆紧便可以印刷了。

这次小小的成功不但没使毕昇高兴,反而使他陷入更深的思考:这只是一个小型试验,字很少,当然是很容易找到所需要的字。

如果是大部头的书,文章很长,需要的字很多,那又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让他颇费脑筋,他日思夜想,吃不下,睡不着,终于又想出一个好办法:按字的偏旁部首来排。

把同一偏旁部首的字排列在一起,在同一偏旁部首的字里,再按笔画的多少,先后排列,这样找起字来就容易了。

这个问题刚被解决,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做那些小方块字的材料上哪里找呢?如果用木头,到哪儿去找那么多的小木块呢?用整个的木材做小木块又大浪费了。

于是他想起小时候玩的胶泥,用胶泥做字块,不但比较省钱,而且在上面刻字,也比较省力,刻好后,还可以进行烧制。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发明家成长故事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发明家成长故事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发明家成长故事篇一:(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发明家成长故事_数学王子高斯在距德国柏林约200公里处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布伦瑞克(Brunswick)。

1777年4月30日,卡尔·弗列德里奇·高斯诞生在这个城中的一个农民家。

父亲格布哈特·迪特里希·高斯是一个地道的农夫。

早年,他曾从其父那里学得一手好农活,不到20岁便在附近庄园从事园艺。

他先后做过护堤人、泥水匠和喷泉技师等。

据布伦瑞克教堂记事簿中高斯诞生记录的记载,他父亲的职业是屠夫。

高斯父亲和第一个妻子共同生活了10多年,未生孩子就因病去世了。

1776年,高斯的父亲同石匠赫里斯托夫·宾泽的女儿结婚,也就是高斯的母亲罗捷娜。

高斯的母亲读过几年书,认得一些字,但不能写信。

她结婚时已经34岁,婚后只生了高斯一个孩子。

高斯的父亲性格坚毅而严厉,但母亲却温柔而又聪慧。

母亲对他备加疼爱,因而高斯喜欢母亲胜于父亲。

高斯聪敏早慧,他的数学天赋在童年时代就已显露。

高斯的父亲虽是个农夫,但有一定的书写和计算能力。

在高斯3岁时,一天,父亲聚精会神地算帐。

当计算完毕,父亲念出数字准备记下时,站在一旁玩耍的高斯用微小的声音说:“爸爸,算错了!结果应该是这样??”父亲惊愕地抬起头,看了看儿子,又复核了一次,果然高斯说的是正确的。

后来高斯回忆这段往事时曾半开玩笑地说:“我在学会说话以前,已经学会计算了。

”在高斯启蒙教育中,舅舅弗雷德里希·本茨对他影响较大。

本茨是位技术高超的锦缎织工,勤学好思,头脑机敏。

他是高斯家的常客。

他十分喜爱高斯,并经常给高斯讲故事,同他做游戏。

一次,高斯与舅舅出去游玩。

走到河边时,只见河的上游漂来一根木头。

舅舅问:“高斯,你说木头为什么不沉下去?”“木头轻呗。

”高斯回答道。

舅舅弯下腰,捡起一颗石子,又问:“这颗石子重还是那段木头重?”“木头重。

”高斯说。

本茨并不吱声,他用力一扔,扑通一声,石子沉到了河底。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科学家成长故事_发明大王爱迪生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科学家成长故事_发明大王爱迪生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于1847年2月11日(中国是中英鸦片战争前夕)的清晨数小时出生在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一个繁忙的小镇——米兰。

年幼的时候他通常被叫做阿尔瓦,他的母亲总是叫他艾尔。

小艾尔很快开始证明他是不寻常的。

首先,他几乎从来不哭。

他一直是笑。

他仿佛努力使别人也笑。

作为一个婴儿,他也经常对一些事物发生兴趣。

他会表现得尽力思考如何将它拿到手中。

象人们正在思考时那样,他动着嘴和眼睛。

他从不停下努力去做的一件已下决心去做的事。

他一学会走路,就不要任何帮助朝着他要去的任何东西走去。

小艾尔的表现十分让人惬意。

他的脑袋很大,但长得恰到好处。

然而他那厚厚浅色的头发是个问题。

他从头顶竖起来,而且不安于原位。

南希·爱迪生不得不剪短他的头发,尽管他不喜欢那样做。

三岁的时候,阿尔瓦在正思考时用手指捋着头发,跟一个成年人一样。

就每个人的记忆所及,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问关于任何东西的许多问题。

仿佛他要学会说话就是为了提问题。

他一学会说话就开始问问题,而且在整个一生中都这样问。

他所提出的问题中有一些没有简单的答案,有一些并不重要。

但是他从没有停止过提问。

他问得这么多,以致于他家里人都不想再回答下去。

然而他母亲总是尽力帮助他。

“为什么风要吹呢?”他问他爸爸。

“我不知道,艾尔”,塞姆·爱迪生答道。

“为什么你就不知道呢?”阿尔瓦问。

阿尔瓦对每一件事情都有兴趣。

他似乎认为整个自然界充满了未知的东西,而且揭开这些谜就是他的工作。

有一天,他正在帮他母亲收集蛋。

这时候他们发现一只鹅蹲在它的蛋上。

“为什么这只鹅不和别的鸟一起吃呢?”艾尔想知道。

“它正在孵蛋呀,”母亲说。

“为什么?”艾尔问。

“让它们保持温暖”,他母亲回答说。

“它为什么要让它们保持温暖?”“这样一来它们会孵化”。

“‘孵化’是什么意思?”“当小鹅打破它从里面生出来的那个蛋并从里面走出来就孵化了。

”“假如一个蛋被保持温暖,一只鹅会出来吗?”“如果正是时候,而且蛋要是鹅蛋。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发明家成长故事_博物学家达尔文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发明家成长故事_博物学家达尔文

在距离伦敦二百二十公里、距离西海岸约一百公里的地方,有一座英国的古城施鲁斯伯里。

弯弯曲曲的塞文河在这里转了个急弯,把一个由小山形成的半岛围了起来,河弯的直径有几公里。

这个城市很早就在这个河弯里发展起来,城市的街道逐渐往小山的顶端扩展。

塞文河大桥把施鲁斯伯里与城的四郊联结起来。

从市里往西北方向走去,通过威尔士大桥,沿着塞文河岸再走半公里,在弗兰科尔区就可以看见施鲁斯伯里的近郊以及座落在塞文河岸的悬岩峭壁之上的一座三层红砖楼房。

这座楼房是罗伯特·瓦尔宁·达尔文医生在一八○○年建成的。

医生的第五个孩子,即后来的伟大博物学家查理·达尔文,于一八○九年二月十二日就诞生在这座楼房里。

楼房的所在地叫“山丘”(芒特)。

楼房的旁边有一个花园,花园里种有供观赏的植物果树。

有一条小路穿过峭壁,在这条叫作“医生路”的旁边长着一棵栗树,树枝相互平行地弯曲着。

这是查理小时候喜爱的一棵树,他和他的妹妹凯瑟琳在树上都有自己的特殊“座位”。

靠近楼房有一个非常好看的暖花房。

罗伯特·瓦尔宁·达尔文医生是一个身材魁梧的人,身高一米八八,很胖,体重约有一百六十公斤。

罗伯特·达尔文作为一个医生享有很高的声望。

他对人的关心,他那博得人们信任的本领和他那高度敏锐的观察力(这使他总是能够预先准确地说出病的发展经过)——这一切对他的成功都起了促进作用。

他在二十一岁(这时他在莱丁大学获得了医学博士的学位)以前就开始行医了,在施鲁斯伯里刚行医半年就诊治了四五十个病人。

这样,他一开始行医就能够完全靠自己收入为生,而不需要父亲的资助。

他很能博得人们的信任,所以许多病人往往不只是向他诉说自己的健康状况,而且还把自己的忧虑和不幸讲给他听。

查理·达尔文说他父亲是“人们当中最聪明的人”,他对父亲无限信赖。

达尔文在回忆父亲时,常常列举几件描述这位医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的趣事。

例如,查理听父亲说,有一些到他这里来就医的妇女总是哭哭啼啼,使他感到难受。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发明家成长故事_中国的爱因斯坦华罗庚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发明家成长故事_中国的爱因斯坦华罗庚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

他幼时反应并不敏捷,村镇上有人叫他“呆罗罗”。

他6岁时上了本镇的小学,12岁入县立初中。

初二前数学成绩并不出色,还得过“不合格”。

他成名后,有人问起这事,他坦诚地作了自我批评:“我小时候是很贪玩的,常常逃学去看社戏。

” 我们知道,“贪玩”倒不是华罗庚的本意,“逃学” 的主要原因是他小时候的爱好不在数学而在国文。

这一天,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周公诛管蔡论”。

题目中说的是周朝初期曾经发生的故事:周武王因病去世,儿子姬诵继承王位(史称成王),这位小国王年仅13岁,这样就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摄理政事。

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眼瞧着周公旦代行天子职务,心里很不服气,就伙同武庚等一起造反,结果失败了,被周公旦处死。

一般的说,就这样的历史故事命题作文,一般人的写法都是顺着历史既定的说法,骂管叔鲜、蔡叔度作乱,赞扬周公旦平乱有功。

但华罗庚没这样做“顺水文章”,却说了周公旦的“坏话”。

这下可把老师惹火了,责骂他“污蔑圣人”。

面对这样的历史成见和武断专横的批评,华罗庚心里很是不服,忍了忍,想了想,“老师是需要尊敬的,但道理还是要说明白的”。

于是就跟老师讨论:倘若老师只许赞颂周公旦,那题目就应当叫做《周公诛管蔡颂》。

既然是“论”;那就应允许学生自由“议论”,允许有不同写法、不同说法。

是啊,他说得入情入理。

老师沉默了,深深地记住了这位学生。

数学成绩不好引起华罗庚的警觉,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赶上去。

于是,一有空他就抱着数学课本看,寻找数学题来做,渐渐地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有一天,数学老师李月波把课讲完,亮出了一道趣味题让大家去做。

题目是:“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当其他同学还在冥思苦想时,华罗庚却很快举手回答:“23!”李老师颇为惊讶,走过来询问:“你看过《孙子算经》?” 华罗庚回答说:“没有,也没听说过这本书。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发明家成长故事_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发明家成长故事_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小名“二毛”祖箱江西省德安县。

袁隆平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袁兴烈毕业于东南大学中文系,是个兼通文武的能人,当过平汉铁路局的秘书、高等小学校长,抗日战争期间在冯玉祥将军部任过上校秘书。

母亲华静担任过教会学校教师,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她既是新文化女性,又具备传统美德,知书达理又温柔,直接担负着儿子的启蒙教育任务。

聪慧的二毛从小就受到浓厚的中西文化的熏陶,识汉字、习英语。

跟许多大科学家、大发明家一样,袁隆平小时候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脑子灵,手好动,嘴好问。

在家里能提出连成年人也想不到的问题,在学校更是问题一串串,简直就是一个“问题袋子”。

1942年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港中心小学毕业,考入复兴初级中学。

学校友下了新书本,老师开始了新课程,算术变成了代数,又有了物理、化学,什么概念啊,定理啊,公式啊,每天都翻新,层出不穷。

有的老师在课上课后,都一个劲地叫学生把那些东西背得滚瓜烂熟。

同学们听了这话,连吃饭睡觉都忙着背诵数理化的定理、公式,可袁隆平却跟大家不同,他相当“讨厌” 这样的学习方式,他最喜欢思索,凡事务求真正理解,所以特别喜欢提问,“小问题袋子” 变成了“大问题箱子” 了。

少年袁隆平勤于思、敢于问,使他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袁隆平小时候好动,袁隆平六岁那年,全家人一起去郊游。

父母发现,孩子今天心情格外好,眼睛闪亮闪亮的,一路欢声笑语。

他们这次的目的地是到武汉郊区参观一个园艺场,这个园艺场很有名,父母想带孩子感受一下美丽的自然。

当时的年代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满目疮痍,看了大多苦难的人们一下车就被这片世外桃源惊呆了。

借大的一片园子如神话般美丽,各种稀有的花草充满生机和活力,在繁花绿叶下清泉潺潺,时而传来鸟儿动听的鸣叫,一派安静祥和的景象,让人一下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久违的清新。

小袁隆平轻轻走近那些他叫不出名字的植物们,他明亮的眼睛里全是满园的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这些深深地打动了一个孩子纯真的心,他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他在心里想,要是一辈子能呆在这样的地方就好了。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发明家成长故事_地质力学创始人李四光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发明家成长故事_地质力学创始人李四光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教师家庭里。

父亲李卓侯先生是个出了名的好塾师,他教书认真,非常爱护学生。

李先生的先祖原姓“库里”,是蒙古族人。

由于家境贫寒,无法生存,先祖从内蒙那边讨饭南下,流落到湖北黄冈回龙山,与汉族兄弟们居住在一起,和睦相处,后来改为“李”姓。

李四光排行老二,父亲给他取名叫“仲揆”。

小仲揆天资优厚,聪明可爱,咿呀学语时就抱着父亲的书本好奇地翻着瞧着,父亲高兴极了:“好小子,爱念书太好了,为父会满足你的!”在儿子两三岁时就开始教他识字,小仲揆记性很好,进展很快,四五岁时肚里就装进了两千多汉字,还有不少唐诗宋词和童话故事。

小仲揆是个好动脑筋的机灵鬼,凡是新鲜东西他都爱靠上去瞅一瞅,歪着小脑袋想一想,非得琢磨出其中的“奥秘” 来不可,当“弄清所以然” 之后,他就自己动手去设计、去制造。

旧时过大年,特别是元宵节,不论富户还是穷家,家家门前都挂个大红的门打,到了晚上更热闹,大半的小孩差不多人人手里总提着个点蜡烛的花灯。

一般孩子只是到时候要个灯笼来比好看,凑热闹,而五岁的小仲揆却另是一番做派:他在节前就坐在屋后亲手制作灯笼,先将竹子割成篾片,再将篾片刮成丝条,按照自己的设计,别出心裁地编扎成他想象的神话人物如孙悟空、猪八戒、哪吒、或各种动物如牛、羊、马等,而后再糊上红色、粉色的彩纸,还自己用毛笔在上面写个“福” 字。

过节的晚上,一排灯笼串挂在门口,点上蜡烛后,真是五花八门,异彩纷呈,吸引着左邻右舍的孩子前来观看,连大人们都为他的聪明和好手艺感到惊讶。

李四光父亲是教书先生,没有时间照顾家里,家里的活全落在母亲一个人的肩上。

那时候,生产技术很落后,人们吃的米不是用机器来去皮,而是要全靠人力。

一家人吃的米全靠母亲一个人来踩踏板舂米,每当听到“咚、咚” 的声音,小李四光就知道是母亲又在舂米了,每到这个时候,他就会放下书本跑过去对母亲说:“我也来!”可是,踩沉重的石杵踏板即使对大人来说也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情,更别说小小的李四光了,他只能踩几下就踩不动了,只能让母亲来踩。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发明家成长故事_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发明家成长故事_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小学森很小时就显示出种种异常可爱之处来,他不仅模样长得可爱,而且性格讨人喜欢,尤其是那非凡的记忆力和超常的聪灵劲儿,让人惊讶得难以置信。

他两岁不到就能识字,三岁时就能朗朗地背诵唐诗宋词,还学会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这还了得!同事、邻居们一传十、十传百,都纷纷说“钱教授生了个‘神童’”,乐得做母亲的章兰娟笑得合不拢嘴。

父亲在外事务繁多,教育孩子的事就多由母亲来承担了。

母亲章兰娟是大家闺秀,容貌美丽清秀,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智慧过人,能记善算,精于手工。

小学森三岁那年,国民临时政府教育部迁至北京,在教育部任职的父亲随之举家北迁。

钱家三口,居住在普通的居民胡同里。

精于园艺的母亲在四合院里栽上花木,还特意养了缸莲花,她要让莲花陪着儿子一起沐浴天光灵气,茁壮成长。

每天,当父亲出门后,母子俩就一起读书写字、唱歌赏花,幽静的小院里,不时地传出琅琅读书声和阵阵歌声笑语。

六岁的时候,小学森欢欢喜喜地背起小书包,走进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在母亲的教育下,小学森早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学习十分自觉,用不着母亲督促,更无需父亲检查,按时作息,勤奋读书,语文、算术双优,书法、绘画也相当出色,音乐也是呱呱叫的。

在班里,他年龄最小,可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孩子有孩子的乐趣和追求,他们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天性应当适当引导。

从事教育工作的父亲心里明白,在教育孩子方面,帮其学,不如导其趣,励其志。

所以,一得空闲,他就主动带着儿子出门,观赏名胜,游山玩水,还一起到球场跑步打球,在游戏中观察孩子的人生志趣和思维方式。

他特别重视利用古今中外的科技发明故事来开发儿子的智力:对着桌上放的钟表,给他讲解指南针原理;过年放爆竹时,就给他讲述火药发明的故事;还将旧报纸标题剪成一个字一个字的片片,形象地说明毕昇是如何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这些有趣的科学知识激起了小学森极大的好奇心,使他从小就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名人成长励志小故事三篇

名人成长励志小故事三篇

名人成长励志小故事三篇名人成长励志小故事三篇篇一名人成长励志小故事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

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

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

他和咯咯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

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

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

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

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篇二名人成长励志小故事爱迪生是世界上有名的发明大王,他的发明有一千多项,像电灯、留声机、电影机等都是他发明的。

然而童年的爱迪生因为家中贫穷,只上过几年学,他十二岁便到火车上去卖报了。

不能去学校读书,他就自学。

他非常热爱学习,一边卖报一边看书看报,抓紧时间学习和做实验。

爱迪生的父亲平时对家里人要求很严格,他规定全家每天晚上十一点半前必须关灯睡觉。

可是,爱迪生卖完报纸回到家常常是晚上十一点了,这样他回家后就没时间做自己喜欢的实验了,这可怎么班呢?这对于喜欢自己学习、摸索的爱迪生来说,简直是难以忍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智慧呢?神机妙算是智慧,能言善辩是智慧,明察秋毫是智慧,急中生智是智慧,大智若愚也是智慧。

大到政治、外交、战争,小到日常生活琐事,智慧的运用无处不在。

哥伦布轻轻一敲,光滑的鸡蛋就立在了桌子上;孙膑调整了几匹马的出场顺序,帮助田忌轻松地赢得赛马;司马光沉着冷静地砸破大水缸,救出了掉进缸里的小伙伴;阿基米得洗澡时受到启发,轻松地破解了金冠之谜;爱迪生用镜子汇聚蜡烛光,让妈妈的手术能顺利完成……面对形形色色的难题和困境,开动脑筋,运用智慧,往往就能找出答案,想出对策。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精选了著名文学家、军事家、思想家、艺术家、谋略家、外交家、发明家、科学家等重要人物的成长故事,这些故事纵横古今,包罗中外,蕴含着文化的力量,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愿孩子们在轻松的阅读旅程中,收获快乐,接受启迪,让健康的心智得到充分的滋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