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和谐社会下的老子治世思想探析

合集下载

浅析老子的政治和谐思想及当代价值

浅析老子的政治和谐思想及当代价值

浅析老子的政治和谐思想及当代价值浅析老子的政治和谐思想及当代价值闫祯(山东中华文化学院济南250002)内容摘要:和谐社会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多重关系,政治的和谐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老子在我国古代文化典籍《道德经》中论述的关于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执政为民的民本思想、天道公平的社会平等观念、轻令简约的为政观念、弥兵反战的和平思想,是老子的社会和谐思想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

虽然这些思想还不系统, 也不能完全等同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和谐社会, 但《道德经》中的关于政治和谐的思想,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借鉴。

关键词:老子、政治和谐、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之一,也是扎根于当代中国实际,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

中国是最早提倡“和谐”的国家,有着注重建设和谐社会的悠久历史。

老子在我国古代文化典籍《道德经》中, 就有着丰富的有关和谐社会的理念, 虽然这些理念还不系统, 也不能完全等同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和谐社会, 但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是现代与传统的互补,《道德经》中的关于政治和谐的思想,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借鉴。

本文试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其中所包含的政治和谐思想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无为”思想是由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

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诸侯混乱,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民不聊生。

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提出了无为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而治”。

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对无为而治有一个精妙的比喻:“治大国,若烹小鲜”。

统治者只有小心谨慎,严肃认真,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左右国家,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统治者即圣人,百姓并不知道有他的存在,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教之言”,以无为而治的思想统治百姓,顺应百姓生产生活的自然规律。

老子哲学思想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分析

老子哲学思想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分析

和谐 ,这 是和谐 社会 的 本质 和终极 目标 。老 子 的哲 学思 想博 大精 深 ,在 今天 也仍 能为 我们 的 发展指 引方 向,本 文意 图 结合老 子的 哲学思 想 ,探 寻 出与构 建和谐 社会 的契合 点 ,以指导 我们 更好 更快 的构建和 谐社会 。
关键词 :老子 哲学 “ 道” 和 谐社会
老 子是道 家始 祖, 是我 国古代伟 大的哲 学家和 思想家 , 也是我 国古代 哲学 的代表 人物 。老子哲 学 的主张是 “ 道法 自然 ”和 “ 无 为而 治 ”,而 其核 心 “ 道 ”就 是 由 《 周 易》 和谐思 想演化 而来 的 ,本 质就 是 “ 和 ” ,而 且是 《 周 易》 所 推崇 的 “ 太 和 ”…。其 主 旨与当 今推行 的科 学发 展观和 和谐社会 的 思想具有 一致性 ,对 推动经 济和 社会 发展 ,缓 解 社会 矛盾与冲 突 ,维护社 会稳定 具有重 要作用 。 人与 自然 的和谐—— “ 道 法 自然 ” 道 化万物 ,道 法 自然 ,天地 万物 都有其 存在 的道理 , 他 们源 于 “ 道 ” ,是 “ 道 ”的物 化 ,是 “ 道 ” 的具 体展现 形式, 人 作为其 中一份 子 ,自然也 不例外 。人类源 于 自然, 与 自然 万物 是平等 的,要严 格遵 循 自然 界 的生存法 则 ,不 应 该违背 自然规 律行 事 ,这 是人对 自然应 有 的态度 。 人 类应 该 以一 颗感 恩的心 感谢 自然的 赐予 ,而 不是 以 占 有 者 的心态 毫无 节制 的索取 ,所谓 “ 人法 地 ,地 法 天, 天法 道 ,道法 自然 ”也 ,人类 应该按 照万物 生长 的规律 和 时节进 行生产 生活 ,有节 制地 从 自然 中获取 所 需资源 。但 是近几 个世纪 ,尤 其是工业 社会 以来 ,人们 为 了更好 的生 活,为 了经济 的发展 ,大肆 的开采 能源 、 矿 产等 各种 资源, 而且为 了满 足一 己之私 ,疯狂 地捕 杀各种动 物 、鸟类 ,砍 伐 珍惜 植物 ,使得 大量动 植物濒 临 灭绝 ,森林开 始减 少, 荒漠化 肆虐 。而且 随着工 业 的蔓延 ,各种 烟雾漫 天 ,大量 的河流 被污染 ,动 植物变 异 ,病 毒产 生抗 药性 ,生态 危机 肆虐全 球 , 人类 的生存环 境面 临越来越 严峻 的挑战 。 而且, 自然似 乎 已经 在 向人类 发起反 击 了:地震 、海 啸、 台风、 洪水 、 干旱 各种极 端天气 频频 出现在 我们 的生活 中;流 感、 疟疾 、超级病 毒也 给我们 的生 活蒙上 了一 层阴影 。非 洲大 量的饥 饿儿童 ,流 离失所 的人 们 ,越来 越 多的 因添加剂 、 各种辐 射而 导致畸 形的 婴儿 ,此类 不幸不 胜枚举 。一 部分 人确实 过上 了更好 的生活 ,但 却是 以更多 人的无 辜受 害为

老子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老子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老子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摘要:和谐社会是一种稳定的社会模式,存在于其中的万事万物相互依存,进而维持着平衡的状态。

而老子在几千年前就曾经对此状况有过一些论述,如何借助圣贤的智慧来为今天的发展提供参考,本文将就这个问题阐述一下作者的浅显看法。

关键词:《道德经》,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一种和睦融洽的状态,在这样的社会中,无论是作为单个个体的人还是以集团形式存在的社会各阶层,都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因而是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

自古以来,圣人们对于这种理想的追求可谓是孜孜不倦,并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精神遗产,而《道德经》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书中,老子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他关于“和”的思想,本文将其大致归类为“人类——统治者——个体的人”三个层次,并在下面对其进行一一阐述。

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合理的人与自然关系在《道德经》开篇第一章中,老子便用“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第一章)这么一句话来为其哲学定下了基调,作为最高的物质范畴,“道”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它既可以被看作是万物之始即本源,也可以是整个世界的最根本的规律。

那么,作为世界根本的道对于仅仅是万物之一的人类有着怎样的规定性呢?“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在老子的思想里,存在着这样一个由高到低的序列,道居于阶梯的顶端,依次向下为:天、地、人,而处于下阶的事物必须服从上阶的规律,因此,位于序列底部的人类不仅仅要遵守“地”,更要按照“天”、“道”的规律来办事,否则这个世界必将乱套。

但是在过去几百年人类文明高速发展后的日子里,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雄心万丈的我们向自然吹响了号角,天真的人类以为可以凭借自己手中的技术成为这个世界真正的主人,于是一系列在现在看来是不合理甚至疯狂的计划被付诸实施,而结果则是在经历了惨痛的教训之后,人类再次低下了刚刚抬起的头。

略谈老子的思想对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和价值(一)

略谈老子的思想对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和价值(一)

略谈老子的思想对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和价值(一)摘要]老子通过自己对自然世界的深入观察分析,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重要论点。

强调不管是人、地、天还是道,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性,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反观现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尤其是由于人类的发展而带来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已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已经引起各国的重视。

老子的这一论断的提出为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特别是人类的发展怎样顺应自然和历史规律,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老子道规律和谐发展一、关于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通过自已对自然世界的深入观察分析,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重要论点,这里说的“道”,就是指自然世界事物运动发展内在的、固有的基本规律。

老子认为,域中有四大:人大,地大,天大,道大。

其中“道”是第一位的。

不管是人、地、天还是道,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性,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说,世上万事万物,都有自身运动发展内在的、固有的基本规律,我们只有顺其自然,才能实现和谐的发展,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

老子从自然世界发展的规律中窥见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与自然界发展的原理是相通的,因而主张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也应遵循自然无为的规律。

所谓无为,不是指守株待兔,毫不作为,而是指应当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作为,不能违背规律凭自已的意志强行妄为。

因此,在社会治理方面,老子主张统治者要实行德政政治,这也是他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实施办法,他提出了“以百姓心为心”的总的要求和一系列的德政方针,包括:“圣人之治,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虑其心,强其骨。

”,强调民本民生,关心百姓的吃穿住行和精神文化生活,发展生产,发展医疗建身,提高人民生活和健康水平,让老百姓吃饱穿暖,身体强壮。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强调要采取抑富济贫的措施,实行天下共同富裕。

探讨《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

探讨《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

探讨《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

本文将探讨《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并分析其在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背景介绍首先,对于不熟悉《老子》的读者来说,简要介绍一下这本书。

《老子》,全名为《道德经》,是中国战国时期文化名人老子(李耳)所著,共有81章。

它以深刻简洁、意味深长的语言表达了关于自然、道德和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

道德思想1. 道的观念在《老子》中,"道"是核心概念。

它被描述为无形无物却包含万物的根源,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

"道"主张非强制性引导而不是命令式的规范行为方式。

2. 德行与自律《老子》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真正的美好生活。

个体应当追求简朴、谦逊和节制,并以内在的自律取代外部的权威规范。

3. 和谐与平衡道家思想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老子》提倡顺应自然、不争不抢,使个人生活与周围环境相处融洽。

哲学思想1. 法力无边论《老子》中提出了法力无边论,认为最强大的力量来自于温和而非过度行动。

相信通过保持内心平静和冷静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 非抵抗主义《老子》反对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它主张以柔软、耐心和包容的方式去回应外界挑战,从而实现真正的胜利。

3. 虚无主义观点《老子》中还有虚无主义观点,认为事物本质上是空虚且没有永久性。

它教导人们放下欲望,摆脱对物质和名利的执着,寻求真正的精神自由。

意义与影响《老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典籍,具有深远影响。

它教导人们尊重自然、遵循道德,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老子》中的道德理念,提升自我修养,塑造真实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在社会发展中,以《老子》为指导原则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平衡。

总结起来,《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体现了一种谦逊、顺应自然和自我反省等价值观念,并对于我们每个人及整个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启示作用。

结语通过本文探讨,《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在自身修行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谈谈老子的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谈谈老子的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建和谐社会 的启 示
郅 永 果
( 运城 学 院稷 山师 范分 院基础 部
中图分类号 : 2 3 B 2 文献标识 码: A
山西 ・ 城 运
O3O 420)
文章 编号 : 6 2 7 9 ( 0 9J 5 2 1 o 1 7 — 8 4 2 0 O — O _ 1
念, 把建设 和谐社会作为我 国社会 主义现代 化建设 的一个宏 伟 目 标 。这 个和谐社会包含两层 意思 : 一个是广义 的和谐 , 就是要 处理 好人 与 自 的关系。把 自 然 然看成 是人类一个 不可分离 的利 益共同 体, 而不仅仅是一个被征服和掠夺 的对象 。那样生态环境必然遭到 破坏 。 人类亦必然会的到大 自然 的抱复 。而另外一层意思则为狭义 的和谐 。即人 类社会的和谐 ,是指 社会各阶层 的人 们都能各 尽其
的盛世之治。 历史上 , 由于 君 王 的 “ 为 ”而 导 致 的 民 不 聊 生 的悲 惨 局 面 举 妄
样构建和谐社会成 为一个为人所关注 的问题。 除 了 制度上采取 在
种种措施 以外, 高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 亦是一个很 重要的方面。 提 在此主要 以老子 的思想为 出发点 ,谈其 对构建和谐 社会的指导 意


和谐社会是 目前我党经济 建设 的宏伟 目 , 以, 标 所 怎
然” 是一致的 , 老子说 :“ 为无为 , 则无不治。 ‘ … 道常无 为而不 为。 ” 这是老子对为人君者治国之道 的一个 高度的概括 , 当然这儿 的 “ 无 为”不是什 么都不做 , 而是 “ 不妄 为”, 这样就可 以达到 “ 无不为 ”
鉴。添加 “ 三聚氰胺”的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正是不知足造 成的恶 果 ,而此后 国家对一 些知名品牌奶粉 的抽查结果更令 我们瞠 目结 舌, 由此 引发 了一 场全 国性 的对奶 制品 的惶恐 , 大量牛奶 滞销 , 奶

浅谈老子自然无为思想与和谐社会

浅谈老子自然无为思想与和谐社会

浅谈老子自然无为思想与和谐社会摘要:政治关系在老子看来是一种非主宰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宇宙依照相互平衡的非主宰法则得以长久运行,而人是宇宙的一部分。

宇宙非主宰法则自然也适用于人类社会,并成为人类社会最大的法则。

遵守它社会就会趋向于自由与和谐,违背它社会就会因失衡而动乱。

政治权力的目的就是贯彻和维持非主宰的自由和谐关系,即辅万物之自然。

因此,政治权力的行使就必须有个限度,有所为有所不为。

关键词:老子;自然;无为;和谐社会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主要指向当时的社会治理及个人修养,因而对此思想的准确把握和深刻体会对今天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有好多人在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理解和诠释上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对自然无为思想给予否定,甚至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需要加以澄清。

一、老子的“自然”思想有人认为,老子所言“自然”是指自然界或大自然。

然而,在我国古代,至少在先秦,“自然”并无近现代之自然界或大自然的涵义,在我国古代,用于表述自然界或大自然的是“天”和“地”。

因此,将老子所言“自然”释为自然界或大自然是不妥的。

老子“自然”的涵义包括人之自然和道之自然。

从人之自然来看,老子指出:“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犹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显然,“犹兮,其贵言”的主体是“太上”,即实行无为而治的最理想的君王;而“功成事遂”的主体是百姓,是说百姓在对“太上”在“不知有之”的情况下,自己“功成事遂”。

“百姓皆谓:‘我自然一,即百姓们都说“这是我们自己做成功的”。

因此,这里的“自然”是“自己做成功的”,亦即“自成”之义。

这与“希言,自然”。

相同。

“希言”直接的意思是少说话。

老子在这里是指最高统治者的“希言”或“贵言”,就是指少发声救法令,让人民自己做主,自己干。

所以,这里的“自然”也是自成之意。

故“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

关于《老子》德治思想略论

关于《老子》德治思想略论

关于《老子》德治思想略论一、前言《老子》是中国古代先哲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老子》德治思想的探讨,探究中国古代先哲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

二、德治思想的基本概念德治思想是《老子》所倡导的一种治理社会的方式和方法,它着重强调德的作用和作用的重要性。

德治思想认为,德可以作为一种强大的社会治理手段,可以让人们追求真善美,追求良好的生活方式,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德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将人们的思想行为调动起来,形成积极的社会氛围,从而推动社会的前进。

德治思想旨在通过培养人们的德行,让社会各种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发展。

三、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它可以从人性观念中找到依据,另一方面,它可以从道义规范中找到支持。

在人性观念方面,《老子》主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即人们都知道美的东西是好的,这种观念可以促进德的形成和发展。

在道义规范方面,《老子》提倡“不争,不为道”,让人们以平和的心态去追求真理和美好,这也是德治思想的重要支持。

四、德治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德治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和谐与和睦德治思想着重强调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通过人们的个人能力和精神追求实现社会和谐与和睦。

这种思想对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培养个人德行与个人修养德治思想以个人德行与个人修养为基础,通过道德规范来调节人们的思想行为,从而促进人们良好的品德发展。

这种思想可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公民,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3. 提倡公正、平等、自由和民主德治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一定的道德转化关系,提倡道德交流与互相尊重,进而实现社会公正。

同时,还强调个人自由、平等和民主,这种思想交相辉映,构成了德治思想的重要支柱。

五、结语德治思想是《老子》所倡导的一种治理社会的方式和方法,它重视德的作用和作用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老子”对和谐社会设计与倡导

“老子”对和谐社会设计与倡导

浅析“老子”对和谐社会的设计与倡导摘要《老子》一书主要论述的是人君的“南面术”,即如何去缓和矛盾,避免祸乱,构建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

老子认为,欲达此目的,执政者必须处理好与百姓的关系,那就是处下谦退,不与民争利,减少对百姓的干预侵扰,不强作妄为,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从小事做起,防患于未然。

关键词老子和谐社会缓解矛盾设想《老子》一书,从总体上来看,主要是论述如何缓和人类社会冲突,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

而它的出发点,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

因为,在任何一个时代,作为统治阶级都处于上层主导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所以,老子不得不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说话。

一老子认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统治阶级与平民百姓的矛盾。

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这种矛盾也在不断地激化。

要想缓和这种矛盾,避免动乱,让社会变得和谐起来,关键在于统治者用什么样的手段去统治人民,他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统治者若是使用的手段人性化,人民容易接受而不至于怨愤,这样,两者之间的关系就不会冲突,就会和谐,反之,人民就会不满,甚至起来反抗。

如孟子所说:“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

”那么,统治者应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去统御百姓呢?老子说:“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六十六章》),老子认为,作为统治者,必须心口一致地对百姓谦下;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百姓的后面。

这样,才能居于上位而人民不感到负累。

因为你所在的位置是统治者,作为一国之君,在不受任何外力制约的情况下,你本来就可以为所欲为,作福作威,这样就容易给人民一种重压感,一旦他们肆意妄作,人民就不堪其累,难以容忍了。

基于此,老子在此提出在上者要尽量不给人民带来负担与累害,以免引起民愤,酿成冲突,甚至内乱。

老子认为,作为上层的统治者,不但要“处下”,也要“处柔弱”,这就是他的“贵柔戒刚”的思想。

论老子“不争”的思想与社会和谐-精品文档

论老子“不争”的思想与社会和谐-精品文档

论老子“不争”的思想与社会和谐春秋末期,诸侯争霸的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老子从医治社会弊病的良好愿望出发,著《道德经》一书,阐述了他的“不争”思想。

老子认为,争权夺利是战争的根源,是社会动荡的根源,“不争”就不会有战争,就会减少许多社会矛盾和冲突,社会就会趋向和谐。

如今虽然是和平年代,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对金钱与权利的争夺仍然十分激烈,这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

因此,借鉴老子的“不争”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贪求物质财富老子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众人皆有余,而我独有遗。

”在这里,老子说明了自己在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上与世俗之人不同:世人熙熙攘攘,纵情于声色货利:而老子自己则甘愿清贫淡泊,不为外物所惑。

当然,老子并不反对人们追求物质财富,而只是要求人们抑制贪欲,懂得“知足”。

老子说:“知足者富”、“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其意思是说,如果我们懂得“知足”,那么,虽然在客观上我们拥有的财富不多,但是在主观上我们亦可自认为富有,我们就会生活在一种富足的心态之中;反之,如果我们不懂得“知足”,那么,虽然在客观上我们拥有的财富很多,由于主观的不知足,贪得无厌,我们仍会不择手段地疯狂追求财富, 给自己给社会酿成极大的祸害。

因此,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政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并指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老子要人们知道, 社会财富为社会所共有,因此也应该为社会全体人民所共享。

自己占有的社会财富过多,势必会造成他人占有社会财富的减少, 从而导致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对立与冲突,造成“厚亡”和“自遗其咎”的后果。

如今,现代文明高度发达,人们对财富的占有欲也越来越强。

我们说,要求占有更多的财富,以改善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条件,这是人所固有的一种属性,是无可厚非的。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思考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思考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思考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思考老子以“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宇宙观看待社会政治,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学说。

从而为统治阶级提出了一套极为高明的统治之术,成为其政治学说的总原则。

一、“无为而治”的涵义《道德经》中曾有这么一段话;“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无为”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老子当时正处于诸侯混战天下大乱之时,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对劳动人民专横暴虐和任意剥削,百姓不胜其苦。

老子认为,当时统治者的恣意妄为、胡作非为,正是造成人间不平与残暴的根由。

所以他极力呼吁为政要“无为”。

老子认为,这是治国的根本,同时这也迎合了老百姓希望有一个和平安定环境的心理。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大智者不敢为也。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因此,老子主张“以静治国”。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把“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作为圣人之治的原则。

可见老子的“无为”是以静制动的“为”,老子的“无为”是顺应自然的“为”,并且是“为无为,则无不治”,以无为为,天下大治。

二、“无为而治”思想的辩证思考“无为而治”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先贤真挚深沉的“民本”情怀,成为中国政治思想的重要渊源,对后世的治国安邦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包含的主要思想观点有:(一)“无为而为”的思想老子的“无为而治”不是“无治主义”。

实质上,老子“无为”是“以无为为”,即“为无为”。

“无事”不是“绝事”,即什么事也不干,而是“事无事”,不可执事以扰民。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也强调“为”,重视“治”。

老子哲学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

老子哲学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

老子哲学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老子所创立的中国古典哲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它渗透我们民族文化的内核,也受到世界的高度关注。

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对老子哲学思想的传承弘杨,也是对老子哲学思想的丰富发展。

构建现代和谐社会,从以下几方面传承弘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首先,传承弘杨了老子的自然哲学思想。

老子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份。

在《道经》中,老子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著名论断,在《德经》中,老子又提出了“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一命题。

老子在其它论述中还讲到了“谓我自然”,“希言自然”,“以辅万物之自然”等等。

老子崇尚自然,可以说是他哲学思想的精髓,也可以把他的哲学称为自然哲学。

这里,老子所谓自然是什么含义呢?从字面上来看,自然可以是指自身自然或者外界自然即大自然,又可以是指事物的必然性即规律。

但从更深层面来看,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然,是他期盼和追求的和谐。

包括天、地、人之间的和谐,政、法、民之间的和谐等等。

自然就是和谐。

我们今天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就是对老子传统和谐思想的传承弘杨。

其次,传承弘杨了老子的三维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是生成万物之本,然而道是如何生成万物的呢?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作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杰出论述。

这就是说,道生万物,中间还经过了一、二、三等三个环节。

一是指原始的混然一气;二是指天和地;三是指阴气、阳气和冲气。

冲气又称中气,是阴气和阳气之外的一种气。

阴气形成万物背面,阳气形成万物正面,然而只有阴阳二气于冲气中达到交流融和,万物才能得以生成。

相反阴阳二气失调,万物不仅不能得以生成,即是已经生成,也会受到伤害。

这里,我们把阴、阳、冲三气称为三维,老子阴、阳、冲三气生成万物的哲学思想,我们也称之为三维哲学思想。

老子这一哲学思想,不仅是期盼和追求和谐,而且为和谐的实现提供了哲学理论依据。

今天,我们构建现代和谐社会,也是对老子三维哲学思想的传承弘杨。

老子“无为”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分析

老子“无为”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分析

老子“无为”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分析【摘要】老子的“无为”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

本文从老子“无为”思想的内涵与特点入手,分析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借鉴意义,以及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同时探讨倡导“无为”的实践路径以及实践中可能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总结老子“无为”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远价值,并提出未来发展中应如何继承和发扬这一思想。

通过深入探讨,本文旨在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新思路和借鉴,促进社会主义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和实践。

【关键词】老子, 无为思想, 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核心价值观, 借鉴意义, 启示, 实践路径, 困难, 挑战, 深远价值, 继承, 发扬。

1. 引言1.1 老子“无为”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老子的“无为”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之一,被认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顺应自然、不强求功利,强调顺势而为,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平等、公正等观念是相通的。

“无为”思想在强调放下私欲、自我修养的也提倡善待他人、以和为贵,这与社会主义建设中追求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融合。

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1.2 “无为”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老子“无为”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

在当下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更需要深入挖掘和借鉴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哲学思想,其中老子“无为”思想就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

老子“无为”思想所倡导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成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强调的“和谐”、“合作”、“共同富裕”等理念不谋而合。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追求着平等、公平、正义与和谐,而“无为”思想正是提倡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推崇的共同理念相契合。

老子无为而治的社会观论析

老子无为而治的社会观论析

老子无为而治的社会观论析春秋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出现众多派别的主张,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对持“有为之政”的各派别思想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和抨击,极力倡导“无为而治”的思想,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强烈的社会关怀意识和爱民治国的责任感。

老子还构想了与其“无为而治”思想相统一的“小国寡民”理想社会。

正如德国现代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在公元前五百年左右,在世界上出现了一个思想文化的“轴心时代”。

当时,中国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方面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这种局面的产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具有密切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周王朝衰落,各诸侯国逐步摆脱王权的控制,争霸斗争日趋激烈,社会动荡不安,先后出现过五霸称雄的局面。

为了拯救社会,当时不同派别的思想家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各自的治国良方。

总的来说,这些不同的治国方略分为“有为之政”和“无为而治”两大类。

老子通过对各派有为之政的批判来揭露社会现实矛盾,极力倡导无为而治,“运用到政治上,就是给人民以最大的自主性,允许特殊性、差异性的发展。

”[1]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老子构想了无为而治的理想社会。

一老子认为有为之政是造成人世间的痛苦与不幸的根源。

他对实行有为之政所带来的表面虚伪的仁义礼智信(实际上却进行着争权夺利的罪恶勾当),以及穷兵黩武、兵祸连年的兼并战争等现象极为不满,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和抨击。

老子批判有为之政的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反对儒家治国思想。

儒家思想提倡仁义原则,通过恢复礼制来达到社会的稳定。

老子否定儒家虚设的仁义,认为如果强调表面的形式化的道德规范,那么人的纯朴本性就会丧失,内在的忠信观念就会淡薄,从而造成种种的社会弊病。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18章)①老子认为,“仁义”是大道不行才出现的,“孝慈”是为调和六亲而提倡的,“忠臣”是由于国家昏乱才显示出来的。

老子勾勒的“和谐社会"理想对今人的启示

老子勾勒的“和谐社会"理想对今人的启示

老子勾勒的“和谐社会"理想对今人的启示*导读:社会中的人法则是:为了生存,自然就有保护、防御和争的功能,在现实生活中对自己有利于生存的就要争取。

争是自然的法则,是不用专门学习的天性,任何动物和生物都有这种能力,是本能,没有什么异义。

……微妙玄通完善自我老子教导: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预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15章)老子对士的要求和看法希望,非常具体精到,老子用微妙玄通深来阐述士的品质,微是非常精微细小,要把小事做好,图难于其易。

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63章)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概括,任何事物都是从易到难,从细微到宏大的过程,不要光重视结果还要重视过程。

妙是美好,思想道德完善。

无所挑剔。

玄是深邃、幽远、深奥。

通是世事洞明通达,了解人情事理,与人谐和能和光同尘。

深不可识使人们很难了解品质和道德的完美。

预兮若冬涉川做事前做好充分准备,要有先见之明,象冬天过河履冰,考虑周到不生意外,要有周密的调查,了解实情,不盲目行动,心中没底,不使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犹兮若畏四邻日常生活的细节处处注意严格要求,人们的生活道德是由日常生活细节组成的,不但要规范,更不要惹动别人的反感和訾议。

因为人们是社会的一员,社会各界都有不同的标准,免得引起误解。

平日人与人之间要多结缘,少结怨。

相安无事,邻居是经常接触的人,一个人道德完善就不会有不规之事。

现代生活可说是八小时之外,也可说是群众的评议和看法,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提出如畏四邻,可以看出老子对社会的了解之细、之深、之透。

严兮其若客。

庄重就像到别人家做客一样,要恭敬客气,仪态得体和主人做好沟通。

如果思想分歧,不受欢迎,要言语委婉,各之相安,不可招祸惹损。

涣兮若冰之将释。

要人们自然潇洒大方,温馨与人相处,如沐春风,对人不温不火,有冰消冻解之感,关怀体贴叫人信服,有一定的凝聚力,感召力,相互之间便于沟通。

老子“无为”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分析

老子“无为”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分析

老子“无为”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分析一、老子“无为”思想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1、老子“无为”思想的内涵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两层内涵:“无为”与“自然”。

“无为”是一种行为,是实现“自然”的方法和手段。

“自然”则是一种价值,亦是一种观念。

“无为”与“自然”两者密不可分。

“自然”的态度要求“无为”的作为,“无为”的作为则体现“自然”的观念。

老子的“无为”,意在指无意于为,是“作焉而不辞”、“为而不恃”、“为而不争”的自然平和、无私无欲的状态,而不是指没有作为,这也体现了老子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和价值观。

2、老子“无为”思想的主要内容(1)“无为无不为”的治国论。

到目前为止,治国通常有两种方法:无为和有为。

“无为而治”注重顺其自然的原则,强调人运用规律,按规律办事,统治者以“无作为”来治理国家,即以德服民,也以德治民;“有为而治”则侧重人为的作为,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统治者要在治国方面有所作为,这种“有为”的思想在现代可以理解为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无为而治”是“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要按“道”的原则,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既无为还要不无为。

想达到“无为而无不为”之治国境界,则必须遵循“以民为本”的原则。

《道德经》中说:“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老子要表达的意思是,各王公贵族统治者要想长久统治天下或国家,必须要以最基层的百姓为本,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

(2)“道法自然”的生态论。

老子主要思想中较为重要的一点是以“道法自然”为核心的天道观。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这句话将人、地、天归为统一体,认为“道法自然”囊括了万事万物,并且还认为宇宙是一个和谐平衡的整体,在不受任何外界强力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自身存在和发展而达成以及维持的一种状态。

老子认为“道法自然”也和“人”有联系,旨在说明人的不作为和无造作,告诉人们不用主观的去改造世间万物,都是客观存在,各有各的发展轨道,否定人为的改造与破坏,做到无欲无求。

论老子“和谐”社会的思想

论老子“和谐”社会的思想

容提要:该文从阐明老子的“无为而治”观、“善恶”观,和“契约”观出发,揭示了老子“德治”政治思想。

并阐明正是老子“德治”政治思想构成了“和谐”社会的条件。

主题词:老子和谐社会对于“建立和谐社会”问题,一时间,论者如云。

其中,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即从老子思想着眼来阐述这个问题的,也大有人在。

不过其论大多述牵强附会,有失偏颇。

老子有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呢?答案是肯定的。

老子的社会“和谐”思想,归结为老子的“无为而治”的“德治”政治思想。

在老子看来,社会中“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这对矛盾及其关系是普遍存在的,不足为奇。

但问题在于,应该如何处理好这个矛盾和关系?以达到实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的止息,出现上下“同心”、“同德”共同推进社会历史前进的局面,这才是关键所在。

因此,老子的社会“和谐”,根本在于要止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实现和平共处。

为此,老子认为,统治者要将“有为”变为“无为”,将“刚强”变为“柔弱”,并甘居“柔弱”的地位,以之实现向被统治者的立场靠拢和一致,使之出现上下“同心”、“同德”的政治局面,共同推进社会向前发展。

而历史上,“汉初政治”就表现为“和谐”社会,这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治”的“德治”政治思想的反映和结晶。

为什么老子“无为而治”的“德治”政治思想会铸成社会的“和谐”?要了解这个问题,先要了解老子“无为而治”的“德治”政治思想中所蕴含的“无为而治”观、“善恶”观,和“契约”观。

应该说,老子的“无为而治”观、“善恶”观,和“契约”观都是批判继承先前圣人的政治思想,包括他们的“德政”观的结果。

在说明问题之前,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到的“圣人”,就是指的在老子之前的圣人;其“圣人云”,就是老子在对先前圣人的政治思想进行总结。

对此,老子或赞成,或批判。

正是存在这个关系,故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无为而治”,这就令孔子十分惊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和谐社会下的老子治世思想探析摘要:老子的的哲学思想贯穿着法自然,要求奉行无为不争的原则。

这一原则涉及到治世思想中,对内体现为“小国寡民”、“治大国若烹小鲜”,对外则体现为“大国者下流”、“大者宜为下”等方略。

如果能将国内、国外各项事情都做的恰到好处,那么整个社会必将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即达到“国治天下平”后的“太上”状态,这就是老子的治世思想。

关键词:小国;大国;无为;太上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从汉代的“文景之治”,到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无不显示着老子“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智慧。

一、”国治”是实现“天下平”的基本途径如何才能实现天下平呢?老子认为:首先应该国治。

“国”既包括“小国寡民”之小国,也包含“治大国若烹小鲜”之大国;而“天下”则是指当时周王朝已经无力统一的整个现实社会。

只有实现一个个大小诸侯国的治理,才能够实现整个天下的治理。

可以这样理解:天下就是数学中的集合,而每个诸侯国就是属于这个集合的一个元素,如果每个元素都得到治理了,这样形成的集合也就具有“治理”的特性,即“天下平”了。

(一)关于“小国寡民”“小国寡民”章集中表达了老子的执政理念和治世理想,描绘了老百姓的生活美景,同时也集中表达了老子所渴望追求的一种社会政治理想蓝图。

在这个小小的国度里,老百姓不愿意使用的社会进步产品——器具、车辆、武器、船只等,但是都过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

这里“国”是指一个个的诸侯国,是属于当时周天子领导下的。

在诸侯国林立的当时,天下政治动荡不安,诸侯国之间经常战争,“春秋无义战”[1](p470),老子看到这种社会现状后,认为扩大或缩小诸侯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让老百姓生活安定,国家太平。

这是老子取法“天道”自然的道论思想集中体现,他提出“为而不争”的圣人治世之道是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太平方案的出发点。

老子真正主张的是各诸侯国的老百姓脱离野蛮,天下民风质朴淳厚,老百姓清心寡欲,生活自食其力,社会稳定,天下太平。

“老子所提倡的小国寡民社会,不是蒙昧落后的原始时代,而是经过否定之否定后,对所谓文明的抛弃和对自然的回归。

……是一种看似原始社会、而实际属于文明形式更高的社会……这一主张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社会的安定,是为了人们生活的幸福。

”[2](p180)所以老子提倡的小国寡民实际是其实现天下太平治世思想的一个基本前提。

(二)关于“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第六十章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本章重点讲解如何治理大国,强调以“道”来治国,反映了老子“道”用的思想。

这首先表达了老子的治国不可扰民之意,他告诫统治者为政要清静,要与民休息,要循道而行,要顺自然而为。

老子用治大国好比烹小鱼的比喻,说明治国的道理和自己的治世主张。

老子认为,一个大国的统治者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像烹煎小鱼那样,不要动不动地翻来搅去,这样只会把小鱼搞烂。

这一思想反映了老子对当时统治者扰民的强烈不满,但同时他又把国家的治理寄希望于统治者实行的“无为之治”之上。

实际上,老子治国不可扰民的主张,是其“无为”思想的集中反映,是对当时统治者肆意妄为的强烈抨击,他希望统治者能“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二章),通过“无为”的方式来实现“无不为”的目的,以“道”治国即可实现所谓“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还体现了相互协作、和谐统一的思想。

老子认为治大国就要使国内的各种复杂矛盾得到平衡,不同的事物之间协调起来,并按照自然合适的规律共同发展、相互促进,国内各要素之间既不要越位,也不要不到位,要做到恰到好处,用老子的话来讲就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五章),只有做到守中,才能达到最优。

老子认为,在治理大国的策略上,统治者要做到海纳百川,虚怀若谷,应以百姓之智为智,谦卑处下,宽厚包容,所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第八章)。

老子认为最理想的世界应该是非常和谐的“混沌”状态,而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关键是统治者要象圣人一样,能够主动降低自己的身份,与下层的老百姓做到心连心,以百姓心为心,这样才能消除上下之间的隔阂与矛盾。

这就是老子所提倡的“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思想,只有先处下,才能真正做到处上,也就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七章)。

老子提出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思想,既反映了国大之难治,又表达了以“道”治国之重要,同时又为自己提出的“小国寡民”治国思想埋下了伏笔,为国治然后天下平的治世思想奠定了基础。

(三)关于国与国的正确相处《老子》第六十一章说:“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意思是说:作为大国,就应该像居于江河下游一样,是天下百川共同交汇的地方,所以也应该具有天下雌柔一般的气度来接纳百川。

雌柔的常常以安静胜过雄强的,因为其安静表示谦下。

老子提出了自己理想的国与国和谐相处的方式,那就是首先大国要谦下。

如果争胜好强,那么小国必然会被灭亡,大国也就会由于战事的消耗而难以维持其长久。

然而,小国谦下相对比较容易,大国谦下就相对比较困难。

因此,老子特别强调指出:“大者宜为下”。

这段话,老子既指出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要“善下之”,又要以“大者宜为下”,并着重指出:强者不但要“善下之”,而且也要“处下”,这也是“反者道之动”的一个绝妙运用。

关于国与国如何相处的问题,《老子》多有表述,如“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第六十六章)他用比喻的形式表达了国与国交往的原则,老子强调的江海和百谷王,实际就是老子心中的天下,而百谷中的每个谷,则是周王朝统治下的各诸侯国。

老子详细说明了如何处理大国与小国之间关系的问题,表达了自己无为、谦下、守柔的政治主张,为其国治天下平的治世思想铺平了道路。

他认为,大国和小国之间能不能和平相处,能不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关键在于大国。

只要大国不要居高临下,不要以强凌弱,不侵略小国,那天下就会平安无事,百姓就可安居乐业。

所以,老子给我们留下的国与国相处之智慧,不仅可以处理一个国家内部各地区之间的和谐稳定,而且对世界的和平、发展与稳定也有着很强的指导价值。

(四)关于“国治”然后“天下平”老子指出,“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二章)这一论述充分体现了老子为全而就曲的思想。

还有“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

”(第三十六章)等,都是老子治世思想的理论基础。

根据老子正言若反的思维模式来想,这里就隐含了一个“将欲大之,必故小之”的哲理,“大”即指天下,“小”就是指国家。

也就是说,要取得普天之下的太平,必先实现各国的太平。

依上文对老子“小国寡民”、“治大国若烹小鲜”、“大国者下流”、“曲则全”等思想的分析,结合老子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第八十一章)的思想,我们可以得出了一个结论:即老子“国治天下平”治世思想。

“国治”是基本前提和基础,而“天下平”是最终目的和归宿。

二、“无为”是“国治天下平”的具体方法以“无为”的方法治世,早在东汉就被推崇。

班固非常认同老子清静无为的方法,反对以严刑酷法来治理老百姓。

老子认为,人的天然本性是完美无缺的,是因为受到了后天的污染,所以才变得污浊不堪。

统治老百姓的过程,就是擦洗覆盖在人们本性上面的污垢。

只有把本性上面的污染物全部擦洗干净,人完美无缺的天然本性就会重新显现。

所以,最好的统治者即“圣人”就是这样一位擦洗工,他的工作方法就是行“道”,就是“无为”。

老子认为,国家要治理,天下要太平,都必须遵循“道”的规律行事。

在他看来,“其实,由道的衍化而为德,德再衍化而为仁、义、礼、乐,再由仁义、礼、乐、活佛而为权术,正表示人类的心中历程,每下愈况,陷溺愈深。

”[3](p67)他说:“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第五十三章)老子坚信他的“道”是治国的一条光明大道。

大道是平坦的,而人们却好走邪道。

这说明了“无为”治国和治世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其推行之难,下面将无为治国治世的具体方法加以分析。

首先,无为是要统治者做到无欲。

这是老子给统治者提出的第一个要求。

因为,老子生活在战乱年代,而战争的根源是统治者的贪欲,他们争权夺利,横征暴敛,搞得民不聊生,礼崩乐坏,天下大乱。

老子认为这都因统治者私欲而起,只有放弃这些欲望,以百姓心为心,不与民争,不与他国争,这样才可实现国治、天下平。

其次,无为就是要统治者做到“无知”。

老子说:“爱民治国,能无知乎?”(第十章)就是要求统治者要做到“无知”。

要统治者不能将自己的政治主张强加到老百姓身上,而要顺应百姓之心,以百姓利益为本,充分挖掘和发挥百姓的才华智慧,为国家社会多做贡献,以实现国治天下平。

《老子》一书中多处指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如,“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大智者不敢为也。

”(第三章)“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八章)等等。

我们要提倡老子的这种“无为而治”的治国治世方略,以无为而为,实现无不为,达到国治天下平的目的。

可以看出,老子认为用“无为”的态度待人处事治国治世的就是圣人,所以,要做到“圣人”,就一定要做到顺其自然。

这里提到的“无为”、“顺其自然”不是无所作为,或任其所为,而是强调要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去办事情,去处理问题,这样才能处理好各种事情,实现无不治的目的。

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第五十四章)以此推论,老子认为任何事情都要顺其自然,以“无为”处之,这样由己推及国家、天下,那么治理国家、天下,就没有不太平的,即国治然后天下平。

老子提出的“无为”其实也是用“无”来“为”。

他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第四十三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第十一章)老子要求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象车毂中的圆孔一样,将周围的人民群众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身边,大家共同发挥最大的效率,实现好自己的国家的治理和天下的太平,而自己的作用却恰恰体现出一个“无”或者“虚空”,这就将“无为”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老子强调做任何事情都要按这样才可以建立一个各守其静、各安本分、相安无事、和平共处的和谐社会。

”[4]老子强调,不管是治国还是治天下,甚至干任何事都要尊道而行,无为而为,不可强为,只有做到“我无为”才可实现“民自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