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主治医师内科学《基础知识》考前复习重点
内科主治医师复习资料
内科主治医师复习资料内科主治医师复习资料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内科作为医学的基础和核心,承担着诊断和治疗大部分疾病的重任。
而内科主治医师则是内科领域中的专家,具备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
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应对考试的挑战,内科主治医师需要进行复习,积累复习资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一、基础知识的复习内科主治医师复习资料的第一步就是复习基础知识。
内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多个方面。
内科主治医师需要对人体的各个系统有深入的了解,掌握其结构和功能。
此外,病理学的知识也是内科医师必备的,只有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才能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二、临床经验的总结内科主治医师复习资料的第二步是总结临床经验。
临床经验是内科医师的宝贵财富,通过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可以更好地应对考试中的各种情况。
内科主治医师可以将自己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疑难病例进行总结和归纳,分析其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术论文的阅读内科主治医师复习资料的第三步是阅读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医学研究的重要成果,通过阅读学术论文,内科主治医师可以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治疗方法。
内科主治医师可以选择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学术期刊,定期阅读其中的论文,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临床实践中。
四、经典教材的研读内科主治医师复习资料的第四步是研读经典教材。
经典教材是内科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内科主治医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内科教材,如《哈里森内科学》、《内科学》等,进行深入的研读。
通过研读经典教材,内科主治医师可以巩固基础知识,了解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五、模拟考试的刷题内科主治医师复习资料的最后一步是刷题。
模拟考试是内科主治医师复习的重要环节,通过刷题可以检验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应试能力。
内科主治医师可以选择一些内科学习资料中的习题,进行模拟考试,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并加以强化。
内科学主治医师考试基础知识之一
内科学主治医师考试基础知识之一第一章常见症状与体征基本概念、正常值、分类(位于中间的一个或两个是考试的重点)、常见原因、发病机制、伴随症状的常见疾病。
第一节发热一、概述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上限(腋温37℃,口腔温度37.2℃、肛温37.7℃)。
人体正常体温范围随测量部位不同而不同,腋温36℃~37℃,口温36.3℃~37.2℃,肛温36.5℃~37.7℃。
正常人上午体温较低,下午略高,24小时内波动不超过1℃。
女性在月经周期中、排卵后体温较高。
发热的临床分度(重点掌握中度发热和高热,超纲的内容)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将发热程度分为:低热:体温为37.3℃~38℃。
中度发热:体温为38.1℃~39℃。
高热:体温为39.1℃~41℃。
超高热:体温为41℃以上。
发生机制发热的原因很多,发生机制比较复杂,但基本发病环节已比较清楚如下图。
发热的主要机制为:外致热原(细菌外毒素、内毒素等)和某些体内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某些类固醇、尿酸结晶等)等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免疫系统的一些细胞,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产生内生性致热原(又称为白细胞致热源),主要是一些炎性细胞因子,包括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等。
这些内生性致热原(内源性致热源,简称内热源(EP))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升高。
然后机体出现骨骼肌收缩、寒战,产热增加,同时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出现发热。
外源性致热源:如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衣原体、真菌等微生物)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其特点为分子量较大,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需通过内源性致热源发挥作用。
能激活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释放EP。
内源性致热源:简称内热源(EP):由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所释放又称为白细胞致热源,如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这是目前已明确的四种主要EP,其特点为分子量较小,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升,导致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上升。
2020年最新内科学主治医师考试大纲-相关专业知识.
最新内科学主治医师考试大纲-相关专业知识细目要点要求一、呼吸内科1.肺癌(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掌握2.慢性支气管炎(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掌握3.支气管哮喘(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掌握4.肺炎(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掌握5.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掌握(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6.胸腔积液(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掌握二、心血管内科1.心力衰竭(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掌握2.高血压病(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掌握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危险因素(2)分型(3)辅助检查(4)心电图和血清心肌酶学改变(5)治疗要点掌握4.心脏瓣膜病(1)临床症状掌握(2)诊断要点(3)X线和超声心动图检查(4)治疗要点5.心律失常(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心电图表现(4)治疗要点掌握6.心肌疾病(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X线、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4)治疗要点掌握三、消化内科1.慢性胃炎(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掌握2.胃癌(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掌握3.肝硬化(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掌握4.消化性溃疡(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掌握5.上消化道出血(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掌握6.急性胰腺炎(1)临床表现和分型(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掌握四、肾内科 1.泌尿系感染(1)感染途径(2)常见致病细菌(3)临床症状(4)诊断要点(5)辅助检查掌握(6)治疗要点2.急慢性肾衰竭(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掌握3.肾病综合征(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掌握五、血液病1.缺铁性贫血(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掌握2.白血病(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掌握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掌握六、内分泌学1.糖尿病(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掌握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掌握3.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掌握4.高脂血症(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掌握七、风湿与临床免疫学1.系统性红斑狼疮(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掌握2.类风湿关节(1)临床症状掌握炎(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八、神经内科1.脑血管疾病(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掌握2.癫痫(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掌握3.痴呆(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掌握4.周围神经病(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掌握5.脑变性疾病(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掌握(4)治疗要点九、传染病1.病毒性肝炎(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掌握2.艾滋病(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掌握3.伤寒(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掌握4.流行性乙型脑炎(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掌握5.肾综合征出血热(1)流行病学(2)临床症状(3)诊断要点掌握(5)治疗要点6.疟疾(1)流行病学(2)临床症状(3)诊断要点(4)辅助检查(5)治疗要点掌握十、结核病1.肺结核(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掌握2.结核性脑膜炎(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掌握十一、职业病1.一氧化碳中毒(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掌握2.有机磷中毒(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掌握(4)治疗要点3.亚硝酸盐中毒(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掌握4.酒精中毒(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掌握。
内科主治医师考试知识点汇总
内科主治医师考试知识点汇总
内科主治医师考试的知识点包括:
1. 内科学基础知识: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
2. 疾病诊断与治疗:包括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3. 临床技能: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技术(心电图、超声等)、医学影像学等。
4. 常见病症的急、慢性处理:包括急性胃炎、急性胰腺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肿瘤、糖尿病等。
5. 药物治疗学:包括常见药物的药理学特点、副作用、使用方法等。
6. 医学伦理和法律:包括医疗纠纷、患者权益保护、医疗伦理原则等。
7. 医学科研和学术:包括临床研究、论文撰写、学术交流等。
这些知识点是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中的基本内容,具体考试要求
和考试内容可能因地区而异,考生应根据自己所在地区的考试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
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基础知识考点梳理
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基础知识考点梳理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基础知识考点梳理内科主治医师资格考试共分“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等4个科目,均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考试。
以下就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基础知识考点梳理,希望对大家考试有所帮助。
胫骨结节骨软骨病病因目前一致的观点是局部骨骺血供障碍,导致骨骺部分坏死同时伴有新生骨形成过程。
由于本病多见于运动量较多的青少年,在剧烈运动或过量的体内活动后,特别是反复过量的膝关节运动,导致股四头肌附着点即胫骨结节处经常受到较强烈的张力,如此反复,使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骨骺血供受到影响,股四头肌附着点腱炎症,同时又伴有新生骨形成,从而导致本病的.产生。
临床表现:1.疼痛主要在胫骨结节处疼痛,有时候可表现为屈膝痛,出现疼痛性步态。
伴轻度肿胀、明显的压痛,轻者在参加剧烈运动时出现,休息后或者局部止动后马上缓解,再次运动后又加重。
2.肿胀主要是胫骨结节处肿胀,一些轻的病例,局部肿胀可不明显,但典型胫骨结节软骨炎患者,由于局部出现坏死、新骨形成、异位骨化等交替过程,同时软组织由于无菌性炎症也出现水肿样改变,胫骨结节处隆起较明显。
膝关节局部无肿胀、无压痛,牵拉股四头肌可局部疼痛。
检查:1.局部软组织增厚特别是胫骨结节前部由于水肿导致的厚度增加;2.异位钙化由于局部既有骨的坏死又有新骨的形成,特别是股四头肌附着点或肌腱处继发性钙化或者异位钙化;3.骨骺的改变包括骨骺密度不一致、部分骨骺破碎、流离、部分有高密度的钙化点、骨骺边缘不规则等。
治疗:1.保守治疗大多数病人只要减少活动2~3周即可,部分病例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明显,可配合使用外用药、局部理疗等处理。
也有文献记载用局部中医推拿效果良好。
症状严重者需用伸直位石膏托固定4~6周,然后再用理疗以恢复膝关节伸屈,行恢复性功能活动,促进局部恢复。
但局部膝关节剧烈活动,一般要症状完全消失、影像学检查明显好转可逐渐增加运动量,而且注意恢复中局部的情况,一旦有疼痛等出现,马上减少运动量。
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基本知识部分
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基本知识部分基础知识常见症状和体征发热♦历年考点:1、发热病因多由病毒引起。
2、稽留热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C,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
3、弛张热24h 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C,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
4、病程少于2周者为急性发热,主要由感染引起,2周以上体温超过38C 为长期发热,体温在38 C以内的非生理性发热,持续1个月以上为慢性发热。
一、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正常人体温36〜37C。
但应注意:①下午较上午略高;②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可略升高,但波动范围不超过1C。
③妇女月经前及妊娠初期体温略高;④高热环境中,体温略升高;⑤老年人体温略低。
二、发生机制(熟悉)(一)致热源性发热1、外源性致热源:⑴多为大分子物质,特别是细菌内毒素,包括:①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毒素等;②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③抗原抗体复合物;④某些类固醇物质,特别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代谢产物原胆烷醇酮;⑤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
⑵分子大,不能经过血一脑屏障;经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
内毒素是外源性致热源。
2、内源性致热源:由白细胞产生,如白介素(IL —1、6)、肿瘤因子(TNF和干扰素,(种干白)经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体温调节中枢,经过骨骼肌阵缩(临床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
可经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
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二)非致热源性发热①体温调节中枢受损一颅脑损伤、出血、炎症。
②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一癫痫持续状态、甲亢。
③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一广泛性皮肤病(鱼鳞病)、心力衰竭。
三、病因与分类分为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两类,以前者多见。
(掌握)1、感染性发热:细菌(最常见病原体)、病毒等感染。
2、非感染性发热病因临床意义特点吸收热无菌性炎症坏死吸收、恶性肿--瘤发热,引起发热抗原一抗体反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应(变态反应)缔组织病内分泌与代谢甲亢、重度脱水--疾病皮肤散热减少广泛性皮炎、鱼鳞病、慢性心低热体温调节中枢衰(循环不好)物理性(中暑)、化学性(重高热无功能失常度安眠药中毒)和机械性因素汗自主神经功能(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原发性低热、感染后低热、夏多为低紊乱季低热、生理性低热执八、、★注解:①原发性低热:低热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热型较规则,体温波动范围较小,多在0.5 C以内。
内科主治医师考试重点笔记
内科主治医师考试重点笔记一、水肿治疗:1、病因治疗。
2、一般治疗限制钠摄入量。
心理治疗与生活指导。
3、对症治疗利尿剂。
二、糖尿病性乳酸中毒诱因:老年肾功障碍或伴组织缺氧疾患如肺气肿、肺心病、心力衰竭、休克和服用双胍类药物治疗等。
三、白细胞减少症的`病因:粒细胞在骨髓中生长,来自粒-单细胞祖细胞(CFU-GM)。
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及中幼粒细胞都具有分裂能力,属骨髓分裂池。
晚幼粒细胞不再分裂,发育成熟至分叶核后,积存于骨髓贮备池,等待释放。
血中粒细胞一半在循环池,另一半聚集在血管壁边缘池。
外周血粒细胞主要来自循环池。
因此,循环池粒细胞的数量取决于:干细胞分化增殖能力,有效贮备量,释放速度,血中破坏程度,流动细胞与血管壁聚集细胞比例,以及组织中所需细胞量。
四、胰腺癌全胰切除术:除术的优点,除了彻底切除胰内多种病灶外,还使清除胰腺周围淋巴结更为方便和彻底。
全胰切除术后不再存在胰-空肠吻合,可完全避免胰瘘的产生。
但全胰切除术后也有不少问题,可发生继发性糖尿病及消化吸收障碍,终生需要应用胰岛素及消化酶治疗,故应严格掌握其适应症。
因此,行Tp时不能只凭胰腺病变局部情况来决定,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病人。
对疾病的认识程度,病人及家属对术后出现糖尿病是否充分理解,能否自行注射胰岛素,家属能否协助管理糖尿病,以及经济状况等,只有具备上述条件才能决定行Tp。
五、糖尿病性乳酸酸中毒治疗:1、补液除有明显心脏功能不全和肾功不全外,应尽快纠正脱水,以生理盐水和葡萄糖糖为主。
2、胰岛素以0。
1u、kg-h速度持续静脉滴注,促进三羧酸循环,使也酸降解,时间长,量不能多,防止低血糖。
3、维生素C大剂量持续静脉滴注,有利于葡萄糖的氧化。
4、碱性液体5、吸氧提高组织供氧量,促进乳酸氧化,糖尿病人动脉血氧分压多偏低,吸氧有利于纠正乳酸酸中毒。
6、血液透析或血浆置换于危重患者7、治疗诱因纠正缺氧,停用双胍类降血糖药物,抗感染等。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复习要点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复习要点
1.中医内科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脏腑
学说等,这些理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2.中医内科的病因病机学说: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病机分为寒、热、湿、燥、风五种。
了解病因病机有助于准确判断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过程。
3.中医内科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通过观察患者
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4.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感冒、胃炎、肠炎、肝炎、
高血压、糖尿病等。
其中,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等。
5.中医内科常用中药:了解并熟悉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与应用
范围。
掌握中药的配伍禁忌、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等。
6.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了解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包括穴位
选择、插针方法、操作步骤等。
同时,理解针灸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7.常见病的辨证论治: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针对不同的证型进
行特定的治疗。
例如,针对湿热病证型,使用清热解毒的中药;针对气虚
血瘀证型,使用益气活血的中药等。
8.中医内科常用的理疗方法:包括火罐、艾灸、拔罐、刮痧等,这些
理疗方法在中医内科的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
9.中医内科的养生保健:了解中医内科的养生学说和调养方法,如养
心法、养肺法、养脾法等。
提供给患者针对性的生活方式指导和调养方案。
10.中医内科学的临床实践经验:中医内科主治医师需要积累一定的
临床实践经验,通过临床实践来提升自身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总结!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必备精选知识点
总结!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必备精选知识点
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必备精选知识点如下:
1. 稳定型心绞痛发病机制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等引起的,当冠状动脉的供血与心肌的需血之间发生矛盾,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时,即可发生心绞痛。
2. 稳定型心绞痛部位最常见、最典型的是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波及心前区,常向左臂内侧、左肩放射。
3. 冠脉狭窄根据直径变窄百分率分为四级:Ⅰ级:25%~49%;Ⅱ级:50%~74%;Ⅲ级:75%~99%(严重狭窄);Ⅳ级:100%(完全闭塞)。
4.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机制是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继发斑块内出血、斑块纤维帽破裂或斑块糜烂,有血小板聚集、并发血栓形成、冠脉痉挛收缩及微血管栓塞导致的心肌供氧的减少和缺血加重。
5. 各种心梗临床特点:左室前壁心梗最易发生,心功能影响最大,室性心律失常多,心脏破裂多。
6. 左心衰临床表现:劳力性呼吸困难最常见,急性肺水肿是左心衰竭呼吸困难最严重的形式。
7. 评估心脏收缩功能:正常LVEF值>50%,LVEF≤40%为收缩期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8. 心功能分级:纽约分级: I级: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Ⅱ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Ⅲ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平时的一般活动(或家务活动)即可引起上述症状;Ⅳ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
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准备内科主治医师考试。
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帮助。
《内科学》重点知识
《内科学》重点知识内科学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和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和诊治内部器官的疾病。
它对于临床医生来说特别重要,因为内科疾病往往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了解内科学的重点知识,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病情。
一、生理学基础1. 细胞功能:细胞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单位,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理解内科学的基础。
细胞的主要功能包括呼吸、代谢、分泌、运输等。
2. 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由一系列内分泌腺体组成,其分泌的激素调控着人体的生长、代谢、性发育等方面。
掌握内分泌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疾病是内科学的关键之一。
二、常见疾病1. 心脏病:心脏病是内科学中的重要领域之一,主要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了解心脏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提高临床医生的能力至关重要。
2. 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有助于医生正确判断和治疗患者的病情。
3.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溃疡、胃炎、肝炎等。
医生需要了解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和功能,以便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4. 肾脏疾病:肾脏疾病包括肾炎、尿路感染等。
掌握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维持患者肾脏功能的稳定至关重要。
三、辅助检查和诊断1. 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常用于了解患者的血常规、电解质水平、炎症指标等方面的情况。
医生需要掌握不同血液指标的正常范围和病理变化,以便进行疾病的评估和诊断。
2.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扫描、核磁共振等。
医生需要了解不同影像学检查的原理和应用范围,以便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来帮助诊断。
3. 生物化学检查:生物化学检查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等方面。
了解常见生物化学指标的变化规律,有助于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四、治疗策略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内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医生需要了解不同药物的适应症、剂量和不良反应等信息,以便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基础知识
第一章常见症状与体征考纲要求第一节发热一、概述发热是指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口测法:36.3~37.2℃肛测法:36.5~37.7℃腋测法:36~37℃二、常见病因非感染性发热1.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炎、风湿热等。
2.恶性肿瘤包括各种恶性实体瘤及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血液病。
3.无菌性组织坏死如心肌梗死、肺栓塞等。
4.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5.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出血、脑外伤等。
6.物理因素如中暑等。
7.其他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体温调节,可产生功能性发热,包括感染后发热和功能性低热。
三、发病机制1.致热源性发热白细胞致热源一方面可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体温调节中枢;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
2.非致热源性发热常见于:(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
(2)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
(3)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
四、临床表现2.热型与临床意义(1)稽留热: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
见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见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
无热期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见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见布氏杆菌病、结缔组织病、肿瘤等。
(5)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数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见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周期热等。
(6)不规则热:发热无明显规律。
见结核病、风湿热、渗出性胸膜炎等。
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基础知识部分考点与例题
第一单元常见症状与体征知识点一:发热一、概述【发热的主要机制】【常见病因】【热型】败风驰化脓肺结—[败血症,风湿热,驰张热,化脓性炎症,重症肺结核]大寒稽疾盂间歇—[大叶肺炎,斑疹伤寒和伤寒高热期,稽留热] [疟疾,急性肾盂肾炎,间歇热] 体温曲线常见疾病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体温波动幅度可达数度,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日至数日,反复发作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回归热骤然升至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日后即有规律地交替一次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体温曲线常见疾病波状热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再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布氏杆菌病不规则热无一定规律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布菌波状皆高热—[布鲁菌病,波状热][以上热型都是指高热]只身使节不规则—[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风湿热,结核病,不规则热]稽留热常见于下列哪个疾病A.风湿热B. 疟疾C.伤寒D.布鲁菌病E.渗出性胸膜炎『正确答案』C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的是A.波状热B. 稽留热C.不规则热D.弛张热E.间歇热『正确答案』D【相关的症状和体征】1.伴有寒战病程中只有一次寒战,见于肺炎球菌肺炎;病程中反复于发热前出现寒战,见于疟疾、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钩端螺旋体病和恶性淋巴瘤。
2.伴出血现象见于肾综合征出血热、某些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钩端螺旋体病、炭疽、鼠疫等。
3.伴明显头痛见于颅内感染、颅内出血等。
4.伴有胸痛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胸膜炎、肺脓肿等。
也可见于心包炎、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
5.伴有腹痛见于各种原因的消化道感染,如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肝脓肿、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腹膜炎,以及腹部恶性实体肿瘤和恶性淋巴瘤。
内科学复习重点总结
内科学复习重点总结内科学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复习内科学的重点包括内科学的基本知识、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临床常用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方面。
1.内科学的基础知识:(1)生理学:了解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了解正常生理过程和变化。
(2)病理学:了解常见疾病的发生机制、病理生理变化、病程和病理鉴别诊断等,包括心脏病、肺病、肝病、胃肠病、肾病、内分泌疾病、血液病等。
(3)药物学:了解常用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用途和不良反应等,同时了解常见药物的剂量、用法和禁忌症等。
2.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心脏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掌握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等的基本解读方法,了解心血管病的治疗原则和药物治疗。
(2)肺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肺癌等,了解肺功能检查和胸部X光的解读方法,掌握支气管扩张剂和抗生素的使用。
(3)肝病:包括肝炎、肝硬化、肝癌等,了解肝功能检查和肝脏疾病的诊断方法,掌握常用肝保护药物的使用。
(4)胃肠病: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出血、炎症性肠病等,了解胃镜和结肠镜的操作和结果解读,掌握胃肠道保护剂和抗酸药物的使用。
(5)肾病:包括肾炎、尿路感染、肾功能不全等,了解肾功能检查和尿液检查的结果解读,掌握利尿剂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
(6)内分泌疾病:包括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了解常用激素的作用机制和用途,掌握胰岛素和甲状腺素替代治疗的原则。
(7)血液病:包括贫血、白血病、淋巴瘤等,了解血常规和骨髓穿刺等检查的结果解读,掌握输血和化疗等治疗方法。
3.临床常用检查和实验室检查:(1)X光检查:了解不同部位X光的正常解剖和异常表现,掌握胸透和腹部平片的解读方法,了解X线造影和CT检查的适应症。
(2)超声检查:了解不同器官超声的正常解剖和异常表现,掌握心脏超声和腹部超声的基本操作和结果解读方法。
主治医师基础知识考点汇总
第1单元发热1.发热病因多由病毒引起。
2.稽留热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
3.弛张热24h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
4.发热的体温上升期表现:畏寒、皮肤苍白、皮温下降,可出现寒战。
5.不属于内源性致热原的物质是内毒素。
6.急性肾盂肾炎患者的发热常表现为间歇热。
7.引起机体发热的致热原包括外源性致热原和内源性致热原,内源性致热原也称白细胞致热原,如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
8.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导致的发热的特点是高热无汗。
9.发热伴有皮肤黏膜出血、浅表淋巴结肿大,常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急性白血病、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
10.发热伴肝脾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布氏菌病、疟疾、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及黑热病、急性血吸虫病。
11.先发热后昏迷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型菌痢、中暑。
12.发热伴黄疸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恶性组织细胞病、胆囊炎、化脓性胆管炎、败血症和其他严重感染、急性溶血等。
第2单元咳嗽与咳痰1.咳嗽与咳痰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
2.咳嗽伴声音嘶哑,见于声带的炎症或肿瘤压迫喉返神经。
3.咳嗽伴咯血常见支气管扩张症、肺结核、支气管肺癌、二尖瓣狭窄。
4.咳嗽伴杵状指(趾)常见于支气管扩张症、慢性肺脓肿、支气管肺癌、脓胸。
5.浆液性血性泡沫痰最常见于肺水肿。
6.铁锈色痰见于肺炎球菌肺炎。
7.砖红色胶冻样痰见于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
8.痰白黏稠且牵拉成丝难以咳出提示有真菌感染。
9.咳嗽伴有哮鸣音见于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心源性哮喘、弥漫性细支气管炎、气管与支气管异物、支气管肺癌。
10.典型病例一:某糖尿病患者,男性,68岁。
突发高热、寒战、右胸痛,次日咳痰,为黄脓性带血丝,量多。
X线检查显示右下肺实变,其中有多个液气囊腔,最可能的诊断是葡萄球菌肺炎。
2020年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备考复习要点-卫生资格考试.doc
2020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复习期即将开始,小编专门整理了2020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备考复习要点如下,希望对各位考生备考复习有
所帮助。
1.要以教材为主
复习时一定要以参考教材为主,这是必须的。
市面上教材琳琅满目,让你目不暇接,还是应该以教材为主,兼顾其他,否则得不
偿失。
2.要注意主次之分
切忌把所有的都当成重点。
我这次就是吃了这个亏,复习的比较全面,但事实上你根本就不可能记住,除非你是天才,过目不忘。
千万不要为了芝麻而丢了西瓜。
3.要有明确的复习计划
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一般来看,最好能保证在每天看2~4个小时的书,这样才能很好的保持学习的热情,并且在最后阶段也不用担心看不完,而影响复习的效率,最后影响
考试。
4.要有一本好的参考书
这也是比较重要的。
教材虽然比较全面,但重点不突出,在以教材为中心的情况下最好能买几本好的参考书,试题要隔两天练习一次,特别历年的真题要经常揣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科学(中级)《基础知识》考前复习重点考点:体格一般检查-发育与体型:(1)成人发育正常的指标.①头部的长度为身高的1/7-1/8:;②胸围为身高的1/2;③双上肢展开后,左右指端的距离与身高基本一致;④坐高等于下肢的长度。
(2)病态发育与内分泌改变有关。
①青春期前,出现腺垂体功能亢进:巨人症(体格异常高大)。
②青春期前,出现腺垂体功能减退:垂体性侏儒症(体格异常矮小)。
③新生儿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呆小病(体格矮小、智力低下)。
④性激素分泌受损:男性阉人征、女性男性化。
(2)体型分无力型、正力型和超力型三种。
1)无力型:①别称:瘦长型。
②腹上角:<90。
③体型特点:体高肌瘦、颈细长、肩窄下垂、胸廓扁平。
2)正力型:①别称:匀称型。
②腹上角:≈90。
③体型特点:身体各部分结构匀称适中。
3)超力型:①别称:矮胖型。
②腹上角:>90。
③体型特点:体格粗壮、颈粗短、面红肩宽大、胸围大。
考点:舌的检查:1)舌体增大:①暂时性肿大:舌炎、口腔炎、舌的蜂窝织炎、脓肿、血肿、血管神经性水肿。
②长时间增大:黏液性水肿、呆小病、唐氏(Down)综合征、舌肿瘤。
2)地图舌:也称移行性舌炎,其原因不明,可由核黄素缺乏引起。
多不伴随其他病变。
3)裂纹舌:横向裂纹见于唐氏(Down)综合征、核黄素缺乏;纵向裂纹见于梅毒性舌炎。
4)草莓舌:猩红热、长期发热病人。
5)牛肉舌:糙皮病(烟酸缺乏)。
6)镜面舌(光滑舌):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慢性萎缩性胃炎。
7)毛舌(黑舌):久病衰弱、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引起真菌生长的病人。
8)舌的运动异常:舌震颤见于甲亢;舌偏斜见于舌下神经麻痹。
考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发病机制: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大250~300倍,CO 吸入人体后,85%与血液中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稳定的碳氧血红蛋白(COHb)。
CO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O2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大240倍。
COHb不能携带氧,且不易解离,使血红蛋白氧离曲线左移,血氧不易释放到组织中。
另外,CO通过抑制细胞色素酶活性,影响细胞呼吸和氧化过程,阻碍氧的利用。
因此,CO中毒主要引起组织缺氧。
CO中毒时,体内血管侧支分布且代谢旺盛的器官最易受到损害,如脑和心脏。
考点:淋巴结检查顺序:(1)头颈部淋巴结:耳前一耳后一枕部一颌下一颏下一颈前一颈后一锁骨上淋巴结。
(2)上肢淋巴结:腋窝淋巴结一滑车上淋巴结。
腋窝淋巴结从尖群一中央群一胸肌群一肩胛下群一外侧群。
(3)下肢淋巴结:腹股沟部(上群一下群)-胭窝淋巴结。
考点:肩关节检查:(1)方肩:肩关节脱位、三角肌萎缩。
(2)耸肩:先天性肩胛高耸症、脊柱侧弯。
(3)肩章状肩:锁骨骨折、肩锁关节脱位。
(4)冻结肩:肩关节周围炎:。
(5)搭肩试验(Dugas征):肩肱关节脱位、肩锁关节脱位。
(6)肱骨结节间压痛: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7)肱骨大结节压痛:冈上肌腱损伤。
(8)肩峰下内方压痛:启峰下滑囊炎。
考点:紫癜临床表现:紫癜本身的表现和身体其他部位出血的表现紫癜一般可见于全身各处皮肤和粘膜,一般均不高出皮面,只有过敏性紫癜病人的紫癜才分布于四肢和臀部,而且可高出皮面。
紫癜开始为红色,压不退色,逐渐变暗变黄,1~2周即可消失,同时常伴有其他出血倾向,如鼻出血、牙龈出血、尿血和便血等。
考点:口的检查-口腔黏膜:1)Koplik斑(麻疹斑):相当于第二磨牙的颊黏膜处出现帽针头大小白色斑点,为麻疹的早期特征。
2)黏膜疹:口腔黏膜对称性充血、肿胀,伴小出血点。
见于猩红热、风疹、某些药物中毒。
考点:颈部检查-颈部血管:(1)颈静脉怒张:右心衰、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胸腹腔压力增高。
(2)颈静脉搏动:三尖瓣关闭不全。
(3)颈动脉搏动明显:主闭、高血压、甲亢,严重贫血。
(4)颈部大血管区血管性杂音:颈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
(5)锁骨上窝杂音:颈肋压迫导致锁骨下动脉狭窄。
(6)生理性颈静脉杂音:最常出现于右侧颈下部,可随体位、转颈、呼吸等改变性质。
如在右锁骨上窝听到低调、柔和、连续性杂音,则为颈静脉血流快速流入上腔静脉口径较宽的球部产生,这种静脉音是生理性的,用手指压迫颈静脉后即可消失。
考点:呕血伴随症状、体征和临床意义:1.上腹痛:中青年人,反复发作的周期性和节律性上腹痛,多为消化性溃疡。
如老年人出现无规律上腹痛并伴食欲缺乏和消瘦者,应考虑胃癌的可能。
2.肝脾肿大:肝脾肿大伴腹水形成,提示有肝硬化的可能,应考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肝脏明显肿大,质地坚硬并伴结节不平,AFP升高者应考虑肝癌。
3.黄疸:黄疸、寒战、发热伴右上腹绞痛而呕血者,应怀疑胆系出血;如同时发现皮肤黏膜有出血倾向者,见于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或钩端螺旋体病。
4.皮肤黏膜出血:常与血液病及凝血功能障碍有关。
5.相关病史:近期有酗酒或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物或外伤、颅脑手术后的病人出现呕血应考虑急性胃黏膜病变。
剧烈呕吐后出现呕血常为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
考点:便血-不同出血量的病理生理改变:1.成人消化道出血>5ml,可出现大使潜血阳性。
2.出血达50ml~70ml可发生黑便。
3.上消化道短时间内出血达250ml~300ml,可以引起呕血。
4.出血量不超过400ml循环血容量的减少可很快被肝脾贮血和组织液所补充,并不引起全身症状。
5.出血量超过400ml,<1000ml时,常表现为头晕、乏力、出汗、四肢冷、心慌、脉搏快等表现。
6.若出血量达全身血量的30%~50%(1500ml~2500ml)即可出现急性周围循环衰竭,表现为脉搏频数微弱、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及休克等。
考点:高血压常见病因:1.遗传因素:大约60%的半数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
目前认为是多基因遗传所致,30%~50%的高血压患者有遗传背景。
2.精神和环境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激动、焦虑,受噪声或不良视觉刺激等因素也会引起高血压的发生。
3.年龄因素:发病率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40岁以上者发病率高。
4.生活习惯因素:膳食结构不合理,如过多的钠盐、低钾饮食、大量饮酒、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均可使血压升高。
吸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5.药物的影响:避孕药、激素、消炎止痛药等均可影响血压。
6.其他疾病的影响:肥胖、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甲状腺疾病、肾动脉狭窄、肾脏实质损害、肾上腺占位性病变、嗜铬细胞瘤、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等。
考点:心脏瓣膜病病因-后天性:大致有感染、退化及其它疾病引发。
A.感染:细菌通过血液到达心脏内部并侵犯瓣膜。
使用静脉注射的吸毒者以及瓣膜原先已有问题者(较厚或钙化)容易发生。
B.退化:随年龄渐长,瓣膜会逐渐退化,以主动脉瓣最常见。
C.其它:主要指风湿性心脏病。
由于链球菌感染,继而引发免疫反应而破坏心脏瓣膜。
考点:消化性溃疡概念:消化性溃疡指食管下端、胃和(或)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术后的吻合口溃疡,以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最多见。
由于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之为消化性溃疡。
考点:急性胰腺炎病理:1.急性水肿型:大体检查可见胰腺水肿、肿大、分叶模糊,质脆,胰腺周围有少量脂肪坏死,病变累及部分或整个胰腺。
镜下可见间质水肿、充血、散在点状脂肪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无明显胰实质坏死和出血。
2.急性坏死型:(1)大体检查可见胰腺红褐色或灰褐色,分叶结构消失,并有新鲜出血区。
(2)较大范围的脂肪坏死灶,散落在胰腺及胰腺周围组织,称为钙皂斑。
病程较长者可并发假性囊肿、脓肿或瘘管形成。
组织学检查胰腺组织的坏死主要为凝固性坏死,细胞结构消失。
坏死灶被炎性细胞浸润包绕。
常见淋巴管炎、静脉炎、血栓形成及出血坏死。
(3)由于胰液外溢和血管损害,部分病例可有心包积液、化学性腹水和胸水,易继发细菌感染。
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可见肺水肿、肺出血和肺透明膜形成,也可见肾小管坏死、肾小球病变、脂肪栓塞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病理变化。
考点:泌尿系统感染感染途径-上行性:最常见。
细菌自尿道外口进入尿道、膀胱,引起膀胱炎。
能动的细菌可自膀胱游到输尿管、肾,引起上尿路感染。
有些细菌可随膀胱输尿管反流的尿液到肾引起感染。
考点: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原则:①起始足量:常用药物为泼尼松,1mg/(kg·d),口服8周,必要时可延长至12周;②缓慢减药;足量治疗后每2~3周减原用量的10%,当减至20mg/d左右时症状易反复,应更加缓慢减量;③长期维持:最后以最小有效剂量再维持数月至半年。
激素可采取全日量顿服或在维持用药期间两日量隔日一次顿服,以减轻激素的副作用。
水肿严重、有肝功能损害或泼尼松疗效不佳时,可更换为泼尼松龙口服或静脉滴注。
考点:黄疸伴随症状:1.黄疸伴发热:见于急性胆管炎、肝脓肿、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大叶肺炎。
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可先有发热,后出现黄疸。
2.黄疸伴上腹剧烈疼痛:可见于胆道结石、肝脓肿或胆道蛔虫症。
持续右上腹钝痛或胀痛者可见于病毒性肝炎、肝脓肿或原发性肝癌。
3.黄疸伴肝大:见于病毒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或胆道阻塞、原发或继发性肝癌。
4.黄疸伴胆囊肿大:见于胆总管有梗阻,常见于胰头癌、壶腹癌、胆总管癌等。
5.黄疸伴脾大:可见于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疟疾、肝硬化、溶血性贫血及淋巴瘤等。
6.黄疸伴消化道出血:见于肝硬化、重症肝炎、壶腹癌。
7.黄疸伴腹水:见于重症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癌等。
考点:肝肿大常见病因:(一)感染性肝大:①病毒性感染;②衣原体性感染;③立克次体性感染;④细菌性感染;⑤螺旋体性感染;⑥真菌性感染;⑦原虫性感染;⑧蠕虫性感染。
(二)非感染性肝大:①中毒性;②淤血性;③胆汁淤积性;④代谢障碍性;⑤肝硬化;⑥肿瘤和囊肿;⑦结缔组织病;⑧血液病。
按发病时间的长短,又可分为急性肝大和慢性肝大。
肝发生炎症及肝细胞坏死持续6个月以上称为慢性肝炎。
考点:缺铁性贫血-铁的转运:借助于转铁蛋白,生理状态下转铁蛋白仅33%~35%与铁结合。
血浆中转铁蛋白能与铁结合的总量称为总铁结合力,未被结合的转铁蛋白与铁结合的量称为未饱和铁结合力。
血浆铁除以总铁结合力即为转铁蛋白饱和度。
考点:淋巴结肿大临床表现-全身淋巴结肿大:1.良性反应性淋巴结肿大:多有明确的发病原因,会出现原发病的表现。
淋巴结病理显示非特异性增生,淋巴结的基本结构存在,未被破坏,临床呈良性经过,随着病因去除,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完全恢复。
2.恶性肿瘤性淋巴肿大:临床多无明确的发病原因,淋巴结呈进行性无痛性肿大,内部淋巴结明显肿大时,可有局部受压的表现。
典型淋巴结病理显示正常结构被破坏,临床呈恶性经过,预后很差。
3.介于良恶性之间的淋巴结肿大:临床易误诊为恶性。
但部分最终可转变为恶性。
考点:恶心呕吐常见病因与临床特点-中枢性呕吐:1.颅压增高脑水肿、颅内占位病变、脑炎、脑膜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