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

合集下载

记叙文阅读(共10篇)

记叙文阅读(共10篇)

记叙文阅读(共10篇)记叙文阅读(一): 记叙文的阅读练习及答案一)生命的补丁①不久前,女儿一双磨砂皮鞋晒在门口,不知被哪个缺德的人用刀片划了一个长长的口子,那是我们花了两百多元买的新鞋,上脚没几天就不能再穿,女儿难过得哭起来.我把鞋子拿到小区门口的皮鞋手工店,小学徒看了一眼说:没办法,除非换皮换帮.老师傅接过来看了看,说:你要是放心的话,我就在皮鞋上再多划几道口子,两只鞋子都划上.我不解地问:为什么老师傅说:这样看起来显得对称,是刻意而为,会显得别具一格,又不影响穿着.我还是不太理解,反正死马当做活马医吧,我把鞋丢下走了.第三天下班我顺便去取鞋,一眼就发现那双鞋,鞋子上果然又划了五六道伤痕,用铁锈红色的软皮补好,四周用的是粗针大线的细麻绳,针脚故意歪歪扭扭,显得质朴粗犷,与磨砂皮的风格一致,一双鞋看上去比先前更独特也更有趣,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更具审美品位,我连声夸道:师傅手艺真棒.②在流水线上打工的妻妹有一天拿出一件衬衫给我们看,那是一件白衬衫,因为不小心被钉子勾住,后背上撕出老大一个口子,她惋惜地说:一百多块买了件衬衫,才穿了三天就不能再穿.老婆接过来左看右看,说:我拿回家帮你补补看.结果三天后,再一次看到那件衬衫时,我惊呆了:所有不规则的裂痕和口子全被小心地用细细的白丝线手工缝合,那些被白丝线缝合的裂痕呈树枝状,看上去就像北方冬天树枝上的冰花或雾凇一样,美极了.为了强调这种效果,老婆特地还在树枝下用花棉布头拼贴了一个胖乎乎的小雪人和森林木屋.一件原来撕毁不能穿的衬衫,现在变得比原先那件更完美更独特.我赞叹道:太漂亮了,就像艺术品一样.老婆说:都是那个做皮鞋的老师傅给我启发.补丁,原本是一种遗憾,却可以通过巧手匠心,让它呈现出一种完美.③老婆的话也给了我更大的启发:世界上万事万物不可能总是十全十美,补丁作为一种缺憾是免不了的,包括人的生命,生命也是这样——伤害、残疾、病痛等等.伤口既已存在就无法回避,你不能指望展览伤口博人同情,那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你能做的和你该做的,就是用补丁缝合伤口,并且还要努力在“伤口”上开出最美丽的花朵,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就显现在这里——像被处以宫刑的司马迁、像双目失明的博尔赫斯、像耳聋的贝多芬、像瘫痪了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为残缺的不完美的生命打了一个最完美的“补丁”.(选自《读者》2023年第13期作者:黑白)1、如果将文题“生命的补丁”中的定语部分“生命的”删去,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3分)2、比较第①②段,用文中原文填空.(每小题2分,计4分)(1)第①段写的是,第②段写的是.(2)第①②段所写的两件事之间的共同点可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3、品读第③段以及画线处,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2分,计6分)(1)作者列举了古今中外4位名人,他们的共同点可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2)你对这4位名人中的哪一位最熟悉请简要说说其事迹.(3)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一位具有这种精神的人物请将他或她的事迹简要地写在下面.4、在你的生命中,是否也有“缺憾”或“伤口”你是怎样看待和处理的(4分)5、读了本文后,你一定会有许多感想.请你将你的感想用简洁的、富有哲理的语言写在下面.(3分)(三)隔壁的字条我在杨柳青租房打工.一天回家,看到门上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上月电费,一共15.5元,隔壁.”我这才知道隔壁原来住着人,并且我们合用一个电表,塞条子是为了要我出另一半的电费.我赶紧拿了8元钱准备送过去,可一看铁将军把门,只好把钱用方便面袋装好塞进了门缝.第二天,我下班回来,刚打开门,就发现门缝里塞着那个方便面袋,里面装着2.5元钱和一张字条:“你刚来不满一个月,所以不应该收你全月的电费.”看了那几个字,我的心里一暖.哟,这人还挺较真儿,给他(她)小便宜,他(她)都不要……此后,我一直留心隔壁的一举一动,可奇怪的是,从来没听到过他(她)屋里有什么响动,也从来没有见过他(她)的庐山真面目.半个月后,我的煤快烧完了,连续几天到街上去等卖煤的,都没等到.附近的居民都说,一个月才来一次卖煤的.没法子,只好给隔壁的他(她)留了一张字条,问问哪儿有卖煤的.第二天我下班后,看见门口放着一袋煤,上面还用细铁丝穿着一张明码标价的字条,写着:“83×0.19=15.77(注:实付15元).”这样心细的一个人,我想她一定是女的,可又一想,四十多公斤的一袋煤,一个女人根本没法弄回来.既然不是女的,那就一定是男的了!于是我就想:如此心细的男人可真少有……老样子,我把买煤的钱塞进了他的门缝,当然少不了好处费,不算多也不算少——5元.谁知道,我的做法惹恼了他.隔天,我在门缝里看到了我那5元钱和一张怒气冲冲的字条:“小姐,你会不会算帐啊,有钱你救助失学儿童呀!”看得出来他是生我的气了,不然他的措辞不会如此严厉.想到我的做法伤害了他的好心,我很自责,愧疚地找了纸和笔,郑重地写上:“对不起!”顺便还画了一个流泪的小女孩.我的字条换来的是10块阿尔卑斯奶糖和一张温情脉脉的字条:“乖,不哭,告诉你一个秘密,门口的编织袋里有劈柴.”为了确定他的性别,更为了感谢他一直以来对我的关照,我给他回了张字条:“我也告诉你一个秘密,星期天我休息,你有衣服要洗吗”他的回复是:“谢谢,恕在下不能成人之美.”也许是怕拒绝会伤害我,他在字条的下端画了一枝小小的玫瑰,虽然画得不是很好,看起来像朵喇叭花,可我猜想他想表达的一定是玫瑰.那张字条让我胡思乱想了半天.他可真会说话,以为我是免费洗衣机啊,还成人之美.我也较起真儿来,在纸上画了一台洗衣机,旁注:“免费,不洗白不洗.”第二天,我在门前看到一个袋子,里面装着两件格子衬衣,我发现衣服一点也不脏——他是怕拂了我的好意!就这样又过了一个星期,一天早晨我起床后发现门上贴了两张字条,一张上面画着美丽的雪花,雪花的下面是一个可爱的女孩儿,另一张上面写了一句话:“小心路滑.”我一看就明白是下雪了,他要我走路小心.下楼一看,外面果然白茫茫的一片,一般暖流顿时涌上了我的心头.我迫切地想一睹他的庐山真面目.第二天,我在他的门上贴了一张画,上面画了一个腼腆的女孩子,睁着好奇的眼睛说:“隔壁的,我想见你.”你猜怎么着,他的回复是一只龇牙咧嘴的恐龙,没有只言片语.我知道他是在告诉我他是一只恐龙,怕吓着我.于是我礼尚往来地画了一只吐着舌头扮着鬼脸的青蛙,言下之意是说我才不怕他呢.接下来的几天,.(选自《读者》2023年第14期,有删节作者:因恩)一、文本解读:请认真地阅读选文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0分)1、文中的“他”与“我”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地写在下面.(4分)2、通过文中对“他”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具有性格的人.(3分)3、“他”的所作所为中,最令你感动的是哪一个方面为什么(3分)二、故事设想:因原文篇幅太长,选录时删去了文章的后半部分,请你对故事进行一些猜想,回答下列问题.(10分)4、请你设想一下,“他”可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迟迟不与“我”见面呢(3分)5、“接下来的几天”中,“他”与“我”之间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故事结局又会是怎么样的请你用简明的话概括你所设想的故事梗概.(4分)6、按照你上述的设想,请你写一段话作为文章的结尾,以此来点明全文的主旨.(3分)(五)礼物①在小镇最阴湿寒冷的街角,住着约翰和他的妻子珍妮.约翰在铁路局干一份扳道工兼维修的活,又苦又累;珍妮在做家务之余就去附近的花市做点杂活,以贴补家用.生活是清贫的,但他们是相爱的一对.②那天,小两口正在吃晚饭,突然响起了敲门声.珍妮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冻僵了似的老头,手里提着一个菜篮.“夫人,我今天刚搬到这里,就住在对街.您需要一些菜吗”老人的目光落到珍妮缀着补丁的围裙上,神情有些a.黯然.“要啊,”珍妮微笑着递过几个便士,“胡萝卜很新鲜呢.”老人浑浊的声音里又有了几分感动:“谢谢您了.”③关上门,珍妮轻轻地对丈夫说:“当年我爸爸也是这样挣钱养家的.”④第二天,小镇下了很大的雪.傍晚的时候,珍妮提着一罐热汤,踏着厚厚的积雪,敲开了对街的房门.⑤两家很快结成了好邻居.每天傍晚,当约翰家的木门响起卖菜老人笃笃的敲门声时,珍妮就会捧着一碗热汤从厨房里迎出来.⑥圣诞节快来时,珍妮与约翰商量着从开支中省出一部分来给老人置件棉衣:“他穿得太单薄了,这么大的年纪每天出去挨冻,怎么受得了.”约翰点头默许了.⑦珍妮终于在平安夜的前一天把棉衣赶成了.铺着厚厚的棉絮,针脚密密的.平安夜那天,珍妮还特意从花店带回一枝处理玫瑰,插在放棉衣的纸袋里,趁着老人出门购菜,放到了他家门口.A⑧两小时后,约翰家的木门响起了熟悉的笃笃声,珍妮一边说着“圣诞快乐”一边快乐地打开门,然而,这回老人却没有提菜篮子.⑨“嗨,珍妮,”老人b.兴奋地微微摇晃着身子,“圣诞快乐!平时总是受你们的帮助,今天我终于可以送你们礼物了.”说着老人从身后拿出一个大纸袋,“不知哪个好心人送在我家门口的,是很不错的棉衣呢.我这把老骨头冻惯了,送给约翰穿吧,他上夜班用得着.”老人略带c.羞涩地把一枝玫瑰递到珍妮面前,“还有,这个给你.也是插在这纸袋里的,我淋了些水,它美得像你一样.”B C(选自《读者》2023年第14期作者:[美]杰瑞·沃曼)1、速读全文,“礼物”在文中是指这样的东西.围绕这一“礼物”,文章讲述了一个的故事.(2分)2、第①段交代了.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有:(a) ,(b).(6分)3、“娇艳的玫瑰上,一闪一闪的,是晶莹的水滴.”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它应归于A-C处的哪一处为什么(4分)答:应归位于处.因为.4、品析文中a、b、c三处画线的词语,回答下列问题.(6分)(1)a处老人的神情有些“黯然”,这是因为,而b处老人又很“兴奋”,这是因为.(4分)(2)c处老人之所以“略带羞涩”,是因为.(2分)5、俗语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请你结合本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读者》杂志精品美文阅读与欣赏能力训练专辑(一)参考答案(一)生命的补丁1、不好.因为本文中“补丁”的含义除了指皮鞋和衬衫上的补丁外,还指生命的伤害、残疾、病痛等等这样的伤口,而且作者的本意侧重于后者.(3分.不求文字统一,意符即可,酌情给分)2、(1)将有长长口子的皮鞋修补得更独特更有趣将衬衫上的大口子补得像艺术品一样完美(2)补丁,原本是一种遗憾,却可以通过巧手匠心,让它呈现出一种完美(每小题2分,计4分)3、(1)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为残缺的不完美的生命打了一个最完美的“补丁” (2)(任选一位,简述其事迹即可)(2)如:海伦·凯勒、张海迪、居里夫人等(答案不唯一,只要所举人物与事迹真实一致即可)(每小题2分,计6分)4、(4分.答案为开放性.只要举例确凿,言之有理即可.)5、(3分.答案为开放性,只要能扣住文本,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即可,酌情给分)(三)隔壁的字条1、交电费时与“我”较真儿地实收;帮“我”买煤;“我”想为“他”洗衣服,“他”却“不能成人之美”;下雪天叮嘱“我”小心路滑……(4分.不求文字统一,只要能概述情节即可)2、细心认真、乐观豁达、善解人意(3分.意符即可)3、(3分.答案不唯一,只要回答符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4、(3分.答案为开放性,只要设想合情合理即可)5、(4分.答案为开放性,只要设想合情合理即可)6、(3分.答案为开放性,只要语言简明,符合所设想的故事并能揭示其主旨即可)(五)礼物1、珍妮圣诞节前为老人做的一件棉衣和送的一枝玫瑰约翰(珍妮)一家与卖菜老人之间相互关爱(每空1分,计2分.意符即可)2、自然环境和约翰一家的生活状况 a.点明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渲染文章气氛 b.为下文写约翰一家对老人的关爱作铺垫(每空2分,计6分.意符即可)3、C 用这句话作为全文的结尾,以“骄艳的玫瑰”喻指人物内心那种纯真的爱心,既给人以美感,又点明了文章的主旨,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前空1分,后空3分,计4分.意符即可,按要点计分.)4、(1)他看到珍妮围裙上的补丁而想到了她的清贫,对她是否会买菜感到茫然老人意外地收到礼物而惊喜,能为别人送礼物而高兴(每空2分,计4分.意符即可)(2)老人觉得自己向一位女士送玫瑰表示爱心而很不好意思(2分.意符即可)(本题共计6分)5、(围绕“当你献出一份爱心时,你也可以拥有一份快乐和幸福”之意来谈理解,并言之有理即可)(2分.不求文字统一,意符即可)记叙文阅读(二): 记叙文阅读练习题有个塌鼻子的小男孩儿,因为两岁时得过脑炎,智力受损,学习起来很吃力.打个比方,别人写作文能写二三百字,他却只能写三五行.但即便这样的作文,他同样能写得美丽如花.那是一次作文课,题目是《愿望》.他极其认真地想了半天,然后极认真地写,那作文极短,只有三句话:我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是,妈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真聪明."第二个是,老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一点也不笨." 于是,就是这篇作文,深深地打动了他的老师.那位妈妈式的老师不仅给了他最高分,在班上带感情朗诵了这篇作文,还一笔一画地批道:你很聪明,你的作文写得非常感人,请放心,妈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老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大家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捧着作文本,他笑了,蹦蹦跳跳地回家了,像只喜鹊.但他并没有把作文本拿给妈妈看,他是在等待,等待着一个美好的时刻.那个时刻终于到了,是妈妈的生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那天,他起得特别早,把作文本装在一个亲手做的美丽的大信封里,信封上画着一个塌鼻子的男孩儿,那小男孩儿咧着嘴笑得真甜.他静静地看着妈妈,等着妈妈醒来,他就甜甜地喊了声"妈妈".然后笑眯眯地走到妈妈跟前说:"妈妈,今天是你的生日,我要送给你一件礼物."妈妈笑了:"什么"他笑笑:"我的作文."说着双手递过去那个大信封.接过信封,妈妈的心在怦怦地跳!果然,看着这篇作文,妈妈甜甜地涌出了两行热泪,然后一把搂住小男孩儿,搂得很紧很紧,仿佛他会突然间飞了.是的,智力可以受损,但爱永远不会,它朝气勃勃,永远垂着绿阴,开着明媚的花,结着芳香的果.1、快速阅读短文,说说短文的主人公是谁,他做了哪几件事,为什么说这是个“美丽”的故事2、联系故事内容,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记叙文阅读(三): 初中记叙文阅读试题答案急111记叙文阅读(四): 记叙文阅读问题及其回答思路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3、概括文章主旨.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7、比较阅读理解.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中考阅读常见的就是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较少,限于篇幅,不再赘述.希望对你在学习和考试时有所帮助.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 抓住关键语句, 在文中找答案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2020年小升初语文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二)(含答案)

2020年小升初语文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二)(含答案)

2020年小升初语文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二)1.课外阅读杨升庵是明朝的大诗人、大画家、大书法家、大文学家。

杨升庵年幼就______,是当地有名的神童。

他特别喜欢游泳,一到热天,就到门前的小河里去玩个痛快。

有一天,他正在河里游泳,远远地看见衙役们举着“回避”“肃静”的牌子在前面鸣锣开道,县太爷坐着轿子,在一群衙役______中走过来。

县太爷来到小升庵附近,看他光着屁股在河里游泳不回避他,觉得这孩子可气又可爱,想逗逗他,便叫人拿了岸上的衣服挂在一棵大树上。

县太爷下了轿子,对小升庵说:“今天我给你这个小神童出个上联,你若对得好,我把衣服还你,若对不上来,那就在水里泡着吧!”小升庵一听对对联很高兴,便两手很夸张地抠抠耳朵说:“我______。

”县太爷被他的滑稽样逗乐了,一指那棵大树:“千年古树当衣架。

”说完就想朝轿子那儿走。

打算坐在轿子里等小升庵对出下联。

谁知,他还没转过身去,一个童声就喊起来:“万里长江作澡盆!”县太爷一惊,______:“真是神童啊!”于是亲自取下衣服送到小升庵跟前,说:“你小小年纪,就有这么大的气魄,将来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1)将(前呼后拥聪颖过人脱口而出洗耳恭听)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县太爷看着杨升庵,觉得他可气,是因为________;觉得他可爱,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致颜黎民的一封信(节选)颜黎民君:昨天收到十日来信,知道那些书已经收到,我也放了心。

你说专爱看我的书,那也许是我常论时事的缘故。

不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

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胡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

记叙文阅读强化训练参考答案 (2)

记叙文阅读强化训练参考答案 (2)

记叙文答案(一)1.医术精湛,行医规矩独特,性格倔强但不失仁慈。

(意思对即可)2.能突出苏七块行医的这种特别的个性,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并推动情节的发展。

(意思对即可。

)3.示例:苏七块赠送药物这一细节描述,突出地表现了苏七块仁慈的本性和鲜明的个性。

(找出细节描述并赏析)。

4.运用传神的动词和生动的比喻,表现了苏七块精湛的医术(意思对即可。

)5.示例:①小说构思精致。

作者先从整体上勾画人物,然后通过具体事件展现人物个性,将归纳交代与细致描述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令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②小说情节曲折。

作者运用伏笔和照顾,先写车夫求医无钱,再写华医生暗中相助,最后写苏七块赠药退钱,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二)1.(1)chuāi(2)瘠2(1)运用比喻、排比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写出山中不同季节和景色特点,表现了看山老爹痴迷于这么山林。

(2)形象写出的看山老爹早出晚归看护山林的勤勉、痴心,同时也写出看山老爹珍惜山林,以山为家,执著如一。

(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3.不矛盾,“广漠”写出看山老爹眼里、心中装着整个绿色的山林;“窄小”写出看山老爹的生活只有绿色,绿色是他的一切,没有其他邪念。

这看似矛盾的词语,实际上是强调看山老爹对这片山林的酷爱。

(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4.无量的绿色无量的财富。

5.老爹一天的活动老爹对山林的爱山林被砍伐6.略(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可从精神品质、性格特点、形象意义等入手。

)(三)1.两层含义,一是指蚊子发出的声音;二是指在死亡临近时,矿工从蚊子的声音里所感受到的生命的呼唤。

(意近即可。

)2.宁静极了(或:宁静)充满希望(或:期待、希望、盼望)原因:因听到了蚊子的声音(或:因蚊子的出现)(意近即可。

)3.“相濡以沫”的意思:比喻同处窘境,彼此救助。

(或:指在患难中彼此关心,彼此支撑,彼此扶持。

)具体表现:文中蚊子吸矿工血以活命(物质上的),矿工听着蚊子的声音重拾生命信念(精神上的),以此来彼此救助。

记叙文阅读2《致大海》《告别老屋》

记叙文阅读2《致大海》《告别老屋》

(一)阅读《致大海》,完成第15-17题。

(共15分)致大海①今天是给您送行的日子,冰心老太太!②我病了,没去成。

十点钟整,是朋友们向您鞠躬告别的时刻,我在书房一片散尾竹的绿影里跪伏下来,向着西北方向——您遥远的静卧的地方,恭敬地磕了三个头。

然后打开音乐。

本来心里缭乱又沉重,但我那特意选放的德彪西的《大海》发生了神奇的效力,涛声所至,愁云扩散,心里渐如海天一般辽阔与平静。

于是您往日神气十足的音容笑貌全都呈现出来,而且愈来愈清晰,一直逼近眼前。

③八十年代末,一个您生命的节日。

我在天津拨通了您家的电话。

④我对着话筒大声说:“老太太,我给您拜寿了!”⑤您马上来了幽默。

您说:“你不来,打电话拜寿可不成。

”您的口气还假装有点生气。

但我却知道在电话那端,您一定在笑,我好像看见了您那慈祥的并带着童心的笑容。

⑥为了哄您高兴,我说:“我该罚,我在这儿给您磕头了!”⑦您一听果然笑了,您说:“我看不见。

”⑧我说:“我旁边有人,可以作证。

”⑨您说:“他们都是你一伙的,我不信。

”⑩谁说您老,您的机敏和反应能超过任何年轻人。

我只好说:“您把这笔账先记上。

等我和您见面时,保证补上。

”○11从此,它成了每次见面必说的一个玩笑的由头。

只要说到这个笑话,便立即能感受到您的那种率真、亲切。

○12大约是九二年底,我和朋友一同去看您。

那天您特别精神。

您说,前不久有一位大人物来看您,说了些“长寿幸福”之类的吉祥话。

您说,您虽长寿,却不总是幸福的。

您的一生正好是“酸甜苦辣”四个字:少时留下许多辛酸;青年时代还算留下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年以后,“文革”十年,苦不堪言;现在老了,但却是——“姜是老的辣”。

当说到这个“辣”字时,您的脖子一梗。

我便看到了您身上的骨气。

老太太,那一刻您身上真是闪闪发光呢!○13您还问我:“要是碰到大人物,你敢说话吗? ”没等我说,您又说,“说话谁都敢,看你说什么。

冯骥才,你拿的工资可是人民给的,不是领导给的。

拿了人民的钱就得为人民说话,不要怕!”○14说完您还着意..地看了我一眼。

期末总复习专题03:写人叙事类记叙文阅读(二)-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期末总复习专题03:写人叙事类记叙文阅读(二)-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七(上)语文期末总复习专题专题02:写人叙事类记叙文阅读(二)知识能力点一:赏析重要词语【中考真题】例一:(2022年福建卷)1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⑴探听着,热烈地希望着,有访问一位受伤的将军.....的那种提心吊胆的心情。

(赏析加点词语)(3分)参考答案:将劫后的长治城比喻成“受伤的将军”,突出长治城的坚强与威武,表达作者的心痛与崇敬。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词语的特殊用法(修辞)。

很明显,本题加点的词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例二:(2021年福建卷)13.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

⑴我们此行,是去拜会..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老山界。

(赏析加点词语)(3分)参考答案:“拜会”指拜访会见;用语正式、庄重,表达对老山界的敬意。

【解析】此题考查动词的表达效果分析。

侧重动词的情感色彩分析。

动词是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在、变化的词。

动词的表达效果主要有:①具体细致地描绘事物的复杂情态;②准确生动地描写动作的全过程;③刻画人物的行为特征,表现特定情境;④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在心理和情感;⑤表示强调。

“拜会”指拜访会见,常用于正式、庄重场合。

作者探访老山界,却说是拜访会见,用语庄重,带有敬意,表达对老山界的无比敬爱之情。

例三:(2020年福建卷)12.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⑴在沉重的呼吸里,枯瘦..的村庄摇摇晃晃。

(赏析加点词语)(2分)参考答案:“枯瘦”一词,赋予村庄以人的情态,形象地写出瘟疫弥漫下村庄的萧条、了无生气。

【解析】此题考查形容词的表达效果分析。

形容词是用来描摹人或事物的,它可以表示描摹对象的状态、性质、颜色、形状等,许多形容词的前边可以加表示程度的副词来修饰。

句中的“枯瘦”就是抓住村庄的状态来描摹的。

结合语境,我们可知瘟疫弥漫下的村庄萧条、了无生气,就像枯瘦的病人。

例四:(2018年福建卷)1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6分)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12记叙文阅读二(专题部编版原卷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12记叙文阅读二(专题部编版原卷版)

记叙文阅读(二)(一)(河南商丘·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笔墨童年余秋雨①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②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③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

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④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

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

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⑤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

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

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⑥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

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⑦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

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的余韵。

⑧其实岂止是李白。

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400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序》。

⑨我上小学时只有4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

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

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

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

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

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⑩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

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

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

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

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⑪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

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

人教版语文七下记叙文阅读:结合情节,概括人物特点及练习(2)(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七下记叙文阅读:结合情节,概括人物特点及练习(2)(含答案)

:语文专题:记叙文阅读——结合情节,概括人物特点题1:会跳舞的向日葵温暖的童年的家令我永远怀恋,家里有爸妈,两个弟弟,我特别想说说爸爸和我的故事。

每个小孩都会惹出无数麻烦,我想我能够平平安安地成长成材真是不容易。

我曾经非常淘气。

记得当时家里住在一楼,有门有窗,但是爸妈上班去了,我就定一个规定,不准从门进出,还把门锁死了,我和弟弟进出都是走窗户,也不是好好地爬出爬进,窗户底下用各种席子卷起来,做成地道,还有陷阱。

爸爸知道后对我们“抓大放小”,说小孩都贪玩,只要我们安全,相互友爱,诚实,其他的就包容了。

我从认字起,爸爸就给我买书刊,我关注的第一本文学书是爸爸在阅读的《红岩》,当时书名上的字我还识不全,就念成了“红山石”,别人都笑了,而爸爸微笑着说:“她聪明,大概的意思并没有错。

”后来我阅读了一些书,爸爸问我书里的情景,我都乐于叙述事件,描绘人事,从来不会串起来,也从来没有表达不清的时候,爸爸总是欣喜地倾听着,然后说:“不错。

”有一阵我爱看有关公主的书,童话和民间故事都爱,只要里面提到公主。

有一次,我忽然想造一座临时宫殿,在里面扮成公主。

这种事没法在家里做,因为弟弟们会打岔和捣乱,我和同样想做公主的同学去我家楼上的小伙伴家,在大房间中划出一块,作为宫殿的一隅,把阳台上的花一盆一盆搬进来,给公主赏花用,又把高背的椅子列成两队,给公主的侍女们坐,然后在床上布置楼台亭阁。

床显得太高,于是又搬木方子搭台阶。

其实已经弄得初具规模了,又想布置个荷花池,这样才多几分雅趣。

千辛万苦搬来大木盆,往里放上塑胶荷叶,浇上两大桶水时,突然发现木盆漏水了,顷刻之间,水漫开来。

房间里全浸了水,走路能踩出水花。

我突发奇想,说干脆多放些水,做个龙宫内的公主。

为了这宏大的目标,我们一桶一桶往里提水,可水始终积不起来,像有个吞水怪似的。

正在纳闷,就听楼下的弟弟们狂呼起来,原来,水全渗下楼去,我们家闹起了水灾。

即使这样,爸爸也只是封我为“捣蛋公主”,并没有多说什么,他还继续给我买好看的公主书。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记叙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2(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记叙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2(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记叙文阅读专项练习题2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不可预知的奇迹老人出现在克里斯眼前的时候,他正准备卧轨自杀。

由于经济持续萧条,当时许多美国人纷纷选择自杀,年轻的克里斯也选择以这样一种方式来解脱。

“为什么选择轻生?仅仅是因为没有找到工作吗?”老人问。

“还需要更多的理由吗?”克里斯抱着头,“我大学毕业两年,已经顺着铁路走了20多座城市了,但我却养不活自己,你说这样还有活下去的意义吗?”“你怎么知道在下一座城市的结果会怎么样?一直往前走,你会在夜晚赶到那座城市,你会看到一道神奇的光亮向你招手,你会看到一只山鹰向你飞来!那道光,那只山鹰向你飞来!”老人好像在背诵童话故事中的精美。

克里斯不敢相信这话是从以乞讨为生的老人的嘴里说出来的。

深夜,克里斯终于到达老人所说的那座城市。

当他走到一个空旷的广场时,已经疲惫不堪,再也不想往前移动半步。

他一屁股坐在广场周围的长条木椅上。

“当,当”,突然,他睁开沉沉的眼皮,光,真的有一道光向他投射过来,一只硕大的山鹰展着坚强的翅膀,在光影中向他飞来。

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猛地站起来,又用力擦了擦眼睛。

没错,老人没有骗他!第二天,克里斯再次踏上寻找工作的艰辛之路,他相信这座城市会给他带来好运,只因为那道神奇的光亮,那只振翅的山鹰。

20年后的一天,也就是1988年的4月17日,美国阿诺哈公司的243号航班在7000米的高空飞行时,头等舱顶部突然爆裂,飞机瞬间处于失压状态,随时都会被空气撕成两半。

经验丰富的机长凭借高超的驾驶技术和决不放弃的信念,在和气流、高山、海洋搏斗了13分钟后,将飞机成功迫降在毛里岛机场,除了一名空姐被抛出机舱,其余乘客和空乘人员全部获救,这是世界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

驾驶243号航班的机长就是克里斯。

当后来记者追问是什么让克里斯如此充满自信成功迫降时,他想都没想就答道:“是20年前希诺广场的那道光,那只山鹰!”那只山鹰其实只是希诺广场钟楼上的一个雕塑:每天深夜12点,当钟声准时敲响的时候,广场的探照灯就会亮起,照亮那只振翅的山鹰。

语文记叙文阅读练习带答案.docx

语文记叙文阅读练习带答案.docx

谁关注你的背影孙道荣母亲从老家来。

从火车站接到母亲,穿过车站广场,向停车场走去。

母亲年纪大了,走得慢,虽然他放慢了脚步,但还是落在了后面。

上了车,母亲忽然心疼地对他说,你的背怎么有点驼了是不是趴在桌子上太久了他是做文字工作的,每天都要伏案头十个小时。

他点点头,没关系的。

母亲轻声说,可你爸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腰杆还挺直的呢,你要照顾好自己啊!父亲去世已经八年多了。

记忆中的父亲,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生命中的最后时光,躺在病床上,蜷缩成一团,干瘦,脸色蜡黄,了无生气。

但只要子女来到病榻前看望他,他就会强撑着坐起来,面带笑容。

父亲的背影,他还真记不大清了。

从小,他就喜欢走在前面,大步流星,或者奔跑。

总能听到身后的父亲或者母亲,大声地提醒他,慢点,注意安全。

因为总是跑在前面,他很少看到父母的背影,或者是看到了,也根本没有留意。

父亲的背影,到底是怎样的他一边开车,一边努力地回忆。

脑海中浮现的,都是父亲忙碌的身影,竟然没有想起一个完整的背影。

他的心猛地颤抖了一下。

人到中年,他发觉自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时常怀旧,变得多愁善感了。

他的脑海中突然跳出来一个背影,是儿子的。

去年秋天,他和妻子一起,送儿子去成都上大学,顺便旅游一趟。

陪儿子办好了入学手续,在学校门口,和儿子告别。

儿子转身向校园走去。

这时,一辆开往火车站的公交车来了,他喊妻子赶紧上车,妻子却一动不动,目不转睛地向校园里张望。

他循着妻子的目光看过去,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他一眼就看到了儿子的背影,瘦削,高大。

公交车开走了。

他和妻子一直目送儿子的背影,消失在尽头的拐弯处。

儿子一直没有回头。

他看到妻子的眼里,噙着热泪。

妻子叹了口气,心疼地说,儿子太瘦了,你看他的背影,跟个电线杆似的。

儿子不会知道,妈妈和爸爸一直在他的背后,默默地注视着他。

就像那天一样,儿子留在他脑海中的,有很多很多背影。

从儿子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开始,他和妻子就习惯了他的背影。

儿子学步了,他小心翼翼地跟在儿子的身后,随时张开双臂,以防儿子绊倒;儿子会跑步了,他一路小跑跟在后面,不时地提醒儿子,注意别摔倒。

小学语文记叙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只羊其实怎样(2

小学语文记叙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只羊其实怎样(2

小学语文记叙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只羊
其实怎样(2
1.①大绵羊对拿棍子侮辱它的二哥抗议,追击到二哥投降为止;②大绵羊教训拿干粮渣捉弄它的邻居小伙子;③大绵羊在雪夜大叫提醒主人羊群逃跑;④大绵羊逃出羊栏趴在窗台偷看我。

2.1)羊是弱势群体,需要被保护而不是作为保护者;它所代表的特性是柔弱、善良;逆来顺受、默默忍受而不会反抗;无话可说,不会表达自己的诉求,没有张扬的个性。

3.运用了神志描写的方法,轻蔑一词表明这只羊对邻居给予的好意表示不屑并干脆拒绝,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只羊的独特个性,表明这只羊像人一样有着强烈的自尊心。

2分2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搭、张望、把头侧过去、紧贴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只羊趴窗窥视房间的情景,表现了这只羊的聪明和神秘,表达了我面对这一番场景时绝望、惊诧的心情。

4.①交代写作对象,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作者借儿时回忆向我们展示了一只体面的绵羊其实应该是怎样的,所以哪怕它最后又回归了所谓一只羊的结局,也让张们记住了这只羊曾经的高傲沉稳。

②一只羊其实怎样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引发读者对主旨的思考,增加对身边生命的敬畏之
心。

2分③本文以一只羊其实怎样为题,以疑问的语气,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5.宿命:在普通人眼中,一只羊的宿命就是逆来顺受地沉默长大,被卖掉,最终以肉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餐桌上。

理解:①从人物形象来看,羊无法进脱宿命是它的结局,作者用羊悲剧性的结尾与其不同凡响的一生做对比,悲壮而震撼地突出这只羊的与众不同。

②从主旨来看,警示着人们要打破对生命的那些约定俗成的偏见,放下俯视生命的傲慢。

③借羊喻人,呼吁我们要永远做一个不同凡响的、率真的、有智慧的人。

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考点系列训练题二(含答案 五篇))

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考点系列训练题二(含答案 五篇))

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考点系列训练题二1.人物形象、心理与作用分析概括;2文章主题的理解归纳。

(说明:试题中,其它考点可酌情作答训练)一、最后的老师①他在小河那边,看着最后一名学生走过,才缓缓地回到山上。

学校就在山上,山下坐落着十多个村庄,有的在山的东边,有的在山的西边。

山上的学校成为这山区保留的最后一所学校,他也是这里最后一名老师。

他走路的时候,腿有些一瘸一拐的,头发开始花白,眼睛开始老花。

他回到学校,这里很安静,那棵核桃树上的老钟在秋风中微微摆动,几间破旧的教室窗口已经破落,钉在上边的透明塑料布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②她是他的学生,看见他回来了,指了指放在桌子上的晚饭:“老师,您吃饭。

”晚饭极其简单,碗里是刚刚熬好的玉米粥,两个窝窝头放在盘子里,还有一个盘子盛着腌制的萝卜干。

他拿起窝窝头,把萝卜干夹进窝窝头里,然后用力挤压,把萝卜干挤到中间,他就开始啃着。

他吃得很香,窝窝头的碎屑掉桌子上,也拾起来塞回嘴里。

她蹲在屋外边,那边是靠山的一口泉眼,她在青石板上搓着衣服。

月儿出来了,她有节奏的搓洗动作在月色中很优美。

③他走过来,蹲在她身边,用山药纸卷烟,片刻,一支自制的香烟卷好了,再掏出打火机点着。

她放下手里的衣服,转过脸看他说:“老师,我明天就要回城了。

这里还有什么需要的,我下一次来的时候给您捎来。

”他凝视着天幕,深邃的夜空星光灿烂,山里的风开始有些凉意:“就是把城里的那些要扔掉的衣服再捎些来,你看看,这些孩子的衣服都破得不能再穿了。

马上就要入冬,我想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她看了他一眼:“我说的是您,以后怎么办?这里的教学点就要撤掉了。

”④他抬起头看着这所学校,学校在半山上,已经显得非常孤独,想了想说:“要撤就撤吧,最多我每个月少几百块钱,我还是留在这里,那些娃想在这里上学,我还会教他们。

”她似乎想说什么,稍停了停后,说:“上级的意思是,让这些学生都去中心小学上学去。

”⑤他看着她。

她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也是他亲自送出去的学生,现在位居教育局的局长。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2)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2)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二)一、复习1、上节课做错的字词qīn jiē xiè kǎn kǎi xiāo( )蚀()开木()门()()旋()烟青()()结()()2、转述句:就是用你的话把一个人的话转告给另外一个人技巧:(1)前面保持不变,接着冒号变逗号,去掉双引号(2)把“你”→“我”把“我”→变成“他/她”例:爸爸对我说:“明明,把你的作业拿给我看看”(改成转述句)爸爸对我说,把我的作业拿给他看看。

练:妈妈对我说:“小丽,放学后我去学校接你。

”(改成转述句)3、双重否定句4、记叙文的概念、六要素、顺序、人称5、记叙文阅读常考题型:(1)学了这篇故事/文章,对你有什么启发/启示/体会/感悟/道理?首先,要读懂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其次,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感受,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我们与他达到共鸣;最后,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

(2)请概括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要包括“文章主要内容”+“思想感情”两部分。

答题模式:本文主要写了……的故事/事/景物,突出表现了……的思想(性格、精神),表达了作者……感情。

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1)、用分析题目的方法概括思想。

2)、用分析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思想。

3)、用分析主要情节的方法概括思想。

4)、用分析主要人物的方法来概括思想。

(3)请你给这篇短文填上一个合适的标题。

找文章的中心,依据有“四核”:(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知识点一:记叙文的修辞方法及作用记叙文阅读常考题型:(一)学了这篇故事/文章,对你有什么启发/启示/体会/感悟/道理?(二)请概括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请你给这篇短文填上一个合适的标题。

(四)文中的“……”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

★答题模式:这一句采用了……的修辞手法, ……内容+作用。

记叙文阅读练习附带答案整理总结

记叙文阅读练习附带答案整理总结

记叙文阅读练习附带答案整理总结读书能让我的眼界开阔;读书能让我更容易的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读书能让我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记叙文阅读练习附带答案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叙文阅读练习附带答案1溜索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

首领也不多说,用小腿磕一下马。

马却更觉迟疑,牛们也慢下来。

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马帮像是得到信号,都止住了。

汉子们全不说话,走到牛队的前后,猛发一声喊,连珠脆骂,拳打脚踢。

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只当是百里之外天公浇地。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

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

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

心下大惑,见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马向岸前移去。

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

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

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

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马帮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

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崩。

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

首领瞟一眼汉子们。

汉子们早蹲在一边吃烟。

只有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向峡下弹出一截纸烟,飘飘悠悠,不见去向。

瘦小汉子迈着一双细腿,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

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点一横长 明凤英 ①我常常想起我的小学老师,达时雨。

②小时候,学写繁体字。

碰上笔画多的,达老师就教我们一些顺口溜。

“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

我的耳朵长,我姓王,我今年十四岁,在一心国小上学。

”这是繁体“廳”字,大厅的厅,整整二十五笔。

③“一点一横长,二字下面口四方,两边丝绕绕,鸟儿站中央;“这是‘鸞’字,红鸾星动的‘鸾’。

”还有“亡、口、月、贝、凡,”这是“赢”字;输赢的赢……
④我们扯开嗓门喊起来,伸出手指把字写在空气里。

一时,教室里像是让我们挂满了“廰”字,叮叮当当作响。

达老师假装捂起耳朵,说:“你们声音好大!外面的树叶子,花儿都让你们嚷嚷下来了。

”大家咧嘴嘻嘻笑起来。

教室外面,隔着走廊,木麻黄红艳艳的花瓣正慢慢落下,落在黄土堆上。

⑤达时雨老师是我三、四年级时候的导师,江苏泗水人,1949年到台湾。

那时她大约三十几岁,高高的个子,粗密浓黑的长发。

自行车来去,娴雅悠闲,软底平鞋,踏地无声。

她把自行车停在教室走廊外面,木麻黄树下面,笑眯眯地、无声地走进教室。

她上课非常认真,铆足了力气。

下课了,她静静坐在教室里,支着头看木麻黄树,笑眯眯地看我们冲进冲出,疯跑一气。

她的苏北口音非常甜蜜温柔,棉花糖一样拖长了:“当心摔跤哦。


⑥达老师并不是一个棉花糖一样的女人。

三年级第一天上课,她开口就告诉我们,做什么要像什么。

做小学生,就要好好读书,孝顺父母。

告诉我们做人不能有虚荣心,要有服务的精神。

长大了,做有用的人,为国家社会做事。

达老师说她在大陆念女子师范学校,校门口挂了一幅对联,写的是:想做大官的请出去,要做小姐的别进来。

她说这些话的时候,凛然正色,字字清楚。

我们都安静下来,不敢造次。

⑦达老师教我们成语。

从“一”开始。

一贫如洗、一介布衣、一曝十寒……好像人生真是件严重的大事,处处都是险滩。

一不小心,就要万劫不复。

人物 事


事件一
插叙 事件三 事件二 写人记叙文
⑧有一次我家急着要用钱。

妈妈苦无对策,叨念告诉我,课后的辅导不上了吧,可以省
下30块钱寄给外婆。

我听了妈妈的话,不作他想,下课背上书包,大踏步高高兴兴回家了。

快出校门的时候,却让达老师给叫住:“为什么不上成语课?”我据实以报:“我家钱紧了。

我妈说不上了。

”达老师只说:“上课去。

”我听了,也不作他想,回头进教室。

父母辈疲于奔命,只求喂饱一家人的肚子,竟从来没有察觉什么。

事后,我妈也像是压根儿忘了让我不上辅导课的事情。

只是此后,我就没有再交过辅导费了。

⑨难得糊涂的日子,如急流湍湍,竟也这样舟行千里。

大学毕业后我四处奔走,跟达老师断了联系。

多年以后,我才又听到更多达老师的事。

达老师是从台北的一处高楼纵身跳下,带着她特有的清高和寂静,离开人世的。

⑩我常常想起达老师支着头,静静坐在教室里看木麻黄树的样子。

我没有机会告诉她,当年她讲“想当大官的请出去,想当小姐的别进来”的一刻,曾经多么地让我震动。

我也没有机会谢谢她把八岁时候的我,领进了学习的畅想和快乐中。

⑪想念她的时刻,我是多么愿意,生出彩翼,振翅飞到琼楼高处,把她从孤单绝望的一刻,奋力拉回。

回到那“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的瞬间。

⑫一点,一横长。

一撇无垠,到天涯。

16.本文主要通过四个场景回忆了我与达时雨老师相处的日子,请依次概括前三个场景。

(每处概括不超过10个字)(共6分)
场景一:教我们认字场景二:提醒我们注意安全
场景三:讲做人的道理场景四:免除我的辅导费
17.文章⑩-○12段语言饱含感情,请以相关内容为例简要分析。

(4分)
第⑩段中,用“我没有机会”一句回忆达老师给我的人生观的启蒙,“也没有机会”一事件四
句回忆达老师让少年的我快乐成长。

没有直抒胸臆的抒情和议论,以平静的口吻叙述几十年前的情境,传达了作者对达老师深厚而浓烈的怀念与感激之情,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18.阅读文章②-⑧段,简要分析达老师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不超过150字)(7分) 达老师聪慧可亲、和蔼娴静,教我们认字,用编顺口溜的方式教我们这些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我们学习时高兴地大声喊叫,休息时忘形疯跑,她没有粗暴地批评,而是巧妙地提醒,让我们心悦诚服地接受;达老师正直善良,她严肃地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令我至今难忘,她不动神色地免除我的辅导费,让我无忧无虑地享受学习的快乐。

小结:人物精神与事件一一对应。

采一把艾蒿回家 丁立梅 ①出城,去采艾蒿,带了儿子。

城郊有一片小河,水已见底,里面长满艾蒿。

此情此景让我忍不住要作种种臆想。


件 咏物类散文:①
常识 物所凝聚的含义。

②情景、事件
②“彼采艾兮,如三岁兮。

”这是《诗经》里的艾蒿,是情深意长的牵念。

其中的男人女人短别离,不过一日不见,竟如同隔了三年。

爱,从来都是魂牵梦萦的一桩事。

而我更感兴趣的是,那双采艾的手,如何落在艾蒿上?他(她)采了做什么的?这遥远的风俗,或许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吧! ③街上也有艾蒿卖,和芦苇叶一道。

稻草胡乱扎着,一束束,插在塑料桶里。

这种植物,叶与茎的颜色雷同,淡绿中,泛白,泛灰。

这样的色彩,不耀眼,很低调。

是乡村女儿,淡淡妆,浅浅笑。

闻起来微苦,一股中药味。

村人们又把它叫作苦艾。

也只在远远的乡村,也只在荒僻的沟渠里生长。

平时大抵少有人想到它,只在这个叫端午的日子里,它突然被记起。

大人们会吩咐孩子,去,采几把苦艾回来。

④那个时候,乡村的乐事里,采艾蒿,也算得上一乐吧。

孩子们得了大人指令,如撒欢的小马驹,一路奔向那沟渠去。

吵吵嚷嚷着,节日的喧闹,被我们吵嚷得四处流溢。

很快,每人怀里,都有一大捧艾蒿。

路上走着,一个个小人儿,身上都散发出一股中药的香味。

⑤艾蒿生于山野之中,枝叶上难免会沾上一些泥土或浮尘。

怀抱中的艾蒿离开土地一会儿,便渐渐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了。

于是我们在回家之前,先奔到村头的小河边。

河水清澈欢快地流淌。

涌到河边的孩子,有的蹲在河边,有的干脆站到河水里,反复地抖动,努力唤醒这些入睡的婴儿。

之后才又一窝蜂似地涌进村庄。

⑥门前的木盆里,煮好的芦苇叶,早已泡在清水中。

眼睛瞟到,心里的欢乐,就要蹦出胸口来,知道要包粽子吃了。

大人们这时若指使我们去做什么,我们都会脆脆地应一声,跑得比兔子还快。

至于插艾蒿,那完全不用大人们动手的,门上,柜子上,蚊帐里,到处都被我们插满了。

一屋的艾蒿味,微苦。

大人们说,避邪。

我们虽对这
风俗习惯一知半解,但知道,插上艾蒿,就代表过端午了。

于是很欢喜。

⑦眼下,站在城郊的小河边,望着满眼的艾蒿,我油然联想到远方的友人。

⑧朋友是湖北人,也是写作的,曾与我在一次笔会上相遇。

后来,她去了美国。

她的家乡,过端午也有插艾蒿的习俗,她也曾于小小年纪里,去采过艾蒿。

昨天,我收到她发来的邮件,她说,国内这个时候,又该粽子飘香了吧。

并不想粽子,美国一些华人超市里有卖。

插叙:作用 点明思念
过度 点思亲
却想艾蒿,想坐在艾蒿味道里吃粽子的童年,温和的中药味,把人包裹得很结实很温暖。

⑨就是这样,故乡隔得再远,有些味道,注定是忘不掉的。

⑩我的儿子,他第一次认识了艾蒿,觉得奇怪,捧着一把艾蒿问我,为什么过端午要插艾蒿呢?我这样回答他,这是祖上流传下来的风俗。

避邪呢,我又补充。

口气酷似当年我的母亲。

继而想,若干年后,我的儿子的记忆里,一定也有艾蒿,而且,端午节一到,他定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去采艾蒿,艾蒿的味道将永远弥漫在民间。

15.细读全文,说说作者由“端午节带儿子出城采艾蒿”这件事引发了哪些联想?(4分).联想到①《诗经》中采艾蒿的诗句(或采艾蒿的青年男女)。

②儿时端午节采艾蒿的乐事。

(或故乡的风俗,采艾蒿插艾蒿的乐事)③远在美国的友人发来的邮件(或远方的友人,身在异国他乡,怀念端午节充满艾蒿气味的童年)④若干年后儿子也会在端午节的时候带着自己的孩子采艾蒿。

16.文中两处划线句都描写了艾蒿,他们在修辞运用上有什么相同之处?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相同之处: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分)用意:写出了艾蒿如乡村女儿一样的普通和朴实,把艾蒿比成“婴儿”更表达了作点思乡
者对艾蒿朴实与纯真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17.作者说“艾蒿的味道将永远弥漫在民间”,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端午节采插艾蒿是一种民俗,流传至今。

(1分)作者会在端午节带着自己的儿子去采艾蒿,作者的朋友远在异国他乡也会在端午节怀想艾蒿的味道,因为他们都有童年采艾的经历。

(3分)艾蒿已经成为故乡的记忆,寄托着浓浓的乡情。

这一习俗定会为人们喜爱并流传下去。

(1分)语言表达(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