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和总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
在这个总要求下,我们需要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以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介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阶段和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核心,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同时,要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广大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加强创新驱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基础设施水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质内容。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权利。
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
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和融合发展。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保护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多样性。
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广大人民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美好生活。
要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加强社会公平正义建设,保障人民基本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这种发展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的,它的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公正和融洽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民享有平等、自由、和谐和幸福的生活。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需要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不同层面入手。
首先,经济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公正的经济体系,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通过发展科技创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我们可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为社会和谐提供坚实的基础。
其次,政治稳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民主制度,加强党的领导,实现人民的民主参与和广泛协商。
通过建立和完善法治体系,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同时,加强社会治理能力,有效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保持社会的稳定和谐。
第三,文化建设是社会和谐的灵魂。
我们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
通过加强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公民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文化的充分发展将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
此外,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
我们需要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人民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
同时,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事业的投入,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加强环境管理,推进绿色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后代子孙留下美好的家园。
总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只有全社会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建设一个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邓小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
要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发 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没有安定团结的政 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 这些思想奠定了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 重要基础。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
社会和谐是人类长期的理想追求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孔子说过“以和为贵”,墨子提出过
“兼相爱”、“爱无差”,孟子描绘了“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社
会状态。《天朝田亩制度》中也曾赞扬“有
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康
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人人相亲,人人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
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
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党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
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的要求,
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
发点和落脚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
人为本贯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
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高标淮,做到发
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
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固
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激
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
不确定因素增多。小布什上台
后推出的“新美利坚帝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来源:安徽事业单位招聘网(/anhui/)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具体表现为农村与城市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政治与经济和谐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
同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
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八章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公平)
(正义)
诚信友爱
•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 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友爱)
充满活力
•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 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 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 肯定;
(竞争)
(奋斗)
安定有序
•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 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 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
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 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 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 解联动工作体系。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第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
• 收入分配差距缩小;
• 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5.社会体制改革的新要求
•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 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 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 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 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 活力又和谐有序。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1.社会保障机制的目标
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
殷实。 •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并提出“人与人、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概
念,并将其作为我党五大执政能力之一。
•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 第二,促进创业就业体制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①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2)实践意义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③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对于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⑥建设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什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什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指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提出的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总体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包括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体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这就要求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现全民参政、全面依法治国。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需要推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正义并重。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也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收入分配的合理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要推动文化繁荣与文明进步并重。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传播和宣传。
这也要求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要保障人民生活和社会安定。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的利益是最重要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这就要求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
同时,也要加强社会风气的良好培育,提高人民的文明素质。
最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和谐共生才能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坚持绿色发展,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
原则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的一系列科学内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包括: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2.民主法治:坚持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健全法治体系,保障人民权益。
3.公平正义: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实现资源分配的合理公平,消除社会不公正现象。
4.文化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求。
5.社会和谐:促进社会良好秩序,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增进群众福祉。
6.生态文明: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7.和平发展:积极践行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些原则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框架,具有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中国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之一。
那么,为什么中国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本文将从社会稳定、公平正义、人民幸福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实现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在一个社会和谐的国家中,各个阶级、各个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能够得到有效化解,社会纷争减少,人心向背一致,社会秩序井然有序。
而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家将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为人民提供充分就业、稳定收入、优质教育和医疗等,在满足人民基本需求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推动公平正义的实现。
公平正义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民的共同期待。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社会各个领域实现公平公正,消除贫困与差距,促进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发展。
这就需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教育医疗水平,保障劳动者权益等方面的努力,使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只有实现公平正义,才能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提升人民幸福感。
人民是社会的根本,人民的幸福感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志。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致力于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提供优质教育、医疗、居住等方面的条件,人民的幸福感得到充分满足。
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只有在这样的和谐社会中,人民的幸福感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此外,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加强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
其次,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较大,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贫与发展支持力度。
再者,社会矛盾与冲突依然存在,需要加强社会调解和公平正义的维护。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什么是“和谐社会”?社会学家认为,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形式,是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
社会主义社会是制度优越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保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其功能处于最大优化状态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是我们党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如何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拓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能力,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使人类的社会和谐理想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社会系统内各种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规律,阐明了社会结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
这就是说,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步将其变成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和具体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诚信友爱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
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
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 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 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
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 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2、其他社会矛盾问题
在我国社会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社会矛盾问题,
如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市场经济 运行中法律法规不健全引起的矛盾,等等。
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 矛盾的基本思路
第一、正确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质
的方法解决不同质的矛盾,是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的基本原则; 第二、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机关 一切工作的出点和落脚点,是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的总的方针; 第三、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坚持 效率的前提下,着重注意维护和实现社会公 平,是目前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任 务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
活富裕,生态良好。
建设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党的十八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 出了社会建设的目标: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 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 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 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 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 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 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 医疗卫生服 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社会和谐稳定。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科学涵义
和谐社会就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理论
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未来和谐社会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未来和谐社会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适应, 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适应,其矛盾通过自身的调 整来解决; 整来解决; 自由人联合体”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 “自由人联合体”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每 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 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 发展; 发展;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 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的执政 理念的升华。 理念的升华。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
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 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 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 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 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 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 供良好社会环境。 供良好社会环境。
2、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 统一的; 统一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重要内容, 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重要条件。 会的重要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章属于十六大以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是党根据十六大以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的新的战略构想,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四位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主要有两节,第一节主要讲三个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如何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是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第二节主要讲两个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是什么?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虽然“和谐社会”这个概念是现在才提出的,但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1.首先我们来看中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
“和”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
我国古代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和谐”、“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崇尚“合群集众”;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和睦相处”;在各种文明的关系上主张“善解能容,和而不同”。
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运用了“和”的概念,来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
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在《论语•学而》中就提到过“和为贵”。
图原文是: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这段话的大意是“礼”的作用,当以和谐社会为上。
过去圣明君王治理国家就以它为最高原则。
孔子所渴望、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就是一种和衷、和谐的状态,和合、和平的环境,和顺、和洽的气氛。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子提出过“兼相爱”、“爱无差”。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平民的愿望,代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呼声,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源头。
几千年来,墨家思想在中国虽然不曾占据主导地位,墨子精神却始终薪火相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真理和理想奋斗不息。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背景材料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重大问题,提出“要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和谐社会是指整个社会处于顺和、协调、稳定的状态。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基于对自己执政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和对国际经验进行深刻反思,在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开班式上作了重要讲话。
他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3、政协江苏省第九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江苏,必须把构建和谐社会与推进三大文明建设作为“四位一体”的任务,贯穿于“两个率先”的始终,努力建设一个经济发达、政治清明、文化繁荣、法制健全、社会安定、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建设一个充满活力、公平正义、团结共处、谅解宽容、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
江苏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人的全面发展追求体现到各方面工作中去,使每一个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的同时,享有法定的权利、合理的收益、均等的机会和司法的正义,不因地域差异遭受歧视,不因教育差异受到压抑,不因收入差异被社会冷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目标之一。
构建和谐社会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社会公正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和重点领域以及个人的责任和作用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谐社会是指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相统一,社会稳定与个人自由相统一,人民幸福与国家富强相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包括社会公平、社会正义、法治、诚信等,这些价值观的实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和重点领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首先,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作用,应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
其次,法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要加强法律意识,健全法律体系,提高法律实施的效果。
此外,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也应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领域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公正、民主法治、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
在经济发展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公平分配。
在社会公正方面,要加大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的供给,缩小贫富差距,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
在民主法治方面,要建立健全民主制度,加强法治建设,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法律权益。
在文化建设方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个人的责任和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仅是政府和组织的责任,每个个人也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作用。
个人的责任在于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稳定,遵守社会公德,关心他人,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等。
个人的作用在于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和使命,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和谐社会是一种全面发展、共同富裕、公正、民主、文明、和睦的社会状态和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
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代背景下,指导思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和谐社会的特征和含义和谐社会是生产力基础和科技进步不断提升的社会,是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社会,是公正、民主、文明、和睦的社会。
在和谐社会中,人们有尊严、有福利、有安全感,自由平等,相互信任,互助互爱,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演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更是一个具有坚定执志、艰苦奋斗、反复推行的过程。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推进社会主义动态、和谐发展的领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实践和探索,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在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和贫富分化问题相当严重,许多市民生计陷入困境,使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了影响。
十八大后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有效激励了社会和贫富呈现不断变化的景象。
这是政府遵循发展科技、保障公共福利、优化经济机制的一种严密注脚,也进一步策马扈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伟业。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系列任务和措施首先,加强国家制度和法治建设,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建立健全基于法治的社会治理,推进司法系统和公安部门的改革,深化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结合力和凝聚力。
其次,提高产业水平和就业水平,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加强现代产业的发展和推进科技创新,以构建先进、可持续、多样化的经济体系。
同时,以就业为中心,培育人才,实施灵活的政策,精心研究就业问题,统筹发展资源,促进全民就业,增强经济的劳动力市场。
再次,规范社会公共制度,审慎评价文化创新。
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和民生福利,发挥公共文化的引导和服务作用,提高文化制度透明度和开放程度,维护公共文化的基本原则。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
首先是联系的观点,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多样性,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意义可划分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主要联系和非主要联系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等各个方面相互联系出发,用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察和处理社会问题。
把相互区别的事物放到普遍联系中去认识,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点,从社会发展中去把握事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反对形而上学错误的观点去认识事物。
其次是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科学。
事物发展的本质是旧事物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有生命力的东西,因此它属于新事物,而且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虽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刚刚提出,但它符合历史进步的方向,符合进步阶级的利益,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发展的观点,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对待每一个具体事物,都应把它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结合起来加以考察,即作为过程来考察。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把它放到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去建设,防止用静止的观点。
再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矛盾的观点。
对立统一规律是关于矛盾运动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矛盾的统一体,各种事物无不充满着矛盾。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六个方面进行表述,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它们之间无不充满着矛盾。
虽然它们之间有矛盾,但事物运动和发展是由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引起的,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因此,这六个方面的矛盾推动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之一是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整理ppt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执政 理念上的新发展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适应新形势、 应对新挑战的迫切需要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 社会基础、完成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 然要求
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要以人为本,注重“五个统筹”,实
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整理ppt
3、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一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是 人,必须依靠人民群众;
另一方面,我们构建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人的 全面发展提供更优越的物质文化条件,使更多 的人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全面发展。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改革是根本动 力,稳定是前提条件。
整理ppt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
整理ppt
1.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3.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整理ppt
4.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5.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整理ppt
6.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7.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8.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第十一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整理ppt
教学目的:
(1)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们全面落
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 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 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和 主要任务。
整理ppt
整理pp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8)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9)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
(10)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三、2006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 “六个‘不和谐’问题”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是:
(1)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从国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3)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3. “九大目标和任务”
①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②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③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
(2)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
(一)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二)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⑤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⑥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2. “六项要求”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三)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四)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
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
④要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⑤要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8.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⑥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5. “七大协调发展关系”
①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②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③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④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⑤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④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⑤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7. “五项重点工作”
①要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②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③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是:
(1)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3)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
(4)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是:
(3)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都是有利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①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②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
③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
④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四个机制”)。
7. 目前,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3)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4)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5)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6)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①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②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③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
④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
(五)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宣传教育,改进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二、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提出的背景和过程是: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⑨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4. “六பைடு நூலகம்原则”
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③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④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⑤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⑤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⑥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⑦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是: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⑤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
⑥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⑦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6. “六大制度建设”
①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②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
③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
在报告的第七部分专门论述了“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问题,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一、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