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什么
浅析和谐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浅析和谐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提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实际上既是六大方面的惠民思想,又是六大领域的社会公平。
社会和谐,民生为重,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更是我们党执政的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
十七大将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位置,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反映我们党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
关键词:十七大;改善民生;社会建设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①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一、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包含多方面内容而且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社会建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建设,内在的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狭义的社会建设,它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外延是一致的,同广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是一致的。
②民生问题,是党历来都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建设逐步全面展开,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各类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社会活力不断增强,社会和谐水平不断提高。
但同时也应看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民生改善相对滞后。
具体表现在:一是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二是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状态最重要的几个具体指标不容乐观(如教育、医疗、住房三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例);三是城市困难群众和低收入农民等社会底层群体的基本生活状况亟待改善和提高;四是公共资源配置上的双轨制带来新的失衡。
【最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内容提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决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特征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等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局的基本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提出切合实际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
《决定》正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正确的原则。
《决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重要原则是一个整体,它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了未来15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方向和路径、动力和机制以及需要把握的重大关系。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执政党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没有先例的。
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和时代潮流,凝聚全国人民的意愿,大胆进行理论和制度创新,勇于进行开拓性的实践探索,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
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又一次飞跃。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科学判断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深刻总结我们党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经验,全面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为推动这项伟大事业指明了方向。
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决定》提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和谐社会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和谐社会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问题为重点。
这体现了社会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的本质要求和我们党立党为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念,反映了我们党对现阶段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
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的实践中,应正确把握人民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内涵,,采取有效措施把关系人民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决好,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果由人民共享,努力促进人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键时期,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卫生、教教育、住房、安全生产、社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党的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义和谐社会,要以解决人民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这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要求,而且体现了我们党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政理念。
深刻认识这个重点点,牢牢把握这个重点,扎扎实有效地解决人民群众最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的利益问题,有助于加快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进程。
深刻认识解决人民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重要意意义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利益问题作为构建社会主义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反映了了我们党对现阶段我国发展展的阶段性特征的清醒认识识和准确把握。
解决人民民群众最关心滤布、最直接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决定性力量。
相信谁、为了了谁、依靠谁,是否站在最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对于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最紧要的。
南昌大学 党校题库 入党积极分子考试

一.判断题1.(错)预备党员的权利,除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也和正式党员一样。
2.(对)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名额和选举办法,由中央委员会决定。
3.(对)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既是党员的权利也是党员的义务。
4.(错)党的全国代表会议有权讨论及决定党的重大问题。
5.(对)党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必须有五年以上的党龄。
6.(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7.(对)坚持民主集中制也是群众路线在党内生活中的运用。
8.(对)三分之一以上的省一级组织提出要求,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可以提前举行。
9.(错)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为三年或五年。
10.(对)根据预备党员李某的表现,党支部作出延长预备期一年的决定。
11.(错)党员一年累积六个月不交纳党费的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
12.(对)党员对党的工作有提出建议和批评的权利。
13.(对)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注意和谐社会的重点。
14.(对)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人民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15.(对)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6.(对)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基层,都应成立党的基层组织。
17.(对)对正式党员的纪律处分,也适应于预备党员。
18.(错)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法是实现统筹兼顾。
19.(对)撤销党内外职务是党的纪律处分的一种。
20.(对)党员的义务就是党员对党应承担的责任。
21.(错)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最终替代资本主义。
22.(对)预备党员政治素质差,表现不好的,可以做劝其退党处理。
23.(错)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从上级党委批准之日起计算。
24.(对)党的总支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为两年或三年。
25.(错)预备党员延长预备期后仍不具备党员条件,支部大会做出再延长一次预备期决定。
26.(对)受留党察看处分的党员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7.(对)可持续发展取决于环境与资源的永续利用。
28.(错)在一般情况下(特殊情况下才可以),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可以直接接受党员。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
同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
《毛概》 思考题与参考答案(第十一章)

《毛概》思考题与参考答案(第十一章)第十一章思考习题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
二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三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作为社会建设过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和现实的重大任务。
同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建设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2.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在于: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具备许多有利条件。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第二,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
2019年考研政治练习题10060

考研政治练习题(10060)答案见最后单选题1、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的提出,是我们党领导发展的理念和治国理念的升华。
A.福利社会B.和谐社会C.人文社会D.美好蓝图单选题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出现的社会阶层属于______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B.社会主义劳动者C.劳动人民的一部分D.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单选题3、我国新时期时代精神的核心是()。
A.爱国主义B.改革创新C.集体主义D.以人为本多选题4、邓小平理论是()。
A.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B.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C.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D.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多选题5、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用()。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C.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民族精神鼓舞斗志D.社会主义荣辱观鼓舞斗志简答题6、“一边倒”,“一国两制”,“一月风暴”,“二月抗争”,“两个凡是”,“三反五反”,“三支两军”,“三个世界”单选题7、()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A.一国两制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多选题8、邓小平理论是()。
A.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B.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C.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D.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单选题9、在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中,下列选项中做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从小事做起,严格遵守行为规范B.在专业学习中训练,遵守职业规范C.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培养职业情感D.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单选题10、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的提出,是我们党领导发展的理念和治国理念的升华。
2019年考研政治练习题1258

考研政治练习题(1258)答案见最后单选题1、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以A.公民道德教育为核心B.科学文化教育为核心C.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D.实践能力教育为核心多选题2、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道理。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
下面选项正确的有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的矛盾是可以“回避”的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简答题3、当代中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为了更快更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试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单选题4、《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围绕的一个基本方针是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B.正确处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C.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D.彻底消灭剥削制度,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单选题5、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围绕的一个基本方针是A.必须始终正确处理好重工业、轻工和农业的关系B.必须始终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心C.必须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D.必须始终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基本目标多选题6、胡锦涛指出,抗震救灾重大胜利展现了()。
A.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力量,人民军队的伟大力量B.13亿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C.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单选题7、《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政法系统应知应会100题

政法系统应知应会100题1、张春贤同志在今年自治区稳定工作会议上提出“两严两防”是什么?答:“两严”即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分裂破坏、暴力恐怖活动;“两防”即坚决防止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坚决防止发生特大恶性暴力恐怖案件。
2、“十二五”时期稳定工作要努力实现的五项目标是什么?答:一是维护国家安全与反恐严打斗争的能力水平迈上新台阶;二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水平迈上新台阶;三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迈上新台阶;四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水平迈上新台阶;五是维稳队伍建设的水平迈上新台阶。
3、预防处臵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方针是什么?答:概括起来,主要是四个“三”。
一是“三个坚持”。
即坚持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坚持维护各族人民群众利益,坚持维护社会稳定。
二是“三个解决”。
即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是“三可三不可”。
即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
四是“三个防止”。
即防止矛盾激化升级,防止矛盾碰头叠加,防止敌对势力插手利用。
4、政法系统“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主要解决哪些问题?答:着力解决政法干警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执法司法和为民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少数政法干警对群众诉求臵若罔闻、敷衍塞责、冷硬横推、耍特权、逞威风等问题。
5、政法系统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答:从2011年2月中旬开始,年底结束。
6、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哪五个方面的内容?答: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7、公平正义理念对政法工作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答:一是坚持秉公执法;二是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三是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四是坚持公正与效率并重;五是坚持以公开促公正。
8、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是什么?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什么?答:民生问题。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遵循的原则是什么?答: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政治;坚持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毛特概论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一章一、单项选择题1.1824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以“新和谐”命名的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是()A.傅立叶B.欧文C.魏特林D.圣西门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A.民主政治B.公平正义C.诚信友爱D.社会和谐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A.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B.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C.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D.走共同富裕道路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A.坚持以人为本B.坚持科学发展C.坚持改革开放D.坚持民主法治5.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是()A.发展B.党的领导C.制度D.发展社会事业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是坚持()A.以人为本B.科学发展C.改革开放D.民主法治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A.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B.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C.加强建设制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D.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8.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为重点的社会建设A.教育B.民生C.创业 D.改革9.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A.最低生活保障B.教育公平 C.考试制度 D.社会保障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 )A.经济发展B.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C.共同富裕D.增强社会活力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B.正直诚恳、政治坚定C.诚信友爱、充满活力D.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中发表讲话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在于()A.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B.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C.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D.大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A.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C.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D.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4.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A.生产发展B.生活富裕C.生态良好D.生态平衡5.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安定有序就是( )A.社会组织机制健全B.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C.人民群众安居乐业D.社会保持安定团结6、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 ) A.生产发展B.生活富裕C.生命健康D.生态良好7、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社会管理要形成相应的社会管理体制,即( )A.党委领导B.政府负责C.社会协同D.公众参与E.法治保障8、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2019年考研政治练习题2110

考研政治练习题(2110)答案见最后单选题1、“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提法,出自于我国的()A.《宪法》B.《义务教育法》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D.《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简答题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主要内涵及其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单选题3、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
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社会主义制度C.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D.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简答题4、关于毛泽东批评“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的主张的材料:[材料]有人在民主革命成功以后,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地方,他们没有懂得革命性质的转变,还在继续搞他们的“新民主主义”,不去搞社会主义改造。
这就要犯右倾的错误。
右倾的表现有这样三句话:“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
这种提法是有害的。
过渡时期每天都在变动,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
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怎样“确立”?要“确立”是很难的哩!……过渡时期充满着矛盾和斗争。
现在我们的革命斗争,甚至比过去的武装革命斗争还要深刻。
这是要把资本主义制度和一切剥削制度彻底埋葬的一场革命。
“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想法是不符合实际斗争情况的,是妨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的。
――摘自毛泽东《批判离开总路线的右倾观点》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单选题5、“三个代表”这一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创造性地回答了()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B.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D.怎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单选题6、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C.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D.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单选题7、关于我国的社会工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展开论述,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经济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要求是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多机会和福利,打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要通过改革创新、科技进步等手段,促进经济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成果。
政治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加强党的领导,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共同享有发展成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
文化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文化繁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人们的道德、精神、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保护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社会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要求是建设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需要关注弱势群体,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社会救助能力,推动社会福利的普及和改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需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生态环境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环境要求是建设美丽中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要建立生态文明,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构建和谐社会习题

构建和谐社会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B)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B.社会和谐C.公平正义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中国要全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 B )为指导A、党的基本路线B、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C、宪法D、初级阶段的理论。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
这个飞跃是我们党对( A )问题的新的探索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B、改革开放C、对外开放D、小康社会4、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新的理念和机制,但最核心的就是( A )A、以人为本B、解决三农问题C、科学发展D、和平与发展5、《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A)A.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B.走共同富裕道路县乡考试加油站,C.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D.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6、《决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B)A.改革B.发展C.稳定D.开放7.《决定》指出,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是(A)A.社会公平正义B.建设和谐文化C.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D.充满活力、团结和睦8.《决定》指出,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C)A.社会公平正义B.建设和谐文化C.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D.充满活力、团结和睦9.《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A)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B.社会主义荣辱观C.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D.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10.《决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是(B)A.法律B.制度C.体制D.党的领导二、多项选择题1.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有(ABCDEF )A民主法治B公平正义C诚信友爱D充满活力E安定有序F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ABC)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B.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C.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D.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3.《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BC) A.是我们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B.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C.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D.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必然要求4.《决定》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有(ABCD)A.富强B.民主C.文明D.和谐5.《决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旨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发展可持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是人民至上、全面发展。
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包括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多个方面。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重人民的主体地位,鼓励人民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发挥其创造力和主动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全社会形成文明和谐、诚信守法、友善互助的社会风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需要推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注重协同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
要推动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同时,还要注重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缩小城乡、区域间的差距,构建共享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需要加强社会管理和治理。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健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提高社会管理和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要加强法治建设,推进社会稳定和谐,打击和预防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治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需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资源节约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新】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解读三: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关键词:历史任务现实课题统领全局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和宏伟的奋斗目标。
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历史性和阶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当前;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
要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水平相适应,要突出重点,要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
《决定》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建设核心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活力。
什么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呢?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等,这些都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
在当前,要特别注意解决土地征用、城市拆迁、环境污染、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重视解决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经过长期奋斗和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是分阶段有步骤的。
我们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从能够办得到的事情做起,坚持不刮风、不攀比、不提脱离实际的口号,坚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要按照《决定》提出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努力做好各项工作,促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决定》指出,要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抓紧抓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什么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以下内容是com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欢迎参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改革为动力,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这就要求: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快社会领域改革的步伐,大胆进行制度创新;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逐步形成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使和谐社会建设获得坚实的制度支撑;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和谐,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这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稳步推进国家管理行为的法制化、规范化;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发生的新变化,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广泛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使
广大人民群众依据法律更大程度地参与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改革就没有动力,不发展就没有物质基础。
但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做到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党的领导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和谐社会建设是为了人民,和谐社会建设要依靠人民。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必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和谐社会建设者和享有者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真正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这“六个必须”的原则是一个整体,它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了未来15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方向和路径、动力和机制以及需要把握的重大关系。
我们要按照这些原则的要求,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努
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法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
和谐社会有多种不同类型。
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个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
这主要是根据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对和谐社会的论述归纳出来的。
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战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
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为了达到目标提出:
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第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第六,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在我看来,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是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目前,我国仍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使大学生就业难,全社会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
一是地理不平衡。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聚集不均匀,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的地区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
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
并且大学生职业能力不足、择业能力不强、知识结构不健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纵深发展,各种市场化因素对就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国家经
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通过就业来实现的。
所以,要是国民经济保持一个上升的势头,减少失业,实现充分就业是关键。
就业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就业状况良好,有工作能力与就业愿望的人都有社会工作岗位,个人可以从劳动报酬中获取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劳动者安居乐业,国家的稳定就有了基本保障。
反之,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非自愿失业人口,会使失业者失去人生事业发展的条件,甚至基本生活难以维持,从而导致贫困、疾病、犯罪、离婚、失学等社会不良现象增加,引起民心涣散、社会动荡。
所以,我国应加强政府职能转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并且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最重要的是我国社会总体上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所以,我们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