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杨绛
关于《我们仨》读书心得感悟
关于《我们仨》读书心得感悟《我们仨》读书心得感悟1一本书,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
前段时间因为杨绛女士仙逝,忍不住又重温一次她的《我们仨》。
这本书是她写来怀念逝去的爱人和女儿的。
很敬佩杨绛女士,一个女人在80多岁高龄时失去挚爱的亲人,伤痛之余,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用爱写出了这本书,让亲人们在她点滴的回忆中渐渐鲜活起来,陪她继续走下去,也让旁人看到了他们一家幸福的生活。
我想,在这本书里,除了看到杨绛女士的坚强睿智,还能学到些什么?人的一生要有热爱的事业。
钱钟书先生和夫人杨绛女士从年轻时就热爱文学,热爱读书,而且他们对待文学不仅仅是停留在兴趣的层面,而是当做毕生的事业来追求,在出国留学的时候,在有了他们的女儿的时候,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讨生活而奔波的时候,在解放后有了安定的环境的时候,在___那个人人自危,扭曲了人性的时候……无论顺境逆境,他们都坚持读书,并且是有计划的读书,写书。
他们有着这么丰富的精神世界,且也正因为有着这么丰富的精神世界,才支撑着他们从容地渡过坎坷的一生,支撑着杨绛女士在家人离去时仍然坚强,并且文学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尊重爱人,子女,给家人自由选择的权利。
曾经在出国的轮船上,钱钟书和杨绛只因为一个法文读音而吵了一架,说了许多伤感情的话。
两人都觉得不开心,而且觉得吵架很无聊,争来争去,改变不了读音的规定,于是他们讲定,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
后来在钱钟书工作的问题上双方发生分歧时,杨绛女士是这么说的“我想,一个人的出处去就,是一辈子的大事,当由自己抉择,我只能陈说我的道理,不该干预。
”而在女儿的大学学校的选择,就业的选择,结婚的选择,杨绛也都是这么做的,充分尊重了女儿的决定,而女儿也没有辜负父母,为着自己的理想奋斗了终生。
杨绛的精神也时刻鼓舞着我,因此,每个人都应记住一切你曾经拥有的,珍惜一切你所拥有的,寄希望于你即将拥有的--“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我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干校六记读后感
干校六记读后感干校六记读后感(一)前几天把杨绛的《干校六记》重读了一遍,很薄的一本小册子,花2个小时就看完了。
在大多数人眼里视为灾难的事情,通过杨绛的文字,变得清新又温婉。
文字很朴实,折射出其为人性情的朴实。
她们夫妻间的爱护和情感,不温不火,似秋日的暖阳,明媚又不刺眼,这是老一代知识分子相濡以沫的爱情吧。
除却茅厕积肥,挖井,看菜园子等风趣小事,有两个场景令人深深感喟:夜晚铺天盖地的大雨中,她却不愿呆在屋里,打着伞,迈着到膝盖的泥泞去看望自己的丈夫,按现在的说法,是给丈夫一个惊喜。
另一个是吃完年夜饭,怕丈夫眼睛不好找不到回家的路,先送丈夫回几里地外的家,等自己返回时,大雪已经覆盖了大地,辨认不出东南西北了。
就这样,艰难的冒着风雪找回家的路。
通过这两件小事,把夫妻之间那种情谊,全部不温不火的表达出来了。
都说知识分子自私,可在杨绛身上,你看到的只是质朴的情感和坚忍不拔的行动。
她的心是向外敞开的,处处是与任何艰难融合的姿态。
所以,她象柔韧的萱草一样,任何风雨都刮不倒她。
今年她应该是102岁的老人了,在人生的很多苦难之后,她享有平静悠长的晚年,能给自己和心爱的家人的人生画一个完美的句号,这是她应得的奖赏吧。
她是真正美丽动人的人(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是人)。
祝福这位老人!干校六记读后感(二)一个偶然的机会听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讲到《干校六记》,激起了阅读的好奇心。
可能是因为自己年龄阅历还没丰富到心如止水的境界,向来不喜欢散文。
之前虽然也读过杨绛先生的着作《我们仨》、小说《洗澡》《洗澡之后》。
但是相较而言,散文《干校六记》是给我印象很深的。
《我们仨》充满了家庭的温馨,这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更像是三个互相依偎取暖的人儿围成的圈儿。
《洗澡》在我看的那本宣传语写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官场现形记》”我觉得非常不准确,她的语言更为平和,只是用近乎平淡的语言讲述一群知识分子在经历一段特殊的政治风暴时,所作出的反应。
同时《洗澡之后》又刻意去完成一个结局,一个经历大苦难之后,给人一种“相逢一笑泯恩仇”皆大欢喜的结局,真能如此吗?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灵上在经历如此巨大的灾难之后还能回到一起,和爱人携手共赴美好生活,还能释然吗?这可能是为了安慰人心吧!《干校六记》记述了1970——1972年间,杨绛夫妇在河南干校的种种“琐细的旧闻和飘零的感受”,作者用温婉淡然,近乎白描的手法为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画一幅意味深长的剪影。
杨绛事迹作文素材
杨绛事迹作文素材《杨绛先生:坚韧与睿智的传奇》杨绛先生,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啊!一提起她,我就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她的人生就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大戏。
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的爱情故事那叫一个甜啊!两人一起读书、一起搞学问,互相支持,简直就是爱情的典范。
这可不是那些腻歪歪的偶像剧能比的。
杨绛先生自己也是个大学问家呢!她的作品,那真是字字珠玑啊。
读她的书,就像是在和一个智慧的长者聊天。
她用简单却深刻的语言,讲述着生活的道理和人生的感悟。
她可不像有些学者那样故作高深,她的文字接地气,我们都能看得懂。
她经历过好多困难呢,可是却从不抱怨。
就像那句话说的:“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
”在艰难的岁月里,她依然保持着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这点真的太让人佩服了!要是换了我,可能早就哭天抢地,怨天尤人了。
杨绛先生还是个非常乐观的人。
不管遇到什么坏事,她都能找到好的一面。
她就像是一个温暖的小太阳,照亮了身边的人。
我记得有一次看到她的一个小故事,说她在困难时期,还能苦中作乐,和家人一起玩游戏,找乐子。
这种精神真的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我觉得我们都应该向杨绛先生学习,学习她的坚韧不拔,学习她的乐观向上,学习她的知识渊博。
虽然我们可能达不到她那样的高度,但至少可以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呀!杨绛先生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每当我觉得生活好难,想要放弃的时候,我就会想想杨绛先生,然后告诉自己:“嘿,人家那么难都过来了,你这点小困难算什么呀!”总之,杨绛先生的事迹就是一个超级丰富的作文素材宝库。
从她身上,我们能学到好多好多东西。
她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不管生活怎么折腾我们,我们都要坚强、乐观、充满智慧地面对。
让我们一起向杨绛先生致敬,也向她好好学习吧!。
高考作文必备热点主题素材:“才女杨绛”
高考作文必备热点主题素材:“才女杨绛”2016年5月25日杨绛走完了她的百年人生安静、圆满、豁达、乐观除了是钱钟书的夫人她还是难得的文学家、翻译家、戏剧家在先生四周年忌辰之际我们摘选了和她有关的50件事或细微,或重大;或欢欣,或沉痛无论何种,都是一个世纪的沉淀希望她文字和经历中那种安静从容的力量仍可温暖你的灵魂01杨绛本名杨季康,小名阿季,1911年7月17日出生于北京。
杨家世居无锡,是当地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学养深厚,早年留日,后成为江浙闻名的大律师。
一岁时的杨绛02父亲对杨绛特别钟爱,她排行老四,在几个姐妹中个头最矮,爱猫的父亲笑说:“猫以矮脚短身者为良。
”03杨绛极喜读书,中英文的都拿来啃。
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
”“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
”04杨绛和母亲接触较少,行文中也甚少提及,“我总觉得,妈妈只疼大弟弟,不喜欢我,我脾气不好。
”05家里的女佣们也说“四小姐最难伺候”,但是杨绛觉得“其实她们也有几分欺我。
我的要求不高,我爱整齐,喜欢裤脚扎得整整齐齐,她们就是不依我”。
1927年的杨绛061928年,杨绛十七岁,一心一意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但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清华招收女生,但南方没有名额,杨绛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
07求学时老师给杨绛的批语是“仙童好静”,她中英俱佳,在英才济济的东吴大学,很快就奠定了自己才女的地位。
08杨绛念念不忘清华。
1932年初,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21岁的她北上京华,去了清华当借读生。
母亲后来打趣说:“阿季的脚下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
”09同年,杨绛与钱钟书相识相爱,成就一段“我们仨”的世间传奇。
两人初见,只匆匆一瞥,甚至没有说话,但当下都彼此难忘。
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在工字厅相会。
一见面,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
”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
”10两人相识时,钱钟书说:“我志气不大,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
杨绛谈“生与死”(未知生,焉知死)!
杨绛谈“生与死”(未知生,焉知死)!编者按:杨绛曾译19世纪英国诗人蓝德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先生走了,带走了一个时代,但“他们仨”也终于团聚了。
杨绛先生在她晚年《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书中坦陈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本文选取的是其对于人生价值,生与死的思考。
让我们共同缅怀杨绛先生。
5月25日凌晨1时,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在北京病逝。
一个半月后的7月17日,本是她105周岁生辰。
据新京报记者从《杨绛全集》的出版方人民文学出版社了解到,杨绛从前就曾对责任编辑胡真才说过,如果去世,则不想成为新闻,不想被打扰。
本文节选自杨绛先生2007年出版的《走到人生边上》一书原标题:《人生的价值》按基督教的说法,人生一世是考验。
人死了,好人的灵魂升天。
不好不坏又好又坏的人,灵魂受到了该当的惩罚,或得到充分的净化之后,例如经过炼狱里的烧炼,也能升天。
大凶大恶、十恶不赦的下地狱,永远在地狱里烧。
我认为这种考验不公平。
人生在世,遭遇不同,天赋不同。
有人生在富裕的家里,又天生性情和顺,生活幸运,做一个好人很现成。
若处境贫困,生性顽劣,生活艰苦,堕落比较容易。
若说考验,就该像入学考试一样,同等的学历,同样的题目,这才公平合理。
佛家轮回之说,说来也有道理。
考验一次不够,再来一次。
但因果之说,也使我困惑,因因果果,第一个因是什么呢?人生一世,难免不受人之恩,或有惠于人,又造成新的因果,报来报去,没完没了。
而且没良心的人,受惠于人,只说是前生欠我。
轻率的人,想做坏事,只说反正来生受罚,且图眼前便宜。
至于上刀山、下油锅等等酷刑,都是难为肉体的。
当然,各种宗教的各种说法,我都不甚理解。
但是,我尊重一切宗教。
不过,宗教讲的是来世,我只是愚昧而又渺小的人,不能探索来世的事,我只求知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一辈子,能有什么价值。
杨绛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是英国诗人沃尔特?兰德晚年写下的诗句,题目是《生与死》。
杨绛喜欢这个关于火焰的譬喻,把它译成中文,置于晚年散文集《杨绛散文》的卷首题词。
105 岁,不可谓不长寿。
但火萎了,她利利落落起身,便也走了。
作为一个文化世纪老人,杨绛的身体状态一直牵着很多人的心。
这段时间,先是“病危”的传言让许多颗心被提到嗓子眼,又是各方辟谣让它们放回肚子里。
正当人们以为不过是一场寻常小恙时,猝不及防地,却等来了最终被官方证实的消息: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105 岁高龄于2016年5月25日1时10分在京逝世。
杨绛有遗愿,希望去世不作为新闻,火化后再发讣告。
但在这样一个新媒体、自媒体迭出的时代里,可以想来,这个遗愿实现起来太难。
一时间,缅怀和悼词呼啸而来,无处不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乃至假托她“百岁感言”的“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
这种山呼海啸,大概不是杨绛自己愿意看到的吧―― 2012 年,社科院院长陈奎元看望她时,她曾提出了三个要求:一、去世后,不开追悼会;二、不受奠仪;三、至多七八至亲送送。
作为一个有影响的文化人,她低调得有些不可思议,像个古代的隐士。
这些年来,她闭门谢客,拒绝采访,甚至不参加自己文集的发布会。
九十大寿,一百大寿,这些对旁人来说格外重要的节点,她也都谢绝了上门祝寿。
她爱用“隐身衣”的比喻,许多年里,她都披着一件“隐身衣” ,“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
因了这“潜心一志” ,四十年代,她有成名剧本《弄真成假》《称心如意》,被称为“喜剧双璧” ,被夏衍和李健吾垂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她有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等,成了一个重要的现代知识分子创作现象;新世?o 以来,93 岁时写了她和钱钟书、女儿阿瑗的《我们仨》,96 岁时出了《走在人生边上一一自问自答》,103岁时出了《洗澡》的续集《洗澡之后》。
高中作文经典素材:人物事迹篇:杨绛:不争的境界
【人物名片】杨绛,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杨绛:不争的境界“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这是英国诗人兰德晚年写出的诗句,被杨绛翻译出来,把它作为《杨绛散文》卷首的题词。
而这也正是杨绛内心的写照,她低调内敛,与世无争。
杨绛是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精通英语、法语,后来又自学西班牙语,翻译了西班牙巨著《堂吉诃德》。
1978年,西班牙国王访问中国,正赶上《堂吉诃德》中译本出版,邓小平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西班牙国王。
此外,杨绛还翻译了大量作品,并创作多篇优秀文章,文字韵致淡雅,独成一派,她的作品《我们仨》深受读者喜爱。
按说作品出版,作者都会忙于到书店签售,可是杨绛却从不肯做这样的事。
她说:“我把稿子交出去,关于怎么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
”而且杨绛出书从来不让书商宣传,她说:“我怕让本来不打算买我书的人买了我的书,误导读者。
”足见她内心的纯净。
2003年,90岁高龄的她千辛万苦整理的《钱钟书手稿集》得以出版,她却以全家3人的名义将高达数百万元的稿费和自己的著作权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托管,设立“好读书”奖学金。
有人问她对受奖学生有何要求时,她却说:“我没有什么要求,只希望他们学成以后,能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后来,杨绛闭门谢客,有人想为她过百岁生日她都不肯。
她开始漫不经心地整理自己的作品,她说:“做完他们的事,心里才踏实,剩下我自己的,已经不要紧了,即使现在走了,也放心了!”杨绛就是这样一个不求名利,甘于寂寞的人,她的不争,却得到了众人的敬仰。
杨绛什么时候去世的?具体病逝时间地点原因
杨绛什么时候去世的?具体病逝时间地点原因杨绛什么时候去世的?具体病逝时间地点原因2016-05-25 19:08 北京本地宝整理报道导语今日凌晨1点,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杨绛先生因病逝世,终年105岁,虽然是高寿,也抵挡不住无数网友的追思与缅怀。
熟悉杨绛的不熟悉杨绛的都想借此走进她,了解她,记住她,各种对她生平、人生经历、爱情故事、事业成就的事得到广泛传播与报道,尤以杨绛先生的文字和爱情最为人称道,现在我们就来听一则关于杨绛先生爱情的故事吧,希望我们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杨绛病逝时间:2016年5月25日凌晨一点杨绛病逝地点:北京协和医院杨绛去世原因:肺炎及肠梗阻杨绛是谁:杨绛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几日前,有消息称杨绛病危,引发众多网友关注,据杨绛保姆称,她只是轻度肺炎及肠梗阻住院,身体已经在恢复。
杨绛先生代表作:《干校六记》、《洗澡》、《堂吉诃德》、《我们仨》、《记钱钟书与〈围城〉》、《走到人生边上》等港媒称,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杨绛25日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人民文学出版社已确认了这一消息。
至此,杨绛与丈夫、独女已先后走完人生路,她笔下的“我们仨”悄然谢幕。
互联网近日已流传杨绛病重。
但其侄女曾出面应,她只是轻微肺炎,病情已经控制住。
据了解,杨绛生前住在北京三里河,独女钱瑗和丈夫钱钟书于1997年和1998年相继去世后,其后她一直与保姆住在这里,闭门谢客。
晚年住北京三里河近日传病重杨绛,原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
少年时代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读书。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当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
杨绛1935年与钱钟书结婚,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国、法国留学。
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
1949年后,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杨绛的人物事迹材料
杨绛的人物事迹材料杨绛,钱钟书夫人,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
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杨绛人物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杨绛人物简介杨绛是杨荫杭之女,祖籍江苏无锡,生于1911年7月17日,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并认识钱钟书,二人结成夫妇。
1935年至1938年与丈夫钱钟书一同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求学,后转往法国巴黎大学进修。
育有一女钱瑗(1937年-1997年)。
1938年,杨绛随钱钟书带着一岁的女儿回国。
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小说有《倒影集》、《洗澡》;论集有《春泥集》、《关于小说》;散文集《将饮茶》《干校六记》;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斯》、《堂·吉诃德》,杨绛本身通晓英、法两国语言,为使《堂吉诃德》翻译得更准确,她又学习了西班牙语,并最终在“”中将书稿保护下来。
杨绛《堂吉诃德》译本被公认为优秀的翻译佳作,迄今已累计发行70万册,是该书中译本当中发行量最多的译本。
1978年《堂吉诃德》中译本出版时,正好西班牙国王访问中国,邓小平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西班牙国王。
八十年代以后的杨绛,没有再将精力放在大作品上,而是偶尔的写写散文,杂文,回忆短文一类的。
虽然都比较短小,但从平淡文字中透露出来的一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从大白话中显现出的智慧,至今还被喜爱她的读者津津乐道。
90年代后因为先生钱钟书和钱媛相继生病去世,杨绛基本停止了各种工作。
在父女两人相继去世后,她更是隐入深居。
一直到她92岁高龄之时,才重新提笔,打开尘封多年的记忆,其中不仅仅用梦幻文学的方式讲述了钱钟书和钱媛生前最后一段时光,而且回忆了很多当年夫妇游学欧洲,以及建国后的种种往事。
杨绛议论文素材
杨绛杨绛,生于1911年,本名杨季康,中国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
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译作;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70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92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感动了无数人;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
2016年5月25日逝世,享年105岁。
人物点睛:淡定而郑重地写下自己的尾声对很多人来说,杨绛是女神无疑。
她有完美的爱情,幸福的家庭,杰出的成就,而她整个人自始至终都是从容优雅的代名词。
作为一代名人,她的人生并不顺风顺水,如何走过战争与动荡,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不争不慌的状态,是杨绛身上最大的谜。
也许答案,就在她自己的阐述里: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在年轻时认真经历生命的历练,方能在岁月中优雅地老去。
从 1994 年开始,钱钟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
不久,女儿钱瑗也生病住院,与钱钟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 80 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
1997 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 " 的爱女钱瑗去世。
一年后,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在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呢。
”钱钟书这才溘然长逝,杨绛内心之沉稳、强大,令人肃然起敬。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近 90 岁时,她翻译了《斐多》,借以惕厉修养自己;在人生边上,她淡定而郑重地写下她自己的尾声.一一 92 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 96 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 103 岁,出版《洗澡之后》。
以上著作皆风靡海内外。
此外她整理钱钟书留下的几麻袋手稿和中外文笔记,出版《钱钟书手稿集》;向清华大学捐出钱钟书和自己的著作版税千万元,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如此巨量工作,完成于女儿和丈夫离去后、一个人生活的18年里!105岁的杨绛先生,将丈夫和女儿留下的“现场”打扫得干干净净,自己也稳稳当当地走个人的收场结束得如此漂亮,世间少见,也让人钦佩。
别杨绛: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世间好物不坚牢别彩云易散琉璃脆文/清风朗月晚年的杨绛,淡泊澄明,进入化境,如同初生婴儿一般,唯留一颗赤子之心。
2016年5月,杨绛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105岁。
网络上的持续关注和媒体的连篇报道,早已超越了文学界、文化界的学术范畴,更多的是一种对逝去时代的缅怀,因为这大概是最后一个可以被称之为“先生”的女士故去,何为“先生”?香港岭南大学中文教授许子东说:“学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凡是民国时期过来的人,我们称为先生,之后成长起来的,我们称为老师。
因为那些在民国受教育又成名的人,现在所剩无几了,他们所代表的做学问的态度,做人的态度,他们所拥有的古文和外文功底,非常值得我们珍视和缅怀。
”被尊称为“先生”的杨绛,谦称自己并非学者,和丈夫钱钟书相比,自己只是一个业余的作者,这就是杨绛一贯的自我定位,永远的“夫在前,妻在后”,杨绛自己在书中写道:“我做过各种工作:大学教授、中学校长兼高中三年级的英语教师,为阔小姐补习功课,还是喜剧、散文及短篇小说作者等等。
但每项工作都是暂时的,只有一件事终身不改,我一生是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
”在杨绛身上,独立女性和贤妻良母的双重性从未发生冲突,这种和谐圆融的情爱智慧,即使在今天,也有着昭示后人的意义。
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杨绛,其实又是远离时代的某种象征。
世纪人生,百年风云,这些宏大命题用来形容杨绛,都勉强合适但不够妥帖。
因为穿越了政治风云和岁月跌宕,她最让我们这些庸常人生所感念的和所羡慕的,始终是那种独立于时代喧嚣的,那一份诗歌般明朗隽永的安宁从容,这蕴涵着一个精神层面的重要命题:当一个人选择了不介入政治,没有承担预言和拯救的社会责任,这样的文人在精神上有没有可能高贵?在杨绛先生的一生中,这样的设问她不止一次面对,同时也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杨绛的一生,经历战火纷飞、贫穷困顿、文革浩劫,但当一切尘埃落定,她笔下流淌出来的文字依旧平静温暖;大半生的漂泊沧桑,最后成就了和她遭遇过的种种痛苦看似毫无相关、但又千丝万缕的作品。
【高考】人物素材整理——杨绛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高二(15) 邱梓雨2020年3月29日人物档案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
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杨绛先生经历过三反,五反,鸣放,反右,四清,十年文革;下过干校,住过窝棚,扫过厕所,剃过阴阳头,戴过高帽子,游过街,出过丑,经历过很多人世变故,天灾人祸,但她总能处乱不惊,安然度过。
悲伤或是欢喜,逆境或是顺境,在杨绛的笔下终究都沉定为一种恬静与淡然。
1937年,唯一的女儿“阿媛”出世,杨绛的主要任务除了照顾钱钟书的饮食起居和学习,更是叠加了带孩子。
每当钱钟书被灯泡坏了等生活琐事困扰时,杨绛依旧总是温柔地说“不要紧,有我呢”。
就连钱钟书因为枯燥不喜欢而考不及格时,也是杨绛帮助他复习过关。
与杨绛一同下放的同伴回忆,“你看不出她忧郁或悲愤,总是笑嘻嘻的,说‘文革’对我最大的教育就是与群众打成一片。
”十年文革折磨,杨绛最亲的小妹妹杨必被逼得心脏衰竭辞世,女婿王得一也在批斗中不堪受辱自杀。
而在此期间,杨绛不仅辅佐钱钟书仍写出了宏大精深的传世之作《管锥篇》,自己也自学西班牙语,历尽周折,完成了译著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八卷本《堂吉诃德》。
这套译本后被邓小平作为礼物送给西班牙国王。
文学作品散文《干校六记》、《将饮茶》(含《回忆我的父亲》、《记钱钟书与〈围城〉》、《回忆我的姑母》等)、《杂忆与杂写》(含《怀念陈衡哲》等)、《丙午丁未年纪事》、《我们仨》、《我在启明上学》、《老王》(收入中学语文课本)、《阴》、《流浪儿》、《风》、《窗帘》、《收脚印》、《喝茶》、《听话的艺术》、《忆孩时》小说长篇小说:《洗澡》《倒影集》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小阳春》、《大笑话》、《玉人》、《ROMANESQUE》、《鬼》、《事业》剧本《弄真成假》、《称心如意队》、《风絮》论集《春泥集》、《关于小说》人物轶事在钱钟书留英期间,杨绛和他自理伙食。
人物传记杨绛
人物传记杨绛杨绛是中国著名女作家、翻译家、教育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文字功底享誉海内外。
她曾翻译了多部西方文学经典,包括《简·爱》、《傲慢与偏见》等,也出版了自己的文学作品,如《洛阳纪事》、《饥饿的女儿》等。
生平经历杨绛于1911年出生在中国上海,父亲杨庶堪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母亲戴惠娟则是一位才女。
在父母的影响下,杨绛自幼就受到了优秀教育。
1932年,杨绛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她在这里接触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鲁迅,被他的思想和作品深深吸引。
毕业后,杨绛留校任教,并与鲁迅结为夫妻。
1949年后,随着中国的社会变革,杨绛成为文化界的中坚力量,她的译作广受欢迎,获得了诸多奖项,如1985年美国翻译协会的译著奖。
1991年,杨绛在上海逝世,享年80岁。
她被誉为“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文学成就杨绛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她的小说、散文、诗歌等方面。
她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入思考让她的作品现实而又不失深度。
其中,《洛阳纪事》是杨绛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小说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幽默的调调,较好地真实地描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此外,《饥饿的女儿》、《北平无战事》等作品也深受读者喜爱。
她的诗歌也曾多次入选文学选集,并被多次赞誉为优秀。
教育贡献杨绛以其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和教研精神为人所称道。
1949年后,她担任了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和系主任,在教学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此外,杨绛还是一位孜孜不倦的教育实践家。
她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号召国人重视教育,并在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中始终不忘传播正能量。
结语杨绛是中国文化界的一面旗帜,她对文学、翻译、教育等领域的全面贡献,将铭刻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我们应该怀着敬意,继续传承她的文化遗产,倡导她所倡导的优秀品质。
高考写作人物素材:杨绛---最贤妻,最才女
高考写作人物素材:杨绛---最贤妻,最才女高考写作人物素材:杨绛---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语录1.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2.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
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
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
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
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
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3. 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4.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在某个人身上,得到了爱情也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一切快乐的享受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
这便是人生哲学。
5.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
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
只是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
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
其他,并不重要。
6.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7.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精金,能有多少?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8.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悼念杨绛发言稿
悼念杨绛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共同悼念杨绛先生,缅怀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教育家。
在杨绛的一生中,她为中国文学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她的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重要的人物,悼念的同时,我们也要让她的精神永存。
杨绛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她的作品深深地触动了文学界和读者的心灵。
她的作品充满了温情与智慧,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红高粱家族》和《锦城旧事》。
这两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精湛的写作技巧,展现了杨绛先生对人性、家庭和社会的深入思考和洞察。
她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还是一位散文家和教育家。
在她的散文作品《我们仨》中,她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她与丈夫钱钟书和女儿杨绛之间的生活琐事,既传递出了亲情的可贵,也展示了她细腻的笔触。
除了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杨绛先生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她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并领导了多个教育机构的建设与发展。
她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她坚信教育的力量和作用,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塑造未来的关键所在。
她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领域做出杰出的成就,并对社会做出贡献。
杨绛先生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辛劳,但她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的热爱。
她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智慧,她在生活中保持了对真理和美的追求,她始终为自己的梦想奋斗。
杨绛先生的离世是对整个中国文学界和教育界的巨大损失,她的精神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我们要以杨绛先生为榜样,传承她的精神,继续努力学习和创作,为中国文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要继续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域中做出贡献。
最后,让我们默哀,向杨绛先生深深地致以敬意。
让我们永远怀念她,永远传承她的精神。
谢谢大家!。
杨绛先生名人故事
杨绛先生名人故事5月25日凌晨一时,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以下,是yjbys 小编整理的杨绛先生与她的丈夫钱钟书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她的故事来了解这位伟大的女性,欢迎浏览!杨绛先生名人故事相识:人生若只如初见杨绛出生在无锡一个书香门第,清逸温婉,知书达理。
1928年,杨绛高中毕业,她心心念念想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孰料那年清华大学开始招收女生,但是南方没有名额。
无奈之下,杨绛选择了东吴大学。
1932年初,杨绛本该读大四下,东吴大学却因学潮而停课。
为了顺利完成学业,杨绛毅然北上京华,借读清华大学。
当时,为了去清华,杨绛放弃了美国韦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至此,她终于圆了清华梦。
仿佛冥冥中,清华园的钱钟书正在召唤着姗姗来迟的她。
3月的一天,风和日丽,幽香袭人。
杨绛在清华大学古月堂的门口,幸运地结识了大名鼎鼎的清华才子钱钟书。
当时钱钟书穿着青布大褂,脚穿一双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目光炯炯有神,谈吐机智幽默,满身浸润着儒雅气质。
两人一见如故,侃侃而谈。
钱钟书急切地澄清:“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这不是事实,请你不要相信。
”杨绛也趁机说明:“坊间传闻追求我的男孩子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多,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的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
”恰巧两人在文学上有共同的爱好和追求,这一切使他们怦然心动,一见钟情。
两人恋爱时,除了约会,就是通信。
钱钟书文采斐然,写的信当然是撩人心弦的情书,杨绛的那颗芳心被迅速融化。
有一次,杨绛的回信落在了钱钟书父亲钱基博老先生的手里。
钱父好奇心突发,悄悄拆开信件,看完喜不自禁。
原来,杨绛在信中说:“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母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彻终不受障碍”,钱父大赞:“此诚聪明人语!”在钱父看来,杨绛思维缜密,办事周到,这对于不谙世事的儿子,是可遇不可求的贤内助。
1935年,两人完婚,牵手走入围城。
其实,这段缘分早就命中注定了。
半个世纪的夫妻,十多载的分离,致敬杨绛,钱钟书夫妇!
半个世纪的夫妻,十多载的分离,致敬杨绛,钱钟书夫妇!从悠悠的民国时代走来,直到现在,已是飘忽百年,今天,我们又送走了一位文学泰斗,从似远似近的民国时期一路走到现在的杨绛女士,《围城》作者钱钟书的夫人。
也许是太年轻,也许是因为没经历过,也许是因为只在书本和电视剧中知道民国,我一直觉得民国离我很远,就像那些悠悠远去的王朝时代,但其实,民国离我们,也就倏忽百年到几十年的时光,仔细算算日子的时候,也才发现,其实新中国也才成立几十年而已,只是社会的变化之大,已仿若让很多人忘记了几十年前的中国,我们的历史篇章翻的那么快。
对民国,已经是一种似远似近的感觉,飘忽飘渺。
今天,世纪老人杨绛先生去世了,看到她的新闻,才恍然发现,这位老人,也是带着民国的风采而来,她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一生的浮沉起落间,都仿佛还带着民国的余韵。
还有网友说杨绛是最后一个可以被称为先生的民国女士,可见杨绛的影响力之深。
杨绛1911年生于北京,从小就天资聪颖,长大了想报考清华大学文学系,无奈当时南方没有名额,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
1932年,命运的安排,她从苏州东吴大学到清华大学借读,算是圆了清华梦,并且,她还在这里认识了钱锺书。
当时,两人有一段有趣的对话,,钱锺书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说:“我没有订婚。
”“我也没有男朋友。
”杨绛回答。
世纪佳缘由此展开。
杨绛的清华梦更是成全了她和钱钟书的缘分。
1935年,杨绛与钱锺书成婚,不久一同店铺,无论在牛津或是巴黎,都留下了他们相亲相爱的足迹。
在牛津,杨绛与钱锺书曾在诗歌里追忆他见到杨绛的第一眼:“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
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可看出二人的相爱。
1938年,杨绛随钱锺书带着一岁的女儿回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任职期间,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其中包括《堂吉诃德》。
期间,一家三口一直过着幸福安稳的日子,虽然生活不乏磨难,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感觉是幸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雅地走进历史有着稀世的份量
杨绛先生走了。
这位105岁高龄的老人,5月25日凌晨安详辞世。
今天在这里我们缅怀杨绛,是尊崇百年历史中,时代映射在她身上的,那些善良的人都会心之向往的东西。
我们提起她时,内心能感到安宁与美好。
她早已是一个符号,她走了,人们内心的某一处寄托也仿佛被抽离。
她出生名门世家;她是著名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她是百岁高龄仍笔耕不辍的作家;她是钱钟书眼中‚最才的女,最贤的妻‛。
晚年的她,更是一位孑然与喧嚣之外的市中大隐。
人们爱戴她,缅怀她,舍不得她,早已不仅因为她是钱钟书的妻子,更因为她有着罕有的孤独与稀世的份量。
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活跃舞台60多年;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 岁出版250 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杨绛先生的著述,是她留给后学的一笔珍贵的精神遗产,重读她的这些著述,可以将我们带到她所经历过的一个一个的历史场景、情景中来,与她一道阅世、阅人。
杨绛先生是不畏惧生死的人。
她在迎来百岁生日时曾说,‚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她曾说:‚我们仨失散了……‛但离别的人总会再相逢,如今,先生已安然‚回家‛,与夫钱锺书、女钱瑗‚我们仨‛再相聚——在钱钟书去世后的第18年,杨绛也优雅地走进历史,但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她经历百年涤荡存留的时代气质将永远传递下去,她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也将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