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关于杨绛散文特点与意义解析盘点
生活纪实中的温暖表达杨绛散文《我们仨》的艺术表现
生活纪实中的温暖表达杨绛散文《我们仨》的艺术表现一、本文概述《生活纪实中的温暖表达:杨绛散文<我们仨>的艺术表现》这篇文章旨在深入解析杨绛女士的散文作品《我们仨》中所蕴含的深刻艺术表现。
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翻译家,杨绛女士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和人文关怀,通过《我们仨》这部作品,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活纪实与温暖情感的文学世界。
本文将从概述、主题思想、艺术手法、文学价值及影响等方面对这篇散文进行全面的剖析和评价,以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意义。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简要介绍杨绛女士的生平背景及创作历程,阐述《我们仨》的创作背景及作品概况。
通过对杨绛女士文学创作的整体把握,为后文深入解读《我们仨》的艺术表现奠定基础。
本文还将对《我们仨》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概述,以展现这部作品在杨绛女士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二、《我们仨》的温暖表达杨绛的散文《我们仨》不仅是对生活的纪实,更是对温暖情感的深刻表达。
这部作品以其细腻、真实的笔触,让我们感受到了家庭、爱情和生活的温馨与美好。
在《我们仨》中,杨绛通过描述她与丈夫钱钟书以及女儿钱瑗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感情。
无论是共同经历的欢笑与泪水,还是相互扶持的温暖瞬间,都被杨绛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下来。
这种对日常生活的描述,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美好。
杨绛在《我们仨》中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她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四季的变换、花开花落等自然景象,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这种对自然的描写,不仅让我们对生活充满了向往,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我们仨》中的温暖表达是杨绛对生活、家庭和爱情的深刻感悟和细腻描绘。
她通过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美好与温暖,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这种温暖的情感表达不仅让人感动,也让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与期待。
杨绛小说的创作艺术泛论
杨绛小说的创作艺术泛论【摘要】杨绛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本文从杨绛小说的创作背景、特色与风格、主题与人物、叙事技巧以及意义与影响等方面展开综述。
杨绛小说深受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影响,以细腻的笔触和敏锐的观察力描绘人物内心世界。
其作品涉及生活琐事和人性探讨,饱含对人生命运的洞察与反思。
叙事手法独具匠心,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展现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杨绛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当代文学注入新活力。
未来,随着社会变迁和文学风格的不断更新,杨绛小说将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主题内容,继续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力量。
杨绛小说以其独特的创作艺术引领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杨绛,小说,创作艺术,背景,特色,风格,主题,人物,叙事技巧,意义,影响,历史地位,未来发展,总结。
1. 引言1.1 杨绛小说的创作艺术泛论杨绛是中国当代文学界的著名作家,其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创作艺术而备受推崇。
杨绛小说的创作艺术泛论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其创作背景、特色与风格、主题与人物、叙事技巧以及意义与影响等。
通过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杨绛小说的魅力所在。
杨绛小说的创作背景主要包括其生活经历、思想观念以及文学传统等方面的影响。
这些背景为杨绛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也为其小说作品增添了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杨绛小说的特色与风格表现在其对语言文字的精细把握,对人物性格的深刻刻画,以及对情感细腻的描写等方面。
这些特色与风格使得杨绛的小说作品充满了魅力和感染力,引人入胜。
杨绛小说的主题与人物涉及了人性、情感、家庭、社会等多个层面,通过对这些主题和人物的展现,杨绛传达了自己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杨绛小说的叙事技巧表现在其对情节的安排与发展,对角色之间关系的处理,以及对时间空间的布局等方面。
这些技巧使得杨绛的小说作品更具有魅力和表现力。
杨绛小说的意义与影响不仅在于其对当代文学的贡献,还在于其对读者心灵的触动和启迪。
打开语辞世界,走进人物内心杨绛散文《老王》细读
基本内容
首先,从老王的生活状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贫困和艰难。然而,他并没 有因此而怨天尤人,相反,他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用微薄的收入维持着 他的尊严和追求。这一点让人们不禁对老王产生了敬意和同情,同时也对杨绛的 敏锐观察和深入描写表示赞叹。
基本内容
其次,杨绛在《老王》中通过许多细节描绘了老王的内心世界。他对于自己 的病情有着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因此,他最后一次来到杨 绛的家中,希望向她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感激之情。然而,杨绛却没有理解他 的真实意图,只是以一种简单的方式打发他离开。这一点让我们感到深深的遗憾 和无奈,同时也让我们对杨绛的误解产生了反思。
以写促读,走进《雨霖铃》的情 感世界
以写促读,走进《雨霖铃》的情感世界
在阅读的海洋中,我们常常会被各种情节和人物所吸引,但是有时候,我们 也需要通过写作来促进阅读的理解和感受。今天,我将以《雨霖铃》为例,探讨 如何通过写作来走进这部经典的情感世界。
以写促读,走进《雨霖铃》的情感世界
《雨霖铃》是唐代文人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凄美的词句和深情的情感表 达了离别的痛苦和思念的煎熬。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们可以通过写作来加深对 它的理解和感受。
打开语辞世界,走进人物内心杨 绛散文《老王》细读
打开语辞世界,走进人物内心杨 绛散文《老王》细读
打开语辞世界,走进人物内心杨绛散文《老王》细读
杨绛,这位卓越的文学家,用她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情感,为我们描绘了 一个真实而感人的世界。在她的回忆性散文《老王》中,她以平淡如水的文字, 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同时也揭示了那个 时代下人性的光辉和社会的复杂。
谢谢观看
打开语辞世界,走进人物内心杨绛散文《老王》细读
论杨绛的散文特色
论杨绛散文的特色杨绛是中国式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新时期以来她以古稀之龄,笔耕不辍,相继出版了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等。
杨绛散文的数量虽不多,但冷静从容,冲淡自如,深情款款,在新时期散文领域,独树一帜,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个性。
杨绛散文充满了童心、爱心、真心,洋溢着人心、人情、人性,她把自己复杂的人生况味体验升华为散文创作,为文坛献上了一道风味独特的“美味佳肴”。
总体看来,其独到之处有:首先,杨绛的散文显示了她丰瞻的学识、实在的生活体验和高尚的人格修养。
杨绛的人生经历使她在学识、生活历练、人格修为上极占优势,她通晓天文地理、中外文章,思路开阔无滞,下笔信马游僵;她淡泊功名利禄,超脱尘世浮华,以平常心宽厚细腻地对待生活;她阅尽浮沉,能把深度的人性体验缓缓倾诉,洒脱而不失柔情,颇具大家风范,与所谓女性散文的“小家子气”绝缘。
散文是非常个人化的、展示作者人格的文体,杨绛的学识、才情、人格修养渗透在她的散文作品中,自然率真地流露着,情是心灵深处点滴渗涌而出,思是人生体验百炼而生,情思相融,深远绵长。
其次,杨绛的散文以平常心写平常事,谦和自然,淡泊宁静。
杨绛平和超脱,无论题材还是手法,都能超越世俗,把审视的焦点放在平凡的生活中,信手拈事,随意写情,追求情感的自由和自然,情愫从容而富于情趣。
以小见大是她常用的手法,无论是写文革还是忆亲朋,或是写自己都是如此。
“文革”时期,剃“阴阳头”、挂“罪名牌”的恶劣行径曾经使众多知名人物不堪忍受而撒手人寰,杨绛却能泰然面对。
你有你的千变万化,我有我的一定之规,生活可以失常,我的心态却不能偏离正常。
这种平常心源于她的淡泊宁静,源于她的超凡脱俗,源于她不平常的经历和感受,是生命体验升华后的平实。
在这种平常中,作品显得亲切、朴实、真诚。
第三,杨绛散文的语言平实晓畅,幽默诙谐,自有神韵。
杨绛不事雕琢,尽去粉饰,很少故意选“眼”,很少发挥,更无故作高深的严肃,玩味理性。
【杨绛散文特点是什么】杨绛先生
【杨绛散文特点是什么】杨绛先生杨绛先生一般来说,“先生”是对男性的一种尊称。
杨绛女士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她为什么被人们叫做“杨绛先生”呢?杨绛图片事实上这里的“先生”是对有地位、或者有才华的人物的一种尊称。
在这种特殊的意义上,“先生”一次是没有性别之分的。
杨绛女士是我国非常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在文学创作和学术上称得上是大家,所以人们称呼她“杨绛先生”也是合情合理的。
杨绛先生于1911年出生在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1935年与钱钟书结婚,随后三年的时间两人留学英法。
1938年留学回国后,杨绛先生担任过多所学院和大学的教授。
1953年离开学校,担任了多所文学研究学院研究员,并进行了大量的文学创作和外国文学翻译。
杨绛先生的作品非常多,类型也非常广泛。
有剧本、小说、诗集和散文等等。
她的代表作品有《称心如意》、《洗澡》等。
杨绛先生精通英语和法语,为了翻译《堂·吉诃德》,她甚至自学了西班牙语,是当之无愧的才女。
钱钟书先生也曾评价自己的妻子杨绛女士是最具才气的女子。
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为丈夫和爱女的相继离世,杨绛先生停止了各种活动。
在她92岁高龄的时候,她写了《我们仨》来怀念自己的丈夫和女儿,回忆了他们生前的时光和往事,这本书表达了杨绛先生对丈夫和女儿深深的爱和思念之情。
杨绛散文特点2016年的5月传来了杨绛先生离开人世的消息,这个消息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杨绛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时期非常有名的一位作家,她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很多地方读过书,所以对各地的风土人情都有所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的散文写作风格,那么杨绛散文特点是什么呢?杨绛散文《我们仨》图片杨绛的散文主要以写实为主,它的特点中最鲜明的一个就是擅长用喜剧的手法描述悲剧,通过这一种方式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但是同时又不让整篇文章的氛围太伤感,她曾经说过不希望读者在读自己的散文的时候感觉到悲伤。
杨绛散文特点中还有一个就是贴近生活,她的散文有很多都是来自于生活,她将生活和写作联系得非常紧密。
杨绛散文集读后感
杨绛散文集读后感
杨绛是一位享誉中外的作家,她的散文作品以其简洁清新的风
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
阅读她的散文集,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在她的文字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智慧深刻、内心丰富的女性
形象,她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杨绛的散文作品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她以平实的语言,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人感
受到了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她用文字捕捉了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让
我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和美好。
在她的笔下,一片叶子、一朵花、
一杯茶,都成为了生活中的点滴滋养,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
温馨。
此外,杨绛的散文作品中,还融入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她以
她独特的视角,审视着人生的种种,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生命的热爱,让我感受到了
生命的宝贵和珍贵。
她的文字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
独特见解,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阅读杨绛的散文作品时,我深深感受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
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温馨。
她的作品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动,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杨绛的散文作品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动。
她以她独特的视角,审视着生活的点点滴滴,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温馨。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能够继续阅读她的作品,感受到更多的启发和感动。
杨绛散文的读书心得
杨绛散文的读书心得杨绛是中国现代文学家,也是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夫人。
她以其深情而充满思考的散文作品而闻名于世。
杨绛的散文作品主要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自己的思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感悟,让人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谈一下对杨绛散文的读书心得。
首先,我要说的是杨绛的散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阅读杨绛的散文时,我能够明显感觉到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她在文章中用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描绘出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并启发读者对生活中的琐事进行深入思考。
例如在《买橘子》一文中,她通过描述自己买橘子的经历,引发了我对物质与精神的思考。
她说:“我买橘子,只是为了那橘子。
我认得合我口味的橘子,固执己见。
”这种对生活琐事的重视和认真对待,令我深受触动。
其次,杨绛的散文带给我了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她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表达了对人性的独到见解。
在《心的独白》一文中,杨绛写道:“心的独白,那是活人给自己的一本日记,写上以后,读上,时会救人,时会害人,多数时候,只是怀念。
”通过这句话,她让我明白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内心的纷繁思绪。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白,有时候可以让我们得到解脱和安慰,但有时候却会困扰我们。
杨绛的这种感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再次,杨绛的散文给了我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在她的作品中,我看到了对现实的冷静观察和思考。
例如在《喜剧人生》中,她以自己和钱钟书夫妇的亲身经历,以及她看到的和听到的一些真实故事,揭示了社会教育的种种弊端。
她说:“我坚持,帮一个人,不能用别人喜欢不喜欢做先行条件。
”通过这句话,她告诉我们在社会中要独立思考,不要随波逐流,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启示。
最后,我要说的是杨绛的散文给了我对人生的思考。
在她的作品中,我感受到了她对生命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失去》一文中,她通过描述自己失去亲人的经历,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杨绛散文的读书心得
杨绛散文的读书心得杨绛是中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和散文家,她的散文作品以真挚、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她对生活、自然、艺术和人性的独特见解。
读杨绛的散文,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以下是我对她散文的一些读书心得,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首先,我被杨绛散文中的情感所吸引。
她用简洁而纯净的文字,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读来让人触动。
例如,《荷塘月色》一文中,她描述了夏日的荷花池塘,以及她和朋友一起在荷塘边泛舟的情景,文字优美而充满诗意,读来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她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她用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引发读者对自然美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慨。
其次,杨绛的散文中充满了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她关注平凡的日常生活,发现其中的美妙和哲理。
在《洁净与安详》中,她叙述了一个清洁工人的故事,通过对她的观察和对她生活哲学的解读,让人们重新认识和尊重这些默默付出的人们。
这篇散文告诉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珍惜,通过对细微之处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可以发现生活的美好和真理。
再次,杨绛的散文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她通过对自然、艺术和人性的思考,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幸福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在《愿望》一文中,她以梦境为背景,探讨了人类对幸福的追求和真理的发现。
她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心理描写,反思了我们追求幸福的动机和过程。
这篇散文让人深思,引发了我对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思考。
最后,杨绛的散文给予人力量和鼓励。
她用自己真实的经历和见解,鼓励读者勇敢面对困难、坚持追求梦想。
在《从文革中来》一文中,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她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和坚持。
她用真诚和勇敢的态度面对困难,从中汲取了力量,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通过她的故事,她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坚持信念,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而言之,读杨绛的散文,让我感受到了她独特的情感、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给予人力量和鼓励。
她用细腻的文字和真挚的情感,描绘了一个个美丽而真实的画面,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引发读者对自然、艺术和人性的思考和思索。
最新关于杨绛散文及点评100字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一览
杨绛散文及点评100字一最近又好好读了一遍这本书,我读书有个小时候就留下的坏习惯,囫囵吞枣,大概看看。
人家问起,我就说,那个啊,看过看过,好象自己读过很多书似的,其实呢,早就忘记得无边无际。
后来长大些,就不读书了。
原因很可笑,就是避免成为书呆子,和周围人没法沟通。
不废话了,转正题。
高中时候看过《围城》,还买了一本,让我弄丢了现在。
看的时候就挑有趣的章节,乐着看的。
然后注重看结尾是不是大团圆,很失望。
很不理解为什么方鸿渐不争取唐晓芙,糊里糊涂地要娶孙柔嘉,结尾还过的那么凄惨,很是郁闷。
呵呵。
可见我从小是个完美主义者。
和将将在一起以后,一起又看了一遍电视剧才开始理解。
一个懦弱,得过且过的人生,他就得是那样,观众因为他可亲,就希望他有好的结局。
可是人生就是这么不完美,我的接受。
那是钱钟书在上海沦陷时候写的,不能工作,心情不好,而且书也就写到那里,(ps电视剧里的苏文纨的演员我很喜欢,而且比书里美好多了,让人惋惜。
唐晓芙没有书里美好,不够有魅力。
)可以安慰的是,作者的人生不是悲剧,这已故老头儿婚姻美满,事业成功。
他的妻子杨绛,一个近代少见的大家闺秀,两个人很相配。
非常幸福。
最先看的是杨绛的《洗澡》,感觉没意思,确实她没有钱钟书幽默,恩,这种才华绝对是天生的。
后来看《我们仨》,大概知道了他们的生活,这两本书都没有我现在说的这本《杨绛散文》好。
《杨绛散文》里面包含了各个时期她写的散文,记事(“干校六记”、“丙午丁末年纪事”、“第一次下乡”),写人(“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记钱锺书与《围城》”、“记杨必”、“顺姐的‘自由恋爱’”、“老王”)等等。
丙午丁末年纪事里,是文革时期受的迫害,这个印象特别深刻,她没有特别写那些害她的人,十分怀念那些给过温暖的人。
看了以后,感觉很舒服,特别安静的感觉。
再八卦一个,好象在记钱锺书与《围城》里,写钱锺书特别淘气,帮他家猫猫打架,提过和他家猫猫打架的是邻居林徽因家的,感觉两家关系不好,因为杨绛说了很多好朋友,但是只提过一次林徽因,还是邻居呢。
杨绛的散文与现代人生观:培养学生对文学鉴赏与人生思考的能力
杨绛的散文与现代人生观介绍本文将探讨杨绛的散文对于现代人生观培养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学习她的作品,提升学生对于文学鉴赏和人生思考的能力。
杨绛,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和文化学者,其散文作品以真挚深情、思辨性和哲理性见长,贯穿着对于生活、爱情、自我认知等主题的深入思考。
第一部分:杨绛的散文特点1.1 真挚深情的表达杨绛的散文总是以真正发自内心的情感来表达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
她通过自己对生活经验及内心感受的观察和反思,深入到普通人常常忽略或者害怕直面的领域。
这种真挚深情不仅让读者产生共鸣,也引导着他们再次审视自己和周围世界。
1.2 思辨性与哲理性相结合在杨绛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她不仅深入探索生活中的日常细节,也追问人生的含义和命运的起伏。
她用思辨性的文字呈现出世界的复杂性,以及底层哲学思考的力量。
1.3 文学技巧与表达方式杨绛善于利用各种文学手法,如隐喻、象征、对比等,来丰富散文表达。
她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风格,将深刻的观点通达地传递给读者。
第二部分:教育的价值杨绛的散文作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尤其在培养学生对文学鉴赏与人生思考能力方面。
2.1 培养情感表达与共鸣能力通过阅读杨绛的散文作品,学生可以获得深入研究和理解情感并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所描写场景中再现自己内心世界,并产生共鸣。
这样有助于提升他们对自我认知和情感体验的理解和意识。
2.2 拓展视野与独立思考能力杨绛以自身独特的观察和思考角度来描绘生活,这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避免狭隘的思维。
通过她的作品,学生能够审视不同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并激发他们对于人性和社会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
2.3 发展文学鉴赏与表达能力杨绛的散文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她的作品,可以培养对于文学鉴赏和评估作品质量的能力。
同时,在写作方面,通过模仿她的叙述风格和运用巧妙语言技巧,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表达能力。
第三部分:如何在教育中应用3.1 教师引导与解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并深入解读杨绛散文中隐藏的思想和感情。
杨绛散文《老王》的另类解读
杨绛散文《老壬》的另类解读杨绛的散文《老王》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出现过,在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又被选用。
这篇文章一再被选用,可见其价值之大和影响之深远。
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处理方式,在很多地方看过不少教案。
一般是这样处理的:第一步,学生搜集文章的主要信息,训练学生提炼材料的能力。
老王是个既苦又善的人,他的苦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的善又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作者一家对底层人士的关爱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二步,对文章里老王送鸡蛋香油片段中老王的外貌、动作描写作细致分析。
第三步,理解几个句子的涵义,体会其深刻内涵。
在进行第三步的时候,分析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无论是老师指定,还是学生自选,都会谈到这篇文章的最后一个句子:“几年过去后,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炸。
”在教学的过程中,有许多老师和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入。
只是简单地将幸运的人明确是作者杨绛,不幸的人明确是老王,认为"愧炸”的意思就是作者觉得对老王关爱不足, 觉得内疚。
并没有深入去分析为什么说杨绛幸运,老王不幸,“愧炸”仅仅理解为关爱不够行不行?对于这个句子,教师如果以此为抓手,深入挖掘,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提高,对这篇文章的认识理解应该能更上一个台阶。
老王是个不幸的人是毋庸置疑的。
他住在一个“荒僻的小胡同里”,“破破落落的大院”,“几间塌败的小屋”,单干户,靠蹬“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维持生计,没有亲人,而且还“瞎掉一只眼”,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老王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士,是个不幸者。
但这个不幸的人,并没有因为自身的悲惨遭遇而怨恨他人,怨恨社会,抱怨上天,却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他人,对待作者杨绛一家,这个挨批斗、被隔离,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家庭。
因为在与作者一家交往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温暖和亲近。
让老王孤寂的心灵有一种安慰。
本真而质朴的天性使他对有知识的人,尤其像钱先生和杨先生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总怀有一种别样的敬仰之情,这样的敬仰没有一丝的功利色彩,它全然发自内心深处。
关于杨绛散文特点与意义解析盘点
---------------------------------------------------------------范文最新推荐------------------------------------------------------ 关于杨绛散文特点与意义解析盘点下面是关于杨绛散文特点与意义解析盘点,由整理发布,希望能满足大家的阅读需求,详细内容请看全文介绍。
近日惊闻杨绛先生离世,举国文士齐痛哀。
先生遗言道,下葬再发讣告,想是不愿被打扰的。
让我们默默感怀先生,我们仨终于团聚了,先生完成了她在人间的整理,与她亲爱的丈夫和女儿团聚了。
【杨绛散文特点和意义】杨绛是中国式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新时期以来她以古稀之龄,笔耕不辍,相继出版了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等。
杨绛散文的数量虽不多,但冷静从容,冲淡自如,深情款款,在新时期散文领域独树一帜,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个性。
杨绛⋯身书香门第,性情淡泊,才情出众,同时又饱经尘世变换,领略了风霜雪雨。
她在散文中怀忆往昔、追想故人、感慨人生、洞察自我,自然而然地展露着她深厚的艺术功力、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崇高的人格修养。
读她的散文,仿佛在与一位温和而宽厚、睿智而幽默的长者品茗闲聊,听她讲童真童趣,述亲情友情,谈人生体验。
跟着她自由的心灵和笔触穿梭在时空轨迹中,浏览时代的斑斑痕迹,体会人性的林林总总。
她的散文没有虚伪和矫饰,从不故作崇高,只是以平实的笔触,静静地予人以淡泊、宁静的审美感受。
1 / 19杨绛散文大致可分为四种不同的题材:一是写文革前和其间的亲历感受的。
以《干校六记》《丙午丁未年纪事》《控诉大会》《第一次下乡》等为代表。
这是她散文中最富盛名的部分。
作者表现了在大跃进三反五反文革等运动中知识分子的命运:从讲台走上被批判台,从学者变成控诉对象,从大学校同走向社会主义农村。
命运的改变、肉体的摧残、精神的磨难令多少中国知识分子走上了绝路。
这个时代过去后,愤怒声讨、控诉批判是自然而然的,文学领域更是首当其冲。
杨绛作品风格
杨绛作品风格范文一:杨绛作品的独特风格杨绛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作品风格独特,见长于散文和小说创作。
她的作品以轻松活泼、生动幽默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杨绛作品的风格主要是以感情和人文关怀为主要特点,她注重人们内心的感受,剖析生命的意义。
在她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一种温暖、亲切、慵懒、闲适的意象。
作品中,作者善于描写家庭生活,以家庭作为表现平民生活的主要场所,能真实、细腻地把一个个平凡小人物的生活状态展现出来,表达人间情感。
在杨绛作品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她的诙谐幽默,作者以简单而生动的语言转述生活琐事,揭示微不足道的人情世故,使读者对所述现象比较容易入手体会,读后产生共鸣的有趣故事。
在杨绛的小说《家——和气生财》中,她巧妙地将生活中的琐事穿越到小说中,以简单的语言刻画小人物之间的情感,表现了一个大家庭和谐相处的状态,引导读者去关注家庭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
在杨绛那灵敏的笔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独具慧眼的观察,从而形成了一种洒脱、自在、想入非非的作品风格。
要点分析:1. 介绍杨绛的作品风格和作品类型;2. 探讨杨绛作品风格的主要特点,包括感情和人文关怀,家庭生活,诙谐幽默等;3. 分析杨绛小说《家——和气生财》;4. 内容流畅,用词贴切简洁明了,条理清晰,论点明确。
范文二:浅谈杨绛的文学风格特点杨绛是几代人敬仰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韵味,还有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和艺术价值。
她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手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首先,杨绛的文学风格注重感情和人文关怀,她能充分挖掘人性的深层次,于平淡的人生中,发现真正属于每个人的自由与幸福。
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出了无处不在的真,给读者带来一份温暖,同时也让人反思自己的生活,对生命有了更深的领悟。
其次,杨绛的作品中,家庭生活常常是主要表现场所。
她细腻地描绘了种种隔阂和和解的缘由,描写了平凡人的生活。
让读者领悟家和谐、温馨和美好的珍贵品质。
杨绛《我们仨》散文艺术表现手法赏析
杨绛《我们仨》散文艺术表现手法赏析杨绛《我们仨》散文艺术表现手法赏析《我们仨》艺术虚实相生、巧设悬念、典型性细致描写,合理背景描写以及写意手法等散文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无处不在,具有独特的魅力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下!一、虚实相生《我们仨》分为三部,第一部《我们俩老了》以梦境来开全书的序幕,可以看作本书的序言,正是因为这个关于行走中失去的梦,才会有后文的“钟书大概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就是完整记录这——“万里长梦”,前两部关于死亡,都是虚写,而第三部《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则以平实的语言实写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虚实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成就了本书的真切感人,杨绛在本书中将虚实相生这一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是本书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首先就全书而言,第一二部是虚写,第三部是实写,《我们俩老了》和《我们仨失散了》用梦境的形式刻画了杨绛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阶段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这一部分的故事并不是真实发生的,而是作者的匠心独运,通过新的角度刻画家人之间的爱,这与本书的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部中,杨绛用看透世事的淡然回忆一家三口六十多年的家庭生活,在一点一滴的细节中,这独特的一家人如同平常人家一样有泪有笑的生活,然而又有着学者家庭特有的与众不同之处,细细读来使人忍俊不禁。
关于死亡的虚写以及关于生活的实写,突出反映了杨绛对人生的独特看法,杨绛在回忆中淡化死亡的写法也可以看出她对于爱女以及爱人的深切怀念,正是因为对他们怀着深切的爱,因而也就不忍轻易翻出直面其中。
其次,就虚写死亡这一部分而言,仍旧有其内在的虚实相生,这一部分的虚实结合,其实也可以看作明暗线索的交替,走上古驿道,古驿道上相聚以及古驿道上相失三节,从表面上看是以寻找钱钟书为线索,实际上则是以钱媛的病情为线索的,这一部分开篇是全家人的温馨玩闹,而一个神秘的电话则打破了这种温馨,作者钱钟书的消失,杨绛和钱媛开始踏上寻找之途,功夫不负有心人,俩人最终找到他并天天探望并相聚,这些事情都是依靠钱钟书这一明线予以串联而成的,而暗线则是钱媛在寻找过程中旧病复发,直至最终住院,而她住院期间的情景则是通过杨绛每晚的梦境表现的。
赏析杨绛《命若琴弦》
赏析杨绛《命若琴弦》
《命若琴弦》是杨绛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对琴弦的比喻,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通过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思考,使人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文章开篇,作者以“一生愈演愈奇,如琴弦一般被摔得奏出了悲壮的音调”来形容人的一生的曲折和磨砺。
这种描写巧妙地将人生与琴弦相联系,传达出一种深邃的哲理:生命如琴弦,经历了风雨洗礼,才能奏出绚丽的音响。
文章中,作者将琴弦比作生命的韧性和坚韧不拔。
她写道:“琴弦淡然而安详,不为名利所动,依然奏音。
”生命本身也应如琴弦般,坚韧地去面对众多的挑战和困难,但仍然能够发出动人心魄的音符。
同时,作者对人生的渺小也表达了自己的思考。
她写道:“众人俾狗马之形,我则鸦雀无声地藏在一卷书里。
”通过对自己的生命态度的反思,作者想要表达出人生应该有一种宁静和独立的精神境界,不受外界的干扰而保持内心的平静。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透过琴弦与生命相互呼应的意象,表达了
对生命的独特理解:“琴弦如水般平静,音声令人深悟。
一弦之声,人意殊深。
”这句话凝聚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生命就如同琴
弦一般,平静安详,只有通过深深地悟透,才能领悟到其独特的价
值与意义。
总而言之,杨绛的《命若琴弦》通过琴弦的比喻,表达了对生
命的深刻思考和独特理解。
她认为生命应该像琴弦一般,坚韧而安详,面对一切挑战勇敢前行,同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独立的精神境界。
这篇文章给予人们启示和思考,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更加珍
惜生命,理解其中的真谛。
关于杨绛散文及点评字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一览
关于杨绛散文及点评100字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一览杨绛散文及点评100字一最近又好好读了一遍这本书,我读书有个小时候就留下的坏习惯,囫囵吞枣,大概看看。
人家问起,我就说,那个啊,看过看过,好象自己读过很多书似的,其实呢,早就忘记得无边无际。
后来长大些,就不读书了。
原因很可笑,就是避免成为书呆子,和周围人没法沟通。
不废话了,转正题。
高中时候看过《围城》,还买了一本,让我弄丢了现在。
看的时候就挑有趣的章节,乐着看的。
然后注重看结尾是不是大团圆,很失望。
很不理解为什么方鸿渐不争取唐晓芙,糊里糊涂地要娶孙柔嘉,结尾还过的那么凄惨,很是郁闷。
呵呵。
可见我从小是个完美主义者。
和将将在一起以后,一起又看了一遍电视剧才开始理解。
一个懦弱,得过且过的人生,他就得是那样,观众因为他可亲,就希望他有好的结局。
可是人生就是这么不完美,我的接受。
那是钱钟书在上海沦陷时候写的,不能工作,心情不好,而且书也就写到那里,(ps电视剧里的苏文纨的演员我很喜欢,而且比书里美好多了,让人惋惜。
唐晓芙没有书里美好,不够有魅力。
)可以安慰的是,作者的人生不是悲剧,这已故老头儿婚姻美满,事业成功。
他的妻子杨绛,一个近代少见的大家闺秀,两个人很相配。
非常幸福。
最先看的是杨绛的《洗澡》,感觉没意思,确实她没有钱钟书幽默,恩,这种才华绝对是天生的。
后来看《我们仨》,大概知道了他们的生活,这两本书都没有我现在说的这本《杨绛散文》好。
《杨绛散文》里面包含了各个时期她写的散文,记事( 干校六记、丙午丁末年纪事、第一次下乡 ),写人( 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记钱锺书与《围城》、记杨必、顺姐的自由恋爱、老王 )等等。
丙午丁末年纪事里,是文革时期受的迫害,这个印象特别深刻,她没有特别写那些害她的人,十分怀念那些给过温暖的人。
看了以后,感觉很舒服,特别安静的感觉。
再八卦一个,好象在记钱锺书与《围城》里,写钱锺书特别淘气,帮他家猫猫打架,提过和他家猫猫打架的是邻居林徽因家的,感觉两家关系不好,因为杨绛说了很多好朋友,但是只提过一次林徽因,还是邻居呢。
杨绛散文《老王》深度解读
杨绛散文《老王》深度解读杨绛先生的散文向来得到很高的评价:“严谨的写实作风使她的散文浑然本色,亲切可感;对道德尊严的执着追求使她的散文充满了人格的感召力;有距离的审美观照、美丑善恶互现手法形成其散文清雅隽永、豁达冲淡的艺术风格;理性与感性紧密交融的语言使其散文既富理趣又颇具小说神韵。
”《老王》是杨绛写于1984年的一篇散文,在选入中学课本后,引起界内人士的极大关注。
关注焦点是大家公认的作品文眼:“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为什么杨绛先生每当想起老王,总是心生“愧怍”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说,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存在之前,部分意义已经存在,在文本结束的时候,意义仍然在继续延伸,读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期待视野”对作品做出自己的理解。
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能使人思想发育、灵魂苏醒,从而构建出自己的精神大厦。
就作品本身而言,笔者认为,理解《老王》中的“愧怍”,不能离开老王生活的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想想文革中的“侮辱与被侮辱者”“损害与被损害者”,以及他们对待那段写满侮辱与损害的历史的态度,弄清老王不幸的深层原因(或者说生存环境),也许更容易把握“愧怍”的真正内涵。
我们不妨从三重关系入手,探索老王的“不幸”与杨绛先生的“愧怍”。
“我”和老王——经济关照与心灵相隔文章开篇就交代了“我”和老王的关系:“我”是坐车的,老王是拉车的,“坐”和“蹬”是不平等的,我们是主雇关系。
一个“常”字交代了“我”照顾老王的生意,这也是老王对“我”感激不尽的原因之一。
不同阶层的人认识基点存在差异,情感交流必然存在“隔”的状态,所以“我”和老王之间的交流仅限于无话找话的“说着闲话”。
老王也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这样的一种“珍惜”:“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送钱先生上医院,“坚决不肯拿钱”,“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老王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与杨绛一家的交往中,他感觉到了一种从他人那里未曾感受到的温暖和亲近,所以这种发自内心的帮助与钱无关。
杨绛《老王》语言特色赏析
杨绛《老王》语言特色赏析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作者通过精微、传神、别具一格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通过朗读、咀嚼、比较作品的语言会意、体情、悟理和品趣。
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往往高度生活化,看似平淡质朴,实则意味隽永。
莎士比亚说:“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杨绛的散文《老王》就有这样的魅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一、平淡之中流淌真情譬如在讲到老王的一只眼睛为什么会瞎时,文中说:“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我”在前面所闻的基础上做了两种推测,两次提到“不幸”,在平淡的叙述中对老王的遭遇寄寓深深的关切和同情。
又如在文章结尾,当“我”知道老王在送鸡蛋和香油后的第二天就死了,写到“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一个著名的学者对社会上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发出肺腑的感叹,流露了对弱者的悲悯的情怀,它可贵在“我”毫无掩饰,敞开心扉,反省自己,“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了他”,“我”在人格上真正尊重老王了吗?它深刻在用最朴实最本色的语言引发我们关注并帮助社会上的弱者,思考如何尊重他们,因为平凡的他们以诚实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良知,他们的人格是高尚的,他们的精神如同日月星辰,在历史的苍穹中永远发光。
曲高和寡难以产生演奏者和欣赏者共鸣的效应。
寻常的人和事,实实在在的感情,用本色无华的语言串起,入眼入心,欣赏者不被感动都难!二、平淡之中处处见精心《老王》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重点回忆了“我”与老王交往的四个生活片段。
在记叙的过程中前三个片段略写,详写了他在去世前的一天硬撑着身子给“我”送香油和鸡蛋一事,人物刻画极其细致逼真,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从语言描写看,有“嗯”“、我不吃”、“我不是要钱”,简简单单,却意味无穷。
老王是一个老实巴交、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不善言辞的人力车夫,因此他的语言非常简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日惊闻杨绛先生离世,举国文士齐痛哀。
先生遗言道,下葬再发讣告,想是不愿被打扰的。
让我们默默感怀先生,我们仨终于团聚了,先生完成了她在人间的整理,与她亲爱的丈夫和女儿团聚了。
【杨绛散文特点和意义】杨绛是中国式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新时期以来她以古稀之龄,笔耕不辍,相继出版了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等。
杨绛散文的数量虽不多,但冷静从容,冲淡自如,深情款款,在新时期散文领域独树一帜,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个性。
杨绛?身书香门第,性情淡泊,才情出众,同时又饱经尘世变换,领略了风霜雪雨。
她在散文中怀忆往昔、追想故人、感慨人生、洞察自我,自然而然地展露着她深厚的艺术功力、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崇高的人格修养。
读她的散文,仿佛在与一位温和而宽厚、睿智而幽默的长者品茗闲聊,听她讲童真童趣,述亲情友情,谈人生体验。
跟着她自由的心灵和笔触穿梭在时空轨迹中,浏览时代的斑斑痕迹,体会人性的林林总总。
她的散文没有虚伪和矫饰,从不故作崇高,只是以平实的笔触,静静地予人以淡泊、宁静的审美感受。
杨绛散文大致可分为四种不同的题材:一是写文革前和其间的亲历感受的。
以《干校六记》《丙午丁未年纪事》《控诉大会》《第一次下乡》等为代表。
这是她散文中最富盛名的部分。
作者表现了在“大跃进”“三反五反”“文革”等运动中知识分子的命运:从讲台走上被批判台,从学者变成控诉对象,从大学校同走向社会主义农村。
命运的改变、肉体的摧残、精神的磨难令多少中国知识分子走上了绝路。
这个时代过去后,愤怒声讨、控诉批判是自然而然的,文学领域更是首当其冲。
而在伤痕文学充斥文坛之时,杨绛却鲜有这种主流话语,她把自己受到的精神、肉体摧残平静地、默默地转入到自己的文本叙述中,采取了迥异于他人的远距离视角来痛定思痛。
如写被批斗游街的情景:……我们在笑骂声中不知跑了多少圈,初次意识到自己的脚底多么柔嫩。
等我们能直起身子,院子里的人已散去大半,很可能是并不欣赏这种表演。
我们的鞋袜都已不知去向,只好赤脚上楼回家。
……我戴着高帽,举着铜锣,给群众押着先到稠人广众的食堂去绕一周,然后又在院内各条大道上“游街”。
他们命我走几步就打两下锣,叫一声“我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想这有何难,就难倒了我?况且知识分子不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吗?叫又何妨!这里没有声泪俱下的血泪控诉,也没有义愤填膺的猛烈声讨,作者只是平和地把人物的真实境遇传达出来,但这种本真、细腻的描述却更加痛人心腑,字里行间都深刻地批判了野蛮愚昧的民族劣行,显示了作者乐观、倔强的个性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格。
杨绛不但没有沉溺于自我哀伤中玩味自己的苦难,反而在苦难中以豁达、宽和的心态观照生活,发掘其中的种种趣事,以诙谐幽默的笔墨勾画了特殊岁月中的温情世界。
她写何其芳拿泡肥皂的漱口杯去打红烧鱼;写扫厕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写恶劣环境中的黑夜“冒险”;写钱锺书在干校“脱胎换骨”而面目全非……毫不张扬、平静叙述着的,一切让人笑中含泪,体味着作者心中的辛酸与悲凉。
杨绛始终以一种达观的态度来再现生活,饱经苦难的生存磨练体现为一种自觉自然的质真和朴实,这是作者人格魅力的显现。
作为一个劫难中的知识分子,杨绛始终显示了她独立思考、不屈不挠的精神。
她想方设法去抢救《堂吉诃德》译稿,认为政治学习“耗费时间”“耽误业务工作”,这些“胆大妄为”的言行都显示了她不随波逐流、心口合一的个性。
她多次言道:“打我骂我欺侮我都不足以辱我,何况我所遭受的实在微不足道。
至于天天吃窝窝头咸菜的生活,又何足以折磨我呢?”所以历经整风、跃进、下乡、干校,倔强的杨绛“我还是依然故我”。
杨绛善于把苦难的生存体验升华为审美愉悦,她的淡泊宁静使她能在平淡如水的叙述中展示动荡岁月的乖谬,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创痛。
二是怀人记人之作。
一部分是怀念亲朋的,如《回忆我的父亲》《记杨必》《记钱锺书与(围城)》等追忆亲人,《记傅雷》《怀念石华父》《纪念温德先生》记叙朋友。
另一部分是以普通人为回忆对象,描述他们的喜怒哀乐。
如杨绛自己所说:“怀念的人,从极亲到极疏;追忆的事,从感我至深到漠不关心。
”无论何种,她都能舍大取小,以温情的细节结构篇章,既无阿谀溢美之辞,也无辛辣尖刻之语,文风朴实、真诚,远离功名利禄之心。
写自家亲人的散文因为爱之深、感之切而尽情尽兴。
父亲的严厉而温情,母亲的温良和慈爱,多次出现的“放焰口”,求母亲“真吃”瓜子等细节,都让读者心中泛起股股暖流。
写姑母杨荫瑜的种种不合时宜,怪怪的性格、打扮、行为以及死后怪模怪样的棺材,让人对其坎坷别扭的一生寄予深切的同情;写丈夫钱锺书的“痴”情种种,令人对大学者油然而生亲近之情;写小妹妹杨必的宁静、要强,童真的描述惹人心动。
活泼、生动,重性、重情,使杨绛对家人的感情跃然纸上。
抒写友情的文章中最出色的是《记傅雷》。
傅雷的严肃和含笑、固执和随和、孤傲与孤弱、认真和谦虚……,一件件生活小事使傅雷复活了一般。
如写傅雷在客厅待客时:忽然他灵机一动,蹑足走到通往楼梯的门旁,把门一开,只见门后哥哥弟弟背着脸并坐在门槛后面的台阶上,正缩着脖子笑呢傅雷一声呵斥,两个孩子在登登咚咚一阵凌乱的脚步声里逃跑上楼……客厅里渐渐回复了当初的气氛。
但过了一会,在笑声中,傅雷又突然过去开那扇门,阿聪、阿敏依然鬼头鬼脑并坐原处偷听。
这回傅雷可冒火了,……只听得傅雷厉声呵喝,夹杂着梅馥的调解和责怪;一个孩子想是哭了,另一个还想为自己辩白。
……傅雷回客厅来,脸都气青了。
“唉,傅雷就是这样!”个性鲜明的大学者形象就这样被杨绛真真切切地立在读者面前。
写普通人的散文主要有《顺姐的“自由恋爱”》《阿福和阿灵》《赵佩荣与强英雄》《林奶奶》《老王》等。
对于这些身处社会下层的人,杨绛充满了爱心和同情。
她善于从他们的生活中摄取富有典型性的语言和细节,挖掘出他们身上的美质和弱点,反映出他们的生存状态。
无论是可怜的顺姐、能干的林奶奶、厚道的老王,还是痴阿福、笨阿灵、爱吹乎的赵佩荣都写得活灵活现,表现了作者对个体生命生存状态的关注、同情和理解。
这类作品在整体叙述中偏重“他人”,注重人物刻画而非作者自身感情的抒发,可以称作是小说化的散文。
三是追忆旧事的散文,如《大王庙》《闯祸的边缘》《小吹牛》《黑皮阿二》《吾先生》《“遇仙”记》《客气的日本人》《第一次观礼》等,大抵是作者以过去年月的记忆为材料,兴之所至之作。
杨绛完全以平常人的亲近感去抒写往事,既不美化自己,也不丑化他人,尽可能保持生活记忆的原生状态。
写与日本兵对峙后成了众人议论的中心,“恨不能放声大哭”;写得到黑社会头目的名片“乐得心上开花”,“几番拿出来卖弄”;写初到大王庙小学的“傻里傻气”;写自己颇觉蹊跷的宿舍奇遇;……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个饱经风霜的高龄老人回忆自己少女少妇时代的往事,不但没有一点老气横秋、矫揉造作之感,还能写得篇篇生动、处处诙谐、趣味盎然,确非一般。
杨绛以她年轻的心使读者在平平凡儿的生活、平淡兀奇的描述中体会到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她丰富的生活情趣。
对散文家来说,情趣是异常重要的素质之一。
这种情趣兼有孩童的天真与义人的雅致,完全没有老于世故的做作和家庭主妇般的庸俗。
杨绛能于凡常、琐细的生活形态中发现它,表现它,这与她的个性是极为相符的。
这类作品题材细小,作者拉家常般的“任心闲话”,显示了杨绛淡泊宁静、真实质朴的个性,也显示了她的自爱、自尊的一面,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性格。
四是想象奇特瑰丽的心灵散文,最能显示杨绛的个性气质和艺术品位。
《孟婆茶》《软红尘里?楔子》是非写实性的,前者写“我”登上了由红尘世界开往西方的自动化传送带在云海弛行,中途要到孟婆店喝茶,据说喝了孟婆茶就能将一切忘干净。
在孟婆店上楼的人可以回顾一生从而撂下一切,不想上楼的人就要抛掉“身上、头里、心里、肚星”的“私货”,因为“夹带着私货过不了关”。
杨绛觉得自己夹带着好多“私货”,要及早清理。
后者虚拟了女娲与太白星君的对话,女娲感叹天地破败得不堪收拾,战火愈烧愈烈,瘟疫愈出愈奇,现代化污染了江湖海洋,天灾也到处肆虐,而芸芸众生却蒙在软红尘黾,懵懵懂懂,只争求自己的幸福。
显然,所谓梦境和神域都是杨绛人生经验、人性思索的外在表现手段。
她借助玄妙、神奇、象征的超现实主义手法倾诉了自己的心灵世界。
她对现代社会弊病的洞察和忧虑,她对自我的大胆解剖,使这两篇作品具有独特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
《隐身衣》和《读书苦乐》也是杨绛阅尽人间世事的智慧结晶。
世人若要能得到“卑微”制作的隐身衣,就能“万人如海一身藏”,摆脱羁束,自由邀游;就能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地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读书,被杨绛生动奇绝地喻为“隐身”的串门儿,不论古今中外的名人,都可以登堂入室或不辞而别,洗耳恭听或抽身而退;每一本书都是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面别有天地日月,书的境地贯通三界一一现在界、过去界、未来界。
作者以其博古通今的文化优势向读者尽情展示读书的“乐在其中”。
这类散文以流畅洒脱的文笔,带读者畅游作者的人生体悟和心路历程,在想象、诗化的艺术境界中显示出作者心灵的自由自存、人格的旷达冲淡、思想的深邃奇妙、性情的谦和练达,大有一种非杨绛不能为之的感觉,这是杨绛人格修养和艺术修养的集中体现。
杨绛散文充满了童心、爱心、真心,洋溢着人心、人情、人性,她把自己复杂的人生况味体验升华为散文创作,为文坛献上了一道风味独特的“美味佳肴”。
总体看来,其独到之处有:首先,杨绛的散文显示了她丰瞻的学识、实在的生活体验和高尚的人格修养。
杨绛的人生经历使她在学识、生活历练、人格修为上极占优势,她通晓天文地理、中外文章,思路开阔无滞,下笔信马游僵;她淡泊功名利禄,超脱尘世浮华,以平常心宽厚细腻地对待生活;她阅尽浮沉,能把深度的人性体验缓缓倾诉,洒脱而不失柔情,颇具大家风范,与所谓女性散文的“小家子气”绝缘。
散文是非常个人化的、展示作者人格的文体,杨绛的学识、才情、人格修养渗透在她的散文作品中,自然率真地流露着,情是心灵深处点滴渗涌而出,思是人生体验百炼而生,情思相融,深远绵长。
其次,杨绛的散文以平常心写平常事,谦和自然,淡泊宁静。
杨绛平和超脱,无论题材还是手法,她都能超越世俗,把审视的焦点放在平凡的生活中,信手拈事,随意写情,追求情感的自由和自然,情愫从容而富于情趣。
以小见大是她常用的手法,无论是写文革还是忆亲朋,或是写自己都是如此。
“文革”给他们这对国宝级的夫妻学者带来的心灵痛苦和肉体折磨,常常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给默存找出块长方的小木片,自己用大碗扣在硬纸上画了个圆圈剪下,两人各按规定,精工巧制:做好了牌子,工楷写上自己一款款罪名,然后穿上绳子,各自挂在胸前,互相欣赏。
有一天默存回家,头发给人剃掉纵横两道,现出一个“十”字;这就是所谓“怪头”。
幸好我向来是他的理发师,赶紧把他的“学士头” 改为“和尚头”……剃“阴阳头”、挂“罪名牌”的恶劣行径曾经使众多知名人物不堪忍受而撒手人寰,杨绛却能泰然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