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散文读后感3篇

合集下载

杨绛散文心得体会3篇

杨绛散文心得体会3篇

杨绛散文心得体会3篇杨绛散文心得体会范文1:近日读完了杨绛的散文集,感想颇多,收获亦颇多。

我是在学完《老王》后买了她的文集的。

厚厚的一本书里,藏着无数个故事。

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当属《干校六记》。

《干校六记》分为六篇短文,即《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分别讲述了杨绛先生下放到农村后的六件事情。

读罢此文,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下放这么辛苦的事情,在杨绛先生的笔下竟然如此的温暖而充满情趣。

在干校的生活本身根本不可能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下放,意味着告别家乡,离别亲人,想想,一个个都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知识分子,倏的就被要求去干农活,一个养尊处优的学者一下子沦就为了一个卖劳力的苦工。

在那个黑暗到看不见一丝曙光的年代里,很多人甚至做好了“一去不复返”的准备。

然而在杨绛先生的眼里,下放不过是一次特殊的人生经历。

离别固然是痛苦的,但是她认为她和丈夫钱钟书先生所在的干校离的很近经常可以见面,而对于女儿,“她不是一个脆弱的女孩子,我该可以撇下她。

”在劳动的时候,不论是当地人还是一同下放的“校友”,大家都很照顾她,让她干最轻的活,干最简单的活。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作品里说干校生活很辛苦,很困难,然而这样的情绪在杨绛散文中却少有见到。

难道是干校和干校之间的差别不成?我看不然。

怕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吧。

悲观主义者们总喜欢拿困境和最美好的东西作莫名其妙的对比,最终得出悲观的结论。

好与坏总在一念思量,在客观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态度也许会收获完全不同的生活。

然而,细细想来,《干校六记》也不是全然不悲的。

作者只不过是运用一种冷幽默的方式,从另一个角度,平静地诠释着“”的荒唐和悲哀。

作者是在安慰自己,也是在安慰千万和她处境相同的人。

她努力地用喜剧的语言来冲淡悲剧的伤感,使经历过那段黑暗的人们,能够获得一丝慰藉,而不会把悲伤的情绪传染给那些没有经历过“”的人。

她不希望读者随着她痛苦。

杨绛散文选读后感

杨绛散文选读后感

杨绛散文选读后感杨绛散文选读后感1这本书是那种古朴庄重的装桢,一如老一辈学人严谨朴实的为人,又仿佛是久藏窖底的陈年佳酿,让人望而生敬,闻之欲醉.决定买这本书是因为看了几本杂志上的介绍,买前几日,我有种渴望见到久别的恋人那样迫切的心情;买下后挑灯夜读一口气看完,感慨颇多.书中文字皆从肺腑流出,行文用笔皆由情牵系,让我也为之而牵肠挂肚.我感触最深的是主人公的深挚亲情,永恒恋情和爱书痴情以及淡泊名利的性情.作者以母性的慈爱诉说一生对女儿的牵挂,还有生女儿时的艰难,以及伴着女儿的成长的抚育教化,时时处处流露着一位母亲对晚辈的深情厚爱.父女俩的亲情加友情使我除了感动还有惊讶.女儿长大后对父母的关心呵护,都让我想到为人子女的责任.他们一家三口同甘共苦,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人生历程让我感慨良多,羡慕不已.他们的相处既有各不相扰的专心读书,又有融洽愉悦,妙趣横生的温馨幸福,这真是一个不同寻常的遇合.三人艘历经坎坷与磨难,却音问一起的彼此宽慰,共同承担,从而创造乐趣和甜润.这样的家庭,这样的人生,真让人羡慕!钱钟书和杨绛的恋情更是永恒深挚,历久弥新,让我感慨万端,不由的想起了古诗里说的:"只羡鸳鸯不羡仙".两位携手走过六十余年的坎坷人生路,彼此互相支持,成就卓著,情深意重.钱先生人生的最后四年卧床不起,杨绛先生也已高龄,但仍侍奉汤药,悉心照料,使他平静的走完最后的人生岁月.这种永恒的爱情,这样莫逆于心的人生伴侣,可感天地日月,让普天下的人们由衷生羡!而这永恒爱情的源头是两人对书的热爱.正是志同道合成就了这一对文学大师夫妻.生活的困苦,因为有书香的沁润而变得甜美快乐;时局的动荡,因为有阅读的充实而保持着内心的宁静镇定.正因为沉入书海的濡染,造就了他们的博学多才和聪明睿智;修养成了淡泊名利,不忧不惧的仁者气概.因为读书著述,而卓然挺立于世间,道德*,深受世人的尊崇与爱戴.先生不朽,先生永生.先生的不要名声,但其著作的魅力在崇敬的心中永远留下了鼎鼎声名.先生虽未期,身后人缅怀,我在读书的过程中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一家人,并庆幸自己也是一个纯正的书痴,这一点上可以靠近先生.此生此世,能向先生靠近一点点将是我永生的追求!先生淡泊名利的性情实为古今少有,让人肃然起敬.杨绛先生在书中写道:"嘤其鸣兮,求其友声. 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百年之后.钱钟书先生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多几个知己,不求有名有声."达观的智者甘坐冷板凳,深知名气之累,但求几个琴瑟相和的知音.张学良有诗云:"白发催人老,虚名误人深"蔡元培说:"纵留万古名何用?但求霎那心太平"此皆久负盛名之人的切身体会,诗经中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否心灵自由人.知音是骨子里相互体谅,深切理解,旗鼓相当的朋友,多求不得,也不可求,有几个就足矣.正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钱钟书个性鲜明,也让人尊敬 ,不见蒋介石,从不炫耀曾翻译毛泽东文选毛泽东诗词,不参加国宴,不当文学所顾问,不社会科学院的副院长,这些都是多少世人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光环与荣耀,先生却惟恐避之而不及.这是何等的心胸?其卓尔不群之状怎能不折服?书末有两段话也让我深思."人世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是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所,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这真是智者将历尽沧桑后体悟出来的人生箴言,听着这些伴着淡淡的忧伤的诉说,我也受到些引导和启发.没有永远这才是真切实在的人生."永远"只能在永远的追求中,没有长久的永远,只有永恒的短暂,快乐也罢,忧伤也罢,都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归于淡漠.这都是教人正视世间的悲欢和人生的坎坷磨难.平静的面对,坦然的接受.尽管快乐总是夹杂着烦恼和忧伤,我们还是心甘情愿的忧伤并快乐着,同时,积极追求美好的人生,追求的结果都将是老病和死亡,而重要的是追求时体验生命的过程和充实心灵的过程.曾经经历的,就是曾经拥有的.体验,感悟,拥有,这就是充实自我生命的过程,也就不曾虚度此生,也就没有辜负父母和岁月赐予的生命!杨绛散文选读后感2本卷收入杨绛《干校六记》、《丙午丁未年纪事》、《将饮茶》、《杂忆与杂写》四部单行本散文。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范文5篇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范文5篇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范文5篇《我们仨》读后感怎么写?《我们仨》是一部由杨绛先生创作的散文,是作者与钱钟书的家庭生活回忆录。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杨绛《我们仨》读后感范文5篇_读《我们仨》有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范文(一)夏日午后,闲来无事,随后抽出书架上被遗忘许久的书籍,百无聊赖的翻看。

这是一本由杨绛先生写的散文随笔《我们仨》,此书曾经风靡海内外,当时仅是因为对杨绛先生92岁的高龄还能写出如此畅销的书籍,表示佩服至极,所以决定购买此书。

如今,我静下心来,再次阅读,便又有一翻不同的感受。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通过对日常琐事的描述,回忆一家三口在一起的那些温馨、快乐、艰难、沉痛的日子,大部分读者认为杨绛先生通过此书想要向读者表达的是: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

而我,通过此书,却看到了杨绛先生作为女性,这一生是多么的勇敢、坚韧、明亮,这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杨绛先生是勇敢的。

第一次和钱钟书先生见面,钱钟书先生就说:“我没有订婚。

”杨绛先生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

”。

杨绛先生在钱钟书先生面前勇于表达自己,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呈现出来,轻而易举的俘获了钱钟书先生的心,以至于钱钟书先生曾在诗歌里追忆他见到杨绛的第一眼:“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

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杨绛先生是坚韧的。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曾写到:“……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无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

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初到牛津,杨绛先生夫妻也曾面临过如今许多留学生都会遭际的问题——饮食的不适、交流的障碍、学业的挑战、异乡立足的艰难……从两个人到三个人,杨绛先生在他乡怀孕、生女,没有父母的帮助,和钟书先生一起抚养女儿;从国外留学回国后,在那段特殊历史时期,遭受不公平对待的历史时期,杨绛先生也能安然地面对,将家里大小事处理得井井有条;甚至,在女儿、丈夫先后离她而去后,她仍然像屹立在风雨中不折腰的玫瑰般,从未倒下,无不体现了杨绛先生坚韧的品质。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四篇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四篇

【导语】《我们仨》就像翻开的⼀⽚纸张,朴素稚嫩,⽆声息的融⼊整个⼈⼼⾥,仿佛是要在⾎管⾥流畅过的都是发了柔韧之⼒的波浪。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读后感频道!【篇⼀】杨绛《我们仨》读后感 “我⼀个⼈思念我们仨。

”这是书中涵义较深的⼀句话,也是给我感触颇多的⼀句话。

思念是什么滋味呢? 思念是⼀抹清风,拂过⼼间,温柔的,凉凉的。

思念是⼀杯咖啡,⼊⼝苦涩,却⽢之如饴。

思念是⼀折纸船,带着你我的期寄,飘向远⽅。

思念这样甜,却⼜这样苦,所以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美好时光,陪伴好我们的家⼈。

如此,⽅能不负时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步踏⼊此书,似⼊迷雾幻境,仿佛迷路的孩⼦般,不知⽅向,⼜似是隔岸观花,愈想看个真切,却愈加朦胧,兜兜转转,终于守得云开见⽉明,⼀切开始步⼊正轨…… 随杨绛⼥⼠沿着时光⾛到了她和钱先⽣初遇时,那时,他们风华正茂,⼀见倾⼼。

就这样,俩⼈携⼿⾛上了共同⽣活的道路。

后来,⼜喜得⼀⼥,钱瑗,开始了三⼈的⽣活。

钱先⽣童⼼未泯,经常逗钱瑗,乐此不疲,⼀直到暮年仍是如此。

⼈这⼀⽣不可能永远安逸,杨绛⼥⼠⼀家也是如此,他们经历了坎坷波折,但他们还是相扶相持的⾛过来了。

后来的后来,钱瑗和钱先⽣都先她⽽去,独留杨⼥⼠⼀⼈静静地思念他们仨的共同时光。

每次读起此书,⼼中总有⼀股暖流划过,这书,就像那绿茶,平平淡淡,温温润润,却⼜给⼈强烈的震撼,那是家的温馨啊!所谓⼤师⼿笔,就是给⼈以灵魂的感召吧。

珍惜与家⼈在⼀起的⽇⼦,⽆论喜悦的,还是带有淡淡哀愁的,都将成为我们今后最珍贵的回忆。

毕竟,最美的长情是陪伴。

愿杨绛⼥⼠带着⼼中的思念,⼀路⾛下去。

【篇⼆】杨绛《我们仨》读后感 这是关于亲情、回忆、思念的叙述,它有个通俗不过的主题——我们仨。

这本书讲述了钱钟书温馨的家。

在这个家中三个⼈互相守护的感⼈故事。

它好像⼀抹清风,那么的清新,吹散⾛噪热,陪伴我的暑假。

简单的三个字,却包含着⼀个家庭的互爱,不多不少,似他们每句话前加上的“我们仨”成为了彼此之间的默契。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1《我们仨》是钱锺书和杨绛的女儿钱媛在病床上开始的,她只草草列了个内容清单,写了五篇,就再也无法写下去了,去世时六十一岁。

钱锺书在女儿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九八年岁末,离开老伴驾鹤西行。

在处理好一些后事之后,九十二岁的杨绛于2008年年底接过女儿的笔,记叙了他们仨相亲相爱的一生。

平心而论,钱媛虽然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博览群书,却大概因为她是英语专业的缘故,中文文章写得十分逊色,流水账一般。

作为母亲,杨绛对此也有遗憾,她在书中写道:“阿媛是我生平杰作,锺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

她上高中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

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而同样是平铺直叙,杨绛文字的感染力要强得多,像一位老奶奶在历数家珍,使读者饶有兴味,不嫌唠叨。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2“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

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杨绛奶奶在书中写到。

这是一个关于她和她爱的女儿圆圆以及她的丈夫钟书之间的感人故事。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

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

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

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们仨’,如此简单的三个字,也正是这么简单的三个字背后却蕴含着多少故事以及对曾经一起度过的时光的无限眷恋。

曾经“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这,是杨绛奶奶在失去两个最亲的人或者说是两个要好的朋友后对曾经的往事的回忆,纵然以前再苦再累却还有钟书和圆圆相伴,如今却只剩她一个人……她曾这样说“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我们仨》读后感1杨绛先生著书《我们仨》,我再一次细细品味了一遍,而这次阅读完,我决定把内心的感受写下来,并将在未来的时光中持之以恒写读后感,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读书不断进步。

杨绛先生百岁高龄提笔写书,令人敬仰,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书中讲述了杨绛先生重温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一家三口共同生活的岁月,那些单纯朴素又盛满温情的亲情故事。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独特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用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7月伉俪二人赴英国牛津求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回国后直到1998年女儿和丈夫相继去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难忘经历。

如果让我写“我们仨”,我也会像钱瑗一样,尽管到了六十岁的时候还是会细细回忆我和我的父亲母亲,我们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点滴生活。

我会写父亲是多么疼爱我,从小到大对我不打不骂,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我会写母亲是怎么教育我,做一个善良、诚实、勇敢、勤劳、平和的人。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也没有永远,当一家三口相聚相守时,要时常想到人生道路尽头总会相散,珍惜与家人的团聚,努力让生活变得甜润快乐,就如杨绛先生一家三口伉俪情深子女孝顺,深爱“我们仨”。

《我们仨》读后感25月25日,电视新闻、报纸及各大新闻媒体,都重点报道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世纪老人离世的消息,她就是杨绛先生。

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

而更为大家所知晓的就是她是钱钟书的夫人。

一个满腹才华却甘于人后,一个一直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人。

甚至在暮年她也坚持笔耕不辍地翻译与写作。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出版的散文随笔,那年她已93岁高龄。

这本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正如杨先生所说,这是一个“万里长梦”。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精选25篇)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精选25篇)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精选2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精选2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篇1很平静地看完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一位老人对于往事的娓娓道来和对故人的怀念。

在那个动乱年代,“我”,阿圆,钟书,我们仨相依为伴,日子艰辛却也其乐融融。

书中囊括了“我们仨”一起走过的大半生,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简朴平淡,却也有工作、阅读、探险等雅趣的点缀。

让人钦佩和羡慕的不仅是三人的成就,更是这一家人为人处事的方式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三人间流淌的无以言说的爱。

父母对孩子的牵挂、女儿对父母的体贴、钟书先生与杨先生的相知相惜,总是那么细腻,那么温润无声。

像春风,像细雨,像蜂蜜,甜得化不开。

看完杨先生和钟书先生的夫妻日常,我想起一句,轰轰烈烈的一时总比不过相敬如宾的一生。

你容我的皮,我知你的痴。

特别是那段钟书先生对杨先生那句“没事,我会解决好”深信不疑的描写,真的是很让人羡慕了,却丝毫不嫌狗粮吃得撑。

我还想起一句,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真正厉害的人,远不止在某一领域有斐然的成绩或极高的造诣,在生活的各处都会显出他与别人的不同。

钟书先生是如此,杨先生是如此,阿圆亦是如此。

把生活的苦写成诗,再放到蜜罐里蜜一蜜,多年以后,再拿出供人品尝,就只剩下甜了。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篇2在杨绛先生去世的时候,我才隐约知道她是谁,之前只是听说过,可能因为我读的书很少。

开始还以为是个男人,估计也有人和我一样会好奇,明明是个女人为何以先生自称?先生的含义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对年长而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另一种是对别人的敬称,首先是对老师的敬称,其次是对医生道士等等。

对女性称之为先生时,多称呼那些教师,女学者或是德高望重具有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女性。

杨绛散文读后感800字_读后感作文_

杨绛散文读后感800字_读后感作文_

杨绛散文读后感800字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

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杨绛读后感800字,希望大家喜歡!杨绛散文读后感800字篇一几年前,读过《杨绛散文》。

今年获悉,5月25日凌晨,杨绛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惋惜之余,我又翻出《杨绛散文》细细回味。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xx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xx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现在谈谈我读过《杨绛散文》的读后感:杨绛先生的光彩点非常之多,我非常喜欢她。

要探讨杨绛先生,恐怕我还没那个能力。

在这里,我拣我擅长的谈,谈谈她的美。

杨绛先生是个美人,从年轻一直到年老,我一直认为她是个很美很美的美人。

在常人眼里,多数女人过了30岁,似乎就不是美人了,而杨绛先生不属此类。

我认为她是一位能优雅的美到最后的女人。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只有秦怡跟她有一拼。

在很多人眼里,美是光洁的皮肤,是窈窕的身段,是丰乳肥臀。

但我认为美没那么简单和肤浅。

还有一种美是由教育得来的高洁品格、高智商、高情商,以自信、善良、机灵、艺术气质的形式通过眼睛、表情从神采、举止、动作上充盈出来,给人充满魅力的感觉。

杨绛先生给人的就是这种感觉。

这种感觉是非常优雅的书卷气,非常温柔睿智,非常坚强仁爱。

有一种美,是放弃了自己在国内的大学学业,陪着钱钟书到英国法国留学……杨绛先生并没有因此取得国外的学历。

现在很多中国女人不舍得为了老公牺牲事业,然而杨绛先生用行动告诉这些中国女人,《玩偶之家》里的寻求自我实现的娜拉是可敬的,而选择牺牲奉献的克里斯蒂娜同样可贵!而杨绛先生不仅做过克里斯蒂娜,也做过娜拉。

【读后感】读《杨绛散文》有感

【读后感】读《杨绛散文》有感

【读后感】读《杨绛散文》有感杨绛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剧作家,她写的散文也别具一格。

前不久,我拜读了《杨绛散文》一书。

这本书的扉页上有这样一首诗:“我不与任何人争论,我鄙视任何人。

我热爱自然,其次是艺术。

我的手正在烘烤生命之火来取暖。

火枯萎了,我准备好了。

”这首诗反映了杨绛独立自主的性格和对艺术的追求。

这本书共收集了杨绛的近四十篇佳作,当我仔细品味这些精致的散文时,感觉到她的文章总是平易自然地娓娓道来,细腻而不乏哲理。

其文字不仅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同时,映现出她人格深处的凛然大气。

作者的优秀作品不计其数,其中《干校六记》就是其中之一。

在整篇文章中,她以惯常的方式讲述了干校劳动的一般经历。

从社科院的专家到接受干校改造的人,杨江没有抱怨命运的起伏不平,而是把所有的苦难视为一种人生的磨练。

《干校六章》的叙事平实自然,没有夸张、虚构和愤怒。

她对“文化大革命”的批评不是口号式的批评,而是让读者隐藏自己的品味。

《杨绛散文》还表现出了特有的幽默,如:夜空中的繁星,点点闪闪,轻松而不夸张。

《丙午丁末年记事》一文,荡漾出回味悠长的幽默,她在挨批斗时被剃阴阳头,只好做了一顶假发。

捂得头闷热不堪。

在对自身命运的彷徨和无奈中,那幽默的自嘲,实际是一种自我宽阔。

她把人生的心酸淡化处理,用含泪的笑,掩盖情感的创伤。

因此,杨绛的散文,似乎不是刻意的创作的,没有语言和结构上的雕琢。

但细读时,却在字里行间,透出了种种智慧和情感,犹如一杯清茶或温酒,包含着回味悠长的内涵。

通过阅读杨绛散文中作者的人生思想和对动荡时代的回味,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学者作家的风格。

杨绛散文集读后感3篇_读后感作文_

杨绛散文集读后感3篇_读后感作文_

杨绛散文集读后感3篇杨绛集读后感1读杨绛的散文,仿佛是在一个秋日的午后,金色的阳光的余晖铺满大地,洒在厚厚的落叶上,天空有鸟儿飞过,没有留下一丝痕迹,却带走了所有的喧嚣,站在窗前,手捧一杯醇香的茗茶,望着金色阳光与大地融为一片,世界如此宁静,生命的风车就在此时与这世界一同的静止不动,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这是我在初次读到杨绛散文时脑海里出现的画面,我用文字把它描绘下来,可是我的拙笔却无法描绘出当时心中的那份悸动,还有温暖与宁静,睿智与豁达。

杨绛散文的魅力到底在哪儿呢?平淡的语言,生活中最普通的故事情节,但就是这样最普通的组合却最打动人心。

她的的笔触不是自己的经历就是亲友的经历,以这样一种记叙散文的形式,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取材,记录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生死荣辱。

含蓄内敛,洞达生趣,向我们传达着生命的哲学与生活的智慧。

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1920xx年7月生于北京。

她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政治系,随后又考入了清华大学外语系的研究生,随后又赴法国、英国留学,曾任上海震旦大学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94年后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外语文学研究组研究员,现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我国着名的翻译家、散文家、小说家、和文艺评论家。

然而对我来说,这样去介绍一位我所喜欢的作家未免过于生硬,我应该更感性的语言来概括她,她是一位博学的学者,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是生活的智者,是与钱钟书同甘共苦的他的夫人,生活的磨砺赋予她的不仅是写做的灵感和素材,还赋予了她一份平淡超脱的人生态度,而她把这所有的一切都升华成一种艺术,通过淡淡的文字把她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一点一点倾诉给我们。

谈到杨绛的散文,首先是它的语言很有特色,平淡质朴,沉着含蓄,偶有生趣,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没有酒的浓烈,亦没有水的寡淡,她的这种语言风格对于此前的那种雕饰浮躁、虚夸的语言风格也是一种有力的抨击,以最朴质的手法反映最真实的东西,在《回忆我的父亲》和《回忆我的姑母》等文中都体现了这种语言特色,用平淡朴实的语言记录了她和父亲姑母之间日常生活中交往的的点点滴滴,特别是在《干校六记》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可当我看到她踽踽独归的背影,心上凄楚,忙闭上眼睛,越发能看到能看到她在我们破残凌乱的家里,独自收拾整理,忙又真开眼。

杨绛的作品读后感(精选3篇)

杨绛的作品读后感(精选3篇)

杨绛的作品读后感(精选3篇)杨绛的作品篇1相信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无不被悲苦不幸却善良真诚的老王深深打动。

老王的感恩之心是平凡的,却是最真挚的。

时刻敲击着我。

老王,底层的人力车夫,常常有“失群落伍”之感,没有亲人,“没出息”,有一只田螺眼,住在破败的小屋里。

但就是这样“卑微”的人,却有着自己高尚的灵魂。

“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送的冰比前任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车费减半”,特别在默存去医院时他坚决不肯拿钱,哑着嗓子悄悄问我还有钱吗?一个“悄悄”,一个“哑”写出了老王的善良,他怕丢了杨绛面子。

可杨绛对老王的情感,对老王这种心态,有点像现在的人对那些在建筑工地上劳动的建筑工人一样。

他们感激建筑工人给城市带来的变化,同情他们的辛劳,但他们从来只把他们当作民工,当作下层人民,甚至时时刻刻提防他们,怕他们给自己带来麻烦,给城市带来不安。

杨绛对老王付出的情感顶多是同情,同情他的苦,同情他的残疾,同情他的贫困。

老王对杨绛是亲人般的爱,而杨绛付出的顶多是怜悯。

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香油和鸡蛋是奢侈品,老王花了多少时间积攒下一桶油,他不给同院的穷哥们,不给他的侄子,只是因为在那荒凉的年代,在那势利的年代,他没有知音,没有亲情,他在这人世间唯一觉得给他温暖记忆的是杨绛一家人。

他觉得杨绛尊重他,理解他,以至他要在生命的回光返照的时候,去感谢她。

去和他这一辈子最亲的人告别,或许他希望得到心里安慰,或许他希望得到临终关怀。

当老王说我不是要钱的,杨绛解释说:“我知道,我知道。

”其实她并不知道,在那一瞬间她只知道用物质交换精神,她把人世间的东西看得太狭隘,太复杂。

老王需要的只是一点临终关怀就那么简单,她却本能地拒绝了,几年过后,她才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托尔斯泰说过:“理解是爱的别名。

”杨绛不理解这种大爱,她本能地拒绝了和他不是同一阶层的底层人。

知识分子的清高让她看不到老王人性的魅力,人性的光辉。

因为字里行间让人看不到杨绛温暖的心肠,“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面如死灰,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棚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杨绛文集读书心得(精选3篇)

杨绛文集读书心得(精选3篇)

杨绛文集读书心得(精选3篇)杨绛文集读书心得篇11994年我组织出版《杨绛译文集》后,就希望接着再出《杨绛文集》,可惜没有争取到书稿。

如今,终于看到印制十分精美的八卷本《杨绛文集》问世了,心里委实高兴。

认识钱锺书、杨绛先生已经二十多年了,杨先生的著译也陆续读过不少,但是,作为文集再系统加以阅读,我不仅被她笔下那种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文采所深深吸引,而且对杨先生崇高的人品有了更深的了解。

阅读这部文集,使我产生诸多联想,其中感触至深者有三。

首先,随遇而作,展现了一种自然美。

杨先生在自序中说:“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

”这些话,固然有自谦之意,但我觉得讲的确实是真话。

纵观杨先生的作品,除翻译外,大多是记事、记人、回忆、抒情、写意、论学、评书,这类、随笔,其题材都来自作者的生活,或随事即兴,或偶感而作,因而写得自然,耐人品味。

像人们熟知的《洗澡》、《干校六记》、《丙午丁未年纪事》等篇,都是以杨先生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干校劳动和“文革”陪斗中的亲身经历有感而作。

时下有些作家的文章,明显是故作卖弄和哗众取宠。

而杨先生这些文章,真诚,质朴,没有做作,更没有矫情,给人一种特真实、特自然的感觉。

请看《洗澡》中丁宝桂做检讨那一段描写:丁在检讨完四条错误之后,先是“坐下茫然四顾。

像一个淹在水里的人,虽然脑袋还在水上,身子却直住下沉。

”而在检讨被大家拍手通过之后,“丁宝桂放下了一颗悬在腔子里的心,快活得几乎下泪。

他好像中了状元又被千金小姐打中了绣球,如梦非梦,似醒非醒,一路回家好像是浮着飘着的。

”作者把做检讨前后的心情,做了反差极大的对比,读来令人感同身受。

类似这种展现自然美的文章,还有很多。

其次,这部文集提供了许多有关钱锺书先生的信息。

钱先生一向拒绝张扬,极少写文章讲到自己,以至他的学术思想、乃至他的处世待人,都留下了不少被人关注的“谜”。

特别在钱先生逝世以后,对有些“谜”的不同解读仿佛更多了,有的简直被猜歪了。

杨绛作品《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9篇)

杨绛作品《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9篇)

杨绛作品《我们仨》〔精选19篇〕杨绛作品《我们仨》〔精选19篇〕杨绛作品《我们仨》1文学做了上百上千年,做的不过一件事,爱恨别离。

钱钟书一家人在古栈道上相遇,也在古栈道上相失。

三个人或紧紧蜷在船上,或孱弱躺在病床,或蹒跚走在路上,灵魂却倚靠在一起。

南柯一梦,如同星河般缥缈,但也似山峰般坚决。

诗书,庖厨,别离,相聚...生活是这个家庭做了一生的梦,落在层峦耸翠中。

一种坚韧把他们缠绕在一起,所以即使面对光阴的流逝,疾病的侵扰,仍然“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这坚韧似金丝银缕,把他们郁郁青青的岁月编成了一场盛世。

钱钟书和杨绛可谓是伟人了,他们的一生称之为盛世,原因却并不在于此。

因为纵然声名远扬,但面对生死,人还是人,还是沧海一粟。

漫说人生一百年,生命有限,而爱不朽。

杨绛先生曾说“因有两人陪伴,可相依为命”,他们进入彼此的生命,互相依靠,奋力前行。

爱情的热烈与冲动,已经交织成温顺绵长的亲情。

钱钟书在前面渐渐地走,杨绛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这样的小梦被拉成万里长梦,才是他们的盛世。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我们茕茕孑立,一边看着这样那样的梦,一边不自知地坠入自己的梦中。

我们赞颂别人的盛世,殊不知自己也早已踏上了征程。

年少春衫薄,青云之志不坠,不是我们的坚韧吗?风雪满道,盼故人早晚上高台,是我们互相的扶持啊。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感情却是可以延续的。

其实我们和身边的人早已被那样坚韧的丝线缠绕在一起了,所以才敢有移山填海,志气如斯的坚决,而且也会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私情,还有所恃知己,肝胆相照的友谊。

一步步探究而来的,这些是我们自己的盛世啊。

“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我们仨》是杨绛晚年的一个盛世回首,而脚下的路才是我们如今要去奔赴的。

杨绛作品《我们仨》2愿此生唯有死别,没有生离。

读完此书,是对杨绛先生升起万丈敬意!她用平实的笔调,有时还捎带愉悦的,轻快的感触,来表达一家人为求学,为工作,为避难,为团聚而颠沛流离的坎坷人生。

杨绛散文集读后感_作文3000字_读后感作文_

杨绛散文集读后感_作文3000字_读后感作文_

杨绛散文集读后感杨绛先生着述甚丰,诸多成就中,最令读者心仪。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杨绛散文集读后感,希望您喜欢!杨绛散文集读后感篇一杨绛先生着述甚丰,诸多成就中,散文最令读者心仪。

读先生的文章,如与一位相交多年的老友对饮:酒淡而意永,余味绵绵,愈品愈甘,流于唇齿,畅于心间!初嚼先生文字,并无突崛之感,平易、质朴,甚至可谓“朴素”。

(窃以为钱钟书的文字,尤其是散文,较其夫人,不免狡黠之余多了些许卖弄,难免晦涩)然朴素的字句似一条脉脉溪流:舒缓、清澈,淙淙流来,竟不挟一粒沙石。

(有批评家称之——清新文字)清新,固然是先生行文的特质之一,但清新之外,似乎孕有更富张力的文字美感。

《杨绛散文》所涉及内容极广。

有序跋、学术艺评、追忆往事、人物、前言、书评等等。

每一种题材的文章于先生笔下均晓畅通透。

先生叙事,似在小写意,一笔一划都恰到好处,并无层层泼染的磅礴气势。

娓娓道来,亲切至极。

文章的叙事结构简单、条理,营造了异常广阔的想象空间。

读者于其中可任意进退。

余以为《干校六记》最具先生的文字风格——简单真诚。

《六记》虽记录的是一个黑暗年代中的种种艰辛,读来竟无半点酸涩,只是琐事。

(难怪先生在她的《丙午丁未年纪事——乌云与金边》中自嘲又不无嘲讽地说:“我只是反复自慰:假如我短寿,我的一辈子早就完了,也不能再责望自己做这样那样的事;我不能像莎士比亚《暴风雨》里的米兰达惊呼“人类多美呀。

啊,美丽的新世界······!”我却看到了好个新奇的世界。

”)于是这串串琐事,成就了《六记》中人物的韵味、人情。

《六记》的文字很平静,甚至有些明快。

先生在追忆往事的过程中并没有引导我们去诅咒黑暗、声讨罪恶,她就像一个行走在暗夜里的歌者,叩磬而歌,呼唤光明。

先生回首往事的姿态惟剩两种——乐观、宽恕,也恰恰是《六记》的魅力所在。

《六记》末尾先生写道:“……据说,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了……,看不到这次名单上的老弱病残,又使我愧汗,但不论多么愧汗感激,都不能压减私心的忻喜……琐事历历,犹如在目前。

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精选19篇)

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精选19篇)

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篇1《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之时的著作,其首次坦陈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

并以多篇精彩随笔对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证。

此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杨绛先生对鬼与神、关于人、灵与肉等问题的思考与认知。

第二部分是是有多篇散文组成的。

对于这本书我所感受到的是对杨绛先生的敬意。

作为一位96岁高龄老人,在躺在医院病床上时还在思考。

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与大部分中国女性老人不同的人性光辉。

在中国,我看到太多年老的老人在老了以后每天就是打麻将、唠家常、东家长西家短,要不就是做家务。

好似他们的生活千篇一律,就这样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一天又一天的过,然后等到生命的尽头。

如果真的就是这样过活倒也算是舒心的吧。

但是,我所看到的可不只是这样。

往往伴随着的是,身体的疾病、奋不顾身的扎入后一辈的生活中,比如带孙子,管下一代。

要么就是觉得孩子不孝啊之类的。

当我的身边大部分都是这样的老人时,我便思考若我有朝一日变老了,我会变成他们这样吗?若是这样有何意义?大部分的生活都奉献给了家庭,孩子。

然后对孩子说我这么苦这么累都是因为你啊。

弄得孩子又无奈又气愤。

为什么喜欢杨绛先生?因为在她的身上,她的人生经历中让我感受到活着可以这么好,这么有希望。

如今杨绛先生一百多岁了,岁月的风尘难掩她的风华。

我的手机中保留了她头发花白却任然埋头书中认真写作的照片。

这一幕非常打动我。

我希望能当我老去的时候,我可以像她一样,充实淡然的朝天国进发。

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篇2“有修养的人,能喜怒不形于色。

但不形于色,未必喜怒不影响他的判断选择。

要等感情得到了相当的满足或发泄,平静下来,智力才不受感情的驱使。

读杨绛散文有感(2)

读杨绛散文有感(2)

读杨绛散文有感(2)读杨绛散文有感篇3杨绛的文字,特别是她后期的文章,非常朴素,虽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却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我觉得这样的朴实远比那些非常靓丽的字眼来得深沉。

这是一种生活的沉淀,也是一种深厚文字功底的积累。

很喜爱她的文字,读她的故事,就仿佛在聆听一个老人在向你娓娓道来她过往的经历,虽然她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但她没有大喜大悲的彻悟,也没有一惊一咋的矫情。

有的却是乐观向上,坚韧平和,她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一种人性的光辉。

在《散文》的扉页,有杨绛译自兰德诗中的手迹“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其实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一窥杨绛的人生观及她的处事信念,她不争,和谁都不争;她善良,对谁都一样;她富有爱心,尤其对于那些弱者;她平和,即使面对生死离别,任何的不公……在她的“干校六记”和“丙午丁末年纪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面对那场滑稽不合情理的文化革命,面对知识分子被下放农村接受“再教育”时那种物质的贫乏、体力上的劳累和精神上所受的苦闷,以及在“”是所受到的折磨,她依然那么淡定乐观。

在刚下放干校时,她写道“炼人靠体力劳动。

”---------“干校的劳动有多种,大暑天,清晨三点空着肚子就下地。

”……“我费尽吃奶的力气,一锹下去,只筑出一道白痕,引得小伙子们大笑。

”“我们奉为老师的贫下中农,对干校学员却很见外。

我们种的白薯,好几垅一夜间全偷光。

我们种的菜,每到长足就被偷掉。

他们说‘你们天天买菜吃,还自己种菜!’我们种的树苗,被他们拔去,又在集市上出售。

我们收割黄豆的时候,他们不等我们收完就来抢收,还骂‘你们吃商品粮的!’”对于这些,杨绛没有愤恨,没有叫喧,只是就事论事地细细说来,让人感到些许的无奈和源自知识分子的那份柔弱,就如同他们夫妇俩面对恶邻,只是选择了躲避,搬到狭小的一间办公室居住一样。

在写到欢送最先下放的文学所时,她写道“两队人员整队而出;红旗开处,俞平老和俞师母领队当先。

杨绛散文集读后感

杨绛散文集读后感

杨绛散文集读后感杨绛是当代中国著名作家,她的散文作品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

她的散文作品涉及了生活、情感、人生、文学等多个方面,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感悟。

读完杨绛的散文集,我深深感受到了她的文学魅力和人生智慧,下面我将就其中几篇作品谈谈我的感受。

首先,我想谈谈《我们仨》这篇散文。

这是杨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写成的一篇回忆录,讲述了她和丈夫钱钟书的婚姻生活以及他们与女儿的温馨故事。

杨绛以朴实的语言,细腻的笔触,将一个家庭的幸福和温馨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篇散文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家庭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她用文字描绘出了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画面,让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幸福。

其次,我想谈谈《干树》这篇散文。

这是杨绛以一颗干枯的树为主题写成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作者在冬日里看到一棵干树时的感悟和思考。

在这篇散文中,杨绛通过对干树的描绘和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她用一颗干树来比喻生命的枯萎和沧桑,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贵和对岁月的感慨。

读完这篇散文,我深深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也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最后,我想谈谈《职业》这篇散文。

这是杨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写成的一篇散文,讲述了她从事文学编辑工作的经历和感受。

在这篇散文中,杨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真实地描绘了编辑工作的辛苦和艰辛,表达了对文学事业的热爱和对编辑工作的认真。

通过这篇散文,我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对文学事业的热爱和对编辑工作的认真,也更加敬佩她对文学事业的执着和坚持。

通过阅读杨绛的散文集,我深深感受到了她的文学魅力和人生智慧。

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生活的点滴和人生的感悟,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价值。

她的散文作品不仅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感悟,也让人感受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事业的执着。

通过阅读她的散文作品,我深深感受到了她的文学魅力和人生智慧,也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希望能够继续阅读她的作品,感受到更多的人生智慧和文学魅力。

2024年杨绛散文的读书心得体会最新

2024年杨绛散文的读书心得体会最新

2024年杨绛散文的读书心得体会最新杨绛的散文中,对于生活的描绘总是那么细腻入微。

她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人性的美好和温暖,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美好。

她笔下的生活,既有平凡中的温馨,也有琐碎中的智慧。

比如她在《干校六记》中,描述了干校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但她却能从这些看似痛苦的经历中,提炼出生活的真谛和人性的闪光。

她写道:“在艰难困苦之中,人需要有点东西来寄托情怀,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天上。

”这种对于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积极态度,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在爱情方面,杨绛的散文同样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她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她与钱钟书先生之间的深情厚意。

她对于爱情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浪漫和激情,更多的是对于彼此的尊重、理解和扶持。

她在《我们仨》中,讲述了她与钱钟书先生一家三口的生活点滴,那种相互扶持、相互关爱的情感,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真谛和力量。

她写道:“我们三人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

”这种对于爱情的珍视和感恩,让我对于自己的爱情观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人生哲理方面,杨绛的散文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以深邃的思考和敏锐的观察,揭示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她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富足,而不是物质的满足和虚荣的追逐。

她在《走到人生边上》中,写道:“人能够凝练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这种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和豁达态度,让我对于自己的生活态度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此外,杨绛的散文还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价值。

她的文字简练而富有韵味,如同山水画般展现出生活的韵味和美感。

她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得她的作品既具有思想性,又具有艺术性。

在阅读她的散文时,我不仅能够感受到她对于生活的深刻洞察,还能够领略到她文字的魅力和美感。

总之,阅读杨绛的散文是一次深刻而美好的心灵之旅。

她的作品不仅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美好,也让我对于爱情、人生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绛散文读后感3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杨绛先生是德高望重并久负盛名的一位女作家。

她的名望不因为是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的妻子而受到尊敬和推崇,而是作为有着特有风格的文学成就卓著的可敬可爱的作家而被读者记住的这样一位作家。

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生于7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

1935年至1938年与丈夫钱钟书一同留学于英、法等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

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小说有《倒影集》、《洗澡》;论集有《春泥集》、《关于小说》;散文《将饮茶》《干校六记》;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其中写于1984年的《老王》被选为初中教材。

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语言特色。

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

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

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杨绛先生的《洗澡》是其的代表作,主要描写的是解放后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的思想改造,即“三反”运动。

杨绛先生将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内心世界、外貌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他们的身影。

写知识分子改造,就得写出他们改造以前的面貌,否则从何改起呢?凭什么要改呢?改了没有呢?只有让我们到书中寻找答案吧。

全书情节生动,文笔简练,富......杨绛散文读后感2看罢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总觉得要写下点什么!不写的话,就好像有一件心事没去完成一样,深夜也难以入睡!这就如同我每去一个地方,总要留下几张照片,以证明我来过-;-;-;说实话,看先生的《我们仨》只花了我很少的时间!我是礼拜天去图书馆借的这部作品,昨晚深夜的时候就已经看完啦,而这一切只因我沉迷于先生的故事中,难以自拔!而在看完的那一刻,我却有一股巨大的冲动,一定要写一篇读后感,一定要写!所以说,在夕阳下沉的这个时候,我坐在窗户边写下这篇读后感!以证明看完这部作品后,我曾有这样的感动,心悸有如此颤动过-;-;-;要我来说,先生的这部作品是谈不上伟大的!因为它毕竟只是一部甚为简单的回忆录!或许用“动情”来形容更为贴切!对,是这样的,这是一部绝对的动情之作!是一位已达九十二岁高龄的老人,面对着丧夫逝女的巨大悲痛,在床榻前完成的动情之作!先生以她那纯朴的语言将读者们拉入到她的生活中,感受她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所以在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先生对逝去亲人的无比追忆与怀念,甚至于为之落泪!而就我个人而言,当读到作品最后时,我仿佛感觉到先生一下子变成了一个趴在床上不断啼哭的婴儿,她需要亲人的怀抱,她需要亲人的温暖-;-;-;任身边的人在怎么相劝,她却始终啼哭着,因为她太思念她的亲人啦!是那种痛彻心扉的思念!所以我说,这部作品撞击着读者的心灵,澎湃着读者的真情-;-;-;一对夫妻,一个女儿,构成了先生的一家!这确实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家庭!但是,这也是一个悲情的家庭!起先,我并不这么觉得,只是在读完整部作品后,我才发出这样的慨叹!我总结了一下,这种悲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我该说,先生的一家始终颠沛流离,从国外辗转到国内,而后在国内又不断地移居,只是到先生年老时才有了一个稳定的居所!是啊,先生家庭的这一路上,饱受了太多的心酸痛楚,而这又是常人所无法体谅的!第二,我该说,先生并没有一个快乐的晚年!事实情况也确实是这样的,当先生与丈夫钱钟书还在世的时候,他们那被先生喻为“此生唯一杰作”的可爱女儿便因病先离他们而去!一年后,丈夫钱钟书又离先生而去!此后,在这个世上便徒留先生一人,孤独地承受着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想想,一个年过九十的老人是如何一个人承受着这巨大的悲痛的!我们虽能想象的出,但我们绝不会理解出先生的痛楚!!!细看书中,先生无比的怀念着自己的女儿!那书中所描写的场景一一再现,让我们感受着一个平凡母亲对孩子的百般疼爱,看出一个可爱孩子对母亲的万般孝敬!而当女儿真的离自己而去时,先生便将对女儿的思念幻化成了这部作品!因为在一开始,先生并没有写回忆录的想法,反而是自己的女儿在生病住院期间一直在写着《我们仨》,只是后来女儿离去,先生为完成女儿的这一心愿才下笔写这部回忆录!而我们所要清楚知道的是,当时先生的身边已没有了女儿,没有了丈夫,只先生自己-;-;-;我在想,先生写这部回忆录就只是为了单纯的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吗!想必没这么简单吧!先生或许是在用她的方式叩问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始终铭记一个永恒的话题:亲情!是啊,伟大、无私的亲情!先生的家庭是那么的平凡,但为何当我们这些读者去拜读时,仍会被深深地打动呢!我想,这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也一直怀有着一份亲情!只是我们都太过于遗忘,只是在被别人感动时,我们才想起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人啊,为何一定要这样呢!难道一定要等到失去后才学会珍惜吗???最后,我得说明一下!先生的《我们仨》是指丈夫钱钟书,女儿钱媛(先生与丈夫都叫女儿为“阿圆”)还有先生自己杨绛!而我为何要称呼杨绛女士为“先生”呢!其实是这样的,我看完这部小说后,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我看到很多的读者都称呼杨绛女士为“先生”,想必都是为了表达心中的那份崇敬之情吧!所以我也沿用着这个传统,称杨绛女士为先生,同样,也是为了表达我的崇敬之情!还有,作品中有一段写的极为动情,也倍为伤感,看到这段话时,我的心中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凄凉!“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乐乐地一起过日子。

””“人世间没有单纯的快乐。

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

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

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此刻,夜幕已经降临,略有凉意!从窗户向外望去,校园里的路灯都已亮起,为步行的人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杨绛散文读后感3杨绛,钱锺书的夫人。

看过《围城》的人都知道钱锺书,但不一定知道他的夫人。

去年很偶然地看到了杨绛《我们仨》文中的一段,开始对杨绛有了一些印象。

前段时间去朋友家玩,借来了一本杨绛的散文集,当时匆匆忙忙翻看了第一篇写于四十年代的《阴》,就对她的文采十分欣赏。

回家后一口气读来,内心被一种温暖和些许的伤感所围绕着,读到一些片段时则让我眼睛湿润了。

杨绛,江苏无锡人,但她一直称自己苏州人,因为早年随父母在苏州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

她毕业于东吴大学,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外文研究所,但因钱锺书赴英求学,于是她没有结束学业便一同前往,先后留学于法国、英国。

她的英语底子非常好,所以曾经翻译了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也写了很多的剧本、散文和小说,她著书虽不多,但有些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杨绛的文字,特别是她后期的文章,非常朴素,虽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却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我觉得这样的朴实远比那些非常靓丽的字眼来得深沉。

这是一种生活的沉淀,也是一种深厚文字功底的积累。

很喜爱她的文字,读她的故事,就仿佛在聆听一个老人在向你娓娓道来她过往的经历,虽然她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但她没有大喜大悲的彻悟,也没有一惊一咋的矫情。

有的却是乐观向上,坚韧平和,她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一种人性的光辉。

在《散文》的扉页,有杨绛译自兰德诗中的手迹“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其实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一窥杨绛的人生观及她的处事信念,她不争,和谁都不争;她善良,对谁都一样;她富有爱心,尤其对于那些弱者;她平和,即使面对生死离别,任何的不公......在她的“干校六记”和“丙午丁末年纪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面对那场滑稽不合情理的文化革命,面对知识分子被下放农村接受“再教育”时那种物质的贫乏、体力上的劳累和精神上所受的苦闷,以及在文革是所受到的折磨,她依然那么淡定乐观。

在刚下放干校时,她写道“炼人靠体力劳动。

”---------“干校的劳动有多种,大暑天,清晨三点空着肚子就下地。

”......“我费尽吃奶的力气,一锹下去,只筑出一道白痕,引得小伙子们大笑。

”“我们奉为老师的贫下中农,对干校学员却很见外。

我们种的白薯,好几垅一夜间全偷光。

我们种的菜,每到长足就被偷掉。

他们说‘你们天天买菜吃,还自己种菜!’我们种的树苗,被他们拔去,又在集市上出售。

我们收割黄豆的时候,他们不等我们收完就来抢收,还骂‘你们吃商品粮的!’”对于这些,杨绛没有愤恨,没有叫喧,只是就事论事地细细说来,让人感到些许的无奈和源自知识分子的那份柔弱,就如同他们夫妇俩面对恶邻,只是选择了躲避,搬到狭小的一间办公室居住一样。

在写到欢送最先下放的文学所时,她写道“两队人员整队而出;红旗开处,俞平老和俞师母领队当先。

年逾七旬的老人了,还像学龄儿童那样排着队伍,远赴干校上学,我看着心中不忍,抽身而退......”“当地竭泽而渔,食堂改善伙食,有红烧鱼。

其芳同志忙拿了自己的大漱口杯去买了一份;可是吃来味道很怪,越吃越怪。

他捞起最大的一块想尝个究竟,一看原来是还未泡烂的药肥皂,落着漱口杯里没有拿掉。

”......这样的文字,读来让人感到心酸。

杨绛是乐观的,同时她也是坚韧的,即使当她面对自己唯一的女婿自杀,也只是这样淡淡地道来:“上次送墨存(即钱锺书)走,有我和阿圆(他们唯一的女儿)还有得一(女婿)。

这次送我走,只剩了阿圆一人;得一已于一月前自杀去世。

”只是这样寥寥数语,却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对于亲人含冤离世,作妈妈的怎么不心痛不伤悲,她没有呼天喊地的悲恸,没有叫屈愤然,只是默默地接受。

接着她说到:“得一末了一次离开我的时候说‘妈妈,我不能对群众态度不好,也不能顶撞宣传队,可是我决不能捏造个名单害人,我也不会撒谎。

’他到校就失去了自由。

阶级斗争如火如荼,......工宣队每天三个单元斗得一,逼他交出名单。

得一就自杀了。

”我真的不知如何来描述内心的酸楚和痛心。

这或许就是善良的知识分子面对不平时的绝望。

在她的文字中,我们没有读到对加害她的那些人的具体描述,有的对温情,人世间尚存的那些许温情的感激,让我们始终感到温暖。

对于那位审阅她检讨并给予“你这头披着羊皮的狼”这样评语的审阅者,她善意地称为“披着狼皮的羊”,因为“他面目十分和善,看来是个谨厚的人。

”另外,在他们夫妻双双被揪出来以后,她写道,“揪出来的算什么东西呢,还妾身未分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