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杨绛的传记阅读
杨绛淡然走过百岁人生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试题答案
杨绛淡然走过百岁人生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试题答案起初,我们的愿望都是可以长命百岁,但是真正当你已年过百岁时,那会是什么样的心境呢?还会不会像是之前许愿时的那般轻描淡写呢?下面作者带来杨绛淡然走过百岁人生阅读答案,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杨绛淡然走过百岁人生杨绛先生最早是以剧作家身份登上文坛的。
她在上世纪40年代创作的戏剧《称心如意》《弄真成假》登上剧坛后,受到极大欢迎,被誉为“喜剧的双璧”。
杨绛一时间声名大噪,甚至钱锺书先生在公众场合都被介绍成“杨绛的先生”。
1949年以后,杨绛先生的创作重点转向小说与翻译。
她的几则短篇小说生动形象地勾勒了各种人物,长篇小说《洗澡》更是描摹了“三反”运动中惯见的“嘴脸”。
这些作品充满了机智幽默,又渗透着世情练达。
杨绛先生的翻译水平极佳,朱光潜先生曾称赞说,全中国“散文翻译杨绛最好”。
杨绛则说,翻译是件苦差事,译者“一仆二主”:一个洋主子是原文作品,原文的一句句、一字字都要求依顺,不容违拗,也不得敷衍了事。
另一主子就是译本的本国读者,他们既要求看到原作的本来面貌,却又得依顺他们的语文习惯。
值得敬佩的是,杨先生的西班牙文是年过六十才开始学习的,边自学边翻译。
其译作功不可没,为后来的西班牙文学翻译奠定了深厚基础。
杨绛先生的散文感情真挚、平淡馨香,丈夫钱锺书、女儿钱瑗去世后,她在散文《我们仨》中追忆了一家三口的点滴生活,读过的人无不动容。
与杨绛先生交往过的人,都对其高雅淡泊的性情赞叹不已。
杨绛先生的生活十分朴素,对于物质几乎没有什么要求。
先生家中至今仍然保持着钱锺书先生在世时的陈设,白墙、水泥地、老家具,没有装修,也没有封阳台。
天花板上还有几个手印,那是杨绛先生早年登高换灯泡时在湿墙壁上留下的印记。
客厅亦是书房,靠近门口的书架上整齐摆放着20卷《钱锺书手稿集》和一些外文工具书。
丈夫钱锺书、女儿钱瑗的照片摆放在书架正中最醒目的位置。
杨绛先生生活十分低调,近几年更是婉拒来访。
她一生热爱读书,年少时一星期不看书就感到“一周都白过”。
《杨绛:坐在人生的边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杨绛:坐在人生的边上记者:您从小进的启明女校、振华女校,长大后上的清华大学、牛津大学,都是好学校,也听说您父母秉持的家训就是:如果有钱,应该让孩子受好的教育。
杨先生,您认为怎样的教育才算“好的教育”?杨绛:我认为,“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
在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我自己就是受父母师长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
爸爸从不训示我们该如何做,我是通过他的行动,体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训的真正意义的。
爸爸在任京师高等检察厅厅长时,因为坚持审理交通部总长许世英受贿案,宁可被官官相护的北洋政府罢官。
爸爸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报》评论他浩气冲天,掷地有声。
我既佩服又好奇,向他请教秘诀。
爸爸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
”妈妈有空时总要翻翻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读得津津有味。
我学他们读书的样子,果然有趣,从此好读书,读好书。
我在启明女校受到天主教的影响,小小年纪便懂得“爱自己,也要爱别人”。
振华女校创始人状元夫人王谢长达太老师毁家办学,王季玉校长继承母志,为办好学校“嫁给振华”贡献一生的事迹,使我深受感动。
她们都是我心中的楷模。
我对现代教育知道的不多。
我从报上读到过一则故事:韩美林作了一幅画,送给两三岁的小孩子。
小孩子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又很快把画拿来要韩美林签名。
他问小孩子签名干什么,小孩子说:“您签了名,这画才值钱!”可惜呀,这么小的孩子已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观的教育难道不应引起注意吗?记者:您是在开明家庭和教育中长大的“新女性”,但和钱锺书先生结婚后,却在钱家做“不花钱的老妈子”。
杨先生,这个转换的动力来自哪里?您可有什么良言送给在婚姻中备受困扰的现代人?杨绛:这对我来说,只是角色变化而已,很自然,并不感觉委屈。
为什么,因为爱,出于对丈夫的爱。
我爱丈夫,胜过爱我自己。
杨绛传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
杨绛传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杨绛传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杨绛传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杨绛传读书笔记1周末,朋友相聚,偶尔间谈起了读书,自己虽然平时还算是能隔二片三的看几页,但真正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的时候却很少。
也可能是被封面上的“生命的烤火者”六个大字所吸引的缘故,利用两周晚上陪女儿做作业的时间,读完了《杨绛传》,对杨绛先生的一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今日值班,就两个片段和大家作一些交流分享。
《杨绛传》一书中,文学、家庭、写作、翻译串联起了杨绛先生苦难而幸福的一生,她却在文学里开阔了眼界,在家庭中收获了亲情。
杨绛先生出生在无锡小镇,以她当时的家庭,只需要在家学习琴、棋、书、画是完全可以的。
但在文革期间,她的丈夫钱钟书被贴上大字报后,杨绛就像是一只大鸟,竭尽全力地把丈夫和女儿保护起来,生怕他们受到一点点的伤害。
她的举动,震惊了同事,大家想不到看似柔弱的杨绛也会有外柔内刚的一面。
这也正是文革期间中国知识分子刚正不阿的具体表现。
杨绛先生常说:“忧患容易孕育智慧,苦难方能滋生修养。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她做到了和自己的祖国共沉浮,和自己的丈夫共度难关,展现了我们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作为一名基层单位的新闻宣传工作者,从杨绛先生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更多的是缺少那股对工作的热爱和激情。
特别是在我们企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期,更要发挥我们的“喉舌”作用,为企业发展加油鼓劲。
从《杨绛传》一书中可以看出,她的父母对其一生的影响极大,这也是杨绛一生最为庆幸的事。
书中写到父亲问杨绛:“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不好过。
”杨绛说。
“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一星期都白过了。
可见,没有什么比杨绛对书更为重要的,更为不可或缺的。
了解了杨绛先生的一生,特别是在100多岁以后仍坚持创作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罗银胜(杨绛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
杨绛和钱钟书人在国外,心在国内。
他们时刻思念着祖国,思念着亲人。
他们面对国破家亡的情势,寝食难安。
他们恨不能长了翅膀,快点飞回亲人的身旁。
上海已沦陷——这是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二日,“八一三”抗战结束。
国民党军队撒离上海,日本侵略者进驻上海造成的。
上海沦陷后,日寇在其所占领的南市.闸北、虹口、杨浦、浦东等地到处设立关卡,沿苏州河各桥口更是岗哨林立,戒备森严,许多地段被日军辟为军事警戒区。
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其余部分和法租界。
因英、关、法等国是中立国而未被日军占领,但是处于日军的四面包围之中,故有“孤岛”之称。
一九三八年九月,法国邮船阿多士11号正驶向中国。
杨绛和钱钟书告别了法国的友人,与女儿钱瑗一起,乘坐在这艘轮船上。
在回国的路程中,杨绛带着女儿到上海省视父亲。
船到上海,她由钱钟书的弟弟和另一亲威接到钱家。
钱钟书赴北京清华大学工作。
杨绛对自己的父亲有了更深的了解,她的女儿圆圆亦受到外祖父的万般宠爱,请看以下杨绛的追忆:父亲在上海的朋友渐渐减少。
他一次到公园散步回家说,传杨某(父亲自指)眼睛瞎掉了。
我吃惊问怎会有这种谣言。
原来父亲碰到一个新做了汉奸的熟人。
没招呼他。
那人生气.骂我父亲眼里无人。
有一次我问父亲,某人为什么好久不来。
父亲说他“没脸来了”。
因为他也“下海”了。
可是抗战的那几年,我父亲心情还是很愉快的,因为愈是在艰苦中,愈见到自己孩子对他的心意。
他身边还有许多疼爱的孙儿女——父亲不许称“外孙”或“外孙女”,他说,没什么“内孙”“外孙”。
他也不爱“外公”之称。
我的女儿是父亲偏宠的孙女之一,父亲教她称自己为“公”而不许称“外公”。
缺憾是母亲不在了,而这又是唯一的安慰。
母亲可以不用再操心或劳累。
有时碰到些事,父亲不在意,母亲料想不会高兴,父亲就说,幸亏母亲不在了。
有一天,钱钟书回来满面愁容,说是他的爹爹来信,叫他到湖南蓝田去,当英文系主任,同时又可以侍奉父亲。
杨绛传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
杨绛传读书笔记杨绛传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杨绛传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杨绛传读书笔记1最近,我在知乎上搜索了一个问题,读书到底有什么用?答者五花八门,却并没给出我想要的答案。
去看看那些真正好读书的人的一生,我也许能够找到答案。
翻开《杨绛传》,我看到了杨绛先生令人倾佩的一生,看到了杨绛先生好读书的一生。
至此,我更加明白了读书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对于读书的意义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杨绛先生自幼在父亲的熏陶下养成了好读书的习惯,后来又遇见了“书痴”钱钟书,变得更加嗜书如命了。
他们读遍了古今中外的书籍,读书是他们一生的追求。
后来,杨绛先生又将他们夫妇的稿酬版税捐赠给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基金以帮助更多的读书人。
读书和治学成了杨绛一生的命题,读书成就了先生别样的风骨。
杨绛说过,“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得情趣会思考的人!”也许只有真正的读书人才懂得读书的意义。
她认为读书是“隐身”的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
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
”在杨绛看来,读书正是学习的极佳方式,是完全自由的求索过程。
杨绛先生用一生的读书生活回答了世人关于读书用处的疑惑。
也许我们做不到像杨绛先生那样读书,却可以如她一般热爱读书。
对于我们而言,读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
在我看来,读书的好处很多。
体育锻炼塑造的是人的形体,而读书是锻造灵魂的方式。
人生在世有两种成长,第一种是形体的成长变化,第二种就是灵魂的改变和升华。
形体的变化受到遗传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多不容易改变。
灵魂的进步与升华就完全取决于个人后天的修炼。
杨绛小故事5篇
杨绛小故事5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杨绛小故事的资料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杨绛小故事篇1“听杨绛谈往事”的故事■刘淑玲1《听杨绛谈往事》终于出版了,这是一对年龄相加达177岁的老人共同完成的一本书,书的内容自不待言,这本书的诞生就是一个传奇。
杨绛说:“经我的同意而写的传记,只此一篇。
”这是杨绛的传记,又不只是传记,这是一部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2杨绛的人生故事离不开钱锺书,他们相濡以沫63年的婚姻是杨绛人生中最精彩的篇章。
《听杨绛谈往事》记录了独有的钱杨式“人性与世态”。
杨绛是智者,这种智慧与修养反映在她的婚姻生活中分外精彩。
钱锺书说杨绛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个角色:妻子、情人、朋友。
这是对杨绛的至高评价,也是真实写照。
杨绛出身名门,是满脑子西方文学经典的MissYang,是家世丰厚、养尊处优的“四小姐”,却在婚姻生活中默默地学做一切大家庭中儿媳妇所担负的琐务,敬老抚幼,诸事忍让。
尤其是战争时期动荡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大家闺秀降为“灶下婢”,尽管十分劳累辛苦,脸上总笑眯眯的,没有丝毫委屈怨尤的表情,还在灶旁炉边完成她的剧作。
所以钱锺书叹曰:他娶到了“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在钱锺书眼里杨绛是无所不能的人。
生活中的钱锺书笨拙,书呆子气十足,杨绛体贴关爱,并用她的幽默把这一切智慧化了。
她对钱锺书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要紧”。
台灯弄坏了,“不要紧”;墨水打翻了,“不要紧”。
杨绛的“不要紧”伴随了钱锺书的一生。
她对爱情的诠释不是Iloveyou,而是Ido,Ibe。
有一次,杨绛要捐掉她为钱锺书织的一件毛衣,钱锺书却抱住不放,说:“慈母手中线。
”对于从小嗣出的钱锺书而言,这样的爱情该值得何等珍爱。
杨绛说:“锺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
照顾人,男不如女。
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这句话看似平静,胜过一万首爱情诗。
杨绛先生用最高的智慧,实践了她对爱情的理解。
杨降传读后感
杨降传读后感篇一杨降传读后感读完杨绛先生的传记,我整个人都仿佛沉浸在了一个充满智慧与温情的世界里。
也许你会问,为啥一本传记能有这么大的魔力?嘿,听我给你细细道来。
杨绛先生,那可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啊!她的一生,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大片。
我读着她的故事,心里那叫一个佩服。
我觉得她身上有一种特别的魅力,那种淡定从容,那种在困境中依然坚守自我的劲儿,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也许在别人眼里,遭遇那些磨难早就该崩溃了,可杨绛先生呢?她就像一棵屹立不倒的大树,任风雨怎么吹打,就是不弯腰。
书里描写的那些场景,比如她在动荡年代里依然坚持读书写作,我仿佛能看到她在昏黄的灯光下,一笔一划认真书写的样子。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要是我处在那样的环境里,能有她一半的坚定吗?还有她和钱钟书先生的爱情,哎呀,那真叫一个让人羡慕嫉妒恨呐!他们相互扶持,相互理解,这爱情简直就是人间理想。
我就在想,现在这社会,还有这样纯粹美好的爱情吗?读着这本传记,我一会儿感动得想哭,一会儿又被她的幽默逗得哈哈大笑。
杨绛先生的人生,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可能未来的路还很长,会有很多风风雨雨,但想想杨绛先生,我觉得自己也能多几分勇气和力量。
总之,读完《杨绛传》,我这心里呀,满满的都是感慨,真希望自己也能像杨绛先生那样,活得精彩,活得有意义!篇二杨降传读后感哇塞,读完《杨绛传》,我这小心脏可是被狠狠触动了一番!杨绛先生,这名字一听就充满了智慧和韵味,对吧?读了她的传记,我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大家风范。
你能想象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她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吗?我觉得她就像一个超级英雄,只不过她的武器不是刀枪,而是手中的笔和心中的信念。
她的文字,哎呀,简直太美了!就好像春天里的微风,轻轻拂过你的脸颊,让你心里暖暖的。
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些文字嘛,能有多厉害?嘿,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她的文字能钻进你的心里,让你跟着她一起笑,一起哭。
她和钱钟书先生的感情,那真是甜到齁!他们相互陪伴,相互成就,这爱情难道不是我们都梦寐以求的吗?我就常常在想,为啥我就碰不到这么美好的爱情呢?是我不够优秀,还是缘分没到?还有她对待生活的态度,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总是那么乐观积极。
在书里串门儿的阅读答案
在书里串门儿的阅读答案杨绛与钱钟书都是有名的“读书种子”,对于他们来说,读书已经不是职业所需,而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一如既往杜门谢客,潜心读书。
她的闭门读书不是消极避世,不通人情世故,而是“追求精神的享受”。
她说“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
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
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
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
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
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
”杨绛非常珍视如此读书的自由,她还感叹道“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
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
而且还有生存期间的人物。
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真真切切地观赏一番……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是‘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
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
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
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
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
杨绛传读书笔记
杨绛传读书笔记•相关推荐杨绛传读书笔记(通用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杨绛传读书笔记(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杨绛传读书笔记1百年人生,历经沧桑,阅历世事,平静温和。
那一世的荏苒岁月里,杨绛先生走过了真正的艰辛与苦难,走出了历经岁月洗礼后的平淡与美好。
她的从容淡静里的生命真性情,有亲情的滋养,更有自己对生命的挚爱与对梦想的坚守。
杨绛出生在一个大户人家里,这里的"大户"更多的是指家族精神的高贵,高贵的精神靠的是经典书籍的涵养,小小的杨绛在父亲的书房里构建起了自己后来的精神家园,更习得了爱读书的好习惯。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在幼小的杨绛灵魂里埋下了爱读书的种子,他对小女儿的爱都呈现在了无言的教诲里,他身体力行地影响着小杨绛的成长。
他的恬淡寡欲、他的静心于书、他的大爱无言宛若江南水乡里的烟雨润泽了一颗幼小的心,使之丰盈、安静。
父亲对儿女无私而恰当的爱一直陪伴着儿女的成长,他给了女儿正确的人生态度,他教会了女儿思考。
在女儿面对问题的时候,杨荫杭从来都不直接给出女儿一个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给她一个方向,让女儿自己去选择、去解决,父亲的鼓励给了杨绛最坚定地选择的动力。
在这样的家庭里杨绛学会了如何去爱、怎样去直面困难,这成了杨绛一生的处事生活哲学,也是杨绛一生的财富。
杨绛生于乱世,饱经离乱之苦,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自己一生的挚友、爱人、情人先于自己而离开,在她105年漫长的人生里,历经曲折动荡,饱经岁月打磨,但她始终不改初心,始终保持明媚从容、淡定优雅。
她把她的一生,活成了一个典范。
她生命里的那些苦难越发沉潜为从容平静的性格。
不管世事如何纷扰,也无论外界对她有何等赞誉,她始终都在自己挚爱的文学里书写着动人的亲情、爱情、友情,她从未因外界而变过一分一毫,她始终是那个如深谷幽兰般的女子,在岁月里温婉如初。
2016中考:与杨绛先生有关的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2016中考:与杨绛先生有关的现代文阅读(含答案)篇一:①傍晚散步时,常与杨绛先生相遇,双方摆摆手以示问候。
有一天,我看见她伸出手,食指和中指作V字状,心想,先生92岁了,还挺时髦,用年轻人常用的手势。
走近一看,她食指和中指在不停地绕动。
我问,这是什么意思?她笑着说:“小蚂蚁见面的时候,就是这样互相碰碰触角,咱们这样就算打招呼啦!”我赶紧伸出两个手指和老人的手指碰了碰。
我们像孩子似的开心地笑了!②老人带着一脸恬静的微笑走过去了。
我对我先生说:“她老人家同钱钟书先生同舟共济数十载,经过那么多风雨坎坷,还有这种童心的幽默真不容易啊!”先生说:“这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啊!”③随后,我俩又回忆起1993年拜访冰心老人的一段往事。
④当时冰心老人腿脚不好,只能终日坐在写字台后面的椅子上接待客人。
她告诉我们,前几天邮递员给她送稿费汇款单,跟她开玩笑,说:“您瞧,您老多福气,坐在椅子上,就等着来送钱!”老人笑着说:“我这是坐椅待币!”⑤启功先生的幽默也是出了名的。
他为自己写的墓志铭,我早就拜读过,每当想到文中的“瘫偏左,派曾右”,都会在酸甜苦辣的滋味中笑起来。
前年夏天的一次拜访,让我又一次切实领悟到先生幽默的功夫。
⑥由于家中有一开山水小册页,没有图章,落款是“元白”——启功先生的字,于是便将册页带去,请老人补盖印章。
老人一看自己这件二十多岁时的画,笑逐颜开,连连说:“是我画的,补个章吧!”一方小小的印章刚盖完,老人又转身在窗台边上取了一个小铁盒,一边开着盒盖,一边神秘地慢悠悠地笑着说:“来点儿炭疽(jū,一种病毒,可提炼成白色粉末状)!”一听“炭疽”,我们全愣了,我伸长脖子看老爷子的铁盒子。
⑦“白色粉末!”老人眼睛笑成一条缝,一边说,一边往外倒。
“这到底是什么?”我们急着问。
“滑石粉!”老人抖了个大“包袱”。
我们全都大笑起来。
噢!原来是他怕刚盖的印泥粘脏了对合的画面,照例撒上这种粉末来吸干印油。
⑧“嗬!您老怎么还知道炭疽呢?”我们逗乐儿地问。
杨绛传读书笔记(精选8篇)
杨绛传读书笔记杨绛传读书笔记(精选8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杨绛传读书笔记(精选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绛传读书笔记1《我们仨》杨绛以母性的慈爱诉说一生对女儿的牵挂,向读者展示了一家三口真诚、平和、乐观、向上的家庭氛围,文字皆从肺腑流出,行文用笔皆由情牵挂,读到感人之处,不无热泪盈眶使我们看到生命的可贵,亲情的相惜与呵护,全篇充满人性美的光辉。
首先,从杨绛的人生观来看,勤奋与乐观是他们生活的基调,杨绛先生相信命理,但是更注重个人的努力,她说:“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是我们的乐趣”年轻时在英国,她和钱钟书勤奋读书,比赛谁读的书多,图书馆是他们经常去的地方,探索知识,格物致知,追求知识成了生活习惯,勇于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包括在生活细节上,比如:探路、学习、做饭、散步游玩等都充满乐趣,杨绛在书中说:“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碰到困难,钟书和我一起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就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是不寻常的遇合”他们相处,既有各不相扰的专心读书,又有融洽愉悦、妙趣横生的“捡石子”(把不在一起时的趣闻乐事记录给对方分享)游戏,一家三口经历坎坷与磨难,却因为一起的彼此安慰、共同承担从而创造乐趣与甜润。
由此可以看出,杨绛先生的一家三口的相知、相契、相亲、相爱是多么的令人敬重与羡慕。
杨绛传读书笔记2每天晚上睡觉前看上几页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真的是一种享受,我是从第三部分开始看的—《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前两部分我还没看,我是个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们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对于他们的生离死别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这本书,我还真的忘了钱老和圆圆离开我们已久了。
人物传记杨绛
人物传记杨绛杨绛是中国著名女作家、翻译家、教育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文字功底享誉海内外。
她曾翻译了多部西方文学经典,包括《简·爱》、《傲慢与偏见》等,也出版了自己的文学作品,如《洛阳纪事》、《饥饿的女儿》等。
生平经历杨绛于1911年出生在中国上海,父亲杨庶堪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母亲戴惠娟则是一位才女。
在父母的影响下,杨绛自幼就受到了优秀教育。
1932年,杨绛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她在这里接触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鲁迅,被他的思想和作品深深吸引。
毕业后,杨绛留校任教,并与鲁迅结为夫妻。
1949年后,随着中国的社会变革,杨绛成为文化界的中坚力量,她的译作广受欢迎,获得了诸多奖项,如1985年美国翻译协会的译著奖。
1991年,杨绛在上海逝世,享年80岁。
她被誉为“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文学成就杨绛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她的小说、散文、诗歌等方面。
她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入思考让她的作品现实而又不失深度。
其中,《洛阳纪事》是杨绛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小说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幽默的调调,较好地真实地描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此外,《饥饿的女儿》、《北平无战事》等作品也深受读者喜爱。
她的诗歌也曾多次入选文学选集,并被多次赞誉为优秀。
教育贡献杨绛以其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和教研精神为人所称道。
1949年后,她担任了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和系主任,在教学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此外,杨绛还是一位孜孜不倦的教育实践家。
她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号召国人重视教育,并在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中始终不忘传播正能量。
结语杨绛是中国文化界的一面旗帜,她对文学、翻译、教育等领域的全面贡献,将铭刻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我们应该怀着敬意,继续传承她的文化遗产,倡导她所倡导的优秀品质。
关于杨绛的传记阅读
百年杨绛亦芳华100年前,诞生了多位大师级人物。
作为其中唯一的女性,杨绛先生以其博、才情、恬淡、低调被称为是“这凡俗人间的一丝光亮”。
杨绛先生的曾祖父、祖父秉性正直,父亲杨荫杭是晚清留日生,曾做过胡适的老师。
杨绛5岁开蒙,1919年其父辞职南归。
1928年夏,杨绛考入苏州的东吴大,是班上的“笔杆子”,中英文俱佳。
后来她考上了清华研究院。
当时清华大研究院还鼓励研究生跨系选修课程。
杨绛出于文创作的需要,选修了中文系的写作课,授课老师是朱自清教授,杨绛的文创作是从朱自清的课上开始的。
写于1933年的《收脚印》是杨绛的处女作,这篇作品收录于1994年版的《杨绛散文》集中,杨绛在其附记中写道:“这是我在朱自清先生班上的第一篇课卷,承朱先生称许,送给《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为我第一篇发表的写作。
留志感念。
”1935年,新婚的杨绛随丈夫钱钟书远赴英国,到牛津求学。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杨先生和钱先生为国家为家,都十分着急,1938年回国。
钱先生只身赴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杨绛则带着女儿回到上海,住在被日军包围孤岛一样上海的租界里。
功底深厚,出手不凡,创作第一部话剧《称心如意》于1943年春天正式公演。
随着《称心如意》的成功,杨绛一鼓作气接连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悲剧《风絮》。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杨绛、钱钟书和许多爱国的知识分子一样,拒绝了国民党的拉拢,不去台湾。
当年5月上海解放,杨绛、钱钟书已接到清华大学的聘函,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之后便经历了种种斗争,历尽劫难。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动荡年月,杨绛也没有放弃学术研究,通晓英、法两国语言的杨绛,近60岁时,从零开始学习西班牙语,并翻译了《堂吉诃德》。
从《洗澡》《干校六记》,到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杨绛的作品日益受到读者的喜爱。
而历经百年沧桑,杨先生的近照却依然如三联书店出的那套《钱钟书集》中夫妇二人的合照一般素雅恬淡杨绛与钱钟书相识在1932年春天,丁香、紫藤盛开的清华园古月堂前。
杨降传读后感
杨降传读后感篇一杨降传读后感读完杨绛先生的传记,我心里就像被投进了一颗巨石,掀起了层层波澜。
也许,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这就是一个伟大灵魂的魅力。
我觉得杨绛先生的一生,那简直就是一部传奇。
她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却始终保持着那份淡定和从容,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也许是内心的强大,也许是对生活的热爱,谁知道呢?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她可能遭受了无数的磨难,可她却像一棵坚韧的小草,在狂风暴雨中依然挺立。
我就在想,如果是我,我能行吗?估计早就被压垮了吧!她和钱钟书先生的爱情,也太让人羡慕了吧!那种相濡以沫,那种相互支持,真的是爱情的典范。
她的文字,哎呀妈呀,那叫一个厉害!简单朴素,却又饱含深情。
就像一位亲切的长辈,在你耳边轻轻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看到她坐在书桌前,一笔一划地写下那些文字,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
我觉得吧,我们现在的人,太浮躁,太急功近利。
看看杨绛先生,人家那才叫生活,那才叫追求。
我们总是在追求一些表面的东西,却忽略了内心的真正需求。
这难道不可悲吗?读完这本书,我告诉自己,得向杨绛先生学习,得慢下来,好好感受生活。
可我又在想,我真的能做到吗?也许能,也许不能,谁知道呢!但不管怎样,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篇二杨降传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杨绛先生的传记,这感觉,就像是在茫茫大海中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又像是在黑暗中突然看到了一束光。
杨绛先生的一生,那可不是一般的精彩!她经历的事儿,比电视剧还跌宕起伏。
我就一直在琢磨,她咋就这么坚强呢?换做是我,早就哭天喊地,不知所措了。
可能这就是人家的厉害之处,内心强大得像钢铁一样。
她和钱钟书先生的感情,哇塞,简直就是爱情的模板!在那个乱糟糟的时代,还能有这么纯粹、这么深厚的感情,难道不是奇迹吗?我不禁要问,现在还有这样的爱情吗?我觉得可能有,但真的不多了。
杨绛先生的文字,那真是妙不可言!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能直抵人心。
就好像她轻轻拍着你的肩膀,跟你说:“孩子,别着急,慢慢听我讲。
清水一般的杨绛记叙文阅读原文附加答案
清⽔⼀般的杨绛记叙⽂阅读原⽂附加答案 杨绛她坚忍于知识分⼦的良知与操守,她坚贞于伟⼤⼥性的关怀与慈爱,她固守于中国传统⽂化的淡泊与坚韧,杨绛的内⼼是坚硬的,⼜是柔软的。
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清⽔⼀般的杨绛》记叙⽂阅读原⽂和答案,⼀起来看看吧。
《清⽔⼀般的杨绛》记叙⽂阅读原⽂ 看杨绛先⽣和钱年轻时的照⽚,钱钟书潇洒俊朗,她温婉清秀,真是⼀对璧⼈。
我觉得,他们⾻⼦⾥散发出的儒雅和端庄最为动⼈。
暮年时,他们都穿着⿊⾊的⾐裳,戴着⿊框的眼镜,两位⽩发⽼⼈⼀起捧书阅读的侧影,那么安详、静美、温情。
他们⼀⽣只做好⼀件事,此⽣只深爱⼀个⼈。
世间所有的繁华都过去了,他们的漫漫⼈⽣有书相伴,⼀同在书⾹⾥优雅地⽼去,多好。
钱钟书曾称赞她:最贤的妻,最才的⼥。
读杨绛先⽣的《⼀百岁感⾔》,不由得惊叹,杨绛先⽣已是百岁⽼⼈了。
岁⽉的河流中,有的⼈,如江南⼈家的⼀坛⼥⼉红,历久弥⾹,醇厚芳⾹。
⽼去的只是光阴,不⽼的,永远是她的⼈格魅⼒。
她在《⼀百岁感⾔》中写到:“ ⼀个⼈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得愈浓烈。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的淡定与从容……” 她⼋⼗余岁时,钱钟书和⼥⼉钱瑗相继病重住院,她奔波在两座医院、两位病⼈之间,悉⼼照料,⾟苦和操劳可想⽽知。
钱先⽣临终,眼睛⼀直未合上,她在他的⽿边柔声地低语:“你放⼼,有我。
”听到这句话,钱先⽣安然离世。
这是她年轻时常对他说的话。
早年她和钱先⽣⼀起留学英国,在英国⽜津⽣下⼥⼉钱瑗。
在她住院期间,常见钱先⽣苦着脸去看她。
⼀次,他说,不⼩⼼将墨⽔打翻了,染了桌布。
她说,不要紧,有我,我洗。
⼏天后他⼜说,门轴坏了,不能锁门了。
她⼜说,不要紧,有我,我修。
他感激之余,对于杨绛所说的“不要紧,有我”深信不疑。
钱钟书⼀⽣学贯中西,著书⽴说,但在⽣活琐事⾯前却如幼童⼀般束⼿⽆策。
杨绛《记傅雷》高三传记阅读题及答案
杨绛《记傅雷》高三传记阅读题及答案杨绛《记傅雷》高三传记阅读题及答案杨绛《记傅雷》高三传记阅读题及答案说起傅雷,总不免说到他的严肃。
有一次,几个客人在客厅里谈得热闹,阵阵笑声,傅雷自己也正笑得高兴。
忽然他灵机一动,蹑足走到通往楼梯的门旁,把门一开,只见门后哥哥弟弟背着脸并坐在门槛后面的台阶上,正缩着脖子笑呢。
傅雷一声呵斥,两个孩子在登登一阵凌乱的脚步声里逃跑上楼。
梅馥忙也赶了上去。
在傅雷前,她是抢先去责骂儿子;在儿子前,她却是挡了爸爸的盛怒,自己温言告诫。
等他们俩回来,客厅里渐渐回复了当初的气氛。
但过了一会儿,在笑声中,傅雷又突然过去开那扇门,阿聪、阿敏依然鬼头鬼脑并坐原处偷听。
这回傅雷可冒火了,梅馥也起不了中和作用。
只听得傅雷厉声喝,夹杂着梅馥的调解和责怪:一个孩子想是哭了,另一个还想为自己辩白。
傅雷回客厅来,脸都气青了。
梅馥抱歉地为客人换上热茶,大家又坐了一会儿,辞出,不免叹口气:“唉,傅雷就是这样!”有人说傅雷“孤傲如云间鹤”;傅雷却不止一次在钟书和我面前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
傅雷的自比,乍听未免滑稽。
但傅雷这话不是矫情,也不是谦虚。
我想他只是道出了自己的真实心情。
傅雷曾告诉我们:某某“朋友”昨天还在他家吃饭,今天却在报纸上骂他。
这种事不止一遭。
傅雷讲起的时候,虽然眼睛里带些气愤,嘴角上挂着讥诮,总不免感叹人心叵测、世情险恶,觉得自己老实得可怜,孤弱得无以自卫。
他满头棱角,动不动会触犯人;又加脾气急躁,止不住要冲撞人。
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世途上圆转周旋,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是自己的书斋;他也像老鼠那样,只在洞口窥望外面的大世界。
他并不像天上的鹤,翘首云外,不屑顾视地下的泥淖。
傅雷对国计民生念念不忘,只潜身书斋,作他的翻译工作。
傅雷爱吃硬饭。
他的性格也像硬米粒儿那样僵硬、干爽;软和懦不是他的美德,他全让给梅馥了。
朋友们爱说傅雷固执,可是我也看到了他的固而不执,有时候竟是很随和的。
他有事和钟书商量,尽管讨论得很热烈,他并不固执。
《杨绛传》一腔柔情一身傲骨
《杨绛传》一腔柔情一身傲骨如果说天底下有一种感情叫琴瑟和鸣,夫唱妻随,那代言人一定应该非钱钟书、杨绛夫妇莫属。
他是持才傲物的大才子,可他也毫不吝啬对妻子的赞美。
说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对她而言,哪怕再多的荣誉加身,也不及“成为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重要,这才是她的终身大事业。
她用自己的一生,守护了钱钟书的天真、淘气和痴气,让他成为绝无仅有的“大家”。
她身上有太多令人着迷的气质,她善良、坚韧、博学、一生淡泊名利。
她虽身材娇小,但却坚韧无比;虽然自己也文采斐然,但更愿意做钱钟书的“灶下婢”;她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不争”,却可以为了保护钱钟书而奋起反抗。
她有一腔的柔情,也有着一身的傲骨。
011911年7月17日,杨绛出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排行老四父亲杨荫杭是一名律师。
曾留学日本,后到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回国后历任京师高等审判庭厅长、检察长、司法部参事等职。
后来,却因为不向权贵妥协,被迫辞去官职。
母亲唐须嫈虽是一名家庭主妇,却也是一位饱读诗书的知识女性,曾就读上海著名的女子中学务本女中,跟杨绛的三姑母是同学。
结婚后便留在家中操持家务,心甘情愿相夫教子,做一位贤妻良母。
不同于旧时代的男尊女卑,杨绛生活在一个开明的家庭。
父母恩爱,平日里便有说不完的话;兄弟姐妹相亲相爱,家里一团和气。
父亲希望所有的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作为最受疼爱的女儿,杨绛自然也不例外。
上海启明女中作为教会学校,深得父亲的喜爱。
他想让杨绛到这里去读书,却又担心孩子太小,忍受不了思家之苦。
便把选择权交给了年仅9岁的杨绛。
小杨绛深知父亲的用心,哪怕还不满九岁,也打定主意要跟着大姐、三姐一起去。
妈妈问她:“你打定主意了?”她说:“打定了。
”其实黑暗中的她早已经泪流满面。
她深知,外出读书,就只能等到放暑假才能回家见父母。
但她还是打定主意前往。
爱孩子的最高层次,便是为孩子点亮一盏灯,让孩子找寻自己的路,然后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他们把决定权交回给孩子,让他们学会自己做选择,同时也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人物传记阅读《奇女子,杨绛》
边上》。③整理出版了钱钟书手稿笔记。
• ⑷示列:我认为杨绛先生的“不争”的精神具体表现在面对逆境泰然处之,
不追求名利。(观点2分)①面对逆境泰然处之,被当作“牛鬼蛇神”剃 “阴阳头”, 第二天照常出门买菜,把污垢重重的厕所擦得焕然一新, 把便池帽擦得一尘不染并坐在上面看书;年近六十被下放干校,她总是笑 嘻嘻地坚持学习;“文革”中备受折磨时仍坚持完成译著《堂吉诃德》。 (2分)②不追求名利。她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低调至极, 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采访;钱钟书去世后,她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八百 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九十岁寿辰时躲进清华大 学招待所“避寿”。(2分)正因为“不争”,杨绛先生才活出了智慧, 精彩,成功,长寿。面对纷繁的现实生活,我们也要学习杨绛先生的“不 争”,在困境中泰然处之,不汲汲于名利,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样才能活出真我,发展自我。(2分)
• (3)①侧面描写:引述叶廷芳的话突出杨绛的勇敢无畏。
②细节描写:在大字报的一角贴小条澄清对丈夫不符合事实的指控,体现了她 的正直、忠贞;看到坟堆想到“死的人多冷啊”,体现了杨绛的善良。 ③语言描写:“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体现了她对丈夫的深沉的爱; “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表现了杨 绛的坚强和对丈夫的忠贞。 ④对比:在批斗大会上杨绛的表现与他人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杨绛 的坚强勇敢。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给满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素材解读】
•杨绛十分钟爱英国诗人蓝德的一句诗: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前半句说的是淡然的心境,后半句则描 摹出那份文人的傲骨。“我和谁都不 争”,就是拥有这样淡泊名利之心,杨 绛“坐”在人生边上,内心充满安宁与 淡泊,过着自己想要的低调的生活,就 这样,她度过了自己的百年岁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杨绛亦芳华100年前,诞生了多位大师级人物。
作为其中唯一的女性,杨绛先生以其博、才情、恬淡、低调被称为是“这凡俗人间的一丝光亮”。
杨绛先生的曾祖父、祖父秉性正直,父亲杨荫杭是晚清留日生,曾做过胡适的老师。
杨绛5岁开蒙,1919年其父辞职南归。
1928年夏,杨绛考入苏州的东吴大,是班上的“笔杆子”,中英文俱佳。
后来她考上了清华研究院。
当时清华大研究院还鼓励研究生跨系选修课程。
杨绛出于文创作的需要,选修了中文系的写作课,授课老师是朱自清教授,杨绛的文创作是从朱自清的课上开始的。
写于1933年的《收脚印》是杨绛的处女作,这篇作品收录于1994年版的《杨绛散文》集中,杨绛在其附记中写道:“这是我在朱自清先生班上的第一篇课卷,承朱先生称许,送给《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为我第一篇发表的写作。
留志感念。
”1935年,新婚的杨绛随丈夫钱钟书远赴英国,到牛津求学。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杨先生和钱先生为国家为家,都十分着急,1938年回国。
钱先生只身赴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杨绛则带着女儿回到上海,住在被日军包围孤岛一样上海的租界里。
功底深厚,出手不凡,创作第一部话剧《称心如意》于1943年春天正式公演。
随着《称心如意》的成功,杨绛一鼓作气接连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悲剧《风絮》。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杨绛、钱钟书和许多爱国的知识分子一样,拒绝了国民党的拉拢,不去台湾。
当年5月上海解放,杨绛、钱钟书已接到清华大学的聘函,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之后便经历了种种斗争,历尽劫难。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动荡年月,杨绛也没有放弃学术研究,通晓英、法两国语言的杨绛,近60岁时,从零开始学习西班牙语,并翻译了《堂吉诃德》。
从《洗澡》《干校六记》,到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杨绛的作品日益受到读者的喜爱。
而历经百年沧桑,杨先生的近照却依然如三联书店出的那套《钱钟书集》中夫妇二人的合照一般素雅恬淡杨绛与钱钟书相识在1932年春天,丁香、紫藤盛开的清华园古月堂前。
刚入读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文学专业的杨绛虽然个头不高,但面容白皙清秀,身材窈窕,性格温婉和蔼,人又聪明大方,自然深受男生的爱慕。
很多当时清华的人都说:杨绛进入清华大学时,才貌冠群芳,男生欲求之当偶者70余人,谑者戏称为七十二煞。
或许是天意,她在等待一个人――钱钟书。
据杨绛回忆,初见钱钟书时,他穿着一件青布大褂,一双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镜,机智幽默,侃侃而谈。
两人一见如故,发现相互之间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文学上的共同爱好和追求,性格上的互相吸引,心灵的默契交融,这一切使他们一见钟情。
钱钟书与杨绛相爱了,并从此相携走过风风雨雨的一生。
杨绛甘做灶下婢,辅佐夫君全力创作《围城》,是上世纪40年代文坛的一则佳话。
女佣因家乡生活好转要回去。
我不勉强她,也不另觅女佣,只把她的工作自己兼任了。
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等等我是外行,经常给煤烟染成花脸,或熏得满眼是泪,或给滚油烫出泡来,或切破手指。
可是我急切要看钟书写《围城》(他已把题目和主要内容和我讲过),做灶下婢也心甘情愿。
《围城》是1944年动笔,1946年完成的。
钱钟书在《围城》序言中说: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
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
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
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
经历了这样的姻缘,杨绛对现代人的婚姻有着自己的看法: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
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
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
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
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杨绛先生富有老派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在历经风风雨雨后,她仍然温柔敦厚、哀而不伤。
我觉得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肯吃苦。
因为艰苦孕育智慧;没有经过艰难困苦,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
有了亲身经验,才能变得聪明能干。
走过一个世纪沧桑的杨绛近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
总之,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说的:有念想。
在许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异常俭朴、为人低调。
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水泥地面,非常过时的柜子、桌子,老旧的样式,始终安之若素,室内没有昂贵的摆设,只是浓浓的书卷气。
杨绛说:我家没有书房,只有一间起居室兼工作室,也充客厅,但每间屋子里有书柜,有书桌,所以随处都是书房。
如今,杨绛已是期颐之年,却仍笔耕不辍,每天伏案工作。
杨绛一直非常低调,有一年新著出版,出版社有意请她出山,召开作品研讨会,宣传一下作品。
对此,杨绛谢绝出席。
闭门谢客的杨绛过着一个普通老人的生活,耳朵有些背,视力也下降了。
她曾对记者说:最大的问题就是打扰特别多,尤其是电话太多,我真担心自己的时间是不是就这样被消耗掉。
还是请大家给我留些时间吧,那样我写些文章出来,大家看到后就权当写给大家的一封信吧。
(有删改)相关链接①杨绛,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
②她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她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她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杨绛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
(搜狐网)③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赠予杨季康(杨绛本名),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钱锺书评)(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钱钟书先生风流倜傥,机智幽默,侃侃而谈,又是一表人才,杨绛先生一见钟情。
B.文章写到他们相识是在1932年的春天,丁香、紫藤盛开的清华园古月堂前,暗示他们的爱情婚姻会长相厮守。
C.杨绛先生是钱钟书先生的贤内助,夫唱妇随,夫妇二人一同出国求学,一起度过风雨一生。
D.文章中写到钱钟书先生的很多内容,是为了从侧面来表现出杨绛先生的精神人格。
E.杨绛先生所具有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沉静之美、内秀之美,主要来源于她具有的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2)结合全文,请概括杨绛先生具有哪些优秀品质?(6分)(3)杨绛先生说她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4)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被人们称为世纪佳缘,她在爱情婚姻方面有哪些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8分)参考答案12、(1)C给3分、D给2分、E项给1分。
A、B不给分。
(2)①博学有才,文学功底浑厚。
出身书香门第,家庭熏陶,名师指教;5岁启蒙,不断上进求学;出手不凡,发表多篇极有影响的作品,如《收脚印》《称心如意》《走在人生边缘上》等。
②淡泊功名,生活低调俭朴。
婚姻只求相知,不求富贵;拒绝出席作品研讨会,为自己吹嘘;闭门谢客,包括记者采访;生活简单朴素,只愿过普通人的生活。
③意志坚强、感情忠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富有老派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
抗战爆发,毅然回国;拒绝国民党的拉拢,留在大陆;历尽风雨,仍然温柔敦厚、哀而不伤。
期颐之年,仍笔耕不辍。
(每点2分,答到了爱情方面,酌情给分)(3)①在知识、文化、学术(创作)上,孜孜不倦地追求。
早年时期,不断求学,甚至到外国求学;抗战时期,仍然不断创作;动荡时期,仍学习西班牙语,翻译《堂吉诃德》;晚年时期,仍然笔耕不辍。
②面对命运上的困难挫折,不会低沉。
抗战时期,先国家之急,后家庭生活,夫妻分居两地,为国家作贡献;动荡时期,历尽劫难,仍然积极学习、不停创作。
③生活上,能吃苦,低调俭朴。
包下所有家务劳动,她的寓所简陋,家具陈旧,只愿过平静的、普通人的生活。
(每点2分,只讲实例,不给分)(4)①男女双方看重志趣投合。
杨先生温婉和蔼,又聪明大方,面对七十二煞求婚,芳心未动,却钟情于钱先生,两人文学上有共同爱好和追求,性格上互相吸引,心灵上默契交融。
②甘心做丈夫的贤内助,乐于奉献。
为让丈夫潜心创作,包下所有家务劳动,并且在督促丈夫完成《围城》的创作。
③能同丈夫风雨同舟,荣辱与共。
青年时期,同丈夫出国求学;抗战时,一同毅然回国奔赴国难,丈夫奔赴抗大,自己生活在形同孤岛的上海租界;动荡时期历尽劫难,始终不离不弃。
④对爱情婚姻有深刻的认识。
男女结合最重要的是感情要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的东西不重要,要使夫妻能成为知心朋友,至少成为相互尊重的伴侣。
(每一点2分,内容简单、只讲事例,酌情扣分)百岁杨绛,“甘当一个零”干坚①我很喜欢杨绛先生的书,曾经一读再读,微言大义,春秋笔法,炉火纯青。
当多数身为作家和受害者的当事人还在对“文革”王顾左右的时候,她已经秉笔直书之了。
我相信在她那一代中,她是少数几个将要不朽的作者之一。
②2011年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百岁生日,《文汇报•笔会》采访:杨先生,您一生是一个自由思想者。
可是,在您生命中如此被看重的“自由”,与“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却始终是一物两面,从做钱家媳妇的诸事含忍,到国难中的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深自敛抑,“穿隐身衣”“甘当一个零”。
这与一个世纪以来更广为人知、影响深广的“追求自由,张扬个性”的“自由”相比,好像是两个气质完全不同的东西。
这是怎么回事?③大师说:这个问题,很耐人寻思。
细细想来,我这也忍,那也忍,无非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
你骂我,我一笑置之。
你打我,我决不还手。
若你拿了刀子要杀我,我会说:“你我有什么深仇大恨,要为我当杀人犯呢?我哪里碍了你的道儿呢?……”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
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
所以我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
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④一百岁的人了。
电视镜头里,写写读读,周围兰茂书香,其人儒雅高贵,淡泊慈祥。
却不料一开口,这位中国大师就说到刀子,说到“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
可以想见一辈子是如何地舍辛茹苦,忍辱负重。
一代人杰,却只想当个“零”,为避开刀子而忍着。
“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一般来说,自由是不忍的结果。
忍出来的自由,倒也是一种地方性知识。
自觉地把自己处理成某种“零”,不仅仅是杨绛先生的人生之道,恐怕也是同时代许多知识分子的人生之道。
⑤杨绛先生的“零,,并非空洞无物。
只有做“零”状,她才能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写自己想写的书,说自己想说的话。
这就有点像别号“地基破坏者”的鼹鼠,表面只是一个洞,下面却深入地髓。
“甘当一个零”,成就了杨绛,0后面的那个杨绛,乃是100 000 000。
但我还是深感悲哀,地灵人杰,稀有如杨绛者,为什么不能像露天煤矿那样,堂堂正正,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呢?为什么他们总是些出土文物?想起王勃,“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