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声叠韵说问题辨疑_沈怀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 第5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

Vol. 24 No.5 2011年9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Sep. 2011

——————————————

收稿日期:2011 - 03 - 28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重点项目(Z20080389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YJA740081)。

作者简介:沈怀兴(1954-),男,山东临沂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词汇、语法。E-mail: shenhuaixing@

双声叠韵说问题辨疑

沈怀兴

(宁波大学 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摘要:论及双声、叠韵问题,传统语文学家与现代语言学家的目的、视角均不相同。现代双声叠韵说是为了支持“联绵字—双音单纯词”说而提出的,“联绵字—双音单纯词”说又是20世纪30-40年代为驳斥汉语单音节幼稚落后论的外来诬蔑而提出的。通过对现代联绵字观念之代表性著作的考察,发现现代双声叠韵说的提出虽有其历史必然性,但没有可靠的语言事实支持,所以越来越深陷困境之中。 关键词:双声叠韵说;现代联绵字观念;构词法 中图分类号:H1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5124(2011)05 - 0001 - 09

联绵字,《现代汉语词典》释曰“旧时指双音节的单纯词”。这一解释大致反映了现代联绵字观念的核心内容。其“旧时”实指1949年以前的二三十年,且那时这样理解和使用“联绵字”这一术语的只限于研究语言本体的部分现代语言学著作。那时及其以前出版的传统语文学著作中凡用“联绵字”者,没有指双音单纯词的。这个传统至今仍为香港与台湾地区从事汉语研究的多数学者所继承。因此,本文所用“联绵字”,只要不是引述现代联绵字观念的内容,一律指双音词。本文把今人以双声、叠韵支持“联绵字—双音单纯词”说的观点谓之现代双声叠韵说,据双声、叠韵判联绵字为单纯词的做法是执行现代双声叠韵说,也暂归现代双声叠韵说。本文主要就现代双声叠韵说本身的问题略作讨论,辨明其可疑之处。鉴于近几十年信守现代联绵字观念者的某些说法和做法,下面须先辨明古今双声叠韵说之别。

一、古今双声叠韵说的区别

论及双声、叠韵问题,传统语文学家与现代语言学家的目的、视角均不相同。传统语文学家或就诗文语言技巧论双声、叠韵的表达效果,其所论多见于文学评论著作;或循双声、叠韵特点求得某隐语(如突栾l 团、葫芦提l 糊涂)含义,其所得多见于考察某些隐密语境及陌生化语境的著作;或循着双声、叠韵之规律识别通假字,

主要见于训诂著作;或以双声、叠韵为据训释某字,《释名》中这类例子颇多;或用来切字音,即所谓双声叠韵法,《广韵》后面有说明;或据双声、叠韵辨某字声旁及字音之关系,如邓廷桢《说文解字双声叠韵谱》;或循双声、叠韵之途探讨某声旁之字源,常见于研究《说文》中“X 省声”的著作;或说明联绵字上下字之间的语音联系,主要见于部分语文学著作。上述种种,无一涉及联绵字语素判断,故与现代词汇学对单纯词、合成词的论述无相通之处。不错,有些训诂学著作也可能说明联绵字上下字之间的语音联系,指出某某双声,某某叠韵,但这种说明往往是要证明其上下字同义,更与现代联绵字观念无相通之处了。另外,还有六朝人利用双声叠韵手段调笑的,多见于杂记、野史,正史中也有记载。 纵观中国语文学史,语文学家多论及双声、叠韵现象,但多是从语文应用角度说的,没有人着眼词的内部结构方式讨论问题。只有王筠似从

造词角度臆测过,但王筠臆想不足信。[1]246-256

在现代学人研究语言本体的部分著作中,“双声”、“叠韵”常被说成创造联绵字/双音单纯词的构词法(也有的著作称“造词法”,详后)。

2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

如有人说:“古人把纯粹的双音词(不能再分析为两个词素者)叫做联绵字,联绵字当中,十分之九以上都是双声或叠韵的词”,“双声叠韵是汉语的特点之一。有许多双声叠韵的现象也就是语法、词汇方面的现象”,“汉语的双音词有一种特殊的构词法;它们多数是由双声叠韵构成的”。[2]45此后越来越多的人遇到结构不明的双音词,只要其上下字有语音联系,就认为是由“特殊的构词法”构成的,即称之为联绵字/双音单纯词,如“慷慨”、“窈窕”等联合型合成词就是他们常举的双声联绵字或叠韵联绵字例。① 而遇到多数双声词或叠韵词,如“大道”、“观看”之类,由于它们内部结构关系一望而知,则径归合成词。考察七八十年以来信守现代联绵字观念的著作,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联绵字语素判断是以论者语素辨认能力为据的。但论者并这有什么不妥,因为他们深信汉语古有“特殊的构词法”,即连缀两个有语音联系的音节构成联绵字/双音单纯词的方法。

其实,认为汉语古有连缀两个双声或叠韵音节构成联绵字/双音单纯词的方法,至今还只是一种臆测,论者在现代联绵字观念指导下所举的例词,实际上都是他们不明其内部结构方式的双音词,并不是他们所谓由两个双声音节或叠韵音节连缀而成的单纯词。这种双音词,有的著作报称4070多个,有的著作报称二三百个,但从来没有人列出清单,只是临时列举几个或几十个作者不明其内部结构关系的双声词或叠韵词,实无一经得起考辨,就连一些辗转抄引的例词实际上也是合成词。如白平考察了21个,[3]172-208就都是持现代联绵字观念者误认作双音单纯词的“联绵字”。胡正武也考察了许多联绵字词例,[4]40-80透露出它们合成词的身份。笔者近八九年以来于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讨论现代联绵字理论问题的文章20余篇,新予考辨的联绵字词例百余条,也都是合成词。这些事实都说明,汉语古有连缀两个双声音节或叠韵音节构成单纯词的观点不可信。像那种“联绵字—双音单纯词”说之成见在胸,从现代联绵字观念出发,用个人不明其内部结构方式的双音词来证明汉语古有特殊构词法的做法,最终是行不通的。同时,那种拿传统语文学家立足语文应用讲双声叠韵问题的话来证明现代联绵字观念,证明汉语古有创造双音单纯词的双声构词法、叠韵构词法的做法,也是不够严肃的,因为此二者本来没有可比之处。试看上面所述传统语文学家讲双声叠韵的各种情况,除隐语(或称切脚语)之外,其实没有哪种情况可以构成双音单纯词。明乎此,遇有“旧称由两个音节联缀而成的单纯词”之说(见《汉语大词典》之释“联绵字”),则可推知其“旧称”(或“旧时指”)与古人之说没有关系。进一步讲,即使隐语的情况,一是持现代联绵字观念者多不认为它是联绵字,二是隐语现象非汉语所独有,为今天所谓“联绵字是汉语特有的词汇现象”的流行观点不相容,也不能据以证明现代联绵字观念。另外,我们长期致力于联绵字及其理论问题研究,至今未发现传统语文学著作中有哪种理论可以证明现代联绵字观念,[1, 5-6]也说明不宜拿古人双声叠韵说证明现代联绵字观念。

有人问:王念孙“大氐双声叠韵之字,其义即存乎声,求诸其声则得,求诸其文则惑矣”这话,常被人用来证明汉语古有双声构词法、叠韵构词法,用来支持“联绵字—双音单纯词”说,你怎么理解王氏此言?答曰:王氏此言对证明现代联绵字观念毫无帮助。这话是《广雅疏证》卷六上“扬搉、嫴榷、堤封、无虑:都凡也”条之疏证的结束语。该条疏证1927字,先疏证“都凡”:“《释诂》云:‘都,大也,聚也。’《说文》:‘凡,最括也。’合言之则曰‘都凡’,犹今人言‘大凡’、‘诸凡’也。”继而疏证扬搉、嫴榷、堤封、无虑四词之“都凡”义;不仅分别疏证各词单字,明其“都凡”义,而且兼辨或体及众说。我们从其疏证中可以看到此四词都是有多种变体的合成词。如“扬搉,双声字也。…扬搉者,大数之名,故或言‘大搉’。…字亦作‘较’。…又谓之‘商搉’,即‘扬搉’之转。…单言之则曰‘搉’”;“嫴榷,犹‘扬搉’也。…‘嫴’与‘榷’皆总括之意,故《释言》云:‘嫴,榷也。’”其他仿此。疏证完毕而总结说:“扬搉、嫴榷、堤封、无虑,皆二字同义。后人望文生训,遂致穿凿而失其本旨,故略为辨正。”此后才是学者常引来证明古有双声构词法、叠韵构词法之说的“大氐双声叠韵之字,其义即存乎声”云云。这里,王氏先疏证每词各字,后总结说“扬搉、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