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有的人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教案(精选16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教案(精选16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教案(精选16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教案篇1重点难点: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课时计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

20xx年2月5日晚8时35分,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

(出示幻灯片3)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

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等,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

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

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播放视频文件)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

(出示幻灯片7)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不朽杰作。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血腥*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有的人教案 新人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有的人教案 新人教版

有的人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特点《有的人》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组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组课文集中了关于鲁迅先生4篇文章,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鲁迅先生的感人事迹,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

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

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诗中提炼了几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对比中深化主题,从而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俯手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

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

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要通过诵读“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根据以上的理念和本组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弄懂诗歌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在理解诗歌的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诵读;(3)了解诗歌所运用的对比手法。

其中,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1)理解诗歌内容及感情;(2)有感情地诵读。

3、学情分析学生尽管是第一次接触鲁迅,但在有了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基础上,他们对鲁迅先生的感人事迹和精神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加上我之前让学生上网去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他们应该不难理解本诗赞颂像鲁迅这样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甘为人民和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

只是本班学生朗读的基础不是很好,在诵读中体味诗歌感情上也许存在一定难度。

二、说教法本篇课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在诗歌中的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应该让学生在阅读和诵读中加以体会,为此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前一种人”和“后一种人”的表现及结局不同,理解这两种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进而赞颂哪些人,贬斥哪些人。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的人》的主题和情感;2.掌握相关词汇和句型;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有的人》的梗概和主题;2.生词和常用词汇;3.阅读《有的人》并完成相关练习;4.写作任务。

教学重点1.掌握《有的人》的主题和情感;2.掌握相关词汇和句型。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课本《有的人》;2.习题集;3.答案解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点名;2.宣布今天的学习目标:学习《有的人》,掌握情感和主题。

二、学习《有的人》(25分钟)1.打开课本,学生开始阅读《有的人》;2.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描述故事中的主人公和情节,并画出人物形象(可口头描述);3.老师解释词汇和生词,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三、练习(30分钟)1.学生阅读习题集上的练习;2.学生独立完成作业;3.老师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答案解析。

四、写作任务(25分钟)1.老师将黑板上的话题给学生:写下你对《有的人》的想法;2.学生开始写作,尽可能用英语表述;3.老师在学生写作结束后批改作业,并给予学生反馈。

五、结课(5分钟)1.老师快速讲解今天所学内容;2.点名结束,下课。

参考答案习题集练习答案1.B;2.A;3.C;4.A;5.B。

课后作业1.完成《有的人》的课上练习;2.完成《有的人》作文,谈谈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看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通过阅读故事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和表达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优秀5篇《有的人》教案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诵诗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比照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比照手法的运用。

1课时多媒体课件一、词语铺垫导入,揭示新课1、词语铺垫。

丑陋渺小鸿毛卑微唾弃灭亡美丽伟大泰山崇高爱戴永生2、本单元我们已学过关于鲁迅的哪些文章?你了解到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生简单汇报。

3、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写的经典诗篇《有的人》〕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指三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2、根据朗读表现,简单评价。

及时指导字音,呵在诗中读啊的音。

呵平时读———笑呵呵,还可以读—————呵斥,呵在这应该读第———四声。

试着读好这一句。

三、范读引领,指导朗读1、听读录音。

〔今天,我帮大家请来了一位老师。

听,他来啦!〕2、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

〔教师示范第一小节,指名练习第二小节,自由完成三到七小结。

〕3、学生自由展示朗读,把握节奏。

4、齐读,慢慢读出诗的味道。

读出了诗的味道!我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四、比照品读,理解内容,体验情感1、可是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节奏,更表现在它独特的写法上。

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默读体会〕2、生汇报发现:比照的写法,读出相应诗句。

再读读,还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每小节中还有比照,2、3、4小结比照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5、6、7小结比照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其实这两局部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

〕3、根据学生汇报的适时出示插图和文字,图文对照,男女生比照朗读。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查资料,了解作者臧克家及其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扫清阅读障碍。

2、初读诗歌,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活、死、不朽、摔垮”等词语的含义。

3、再读诗歌,说一说诗中写了哪两类不同的人,他们是怎样做的。

想一想作者眼里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4、品读诗歌,感受鲁迅的伟大精神。

5、诵读诗歌,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并将其灵活运用到日常写作中。

课前准备制作上课用的图片,课件。

查阅作者臧克家的资料以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预习探究图片导入:请同学们观看一幅图片(某美丽的.风景区有很多游客,他们中有的人在欣赏美景,有的人在树上、石壁上乱涂乱画,有的人在拍照留念。

),看图后,学生谈感想。

2、教师总结: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文明的使者,也有践踏文明的无耻之徒。

今天让我们跟随著名诗人臧克家走进有的人,也再次走近鲁迅先生,感受他崇高的精神。

板书课题:有的人3、介绍作者臧克家和写作背景。

4、自由读诗歌,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然后齐读全诗,然后想一想:诗中写了哪些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看图片,谈感想。

2、学生自由读诗歌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更是一节课的点睛之处,所以我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激起学生的情感,从而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

2、在课堂中引入写作背景,作者经历就能很快让学生明白当时写作的心境,从而理解写作的目的。

二合作交流师:同学们读得真投入!有的同学读一会还想一会,也有的同学动笔记一记。

现在让我们集合大家的力量看看诗中写了什么内容:1、小组交流:诗中写了哪些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全班交流:诗中写了骑在人民头上的人和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有的人》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有的人》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有的人》【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和爱戴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歌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赞颂鲁迅先生高尚品质的主题。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学习,增强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和崇敬。

【教学准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臧克家,介绍鲁迅的有关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诗歌这种体裁的特点。

3.了解“走近鲁迅”这个单元的主题,为本诗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课学习1.听录音机范读课文,注意节奏、重音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1.指名分小节朗读,学生讨论: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齐读课文,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指名读,分小组读,齐读课文。

注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4.学生思考:诗歌从哪些方面赞颂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并指导。

6.指名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全班交流。

7.学生思考:诗歌运用了哪些抒情方法?在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并进行分析。

8.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这首诗运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法。

直接抒情在文中的体现是“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间接抒情则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刻画鲁迅先生的形象,如“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等,表现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

9.齐读课文,注意抒情的表现方法。

10.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11.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12.教师小结:这是一首纪念鲁迅先生的诗歌,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出鲁迅先生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有的人》板书优秀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有的人》板书优秀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有的人》板书优秀教案《有的人》优秀教案1【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课前准备】课件:毛泽东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课件出示,老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同学朗诵):“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珍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倒霉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有的人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1、同学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2、指导同学读出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三、自主感悟,自由表达1、选择自身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鲁迅的了解以和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理解和体会。

(可以谈难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深刻含义,也可以点评诗人的斟词酌句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示手法。

)3、集体交流学习心得,鼓励同学勇于发表自身的见解。

4、引导同学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四、联系实际,总结反思1、谈谈自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身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五、安排作业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三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三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三篇】《有的人》教案一教学设想学习这首诗,要能够理解诗歌的深刻含义,理解使用的对比手法。

在讲清重点章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实行朗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在一篇纪念革命英雄张思德的文章中,毛主席指出:“(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指出死的意义有轻有重。

人都有生和死。

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

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

(举例说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人臧克家的诗歌名篇《有的人》。

二、作者介绍以及背景介绍1.作者:臧克家,诗人,生于1905年,山东诸城人。

他的诗作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

主要作品收在《臧克家文集》中。

2.写作背景:1949年全国解放后,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

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3.释题:学生自读副标题后明确:“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

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能够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

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内容1.播放朗读带。

因为本诗不存有语音方面的疑难,所以,要求学生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然后齐读全诗。

3.思考讨论:这首诗能够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能够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

《有的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鲁迅的诗《自嘲》。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导入:人都有生死。

对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

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

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哪个同学能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
学生举例,教师评析、小结。

二、小组合作,阅读研讨
1、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每节诗的后两行)
2、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感情。

指名朗读诗歌,读出各节的真情实感。

(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的内在感情)
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

这首诗每一小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细读诗歌,体会诗歌对比的写法。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20《有的人》教案2新人教版(最新整理)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20《有的人》教案2新人教版(最新整理)

《有的人》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人新课时的学习.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体裁是怎样的?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2.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歌当中其他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本文经过精细校对后的,大家可以自行编辑修改,希望本文给您的工作或者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希望您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不足的地方请您留言提出,谢谢!!。

六年级上语文教案有的人_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语文教案有的人_人教新课标

《有的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中含义深刻的字词,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重点】体会整首诗的意思,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含义深刻的字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1.这个单元我们一直跟随着课文的学习,认识并了解了我国的一位大文豪——鲁迅。

(出示鲁迅画像)可是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了。

鲁迅走了,但是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很多,我们有怀念,更有那深深的思考。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有的人(板书)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写的,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诗人亲自参加了他的纪念活动,看到了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心中充满了深深的怀念和崇敬,于是便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3.齐读课题2遍。

读了题目,你发现了什么?了解副标题。

(这首诗是纪念鲁迅的)补充说明课题内容。

过渡:“有的人”指的是哪些人?二、初读感知,学习第一小节1.自由朗读,把句子读准确,思考:“有的人”指的是哪些人?2.交流:(1)(指名读,男女生读,注意:小节之间的停顿,句子的流畅度)(2)汇报:“有的人”指的是哪些人?归结为两类人:骑;俯。

过渡:对于这样的两类人,诗人作了自己的看法。

3.出示第一小节(1)自己读读,发现了什么?同样的两个死,两个活,意思一样吗?分别指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2)小结:有的人,肉体活着,但是生命毫无价值,就同死了一样;有的人,肉体虽然死了,但是他的思想,精神却永存。

4.过渡:同学们,你们觉得鲁迅是属于哪一种人呢?这首诗就是为纪念鲁迅而写的。

三、学习2~4小节1.请同学们默读诗歌2~4小节,看看哪些句子是写鲁迅的?找出来读一读。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1)说说自己的理解。

做牛马——读着这句话,我的眼前就出现了:那个夜晚,鲁迅为一位车夫包扎伤口。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有的人》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有的人》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有的人》教案《有的人》是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所作。

诗歌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1.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的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教育。

2、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3、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四年多的小学生活,我们从书本上认识了许多人格上伟大的人。

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一个人吗?这些伟大的人都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

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

“赶快收敛,埋掉。

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这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二、朗读课文1、初读课文我很喜欢这首诗,让我们共同分享,教师范读。

2、再读课文(1)这首诗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

(2)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挑战朗读,启发个性化理解,适时点拨(1)谁敢跟我比赛朗读?光有自信是不行的,我读了十多次,而且有我自己的理解,现在就比对你们不公平。

给你时间,试着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你的见解写在书边的空白处。

(2)这首诗写了拿几种人?鲁迅属于哪种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再做准备,比赛朗读。

4.你认为作者哪儿写得好,值得你学习。

5.欣赏诗歌。

某人泰戈尔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我们的爱戴使你放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所了解的关于鲁迅的生平事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有的人》,询问他们对这个题目的理解。

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

三、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课文的主旨。

四、分析课文写作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让学生举例说明。

2.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五、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邀请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味。

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意象,如何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三、写作实践1.教师给出一个写作话题,如“有的人”,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写作方法进行创作。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邀请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味。

二、课文背诵1.学生自主背诵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给予点评和指导。

三、欣赏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关于人生哲理的诗歌,如《将进酒》、《登高》等。

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有的人教案新人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有的人教案新人教版

有的人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学生评价)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

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

“赶快收敛,埋掉。

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这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让我们共同分享。

二、初读体会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

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

(检查,评价)2.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你读懂了什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A、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B、首节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C、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三、听录音,朗读1.请同学们听录音。

2.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语气语调抑扬顿挫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自由朗读。

3.我们齐读这首诗。

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

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教案

《有的人》教学设计教学设想: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融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

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教学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3、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

课前准备:《有的人》课文朗诵与ppt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二十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再看老师板书课题。

能告诉老师这篇课文是为谁纪念谁而写的吗?2.你们认识鲁迅么?你印象中的鲁迅是什么样子的呢?能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简短的话来描述一下他吗!二、介绍成诗背景:说得真棒,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老师收集的小资料,来了解一下鲁迅以及他生活的时代。

毫无疑问鲁迅是伟大的,但他生活的时代却非常黑暗,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才能隆重的纪念他,诗人臧克家便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听完后说一说录音中的小男孩读得怎么样?想超过他吗?教师适时进行鼓励。

3、自由读:引导学生自己模仿录音中的朗读,自己试着读一读。

四、品读诗歌,理解内容1.读出你最喜欢的一段。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他启发引导,有感情的朗读。

用比赛的形式,相互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2.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一些点评,突出每节的感情与主旨,让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领悟诗歌的含义。

3.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

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

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教案三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教案三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教案三篇篇一设计理念篇三教学目的: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比照手法的运用。

⑵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课前准备:⑴收集、浏览鲁迅资料;⑵标出诗歌小节数;⑶复习朗诵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关键句子。

教学关键词:活、死、俯、骑。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导入。

上课前,教师想了解一下你们对鲁迅知道多少?(抽生说)是的,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鲁迅被誉为我们的“民族魂”。

要写一位如此伟大的人物,是很难的,而要通过一首诗去讴歌鲁迅更是难上加难。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初识鲁迅”的最后一篇课文,它恰恰就是通过一首诗去讴歌鲁迅的。

这就是诗人臧克家写的《有的人》。

大家齐读课习题。

二、初读读通顺正确。

三分诗,七分读。

请大家走进这7个小节28行诗中,把诗读正确读流利。

(生读)报告自读情况。

(抽生读前6小节,最后一小节齐读)对于你们的朗诵,教师不作任何评判,我请来了一位高人,(播放课件。

听轻重,听情感,听节奏)是高手吧,说说哪个句子你现在可以读得更好了?我们跟着他一起进步吧,读这一句。

三、再读读构思。

自己再通读全诗,看一看7个小节之中藏有哪些写作技巧?(生报告后,幻灯出示)大家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第一小节和后面的6个小节是总分关系,思路清晰;全诗都运用了比照写法,感情表达更加强烈;234小节分别和567小节呼应,构造严谨。

有了这个示用意,我们现在就像拧起了一根绳子,诗歌的每一句都在这根绳子上,这叫全局在握、胸有成竹。

四、品读第一小节。

既然第一小节总起全诗,那请问,是靠哪些字统领全诗的?读一读找一找。

(板书:“死”、“活”)两个“活”,两个“死”,意思一样吗?(生答) 那你就读出这种不一样来吧。

是的,有的人虽生如死,那是行尸走肉;有的人虽死犹生,那是因为他们的精神永存。

来,读出这种醍醐灌顶的感受吧,读出我们的警告和呼吁。

(齐读本小节)五、品读“虽生如死”。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三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三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有的人》教案二【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内涵,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教学设想】1、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鲁迅,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听录音,朗读1、师:请同学们听录音。

生:听录音。

2、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生:学生有可能的答案有: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语气语调抑扬顿挫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师: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仅仅*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朗读。

生:读。

(两位读完以后)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

3、师:找出了他们朗读中的优缺点,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下面,我们齐读这首诗。

师:很好。

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

《有的人》教案 人教版六上

《有的人》教案 人教版六上

有的人教案(人教版六上)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的不同职业和工作类型;2.理解不同职业的重要性和价值;3.培养学生对不同职业的尊重和欣赏之心;4.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正确描述和讨论不同职业。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用简单的描述方式表达不同职业的特征和工作内容;2.培养学生认知不同职业的重要性和价值。

2. 教学难点1.让学生了解并区分一些职业的属性和类型;2.培养学生对不同职业的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本节课要学习关于“有的人”的话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职业和工作内容,你知道那些人的工作是不一样的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们吧。

2. 导入新知教师出示一组图片,比如医生、老师、警察、厨师、建筑工人等,并让学生瞪大眼睛看一会儿。

学生观察完毕后,教师来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发现这些人都是有什么共同点的吗?” 接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分类:按工作类型、按职业属性、按职业重要性等等。

随后,教师通过介绍职业属性和工作内容的方式,让学生分辨各个职业的差别,比如建筑工人的主要工作是建造房屋、路桥等工程,需要拥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而警察则需要保护人民的安全和维护社会治安,需要有较高的法律意识和良好的健康素质等等。

3. 巩固新知让学生分组,选择一个职业,展开谈论和描述,表达出该职业的特征和价值。

教师可以采取一些课堂技巧,如分组活动、举手回答等方式,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加强互动和协作能力。

4. 拓展应用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职业的奖励和福利,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上各个职业的薪酬水平、学历要求、职业发展等方面的信息;2.鼓励学生进行相关职业体验,体验不同职业的特点和工作内容,深入了解职业与工作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升职业认知和价值观。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类型和工作内容,培养学生对不同职业的尊重和欣赏之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不同职业的基本认知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孩子对某些职业的印象并不正确,因此我在课前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准备了一些图片和文字材料,让学生们在分组探讨和讨论中有充分的资料参考,确保学生提高了对不同职业的认知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的人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学生评价)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

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

“赶快收敛,埋掉。

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这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让我们共同分享。

二、初读体会
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

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

(检查,评价)
2.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你读懂了什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
A、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B、首节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C、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三、听录音,朗读
1.请同学们听录音。

2.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语气语调抑扬顿挫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自由朗读。

3.我们齐读这首诗。

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

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讨论、合作、交流。

A、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命运呢?(1)理解课文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
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幻灯补充《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2)理解课文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
【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

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D比人生观,比价值观:学习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
师: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

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四、有感情背诵
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让我们怀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五、拓展
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

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

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互相交流
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

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一句,不可以重复。

(同学或老师评点)
【评:以读代讲,结合大量课程资源,结合本组所学课文,边读边悟,体会诗歌内容的同时更加了解了鲁迅为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