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人先——柴静
南方人物周刊:柴静从自我中解放出来
南方人物周刊:柴静从自我中解放出来柴静 1976年生于山西,1995年毕业于湖南长沙铁道学院;19岁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节目;1998年到北京广播电视学院进修电视编辑,并在湖南卫视主持《新青年》节目;2001年担任央视《东方时空·时空连线》主持人;2003年4月成为央视《新闻调查》出镜记者,“零距离”报道“非典”;现为《新闻调查》出镜记者、主持人十多年前在电台主持《夜色温柔》,她进入的是一个心理的情感的世界;从报道“非典”开始,她进入广大的社会空间。
在推动社会进步这一庄严使命的驱动下,她始终冲向最逼近事件核心的地方,她让记者这一职业赢得了人们的敬意。
柴静答《南方人物周刊》问Q:你对自己的现状满意吗?A:应该是满意吧。
最重要是这份工作。
以前这份工作满足了我了解世界的好奇心,给了我认识这个世界的方法。
那时我强调记者要站在一个旁观的立场,这样比较有历史的眼光,不会轻易地责难或赞美。
但现在我觉得不能只停留在揭示真相的阶段。
我的工作给了我一个机会去推动现实,去做一些变化。
现在,做媒体对我而言,不再是急于表达什么,或是跟踪一个新闻事件,或者一年当中做多少节目,多么有影响力,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能不能下功夫将问题揣摩透,能不能由此产生现实影响力,对社会产生好的效果。
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个职业给了我较大的满足感和意义。
Q:对你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有何心得可以与他人分享?A:我不知道我有什么成就,这只是外在评价。
(笑)我刚入台时,招我进台的陈虻对我说过,“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很多年下来我才明白,耕耘本身就是收获。
Q:对你父母和他们的成长年代,你怎么看?你理解他们吗?A:我对历史很感兴趣,包括自己的家族史。
我会跟父母讨论他们的成长。
我后来理解到,其实我们对父母的态度非常接近我们对过去的时代的态度。
我们小的时候会有过多的责难、反抗、批判,凸显自己的不同,这是一个人的青春期。
成年后,人就会对父母与历史有另外一种态度,他会谅解,因为他知道父母是从什么样的年代中走过来,那个年代给他们带来的缺陷在什么地方。
关于央视主持人柴静主持风格的研究
上善若水,润物无声——浅谈柴静主持风格柴静是中央电视台最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之一。
曾经在央视《新闻调查》这一档具有“理性、公平、深刻”的强烈的男性特点的节目中担任过主持人,做过出镜记者。
当她作为出镜记者时,节目当中她是冷静客观的,但在她冷静平淡的外表下埋藏的是一颗炽热的救死扶伤的心。
2008年非典期间,她成为整个中国除病人、医生外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
明黄的封锁线、大夫雪白的大褂、摇晃着的镜头、人们求生的眼神映衬着柴静瘦弱但是坚定的身影,理性冷静的脸蛋上紧锁的眉头却让我们偷窥到她心中为灾区中人民生命安全的一丝焦虑。
柴静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她以她三尺冰的犀利与百川东到海的坚持,赢得了人们的认同,折服了万千观众的心。
而当她作为一名节目主持人的时候,留着干练的短发、有着俊俏的面容的“名嘴”柴静留给观众的印象不仅仅有着睿智、敏锐的一面,而且也有着温柔如水般、善良如春风般的一面。
例如,在《以生命的名义》这期节目中,柴静与一对同性恋者对话。
对话中,作为女性的柴静,她以海纳百川般包容的态度,用柔和的语气,聪明地为采访者营造了一种宽松的环境,使他们能够一直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态度来接受访问,从而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而在《双城的创伤》这一以一群农村孩子集体服毒自杀的事件为背景的节目中,柴静一边以睿智的提问挖掘生命的价值,一边又以母性伟大无私的胸怀温暖孩子受伤的心灵,为他们擦去伤心的眼泪。
她这种一面提出犀利的问题,一面又展现自己无限柔情的深深具有人文主义关怀的做法正如她曾经说过的那样:“新闻的一面是刚性,它可以原来越深入,越来越锐利;而新闻的另一面,情感的、内在的、心灵的部分,则应该是柔性,也可以越来越饱满。
这本身一点也不冲突。
如果两端都充分发展,那么整个调查对我而言就是最美好的,现在的我就沉浸在这美好里。
在揭开黑幕的同时,又揭开人的心灵,窥见灵魂,这不是其他的职业、其他的栏目可以做到的.。
关于写柴静的作文_优秀作文.doc
关于写柴静的作文_优秀作文我眼中柴静362500福建德化第一中学庄静茹那一年,她才19岁,仿佛人生刚刚开始,她就已经坚定了自己前行步履。
那时候,1米62身高使她显得有些瘦弱,一头披到肩头中长发显出典型学生气质。
以这种清新形象,她进了电台作主持人,用虽不独特但十分亲切声音诉说着对生活理解。
后来,她以突出洞察力和敏锐、缜密思维,成了中央电视台一名记者。
这个职业很适合她,尽管对真相不放弃是记者“致命伤”。
她说:“这个职业跟和尚一样,都是需要白持行当。
”在真相面前,很少有人会锱铢必较,因为这样容易威胁到自身利益。
因此,记者往往会面临很多诱惑,金钱及其他种种利益……代价便是,你不得不闭上自己嘴,把真相烂在肚子里。
但她说她做不到圆滑,她只能、更是必须对大众负责。
作为记者,她不会争着第一时间把报道写好,而是一点一点地逼近真相,让观众看到一则真实新闻。
这一点是令主持人崔永元大为赞赏,毕竟很多时候要在央视说真话并非易事。
但她做到了。
尽管她曾面对黑社会威胁,但她还是那么坚持,那么尖锐地询问房地产企业家关于公款亏空数字。
2003年,第一个进入“非典”病房,将医疗状况第一时间报道出来记者,就是她——当时年仅26岁柴静。
有6000多万人收看了这期报道,也就是在那时,柴静这个名字开始被大众注意。
往后几年,她风格依旧未变,依旧能带给别人安静力量。
熟悉她人越来越多,但作为公众人物,关于她负面新闻却几乎没有。
刚开始我感到不解,后来渐渐明白,人格魅力原来可以有那么大力量,不需要“重口味”炒作,不需要矫揉造作,不需要编造离奇身世,只是一抹淡妆,整洁利落衣着,真实表里,就是坐在电视机前观众想看到。
曾看过柴静一段话:“你每天打扮得精巧无比,穿十几厘米高跟鞋,坐下来两条腿还要拧成麻花,你忘不了自己,还怎么能够关心别人?”就像她说,没有人会喜欢胭脂水粉下伪装,如果你很自私,为什么需要有人义元反顾地爱你呢?看过柴静节目,没有人会不喜欢她。
因为她沉静、坚毅,让我们看到不同生活状态,让我们了解社会各个层面情况,让我们了解到她报道深处,那份不疾不徐、无限安宁。
柴静经典语录语句
柴静经典语录语句1. “真正的勇士,是敢于直面现实的人。
”柴静用这句话鼓励人们不要回避问题,要勇敢地去直面现实,勇于追求真相和正义。
这也是她作为环境记者的责任和使命。
2. “众人拾柴火焰高。
”柴静通过这句话告诫人们,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团结一致如同众人拾柴,我们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这也是她呼吁大家关注环境问题的意义所在。
3. “环境问题不是眼前利益的问题,是一个社会公正的问题。
”柴静认为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局部的利益问题,而是关乎整个社会公正的问题。
她认为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因此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整体的利益。
4. “没有人会真心希望我们这代人生活在一个环境恶劣、没有希望的世界。
”这句话表达了柴静对于环境保护事业的热情和决心。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唤起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和行动起来的意识。
5. “责任就是永远不躲,无论什么时候。
”柴静坚持说真话,敢于面对事实和责任。
她相信只有敢于担当,才能为社会做出真正的贡献。
6. “我们都是时代的见证人,任何时候都不能让历史因为我们的懦弱而有所违背。
”柴静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时代的见证人,不管是面对环境问题还是其他社会问题,我们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懦弱而放弃。
7. “只有爱护好环境,才能使下一代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柴静希望每个人都能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下一代的重要性。
她呼吁大家爱护环境,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8. “只有关注环境,才能让人类的生活更加幸福。
”柴静通过深入调查报道环境问题,告诉人们环境的重要性。
她认为只有关注环境,才能让人类的生活更加幸福和美满。
9. “保护环境关乎每个人的福祉。
”柴静认为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关乎每个人福祉的大事。
她希望每个人都能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10. “相信未来,更要为未来努力。
”柴静在这句话中表达了对于未来的信心和对于环境保护事业的执着。
她相信只要我们努力,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这些都是柴静的经典语录,这些语录反映了她对环境保护事业的热情和奉献精神。
新闻女郎——柴静
新闻女郎——柴静(撰稿赵绘雯)“火柴的柴,安静的静”,她是《新闻调查》栏目代号为“小虎队”的报道组组长柴静。
柴静所带领的组拍摄的节目74%的选题涉及曝光社会问题和关注社会的边缘问题,在这些节目里镜头中的柴静38%的时间低下身去倾听弱者的声诉,62%的时间挺身而出与黑暗势力交锋,因此有人送给她“新闻女侠”的称呼。
柴静1976年出生于山西临汾,1995年毕业于湖南长沙铁道学院,19岁的她就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节目,她的声音安慰了忧伤和迷茫的人们,在无数个夜晚伴随他们入眠,她曾说:“一朵花中看世界,一粒砂中见天堂,红尘有我,请为我聆听。
”22岁时,她来到北京广播电视学院进修电视编辑,并在湖南电视台主持《新青年》节目。
2001年她担任《东方时空·时空连线》主持人,在没有名校的学历背景、不是新闻专业出身的情况下,柴静经历了一段痛苦的适应期。
一度,她面对受访者的态度和表情不仅受到外界指责同时还遭到了领导的批评。
在机房她反复观看自己当时的采访状态对领导的批评似乎有所领悟。
一年后,一句“一个记者,出发点不要是质疑,而要是疑问”的话对柴静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她开始意识到观众是以一些很细微的东西来判定一个主持人的,她开始改变,而这个改变又给予了她“温柔杀手”的称号。
柴静说自己从蹲马步开始学起基本功,流汗流血、风吹日晒。
她曾经采用最笨拙的办法,像蚂蚁一点一点地搬运食物一样,竭尽全力地去学习。
自己做策划,观摩同行的节目,上机编节目,熬夜到凌晨三四点。
但是即使得了金奖,她也没有摆脱沮丧和不安。
柴静当时的遗憾是自己没有在一线当过记者,缺乏在新闻岗位打磨的历练。
在摄影棚里呆了快一年,她依然不好受,“在没什么基础的时候,面对着被传统的新闻模式迅速同化的危险。
”转机来自于2003年对新疆地震的报道,她成为被派往前线的记者。
“就像当年到电台的感觉,我感觉自己属于这里。
到了新闻现场,脚下踩的是土地,听到的是哭声——什么是新闻?灾民在你肩上哭泣才是新闻。
柴静
激性食物,多吃些梨、枇杷、橙子、橘子等清肺化痰食品。
3、雾霾天气少开窗 很多人习惯开窗通风。可如果雾霾一整天不散, 是该开窗通风还是紧闭门窗呢?李智指出,雾霾天 气里,不主张早晚开窗通风,最好等太阳出来再开 窗通风。 4、适量补充维生素D 这个季节雾多、日照少,由于紫外线照射不足, 人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有些人还会产生精神懒 散、情绪低落等现象,必要时可补充一些维生素 D。
织业某厂长100万贿赂,并被检察院带走审查,她被推倒了舆论的风 口浪尖。
然而面对质疑,她只是以寥寥数字的微博澄清,其中并未对造谣者进
行任何指责,表现出了她豁达的态度。当被问及该问题时,她也只是 微微一笑说:“呵呵,不用管它。”
•
Quotations(语录)
•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灯火。 • 记者不仅是我的职业身份,做新闻也是我生存的一种 方式,记者的天职就是调查事实的真相。 • 通往人心的道路是最艰难的道路, 一个记者可能要付出生命才能得到 别人的信任,但是你又必须在这个 职业当中恪尽职守。
柴静(1976年1月1日-),汉族,
出生于山西临汾.
柴 静 : 个 永 远 站 立 说 话 的 人
—
1994至1998年: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任主持人,主持《夜色 温柔》; 1998至2001年:北京广播电视学院进修电视编辑,湖南卫视 《新青年》节目主持人;
2001年:在《东方时空· 时空连线》担任主持人(10月);
我们活在『毒气』中
科学研究表明,多数PM2.5来源于化学反应和剧烈燃烧。可以说, 现代工业催生了PM2.5,特别是化工工业、汽车工业等。分析表 明,50%—70%的PM2.5来源于机动车尾气。汽油、柴油在封闭 空间内剧烈地燃烧、化学反应,排出的气体成分复杂、颗粒细小。
柴静,提问是记者的天职
当年的“非典”采访,让很多人记住了柴静这个名字。
而一直以来,她对事实真相的不懈探寻,她对获取问题答案的执著以求,她提问方式的与众不同,更让人们对这个有着清澈眼神和凝重思考的记者印象深刻。
对于记者来说,提不出问题是个问题,提不好问题也是个问题。
而柴静,却是一位提问高手。
她说,提问是记者的天职,提问就是力量。
初见柴静,是在北京的夏天。
无意中注意到她,是因为她的娴静。
着黑色连衣裙,手捧一本书,安静地坐在军事博物馆前的长椅上。
车辆如梭,行人往来,而她只沉浸在阅读的安宁中。
约她采访,已是深冬。
“不用到那些金碧辉煌的地方,咱们就在我家附近小茶馆里聊吧。
”电话那头,是冬日里的一抹和煦。
时而炽烈,时而沉静,一如她的名字――火柴的柴,安静的静。
似乎,柴静总有问不完的问题。
其实,她也曾为提问困惑。
刚到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工作的时候,一个16分钟的节目,柴静先会列出四五十个问题,再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就每一个问题跟嘉宾一一电话沟通。
然而正式采访的时候,却总觉得不够流畅。
焦虑,继而是怀疑。
直到那“一盆水”,将她彻底淋湿、浇醒。
2003年2月24日上午,新疆巴楚、伽师地区发生6.8级地震。
白岩松找到柴静:“马上去伽师,给你半小时,收拾一下东西。
”没梳头,没洗脸,套了一件防风衣,坐了5个多小时的军用飞机,再转乘7个多小时的卡车,凌晨,柴静到达了伽师。
落脚在一片断壁残垣之中,当地人正在举行葬礼。
那一刻,新闻仿似一盆水,劈头盖脸地从她头顶浇了下来。
在演播室里面对镜头,常常担心自己的妆好不好看、衣服得不得体、笑容亲切不亲切的那个主持人柴静,被这盆突如其来的大水冲走了。
那几天,她满眼都是新闻:两个小姑娘在倒塌的校舍边烤着火,她们是新闻;一位从废墟中走出来的老大爷,一只脚上是皮鞋,而另一只脚上是布鞋,他也是新闻……“我的眼睛里、耳朵里、鼻子和嘴巴里,都是新闻。
不必小心翼翼地考虑怎么措辞――你问的就是未知,问的是你的欲望,这就是新闻。
做新闻,最好的位置就是离它最近的地方。
名人经历挫折成功的事例_经历挫折后成功的例子
名人经历挫折成功的事例_经历挫折后成功的例子要获得成功必须先经历挫折,因为科学上的每一个真理都是在经历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后才得出来的。
挫折孕育着成功。
而前提是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当具备了这些条件之后,挫折就会被你踩在脚下,明天就是雨过天晴之时。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名人经历挫折成功的事例,欢迎阅读!名人经历挫折成功的事例1:柴静2012年11月,网上盛传华润医疗集团有限公司CEO、作家冯唐为新欢踢走自己多年的妻子,此事引起网友热议。
这次的绯闻女主角竟是柴静——家喻户晓的央视女主持人。
柴静是文艺青年们心目中的女神,网民们可不想放过这绯闻,于是纷纷搜索。
可一查,大家傻眼了。
近几年,美女主持人傍上大款或嫁入豪门的故事屡见不鲜,然而因主持风格犀利睿智又冷静而成名的柴静,十多年来竟一直在北京租房子,没有买房也没有买车,于是,她就此获得了“史上最穷央视主持人”的称号。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柴静身在繁华深处却依然淡泊如莲呢?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一路狂奔1976年柴静出生在山西临汾,15岁的时候她到湖南长沙读大学,会计专业。
柴静有一个做主持人的梦想。
她毛遂自荐给当地一个很著名的电台节目主持人写信,“可否帮我成就梦想?”这句话打动了主持人。
面试通过,柴静每天带着一摞稿子和磁带,踩着单车去录节目。
等到毕业时,恰好长沙要成立一个新的文艺台,柴静去应聘,考核之后留下。
那时候只有300元的工资,180元在城边租了两室一厅的房子,地板上扔几只大垫子,一台CD机放在旁边,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主持了三年的《夜色温柔》,节目成为名档,也拥有了大批听众,柴静当上湖南文艺广播台综艺部副主任,有专栏,出过一本名叫《用我一辈子去忘记》的书。
可她总感到自己的人生不该这么苍白,就是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有一天,有人托柴静为电视节目招募一个“性格激进”的主持人,久寻未果。
柴静干脆说,我来试试。
第一期节目,她戴着假发套,穿着红西装,别提心里那个紧张了。
柴静 论文
简析柴静的采访风格柴静,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财会专业,95年主持湖南文广《夜色温柔》节目出道,在主持湖南卫视《新青年》节目时被央视相中,后一直活跃于《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新闻调查》、《24小时》和《面对面》等央视品牌栏目。
文艺青年的底蕴,非科班出身的背景,深度调查的历练,使柴静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她既能够用理性的思考、敏锐的观察探寻新闻事件背后的真相,又能够用感性的人文关怀和女性特有的细腻关注处于新闻漩涡中的新闻人物。
柴静在做电台主持的时候这样说自己的名字:“我叫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
白岩松说这种对于名字的解读是一半冰山一半火焰。
确实,热血与理智,锋芒毕露与亲切柔和,从一开始就在这个名字上纠葛着。
同时也暗示了柴静独特的采访风格。
一、感性诉求——真情的流露《新闻调查》崇尚“理性、平衡、深入”的精神,而感性是女性气质中显著地特征。
如何能做好“刚柔并济”是女性记者实践中难以回避的问题。
在《双城的创伤》中,曾有这样一个采访段落让柴静备受争议:记者:(心里的疑问)自己能回答的了自己吗?苗苗表弟:回答不了。
(孩子哭泣。
)记者:回答不了的时候,心里会觉得难受吗?苗苗表弟:难受……(哭)记者:难受怎么办啊?(孩子没有回答,继续哭泣。
柴静哭泣,蹲下为孩子抹眼泪。
)不哭。
去洗把脸……(孩子擦干眼泪,柴静蹲着,看着孩子继续询问。
)争议主要在柴静在采访中的情感流露。
有人认为这样的举动违背了新闻记者客观中立的职业要求,也有人认为柴静这样做是做作,是一种“表演”甚至“作秀”。
柴静却有自己的观点:“新闻的一面是刚性,它可以越来越深入,越来越锐利;而新闻的另一面,情感的,内在的,心灵的部分,则应该是柔性,也可以越来越饱满。
这本身一点都不冲突。
如果两端都充分发展,那么整个调查对我而言就是最美好的,现在的我就沉浸在这美好里。
在揭开黑幕的同时,又揭开人的心灵,窥见灵魂,这不是其他的职业、其他的栏目可以做到的。
”在讨论表演性时,柴静也表示过无奈“其实我是想用尽所有电视手段来穷尽对事实的调查,可大家认为是作秀”。
【演讲】柴静爱国演讲稿
【关键字】演讲柴静爱国演讲稿篇一:柴静演讲稿引子·动机这是XX年1月份北京的PM2.5曲线,一个月连续25天雾霾,我当时在北京,但我这一年里反复看这条曲线的时候,想回忆当时有什么印象、什么感觉?但是记不起来了。
因为当时大家都说好像这场雾霾是偶然的气象原因导致的,就没当回事。
那个月里头我还去了四个地方出差,河南、陕西、江西、浙江,回头看镜头里的天,当时的中国正被卷入一场覆盖了25个省市,和6亿人的大雾霾,但我置身其中,浑然不觉,只有我的嗓子有印象,在西安那天晚上就咳的睡不着觉,我就切了一只柠檬放在枕头边上。
回到北京之后,我知道我怀孕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样子,那时候我就觉得她应该是小女孩,因为我觉得她是像个童花头,听到她的心跳的那一瞬间,我觉得对她没有任何期望,健康就好。
但是,她被诊断为良性肿瘤,在出生之后就要接受手术,做麻醉之前,医生对我说,她这么小的年纪做全身麻醉是有可能醒不过来了,你要有个心理上的准备,我还没有来得及抱她一下,她就被抱走了。
后来护士在我手里放了这只小熊,那是用来安慰小孩的,她用来安慰我。
我再见我女儿的时候,她还在昏迷,医生对我说手术很成功,但有一件事情你要原谅我,她说她太胖了,所以刚才麻醉的时候,我们扎了好多针眼才找着静脉。
我把她满是针眼的小手放在我脸上,叫她的名字,一直到她睁开眼睛看我一眼。
我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后来我辞职,陪伴她、照顾她,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平安就好、健康就好。
但是回家的路上,我就已经开始感到害怕了,全是烟熏火燎的味,我就拿一个手绢捂在她鼻子上,这样做很蠢,因为她会挣扎,就会呼吸的更多。
以前我从来没有对污染感到过害怕,去哪我都没戴过口罩,现在有个生命抱在你怀里,她呼吸、她吃、她喝都要由你来复杂,你才会感到害怕,(XX年底)那场雾霾持续了差不多两个月,它让我意识到这件事情不是偶然发生,也不可能很快过去,它就是十年前我在山西时看到的天空。
XX年,我在《新闻调查》时曾去山西孝义做过一期关于当地污染的片子。
首都女记协演讲大赛 柴静获特等奖-演讲稿
首都女记协演讲大赛,柴静获特等奖-演讲稿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50多岁的女人,她是30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要离开拉萨。
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了北京一个旅店里,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头有一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
这是她30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和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叭、三陪女交谈的记录。
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一百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
这个人姓雄,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1.5元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
这个人就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
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1.5元的发票,明天我们就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
权力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力就只是一张纸。
他后来赢了一场官司,我以为他会和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个饭菜端到他面前说,“您是现在要发票还是吃完以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靠为我的权力所做的斗争。
这个人叫郝劲松,34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60多的男人说起来丰台区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
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他从裤兜里面掏出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擦眼鼻,这个人18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些事的目的只是为了想给农民做一点事。
他在我的采访中说到,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合理,这个问题的根源不仅出在土地管理法,还出在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
在审这个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这个人就说的再尖锐,我们也能播。
高考满分作文:独一无二的“中国范儿”
高考满分作文:独一无二的“中国范儿”“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范儿一一尽显,这些“范儿”引领我们向前,让世界听见中华巨龙咆哮的声音!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独一无二的“中国范儿”高考满分作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独一无二的“中国范儿”高考满分作文一个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范儿”,一个国家有自己的“国家范儿”。
我华夏泱泱大国,五千年的传承,有哪些自己独一无二的“范儿”呢?一.文艺中华文明中,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我中华的“文艺范儿”。
从春秋时期的《诗经》,到唐诗,再到宋词。
流传下来的都是音韵优美,朗朗上口的精品。
如《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细细品读,品味无穷,耐人寻味。
除了诗词,古琴曲中一曲“凤求凰”迷倒万千少女的心;棋艺中围棋、象棋所蕴含的智慧和思想更是让人倾服;王羲之《兰亭集序》谁与争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谁人不服;陆羽研究茶经,茶香沁人心脾,余韵千年不绝。
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诉说着穿越时空的“文艺范儿”。
二.气度孔子提出的“和为贵”,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从汉唐直至当代,彰显着大国气度。
昭君出赛,维系着汉匈50年的友好相处;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抗战胜利后,我们大度地拒绝了战争赔款,只是希望可以铭记历史,不要让悲剧重演。
这些都是我中华的气度。
著名的航海家、探险家达伽马,在到达非洲大陆时树起了旗帜,标示葡萄牙王室的主权。
然而他不知道,早在一百多年前,一位叫郑和的人早已到达了非洲。
郑和并没有树立标示大明主权的旗帜,而是树立了一座丰碑,一座友好而和平的丰碑。
拒绝侵略,传递友好,这就是我中华的气度,我们的“大国范儿”。
三.创新不管是哪个时代都不缺乏创新的人物。
比如四大发明、地动仪、神机炮等等。
不仅仅是这些,政治方面也有许多创新。
从商鞅变法到王安石革新;从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到康有为等人的戊戌变法,都是在创立新的形象,更好地为百姓服务。
《新闻调查》记者柴静访谈
《新闻调查》记者柴静访谈最近,我有幸采访到了知名的新闻调查记者柴静。
柴静以其深入调查和真实报道的方式而闻名,她的采访总是能为公众揭示出背后真相。
我期待着与她的访谈,了解她的经验和看法。
在采访中,我首先向柴静询问了她为何选择了新闻调查这个行业。
她回答道,她小时候就对真相感兴趣,总是喜欢问问题。
她认为新闻调查是一个可以揭示真相的工作,可以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她说道,“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很多时候都是表象,有很多背后的故事需要被发现和报道。
”柴静告诉我,她认为一个好的新闻调查记者应该具备几个重要的品质。
首先,要有冒险精神和勇气,敢于深入调查,去探索真相。
其次,要有耐心和毅力,因为有时候揭露真相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努力。
最后,要保持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尽可能做到公正地报道事实。
当谈到她最难忘的一次调查时,柴静提到了一次针对某大型企业的调查。
她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潜入该企业进行调查,并收集了大量的证据。
最终,她揭露了企业内存在的严重的违规行为和腐败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她坦言,这次调查让她体会到了新闻的力量和责任,并对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
我进一步询问柴静关于新闻调查行业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她表示,新闻调查往往需要面对各种困难和阻力,包括信息获取的难度、压力和威胁等。
她认为,一个好的记者应该有坚定的信念和职业道德,不被外界干扰,并始终坚守真相。
最后,我请柴静分享一些建议给那些想要从事新闻调查行业的年轻人。
她鼓励他们要持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调查能力,同时要保持对真相的追求和勇气,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她说道,“新闻调查是一项令人兴奋和有意义的工作,能够为社会发声,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决策。
”通过与柴静的访谈,我对新闻调查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她的经验和观点使我对这个行业充满了敬佩和向往。
我希望自己能够以柴静为榜样,成为一名有责任感和影响力的记者。
继续写:柴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记者,在她的报道中,她总是能够以独到的角度,深入调查背后的真相。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柴静的名人故事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柴静的名人故事今年记者节,笔者有幸在一个关于灾难报道的研讨会上见到了柴静。
没有了演播厅里闪耀的镁光灯,也没有新闻现场箭在弦上的紧张氛围,柴静更显亲和。
浅浅的笑靥,瘦弱的身材,柔柔的低音,但却遮不住一种犀利和敏锐的力量。
真是人如其名,“火柴的柴,安静的静”。
凉如水的夜柴静讲述自己做灾难报道的感受,没有那种声嘶力竭的哀恸,没有山崩地裂的绝望,那是一种在沉静中自然流露出的对生命的关切与敬畏。
面对汶川地震后重返家园的灾民,柴静默默地选择了跟随。
她跟从一对夫妇回到震后的家中,房子的背面是好的,正面已经塌方。
柴静没有按常规去采访村委会、镇里,也不急于问东问西,她只是静静地陪伴着这对夫妇,看着灾民们从废墟中把腊肉扒出来,把外面的削掉,煮里边的肉,看着灾民们从地里挖出土豆,参加灾民们在震后的家园上的“聚会”……柴静相信*心的那句话,“不要找,要等”,观察与尊重是她唯一的选择。
面对灾难,人都会有无奈,会悲极无力,柴静承认了这种无奈,她只是将它揭示出来,并没有克制这种无奈。
每次看柴静的报道,都会从她的沉静与柔弱中感受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坚定力量。
柴静身上总有一种持久的艺术气息,久而久之也就成了她独特的风格,北大艺术硕士的她自然有着一种温文尔雅的气质。
在节目中,面对弱势群体,她多是身体前倾45度,声音平均只有20分贝,大多是侧脸面对镜头。
她的妈妈提醒她说拍正脸更好看,但她淡然一笑,她已经习惯了这种倾听式的采访状态。
已过而立之年的柴静,将自己对生活渐深的体验融入到了新闻生涯中。
她赞同龙应台*惕粉红*新闻的说法,小女生观光式的报道是缺乏厚重感的。
她用报道告诉了受众,“艺术不是技巧,是人情的往来”。
新闻需要客观,但绝不是极端冷静的职业化,关切与尊重是不可回避的。
柴静用她的言行启示新闻后辈,新闻观之上,还有价值观,那便是对真理和良知的敬畏,对生命的注视和关切。
她的力量与魅力来自于事实的追求,对真相本身的尊重。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柴静演讲稿身旁的人
柴静演讲稿:身旁的人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旁坐了一个50多岁的女人,她是30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要离开拉萨。
下了飞机下专门大的雨,我把她送到了北京一个旅店里,过了一个礼拜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头有一个箱子,她说若是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留那个。
这是她30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和各类人:官员、汉人、喇叭、三陪女交谈的记录。
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明白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一百年以后,若是有人看到的话,会明白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
那个人姓雄,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那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元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咱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
那个人就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
他说人们在壮大的力量眼前老是选择服从,可是今天若是咱们舍弃了元的发票,明天咱们就可能被迫舍弃咱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平安。
权利若是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
他后来赢了一场官司,我以为他会和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以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那个饭菜端到他眼前说,“您是此刻要发票仍是吃完以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博得尊重?他说我靠为我的权利所做的斗争。
那个人叫郝劲松,34岁的律师。
去年我熟悉一个人,咱们在一路用饭,那个60多的男人提及来丰台区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他说所有的小孩靠在墙上哭。
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情感了,他从裤兜里面掏出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擦眼鼻,那个人18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些事的目的只是为了想给农人做一点事。
他在我的采访中说到,征地问题给农人的不是价钱,只是补偿,那个分派机制极不合理,那个问题的本源不仅出在土地治理法,还出在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
在审那个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那个人就说的再锋利,咱们也能播。
我说什么缘故?他说因为他专门真诚。
2023年最新的柴静苍穹之下演讲稿
2023年最新的柴静苍穹之下演讲稿中南大学的柴静是个著名的演讲家,还记得她在广州方所的演讲吗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柴静广州方所演讲稿,快来看看吧。
柴静广州方所演讲稿:柴静《看见》广州方所演讲稿他们之前没有安排广州,是因为告诉我说,在广州,人们从来不看中央电视台。
但今天来了,我觉得我们大有可为,不至于那么悲观。
来之前,刚才有北京的朋友电话我说,听微博上说来了很多人,他说怕现场出麻烦,我说我有这个把握应该是不会的。
因为那天在西单的时候,也来了三四千人。
当时在地下车库里面,又黑又冷,大家排了二十多个弯。
那时候,西单图书大厦的保安就特别担心,然后,人在担心和焦虑的时候,声音会提得很高,也会做出一些比较大的肢体动作,会很着急,说话也会比较不那么考究。
我一开始会有点儿担心我的读者跟他们发生冲突,后来这个保安过了一会儿回来,不知道为什么保安脸上特别顺了,后来他跟我们说,很少看到这样的读者。
他说下去的时候,底下又黑又冷,但是那么多年轻人排在一块儿,没有喧哗、地上没有垃圾、彼此没有冲突。
他说,我本来是气势汹汹地下去的,结果他们还向我道辛苦,所以他的声音也就低下来,然后每个人也可以听到彼此的讲话。
我觉得,并不是因为我的读者或者我的博客的观众能够有这样的力量,是因为我们都是爱书之人,所以我们今天才会汇聚在方所,这是阅读带来的力量。
谢谢大家!大家今天处身于这样一个地方,都是从小在书本当中长大的人,你们可能生在八十年代末期或者九十年代,可能很难体会一个生于1976年的人,在山西的环境里面,她能看到的书是非常非常稀少和可怜的。
我可能只能看我爸的中医杂志,和我妈那个批判胡风的文件,这么一个滋养,它是不足以让一个人的心灵变得丰沛和强壮的。
所以我就在想说,为什么爱读书的人,他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地,他能够有一份相对从容、无视喧嚣的一点点气息,还是因为书本教给他的东西。
我小时候能够看的那个杂志叫《读者文摘》,现在叫《读者》。
现在你们可能看得少,但是那是我少年时期几乎是唯一能看到的杂志。
柴静 看见
柴静看见柴静,中国著名的新闻主持人和编导,被誉为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
她以其深入挖掘社会问题,并以专业而精准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她的作品中,我们看见了她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思考,也看见了她独特的报道方式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柴静从小就展示了对新闻和传媒的浓厚兴趣。
她在北京广播学院学习期间,从事广播和电视学的研究,并在校报担任主编。
毕业后,她加入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部门,逐渐展示了她的才华和独特的报道风格。
柴静以其深入报道和追求真相的态度,成为了《中国藏书》节目的主持人,并被誉为“青年故事会的主持人”。
这个节目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新闻报道节目之一。
在这个节目中,柴静以其独特的访谈技巧和真挚的态度,让观众看见了一个真实而又多元的中国。
柴静的作品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她的纪录片《穹顶之下》。
这部纪录片记录了中国空气污染的现状和对人们健康的影响,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反思。
《穹顶之下》以其真实的素材和生动的画面,让观众看见了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也引起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在柴静的作品中,我们还看见了她对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关注。
她多次关注并报道了女性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不平等待遇和困境。
她通过她的报道,让观众看见了一个真实而又多元的女性群体,引领了中国社会对于女性权益的讨论和思考。
除了在新闻领域的活跃外,柴静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她关注儿童教育问题,并多次为贫困地区的学童捐助图书和教育资源。
她通过她的行动让人们看见了一个正能量的公众人物,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社会公平和教育公益的思考。
柴静是一个思想独立、坚持真实和积极进取的代表。
她的作品通过独特的视角和专业的报道,让人们看见了社会问题的本质和多样性。
她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也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认可和关注。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的价值和意义变得越来越重要。
柴静通过她的作品让我们看见了个体和社会的关系,看见了问题的存在和解决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柴 静
• 柴静(1976年1月1日-),生于山西临 汾,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学习电视编辑 专业。 • 19岁在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节目; • 22岁到北广学习电视编辑,并在湖南电 视台主持《新青年》节目。2009年离开 《新闻调查》,担任新闻频道《24小时》 主播,新闻频道《面对面》主持人。 • 2011年担任《看见》周末版主持人。曾 出现在非典的第一线,矿难的真相调查, 揭露一个个欲盖弥彰的谎言;她曾经故 意面黑社会的 威胁。 • 2013年出版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 作品《看见》,引起热议,销量超过100 万册,成为年度最畅销书籍。 • 2014年初从央视辞职,2015年初推出空 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
《穹顶之下》全片103分钟,柴静 走访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 并多国实地拍摄治污经验。这次关 于雾霾的调查,被认为“是非机构、 非记者所做的信源最权威、信息最 立体、视野最开阔、手段最丰富、 最有行动感的雾霾调查”。在交流 现场,柴静综合运用当众演讲、现 场演示、视频展示和网络传播这四 大手段,剖析了给中国带来严重大 气污染的燃煤和燃油存在的四大问 题
她是柴静。 当热烈包围世界,她以冷静 的姿态飞渡。内心有海量, 她亦是一片海。心怀有梦, 俯身为蓝,总向着最蓝的那 片海域飞翔。 媒体需要敬业和良知,这年 头的新闻媒体及媒体人,有 多少不是讴歌太平,欺上媚 下,娱乐八卦,能有几个是 真正的百姓媒体,关注百姓 生活的,但柴静则是其中的 特例。
1992年,16岁的柴静到湖南长沙读大学, 三年后,柴静给当地一位很著名的电台节 目主持人写信,她说:“尚能也曾有梦, 可否帮我成就梦想?”这句话促使了这位 名主持马上给柴静打了电话,让她去面试。 面试通过以后,柴静每天都会带一沓稿子 和磁带去做节目。甚至连那个暑假都留在 了长沙。长沙很大,但没有亲友的柴静却 很孤独,每天都在过着同样的生活:骑着 自行车去做节目,然后再骑车回来,即便 如此,她仍然觉得很快乐。
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媒体见面会上表示,他认真地看了柴 静的纪录片并就给她发短信,对她表示感谢。感谢她唤起 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 除了环保部长之外,作为曾经的央视同事、早已投入公益 纪录片拍摄者行列的崔永元,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 自己也曾给过柴静建议。 “我当时就建议她公益播放、自费拍摄,不建议她把片子 卖给谁。” 崔永元坦言,自己也已经看过了这部片子,“没想到她拍 得这么细,功夫做得这么深,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其实 挺佩服她的。”崔永元说道,“虽然我拍的在前,但她拍 得比我好。” 不过崔永元也表示出自己的担忧,“我认为《穹顶之下》 唯一的作用就是启蒙作用。柴静的纪录片,可能是她职业 生涯中很重要的一步,但对于国家雾霾治理可以忽略不 计。”
作为事件的核心人物,柴静在《穹顶 之下》推出之后,除了收获了不少人 的赞扬之外,也同时受到了不少质疑。 有网友就对她花百万自费拍摄表示质 疑,称其来路不明。对此,柴静在接 受合作媒体采访时,也进行了一部分 回应。 除此以外,也有网友指出,她的女儿 是在美国出生,一下子又给柴静贴上 了“叛徒”的标签。甚至,还有网友 称,柴静平时开的就是大排量的越野 车...... 对此,作为柴静以前央视的同事、 《穹顶之下》的总编导范铭。在接受 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由于网友转发速 度惊人,这部纪录片的影响已经超出 预期,“感谢大家支持,但毕竟这个 话题还是有敏感度,我们内部已经开 了一个会,大家一致决定,柴静本人 和我们团队都不会再接受采访,也不 会再把话题转移到幕后。”
1、生与死,苦难与苍老,都蕴涵在每一个人的 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我们终将浑然 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2、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 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3、可见似锦繁华的夜,处处有寂寞的信徒。 4、我渴望呆在最静寂的角落里被最热烈的声音 包围。 5、但这就是细节的力量,它告诉你,没有一劳 永逸的答案,也没有完美的世界图式。必须老老 实实承认和呈现现实问题的复杂性,认为一个概 念就可以彻底解决现实问题,如果不是出于无知, 就是出于智力上的懒惰。
柴静在采访中表示,孩子生病使空气污染成为她不能回避 的问题,围绕雾霾进行了一系列调查。 柴静在人民网访 谈中谈到了选择雾霾这个题材初衷。2013年初柴静怀孕, 但她未出生的孩子却被检查出患有肿瘤,一出生就要进行 手术,因此她辞职打算用相当的一段时间照顾孩子。在照 顾孩子的过程中,柴静对雾霾的感受却越来越强烈,“生 活在一年竟有175天污染的北京,害怕女儿有一天会问我 ‘什么是蓝天’‘为什么老把我关在家里’,加上全社会 对空气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关心,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 我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 么办?”因此,柴静开始了这个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