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18课《小猴子下山》人教(部编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18小猴子下山(教案)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18小猴子下山(教案)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18 小猴子下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识字:识记“下、山、果、树、吃、桃、子”等 7 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下、山、果”三个字。

2.阅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理解:理解小猴子下山摘桃子的过程,感受小猴子贪玩、淘气的特点。

4.积累:积累“下山、摘桃子、吃桃子”等词语,并能运用到自己的语言表达中。

5.情感:体会小猴子下山摘桃子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识记生字,并能正确书写“下、山、果”三个字。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猴子贪玩、淘气的特点。

难点:•理解“下山”的含义,并能用“下山”造句。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o课件:包含课文插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音频。

o小猴子头饰 *桃子模型o录音笔2.学生准备:o预习课文,尝试认读生字。

o准备一个笔记本,用来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播放一段关于小猴子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为什么? *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小猴子的课文,题目是《小猴子下山》。

2. 初读课文•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声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

3. 识字师:课文中有哪些生字?学生说出课文中的生字。

* 师:请同学们拿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 学生认读生字。

*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山、果”三个字,它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生字,并回答问题。

* 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并进行组词练习。

* 学生进行组词练习。

4. 理解课文•师:小猴子为什么下山?•学生回答问题。

•师:小猴子下山后做了什么?•学生回答问题。

•师:小猴子下山摘桃子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学生回答问题。

•师:小猴子下山摘桃子的过程是怎样的?•学生回答问题。

•师:引导学生理解“下山”的含义,并能用“下山”造句。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18 《小猴子下山》 人教(部编版)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18 《小猴子下山》 人教(部编版)

18 小猴子下山【教学目标】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会写“块、非”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______又______”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

难点: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准备】1.图片2.生字卡片3.小猴子头饰4.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谜语导入:尾巴卷卷又翘翘,爬杆上树是能手,爱吃香蕉爱吃桃,家里没有山里有。

顺势引出课文主人公——猴子。

2.同学们,有一只小猴子高高兴兴地下山了,可是等它回家的时候,它两手空空,哭丧着脸,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8课《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词。

1.先看课后生字表的生字,后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然后读一读词语(生词),再读一读带有生字词的句子。

3.检查自读生字词情况。

利用卡片或小黑板。

4.读一读课文。

在识记生字,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再读一读课文,加深对生字词意义的理解。

三、指导书写生字。

1.要强调有些字的笔顺。

2.观察田格中的生字,看每一笔在田格中的位置。

3.把田格的生字描一遍。

四、边读课文边看挂图。

1.边读边标出全文共几自然段。

2.全文共5幅插图,看每幅图上是什么意思,并看一看哪自然段写的是哪幅图的内容。

3.学生回答:全文共5个自然段,5幅图,每一自然段跟着一幅图。

4.简单地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小猴子下山》的内容,掌握故事情节。

–通过阅读能够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喜爱小动物的情感,热爱自然的意识。

3.学科素养–通过上述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情节。

–理解人物形象和情感。

2.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自主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故事教材。

–确保教学环境整洁有序,板书清晰。

2.学生准备–课前准备好课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或教具引导学生猜测故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习–逐段教授故事内容,解释生词。

–让学生展开讨论,理解故事情节。

3.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让学生从自身经历中找到共鸣。

4.展示–学生分组展示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5.小结–整理故事内容,梳理重点。

五、课后作业1.回家复述《小猴子下山》故事。

2.绘制《小猴子下山》故事中的场景或人物形象。

六、教学反思1.教学反思–对故事的讲解是否深入浅出。

–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表达。

2.改进措施–可以加大学生思维拓展的空间,引导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故事。

以上是《小猴子下山》教案,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进行教学。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读准本课8个生字的音。

认识“掰、扛、扔、摘、捧、抱、蹦”7个字。

2.看懂图意,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1.读准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2.读通课文,对照插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一、以图导言激趣:教师板画一座小山,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

教师提问:请大家看图上的这只小猴子要做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13.小猴子下山。

教师接着说:“一天小猴子下山找东西吃,在路上它都经过了什么地方,它看见许多好吃的东西,它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汉语拼音,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2.再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和标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

3.自己把标出的生字和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4.同桌同学互读生字和会认字。

5.抽读生字单片,采取领读、指名读、开火车等多种形式巩固字音。

6.做识字游戏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三、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读音是否正确?2.再请同学读课文,通过学生的读你知道了什么?3.出示四幅插图,请同学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4.根据插图内容找出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自然段。

5.让学生结合题目小猴子下山“把四幅图按顺序看一看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做了些什么事?结果是什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块、棵、片”等量词以及“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

能够正确区别“掰、扛、扔、摘、捧、抱、追”等动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3.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一心一意做一件事。

4.给学生传达勇于面对错误,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展望未来。

教学重点:1、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及量词的恰当使用,同时能够正确理解“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18《小猴子下山》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18《小猴子下山》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情节;2.认读生字“小猴子”、“下山”;3.理解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和逻辑思维能力;3.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能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课文内容。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2.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爱护意识;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勤劳乐观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和背诵课文;2.认读生字。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小猴子的行为动机;2.引导学生讨论小猴子下山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材PPT、图片、小猴子道具等;•学生熟读课文,准备课堂朗读。

2.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玩具小猴子,引导学生猜测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3. 学习课文1.老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2.分段解释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3.细读课文中的生字,引导学生学习汉字笔顺;4.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小猴子下山的场景。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小猴子为什么要下山,通过学生的发言,引出勇敢、责任等品质。

5. 表演学生自由分组,进行小猴子下山的短剧表演,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合作能力。

6. 总结老师带领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故事中的教育意义。

四、课堂延伸活动1.向学生展示关于小猴子的动画片,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再现;2.让学生设计小猴子下山的续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3.带领学生学唱与课文相关的儿歌,增强学生对课文的记忆。

五、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2.画一幅小猴子下山的图片,并配上简短文字描述。

以上为《小猴子下山》教案,希望能够帮助老师们更好地准备这节课。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内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小猴子下山》。

2.能够听懂故事的主要内容,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3.通过课文中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小猴子下山》。

2.理解故事情节,能够表达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2.课件:包括《小猴子下山》故事图片和相关课文内容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利用课件展示《小猴子下山》故事图片,唤起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课文(15分钟)1.教师朗读《小猴子下山》,学生跟读。

2.分段解释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第三步:讨论(10分钟)1.提问:小猴子为什么想下山?2.引导学生探讨小猴子下山的经历,激发学生的思考。

第四步:活动设计(15分钟)1.分组,让学生自由发挥,以小猴子为主角,编写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2.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促进课堂互动。

第五步:游戏互动(10分钟)1.设计小游戏,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

2.根据故事中的场景,设计游戏环节,让学生参与互动。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活动中的小猴子下山故事编写。

2.背诵《小猴子下山》中重要的句子。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要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以上是针对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的教案设计,希望可以帮助老师们更好地教授这一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3篇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3篇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3篇PEP first grade volume II Chinese Lesson 18 "little monkey do wn the mountain" teaching plan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3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2、篇章2: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集体备课教学设计(部编版)3、篇章3: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篇章1: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

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

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

(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8小猴子下山》人教(部编版)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8小猴子下山》人教(部编版)
-故事寓意的理解:一年级学生思维发展水平有限,理解寓言故事的深层寓意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应通过生动的讲解、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从而理解故事中蕴含的“做事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朗读与表达:学生在朗读时可能存在语调平淡、情感表达不准确的问题。教师应给予示范和指导,如通过角色扮演、分组朗读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生字词的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小猴子”、“下山”、“摘桃”等,以及重点词语“快乐”、“累”、“前面”、“后面”等。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确保学生能正确认读、书写和理解这些词汇。
-句子分析与造句练习:重点在于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如“小猴子手里拿着什么?”等,并通过造句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生字词,提高句子表达能力。
3.句子练习: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进行造句练习,如“小猴子手里拿着什么?”等。
4.朗读与表演: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思维拓展:讨论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引导学生认识到做事要专一,不能三心二意。
6.写字指导:学习书写本课生字,如“山”、“水”、“田”等,掌握正确的笔顺和书写规范。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小猴子下山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小猴子在山下看到什么摘什么,最后却一无所获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案例。分析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以及这个案例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专心致志的重要性。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生字词的掌握和句子分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生字词的运用和故事寓意的理解,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原文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

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

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

走着走着,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

小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

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篇二】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12个字,会写7个生字、词。

2、能熟练朗读课文、理解句子。

3、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读、写,并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8个生字、词。

难点:能概括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知识的新授阶段1、呈现新教学内容(1)呈现课文题目“小猴子下山”(2)老师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大致概念。

2、生字教学(1)呈现文中的生字、词(2)一个学生拼读生字,老师在旁纠正错误;指出注意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

老师范读,全体学生跟读。

擦掉拼音后再认读。

(3)教写生字学生先书空7个生字、词。

请两位学生板书。

老师纠正错误之处。

提供记忆策略:往:“住”字再加“丿”常:底下是“巾”字(4)运用生字、词非常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十分、很、极)用“非常”这个词造句。

老师提示:老师奖给我一面红旗,我()高兴。

二、巩固与检测根据课后习题三,区分不同动词的意义,并会在适当的语言情景下运用。

读“掰”“抱”“扔”“摘”“扛”“捧”;学生表演这六个动作(有错误之处及时纠正)学生做习题,校对。

三、作业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18 小猴子下山》教案含教学反思和作业设计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18 小猴子下山》教案含教学反思和作业设计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18 小猴子下山》教案
一、教案概述
课时安排:本教案设计为一节课,约40分钟。

适用对象:一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为《18 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了解故事情节、掌握生字词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
1.课文内容
《18 小猴子下山》是一则小故事,描述了18只小猴子下山的情景。

2.生字词语
–小猴子
–下山
–笨蛋
–跳舞
3.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情节
–掌握生字词语的意思
4.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理解故事中的难点词语
三、教学过程
1.热身活动
教师在课前可以进行一些与猴子有关的小游戏或者歌曲,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导入
讲解故事的故事梗概,让学生对故事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

3.阅读教材
教师念读课文,并进行适当的解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讨论
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互相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5.巩固
教师可设计一些小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6.作业布置
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后交给老师。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故事情节上有一定困难,下一次课我将增加同类故事的阅读,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五、作业设计
1.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图(图中至少包含一个主要场景和一个主要人
物)。

2.选择一个喜欢的角色,写一段50字以内的小短文,描述你喜欢这个
角色的原因。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能够引起学生对中文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教学目标:1. 能认识本课出现的生字,重点理解“掰、扛、扔、捧”等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初步理解“空手而归”的意思。

3. 让学生懂得做事情要明确目的,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去做,才能取得收获。

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初步理解“空手而归”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头饰、课件。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1.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样东西(出示桃子),看,这是什么?你们平时喜欢做什么呢?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新朋友,看看他喜欢做什么?(出示小猴子)小朋友,你们见过小猴子吗?能说说小猴子是什么样的吗?2. 小猴子下山来做什么呢?他为什么会想这样做呢?大家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吧。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课文中都有哪些小动物啊?你可以用笔圈一圈。

再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中的小猴子下山来一共做了几件事啊?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不能说出都做了些什么?2.小朋友们真棒。

那谁来说一说小猴子为什么会这样三心二意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读一读课文。

3.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知道了小猴子下山来分别去了哪些地方?(出示表格)4.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小猴子做了什么事?(指名说)其他同学注意听一听他们说的和你们有什么不一样?5.小朋友们真棒,帮小猴子把事情都找出来了。

小猴子为什么会这样三心二意呢?最后小猴子把事情都做到吗?请小朋友们带着这个问题,再读一读课文,你可以在书上画一画,也可以拿笔写一写你的想法。

6.课文小朋友讲完了,老师有个建议,你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吗?7.小猴子最后把事情都做到吗?那他以后还会怎么做呢?请小朋友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一说。

通过刚才的朗读和交流,我们知道小猴子三心二意把事情都做错了,那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呢?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三、识字交流,识记生字。

1. 小猴子在路上做了这么多事,其中“掰”、“扛”、“扔”、“捧”这几个词语是重点词语,需要我们牢牢记住。

统编版2019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8 小猴子下山》 人教(部编版)

统编版2019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8 小猴子下山》 人教(部编版)

教育部审定2016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18 小猴子下山18 小猴子下山【教材解读】一、教材特点(一)思想内容方面《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

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

从小猴子的行为中我们得到启示:做事情要明确目标,始终如一。

1.课文1自然段,写了小猴子下山来到玉米地里看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怎么做的。

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2.课文第2自然段:写了小猴子来到一棵桃树下看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怎么做的。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

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课文第3自然段:写了小猴子来到西瓜地里看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怎么做的。

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

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4.课文第4自然段:写了小猴子回去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怎么做的。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

走着走着,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

5.课文第5自然段:写了小猴子下山一无所获,空着手回家的结果。

小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

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课文展示给我们一只三心二意、喜新厌旧的小猴子形象,通过这一简单的故事告诉学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一,要有始有终,否则一事无成。

(二)语言表达方面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小猴子下山经过和结果,结构清晰、故事脉络清楚。

五幅插图、五个画面讲述了故事的完整过程。

2.故事结构相同、层次清晰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讲述了一个画面,使得文章层次清晰。

课文的1、2、3、4、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来构段的,段落结构相同,句式不断反复。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说课稿第1篇】一、说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

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小猴子下山》。

二、说新课: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认读生字。

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4、分段指名朗读课文,纠正生字的读音。

三、说分段学习1、学习第一自然段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④、这一段中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

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学生自学课文的2、3、4自然段。

出示学习向导,指名向导。

学习向导:1、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2、议一议:小猴子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课文。

①、喜欢学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讨论学习。

②、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3、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见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4、填空练习。

(出示投影)填空后任选括号里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5、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课文内容。

6、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平时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学生检查自己平时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7、表演课文内容。

8、想象扩展:讨论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9、续编课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

下一节课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读懂课文中的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2.能够认读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包括动物名称和动作词汇。

能力目标1.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述故事内容。

2.能够模仿故事中的动作表演。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2.激发学生参与故事情境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教学生认读关键词汇。

2.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参与故事情境。

难点1.小猴子下山故事的情节描写。

2.学生如何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故事内容。

三、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小猴子下山》2.教学图片或道具:关于猴子和山的图片或玩具模型3.PPT或黑板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观看图片或展示猴子模型,让学生猜测今天要学的故事主题。

2.引导学生联想动物和山的关系。

第二步:学习1.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

2.解释课文中含义模糊的词语。

3.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第三步:讨论1.学生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感受与想法。

2.提问学生:小猴子为什么要下山?下山后发生了什么?第四步:表演1.分组让学生模仿故事中的猴子动作,进行表演。

2.引导学生通过表演感受故事情节。

第五步:总结1.整理课文中的重点,让学生复述故事内容。

2.鼓励学生发表对故事的感想和理解。

五、课堂延伸1.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绘画活动,画出自己对小猴子下山的想象。

2.教师讲述关于猴子的有趣故事,拓展学生对动物的认识。

六、拓展阅读1.让学生带回家阅读关于猴子的相关故事书籍,培养阅读习惯。

七、作业1.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今天学习到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情节,还能够培养对动物的关爱意识,激发想象力和阅读兴趣。

希望学生在欢快的故事情境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原文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快乐,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

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快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

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快乐,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

走着走着,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

小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

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篇二】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12个字,会写7个生字、词。

2、能熟练朗读课文、理解句子。

3、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读、写,并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8个生字、词。

难点:能概括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知识的新授阶段1、呈现新教学内容〔1〕呈现课文题目“小猴子下山〞〔2〕老师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大致概念。

2、生字教学〔1〕呈现文中的生字、词〔2〕一个学生拼读生字,老师在旁纠正错误;指出注意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

老师范读,全体学生跟读。

擦掉拼音后再认读。

〔3〕教写生字学生先书空7个生字、词。

请两位学生板书。

老师纠正错误之处。

提供记忆策略:往:“住〞字再加“丿〞常:底下是“巾〞字〔4〕运用生字、词非常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十分、很、极〕用“非常〞这个词造句。

老师提示:老师奖给我一面红旗,我〔〕快乐。

二、稳固与检测根据课后习题三,区分不同动词的意义,并会在适当的语言情景下运用。

读“掰〞“抱〞“扔〞“摘〞“扛〞“捧〞;学生表演这六个动作〔有错误之处及时纠正〕学生做习题,校对。

三、作业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一】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18課《小猴子下山》原文有一天,小猴子下山來,走到一塊玉米地裏。

他看見玉米結得又大又多,非常高興,就掰了一個,扛著往前走。

小猴子扛著玉米,走到一棵桃樹下。

他看見滿樹的桃子又大又紅,非常高興,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捧著幾個桃子,走到一片瓜地裏。

他看見滿地的西瓜又大又圓,非常高興,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著一個大西瓜往回走。

走著走著,他看見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愛,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

小兔子跑進樹林裏,不見了。

小猴子只好空著手回家去。

【篇二】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18課《小猴子下山》教案教學目標1、認識12個字,會寫7個生字、詞。

2、能熟練朗讀課文、理解句子。

3、懂得做事情要有恆心、有始有終、而不應這山望著那山高。

教學重點、難點重點:能讀、寫,並在適當的語言環境中運用8個生字、詞。

難點:能概括小猴子為什麼一無所獲。

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知識的新授階段1、呈現新教學內容(1)呈現課文題目“小猴子下山”(2)老師講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使學生對整篇文章有一個大致概念。

2、生字教學(1)呈現文中的生字、詞(2)一個學生拼讀生字,老師在旁糾正錯誤;指出注意翹舌音、前鼻音和後鼻音。

老師範讀,全體學生跟讀。

擦掉拼音後再認讀。

(3)教寫生字學生先書空7個生字、詞。

請兩位學生板書。

老師糾正錯誤之處。

提供記憶策略:往:“住”字再加“丿”常:底下是“巾”字(4)運用生字、詞非常是什麼意思?(參考答案:十分、很、極)用“非常”這個詞造句。

老師提示:老師獎給我一面紅旗,我()高興。

二、鞏固與檢測根據課後習題三,區分不同動詞的意義,並會在適當的語言情景下運用。

讀“掰”“抱”“扔”“摘”“扛”“捧”;學生表演這六個動作(有錯誤之處及時糾正)學生做習題,校對。

三、作業抄寫生字,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一、復習與這堂課有關的原因知識1、全體學生朗讀字詞。

2、請一位學生朗讀整篇文章。

部编版2019年一年级语文下册第7单元教案 18小猴子下山

部编版2019年一年级语文下册第7单元教案 18小猴子下山

部编版2019年一年级语文下册第7单元教案18小猴子下山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故事情节,理解讲故事的目的。

2.人物、事件的语言表达。

3.正确朗读教材中的文字,了解朗读的要求。

二、教学重点
1.故事情节理解。

2.正确朗读教材中的文字。

三、教学难点
1.掌握故事的整体情节。

2.能够流利地朗读教材中的文字。

四、教学环节
1. 情境营造
教师简单介绍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

2. 故事讲解
教师生动地讲解故事,带领学生一起体验故事的内容和情感。

- 小猴子从山上下来,遇到各种动物,最后看到新年快乐的标语,感到开心。

3. 互动问答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想故事内容,并与学生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4. 课文朗读
学生跟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语音语调,感情表达。

5. 情感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鼓励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五、课堂延伸
1.通过手工制作小猴子和其他动物的图纸,让学生感受故事的生动性。

2.以小组形式编写类似的故事,发挥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

六、作业安排
1.完成课后习题。

2.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理解世界,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人教部编版《小猴子下山》教案优秀版

人教部编版《小猴子下山》教案优秀版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小猴子下山人教(部编版)教学目标: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瓜、空”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从中明白做事情的道理。

3.理解“非常”的意思,并能说一句话;学会运用量词“一块、一棵、一片、一个”;积累“又×又×的××”的短语。

教学重点: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瓜、空”等7个生字。

2.理解“非常”的意思,并能说一句话;学会运用量词“一块、一棵、一片、一个”;积累“又×又×的××”的短语。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插图、板书等复述故事,从中明白做事情的道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直接导入,学习“猴”字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一个故事,题目叫《小猴子下山》,师板书课题。

提示:“猴”字反犬旁,跟动物有关,右边是王侯的“侯”,中间没有一竖。

2.指导读“小猴子”,“子”读轻声。

3.回忆带“犭”的字。

(狼、狗、猪)如果是口字旁,师板书“喉”,应该是什么意思?(跟口有关),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它也读hóu,是呼吸器官的一部分,可以组词“咽喉”。

二、初读课文,明确路线1.小猴子下山,到了哪些地方?请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结合学生回答,粘贴图片,板书:一块(kuài)玉米地一棵桃(táo)树下一片西瓜地树林(1)教学“块”。

①在“一块玉米地”里,“块”是量词,还可以说“一块糖、一块饼干、一块黑板、一块玻璃”。

②出示另一种解释:成疙瘩或成团的东西。

组词(糖块儿、土块儿)一般会带儿化。

③指导书写。

(2)教学“棵”。

细而长的,而且有生命的,能向上长的一般用“一棵”。

还可以说“一棵向日葵、一棵小苗、一棵瓜秧”。

(3)教学“片”。

①指导朗读:“西瓜”的“瓜”读轻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小猴子下山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部编本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课文,其单元主题是“习惯”。

课文讲述了小猴子下山来,先掰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没追上,小猴子一无所获。

通过这篇童话故事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小猴子的行为中得到启示:做事情要明确目标,始终如一。

课文构段有特色,第1、2、3、4自然段都是按照“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图文对照、发现规律,读懂课文,练习复述。

本文一系列手部动词使用准确、丰富。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动作体验、微课助力,明确异同,积累运用。

在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了解“又……又……的词语形式并积累运用。

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的推断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并根据课文信息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做出简单的推断。

本课还承载着识字和写字两项任务,要求学生认识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读音,会写7个生字。

本课安排两个课时完成。

以下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及流程安排。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猴、瓜、结、结、掰、扛、扔、摘、捧、抱” 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的字
音;会写“瓜、非、常”三个生字。

2.借助插图,图文对照,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复述1-3自然段。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利用动作演示、微课等方法正确理解一系列手部动作词,并能选
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1.读懂故事,尝试复述。

2.正确理解一系列手部动词,积累运用。

三、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PPT
2微课《认识手的系列字》
3.板画贴图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认识“猴”字。

1.(出示“猴子”图片)介绍新朋友,读准字音(提醒“子”读轻声)。

2.交流“猴”识记方法。

联系旧知,复习:反犬旁表示与四条腿动物有关。

3.读课题。

(提醒:小猴子活泼调皮,要读轻快些。


(设计意图:基于儿童,尊重儿童,是低年级识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课的伊始,以小猴子图片导入,拉近文本与学生距离。

揭题时通过复习偏旁,学习生字,注重引导学生将生字“猴”的识记纳入已学过的带反犬旁的动物名“系统”中。


(二)初读课文,明确路线
1.翻开课本94面,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有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

2.小猴子下山经过了哪些地方?圈画出来。

(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
引导归纳学习方法,通过图片或文字资源明确小猴子下山路线。

3.教写“瓜”。

借助图片和古文字识写“瓜”,提醒瓜的一点就相当于瓜瓤里
的籽,可不能少。

给瓜找朋友。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图文结合、寻找信息,读懂小
猴子下山路线图。

学写“瓜”字,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汉字的构形规律,突出对易错笔画的指导。


(三)积累词语,丰富表达
以“小猴子所见”为线索,积累并学会运用“又( )又( )”的词语
1.一路走来,小猴子心情非常高兴。

(指导朗读)。

2.为什么心情非常高兴?(引入好吃的,体会又()又()的妙用。


3.用上又()又()说一说喜欢的水果。

引导学生通过又()又()说出事物的两个不同特点,不仅仅可以说出大小、形状、颜色、多少,还可以说出味道,比如尝起来的味道和闻起来的味道。

4.读课文中又()又()结构的句子,认识“结”、“满”,并通过拓展结橘子,结丝瓜,联系古文理解“满”表示水从容器里流出来,后来表示多,拓展满地都是西瓜,满天都是星星等进一步加深认识“满”和“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在图文结合中,体会“又()又()”的表达效果,鼓励学生主动积累,并结合“你也说说自己喜欢的水果”进行口语表达,迁移运用。

在运用中教师还注意拓宽学生思路,从不同角度丰富表达。

形象化教学“满”、“结”,注重建立“字形”与“字义”关联,深刻学生印象。


(四)同中明异,理解、积累、运用手部动作词
1.看到好吃的,小猴子怎么做的?学生自由读一到三自然段。

2.扶放结合,以第一自然段为例子示范,引导学生自己找出二、三段中小猴子动作的词“掰、扛、扔、摘、捧、抱”。

3.把动词编成歌谣。

借助朗朗上口歌谣与生字见面。

(1)小老师带读生字,正音;开火车。

(2)以个别生字为例,引导归纳识字方法,加一加等。

(3)学生利用上述识字方法与同桌交流。

4.同中明异。

(1)观察一系列动词,引导发现共同处(与手的动作有关)。

(2)借助微课小助手,了解提手旁是从“手”变型来的,同时以生字多种形式自述了解生字形意。

5.积累、运用。

(1)我会选。

结合动作和歌谣记忆。

如:两手用力(掰掰掰)、手心朝上(捧捧捧)放在肩上(扛扛扛),伸出手采(摘摘摘),双手包住(抱抱抱)。

(2)我会用。

选其中一个动作的词,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初读文本,对生字字形、字音、字义有初步理
解;接着,集中出示一系列手部动作词,引发学生自主观察,有所思考;再借助微课,明辨区别;串成歌谣,动作体验;实践表达,引向运用……一系列手部动作词教学富有层次。


(五)揭示规律,尝试复述
1.齐读一到三自然段
2.引读,发现、揭示规律:第一自然段按照小猴子来了什么地方,看见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顺序来写。

3.学生试着按这样的叙述顺序,结合图片练说,进行交流、展示。

4.其实课文二、三自然段也采用了这样的写法,你也会学着说一说吗?(展示交流)。

5.小猴子最后吃到西瓜了吗,下节课我们再接着学习。

(设计意图:注重识字与学文的融合,回归文本,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在读文中巩固识字。

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发现故事叙述上的规律,通过指导一段,放手两段,练习复述的方式,让学生在充足的实践表达中,内化语言。


(六)细致观察、规范书写
1.指导观察“非、常”。

“非”:出示古文字鸟飞形状的图片,指导观察、比对,有所发现:“非”字中竖有不同,右边起笔高,脚伸得更长,横有长有短,左右两边的横大致在同一水平线上。

“常”小字头要缩紧,秃宝盖写舒展,口写得扁扁的。

巾比口稍微宽一些。

2.教师范写,强调笔顺和书写要领。

3.师提醒正确握笔、坐姿。

生练写。

4.巡视,展示,生互评。

评价要点:非:1.竖有不同2.横有长短,三横成线3.书写整洁
常:1.竖是压线笔。

2.小字头收紧,秃宝盖舒展。

3.口写扁扁的。

4.书写整洁。

瓜:点不能少。

(设计意图:书写指导,秉持“写对向好”原则,针对学生易错的“非”字的笔顺,在范写时进行强调。

汉字溯源,借助“飞鸟”图片与“非”生字字形的比对,引导学生感受汉
字的形体美:构形讲究对称,笔画追求变化。


五、板书设计。

六、巩固练习
(一)词句活动室:读一读,记一记,说一说。

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
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
我还会说:又()又()
(二)语言直播厅:读读做做,再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通过“读一读,记一记,说一说”,积累“又又”的词语,丰富学生语汇,注重引向运用,鼓励学生在表达中主动使用这些新鲜词汇。

在课堂理解、区别一系列手部动作词的基础上,课后,引导学生读读、做做、说说,加强字词句运用,在运用中深刻理解,准确使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