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大望学校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模拟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市大望学校初三化学上册期末模拟试题(含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现将一定质量的铜粉和碳粉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灼烧,最后所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原混合物的质量相同,则原混合物中铜粉与碳粉的质量比为 A .4:1
B .1:1
C .16:3
D .32:3
2.硅(Si )是信息技术的关键材料,工业上制取粗硅的化学方程式为:
2
SiO +2C
Si+2CO 高温,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硅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比氧元素多
B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置换反应
C .在此反应中硅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D .该反应体现了碳的可燃性
3.在实验室中,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混在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
点燃 B 鉴别软水和硬水
加入水,搅拌 C 除去混在木炭粉中的氧化铜 在空气中灼烧
D
鉴别空气、氮气、氧气
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
A .A
B .B
C .C
D .D
4.下列问题的研究中,没有利用....
对比实验思想方法的是( ) A .研究空气中氧气含量 B .比较金
属活动性
C .研究燃烧的条件
D .研究二
氧化碳与水反应
5.已知:2
2Mg OH M O (gO+H )
,CaCO 3
高温
CaO+CO 2↑。
取12.9gMg (OH )2和CaCO 3的
混合物,加热,剩余固体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x 点剩余固体成分为CaCO 3、MgO 和Mg (OH )2
B .y 点剩余固体中镁元素质量为1.2g
C .z 点发生的反应为CaCO 3
高温
CaO+CO 2↑
D .若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0%,则剩余固体的成分为CaCO 3和MgO 6.已知由CuS 、CuSO 3、CuSO 4组成的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x ,则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 .1-3x B .1-2x C .1-x D .无法计算
7.依据下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实验步骤如下:①通入N 2一段时间后,点燃酒精灯,a 、b 中均无明显现象;②改通O 2片刻,加热一段时间后,熄灭酒精灯,a 中红磷不燃烧,b 中红磷燃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可以证明氮气不能支持红磷的燃烧
B .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N 2,是为了排除装置中的空气
C .实验过程②的现象证明可燃物燃烧只需要足够的氧气
D.对比①②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足够的氧气和达到一定的温度
8.铜元素有多种氧化物,如CuO、Cu2O。
称取14.4g仅含Cu、O两种元素的固体样品、采用如下图装置实验(夹持装置省略)。
测得实验前后装置B增重4.4g。
查资料可知:碱石灰由NaOH和CaO组成,其作用是吸收H2O和CO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H2O和CO2
B.若缺少装置C,则实验所得Cu、O个数比偏高
C.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可以确定该固体为Cu2O
D.实验开始前应先关闭K2,打开K1,让CO通一段时间
9.小芳同学对部分化学知识总结整理如下,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生活中的化学B安全常识
①自行车链条可采用涂油的方法防锈
②用生石灰吸附水中的异味①酒精洒在实验台上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②为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在室内放一盆水
C化学规律D物质的鉴别
①高锰酸钾加热后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少③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变①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②用观察颜色的方法鉴别铜丝和铁丝
A.A B.B C.C D.D 10.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变化过程的是()
A.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
B.电解水生成气体的体积
C.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D.把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11.某校学习小组利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收集并测定 CO2的体积(如图所示)。
实验数据在相同温度、相同压强条件下测定:
时间/min12345678910注射器读数
60.085.088.089.089.589.889.990.090.090.0 /mL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前向外拉注射器活塞,松开后活塞回到原位,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B.实验中需快速地将 10mL 稀盐酸推入烧瓶内
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D.根据以上数据综合分析,最终生成CO2的体积是 30mL
12.在一耐压的密闭容器中有一定量的炭粉和过量的氧气,对该容器加热,下列图象能正确表示该过程中相关量之间关系的是()
A.A B.B C.C D.D
13.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发生某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列于下表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O2H2O CO2W
反应前质量(g)36428
反应后质量(g)422x0
A.x的值为22 B.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C.W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D.W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5 % 14.BGO是我国研制的一种闪烁晶体材料,曾用于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著名实验。
BGO是锗酸铋(化学式为Bi4Ge3O12)的简称。
已知在BGO中锗(Ge)的化合价与GeO2中锗的化合价相等,则在BGO中铋(Bi)的化合价为 ( )
A.+5 B.+4 C.+3 D.+2
15.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则y表示的是
A.高锰酸钾的质量
B.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
C.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D.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
16.下列实验操作一定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
A分离酒精和水过滤
B吸收一氧化碳将一氧化碳通入水中
C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点燃
D证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性质有关在等质量的碘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水或汽油
A.A B.B C.C D.D
17.化学家已经开发出多种酯类人工香料,如丁酸甲酯(C5H10O2)具有苹果香味.下列有关丁酸甲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丁酸甲酯属于氧化物
B.丁酸甲酯由17个原子构成
C.丁酸甲酯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58.82%
D.丁酸甲酯中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0:5:16
18.下列对部分化学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化学与生活B化学与环境
①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
②干冰用于人工降雨①焚烧植物秸秆不会造成空气污染
②PM2.5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之一
C化学与安全D认识微观粒子
①在室内放一盆水,可防止煤气中毒
②夜间发现煤气泄漏开灯寻找泄漏源①花香四溢说明分子不停地运动
②氧气被压缩后体积缩小说明分子很小
A.A B.B C.C D.D 19.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是 ( )
A.B.
C.
D.
20.下列关于实验室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的实验操作先后顺序中不正确的是 ( )
A.先检查制氧装置的气密性,再装药品
B.先给试管均匀加热,再对着药品加热
C.等导管口排出的气泡均匀后,再将导管伸入盛水的集气瓶中
D.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21.现有氢气、氧气、空气、甲烷和二氧化碳五种气体,要用最简单的方法把它们鉴别出来,提供的用品有:①火柴②石灰水③石蕊试液④干冷的小烧杯⑤内壁沾有石灰水的小烧杯.应选用( )
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③④⑤D.①⑤
22.现有一包CaCO3和CaO的固体混合物。
己知Ca元素与C元素的质量比是5:1,则此混合物中Ca元素与O元素的质量比是
A.15:16B.15:14C.5:4D.15:8
23.某无色气体X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两种,为确认其组成,某同学取一定量该气体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假设每步都充分反应或吸收),结果装置①中无明显变化,装置③增重1.8g,装置④增重2.2g,下列关于气体X成分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A.一定没有二氧化碳B.可能含有甲烷和氢气
C.可能只有甲烷D.可能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
24.下列关于物质除杂所用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物质所含杂质除杂的方法
A KCl KClO3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后加热
B CO2CO将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
C NaCl KNO3加水溶解、蒸发结晶、过滤
D Mg粉Zn粉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A.A B.B C.C D.D
25.给量筒内液体读数,开始时仰视读数为29.0mL,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平视读数为12.3mL,则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为()
A.16.7 mL B.大于16.7 mL
C.小于16.7 mL D.无法计算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26.按如图组装仪器,关闭止水夹,通电使红磷燃烧。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燃烧的现象是;
(2)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自动熄灭了,你认为原因是;
(3)冷却到室温后,松开止水夹,你观察到的现象为:。
27.课堂上老师按图I装置进行分子运动探究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课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化学兴趣小组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改进装置如图II所示(夹持装置已省略)。
(1)按图I进行实验时,有明显现象的烧杯是_______。
(2)同学们在A试管中倒入适量浓氨水,B试管中放入一张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图Ⅱ连接好。
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滤纸上的酚酞溶液变红。
①小明发现滤纸上的酚酞溶液需等待较长时间才变红,他采取______(填具体方法)很快观察到了现象,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结束,小张发现滤纸放在空气中一会儿后红色消失了,这是因为浓氨水_________。
(3)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九年级化学上册推断题
28.已知A~E是这半个学期化学学习中涉及的几种物质,其中B是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D的组成元素相同,E是密度最小的气体,它们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省略,其中“→”表示物质间能转化,“—”表示物质间能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物质B的化学式:________;
(2)说出物质A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①和②的化学方程式并在括号内注明基本反应类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A~F为初中常见物质,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省略)。
E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F 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单质,反应②是自然界中产生氧气最主要的来源。
请回答:
(1)固体B的俗称是______,用途是______(写一种即可),反应③的符号表达式为
_____。
(2)反应⑥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其基本类型属于_______反应。
(3)Ⅰ、若A是绿色固体,则C的颜色是________色。
Ⅱ、若C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则反应①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
30.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E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D是能供给呼吸的气体单质。
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表示相互间能反应,“→”表示能转化。
部分反应条件、反应物、生成物已略去。
图乙表示的是A、C的相关信息。
请回答下列问题。
(1)D的化学式为_______;
(2)C的用途之一为______;
(3)①②③三个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都可能为________;
(4)A→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将一定质量的铜粉和碳粉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灼烧,最后所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原混合物的质量相同,根据相关化学方程式可知,铜粉和碳粉的质量和等于生成氧化铜的质量。
【详解】
将一定质量的铜粉和碳粉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发生的化学反应有
2
2C+O CO 点燃
和2
Δ
2Cu+O 2CuO ,最后所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原混合物的质量相
同,也就是说铜粉和碳粉的质量和等于生成氧化铜的质量,推知碳粉的质量等于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原混合物中铜粉与碳粉的质量比为64:16=4:1。
故选A 。
2.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 、地壳中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氧、硅、铝、铁;硅元素比氧元素少,故选项A 不正确;
B 、该反应是一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反应,生成另一种化合物和另一种单质,是置换反应,故选项B 正确;
C 、硅元素在反应前的化合价是+4价,反应后的化合价是0,化合价降低,故选项C 不正确;
D 、碳夺取了二氧化硅中的氧元素,体现了碳的还原性,故选项D 不正确。
故选:B 。
3.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点燃,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且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不符合题意;
B 、鉴别软水和硬水用肥皂水,浮渣多泡沫少的是硬水,反之则是软水,故不符合题意;
C 、木炭粉在空气中灼烧生成二氧化碳,会除去主体物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不符合题意;
D 、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正常燃烧的是空气,熄灭的是氮气,燃烧更旺的是氧
气,可以鉴别,故符合题意;
故选D 。
【点睛】
解答除杂质一类的题目时,要注意三原则:①不引入新杂质;②不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③杂质便于分离。
掌握了除杂质的原则,解答题目时要审清题目要求,分析理顺思路且与题目要求吻合,才能准确解题。
4.A
解析:A
【解析】
【详解】
A 、研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是利用白磷燃烧,消耗空气中氧气,使瓶内气体压强减小,水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集气瓶内,所以根本不存在对照实验,符合题意;
B 、Zn 和Ag 分别与CuSO 4溶液接触,Zn 与CuSO 4溶液反应置换出铜,说明了活动性Zn >Cu ;Ag 与CuSO 4溶液不反应,说明了活动性铜>银;由此可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锌>铜>银;通过对比可知,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不符合题意;
C 、过程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加,通过对比可知,燃烧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不符合题意;
D 、实验过程中,左边集气瓶中的干花不变色,右边集气瓶中的湿花变红色,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变红色,通过对比可知,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A 。
5.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氢氧化镁受热易分解生成了水蒸气,固体的质量要减少;碳酸钙高温下分解放出了二氧化碳气体,固体的质量要减少,完全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少。
A 、12.9g 为CaCO 3、Mg(OH)2的混合物,加热,Mg(OH)2首先分解跑掉水蒸气,固体质量开始减少,当固体质量变为12g 时,Mg(OH)2分解完,生成水的质量为12.9g-12g=0.9g ;所以x 点表示Mg(OH)2正在分解的阶段,即x 点剩余固体物质为CaCO 3、Mg(OH)2和MgO ;
B 、y 点对应阶段为CaCO 3尚未分解的阶段,固体为CaCO 3和MgO ,根据生成水质量0.9g ,设氢氧化镁及氧化镁质量分别为m 、n 。
2
2ΔMg(OH)MgO +H O
5840
18m n 0.9g ,得m=2.9g ,n=2g ,氧化镁中镁元素质量为:2g×2440
=1.2 g ,碳酸钙质量为12.9g-2.9g =10g ;
C 、z 点表示CaCO 3分解的阶段,方程式为:CaCO 3高温CaO+CO 2↑;
D、若剩余固体为CaCO3和MgO,说明Mg(OH)2已经反应完、CaCO3还没有分解(如果开始分解,剩余固体中肯定有氧化钙);此时剩余固体为12克,其中有10克碳酸钙,则剩余
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表示为:
40
10100%
100100%33.3%
12
g
g
⨯⨯
⨯=,不等于36%,D
选项错误。
6.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混合物中Cu、S原子个数比为1:1,二者的质量比为64:32;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x,设
Cu的质量分数为a,则有64a
=
32x
解得:a=2x,所以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x-2x=1-3x。
故选A。
【点睛】
根据物质组成元素的特点,利用数学的技巧处理复杂的化学计算,是解决此类问题所需要的能力。
7.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①通入N2一段时间后,点燃酒精灯,a、b中均无明显现象,该实验可以证明氮气不能支持红磷的燃烧;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N2,是为了排除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干扰实验;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②改通O2片刻,加热一段时间后,熄灭酒精灯,a中红磷不燃烧,b中红磷燃烧,实验过程②的现象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足够的氧气,同时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D、对比①②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足够的氧气和达到一定的温度;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装置B的药品是碱石灰(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固体)的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H2O 和CO2;故选项正确;
B、缺少装置C,装置B增加的质量偏大,实验测得Cu、O个数比偏低;
C、实验前后装置B增重4.4g为二氧化碳质量;4.4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为
4.4g×12
100% 1.2g
44
⨯=,由碳元素守恒可知,一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为1.2g,则一氧化
碳的质量为1.2g
12
100% 2.8g 1216
÷⨯=
+
;
则14.4g 仅含 Cu、O 两种元素的固体样品中氧元素质量为4.4g-2.8g=1.6g;铜元素质量为
14.4g-1.6g=12.8g,铜原子与氧原子个数比=12.8g1.6g
2:1
6416
=
:,该固体为可能是Cu2O或
者是Cu和CuO的混合物,再或者是Cu CuO Cu2O的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实验开始前应先关闭K2,打开K1,让CO通一段时间,将装置内的空气排除干净,一氧化碳有可燃性,防止加热后通入一氧化碳发生危险;故选项正确;
故选:D。
9.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①自行车链条可采用涂油的方法防锈,该说法正确;②用生石灰不能吸附水中的异味,要吸附水中的异味,用活性炭,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B、①酒精洒在实验台上立即用湿抹布扑盖,该说法正确;②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室内放一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①高锰酸钾加热发生分解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少,该说法正确;③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变,该说法正确,故选项C符合题意;
D、①氮气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也不支持燃烧,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到氮气和二氧化碳中都熄灭,不能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该说法不正确;②铜丝是红色的,铁丝是银白色的,可以用观察颜色的方法鉴别铜丝和铁丝,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反应前后镁元素的质量不变,故选项A正确;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故选项B正确;
C、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氯酸钾分解生成氧气,固体的质量减小,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增大,反应结束后不再增大,故选项C不正确;
D、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的铜的质量比铁的质量大,故选项D正确。
故选:C。
11.D
解析:D
【解析】
A、实验前向外拉注射器活塞,松开后活塞回到原位,则装置气密性良好,不符合题意;
B、若稀盐酸是缓慢推入,可能造成烧瓶内气压增大,稀盐酸难以完全推入烧瓶中或仪器连接处脱落,故需快速地将 10mL 稀盐酸推入烧瓶内,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
CaCl2+H2O+CO2↑,不符合题意;
D、从第8分钟后气体的体积不再变化,但原稀盐酸占有10ml,(推入稀盐酸后仍然会恢复到原压强)所以第1分钟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是50ml,第2分钟是75ml,最终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是80ml,符合题意。
故选D。
12.D
解析:D
【解析】A、密闭容器中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错误;
B、开始容器中有氧气,故气体的质量不能从0开始,错误;
C、密闭容器中碳元素的质量不变,错误;
D、刚开始,容器中有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质量减少,当碳反应完后,氧气的质量不变,正确。
故选D。
1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
36g+4g+2g+8g=4g+22g+x+0g,x=24g。
【详解】
A、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
36g+4g+2g+8g=4g+22g+x+0g,x=24g,则x的值为24,故A不正确;
B、反应前后氧气的质量减少,为反应物,水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二氧化碳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W的质量减少,为反应物,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不可能是置换反应,故B不正确;
C、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12
22g100%=6g
44
⨯⨯,生成的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
2
18g100%=2g
18
⨯⨯,2g+6g=8g,则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故C不正确;
D、W的质量为8g,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g
100%
8g
%
=75
⨯,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质量会减小,生成物质量会增多。
14.C
解析:C
【分析】
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详解】
在BGO中锗(Ge)的化合价与GeO2中锗的化合价相等,故求出GeO2中锗的化合价即可,设在GeO2中锗的化合价为x,则x+(-2)×2=0,解得x=+4,即在BGO中锗(Ge)的化合价为+4;设在BGO中铋(Bi)的化合价为y,y×4+(+4)×3+(-2)×12=0,解得y=+3。
故选C。
1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根据高猛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高锰酸钾的质量逐渐减小至消失;钾元素的质量不变;固体中的氧元素质量逐渐减小,然后不变;固体质量逐渐减小,锰元素的质量不变,因此锰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加,然后不变进行分析。
【详解】
高猛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A、高猛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高锰酸钾的质量逐渐减小至消失,错误;
B、钾元素的质量不变,错误;
C、高猛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因此固体中的氧元素质量逐渐减小,等到完全分解后保持不变,正确;
D、固体质量逐渐减小,锰元素的质量不变,因此锰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加,然后不变,错误。
故选C。
16.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过滤是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的方法,而酒精和水是互溶物质,所以不能用过滤操作分离水和酒精,故错误;
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水来吸收一氧化碳,故错误;
C.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且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错误;D.在等质量的碘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水或汽油,碘在水中不溶解,在汽油中能溶解,可以证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性质有关,故正确。
故选:D。
17.D
解析:D
A.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丁酸甲酯由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
B. 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一个丁酸甲酯分子由17个原子构成;
C.
=100%⨯⨯化学式中某原子的个数其相对原子质量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丁酸甲酯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216100%21610512
⨯⨯⨯++⨯ ≠58.82%;D. 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丁酸甲酯中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60:10:32=30:5:16。
选D
18.A
解析:A
【解析】
A 、①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②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状态,易升华且大量吸热,常用用于人工降雨,正确;
B 、焚烧植物秸秆将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错
误;C 、①在室内放一盆水,不能防止煤气中毒,因为一氧化碳难溶于水;②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开灯会产生电火花,易引燃混合气体,发生危险,错误;D 、氧气被压缩后体积缩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隔,错误。
故选A 。
19.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 选项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
B 选项既能得到需要氧气也能得到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 选项得到燃烧需要可燃物;
D 选项可得到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故答案选择A
20.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先检查制氧装置的气密性,再装药品,否则装置漏气时会浪费药品,故A 正确;
B 、先给试管均匀加热,再对着药品集中的部位加热,防止受热不均,引起试管炸裂,故B 正确;
C 、等导管口排出的气泡均匀后,再将导管伸入盛水的集气瓶中,否则可能会收集的气体不纯,故C 正确;
D 、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试管内的气压降低,水槽中水会倒流到试管中,引起试管的炸裂。
故D 错误。
故选D 。
解析:D
【解析】
【分析】
根据气体的可燃性及助燃性进行分析以及相对应该的实验现象进行判断。
【详解】
氢气具有可燃性,能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空气中含有一定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所以使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二氧化碳具有不助燃不可燃的性质,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甲烷具有可燃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先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五种气体中,气体被点燃且发出淡蓝色火焰的是氢气和甲烷,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无明显变化的是空气,熄灭的是二氧化碳,然后再将内壁沾有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能燃烧气体的火焰上方,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甲烷,无明显变化的是氢气。
故选:D。
【点睛】
本题为物质鉴别题,综合考查了常见气体的性质,及对应的实验现象,最为重要的是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何选择材料进行区分,及区分顺序的选择。
2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混合物中只有CaCO3含有碳元素,设CaCO3中Ca的质量为x,40
=
121
x
,x=10
3
,设CaCO3中
O的质量为y,
121
=
163y
,y=4, CaO中Ca的质量为5-
10
3
=
5
3
,设CaO中O的质量为
w,
5
403
=
16w
,w=
2
3
,混合物中O的质量为4+
2
3
=
14
3。
此混合物中Ca元素与O元素的质量
比是5:14
3
=15:14。
故选B。
【点睛】
掌握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方法是解题关键。
2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装置①中无明显变化,说明气体X中一定没有二氧化碳,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