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国是中国历史上以女真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定都至汴京。
创建者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金共历九帝,前后一百二十年。
疆域盛时北达今外兴安岭,南抵淮河,东临于海,西至陕西,人口4470余万。
金国地图
金国是中国历史上以女真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先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镇),后迁都燕京(今北京),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
其创建者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金共历九帝,前后一百二十年。
疆域盛时北达今外兴安岭,南抵淮河,东临于海,西至陕西,人口4470余万。
女真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长白山和黑龙江流域。
五代时,女真之名始见于史籍,并受契丹辽所统治。
在辽统治初期,它还处于原始氏族形态,但随着人口的增加与铁器的大量使用,使其快速发展起来,到辽末年,女真族以成为北方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女真完颜部首领完颜阿骨打在统一了女真各部后,于辽天庆四年(公元1114年)九月,率部誓师于涞流河(今黑龙江与吉林省间拉林河)畔,向辽朝的契丹统治者宣战。
他在取得宁江大捷和出河店之战胜利后,于辽天庆五年(公元1115年)称帝建国,国号大金,年号收国。
金朝建国后,在护步答冈会战中大败辽军,随后展开以辽五京为战略目标的灭辽之战。
攻取五京的前后步骤是东京(今辽宁辽阳)、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大名城)、西京(今山西大同)、南京(今北京)。
公元1120年,金与宋签定“海上之盟”共同对辽,公元一一二五年,辽天祚(zuo)帝被俘,金国完全控制了北方。
在消灭辽国以后,金国把矛头直指向宋朝。
金太宗吴乞买(完颜晟)挟灭辽之威,大举进攻宋朝,虽然宋军民全力反抗,但由于宋统治者的无能,使得金国连连得胜,于金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攻占了北宋都城开封,虏去徽钦二帝,使北宋灭亡。
南宋王朝的建立使得金国继续向南进兵,而南宋的抗金名将岳飞、韩世忠等人对金国的抵抗使得金军实力大降,无力再和南宋交战,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金在与南宋、西夏并立期间,迫使西夏臣附、南宋屈辱求和,始终维持其霸主地位。
但是,随着蒙古的兴起,金的强国地位受到了威胁。
金蒙世仇,结怨甚深,蒙古人对金「怨入骨髓」。
金西北邻蒙古,西邻西夏,南邻南宋,处于西、西北、南三战之地,战略地位有明显的弱势。
对待三国的战略,金的正确选择是结夏联宋,对抗蒙古。
团结西夏,可以从西面牵制蒙古南下。
成吉思汗于建国后对金「乃定议致讨,然未敢轻动」,其重要原因是担心攻金时西夏可能构成的侧面威胁。
联合南宋,可以免除后顾之忧,避免两面作战,全力对付蒙古。
然而,金朝统治者却错误地选择了绝夏、攻宋、抗蒙的战略,结果三面树敌,自我孤立,致使形势急转直下。
蒙古攻西夏,西夏求援于金,金坐视不救,西夏投附于蒙古,与蒙古联手攻金,金处于西、北两面受敌窘境。
金为减轻压力,从中都迁都汴京,采取弃北图南的战略,进攻南宋,企图挹彼注兹,失之于蒙而获利于宋,于是「南开宋战,西启夏侮,兵力既分,功不补患」。
结果,金北方尽失于蒙,南方受挫于宋,国土日蹙,国力日衰。
金国于天兴元年(1233年),元太宗窝阔台帅军攻下汴京,金哀宗逃至蔡州,次年,蔡州在蒙古军与宋军联合进攻下被攻破,金国至此宣告灭亡。
金国的政治、军事及经济制度前后有所变化。
女真部落联盟时采用国相制,国相与部落联盟长都勃极烈分治诸部。
金朝建立之后,废除国相制,建立勃极烈辅政制,初设四勃极烈(原意为官长):谙班勃极烈、国论忽鲁勃极烈、国论阿买勃极烈、国论昃勃极烈,以后又增设国论乙室勃极烈,组成皇帝以下的最高统治机构。
金太宗时,占领辽、宋之地后,开始采用许多辽、宋制度。
金熙宗时,对各项制度作了改革。
金海陵王迁都中都(今北京),统一制度,又作了进一步的改革。
金世宗时,各项制度大体确立。
中央设尚书省综理政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政务。
地方设路、府、州、县四级。
金朝的军事制度是一种多成分的结合体,在原女真军制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契丹,渤海、奚、汉等民族的军事制度,而有其自身的特点。
金朝军事机构较为简化,重视骑兵的作用,也逐步建立和发展其他兵种,军队中民族成分复杂,实行签军(徵兵)和募兵兵役制度,军事职官的地位较高。
金朝的军制对后世的军制有一定的影响。
金国在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国力非常落后,经济制度还存在着一些原始社会的残余。
自太宗、熙宗、海陵王以来,金国进行了全面的转型,使其从原来的游牧部落变为了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封建集权制国家,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很大差异。
金代文化虽然保留和吸收了女真族的某些文化传统,但基本上是继承辽、宋的汉族文化。
通古斯”这个词出现於近代,其含义现存在不同的解释,有“蓄猪之民”和“东方的人”之说。
现国内外将其作为对具有亲缘关系的一些民族的统称。
通古斯--满语族的范围及源流
通古斯--满语族是发源于贝加尔湖附近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共同体,现在属于这个语族的包括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及生活在俄罗斯境内的奥罗奇人、那乃人(都是赫哲人,即原女真人的一支)、乌底盖人、乌尔奇人、雅库特人(都是原女真人)等。
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北部,南起北纬40度,北至北冰洋,西至叶尼塞河,东迄太平洋。
人口大约在一千万左右,其中的主干为现在的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满族(约九百多万)。
“通古斯”这个词出现於近代,其含义现存在不同的解释,有“蓄猪之民”和“东方的人”之说。
现国内外将其作为对具有亲缘关系的一些民族的统称。
通古斯--满语族的祖先在数万年以前居住在贝加尔湖南部的地区,他们在那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最初的所有的发展阶段。
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原始通古斯人的一部分离开了原地来到了东部地区(即黑龙江上中游和牡丹江、乌苏里江流域),后发展成为女真和满族。
留在当地的原始通古斯人继续发展,后来被操突厥语族的外来人所融和。
通古斯--满语族缘于同一族群(祖先),故其在人类体质学上有极为相似的特征。
后因一些外界的因素的影响而分化为南北两支,即北通古斯族群和南通古斯族群。
通古斯人中的满族(锡伯人)被划分为南通古斯人,赫哲族是后来从女真人中分化出来的一支,其的体质特征介于南北通古斯人之间,之外的通古斯人皆属于北通古斯人。
南北通古斯人虽然出自同一原始族群,但在外表上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如南通古斯人(满-锡伯)的外表具有长面、直鼻、眼距较近、眼裂较小和上眼睑无褶皱或不明显褶皱面部结构比较接近蒙古人等特点,北通古斯人具有脸型较宽和皮肤的颜色发蓝等特征。
当然这些特征都不是绝对的,因为南北通古斯人毕竟都属于一个原始的族群并且他们之间一直都存在通婚的现象,所以各方的特征都存在于双方的族群中。
二.通古斯族的先世在历史上的足迹
通古斯早在有文字记载以前就曾几度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
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如数千年前的肃慎(相当于中国周王朝时期)、挹娄(相当于中国战国时期)、勿吉(相当于中国南北朝时期)、靺鞨、渤海(相当于中国的隋唐时期)、女真(从中国北宋至十六世纪)以至最后的满族都是通古斯--满语族在历史上的称谓。
1、通古斯的建立的第一个的部落国家--渤海国
渤海国(669年—926年)是我国唐朝时期,北方古老的靺鞨族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始建于公元698年(武则天圣历元年),初称“震国”。
七年后(公元705年)归附于唐王朝,十五年后(公元71 3年)被册封为“渤海国”由于谐音也成为北邵国。
与南面的南昭国相呼应。
公元926年被契丹国所灭,传国十五世,历时229年。
渤海(北邵)国在长达二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全面效法唐朝封建文明,依靠渤海人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勇敢,繁育了发达的民族经济和灿烂的渤海文化,促进了东北边陲的进一步开发,丰富了中华大统一的历史涵量。
创造了“海东盛国”的辉煌。
渤渤海的疆域,初限于靺鞨的部分故地,至第10代宣王大仁秀时大体上在今东北大部、朝鲜半岛北部及俄国沿日本海的部分地区等广大地域。
海全盛时期,其疆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两岸,鞑靼海峡沿岸及库页岛,东至日本海,西到吉林与内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南至朝鲜之咸兴附近。
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
是当时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的强国。
居民以靺鞨人最多,还有汉人以及少量的突厥、契丹、室韦人,靺鞨中又以粟末靺鞨为主。
在中原文明的强有力影响下,渤海政权迅速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各项制度仿效唐朝。
社会经济有
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农业已成为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各项手工业的生产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涌现出一批新兴城市,其中上京城,形制模仿长安,在当时已经超过隆州府成为为东北最大城市。
交通相当发达,同内地的“就市交易”及互市岁岁不绝,与日本的海上贸易也相当活跃。
文化教育也有很大发展。
渤海不断派遣诸生到长安太学“习识古今制度”,使用汉字,在五京周围等发达区域,以中原教育为模式,自上而下地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教育体制。
儒学、宗教、文学、音乐、歌舞、绘画、雕塑以及科学技术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通古斯建立的第二个国家--金国
金朝(1115-1234)是中国历史上以女真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先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镇),后迁都燕京(今北京),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
其创建者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女真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长白山和黑龙江流域。
五代时,女真之名始见于史籍,并受契丹所统治。
女真完颜部为首的部落联盟建立后,很快统一了女真各部。
此后,女真族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辽天庆四年(公元11 14年)九月,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率部誓师于涞流河(今黑龙江与吉林省间拉林河)畔,向辽朝的契丹统治者宣战。
他在取得宁江大捷和出河店之战胜利后,于辽天庆五年(公元1115年)称帝建国,国号大金,年号收国。
金朝建国后,在护步答冈会战中大败辽军,随后展开以辽五京为战略目标的灭辽之战。
攻取五京的前后步骤是东京(今辽宁辽阳)、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大名城)、西京(今山西大同)、南京(今北京)。
五京一下,辽朝随即灭亡。
金灭辽后,与北宋遂成敌国。
金太宗完颜晟即位后,挟灭辽之威,很快席卷而南,于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灭亡北宋。
以后金与南宋多次交兵,南攻与北伐,均无力改变南北对峙的局面。
3、通古斯的建立的第三个国家--清国
清朝(1644年—1911年),是由“女真人”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治者为出身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清朝初期,通过剃发易服来抑止广大汉族人民尤其是上层人士的民族精神以保持满族的统治地位。
满清统治者对内:采取了民族分治的民族政策;在文化上,制造文字狱,压制汉族进步思想;对外: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拒绝外国先进思想和技术。
这些政策维护了清朝的疆域扩张和社会稳定,但却导致了其统治时期内此起彼伏的民族问题,和末期的国家极度贫弱。
清朝后期,它成为了,英,法等殖民国家侵略扩张的新对象。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
清政府被迫与之签定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为维护其统治,晚清政府开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奠定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基础。
1898年,光绪帝开始了“戊戌变法”,但受到了保守势力的阻扰,变法失败。
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
1912年,溥仪退位,清朝结束。
清朝共十帝,历26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