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梵高的油画笔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梵高的油画笔触

一.梵高的人生经历

文森特•梵高生于:1853年3月30日,逝于:1890年7月29日,是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梵高出生于荷兰北布拉班特省的格鲁特•宗德尔特。梵高的父亲是位牧师,所以他从小生长在宗教和文化的氛围之中。1860年到1880年间,梵高有过两次痛苦的失恋,他还在比利时的波瑞纳吉煤矿区当过传教士,由于过份热情于次年被教会解除传教士职务。后来他留在比利时学习美术,下决心当画家。在这一时期他的作品色泽昏暗,其中最著名的是“吃马铃薯的人”。

1886年,梵高来到艺术之都巴黎,跟他弟弟西奥住在一起。当时西奥是Goupil画廊经理。在巴黎梵高与柯尔蒙一起学习,认识了毕沙罗,莫奈,和高更,并且开始在他色泽昏暗的调色板中增加了色彩的亮度和运用印象主义者的技法作画。但他的神经质使他很难与人相处,整夜的争吵和日复一日的绘画损耗着他的健康。他决定搬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定居,希望朋友可以加入他并找到一所艺术学校。高更确实来到阿尔与梵高同住,但却以悲剧分手。在癫痫症发作时, 梵高用一把剃刀追逐他的朋友,被高更拦下,但最终竟割下了自己的左耳。从此梵高生活在精神濒临崩溃与清醒之间,并被送入圣雷米的精神疗养院治疗。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二.梵高绘画中笔触的特点

梵高曾经说:“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在梵高画中,浓重响亮的色彩对比往往达到极限。而他那富于激情的旋转、跃动的笔触,则使他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震撼观者的心灵。在他的画上,强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

1.梵高的性格与绘画形式的关系

童年的梵高就体现出了强烈的孤独与任性,他不喜欢家里炉火的温暖,而喜欢徘徊在荷兰荒芜的原野间。他对生活的感受是超乎常理的,如当他看到闪烁在夜空的星星时,却认为晚上比白天还明亮……梵高成人以后,作为美术商店的服务人员,在一位顾客表示要买一幅客厅挂的画时,梵高竟然顶撞顾客说:“画虽然有好有坏,却没有什么挂客厅、挂餐厅之分。”当客人认为有一幅画稍微大了一些时,梵高很不客气地嚷道:“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根据大小来买画的?”当梵高成为一名私立学校的临时教员时,也经常和校长发生冲突。可见,梵高是个高度自我的人,除了最后从事的绘画,他几乎所有的事情都一事无成。

但我们不可否认,在艺术上的高度自我是成就梵高最主要的原因。也曾经有一段时期他的艺术创作确实受到了来自生活中的喜悦心情的影响。那就是生活在位于欧洲南部的阿尔乡村小镇的那些日子。这里与他长期生活的荷兰完全不同,下雪的时候透过寒冷的天气仍然会有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在这里他总是忘却寒冷而漫步在明朗的山野之中,长期以来一直遭受打击的身心得到了从未有过的舒展,精神也分外清新爽朗,这时的梵高像复活了一样。在这个小镇子上,他有三个朋友,其中一位是镇上的妓女,这个女人给梵高的生活增添了很多愉悦。这段时间是梵高创造力最旺盛、作品数量最多的时期。他这时的作品多以明亮、华丽、

富贵的黄色、红色、橙色为主调,充分体现了对生命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梵高在这里完成了著名的《阿尔附近的吊桥》、《盛开的桃花》、《向日葵》和最具代表性的《戴麦杆帽的自画像》。

2.梵高绘画中笔触的演变

(1)梵高绘画中笔触的演变的过程

梵高二十七岁才开始在比利时安特卫普美术院学习正式接触绘画,他早期画作是“自然主义的,带有社会意义”,如《吃土豆的人们》。

1886年2月,梵高来到巴黎和弟弟西奥共同生活。西奥是一位画商,对各种先锋派艺术极感兴趣并和这些艺术家来往甚多。他介绍梵高认识了许多印象派著名画家,如修拉、莫内、毕沙罗、雷诺阿、修拉、西涅克、高更、塞尚等。毕沙罗向他讲解的印象派理论和技法,及印象派最后的一次画展都给了梵高新的触动。1887年日本浮世绘版画在巴黎展出,也给了梵高很大的启发。

于是梵高抛弃了原来那种灰暗的褐色调,“他画中的色彩开始变亮,画风逐渐倾向新印象派,这对他来说是一大进步,是第一次蜕变。他的笔触开始形成连续的、有条不紊的线,用以表现层层,造成面的感觉。”如在《唐伊老爹》一画中,梵高更是充分地发挥了用笔的作用,他对笔触又有了新的探索,开始超越印象派技法,渐渐地走向自己的独特风格。但总体来说,巴黎时期梵高的作品还是倾向于宁静状态的。

1888年梵高被迫离开巴黎去了阿尔,南方明媚的阳光和优美的景色使他真正找到了表达自己感情的绘画语言,那就是灿烂的色彩、奔放的笔触和狂热的感情。“开始用自己的后期印象派风格作画,以色彩为基础,表达强烈的情感”。《阿尔的吊桥》就是他在阿尔最初的代表作,整个画面色彩清新,充分体现了画家当时的心情。后来高更的到来,又带来了综合主义的信号,如《星月夜》中的物象轮廓。还有同样题材的两幅咖啡座作品,蓝色调清晰明亮的《夜间露天咖啡座》和黄色调忧郁孤独的《夜间室内咖啡座》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反应出对色彩的探索。在这一阶段,梵高利用抽象的线条、强烈的色彩、厚重的笔触来表现自己的主观感情和情绪,为现代表现主义画派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可惜由于恶劣的生活条件和对艺术极度虔诚而又偏激的信念,加之“割耳事件”的发生,幸福而安宁的阿尔时期只维持了一年多的时间,他就因精神病发作而被送进精神病院。这时期梵高的作品画风又发生了转变,阿尔时期欢快明朗的黄色消失了,代之以更加狂放的笔触和强烈而深沉的色彩,尤其在风景画中,用笔更具有了运动的旋律。此后,他在神智清醒时仍然以挚爱生活的激情不断作画,直至结束生命。所以梵高晚期作品的最大特征就是笔触激烈、粗重,强劲而扭曲的色彩线条构成色面,整个画面洋溢着色彩和笔触的律动感。

2)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吃土豆的人》,梵高作,1885年,油画,82×114厘米,阿姆斯特丹,国立文森特·凡高艺术馆藏。

梵高早期接触社会下层,对劳动者的贫寒生活深有感触。他受米勒影响,想当一名农民画家。《吃土豆的人》便是他该时期的代表作。这幅画,充分反映了凡高的社会道德感。他选择画那些农民,主要是因为他发现自己与这些贫穷劳动者之间,有某种精神上和感情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