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荆轲刺秦王》ppt课件
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 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 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 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 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 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 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 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聂政荆轲开端行刺缘起12段大军压境计议行刺发展行刺准备39段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斥太子易水诀别慷慨悲歌高潮庭刺秦王1017段计见秦王顾笑武阳秦庭搏击倚柱笑骂结局行刺失败18段遇难身亡10文本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五年后灭燕国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新课《荆轲刺秦王》,关 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洵称其 “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 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 1人物形象塑造上,描写了一系列的“士”的形象。 2语言艺术上,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 3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来增强辩词的说服力; 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增强文章气势,长于铺张渲染。
背景简介:
•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 国之前的六年。 •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 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 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 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 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 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 破秦。 •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 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聂政荆轲开端行刺缘起12段大军压境计议行刺发展行刺准备39段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斥太子易水诀别慷慨悲歌高潮庭刺秦王1017段计见秦王顾笑武阳秦庭搏击倚柱笑骂结局行刺失败18段遇难身亡10文本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五年后灭燕国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新课《荆轲刺秦王》,关 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洵称其 “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 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 1人物形象塑造上,描写了一系列的“士”的形象。 2语言艺术上,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 3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来增强辩词的说服力; 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增强文章气势,长于铺张渲染。
背景简介:
•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 国之前的六年。 •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 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 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 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 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 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 破秦。 •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 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荆轲刺秦王》课件27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荆轲在燕国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了他言必信,行必 果的侠义精神。然而,“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 关键问题。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之地图”不可。主人公一亮相 ,就表现出他的勇而多谋及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而他是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 个计划,可见城府根深。太子的“不忍”,反衬了荆轲的智谋非凡。
6、行刺这一过程可谓是惊心动魄,作者通过哪些方法描写这一场面?请大家仔细 读书,讨论回答。
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 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
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疏通课文: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 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 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译文: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 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 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 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6、行刺这一过程可谓是惊心动魄,作者通过哪些方法描写这一场面?请大家仔细 读书,讨论回答。
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 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
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疏通课文: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 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 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译文: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 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 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 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课件15:第5课 荆轲刺秦王
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上前问 道:“怎样对付这件事?”荆轲说:“希望得到樊 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好好地 接见我。我用左手抓住他的衣袖,用右手刺他的胸 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 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 衣袖,握住手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 夜为之咬牙切齿搥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 教!”于是自杀。
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 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 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 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 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 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文化常识
1.太子:古代对储君称谓。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 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仅一人得此称谓,一般 都是以年龄为长来确立,除废长立幼以外。自秦朝 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 而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继承人只能称“世子”。封 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拥有监国与摄 政的权利,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至于金元小 说中的“四太子兀术(仅为皇子)”,是误用,历史上 无此称谓。
7.在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写群臣的惊愕,秦 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 这些描写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 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 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 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威慑秦廷。
荆轲刺秦王优秀课件_图文
于:在。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 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 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奉:献
发:打开。
穷:尽。
而:表承接 。
因:趁机。
把:抓住。
而:表并列。 引:指身子向上。
绝:断。
室:剑鞘。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
诚:果真。 说:通“悦”。
乃:就。 。
有以:有用来…的(办法)
以:因为。 穷困:处境困窘;
长者:品德高尚的人。【古今异义】
愿:希望。 更:改变。
一、故事的开端:行刺的缘起。
研读第一部分:行刺缘起。 荆轲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场的?
秦军攻破赵国, 燕国危在旦夕。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
厚遗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 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
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诚:确实。
振:通“震”。
以:来。
举:全 。
比:列。
给:供给。
而:表目的。 得:能够。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
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豪爽慷慨 义勇刚烈
外勇内怯
贪婪怯弱
课件8:第5课 荆轲刺秦王
一、诵读第一部分(第 1~2 段),完成以下各题。 环节一 梳理基础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进兵北.略地____________
方位名词作状语 单纯的方位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 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把这些方位名词译成现 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往”“向”等。名词用作状语, 详细用法见后面“一课一考点”。
[明确] 选 D。“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中的“穷困”不是 家境贫困,而是处境困难。
二、诵读第二部分(第 3~9 段),完成以下各题。
环节一 梳理基础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____________ (2)将军岂.有意乎____________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____________ (4)既.已.,无可奈何____________ (5)函.封之____________ (6)太子迟.之____________
其实,在那个大悲大歌风起云涌的时代,你也犹如一颗没有 决定输赢勇气与权利的棋子,在那个时代,你的选择是二元 对立的,同时,你的选择也是步履维艰的。 当楚国的宫殿在战火中坍塌的时候,当长平冤魂在地下悲号 的时候,当诸侯国的王侯大臣成为降臣贱虏的时候,当不可 一世的秦王虎视天下的时候,你,荆轲,燕地的热血男儿, 需要做出抉择……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 子)、贤弟(称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 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6) 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论语》)。 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 水。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优秀课件(共26张PPT)
我看荆轲刺秦王?
•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为,而 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少数 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失败告 终。 • 荆轲刺秦王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 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 整个历史发展过程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 局限性。
成语典故
切齿拊心: 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 到极点。 一去不复返: 语出本文。去了以后,就再也不回来了。 用 来形容事物已成陈迹,不能重现。 唐· 崔颢 《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图穷匕见: 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 本意显露出来。 悲歌击筑: 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 悲壮苍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 语出《史记· 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 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 代五声之一。
春秋战国四大刺客
一、行刺缘起(1~2段)
• 1、荆轲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场的? • 2、荆轲与太子的对话,表现了荆轲怎样的 性格特征? • 3、文章写太子的“不忍”有什么作用?
二、行刺准备(3~9段)
• 1、为行刺秦王,荆轲和太子丹都做了哪些 准备,该怎样概括?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准备信物
准备匕首
易水送别
怒斥太子
背景简介
•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 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 (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 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 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 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 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 破秦。 •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 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人教版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 课件(132张)
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 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 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秦大举攻燕,公元前 222 年灭燕。
1.《战国策》 《战国策》记载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 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 并六国,约 240 年(前 460~前 220)。《战国策》在体例上是 国别体。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 策”,全书共 12 策 33 篇。 《战国策》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 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7.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天子或诸侯供奉牌位、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古代宗庙 制度,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 设庙。宗庙毁即国亡或家破。 8.给贡职如郡.县.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废除封建,改行郡县制,将全国分 成三十六个郡,郡以下置县,官员由中央任免。
9.乃朝服,设九.宾. 宾,即傧(bīn)相,古代替主人接引宾客和赞礼的人。 九宾,即九宾之礼,为诸侯国接见外来使节的一种最高外交 礼节。从殿内向殿外依次排列九位礼仪官员,迎接宾客时, 依次呼接引来宾上殿,声势威严。 10.箕.踞.以骂 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是一种随意不 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法。比喻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 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 6 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 230 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 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 222 年), 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 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 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 年逃回 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
荆轲刺秦王优秀课件ppt详细版.ppt
以后
打开
穷尽,全部打开 “现” 于是
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
刺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秦王) 拔剑,
自己挣着站起 扯断
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把持、抓 剑鞘 当时又怕又急.精品课插件. 得紧 立即拔出
33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
“环”,绕着 跑(古义)
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按)秦
确实 惧怕 “振”通“震”
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
威势
出 目的 抵抗 全 做秦国的大臣
比(于)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 奉
并、列
行列里 像秦国的郡县.精品那课件样. 贡纳税赋 能 侍奉
30
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 谨斩樊於期
守住祖先的宗庙(喻指国土) 自己来陈述 恭谨地
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
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复请之”,一方面 表现他在大兵压境时的惊恐、焦急,同时也说明他浮 躁多疑、谋事不周,恰好形成对荆轲的鲜明反衬。
.精品课件.
28
⑦易水辞诀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其中
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萧萧易水寒”“白衣冠”
易水
“垂泪涕泣”“变徵之声” ——凄凉悲怆的氛围
送别
“慷慨羽声”“瞋目” “发尽上指冠”“终已不顾”
高中人教版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课件 (56张)
刎
6.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 显示了什么性格?
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 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 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 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复请之”, 一方面表现他在大兵压境是的惊恐、焦急, 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恰好形 成对荆轲的鲜明反衬。
⑦易水辞诀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
氛,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萧萧易水寒”“白衣冠”
怎么样? 疑问句
为之奈何?
疑问句 奈何,如何,怎样。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被动句 “见”表被动。
将军岂有意乎?
疑问句 岂,副词,表示
疑问。可译为“是否”。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偏袒,袒露一只臂膀。
古今异义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可以”是两个词。
可,可以。以,用来。
伏尸而哭
省略句 在“伏”后省略了介词
要
专
离
诸
聂
荆
政
轲
春秋战国四大刺客:要离、专诸、聂政、荆轲
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 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 与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 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 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 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 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 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课件 (67张PPT)
细读课文:研读第一部分
1.荆轲为什么要行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 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太子丹认 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 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 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 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 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 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 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 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 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 (《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 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 这种恐怖政策。
要
专
离
诸
聂
荆
政
轲
整体感知
1、听录音,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标记难字 的读音和难句的节奏。
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虏赵王(lǔ) 樊於期(wū)拊心(fǔ) 戮没(lù mò) 骨髓(suǐ) 刎(wěn) 揕其胸(zhèn)变徵(zhǐ) 濡缕(rú) 偏袒扼腕(tǎn è wàn) 惶急(huáng) 被八创(bèi chuāng) 箕踞(jī)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荆轲刺秦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 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 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 栩栩如生的表现。
分析课文情节
(一)开端:行刺缘起。 “破”“虏”“收”“进”“略”“至”六个 动词连用,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在旦夕 的形势 。渲染紧张氛围,奠定悲剧基调
重要实词
• 进兵北略地 • 侵占 • 微太子言 • 没有 • 臣愿谒之 • 请求 • 诚能得樊将军首 • 如果
• 秦之遇将军 • 对待 • 厚遗秦王宠臣 • 赠给 • 以次进 • 次序 • 自引而起,绝袖 • 挣断 • 还柱而走 • 环绕 • 左右乃曰 • 左右的人
古今异义
•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二)发展:行刺准备
(准备信物、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易 水送别五个场面 )
(三)高潮:廷刺秦王
(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四个 场面)
厚遗蒙嘉:行事周密。 顾笑武阳:沉着机智、镇定自若 图穷匕见 :英雄虎胆 倚柱笑骂”:视死如归 (四)结局:荆轲被斩。
板书:
• 开端 (行刺 缘由)
春秋战国四大刺客
• 专诸 :吴公子光(即吴王阖闾)欲刺其
兄吴王僚
• 要离:要离刺杀庆忌 (吴王僚 之子) • 聂政: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 • 荆轲 :刺杀秦王
背景资料
•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 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 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 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 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 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 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 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 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 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 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概括人物形象
• 深沉,刚毅,慷慨 ; • 临危不乱,机智过人,视死如归;
• 从社会意义和性格来概括人物形象
《战国策》简介
又称《国策》,体例是国别体。 编者是西汉末年的刘向。 共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 卫、中山等十二策,全书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 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 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尤其善于运用寓言 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 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词类活用
• 进兵北略地 • 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 秦未可亲也 • 亲:形容词作动词 亲近,靠近 • 太子迟之 • 迟,意动用法,以之为迟
• 皆白衣冠以送之 • 名词动用,穿衣服,戴帽子 • 乃朝服 • 名词动用,穿上朝服 • 荆轲废 • 形容词动用,倒下 • 函封之 •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 名词用作状语,向上 • 群臣怪之 • 形容词的意动,以…….为怪
发展(行 刺准备)
高潮(廷刺 结局(遇难
秦王)
身亡)
(大军压境) (准备信物)
(计划行 (准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首)
刺)
(配备副手)
(怒斥太子)
(易水送别)
(计见秦王) (顾笑武阳) (图穷匕见) (椅住笑骂)
(遇难身 亡)
秦始皇遭遇的两次暗杀
• 荆轲中国古代著名刺客 • 张良伙同力士仓海君刺秦
【写作特点】 “长于叙事,精于描写”
• 持千金之资币物 • 古义:礼品 今义:货币
• 樊将军以穷困老归丹 • 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贫穷
•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 古义:坦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一方
• 诸郎中执兵 • 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中医 •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 古义:投击 今义:拿着 • 断其左股 • 古义:大腿 今义:量词
分析课文情节
(一)开端:行刺缘起。 “破”“虏”“收”“进”“略”“至”六个 动词连用,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在旦夕 的形势 。渲染紧张氛围,奠定悲剧基调
重要实词
• 进兵北略地 • 侵占 • 微太子言 • 没有 • 臣愿谒之 • 请求 • 诚能得樊将军首 • 如果
• 秦之遇将军 • 对待 • 厚遗秦王宠臣 • 赠给 • 以次进 • 次序 • 自引而起,绝袖 • 挣断 • 还柱而走 • 环绕 • 左右乃曰 • 左右的人
古今异义
•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二)发展:行刺准备
(准备信物、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易 水送别五个场面 )
(三)高潮:廷刺秦王
(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四个 场面)
厚遗蒙嘉:行事周密。 顾笑武阳:沉着机智、镇定自若 图穷匕见 :英雄虎胆 倚柱笑骂”:视死如归 (四)结局:荆轲被斩。
板书:
• 开端 (行刺 缘由)
春秋战国四大刺客
• 专诸 :吴公子光(即吴王阖闾)欲刺其
兄吴王僚
• 要离:要离刺杀庆忌 (吴王僚 之子) • 聂政: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 • 荆轲 :刺杀秦王
背景资料
•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 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 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 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 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 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 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 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 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 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 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概括人物形象
• 深沉,刚毅,慷慨 ; • 临危不乱,机智过人,视死如归;
• 从社会意义和性格来概括人物形象
《战国策》简介
又称《国策》,体例是国别体。 编者是西汉末年的刘向。 共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 卫、中山等十二策,全书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 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 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尤其善于运用寓言 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 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词类活用
• 进兵北略地 • 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 秦未可亲也 • 亲:形容词作动词 亲近,靠近 • 太子迟之 • 迟,意动用法,以之为迟
• 皆白衣冠以送之 • 名词动用,穿衣服,戴帽子 • 乃朝服 • 名词动用,穿上朝服 • 荆轲废 • 形容词动用,倒下 • 函封之 •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 名词用作状语,向上 • 群臣怪之 • 形容词的意动,以…….为怪
发展(行 刺准备)
高潮(廷刺 结局(遇难
秦王)
身亡)
(大军压境) (准备信物)
(计划行 (准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首)
刺)
(配备副手)
(怒斥太子)
(易水送别)
(计见秦王) (顾笑武阳) (图穷匕见) (椅住笑骂)
(遇难身 亡)
秦始皇遭遇的两次暗杀
• 荆轲中国古代著名刺客 • 张良伙同力士仓海君刺秦
【写作特点】 “长于叙事,精于描写”
• 持千金之资币物 • 古义:礼品 今义:货币
• 樊将军以穷困老归丹 • 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贫穷
•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 古义:坦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一方
• 诸郎中执兵 • 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中医 •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 古义:投击 今义:拿着 • 断其左股 • 古义:大腿 今义:量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