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原因
微生物检验技术初级(士)相关专业知识模拟试卷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微生物检验技术初级(士)相关专业知识模拟试卷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A2型题1.嗜肺军团菌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能够A.水解马尿酸B.水解半胱氨酸C.分解赖氨酸D.氧化抗坏血酸E.水解精氨酸正确答案:A2.Ag、Ab免疫血清学反应主要结合力是A.范德互尔斯力B.氢键引力C.静电引力D.疏水基团作用力E.热力正确答案:C3.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主要因素有A.二者是否共价结合B.pHC.电解质D.温度E.以上都是正确答案:E4.抗原抗体反应体系中如抗原量过多将产生A.免疫复合物增多B.前带反应C.后带反应D.假阳性E.沉淀带正确答案:C5.抗原抗体反应中前带现象是指A.免疫复合物增多B.抗原量过多C.特异性增高D.抗体量过多E.灵敏度增高正确答案:D6.抗原抗体反应的最大特点是A.分阶段B.可逆性C.敏感性D.特异性E.实用性正确答案:D7.关于抗原抗体反应错误的陈述是A.具有高度特异性B.可以利用洗脱的方法将抗原抗体重新分离而不损害其活性C.抗原抗体反应是肉眼可观察到的,不需要显示系统D.受电解质、酸碱度和浓度的影响E.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需要适当的比例正确答案:C解析:原和抗体虽然都是炎分子物质,但单分子的抗原与抗体反应用肉眼无法分辨。
必须借助于显示系统,才能将看不见的抗原抗体反应转化成可以看见或可以测定的反应。
8.关于佐剂,错误的叙述是A.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B.弗氏佐剂常用于人工被动免疫C.可延长抗原在体内的存留时间D.是一种特异性免疫增强剂E.增强机体对Ag的免疫应答正确答案:D解析:佐剂是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9.补体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清中,实验室一般的CFI反应所用的补体来源于A.人B.绵羊C.马D.兔E.豚鼠正确答案:E10.人类感染嗜肺军团菌的主要污染来源为A.空气污染B.水污染C.土壤污染D.食物污染E.日用品污染正确答案:B11.补体激活第一途径的各成分活化顺序是A.C1一C2一C3一C4一C5一C6一C7一C8一C9B.C1一CA一C2一C3一C5一C6一C7—C8一C9C.C1—C2—CA—C5—C3—C6—C7一C8—C9D.C1—CA—C3—C2—C5—C6—C7—C8—C9E.CI—C4—C2—C5—C6—C7—C8一C9—C3正确答案:B12.不属于补体系统功能的是A.溶解细胞B.调理作用C.引起炎症反应D.刺激机体产生抗体E.有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作用正确答案:D13.不属手外周围免疫器官的是A.骨髓B.脾脏C.淋巴结D.扁桃体E.黏膜免疫系统正确答案:A解析:免疫组织器官包括中枢免疫器官和周围免疫器官。
图解抗原抗体反应类型和原理课件
形成的沉淀物少,上清液中可测出游离的抗体或抗
原的现象。
➢带现象包前括带(prozone)抗体过量时称为。
后代(postzone)抗原过量时称为。
学习交流PPT
27
四、阶段性
第一阶段: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 结合阶段
特点:反应快 第二阶段:反应可见阶段
特点:反应时间较长
学习交流PPT
28
第三节 抗原抗体反应影响因素
注意:解离后的抗原或抗体仍然保持其原有生物活性
学习交流PPT
23
三、比例性(proportionality)
1、比例性是指抗原与抗体发生可见反应 遵循一定的量比关系。 2、以絮状沉淀实验为例,受抗原抗体比 例性的影响非常明显。
3、根据所形成的沉淀物及抗原抗体比例 关系绘制反应曲线。
学习交流PPT
24
学习交流PPT
3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第二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第三节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第四节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类型
学习交流PPT
4
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学习交流PPT
5
一、抗原抗体的亲和力和亲合力
* 亲和力(affinity):是抗体分 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相应的抗原决 定簇之间的相适应而结合的强度,是 抗原与抗体间固有的结合力。
2、原因:抗原抗体的结合是分子表面的非共价键 结合,因此形成的复合物不牢固。
3、抗原抗体反应动态平衡式如下:
学习交流PPT
22
4、决定抗原抗体解离的因素
(1)抗体与相应抗原的亲合力。 亲合力低的抗体与抗原形成的复合物较易解离。
(2)环境因素对复合物的影响。 PH过高或过低、增加离子强度均可破坏
临床执业医师医学免疫学20
[模拟] 临床执业医师医学免疫学20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免疫学诊断的依据是A.抗原抗体结合的可逆性B.抗原抗体的浓度C.抗原抗体结合的高度特异性D.抗原抗体反应的阶段性E.抗原抗体的比例参考答案:C第2题: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有:A.电解质、pH值和反应体积B.温度、pH值和反应体积C.温度、电解质和反应体积D.电解质、pH值和温度E.电解质与温度参考答案:D第3题:双向免疫扩散试验中,如抗体浓度大于抗原浓度,则沉淀线:A.靠近抗原孔B.靠近抗体孔C.在两孔中间D.呈多条沉淀线E.以上均不是参考答案:A第4题:下列免疫学测定方法敏感性最高的是:A.沉淀反应B.直接凝集反应C.ELISAD.放射免疫测定E.间接凝集反应参考答案:D第5题:临床诊断伤寒或副伤寒所用的肥达反应(Widal,s test)属于A.玻片凝集反应B.试管凝集反应C.间接凝集反应D.沉淀反应E.反向间接凝集反应参考答案:B第6题:T细胞功能的体内检测试验是A.形态计数法B.迟发型超敏反应(DTH)的检测C.MTT比色法D.3H-TdR掺入法E.凋亡细胞检测法参考答案:B第7题:反向间接凝集试验是检测标本中哪种成分?A.抗体B.补体C.抗原D.抗原抗体复合物E.以上均不是参考答案:C第8题:溶血空斑试验检测的是哪类细胞的功能?A.T细胞B.巨噬细胞C.NK细胞D.B细胞E.树突状细胞参考答案:D第9题:常用的检测细胞毒效应的方法是:A.31P掺入法B.125I释放法C.51Cr释放法D.移动抑制试验E.形态学检测法参考答案:C第10题:用免疫荧光技术间接法检测组织中的抗原,应将荧光素标记:A.抗原考试用书B.相应抗体C.抗免疫球蛋白抗体D.抗原抗体复合物E.抗C3抗体参考答案:C第11题: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抗原A时,固相载体的包被物是:A.酶标抗A抗体B.未标记的抗A抗体C.酶标抗原AD.未标记的抗球蛋白抗体E.酶标记的抗球蛋白抗体参考答案:B第12题:ABO血型的鉴定方法常用A.玻片凝集反应B.间接凝集反应C.试管凝集反应D.抗球蛋白试验E.反向间接凝集反应参考答案:A第13题:沉淀反应与凝集反应相比较,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都是抗原抗体的反应B.都需要电解质参与C.沉淀反应的抗原是可溶性抗原或颗粒性抗原D.凝集反应的抗原是颗粒性抗原E.两种反应均可用来定性或定量检测抗原或抗体参考答案:C第14题:列哪项指标可以评价AIDS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A.CD2+/CD3+细胞比值B.CD3+/CD4<sup>+</sup>细胞比值C.CD3+/CD8<sup>+</sup>细胞比值D.CD4<sup>+</sup>/CD8<sup>+</sup>细胞比值E.CD2+/CD4<sup>+</sup>细胞比值参考答案:D第15题:检测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的方法是:A.硝基蓝四氮唑氮(NBT)试验B.白细胞计数C.溶血空斑试验D.细胞毒试验E.移动抑制试验参考答案:A第16题:下列哪种试验不能用于可溶性抗原的检测?A.间接凝集试验B.反向间接凝集试验C.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D].直接凝集试验[E].单向琼脂扩散试验参考答案:第17题:E花环试验可用于:A.T细胞功能测定B.T细胞的分离C.B细胞功能测定D.CD4<sup>+</sup>T细胞计数E.NK细胞功能测定参考答案:B第18题:T细胞能形成E花环是因为其细胞膜上具有:A.CD2B.CD3C.CD4D.CD5E.CD8参考答案:A第19题:对流免疫电泳中,抗体向负极移动的原因是:A.抗体带正电B.抗体带负电C.电渗作用D.电泳作用E.抗体不带电荷参考答案:C第20题: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荧光素为:A.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 )B.罗丹明荧光素(RB200)C.伊文思蓝 [D].藻红蛋白[E].金胺参考答案:A第21题:可对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的细胞是A.树突状细胞B.中性粒细胞C.B细胞D.巨噬细胞E.NK细胞参考答案:C第22题:关于NK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又称大颗粒淋巴细胞B.为CD56<sup>+</sup>、CDl6<sup>+</sup>淋巴细胞C.具有非特异性杀伤作用D.参与ADCCE.杀伤靶细胞必须依赖IL-2参考答案:E第23题:对人而言,HLA抗原属A.异种抗原B.改变的自身抗原C.隐蔽抗原D.同种异型抗原E.肿瘤相关抗原参考答案:D第24题:前T细胞与胸腺皮质上皮细胞表面MHC分子结合相互作用后,可以A.形成免疫记忆B.形成免疫自身耐受C.分泌多种细胞因子D.特异性识别抗原E.获得MHC限制性参考答案:E第25题:单能定向干细胞不包括A.前驱B细胞B.髓系干细胞C.巨核干细胞D.单核系干细胞E.红系干细胞参考答案:B第26题:T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是A.脾脏B.胸腺C.淋巴结D.骨髓E.法氏囊参考答案:B第27题:新生期切除胸腺后A.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体液免疫功能正常B.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体液免疫功能受损C.细胞免疫功能缺乏,体液免疫功能受损D.细胞免疫功能及体液免疫功能均正常E.细胞免疫功能及体液免疫功能均丧失参考答案:C第28题:禽类新生期切除法氏囊后,不会发生A.淋巴结浅皮质区缺乏B细胞B.淋巴结深皮质区缺乏T细胞C.淋巴小结内无生发中心D.脾脏中缺乏浆细胞E.脾小结内无生发中心参考答案:B第29题:对于外周免疫器官错误的叙述是A.是T、B淋巴细胞移居的部位B.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C.是T、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D.是T、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的部位E.是免疫应答发生的部位参考答案:C第30题:T细胞主要位于外周淋巴组织中的A.淋巴小结B.脾小结C.胸腺皮质区D.脾脏红髓E.脾脏中央小动脉周围淋巴鞘参考答案:EX型题第31题: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是:A.具有特异性B.为分子表面的结合C.为不可逆结合D.比例适当时出现可见反应E.结合反应分两阶段进行参考答案:ABCDE第32题:关于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哪些是正确的?A.可以检测抗原B.可以检测抗体C.敏感性较直接法明显提高D.用一种标记的抗球蛋白抗体,能检查多种以球蛋白作为作为抗体的复合物E.易出现非特异性荧光参考答案:ABCDE第33题:用已知抗体检测抗原的方法有:A.免疫荧光技术(直接法)B.免疫荧光技术(间接法)C.ELISA(夹心法)D.ELISA(间接法)E.反向间接血凝反应参考答案:ABCE第34题:细胞免疫功能的测定包括以下哪些?A.T细胞数量测定B.B细胞数量测定C.T细胞功能测定D.CTL/Tc细胞的效应功能测定E.细胞因子的测定参考答案:CDE第35题: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有:A.骨髓或胸腺移植B.对于因遗传基因异常所致免疫缺陷病者可采用基因治疗的策略C.输入免疫球蛋白或免疫细胞D.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E.预防感染参考答案:ABCDEB1型题以下提供若干组考题,每组考题共用在考题前列出的A、B、C、D、E五个备选答案。
抗原抗体反应
第二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1.特异性 2.比例性 3.可逆性 4.阶段性
一、 特异性(specificity)
1、概念:一种抗原分子通常只能与其刺激机体后
产生的抗体结合,这种抗原与抗体结合 反应的专一性称为特异性。
特 异 性 示 意 图
2、决定因素: 由抗原决定簇和抗体分子超变区之间
空间结构的互补性决定的。
Avidity
•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binding between an Ag with many determinants and multivalent Abs
Keq =
104
Affinity
106 Avidity
1010 Avidity
二、抗原抗体的结合力
不形成牢固的共价键,通过非共价键结合 这种弱的结合力涉及几种分子间的作用力
3、根据所形成的沉淀物及抗原抗体比例 关系绘制反应曲线。
看书上76表7-1
5、一组概念
最适比(optimal ratio):是指形成沉淀物最多, 上清液清晰,几乎无游离抗原或抗体的抗原抗体 浓度比。 等价带(equivalencezone):形成沉淀物最多的 抗原与抗体分子比例合适的范围。 带现象:在等价带前后,由于抗体和抗原过量, 形成的沉淀物少,上清液中可测出游离的抗体或 抗原的现象。 带现象包括 前带(prozone)抗体过量时称为。
1、概念: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成复合物后,在 一定条件下可解离为游离抗原与抗体的特 性称为抗原抗体结合的可逆性。
2、原因:抗原抗体的结合是分子表面的非共价键 结合,因此形成的复合物不牢固。
3、抗原抗体反应动态平衡式如下:
4、决定抗原抗体解离的因素
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
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
(一)反应物自身的因素
1.抗体:不同来源的抗体,反应性各有差异,抗体的浓度、特异性和亲和力都影响抗体抗原反应,为提高试验的可靠性,应选择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的抗体作诊断试剂。
等价带的宽窄也影响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单克隆抗体不适用于沉淀反应。
2.抗原:抗原的理化性状、分子量、抗原决定簇的种类及数目均可影响反应结果。
颗粒性抗原出现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出现沉淀反应,单价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不出现沉淀现象。
(二)反应环境条件
1.电解质: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后,虽由亲水胶体变为疏水胶体,若溶液中无电解质参加,仍不出现可见反应。
为了促成沉淀物或凝集物的形成,常用0.85%NaCl或各种缓冲液作为抗原及抗体的稀释液。
2.酸碱度:抗原抗体反应必须在合适的pH环境中进行。
蛋白质具有两性电离性质,因此每种蛋白质都有固定的等电点。
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pH6~9进行,有补体参与的反应pH为7.2~7.4,pH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抗原与抗体反应。
3.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可加速分子运动,抗原与抗体碰撞机会增多,使反应加速。
一般为15℃~40℃,常用的抗原抗体反应温度为37℃,温度如高于56℃,可导致已结合的抗原抗体再解离,甚至变性或破坏。
每种试验都有其独特的最适反应温度要求。
此外,适当振荡也可促进抗原抗体分子的接触,加速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原理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原理:Ag与Ab的特异性结合是基于Ag决定簇与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和亲和性。
二、Ag与Ab结合力有四种: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结合力,疏水作用力四种结合力的强弱。
疏水>氢键>静电>范德华力三、Ag与Ab反应特点:特异性,比例性,可逆性。
沉淀反应曲线的意义:曲线的高峰部分是AgAb分子比例合适的范围,称为AgAb的等价带。
在此范围内结合充分,沉淀物形成快而多。
当ab过量时称为前带,反之后带。
四、影响AgAb反应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反应物自身因素。
环境因素,电解质,ph,温度。
五、佐剂:与Ag一起或预先注入机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Ag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应答类型的物质。
六、单克隆抗体:由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只能识别某一个抗原表位的高度特异性Ab称为单克隆抗体七、Ch50试验:即补体50%溶血试验,是根据补体能使致敏的SRBC发生溶血的原理而建立起测定补体活性的试验,该试验以50%溶血作为终点指标,因此称为ch50试验。
八、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致敏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出现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免疫应答。
九、M蛋白: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是B淋巴细胞或浆细胞单克隆异常增殖所产生的一种在氨基酸组成及顺序十分均一的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秋蛋白血症和恶性淋巴瘤,故命名为M蛋白。
十、AID:自身免疫性疾病:当机体免疫系统受某些内因、外因或遗传等因素作用产生针对自身正常或变性的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导致自身组织器官损伤或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称自身免疫性疾病。
十一、TAA:肿瘤相关抗原,非肿瘤细胞所特有的抗原成分,也少量存在于正常细胞,但是在肿瘤发生的机体可异常表达。
十二、GVHR: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由于移植物中的大量免疫活性细胞,受体免疫功能低下,供受体之间MHC抗原不符等引起杀伤宿主靶细胞的现象。
十三、包被:特异性抗原或抗体充分反应,形成固相抗体/载体复合物的过程。
简述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特点与影响因素
简述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特点与影响因素抗原抗体反应是指在机体内,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触发免疫反应。
这种反应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 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是高度特异的,即抗体只能与其所识别的特定抗原结合。
抗体通过其特异性的抗原结合位点与抗原结合,形成稳定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2. 亲和力:抗体与抗原结合的亲和力直接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强度和稳定性。
亲和力越高,抗体与抗原结合越紧密,反应越强烈。
亲和力的高低取决于抗体的结构和抗原的特性。
3. 反应动力学:抗原抗体反应具有动态平衡的特点。
在反应初期,抗原与抗体结合的速率很快,但随着反应进行,反应速率逐渐下降,最终达到平衡。
平衡时,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浓度达到一定的稳定值。
4. 反应强度:抗原抗体反应的强度取决于抗原和抗体的浓度。
当抗原浓度较低时,抗体与抗原结合的机会减少,反应弱;当抗原浓度较高时,抗体与抗原结合的机会增加,反应强。
5. 反应平台:抗原抗体反应的最佳pH和温度范围称为反应平台。
不同抗原抗体对反应平台的要求不同,有些在酸性环境中反应较强,有些在碱性环境中反应较强。
6. 影响因素:抗原抗体反应的强度受多种因素影响。
其中包括抗原和抗体的浓度、亲和力、结构、特异性,以及反应环境的pH、温度等。
此外,还有其他因素如反应时间、离子浓度、抗体的同种异种等也会对反应产生影响。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对于免疫学的研究和临床诊断有着重要意义。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使其成为检测和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设计特异性抗体,可以检测和鉴定特定抗原的存在与浓度变化,从而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
抗原抗体反应的亲和力和反应动力学特性使其成为制备特定抗体和药物的重要手段。
通过调节抗原和抗体的结构和亲和力,可以提高抗体的亲和力和稳定性,从而更好地应用于药物研发和治疗。
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可以优化反应条件,提高反应效率和特异性。
例如,调节反应的pH和温度,可以提高抗原抗体反应的效果;调节抗原和抗体的浓度,可以控制反应的强度和特异性。
免疫--抗原抗体反应
Avidity
•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binding between an Ag with many determinants and multivalent Abs
Keq =
104
Affinity
106 Avidity
1010 Avidity
抗原抗体亲合力示意图
三、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三)绞链区
在IgG,IgA的CH1与CH2之间的区域称为绞链 区。
此区域含有大量脯氨酸,富有弹性及伸展性, 能使抗体分子与不同距离的抗原决定簇结合, 也利于暴露Ig分子上的补体C1q结合点而激活 补体。
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抗原抗体反应: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 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物质基础:
抗原 + 抗体
(亲水胶体) (亲水胶体)
抗原抗体复合物电解质 可见反应 (疏水胶体)
第二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特异性 比例性
可逆性 阶段性
一、特异性
特异性:抗原与抗 体结合反应的专一 性
分子基础:抗原表位与抗体 分子高变区之间空间构型的 互补性
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示意图
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s)
电解质: 生理盐水或缓冲液 酸碱度: pH6~pH9 温 度: 15℃~40℃,37℃最适
第四节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类型
反应类型
实验技术
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试验
间接凝集试验
抗球蛋白试验
沉淀反应 液相沉淀试验
免疫电泳技术 补体参与 补体溶血试验 的反应
补体结合试验
结果判断 观察凝集现象 同上 同上 观察沉淀,检测浊度 观察扫描沉淀峰、沉淀弧 观察测定溶血现象
(完整word版)抗原抗体结合的影响因素
转载某理工大学讲义,如果有更新的研究文章更好,呵呵第一节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决定簇(表位)与抗体超变区的沟槽分子表面的结构互性与亲合性而结合的。
一、抗原抗体的结合力抗原抗体间结合为非共价键结合,有四种分子间引力参与。
(1)静电引力:是抗原抗体分子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和羧基基团之间相互吸引的力。
又称为库伦引力。
这种引力的大小与两电荷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两个电荷距离越近,静电引力越强。
(2)范登华引力:是抗原与抗体两个大分子外层轨道上电子之间相互作用时,因两者电子云中的偶极摆动而产生吸引力。
能促使抗原抗体相互结合,这种引力的能量小于静电引力。
(3)氢键结合力:是抗体上亲水基团与相应抗原彼此接近时,相互间可形成氢键,使抗原抗体相互结合。
氢键结合力较范登华引力强。
(4)疏水作用力:是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靠近时,相互间正、负极性消失,亲水层也立即失去,排斥了两者之间的水分子,使抗原抗体进一步相互吸引,促进其结合。
疏水作用力是这些力中最强的,对维系抗原抗体结合作用最大。
二、抗原抗体的亲合性和亲合力亲合性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对应的抗原表位之间相互适应而存在的引力,它是抗原抗体之间固有的结合力,可用平衡常数K 来表示:K=K1/K2,K 值越大,亲合性越高;亲合性越高,与抗原结合越牢。
抗体的亲合力是指抗体结合部位与抗原表位之间结合的强度,与抗体结合价直接相关,即所谓多价优势,如IgG 为两价,亲合力为单价的103倍,IgM 为5~10 价,亲合力为单价的107倍。
由于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是可逆的,若抗体的亲合力高,与抗原分子结合牢固,不易解离;反之即容易解离。
三、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大多数抗原为蛋白质,抗体是球蛋白,它们溶解在水中皆为胶体溶液,不会发生自然沉淀。
这种亲水胶体的形成机制是因蛋白质含有大量的氨基和羧基残基,在溶液中这些残基带有电荷,由于静电作用,在蛋白质分子周围出现了带相反电荷的电子云并形成了水化层,由于电荷的相斥,就避免了蛋白质分子间靠拢、凝集和沉淀。
抗体抗原反应缓冲液
尿素、乙醇、丙酮:它们可以提供自己的羟基或羰基上的氢或氧去形成氢键,从而破坏了蛋白质中原有的氢键,使蛋白质变性。但氢键不是化学键,因此在变化过程中没有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所以是一个物理变化。
加热、紫外线照射、剧烈振荡等物理方法:主要是破坏蛋白质分子中的氢键,在变化过程中也没有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是物理变化。
二、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1.自身因素
抗原
抗原的理化性状、表面抗原决定簇的种类和数目等均可影响抗原抗体
抗体
抗体对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来源:不同动物来源的免疫血清,其反应性存在差异。
浓度:抗体的浓度是相对于抗原而言的,二者浓度合适时才易出现可见的反应结果
特异性与亲合力:特异性与亲合力是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关键因素,它们共同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度。试验试剂应尽可能选择高特异性、高亲合力的抗体,以保证试验的可靠性。
2.抗原抗体的亲合性和亲合力
亲合性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对应的抗原表位之间相互适应而存在的引力,它是抗原抗体之间固有的结合力,可用平衡常数 K 来表示:K=K1/K2 ,K值越大,亲合性越高;亲合性越高,与抗原结合越牢。抗体的亲合力是指抗体结合部位与抗原表位之间结合的强度,与抗体结合价直接相关,即所谓多价优势,如 IgG 为两价,亲合力为单价的 103 倍, IgM 为 5~ 10 价,亲合力为单价的 107 倍。由于抗原抗体的结合应是可逆的,若抗体的亲合力高,与抗原分子结合牢固,不易解离;反之即容易解离。
简述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
简述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
1. 特异性: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一种抗原只能与其相应的抗体结合。
这种特异性是由抗原表位与相应抗体的抗原结合部位的空间构象互补性决定的。
2. 可逆性:抗原抗体之间的结合是一种物理结合,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解离。
这种可逆性使得抗原抗体反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3. 定比性:抗原物质通常是多价的,而抗体一般是双价的。
只有当抗原与抗体的比例合适时,才会出现可见反应。
这种定比性有助于确定抗原或抗体的浓度。
4. 阶段性:抗原抗体反应通常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特异性结合阶段,反应进行较快,但无肉眼可见反应出现。
第二阶段是可见反应阶段,在抗原与抗体特异结合的基础上,受环境中电解质、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出现凝集、沉淀等可见反应。
5. 条件依赖性:抗原抗体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适当的pH(通常为6-8)、温度(通常为37-45℃)以及电解质的存在。
这些条件可以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速率和程度。
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温度
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温度
抗原抗体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学现象,它在人体免疫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这种反应的温度条件对于其发生和进行具有重要影响。
在免疫学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温度一般为37摄氏度。
37摄氏度是人体内部的正常温度,也是人体内许多生物活动的最适温度。
在这个温度下,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结合能力最强,反应效果最好。
这是因为37摄氏度是人体免疫系统正常运作的环境温度,抗原和抗体在这个温度下更容易相互识别和结合。
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温度为37摄氏度的原因有多个方面。
首先,人体的体温正常情况下就是37摄氏度,因此在这个温度下进行实验更贴近真实情况,能够更好地预测人体内的免疫反应。
其次,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反应,需要一定的能量来推动。
而37摄氏度正好提供了足够的能量,使得抗原和抗体能够更容易地形成稳定的结合。
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温度还与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有关。
人体免疫系统在37摄氏度下可以更好地激活和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促进抗原抗体反应的进行。
在其他温度下,免疫细胞的活性可能会受到限制,从而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进行。
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温度为37摄氏度。
这个温度既符合人体内部的
正常温度,也与免疫细胞的活性调节相适应,能够使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结合更加稳定和有效。
在免疫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中,科学家们通常会选择37摄氏度作为抗原抗体反应的温度条件,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抗原抗体反应考试题库一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抗原抗体反应考试题库一1、单选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有亲和力的Ig是()A.IgGB.IgAC.IgDD.IgEE.IgM正确答案:D2、单选沉淀反应中抗体过量的现象称为(江南博哥)()A.后带B.前带C.带现象D.等价带E.拖尾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沉淀反应中若抗原或抗体过剩则无沉淀形成,称为带现象;其中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抗原过剩时称为后带。
3、单选有关抗原抗体反应特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抗原抗体反应具有特异性B.抗原抗体只有在分子比例合适时才会出现最强的反应C.反应曲线中,抗原抗体比例合适的范围称为等价带D.抗原抗体反应具有不可逆性E.抗原抗体反应具有可逆性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有:特异性,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结合是特异的;比例性;可逆性,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解离,恢复抗原抗体的游离状态。
4、单选?患儿,男,5岁。
因发热、咽痛、呼吸困难2天入院,查体:体温38.6℃,脉搏100次/分,咽部可见一层灰白色膜状物,WBC23×10<sup>9</sup>/L,拟诊为白喉。
该患儿应()A.注射白喉抗毒素B.注射青霉素C.注射丙种球蛋白D.注射白喉抗毒素及抗生素E.注射丙种球蛋白及抗生素正确答案:D5、单选单克隆抗体不适用于()A.沉淀反应B.凝集反应C.荧光标记D.化学发光E.电泳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颗粒性抗原出现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出现沉淀反应,单价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不出现沉淀现象。
6、单选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类型不包括()A.凝集反应B.沉淀反应C.补体参与的反应D.中和反应E.亲和反应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抗原抗体反应有四种基本类型,包括前4项。
7、单选有关交叉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为非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B.由于不同抗原分子上存在公共抗原表位所致C.对免疫学诊断结果判断无影响D.利用交叉反应进行诊断典型例子是肥达试验E.抗原分子大小相似可导致交叉反应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由共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分子可以和不同生物间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结合,此为交叉反应。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初级(师)临床免疫学及检验(抗原抗体反应)-试卷1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初级(师)临床免疫学及检验(抗原抗体反应)-试卷1(总分:7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25,分数:50.00)1.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础是(分数:2.00)A.抗原决定簇和抗体超变区结构互补性和亲和性√B.抗原分子量大小C.抗原的化学组成D.抗原表位数量E.抗原结构复杂性解析:解析:抗原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决定簇(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
这种特性是由抗原、抗体分子空间构型所决定的。
2.亲和性用平衡常数K来表示,K值越大(分数:2.00)A.亲和性越小B.亲和性越大√C.亲和力越大D.亲和力越小E.特异性越大解析:解析:亲和性用平衡常数K来表示,K值越大,亲和性越强,与抗原结合也越牢固。
3.必须与蛋白质载体结合才具有免疫原性的是(分数:2.00)A.超抗原B.变应原C.半抗原√D.完全抗原E.耐受原解析:解析:某些物质在独立存在时只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必须与载体结合才具有免疫原性称为半抗原。
4.完全抗原的特征是(分数:2.00)A.有反应原性,无免疫原性B.有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C.无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D.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E.必须与载体结合才具有免疫原性解析:解析: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都有的抗原是完全抗原。
5.抗原抗体结合,下列哪种力作用最大(分数:2.00)A.静电引力B.范德华力C.氢键结合力D.疏水作用力√E.共价键解析:解析:抗原抗体结合为非共价键结合,主要作用力包括:①静电引力:又称库仑引力。
两个电荷距离越近,静电引力越大。
②范德华力:其能量小于静电引力。
③氢键结合力:较强于范德华力。
④疏水作用力:这些力中最强的,对维系抗原抗体结合作用最大。
6.下列哪类抗体与相应抗原表位的亲和力最强(分数:2.00)A.IgGB.IgAC.IgM √D.IgEE.IgD解析:解析:抗原抗体反应存在多价优势,如IgG为2价,亲和力为单价的10 3倍,IgM为5~10价,亲和力为单价的10 7倍。
抗原抗体反应
西南民族大学
4.疏水作用力
两个疏水基团在水溶液中相互接触时,由 于对水分子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称为疏水作用 力,或称为疏水键。当抗原抗体反应时,抗原 决定簇与抗体上的结合点靠近,互相间正、负 极性消失,由静电作用形成的亲水层立即失去, 从而促进抗原与抗体的相互吸引而结合。疏水 作用力在抗原抗体反应中的结合是很重要的。 提供的作用力最大,约占总结合力的50%。
西南民族大学
亲和力与亲和性有关,也与抗体的结合价 和抗原的有效决定簇数目相关。例如,IgG为 两价,其亲和力为单价的l03倍;而IgM为5~10 价;其亲和力为单价的107倍。亲和力越大,抗 原抗体结合越牢固。而在单克隆抗体反应系统 中,只有某些决定簇起作用,因此,单克隆抗 体与相应抗原的亲和力相对较弱。
西南民族大学
2.酸碱度 合适的pH是抗原抗体反应的必要条
件之一。血清学试验一般以pH6--9为宜,超出 此范围可影响抗原和抗体的理化性质,导致假 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当pH为3左右时,接近细 菌抗原的等电点,可出现非特异性酸凝集,造 成假象。
西南民族大学
3.温度
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15一40℃范围内 均可进行,最适温度为37℃。在此范围内温度 越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增加抗原抗体接触 机会,反应速度越快,但亦容易引起复合物解 离;温度越低,反应速度缓慢,但抗原抗体结合 牢固,易于观察。某些特殊的抗原抗体反应需 要特定的温度,如冷凝集素在4℃时与红细胞结 合,20℃以上反而解离。
西南民族大学
实验证明,在同一抗原抗体反应系统中, 不管抗原和抗体浓度如何变化,其沉淀反应的 最适比始终恒定不变(如表抗原与抗体浓度的 最适比始终是1:4)。最适比亦称为抗原抗体反 应的等价点。
西南民族大学
不同抗原和抗体发生交叉反应的原因
不同抗原和抗体发生交叉反应的原因抗原与抗体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抗原指的是能够激发抗体产生的分子,主要包括蛋白质、多糖和脂类等。
而抗体是由B细胞生成的蛋白质,能够识别并结合抗原,从而发挥清除病原体或异常细胞的作用。
然而,有时不同抗原和抗体之间会发生交叉反应,即抗体对于与其原本目标抗原不同的其它抗原也能够发生结合。
以下是可能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几种原因:1. 抗原的结构相似性:交叉反应通常是由于不同抗原的结构相似性引起的。
因为抗体是根据抗原的结构来识别和结合的,当两种不同的抗原具有相似的结构时,抗体可能会误认为它们是同一种抗原而发生结合。
2. 交叉反应可能是由于两种不同抗原在生化反应中产生交叉反应物质。
这些交叉反应物质有时能结合到抗体上,从而引起交叉反应的发生。
3. 交叉反应还可能是由于抗体产生过程中的突变引起的。
在抗体的生成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基因重组和突变,以增加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的应对能力。
然而,这种过程有时也可能导致抗体发生突变,使得原本只能结合特定抗原的抗体同时对其他抗原产生结合作用。
4. 免疫系统的失调也是可能导致交叉反应的原因之一。
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种免疫系统失调的疾病,此时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可能导致抗体对正常组织中的抗原产生结合。
需要指出的是,交叉反应一般是非特异性的,而且较为罕见。
因为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结合是高度特异性的,即抗体通常只能结合特定抗原,而对其他不相关的抗原则具有低结合能力。
这是因为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结合是通过互补决定区域(CDR)进行的,CDR是抗体分子上的变异区域,在结合时能与抗原上的特定区域相互作用。
抗体的高度特异性结合能力可以保证免疫系统只攻击有害的抗原,而不误伤正常组织。
然而,即使在正常情况下,也存在一定的交叉反应概率。
这是由于免疫系统需要具有广泛的应对能力,以对抗各种病原体的入侵。
因此,即使抗体对某种特定抗原具有高度亲和力,在结合这种抗原时仍然存在一定概率结合到与之相似的结构上的其他抗原上。
胆红素对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原理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提升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提升,需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要求,紧抓语文教育的重点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以下是小学语文教学提升的几个方面:一、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在学生的初中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丰富校园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组织各类读书活动等。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要引导学生多读、多写,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运用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写作过程中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创新思维。
三、加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和融合。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文知识。
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要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学科教学改革。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等综合素质,并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提升,需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加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和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实现国家教育改革的目标。
简述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体外抗原抗体反应是指在体外条件下,抗原与抗体相互作用并产生特定的反应。
以下是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抗体只与特定的抗原结合,形成稳定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这种特异性使得抗原抗体反应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检测和诊断工具。
反应性:抗原抗体反应是一个可观察的化学反应过程。
当抗原与抗体结合时,可以出现一系列的反应,如凝集、沉淀、发光等,这些反应可以用于检测和测量抗原或抗体的存在和数量。
反应速度:体外抗原抗体反应通常是快速的。
一旦抗原与抗体接触,它们可以迅速结合形成复合物。
这使得抗原抗体反应在实验室和临床诊断中具有快速性和高效性。
反应平衡:抗原抗体反应达到一定的平衡状态。
在反应早期,抗原和抗体结合速度较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结合速度逐渐减慢,最终达到平衡。
这种平衡状态可以用于测量抗原或抗体的浓度。
反应可逆性:抗原抗体反应是可逆的。
当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后,可以通过改变条件,如温度、pH值等,使抗原和抗体解离。
这种可逆性使得抗原抗体反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反应受影响因素:抗原抗体反应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离子浓度、抗原和抗体浓度等。
这些因素可以调节反应的速率和稳定性,因此在实验和诊断中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严格控制和优化。
体外抗原抗体反应在生物学研究、诊断和治疗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和反应特点,可以进行各种检测、测量和治疗操作,从而促进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原因?
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后,虽由亲水胶体变为疏水胶体,若溶液中无电解质参加,仍不出现可见反应。
为了促使沉淀物或凝集物的形成,常用0.85%氯化钠或各种缓冲液作为抗原及抗体的稀释液。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抗原抗体本身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反应环境因素。
一、反应物自身因素
不同来源的抗体,反应性各有差异,抗体的浓度、特异性和亲和力都影响抗原抗体反应,为提高试验的可靠性,应选择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的抗体作为诊断试剂。
等价带的宽窄也影响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单克隆抗体不适用于沉淀反应。
抗原的理化性状、分子量、抗原决定簇的种类及数目均可影响反应结果。
颗粒性抗原出现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出现沉淀反应,单价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不出现沉淀现象。
二、环境条件
(一)电解质
抗原与抗体发生结合后,由亲水胶体变为疏水胶体的过程中须有电解质参与才能进一步使抗原抗体复合物表面失去电荷,水化层破坏,复合物相互靠拢聚集形成大块的凝集或沉淀。
若无电解质参加,则不出现可见反应。
为了促使沉淀物或凝集物的形成,常用O.85%氯化钠或各种缓冲液作抗原及抗体的稀释液及反应液。
但电解质的浓度不宜过高,否则会出现盐析现象。
(二)酸碱度
蛋白质具有两性电离性质,因此每种蛋白质都有固定的等电点。
抗原抗体反应必须在合适的pH 环境中进行,pH 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抗原与抗体的理化性质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pH 为6~9 进行。
(三)温度
抗原抗体反应必须在合适的温度中进行,一般以15~40℃为宜,最适反应温度为37℃。
某些特殊的抗原抗体反应,对温度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例如冷凝集素在4℃左右与红细胞结合最好,20℃以上反而解离。
此外,适当振荡和搅拌也能促进抗原抗体分子的接触,加速反应,其作用与反应物粒子大小成正比。
本文来源:/knowledge/201407/201407302393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