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归中的殊途_从_祝福_与_边城_中审视启蒙意旨下不同的人性路径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5《阿Q正传》《边城》节选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5《阿Q正传》《边城》节选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以冷峻和诗意探寻人性之路—《阿Q正传(节选)》《边城(节选)》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基础性目标:我能结合文本,绘制表格探究小说主要人物阿Q、翠翠的艺术形象,并绘制思维导图探索两文中体现的人性美丑的形成根源。
2、拓展性目标:我能通过比较阅读,品味不同的“人性世界",挖掘人性美丑暗含的社会价值3、挑战性目标:我能学以致用,关注当下疫情环境中体现出的人间大爱与人性之美,通过对英雄人物群像或个体的具体呈现,表达忠于祖国、甘于奉献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小说主要人物阿Q、翠翠的艺术形象,并探索两文中体现的人性美丑的形成根源。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品味不同的“人性世界”,挖掘人性美丑暗含的社会价值【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2.合作探究法3.比较阅读法【教学过程】一、梳理文本(是什么)导入黑格尔曾经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幸好,我们还有文学世界。
文学家会把世间的美与丑尽收眼底,以文字带给世间以希望和反思。
今天我们就通过《阿Q正传》与《边城》的比较阅读,看鲁迅先生和沈从文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处于风雨飘摇的旧中国是如何以冷峻和诗意探寻人性之路、对人性进行思考和反思,从而为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开辟出一条精神之路的。
(一)结合文本探究小说主要人物阿Q、翠翠的艺术形象1.联系《阿Q正传(节选)》(节选)部分的内容,探究阿Q的艺术形象(第2段)“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第4段)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
......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他又很鄙薄城里人......可笑!然而未庄人真是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呵......(第11段)“你还不配......"这时候,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癞头疮了。
《边城(节选)》解读与探究
《边城(节选)》解读与探究《边城(节选)》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中篇小说《边城》是当代著名作家沈从文(1902—1988)的代表作。
《边城》的故事很简单:湘西茶峒(tónɡ)山城一里外的小溪边,看渡船的老船夫和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茶峒城里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天保和二老傩送,都看上了翠翠。
翠翠爱二老傩送,不爱大老天保。
天保失望之下驾船离家,失事淹死;傩送因为哥哥的死在心里对翠翠结了疙瘩,也驾船出外了。
雷雨之夜,老船夫死了,就剩下翠翠一个人。
翠翠心里想着的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本文节选自《边城》第三至六节。
翠翠端午在河边看赛龙舟,巧遇二老傩送。
英俊勇敢又关心体贴人的傩送占据了翠翠的心。
但第二年端午天保大老也遇见并且爱上了翠翠,祖父喜欢天保,却不知道翠翠爱上了傩送,祖孙二人想不到一块,于是发生了矛盾。
这篇小说语言明白晓畅,如诗如画,学习时,第一、深入理解作品的内蕴。
沈从文说:“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由此可见,《边城》所要表达的真正内涵,不在于讲述一个爱情故事,而是在一个动人故事的叙说中构筑一个象征,还原一个现实的“梦”,完成一种“审美理想”的追求。
阅读《边城》必须牢记作者指示,防止得其皮毛,失其精髓。
第二、反复品味语言的含意。
《边城》的语言平淡自然,但“淡极始知花更艳”,平淡的语言中蕴含有极深的情趣。
例如对于水、雾、狗、鱼、渡船、碾坊、白塔等景物的描写,对于端节赛船、捉鸭,中秋男女对歌等风俗的描写,对于傩送和翠翠河边相会场景的描写,对于爷爷和翠翠的生活习性的描写,看来都是不经意写来,实际有很深含意,有诗和神话一般的意境,阅读时必须细嚼慢咽,潜思默想,方可神会。
课文解读三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①保守②,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
《边城》:“乡下人”的固执成就了沈从文的诗意文学
《边城》:“乡下人”的固执成就了沈从文的诗意文学文|沁说看《边城》一定要先看完沈从文先生的题记。
《边城》虽然被归类为乡土文学,但沈从文强调它“不是写给农民看的,不是写给大学生看的,也不是写给评论家看的,是写给没有进到体制的、没有读大学的、但又关心中文文化命运的人看的。
”沈从文真正关心的是人性的返璞归真,湘西的边陲小城,它所代表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在朴素的的叙述基调下,浸透着作者的人格与感情,他是一个乱世之下格格不入的寻梦者,在自己理想的精神之地构筑起一个远离尘嚣的梦。
法国批评家丹纳认为:“最大的批评家,一是时间,一是人民。
”《边城》写成于左翼文学为主要思潮的背景之下,文学作品被赋予了工具和阶级的属性,需要传递严肃的价值观念和学术气氛,多试图用城市先进文明的思想,改造乡村封建落后的糟粕。
《边城》写偏僻的小城里淳朴的民风和纯美的爱情,田园牧歌的叙事完全背离了主流文学深刻的时代意义,因此他的作品被斥评为“反动文艺”,引来批评无数,沈从文为此事甚至两次试图轻生。
当我们以时间为纵度再去审视《边城》,它已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了浓墨重彩的一席之地,成为现今人们所推崇的经典著作。
香港《亚洲周刊》于1999年公布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中,鲁迅以小说集《呐喊》名列第一,沈从文《边城》第二。
历久弥新的文学作品,从来不会失去时间的公允和读者的公正。
平淡清新的唯美叙事之下,隐伏着对人生命运哲学高度的无声哀戚《边城》的笔调充满了诗意抒情,恬然静谧,读来如一场蒙蒙细雨中的漫行,浑然不觉下已身心透湿。
湘西边境的小山城“茶峒”,城边一条小溪,溪边一座白塔,塔下一户人家,这人家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条黄狗。
像一个不断推近的电影长镜头,从广角到特写,极简、极静的田园画面便在脑中铺呈开来。
茶峒人的生活同样波澜不起,如静潭幽篁,明山秀水般朗然入目,只是静静地、很忠实地存在着。
人与人之间的淳善是浑然天成的,人们既重义轻利又守信自约,人文与环境互为滋养孕育,亘固的“静”像是一道看不见的屏障,将外界的纷乱杂沓区隔开来,形成一个空间与时间上的错位,小城茶峒仿若遗世一方的大同世界,人性的至善、至美便如同纯净的空气一般存在着。
山东开放大学22秋《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形成性考核一答卷
形成性考核一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1. 【匹配】请匹配下列小说与其作者(1). 《金锁记》(2). 《小二黑结婚》(3). 《岁寒三友》(4). 《孩子王》(5). 《红高粱》答案:(1).张爱玲(2).赵树理(3).汪曾祺(4).阿城(5).莫言2. 【匹配题】请匹配下列作品与其作者(1). 《十八岁出门远行》(2). 《彷徨》(3). 《如蕤集》(4). 《鼓书艺人》(5). 《小黑狗》答案:(1).余华(2).鲁迅(3).沈从文(4).老舍(5).萧红3. 【匹配题】请匹配下列作品与其作者(1). 《传奇》(2). 《李家庄的变迁》(3). 《八月骄阳》(4). 《红蝗》(5). 《69届初中生》答案:(1).张爱玲(2).赵树理(3).汪曾祺(4).莫言(5).王安忆4. 【单选】都属于萧红作品的一组是A. 《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后花园》B. 《呼兰河传》《生死场》《初吻》《后花园》c. 《呼兰河传》《生死场》《混沌》《后花园》D. 《呼兰河传》《生死场》《早春》《小城三月》答案:A5. 【单选】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收入在她的小说集A. 《都市传奇》B. 《爱情传奇》c. 《传奇》D. 《女性传奇》答案:C6. 【匹配题】请匹配下列作品与其作者(1). 《孤独者》(2). 《八骏图》(3). 《猫城记》(4). 《夜风》(5). 《桂花蒸·阿小悲秋》答案:(1).鲁迅(2).沈从文(3).老舍(4).萧红(5).张爱玲7. 【匹配题】请匹配下列作品与其作者(1). 《封锁》(2). 《福贵》(3). 《幽冥钟》(4). 《会餐》(5). 《金发婴儿》答案:(1).张爱玲(2).赵树理(3).汪曾祺(4).阿城(5).莫言8. 【匹配题】请匹配下列作品与其作者(1). 《纪实和虚构》(2). 《孕妇和牛》(3). 《许三观卖血记》(4). 《莫须有先生传》(5). 《长河》答案:(1).王安忆(2).铁凝(3).余华(4).废名(5).沈从文9. 【单选】"流苏沉思了半晌,不由的恼了起来道:`你干脆说不结婚,不就完了!还得绕着大弯子!什么做不了主?连我这样守旧的人家,也还说`初嫁从亲,再嫁从身’哩!你这样无拘无束的人,你自己不能做主,谁替你做主?'”这段话是表明A. 流苏不愿与柳原结婚。
统编版2023-2024学年语文必修下册《祝福》课后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2023-2024学年语文必修下册《祝福》课后练习一、小阅读-课内1.下列选项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窦娥、鲁侍萍与哈姆莱特三者家庭背景、人生经历、当下处境不同,性格、想法与选择也不一样,但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悲剧人物身上“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过程。
B.《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一文中,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及成因,透彻剖析了当时的社会问题,文章善用比喻和典故,语言表达鲜活生动。
C.《祝福》体现了鲁迅小说“为人生”的宗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与《呐喊》时期的作品相比,《祝福》中的“我”对思想文化启蒙和社会改革的前景更加坚定。
D.《鸿门宴》叙事详备而扣人心弦,不仅备述宴会的前因,更精细地描写了宴会上各人的表现,使其跃然纸上。
相比于叙事简洁的《左传》,《史记》内容更为丰富,细节更多。
【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祝福》中的‘我’对思想文化启蒙和社会改革的前景更加坚定”错误。
与《呐喊》时期的作品相比,小说中的“我”对思想文化启蒙和社会改革的前景更加犹疑,思想与行动也更加软弱。
故选C。
2.下列对《祝福》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
“祝福”中的劳作显示了祥林嫂的品质,“祝福”中,祥林嫂被排斥,而导致其心灵崩溃,走上末路,展示了悲剧性。
小说以《祝福》为题很是恰切。
B.“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一句中“空的”“下端开了裂”定语倒装,表示强调,突出了祥林嫂忍饥挨饿的凄惨和沿街乞讨的艰辛。
C.《祝福》写祥林嫂整体上采取了插叙的写法。
在情节上,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设置悬念,有吸引力;在主题上,祝福景象和祥林嫂的死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D.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
勤劳、善良、质朴、顽强,命运悲惨但不甘心屈从,虽然对封建礼教的迫害摧残进行了抗争,但终究未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桎梏,被社会无情吞噬。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沈从文《边城》
小说专题训练-----沈从文《边城》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本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边城(节选)沈从文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
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
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
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
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女孩子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五年前同一个茶硐军人,很秘密地背着那忠厚爸爸发生暧昧关系。
有了小孩子后,这屯戍军士便想约了她一同向下游逃去。
但从逃走的行为上看来,一个违悖了军人的责任,一个却必得离开孤独的父亲。
经过一番考虑后,军人见她无远走勇气,自己也不便毁去作军人的名誉,就心想:一同去生即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当无人可以阻拦,首先服了毒。
事情业已为作渡船夫的父亲知道,父亲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
女儿一面怀羞惭一面却怀了怜悯,仍守在父亲身边,待到腹中小孩生下后,却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
在一种奇迹中这遗孤居然已长大成人,一转眼间便十三岁了。
为了住处两山多竹,翠绿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为这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做“翠翠”。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亊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容容地水边玩耍了。
老船夫不论晴雨,皆守在船头,有人过渡时,便略弯着腰,两手缘引了竹缆,把船橫渡过小溪。
有时疲倦了,躺在临溪大石上睡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地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
5.2《边城(节选)》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插叙
3.本文的情节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特点: •本文的情节结构的营构特点是采用顺序和插叙,主体部分 (四)、(五)是作为插叙的内容增添进去的。 •作用: •①在结构上, •避免了平铺直叙,形成文章整体布局上的跌宕美。 •②在内容上, •使“翠翠的心事”有了依托,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交代 了翠翠爱情的产生、发展过程,也充实了人性美善的内容。
(一)自然环境:
③河面已朦朦胧胧,看去好像只有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也只剩一 个人追着这只鸭子。(第四部分8段) ④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在门前大 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 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第六部分结尾) 明确:唢呐悠悠、白云悠悠,带着爷爷的祝福,载着翠翠的情愫, 然后,“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 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寂静、淳朴、伤感、美丽。这是作者的 家园,是他的世外桃源,是他魂牵梦萦的湘西热土。
人物
活动二:赏析几处细节,感受一抹情丝(翠翠的心事)
1. 在这一系列情节中,翠翠一直记挂在心的是哪
一个端午?
两年前
(13、49、50)
2. 什么事让翠翠念念不忘呢?
遇到傩送
3.翠翠与傩送初次相见的一番谈话提到了什么?
从“那人问”到“放肆地笑着,不见了。”
第四部分36/37段:“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 大鱼来咬你了,可不要喊救命!”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 关你的事。”
小结:这里,翠翠脱口而出的一句“无心之言”,表明此时 的翠翠,她的心上开始惦记着这个爱开玩笑的善良的小伙子了。 依然刻画了一位可爱而纯真的少女。
③第五部分54段:“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 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
沈从文《边城》名句和赏析份
沈从文《边城》名句和赏析(一)份沈从文《边城》名句和赏析 1名句集锦:爱的,不爱的。
一直在告别中。
短暂的瞬间,漫长的永远。
爱情是容易被怀疑的幻觉,一旦被识破就自动灰飞烟灭。
会过去的,就会过去的。
我们的痛苦,我们的悲伤,我们的负罪。
聪明的女子值得同情。
他们似乎从没有正式地告别过。
而每一次都是绝别。
手指不会动了,眼泪不会流了,时间不会走了渴望占有愈多而愈脆弱。
我微笑。
在任何我难过或者快乐的时候,我只剩下微笑。
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愿,总是能够变得简单。
我从来不自欺欺人。
我只看真实。
有些事情在劫难逃。
总是需要一些温暖。
哪怕是一点点自以为是的纪念。
如果有过幸福。
幸福只是瞬间的片断,一小段一小段。
我会惧怕孤独吗?我只是偶尔会感觉寂寞。
痛彻心扉的爱情是真的,只有幸福是假的。
那曾经以为的花好月圆。
爱情只是宿命摆下的一个局。
缘分叵测,我们无从得知下一刻会发生一些什么。
我总是以为自己是会对流失的时间和往事习惯的。
不管在哪里,碰到谁。
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
没有欲望只能说是麻木不仁。
当一个女子在看天空的时候,她并不想寻找什么。
她只是寂寞。
一个女子的寂寞就是这样的不堪一击。
如果一个男人对我伸出手。
如果他的手指是热的。
她是谁对我其实已经并不重要。
在她的心里潜伏着一个深渊,扔下巨石也发不出声音。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
容易伤害别人和自己的,总是对距离的边缘模糊不清的人。
快乐的流泪。
伤口是别人给与的耻辱,自己坚持的幻觉。
我的快乐都是微小的事情。
鸟的翅膀在空气里振动。
那是一种喧嚣而凛冽的,充满了恐惧的声音。
一种不确定的归宿的流动。
任何东西都可被替代。
爱情,往事,记忆,失望,时间。
都可以被替代。
但是你不能无力自拔。
我爱你,没有什么目的。
只是爱你。
那些离别和失望的伤痛,已经发不出声音来了。
男人不爱女人。
他们只是需要女人。
我们一直是在离别中,比如和爱的人,和伤害,甚至和时光。
我的世界是寂静无声的,容纳不下别人。
边城戴乃迭译本pdf
边城戴乃迭译本pdf《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名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少女沉湘芸与两个男子之间的爱恨情仇。
这篇小说娓娓道来,引人入胜,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和人性的种种界限,具有非常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一部值得阅读、研究的佳作。
首先,小说情节生动,引人入胜。
小说以一个少女的故事作为主线,再生动地刻画了众多人物和场景。
无论是荒凉的边疆,还是陌生的小城,都生动地描绘出了那个年代的特有氛围。
而沉湘芸则是一个形象独特、个性鲜明的角色。
她勇敢、坚韧、善良,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自私和冲动。
她和两个男子的感情纠葛,更是让人忍不住为她捏一把汗。
整个故事紧张而扣人心弦。
其次,小说中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
作为一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边城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
寺庙、佛像、经文等等,都反映出当时人们的信仰与追求。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小说中佛法的思考与借鉴。
众生苦难、禅意哲思、舍己为人的情操等,贯穿了整部小说,为读者带来了一种静心凝神的体验,使人感悟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生命真谛。
最后,本书对人性界限的探讨也非常深刻。
小说中,两个男子对沉湘芸的感情纠葛,更是象征了男女之间的情感界限。
他们对待沉湘芸的方式各不相同,这也反映了人性的善良与羁绊。
小说中还涉及了官场、人情世故、道德准则等问题,对人类的普遍性存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概括。
总之,《边城》是一部经典的现代文学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佳作,更是思想内涵丰富,具有指导意义的文学读本。
在当今社会浮躁和机械的背景下,这部作品带给我们更多的是静思和启迪。
我们应该像沉湘芸一样,勇敢而坚韧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也应该像小说中的其他角色一样,保持善良、正直的品性,并不断深化自己对人性和社会的认识。
《祝福》《边城》联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祝福》《边城》联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祝福》和《边城》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文学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对比两篇作品,探讨它们在表现人性、社会和传统文化方面的异同。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5. 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祝福》和《边城》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作品的表现手法和文学特点,如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对话等。
3. 两篇作品在表现人性、社会和传统文化方面的异同。
4.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5. 本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祝福》和《边城》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分析法: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文学特点。
3. 比较法:对比两篇作品,探讨它们在表现人性、社会和传统文化方面的异同。
4.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综合分析。
5. 实践法:鼓励学生参与本土文化的传承活动。
四、教学步骤1. 引入:《祝福》和《边城》的作者背景和作品概况。
2. 讲解:《祝福》和《边城》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文学特点,如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对话等。
4. 比较:两篇作品在表现人性、社会和传统文化方面的异同。
5. 讨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6. 实践:鼓励学生参与本土文化的传承活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祝福》和《边城》的阅读理解和分析。
3. 小组讨论:学生对两篇作品比较和批判性思维的展示。
4. 传承意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参与传承活动的积极性。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 参考书籍:《祝福》《边城》原著,相关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3. 网络资源:相关文学作品、评论、背景资料等4. 视频资源:相关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或电视剧5. 本土文化资源:相关民间故事、习俗、艺术等形式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祝福》和《边城》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文学特点;对比两篇作品,探讨它们在表现人性、社会和传统文化方面的异同。
《祝福》《边城》联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祝福》《边城》联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祝福》和《边城》的主题思想和情节内容,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典型形象。
2. 比较两篇作品在表现手法、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方面的异同,探讨作家创作风格的特点。
3. 提高学生对现实主义文学和乡土文学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二、教学内容1. 《祝福》作者背景: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作品背景:20世纪初的中国农村社会主要人物:祥林嫂情节内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和封建礼教的压迫主题思想:揭露封建礼教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呼吁社会变革2. 《边城》作者背景:沈从文,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作品背景:20世纪初的湘西边陲小镇主要人物:翠翠、傩送情节内容: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剧以及湘西边陲人民的纯朴生活主题思想:表现人性的纯真和美好,呼唤人们对传统道德和人性的关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祝福》和《边城》的情节内容、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两篇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现实主义文学和乡土文学的特点2.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探讨作家创作风格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情节内容和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形象和创作风格。
2. 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两篇作品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4.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祝福》导入:介绍鲁迅及其作品背景讲解情节内容,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点探讨作品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2. 第二课时:《边城》导入:介绍沈从文及其作品背景讲解情节内容,分析翠翠和傩送的形象特点探讨作品主题思想和乡土情怀3. 第三课时:比较两篇作品的异同引导学生从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表现手法等方面比较两篇作品的异同分析作家的创作风格和文学价值4. 第四课时:讨论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文学鉴赏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5. 第五课时:总结与拓展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阅读其他相关作品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
《祝福》《边城》联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祝福》《边城》联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了解联读教案的背景及目的。
引导学生对《祝福》和《边城》产生阅读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联读教案的结构。
简述《祝福》和《边城》的故事背景及主要情节。
1.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问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4 教学步骤简述联读教案的背景及目的。
引导学生对《祝福》和《边城》产生阅读兴趣。
第二章:《祝福》精读2.1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祝福》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语言特色。
2.2 教学内容详细解读《祝福》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语言特色。
2.3 教学方法采用逐段解读、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解读《祝福》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语言特色。
第三章:《边城》精读3.1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边城》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分析作品中的自然描写和人物心理刻画。
3.2 教学内容详细解读《边城》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分析作品中的自然描写和人物心理刻画。
3.3 教学方法采用逐段解读、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3.4 教学步骤解读《边城》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分析作品中的自然描写和人物心理刻画。
第四章:比较分析4.1 教学目标比较《祝福》和《边城》在主题、人物塑造和艺术手法方面的异同。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
4.2 教学内容分析《祝福》和《边城》在主题、人物塑造和艺术手法方面的异同。
探讨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
采用比较分析、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4 教学步骤分析《祝福》和《边城》在主题、人物塑造和艺术手法方面的异同。
探讨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本次联读教案的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激发学生对相关话题的进一步探究和阅读兴趣。
夜祷之必要——平安夜,为殊途与同归
索饮一杯惺惺忪忪的烈酒的必要。待他 甘愿与我拥雪而坐,而沁凉在我们彼此 话梢间婆娑,便请给我以宵禁的必要, 以被绑缚于千万种庞然不安中却仍愿 孤注一掷的必要:于此,我才终能向他 讲述 关于爱的一切——我有多么渴望盈满, 就有 多么渴望在这满溢中速朽的必要。
荐诗丨 甜河
在这首《夜祷之必 要》中,康苏埃拉将内 部的超越性擢升至“他 者”的平面,因爱欲有 着向外的超越性——唯 有意欲着他者才能实现 重逢。
2020.6 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FENGSAO 风骚
■风格多样的中外诗歌与读诗心得贯穿古今, 让世界变得诗意盎然,走入诗的领域,爱上诗歌,是一件如此美好的事。
夜祷之必要
——平安夜,为殊途与同归
文|康苏埃拉
请给我以暴风雪的必要,出逃的必要。 夜幕下身披水滴,与一位同样 湿着额头的异族人隔窗而吻的 必要。但在这以前,且先给我以独自 涉身险程的必要,盲女般褴褛、跌撞…… 如一场小于神明的雪终将畏惧于自身 之旷野的必要。直到我学会了如何渡水, 如何——燃烧——那时,且给我以 狂喜的必要,微暗中偶然重逢的必要, 甚至是亲吻过那陌生的信使后仍要朝他
“必要性”乃是一 种他决的绝对律令—— 是“他者的面容”命令 着我们共同赴难、无条 件地去爱他者,以爱抚 他者虚弱的、赤裸的面
孔去指认神显的遗踪, 在“满溢中速朽”以延 绵缠绕着意向着无限的 异质性欲望。
当我们谈论爱,我 们不是在人类黑暗的主 体域中重温爱的虚假影 像。毫无疑问,康苏埃 拉比所有人谙熟爱的命 题:只有痛吻过死者的 面容,唯有在断裂与悲 恸的存在之镜中感知爱 的迭奏。
同途·殊途·同归——鲁迅与胡秋原
作者: 张宁
作者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史哲
页码: 46-5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 鲁迅;胡秋原;左翼文化;“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
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鲁迅和胡秋原常常被同时提起,又常被放在“一褒一贬/一贬一褒”的评价系统里。
褒贬的天平落在哪一边,则取决于时代意识形态。
而打破“二项对立”的意识形态思维模式,以“介入”历史的眼光和思想史视野,则会发现交织在一起的不同线索,其中“历史”的线索会让我们发现二人如何曾“同途”终“殊归”——在鲁迅与创造
社“革命文学家”论争时,18岁的胡秋原曾以相近的问题意识和不同的理路加入了论战,成为鲁迅在论战中的重要盟友;但在“自由人一第三种人”论争中,二人又分属不同的阵营,鲁迅的“一句话判语”和对胡秋原观点的几近沉默,为此后的解读留下了极大空间。
而另一条“思想史”线索,则又让我们看到二人的“殊途同归”,即由“历史中”政治派别的分殊,同归
于“历史后”思想派别的整合。
换言之,两个本应在理论和观点上产生共鸣的中国左翼文化人,却在历史力量的冲突中分属不同的阵营,又在后人对现代中国左翼思想传统的重新编码中,“同归”于同一个文化传统。
其中所呈现的历史的悖谬性、真理的相对性以及置身历史却无法“进入历史”的普遍性,值得深思。
鲁迅小说祝福情节分段
鲁迅小说祝福情节分段鲁迅小说祝福情节分段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鲁迅小说祝福情节分段,欢迎大家分享。
鲁迅小说祝福情节分段序幕(第一段):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自然段结局(第二段):祥林嫂寂然死去3――33自然段开端(第三段):祥林嫂初到鲁镇34――35自然段发展(第四段):祥林嫂被卖改嫁54――65自然段高潮(第五段):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0自然段尾声(第六段):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1自然段鲁迅小说祝福情节高潮对《祝福》情节高潮的认定,一直存在着分歧。
有的认为是在捐门槛这一事件上;有的认为是从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听了柳妈的话之后。
这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种看法,但都不够准确。
《祝福》情节的高潮实际上应该在祥林嫂捐了门槛以后,四婶仍不准她在祭祖时动祭品这一场面的描写上。
书中这段描写,对祥林嫂的命运来说,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将她推入绝境的深刻反映。
在封建制度的残酷压榨下,祥林嫂饱尝了封建夫权、族权对她的摧残和蹂躏。
各种物质生活的种种痛苦,她完全能顶得住;牛马的劳作和奴隶的地位也压不倒她。
但是她无法抵挡万恶的封建礼教对她精神生命的扼杀。
本来她的两次婚姻遭遇都是封建制度的罪恶表现,然而却成为她不能活在世上的理由。
柳妈向她说的“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等话,对她是致命的打击。
祥林嫂听后“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圈着大黑圈”。
这是封建“神权”借柳妈之口,彻底毁坏了她的希望。
尽管如此,她绝处求生之念尚存,依照柳妈所指出的封建礼教的信条,将一年辛苦劳动所得,捐了门槛。
这一行动是她刚强性格在最困难情况下的发展,也是她在封建政权、夫权、族权、神权四大绳索勒紧她颈项时最后抗争。
可是在祭祖时,她的幻想完全破灭了。
在她“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慌忙大声说:“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一声喊叫,宣布了祥林嫂精神生命的死刑。
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
第二章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jwc/2004/jiaocai/zwwxbj/2.htm中国知识界翻译尼采著作的活动肇始于1904年。
这一年,王国维在《叔本华与尼采》一文中以文言形式翻译了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一著的两章(分别题为《灵魂三变》、《小人之德》)。
但直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界翻译尼采著作才形成一定规模。
1919年,茅盾根据英国翻译家奥斯卡·列维(Oscar Levy)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英译本翻译了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最富批判性的两章即《新偶像》与《市场之蝇》。
第二年,鲁迅用白话文翻译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言》全部10节,1918年他曾用文言形式翻译了该序言的前3节。
与鲁迅同年翻译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言》的还有张叔丹。
也是在这一年,刘文超翻译了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Menschliches, Allzumenschliches)一书第一卷的第九章《自身与自身之人类》。
1922年,梅翻译了《匝拉杜斯特拉这样说》,内容包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序言和第一卷的前十二章。
这一时期在翻译尼采著作方面最有声势、影响也最大的是郭沫若。
1923-1924年,他兴致勃勃地翻译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题为《查拉图司屈拉之狮子吼》)第一卷的全部22章和第二卷的前4章,分26次刊登在《创造周报》第一——三十九号上,后来(1928)上海创造社出版部将这些译文结集以《查拉图司屈拉钞》为题出版单行本。
1925年,包寿眉和徐志摩翻译了尼采《超善恶》(Jenseite von Gut und Böse)的部分章节,分别以“哲人之格言”与“超善与恶节译”为题刊发。
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迎来中国知识界翻译尼采著作的小高潮。
1928年,林语堂翻译了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走过去》一章,送给被迫离开厦门大学的鲁迅;1935年,他又翻译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市场的苍蝇》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卷1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卷1第一篇:中国现代文学史试卷1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是现代派中对小说体式与手法最富探索精神和最有建树的作家。
________被称为新感觉派的“圣手“。
3.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出色的刻画了________这个20年代中彷徨的青年形象。
4.在1927—1937年的文学创作中,_______被称为“雨巷诗人”,_______被称为“农民诗人”。
5、张恨水最有影响的两部长篇小说是_______和_________。
6.陈白尘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两个重要的优秀剧作是________ 和__________。
7.路翎的长篇小说 ________被誉为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底感情和意志的百科全书。
8.方鸿渐是钱钟书的长篇小说________中的人物形象。
9.我国新歌剧的代表作《白毛女》是________创作的。
10、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的人物画卷里,塑造得最生动和丰满的艺术形象是________。
11.________是沈从文在《边城》中倾注“爱”与“美”的形象。
12.最能体现何其芳的才情和艺术创造力的,是他的散文集《________》。
13.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成功地塑造了一些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如诨名为“赛诸葛”的地主________。
14.张天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________》以新的时代生活内容和讽刺手法显示了自己的独特的价值。
15.艾芜的小说《________》是中国现代的“流浪汉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野猫子”“小黑牛”等艺术形象。
16.萧红的《生死场》被编入鲁迅创设的“________丛书”。
17.________和________的发表标志着中国话剧创作的成熟。
18.1938年4月,艾青在武汉完成了他的第一首抒情长诗《________》。
19.田间是一位十分注意表现时代的伟大斗争和人民的生活情绪的诗人,被闻一多评价为“________”。
从《等等等等》到《边城》
从《等等等等》到《边城》摘要:音乐与文学的相伴交融历史可谓久矣。
古今中外许多音乐家从文学名著中汲取精华,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使文学名著在音乐家的作品中获得生动再现和更高的审美价值,具有更感人的艺术魅力。
这种结合与彼此影响扩大了音乐与文学的艺术表现力,丰富了它们的内涵,促进了两种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等等等等 ;边城; 一致性;偏向性《等等等等》取材于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它不仅在某种程度上重现了小说的地理、民族、历史、时代,而且以其与小说故事情节的一致性以及感情基调的契合性使得这部问世了七十多年的小说在歌曲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重现于读者的眼帘,也使得作品在读者的审美阅读中扩大了阐释空间。
笔者拟从歌曲与小说在情节和感情基调的基本一致性以及歌曲的局部偏向性三个方面进行。
1.歌曲与小说情节的基本一致性《等等等等》这首歌曲在进入演唱之初是一段潺潺的流水声。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我们知道这段流水声起到了烘托整体情境的作用。
一方面交代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另一方面也是预示了翠翠与傩送邂逅的场景。
纯净清澈的流水声有修饰人物性格的作用,它代表了人物心灵的纯净。
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山村里,这样日复一日流淌不息的溪水,如此平静的流着,正如小说一样,也是平静地叙述着,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尖锐地矛盾冲突,没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小说结构疏放,有的只是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一半是梦一半是现实的叙事手法。
营造出一种水乳交融的牧歌般的恬淡情调。
但是也正如小说一样,这溪水如此寂寞的流淌着,在恬淡萧疏之中也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1.1音乐结构与故事情节布局相似音乐段落的起承转合的安排与文学作品开始、发展、高潮、结局的处理基本―致,人物命运与情绪变化线索相同。
这原是没有时间流过的故事/ 在那个与世隔绝的村子/ 翠翠和她爷爷为人渡船过日/十七年来一向如此。
在轻柔的钢琴声中,这样的歌词让人自然而然就想到沈从文先生笔下湘西农村那干净透明的阳光,那清澈溪面上摇摆的渡船、河边古朴而又晃晃悠悠的吊脚楼以及边城女孩翠翠小鹿般的灵动与纯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M78XIANDAI YUWEN2006.05鲁迅和沈从文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大师,他们怀有兼济天下的信念,自觉抗制污浊的暗流,抵住黑暗的阀门,把握时代的脉搏,积极寻求解救泱泱大国的妙药良方,伴随着五四“立人”意识逐渐成为文学中的核心命题,他们也在探索促使人觉醒的途径,茫茫黑夜中扮演了思想启蒙者的角色,他们在旷野中引吭高歌,营造出一幅幅壮美悲凉的风景图去普渡终生。
但他们选择的切入点又有着差异,从不同的视野关照古老中国的人性,调拨独特的艺术体系勾勒出两种迥异的审美追求。
《祝福》和《边城》以蕴义的凝重和结构的微妙显赫于文坛,渗透出两位大师的风格趋向,以双元的维度言说启蒙性主题。
《祝福》以祥林嫂的悲惨一生为线索,把鲁镇上形形色色的民众串联起来,祥林嫂在鲁四老爷等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她的死和鲁镇上的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他们一步步地把祥林嫂推向死亡,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他自私伪善、冷漠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鲁四老爷导致了祥林嫂的惨死,就是位于和祥林嫂的同一阶层的人,也在一步步蚕食祥林嫂的生命,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她由于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地狱、报应之类的迷信思想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主观愿望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出苦海,但柳妈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
祥林嫂花了12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她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可是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受到了致命的打击,“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
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
最终,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柳妈还算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
就祥林嫂个人而言,面对婆婆的逼嫁,她以死抗争,只是为了所谓的贞节;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洗清,却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捐门槛上,她把封建礼教思想和迷信思想当作救命稻草,结果反而使自己陷入更恐怖的深渊。
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这种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
丁玲曾说过:“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他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作品中“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虽然“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又是软弱无能的,无力给她帮助。
作品中人物大多卑怯残忍,正像鲁迅先生说的:“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
这些孱头们!”《祝福》中鲁迅描写鲁镇人对祥林嫂悲剧故事的学舌、对祥林嫂额头伤疤的嘲笑无疑是对卑怯者凌弱的针砭和揭示。
这里的人性更多的是丑陋、卑微、低贱和庸俗。
沈从文也在营造自己的人性世界,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边城》作为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翠翠天真善良、温柔纯情,自幼父母双亡的她和祖父相依为命,祖父虽然无微不至地照顾她,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她“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她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翠翠已经迈入青春的花季,对爱情有了朦胧的向往,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她希望爱情的实现,但是对现实却毫不知情,天保和傩送为了她唱歌“决斗”,最后天保为了成全弟弟,出外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她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但她仍矢志不渝地在等待。
祖父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
他对翠翠亲情无限,在生活上,对她无比关心,不让翠翠做热石头,惟恐她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
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祖父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同归中的殊途——从《祝福》与《边城》中审视启蒙意旨下不同的人性路径○朱 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M79XIANDAI YUWEN2006.05反而是对她“温和悲悯地笑”,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天保的死造成了翠翠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
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喜欢翠翠,托媒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和傩送两厢情愿,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矛盾中。
后来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傩送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后来他意外遇滩,可以说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
傩送也在执着的追求爱情:和哥哥“决斗”;半夜唱情歌;即便是当团总以碾坊做陪嫁来诱惑时,他也毫不动心,捍卫爱情的忠贞。
在《边城》中,人与人充满了浓浓的深情,不管是亲情还是爱情,都体现了湘西民间独有的风俗美和风情美。
首先是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虽然这个家庭是残破的,但是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这种真挚的亲情是植根于湘西淳朴民风中的。
对于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无疑是纯洁的、高尚的,《边城》中对爱情独具魅力的描写集中在爱情表达方式上,最动人的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耳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地想起《诗经》、《乐府》中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纯洁感情的表现。
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耳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当天保和傩送发现两人爱上的是同一姑娘时,他们没有反目成仇,而是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亲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文本应在比较中张显异路选择,《祝福》中充满了人性的残忍和卑劣,鲁迅在谱写肮脏的灵魂时建构了国民性改造的主题,人性是自私的、恐怖的,他们用一双双罪恶的黑手把弱小者推向坟墓;《边城》中,人与人之间充满善意和坦诚,沈从文在讴歌亲情、爱情美丽的同时去赞颂美好人性,呼唤传统美德,用一幅湘西人情画为灯塔,去指引迷途中的羔羊。
(朱 妍,湖北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
一九○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生于湖南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个旧军官家庭,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
苗族。
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开始接触中外文学作品。
1923年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
曾去北京大学旁听。
1924年后开始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
翌年任教于中国公学。
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
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
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
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沈从文出版了八十余种作品集,共计900多万字,被人称为多产作家。
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
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代表作《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
他的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从文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
1957年放弃了文学生涯。
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
研究成果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著作。
1980年曾应邀赴美国讲学,1982年增补为中国文联委员。
沈从文的著作除前面列举的外,还有论文集《沫沫集》、《废邮存底》、《云南看云集》,批评专集《现代中国作家评论选》,以及多种沈从文的选集和多卷本《沈从文文集》等。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沈从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