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基础知识》核心讲义-公共基础知识(下)(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基础知识》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新课程改革概述)【圣才出品】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基础知识》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新课程改革概述)【圣才出品】

第1章新课程改革概述1.1 考点精讲考点1 课程的基本概念一、课程概述1.传统课程概念(1)现行课程体系的根本问题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多年来一直被基础知识与技能所主宰、为升学考试所左右,这一状况表明,我国的课程价值观已出现问题。

这是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根本问题。

(2)教育的基本价值教育有两种基本价值:①促进人的发展,这是教育的内在价值、根本价值;②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这是教育的外在价值、工具价值。

(3)“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课程“应试教育”不只是教授一套应对考试的做法,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扭曲了的教育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我国现行课程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这种背景下,在人们心目中:课程等于教材(教学内容),即知识;把教材作为静态的知识来传授,不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生成知识。

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大多缺乏学习兴趣,没有了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变成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机械练习过程,或者说课程在“应试教育”的视野中变成了学生获得考试成功的手段。

2.新课程概念(1)概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观,力图根治现行课程体系的弊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概念的重建。

(2)课程的内涵课程对于教师来说,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所有内容和活动的过程。

广义地说,教师在学生面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课程。

①《课程标准》是教师施加影响的依据;②教材是所影响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自身的素质和生活经验是发挥影响的基础,现实生活、时代要求、学生、教师、家长都是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③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施加影响的主要途径;④课堂是施加影响的主要渠道,校园、家庭和社区也是对学生产生影响的重要场所;⑤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杂志、游戏、运动和朋友都是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有效渠道。

3.课程要素(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也可以说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而在相关素质或特征方面所应发生的变化。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基础知识》核心讲义-教育教学技能(下)(圣才出品)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基础知识》核心讲义-教育教学技能(下)(圣才出品)

第5章教学语言技能一、教学语言概述1.定义教学语言是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

(1)广义的教学语言,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教学口语、书面语言(如板书、作业批语等)、体态语言(如示范性或示意性动作等)。

(2)狭义的教学语言,专指教学口语,它是教学语言的主要形式。

有时又把教学语言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

有声语言是直接用语音传播教学信息的“口头言语”,又称课堂口语。

无声语言包括体态语言和书面语言,体态语言又称态势语言或身体语言。

2.教学语言表达技能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准确传递信息,并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就必须掌握教学语言表达技能。

二、教学口语技能1.教学口语的涵义及特征(1)教学口语的涵义①口语的涵义口语是靠声音传递信息的口说耳听的语言。

有一般口语与专业口语之分。

一般口语也称日常口语,通用于日常生活领域,具有更大的随意性。

专业口语,是指通用于某一特定专业领域的口语,其语言具有特定专业的特殊性。

②教学口语的涵义教学口语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专业口头用语,是教学信息的载体。

教师运用口头语言传递教学信息,受特定时间、特定场合(教室)、特定教学任务等外部因素的制约,又受教师自身思想品德、学识、审美、情趣以及语言能力的影响。

③教学口语表达技能的涵义教学口语表达技能就是教师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语义,合乎语法逻辑的口头语言对教材内容、学生问题等进行叙述、解释、说明等的行为方式。

教师的教学口语表达技能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师形象。

(2)教学口语的基本特征教学口语是专业口头用语,除了具备一般语言的简洁、准确、生动、形象、得体等特点外,还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教育性教学口语是经过深思熟虑,能够给学生以震撼和启迪的教育性语言。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言语活动始终围绕着教育这个中心目的展开。

②科学性由于教师所教的各门学科有各自不同的知识领域和知识体系,教师的语言必须符合不同学科特定的思维形式和逻辑方法,用语准确,合乎逻辑。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小学课程)【圣才出品】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小学课程)【圣才出品】

第6章小学课程6.1 学习目标1.识记课程的一般概念,课程设计、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概念;2.掌握课程的几种分类;3.掌握课程计划的构成;4.理解教科书的作用;5.理解制约课程的因素和课程计划、教科书编写的原则;6.掌握小学阶段课程的特点以及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7.运用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理论合理安排课程。

6.2 考点聚焦1.课程、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概念;2.制约课程的因素和课程计划、教科书的编写原则;3.小学阶段课程的特点与其改革的发展趋势;4.如何利用资源来合理安排课程。

6.3 知识结构图6.4 核心讲义考点1 课程概述1.课程的一般概念(1)课程的含义①“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

②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a.课程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b.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c.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

课程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2)几种较有影响的“课程”概念①课程是知识这是一种出现比较早、影响深远且比较传统的课程观点。

a.基本思想: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都是从相应科学中精心选择的,并且根据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

b.特点:第一,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第二,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第三,课程是既定的、静态的;第四,课程是外在于学习的。

②课程是经验知识课程观由于其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权威,从而导致对学习者的实际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的忽视。

针对这一问题,课程研究者在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课程是经验”的观点。

a.基本思想:课程是学习者本身获得的某种性质或形态的经验。

b.特点: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设计的,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教育心理学概述)【圣才出品】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教育心理学概述)【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1 学习目标1.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定义;2.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3.掌握学习与教学的5个要素;4.掌握学习与教学的三个过程;5.了解本书的内容体系;6.了解教育心理学的作用;7.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2 考点聚焦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和过程;3.教育心理学发展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性著作。

1.3 知识结构图1.4 核心讲义考点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注重解决教育实践领域内的各种具体的心理学问题,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即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3)教育心理学旨在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规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提供学习资源、安排学习活动、设计师生互动过程、管理学习过程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

如下图:(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它们是任何学习和教学的重要内在条件。

②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主导者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③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习和教学的理论研究为基础。

④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基础知识》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学习与学习理论)【圣才出品】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基础知识》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学习与学习理论)【圣才出品】

第3章学习与学习理论3.1 考点精讲考点1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1.学习的实质与特性(1)学习的心理实质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①学习是一个介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③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①人类的学习:是指狭义的学习。

②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a.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b.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c.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③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2.学习的一般分类(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①信号学习:指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做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映。

②刺激—反应学习:指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的反映相联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

③连锁学习: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联结。

④言语联结学习: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语单位的联结。

⑤辨别学习:指学习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并对每种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

⑥概念学习: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应。

⑦规则或原理学习: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⑧解决问题学习:指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运用规则或原理解决问题,以达到最终的目的。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①智慧技能: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②认知策略:表现为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

③言语信息: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

④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圣才出品】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圣才出品】

第2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2.1 学习目标1.掌握心理发展的概念;2.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3.掌握少年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4.掌握青年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5.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6.掌握学习准备、关键期的概念;7.掌握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8.了解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9.掌握埃里克森人格的发展阶段的理论;10.掌握自我同一性的概念;11.掌握影响人格发展的3种社会因素;12.掌握自我意识的3个发展阶段;13.掌握智商的概念和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14.了解智商的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15.了解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16.掌握性格的概念和性格的差异。

2.2 考点聚焦1.童年期心理发展的特征、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涵义,特殊儿童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2.心理发展、关键期、认知方式、社会性认知、自我意识等基本概念。

3.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2.3 知识结构图2.4 核心讲义考点1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的含义(1)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生心理的发展基本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前进的过程,高级的心理是在低级的心理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另一方面,心理发展又是一个逐渐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随着新质的出现,心理发展也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表现为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

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逾越的。

比如感知能力最先发展,其次是运动、言语等能力,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最晚。

③不平衡性即使对同一个体而言,不同心理的各组成成分的发展速度也有所不同,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也不尽相同,发展所需的最佳时期与条件也不同。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学习动机)【圣才出品】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学习动机)【圣才出品】

第4章学习动机4.1 学习目标1.了解动机的概念和三种功能;2.识记学习动机的概念;3.掌握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4.了解学习动机的种类;5.掌握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6.掌握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的主要观点;7.掌握分析需要层次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的作用;8.掌握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9.掌握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10.掌握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

4.2 考点聚焦1.识记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问题情境等基本观念。

2.理解学习动机的结构及其与学习效果的关系、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3.运用学习需要形成的两条途径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分析需要层次理论、成败归因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的启发作用。

4.3 知识结构图4.4 核心讲义考点1 学习动机概述1.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1)动机及其功能①定义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②功能a.激活功能,即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b.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c.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

(2)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①定义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②基本成分a.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内驱力也是一种需要,但它是动态的。

从需要的作用上来看,学习需要即为学习的内驱力。

所以,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教育与个人的发展)【圣才出品】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教育与个人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3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3.1 学习目标1.识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概念;2.掌握有关身心发展的动因的三种理论;3.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4.理解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5.运用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分析教育的重要性;6.掌握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以及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

3.2 考点聚焦1.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动因;2.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3.遗传、环境的概念及作用;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5.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6.小学教育的总任务。

3.3 知识结构图3.4 核心讲义考点1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1.身心发展的概念(1)人的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到死的变化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它包括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

2.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①基本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②代表人物a.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物皆备于我心,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b.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c.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d.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他认为,人的发展顺序受基因决定,教育要想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的时间表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

(2)外铄论①基本观点外铄论者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等。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记 忆)【圣才出品】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记 忆)【圣才出品】

第5章记忆5.1 学习目标1.掌握记忆的定义、种类、作用等基本知识;2.理解记忆的过程,学会运用遗忘的规律分析问题;3.掌握影响记忆保持的因素,学会合理复习的方法;4.识记再认、回忆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和特征;5.记忆系统及记忆组织相关知识;6.识记感觉记忆、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概念、特征等内容。

5.2 核心讲义考点1 记忆概述一、记忆的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

1.记忆的基本环节记忆包括三个基本的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1)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2)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3)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

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们在人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把它们加以确认的过程称为再认。

2.信息加工论对记忆的解释从信息加工论的观点看,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3.记忆的作用记忆作为基本的心理过程对保证人的正常生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人通过感知从外界获得的信息,如果不能保留就不可能获得知识和经验,就不能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也就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客观环境。

(2)没有记忆,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将总是停留在新生儿的水平上,不可能有个性心理活动的正常发展。

(3)记忆将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结成一个整体,是人的心理过程在时间上得以持续的根本保证,从而最终实现人的心理发展、知识积累和个性形成。

二、记忆的种类1.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划分(1)形象记忆①定义形象记忆是个人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这种记忆所保持的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它以表象的形式储存。

②特点编码方式以视觉和听觉的形象记忆为主,也存在着某些触觉的形象记忆。

(2)情景记忆①定义情景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小学教学)【圣才出品】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小学教学)【圣才出品】

第7章 小学教学7.1 学习目标1.识记教学和教学过程的概念;2.理解教学的意义、任务和教学过程的特点;3.运用关于教学过程的理论分析具体的教育现象; 4.识记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5.理解班级授课制和教学基本环节等内容;6.掌握几种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7.掌握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和方式;8.运用教学原则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7.2 考点聚焦1.教学的概念、任务、意义及教学过程的特点; 2.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3.班级授课制和教学基本环节等内容;4.运用教学原则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问题;5.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与学业评价方法。

7.3 知识结构图7.4 核心讲义考点1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1.教学的概念(1)教学的定义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2)教学的内涵①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是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②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

③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一种专门组织起来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通过教学能较简捷地将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保证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尤其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如何使学生适应这种时代的发展,教学无疑是最有效的途径。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要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基础知识》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学习策略)【圣才出品】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基础知识》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学习策略)【圣才出品】

第8章学习策略8.1 考点精讲考点1 学习策略概述1.学习策略及其特征(1)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包括学习者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以及调节监控的方式等。

(2)学习策略的基本特征①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②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③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④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它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3)重视学习策略科学研究的意义①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其中特别是能促进或改进因学习策略掌握不好或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的学习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他们学习的困难;②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学。

教师通过学习策略的教学,可减少教学和训练的时间,达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目的;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和自身的发展。

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且在校的学习时间和所学的知识是有限的,学生只有掌握了获取知识的策略才能更有效率地学习。

2.学习策略的分类考点2 典型的学习策略1.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①定义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的一种学习策略。

②常用的复述策略a.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随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经过个人努力的识记。

这种识记也是有条件的,凡是对人有重大意义的、与人的需要和兴趣密切相关的、给人以强烈情绪反应的或生动鲜明的人或事,就容易随意识记。

有意识记是指有目的、有意识的识记。

要想记住某一信息.就需要有意识地、用心地去记它,尝试着自己复述一遍,看看自己能否复述出来。

b.多种感官参与在进行识记时,要学会同时运用多种感官,如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以及用手写等。

对同一材料,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多种刺激叠加在一起,信息在大脑中的印象就十分深刻。

心理学家证明,人的学习83%通过视觉,11%通过听觉,35%通过嗅觉,15%通过触觉,1%通过味觉。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小学教育及目的)【圣才出品】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小学教育及目的)【圣才出品】

第4章小学教育及目的4.1 学习目标1.识记小学教育、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2.理解义务教育的意义、法律保证以及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3.理解小学教育目的的意义及其制定的依据;4.掌握我国小学教育目的在不同时期的表述;5.运用素质教育的理论分析当前学校教育的问题。

4.2 考点聚焦1.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2.义务教育的概念、意义;3.我国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对象及年限;4.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5.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及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6.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4.3 知识结构图4.4 核心讲义考点1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1.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又称初等教育,是教育工作中最基础的阶段,教育对象一般是6~12岁的儿童。

(1)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①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夏代称地方学校为“校”,殷商称地方学校为“序”,周代称地方学校为“庠”。

据推测,校、序、庠都是当时的小学。

②西周时期,周天子建立了小学,这种小学设在官府。

此外,王城还设有初级学校,称为“下庠”、“西序”、“乡校”等,统称为“小学”。

乡校是先秦时代的初级学校。

③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办私学成为了一种风气,其中,又以孔子办的私学规模为最大。

此后,各朝代不但有官办的小学,也有私办的小学。

(2)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①近代小学教育的开端a.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教育思潮日益兴盛,上至政府、下至普通老百姓纷纷开始举办新式小学。

b.1878年,张焕纶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1882年改为梅溪书院,1902年改为梅溪学堂)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c.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它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d.1898年5月,清政府下谕,命各省府州县设学堂,并将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

其他地方自行捐办之义学、社学等,亦一律中西兼习,并奖励绅民办学。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基础知识》专用教材【备考指南+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 公共基础知识(第1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基础知识》专用教材【备考指南+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 公共基础知识(第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前距 今 约 云南元谋人
我国境内迄今 发现的最早人
170 80
早 期


器 时 代
中 期


猿 人 阶
万 年



万 年
早万 期年 智 人
70 20
万 年

距 今 陕西蓝田人 约
距 今 约 北京人
距 今
陕西大荔人山西丁
(1)前期是母系氏族社会。最能反映母系氏族公社文化的是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的
“仰韶文化”(又称为“彩陶文化”)。
(2)后期是父系氏族社会。其文化遗址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具有代表性
的是最早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的“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的陶器制作精美,黝黑而光
亮,称为“黑陶”,故龙山文化又称为“黑陶文化”。

村人广东马坝人湖
万 ~ 北长阳人
能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 具,创造了语言,并知 道了用火
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 活,掌握了摩擦取火的 方法
20 5



其中北京山顶
45
期 智

洞人距今约


广西柳江人四川资
体质已经和现代人基本




18000 年,已进
1
阳人北京山顶洞人
一致,已会人工取火
万 年
入了氏族公社
(3)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不仅仅是黄河流域,而是分布于 960 万平方公
里的神州大地上;中国文明的流向也不仅仅是由西向东,而是四面八方融合交汇,互相渗透,
彼此影响,形成秦汉以来延续两千余年的大一统的多元性文化。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教师职业与教师专业发展)【圣才出品】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教师职业与教师专业发展)【圣才出品】

第1章教师职业与教师专业发展1.1 考情分析本章考查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与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一般不出大题,从历年的考题看,基本不会过多涉及本章内容,考生可作了解性把握。

1.2 核心讲义考点1 教师职业的性质一、教师职业概述1.教师的含义“教师”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的教师,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

(2)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2.教师劳动的特性(1)社会性和责任性教师职业劳动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把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基本劳动技能和高尚总想品德的劳动者,是一种同人类社会文明紧密相关的具有社会性和高度责任感的劳动。

教师的劳动首先要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各个社会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标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传授,进行思想道德和灵魂的塑造,将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2)复杂性和艰巨性教师劳动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即将人类社会积累的精神财富,包括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以及思想理论,道德规范等加以吸收和总结,然后有计划、有层次地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接替老一辈的事业,并不断地创新发展,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3)示范性和严格性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有思想、有意识、有感情、有个性的青少年。

教师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决定了教师在劳动过程中的语言、讲授、板书、仪表、行为、举止等,都要有示范的意义。

学生模仿力强,可塑性大,教师是一个活的形象,不断地为学生做示范。

(4)规范性和创造性教师的劳动以传递知识为主要手段,而知识的传递过程具有较强的规范性。

因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发展性和变化性,教师的劳动不可能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和模式可以直接去套用,只能从教育的目的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学生的未来,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基础知识》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学校课外活动)【圣才出品】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基础知识》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学校课外活动)【圣才出品】

第9章学校课外活动9.1 考点精讲考点1 课外活动概述1.课外活动的含义与特点(1)课外活动的含义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2)课外活动的特点①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课外活动是学生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活动。

它能比较充分地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符合学生的需要和特点,使学生具有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课外活动基本上是个别化、个性化的,这和课堂教学的标准化、同步化相比是一个显著的不同,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课外活动,诱发学生的动机,给予指导,但参加与否,不具有强制性。

②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课外活动不拘一格,灵活生动,它的内容不受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限制,它的内容深度、广度,以及学习的进展速度,是以参加者的愿望、爱好、特长和接受水平来确定的。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也不受班级教学这种组织形式的限制。

它的形式十分活泼,讲究实效。

③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必须接受学校行政决定被编入一定的班级,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与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

富有成效的课外活动,大多是学生在教师和有关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下独立自主开展的。

活动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设计、自己动手。

2.课外活动的任务与作用(1)课外活动的任务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它的任务在于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独创性。

(2)课外活动的作用①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小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精力充沛,兴趣广泛。

他们不仅好奇,有了解社会和自然、获取知识、探索真理的愿望,而且好动,有进行各种活动和体育运动的需要。

但是,他们还未成熟,知识不足,分析辨别能力差,易受不良思想、习惯的影响。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使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充实、健康,更生动活泼,富于乐趣。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知识的学习)【圣才出品】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知识的学习)【圣才出品】

第5章知识的学习5.1 学习目标1.掌握知识的概念和类型;2.掌握知识学习的分类;3.了解知识学习的过程;4.了解知识学习的作用;5.掌握知识直观的3种类型和各自的优缺点;6.掌握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方法;7.掌握知识概括的类型;8.掌握有效进行知识概括的方法;9.掌握记忆的系统及其特点;10.掌握遗忘的规律和遗忘的原因;11.掌握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5.2 考点聚焦1.识记知识的涵义、知识直观和知识概括的类型、记忆的三个系统。

2.理解知识及知识学习的分类、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方法、提高知识概括效果的方法、遗忘规律及遗忘的原因。

3.比较三种直观方式的优缺点;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5.3 知识结构图5.4 核心讲义考点1 知识学习概述1.知识的定义和类型(1)定义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2)类型①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a.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b.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②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根据知识的不同表述形式,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将知识划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①陈述性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描述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分和辨别事物。

目前学校教学传授的主要是这类知识。

②程序性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

2.知识学习的类型(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①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思 维)【圣才出品】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思 维)【圣才出品】

第7章思维7.1 学习目标1.理解思维的定义、特征及其种类等概念与内容;2.掌握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明确二者间的联系与区别;3.识记概念的定义、种类及其功能;4.理解概念形成的具体过程和影响因素;5.掌握问题解决的概念及其过程和影响因素;6.识记创造性思维的定义、特征及其主要过程;7.掌握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主要方法,并能在实际教学中运用。

7.2 核心讲义考点1 思维概述一、思维的定义及特征1.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它是借助言语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

2.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1)间接性是指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事物的媒介,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以推测事物过去的进程,认识事物现实的本质,推知事物未来的发展。

(2)思维的概括性包含两层意思:①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②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论。

(3)两者的关系:思维的间接性是以人对事物概括性的认识为前提的。

人之所以能够根据屋顶潮湿作出曾下过雨的推断,是因为知道下雨和屋顶潮湿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结果,而这种认识正是先由思维的概括性所获得的。

因此,思维的概括反映和间接反映的特点是密切联系的。

二、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1)动作思维动作思维是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也称操作思维或实践思维。

(2)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

(3)抽象思维(又称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

2.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1)聚合思维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辐合思维、会聚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同。

(2)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小学德育)【圣才出品】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小学德育)【圣才出品】

第8章小学德育8.1 学习目标1.识记德育、德育过程、各种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的概念;2.掌握我国小学德育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2.理解德育过程的特点、德育原则和德育途径的具体内容和操作原理;3.掌握几种常见的德育方法的运用;4.能运用德育的基本原理分析、解释、说明并解决德育实践中的有关问题。

8.2 考点聚焦1.德育、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和方法的概念;2.小学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和具体特点;3.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8.3 知识结构图8.4 核心讲义考点1 小学德育概述1.德育概述(1)德育的概念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②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空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

(2)学校德育①学校德育的概念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②学校德育的性质学校德育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活动。

同时,学校德育还具有历史性,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学校德育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中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民族性。

(3)小学德育①小学德育的定义小学德育是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针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具体说来,小学德育应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并根据儿童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对儿童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与训练,以使其形成初步的政治理想、思想观点与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

②小学德育的特点a.小学德育的基础性基本道德是对个体提出的基础性道德要求,小学德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儿童进行最基础的道德启蒙教育,以形成小学生初步的政治理想、思想观点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小学德育具有基础性。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基础知识》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中外文学知识)【圣才出品】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基础知识》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中外文学知识)【圣才出品】
1 / 3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7)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人,苟况的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在政治上提出重赏、
重罚、重农、重战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现存《韩非子》一书,代 表作有《五蠹》等,名篇有《智子疑邻》、《扁鹊见蔡桓公》等。
(8)吕不韦:战国末期韩国的大商人,帮助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登上王位,后为秦国 的相国。他集合其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又名《吕览》。
2.两汉时期作家作品 (1)贾谊:世称贾生,或贾长沙、贾太傅,洛阳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代表作有 《过秦论》、《陈政事疏》、《吊屈原赋》、《鹏鸟赋》。明朝人辑有《贾长沙集》,因他曾在长沙 做太傅,由此得名。 (2)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其历史巨著《史记》(又名《太史公书》,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赞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代表还有《陈 涉世家》。 (3)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撰有《说苑》《新 序》,还整理修订了《战国策》《楚辞》等 (4)班固:字孟坚,扶风(今陕西咸阳)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历经二十余年修 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辞赋方面以《两 都赋》最著名。 3.魏晋南北朝作家作品 (1)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建安文学”的创始人,其代表 作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2)曹丕:字子桓,曹操次子,三国时文学家,代表作为《燕歌行》。其《典论·论文》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4 章 中外文学知识
4.1 考点精讲
一、中国古代作家及代表作 1.先秦时期作家作品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 思想核心是“仁”。曾整理《诗经》、《春秋》。《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 文作品,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共二十篇。 (2)墨子:名翟,春秋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 “尚贤”、“节用”。《墨子》现存五十三篇,部分为墨子自著,其余出自其弟子及后学者 之手。 (3)孙子:名武,春秋时期齐国人,军事家,著有《孙子》十三篇,又名《孙子兵法》, 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孟 子》一书的思想核心是“仁义”,共七篇。 (5)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著作《庄子》一书共三十 三篇,又名《南华经》。其代表作品是《逍遥游》。 (6)屈原:名平,子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第一位爱国诗人,是我国浪漫主义诗 歌的奠基人。他用楚地民歌的形式创造了一种新诗体“楚辞体”(又称“骚体”)。其代表作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章阅读理解能力
一、概述
1.含义
阅读理解能力是指为了达到通过阅读获得信息的目的,运用自己所具备的语法、词汇、生活经验等方面的知识,准确无误地理解文章内容,进行正确的认知、分析、综合、理解、判断、推理,从而领会文章的深层含义及作者的观点和意图的能力。

2.教师应具备的阅读理解能力
(1)认读语言的能力
认读语言的能力,是对文字符号的感知能力,即对阅读材料中的单字、词语、句子的认识能力。

这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是阅读的最起码要求。

对语言进行认读的心理特征有:①视读的广度,即视知觉范围的大小;②认读的准确度,例如在认读时避免增字、减字、重字。

(2)理解语言的能力
理解语言的能力是在认读的基础上对阅读信息进行消化、加工的能力,它是阅读能力的核心,可以衡量阅读能力的高低。

理解语言的能力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句子的能力、理解语言结构的能力、理解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等。

(3)评价语言的能力
评价语言的能力是指对阅读材料的体验和评价能力,包括对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语言文字、写作风格等进行评价,能够从评价的角度进行阅读。

(4)应用语言的能力
应用语言的能力是指通过阅读,将获取的种种信息加以灵活使用,以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应用语言的能力的最大特征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这是一种较高级的思维活动,需要掌握精读、速读、浏览、质疑、比较等方法,具有独立性和研究性。

二、理解材料中的重要概念
1.理解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概念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某一事物的所有性质及其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事物的属性;其中,该事物所特有的并对该事物有决定意义的属性,是其本质属性。

(2)重要概念与重要词语
①重要概念仅指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一个“概念性”词语;
②重要词语的范围相对比较宽泛,包括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表达功能特别强的词语、容易发生理解偏差的词语等。

(3)重要概念包括:
①表现文章主要思想的词语;
②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
③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
④对文章结构起连接作用照应作用的词语;
⑤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
⑥展现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
⑦有一定指代意义的词语等。

2.理解材料中重要概念的方法与技巧
(1)理解方法
①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概念的隐含意义
文章中每个概念的表述,都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论证的道理、说明的事物密不可分。

所以阅读时,必须透过概念的表面意义,结合作者的论证思路、说明逻辑等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刻体味、理解作者的用意。

②理解概念基本意义,辨别不同义项
概念是通过词语表现出来的,每个词语都有基本意义。

要注意从整体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的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段落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由此要注意词语本身具有的含义,准确理解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反语义、色彩义等。

理解了概念意义后,一定要代入原文中进行检验。

③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对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为基础,通过筛选文中有关重要信息,弄清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的关系(大体上有同一、种属、交叉、矛盾、反对等关系),揭示概念的特征,然后用顺畅的语言对其进行表述。

④准确把握指代词的含义
文章中的代词运用非常灵活,指代的范围极为广泛,既能替代实词、短语、句子、语段,又能替代复杂的概念。

一般代词替代的内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a.了解代词的用法。

如“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等等。

b.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进行分析、概括。

c.将找出的指代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合适。

(2)阅读技巧
①养成精心读题、明确方向的阅读习惯。

“题好一半文”,很多文章的题目就能揭示文章
的主旨,提示文章重要概念的含义,因此,读文先读题。

②养成全文搜寻、逐段圈点的阅读习惯。

“重要概念的含义”大都不会集中出现在某一处或某一段,而是有序地分布在多个段落中。

③学会摘录原文、组织答案的阅读方法。

通过找概念、找限制、找要求、找暗示等方法阅读文章,然后判定重要概念涉及的段落区间,联系上下文,圈定关键词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将其组织起来。

④学会分段概括、分点列举的阅读方法。

“重要概念”的属性与内涵往往分散于文章各个段落,这就需要一段一段地搜寻、概括,然后分点列举,形成条理清楚的答案。

3.理解材料中重要概念含义的主观题答题步骤
(1)第一步:领会字面意义,明确词句难点(要解释什么);
(2)第二步:根据字面意义,确定筛选标准(要筛选什么);
(3)第三步:根据筛选标准,划出筛选范围(到哪里筛选);
(4)第四步:逐一对照比较,初选相关词句(是不是依据);
(5)第五步:根据题目角度,整理答案文字(是怎样问的)。

三、理解材料中的重要句子
1.概述
(1)从文章的内容看,不同层次的中心句是重要的句子。

(2)从结构上说,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重要的句子。

(3)从表达上说,富有特色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

(4)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2.材料中“重要的句子”的理解
(1)理解句子
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2)对材料中“重要的句子”的理解
①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②理解句子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理解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④理解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3.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技巧
(1)联系上下文推断材料中句子的准确含意
一个句子的准确含意是这个句子本身表现出的含意和上下文语境为其规定的深层含意的结合。

理解材料中旬子的含意,既要着眼于句子本身,又要着眼于全文。

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要结合其统领的范围把握内涵;如果是总结句,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加以分析;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审视上下文,结合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

(2)根据不同文体特点理解重要句子
穿插在记叙文中精彩的议论、抒情的语句,常是画龙点睛之笔;议论文中重要的语句常用来提出观点、得出结论;说明文中的重要语句常用来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3)运用逻辑知识来判定理解正确的句子
逻辑判断能力是辨别正确选项的基本能力。

对句子含意的准确理解,一定要注意不可偷换概念、扩大概念外延、颠倒句子前后逻辑关系,或把“果”说成“因”,把“因”说成“果”,把“未然”说成“已然”,把单方面说成多方面等问题。

(4)分析特殊句式及修辞句
①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是指相对主动句来说的被动句、相对长句来说的短句、相对肯定句来说的否定句、相对常式句来说的变式句。

②修辞句
修辞句指设问句、反问句、排比句、对偶句、比喻句等。

对修辞句的理解有三点要求:a.能够在原文中识别出为何种修辞的语句;
b.能够分析原文中修辞句的表达效果;
c.比喻句表达的内容比较含蓄,要求能指出比喻句在原文中的比喻的本体内容。

(5)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和句中关键词的含义入手来理解句意
①对比较复杂的单句
首先要抓主干,找准主、谓、宾,明确陈述对象;其次要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

②对于复句
要分清层次,可找准第一层;辨明分句问的关系,从而准确把握表达的中心思想。

(6)结合背景材料理解句子
结合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句子所在段落甚至整篇文章的语境来理解其含义。

4.理解句子应注意的问题
(1)不要人为地“拔高”
这是指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

这种“强加”于人(作者),通常表现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把一些不着边际的“思想性强”的优美词句往上加。

(2)要学会多角度理解
文章中的有些句子,它的组合因素复杂,甚至是多侧面的综合体,所以理解的角度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