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示范教案-生物-必修三(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2课时) Word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整体教学流程碳循环(20分)前面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亿万年间,碳、氧、水等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为什么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今天咱们就以碳循环为例来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板书课题)每天我们都会呼出很多CO2分子,想象一下,此时此刻,一个CO2分子离开你后会在生态系统的各大成分间做怎样的旅行?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绘制一幅画,画的名字暂且就叫“碳先生的旅行”: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探讨,引导学生把具体的事物归结到生态系统的各大成分上,从而纠正和完善碳循环模式图。
(板书)问:1.“碳先生”指的是谁?CO2?有机物?2.“循环”的含义是什么?单向还是双向?下面谁能给碳循环下个定义?能够循环利用小组讨论,分工合作绘制“碳先生的旅行”图2个小组代表展示并描述碳先生的旅行过程其他小组提出适当的建议师生共同归纳完善生1,生2思考并试着阐述创设学生活动,调动学生全员参与,学会合作学习。
剖析碳循环的实质,简要说出碳循环的概念物质循环的概念(10分)谁能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下个定义?(板书)指导学生在课本P101画出物质循环的概念。
参照碳循环,试着阐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判断:对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而言,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而不依赖于系统外的供应。
()举例:1.农田中的DDT出现在南极企鹅中2.台风莫兰蒂带来海上的湿气,吹走城市上空的热空气3.《京都议定书》(板书2.循环特点:循环性、全球性)生态系统的范畴是什么?循环的物质指什么?所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判断并试着举例说明,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全球性的特点。
生物圈,化学元素。
思考1分钟,生3回答并试着说出判断的理由。
“三进一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三出一进:生产者;消费者指向分解者。
突破物质循环的全球性特点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5分钟)该图中是否存在能量的变化?谁能来分析分析?能量储存在物质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推动物质循环的动力,二者同时进行,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高中必修3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2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必修三第五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课标要求学生能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本节课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一是碳循环,二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三是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以学生了解又熟悉的温室效应引出碳循环,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阅读课本,构建碳循环简图,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讲解碳循环的图解,并及时巩固,做到一点一练。
之后以碳循环为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易对物质循环的概念产生误解,故把知识问题化,以帮助学生理解。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比较难以理解,用多媒体直观演示,用表格的形式比较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最后,针对本节课内容设计跟踪练习。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2003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本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它的稳定性等知识。
本节课内容是第五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重要环节,也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教材以学生身边的例子,呼出CO2是如何在生态系统中运行的把主题带入本节内容,接着通过碳循环过程总结出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并且注重与社会的联系,介绍了人类的活动打破了正常的碳循环引发的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之后阐述了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以及必修一第五章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等基础知识做铺垫,但是对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只停留在简单识记水平,难以建立起结构功能间的联系,通过本节学习,可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观点。
四、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其突破(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2019最新新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2019最新新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
循环》教案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力目标: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教学难点: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五、教学用具:ppt
六、教学过程
能量流动
递减。
那大家是否发现
的变化
失
家思考一下以下问题:
群落之间主要是以什么形式
能力流动与
练习巩固
肉食性动物
物的呼吸作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导学案 必修三:3-5-3-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2课时)
【学习目标】1.设计和进行对照实验,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2.分析土壤微生物分解淀粉的情况。
3.学会检测淀粉和还原糖的方法,并根据现象作出合理判断和解释。
【学习重点与难点】设计和进行对照实验,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教材P102-103页内容,对概念、关键词等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熟记基础知识梳理中的重点知识。
预习案一、问题导学1、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如何?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是什么?二、知识梳理(一)提出问题1.土壤中生活着肉眼看不见的,,这些生物的数量是极其繁多的,那么它们对有机物是否具有分解作用?2.如果往淀粉溶液中加入土壤浸出液,淀粉会被分解吗?如何去检测?(二)猜想假设土壤浸出液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将淀粉为。
(三)设计实验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加土壤浸出液,对照组加蒸馏水比较分析结果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四)实验过程1.将取自农田、林地或花盆等处的土壤放人里面垫有厚纱布的烧杯中,加水搅拌,然后将纱布连同土壤一起取出。
将留在烧杯中的______________静置一段时间备用。
2.另取两只烧杯,编号为A、B,放人等量。
在A烧杯中加入30mL土壤浸出液,B 烧杯中加入30mL蒸馏水。
3.在室温(20℃左右)下放置7天后,分别取A、B烧杯中的溶液20mL,各放人两支试管中,分别编号为A1、A2,B1、B2。
4.在A1、B1中加入,在A2、B2中加入。
5.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论土壤浸出液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将淀粉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一、课标标准和解读:1、课程标准要求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应用)2、课程标准解读《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是“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知识性目标行为动词“分析”为应用水平,即“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景下的合理联系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体现,碳循环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代表性循环,将生态系统各个组成成分联系起来。
以碳循环为例,总结得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定义及其特点。
通过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特征,可以为分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和联系奠定基础,并且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能量流动有效地衔接起来。
二、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3节,教材第5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
物质循环是生态学的重点,衔接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的知识包括三部分:碳循环、物质循环的概念及其特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教材由碳循环过程让学生探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形式等内容,并且与能量流动作比较探究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且加入了温室效应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温室效应的产生、危害,让学生重视保护环境。
2、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教学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必修一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知识,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是刚刚学过的知识,所以从知识上看,学生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有一定的储备,通过问题引导、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能够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从学生能力上看,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教材中有些内容可以采取自学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
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时安排: 1 课时 七、教学过程 ( 一)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 的。请学生讨论: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 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因为这些物质可以被 循环利用)
(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自己所做的假设
进行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
(7)表达和交流 每个小组派代表将本组的实验方案,结果以及得出的结
论进行交流,教师需进行有效的点评。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出的问题,即做出假设。
(4)制定实验方案 通过对课本上两个案例的分析,小组成员通过讨论、
整理出完整的实验方案,特别要注意实验中变量的控制(即遵守单一变量原则)
以及实验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注意事项。
(5)实施实验方案 这部分内容由学生课后完成,学生要做好有计划的观
察和记录,并派代表将情况及时向老师反馈。
八、板书设计
与能量流动的关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
概念
生态系统的 物质循环
碳循环
形式: CO 2 无机
过程: 环境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作用
生物 群落
特点:全球性循环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九、教学反思 本小节内容虽不多,但与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能量流动及其他章节的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3一、教学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教学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探究法、讲述法四、课时安排1五、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循环利用。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碳循环〖学生活动〗阅读P100第二段到P101完〖思考与讨论〗学生阅读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单质与化合物;有机物与无机物。
2.略。
〖板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旁栏思考题〗学生阅读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大力植树造林后,这些植物能大量吸收已有的二氧化碳,因而能起一定的缓解作用。
但更应该控制源头──温室气体的排放。
〖探究〗有条件学生回家探究。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1.(1)√;(2)╳。
2.A。
3.B。
4.是。
因为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无机环境的总和,通过物质循环构成一个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
拓展题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满足人类的需要为目的的。
农田土壤中氮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
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 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 (2)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嘚物质循环导学案学习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嘚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嘚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嘚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嘚关系。
学习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嘚物质循环。
学习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嘚关系。
自主学习一、碳循环1.循环路线⑴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嘚形式进行。
⑵在生物群落内:以嘚形式进行。
2.过程图解特别提醒: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嘚传递是相互嘚,其他各成分之间嘚传递都是单向嘚。
3.特点:具有 ,循环性。
4.温室效应⑴形成原因:化学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CO2,打破了嘚平衡。
⑵危害:。
⑶防止或减缓温室效应嘚主要措施:①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核能、水能等),尽量减少化学燃料嘚燃烧(减少CO2嘚来路)。
②大力推行植树造林活动(增加CO2嘚去路)。
思考讨论:1.碳在无机环境中嘚主要存在形式:________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嘚形式: ___________3.碳在生物群落中嘚主要存在形式: ________4.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嘚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碳在生物群落中嘚传递途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嘚主要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碳循环嘚范围 _______________二、生态系统嘚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嘚等元素,都不断嘚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又从__________ 到无机环境嘚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嘚物质循环。
这里所说嘚生态系统,指嘚是,其中嘚物质循环具有,因此又叫。
思考讨论:1.物质循环嘚范围:2.物质循环嘚“物质”指什么?3.物质循环嘚特点:4.生态系统嘚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不同嘚特点,表现在: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嘚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而且是嘚流动,而不是循环流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生物必修3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下而我们以碳循环为例,了解一下物质循环的过程。
观察课本上“碳循环模式图”,同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何种形式存在?在生物体内主要以何种形式存在?(C02、碳酸盐;有机物)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3.碳通过哪些途径从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燃烧)4.碳在生物群落内部通过什么渠道进行传递?(食物链和食物网)(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从图中还可以看出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且循环的范围具有全球性。
现在我们尝试用模式图的形式把碳循环的过程表达一下。
(板图)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
碳循环主要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进行,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大,在生物群落中主要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大,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从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是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燃烧的途径。
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不是间一的物质移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能量的驱动。
我们再来学习一下氮循环的过程(教师讲解、板图)在生态系统中,其它物质的循环过程和碳循环类似,长期以来,各种物质循环都是保持稳定的,所以地球上各种物质的含量基本稳定,但是工业发展以来,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其中的碳在短时间内释放出来,这样二氧化碳来不及转化,打破了生物圈的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加,形成危及整个生物圈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还和近代人类对森林的大量采伐有关,森林在维持生物圈的碳循环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在人们开展大力植树造林活动,这些植物能大量吸收已有的二氧化碳,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还应从根本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现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我们都已经学习过了,它们之间具有什么关系?让我们用表格总结一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2课时)示范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5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循环,现在先复习一下。
请看下面几个问题。
课件展现:1.物质循环的物质是指什么?2.物质循环的循环是指在什么范畴内循环?3.化学元素能够在什么和什么之间往返循环?4.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方式要紧是什么?5.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方式是什么?6.能量的载体是什么?7.物质循环与能量流淌的区别与联系。
8.什么是生物富集?生回答(略)。
师专门好,大伙儿把握得不错。
关于生物富集我们在第一节就差不多学习过了。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在物质循环中起着专门重要作用的分解者。
请问:分解者的作用是什么?生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残落物、粪便等,使其成为无机物,重新被生产者利用,保证了物质能够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
师专门好。
但是大伙儿所说的只是书上的理论知识,在我们的大脑中也只是一个概念。
不明白自然界中的实际情形是不是如此,没有形象的认识。
我们能够通过生活中细心的观看以及实验探究来形成一个形象的认识,使我们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明白得。
可见,观看和实验是专门重要的,期望大伙儿能够重视。
下面我们来做两个探究实验。
实验预备:(1)预备好实验材料:自然状态的土壤和严格灭菌的土壤、落叶、淀粉糊等。
(2)预备好实验试剂:碘液、斐林试剂甲和乙。
(3)预备好各种实验器材。
推进新课板书:三、对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实验实验一: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吗探究实验的一样过程:板书:1.确定题目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师土壤中最小的有机体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有机体,是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和丝状真菌。
它们有着庞大的天文学似的统计数字,一茶匙的表层土能够含有亿万个细菌。
纵然这些细菌形体细微,但在一英亩肥沃土壤的一英尺厚的表土中,其细菌总重量能够达到一千磅之多。
长得像长线似的放线菌数目比细菌略微少一些,然而因为它们形体较大,因此它们在一定数量土壤中的总重量仍和细菌差不多。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物质循环的物质概念和碳循环的过程。
2.掌握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讨论“研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一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物质不灭的观点。
学习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2. 教学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三、教学方法探究法、讲述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循环利用。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一.物质循环的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等基本元素,在和之间往返循环利用的过程,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归纳相关要点1、这里的“物质”指的是?2、这里的“循环”是指在往返出现?3、循环的范围是?4、物质循环具有什么特点?引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板书〗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互关系知识点一碳循环1.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所说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答案 D解析物质循环的实质为元素在生物圈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中往复出现、循环利用,在这个过程中物质是守恒的。
2.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环节是( )A.微生物的分解作用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动物的呼吸作用D.煤和石油的燃烧答案 B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2的形式传递的,而碳在生物群落间的传递形式是有机物。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将无机环境中的CO2固定合成有机物进入到生物群落;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案-3_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_教学设计_教案_5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3.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上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那么大家回忆一下: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2、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在哪里?3、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的是什么?4、能量流动的主渠道是什么?5、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大家对能量流动的内容掌握得很好!那么,同学们在学习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是否发现,能量的流动是需要以物质为载体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变化又是怎样的?物质变化与能量流动又有什么关系呢?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概念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特点师:大家可以先看一下问题讨论,想想怎样回答。
(学生看书、思考)师:我们知道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能量并不能重复、循环地利用,但生态系统却仍旧保持稳定,正常运转。
这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提供。
但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却只能来自于地球本身,那亿万年来为什么没有被地球耗尽呢?生:我想物质和能量不同,应该是可以循环利用的。
师:那大家能给出一些例子来说明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吗?生1:动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和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可以提供给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和氧气;而有机物和氧气又可以提供给动物。
生2:有机物经过微生物分解,成为无机物,又可以重新提供给生产者来制造有机物。
生3:垃圾中有可以回收利用的,说明物质可以循环。
……师:很好。
通过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的事例,确实可以说明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循环的。
电子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2)
学生分组讨论,将结果展示.根据碳循环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碳循环的形式:
(2)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
(5)碳在生物体之间的传递途径:
(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
动动手:学生根据碳循环过程,建立碳循环的模型简图
温室效应:
1、成因:CO2增多: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森林草原植被的破坏
2、温室效应的危害:极地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被淹没
3、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开发新能源、增大植被面积
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请写出其中包含的食物链
能量流动特点:
物质循环特点:
虫子靠什么获得能量?能不能只吃能量?
如果没有太阳,碳能不能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
落?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比较
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形式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无机物
范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圈
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反复循环,全球性
联系(1)能量的固定、转移、储存、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2)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3)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
二者是同时进行,彼此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循环,现在先复习一下。
请看下面几个问题。
课件展示:
1.物质循环的物质是指什么?
2.物质循环的循环是指在什么范围内循环?
3.化学元素可以在什么和什么之间往返循环?
4.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方式主要是什么?
5.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方式是什么?
6.能量的载体是什么?
7.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区别与联系。
8.什么是生物富集?
生回答(略)。
师很好,大家掌握得不错。
关于生物富集我们在第一节就已经学习过了。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在物质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分解者。
请问:分解者的作用是什么?
生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残落物、粪便等,使其成为无机物,重新被生产者利用,保证了物质可以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
师很好。
可是大家所说的只是书上的理论知识,在我们的大脑中也只是一个概念。
不知道自然界中的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没有形象的认识。
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细心的观察以及实验探究来形成一个形象的认识,使我们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可见,观察和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能够重视。
下面我们来做两个探究实验。
实验准备:
(1)准备好实验材料:自然状态的土壤和严格灭菌的土壤、落叶、淀粉糊等。
(2)准备好实验试剂:碘液、斐林试剂甲和乙。
(3)准备好各种实验器材。
推进新课
板书:
三、对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实验
实验一: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吗
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板书:
1.确定题目
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
师土壤中最小的有机体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有机体,是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和丝状真菌。
它们有着庞大的天文学似的统计数字,一茶匙的表层土可以含有亿万个细菌。
纵然这些细菌形体细微,但在一英亩肥沃土壤的一英尺厚的表土中,其细菌总重量可以达到一千磅之多。
长得像长线似的放线菌数目比细菌稍微少一些,然而因为它们形体较大,所以它们在一定数量土壤中的总重量仍和细菌差不多。
被称之为藻类的微小绿色细胞体组成了土壤内极微小的植物生命。
细菌、真菌和藻类是使动、植物腐烂的主要原因,它们将动植物的残体还原为组成它们的无机物。
假若没有这些微小的生物,像碳、氮这些化学元素通过土壤、空气以及生物组织的循环运动是无法进行的。
例如,若没有固氮细菌,虽然植物被含氮的空气“海洋”所包围,但它们仍将难以得到氮素。
其他有机体产生了二氧化碳,并形成碳酸而促进了岩石的分解。
土壤中还有其他的微生物在促成着多种多样的氧化和还原反应,通过这些反应使铁、锰和硫这样一些矿物质发生转移,并变成植物可吸收的状态。
另外,以惊人数量存在的还有微小的螨类和被称为跃尾虫的没有翅膀的原始昆虫……
板书:
2.提出问题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列举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实例,提出想探究的问题。
教师予以启发、指导。
例如,落叶在土壤中能被分解掉,这究竟主要是土壤的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还是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呢?
板书:
3.作出假设
假设既可以是基于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作出的解释,也可以是想象或猜测。
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通过讨论修正自己的假设。
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你的假设是否成立。
如: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并最终分解掉的。
板书:
4.制订计划
首先,要确定实验变量是什么,需要控制的变量有哪些,如何控制这些变量,等等。
其次,要确定探究的地点或场所:在野外?还是在实验室中?第三,设计实验方案。
教材中提供了两则案例供学生参考。
如:本实验的变量是自然土壤和灭菌土壤,也就是微生物;需要控制的变量包括所有的理化因素、落叶的数量等;要很好地控制这些变量最好在实验室中,可以人为地控制;实验方案设计就是设计一下具体的操作步骤,见下。
板书:
5.实施计划
建议探究一在实验室中进行,因为在室外的话,很难控制变量。
教师可以巡视,并作必要的指导。
(1)把自然土壤和灭菌土壤分别放到两个无菌操作室中。
取相同重量的自然土壤和灭菌土壤于两个无菌容器中。
(2)加入相同数量的落叶和土壤混匀,并加入等量的无菌水,使土壤湿润即可。
(3)保证无外界微生物的干扰,并保持相同的理化因素。
通入等量的无菌空气。
(4)每五天观察记录一次,并控制变量和调整变量到适宜。
连续观察记录1个月左右。
板书:
6.结果分析
可以将实验过程和现象列表整理,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实验结果。
注:在考试中可能要你预测可能结果和作相应的分析。
板书:
7.表达交流
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提出问题,进行修改。
板书:
实验二: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1.确定题目: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2.提出问题
土壤微生物对淀粉分解吗?如分解,那分解成什么?
3.作出假设
土壤微生物能将淀粉分解成可溶性的还原糖。
4.制订计划
(1)变量是微生物。
可以用自然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作对照。
(2)其他的变量有温度、湿度、溶液的量等,要保持相同。
(3)在实验室中进行。
(4)实验步骤的设计。
5.实施计划
具体步骤见书本。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作必要的提示和指导。
(注:1.实验中的斐林试剂要现配现用,用2 mL的0.1 g/mL的NaOH和3~4滴0.05 g/mL的CuSO4混合,加入斐林试剂后要加热沸腾。
2.实验时间是几天到几周,所以开始时,A、B 烧杯中的溶液量可以多些,以后每周观察记录一次)
6.结果分析
7.表达交流
同学之间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质疑,并进行必要的修改。
教师可以指导。
课堂小结
师这节是实验课,希望大家能从实验中得到乐趣,提高自己的动手、思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实验中更加清楚地理解分解者对物质循环的作用。
当然,大家可以尝试对其他的一些生物现象进行探究,我会给大家必要的帮助。
板书设计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1课时)
一、物质循环
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O、N、S、P等化学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不断地往返循环。
2.范围:生物圈
3.生物地化循环
4.特点:具有全球性,反复循环
5.
6.物质循环与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酸雨等
实验一: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吗?
1.确定题目
2.提出问题
3.作出假设
4.制订计划
5.实施计划
6.结果分析
7.表达交流
实验二: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活动与探究
1.对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进行探究。
按照书本的内容进行操作,教师指导。
本探究实验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地点在实验室中。
2.探究在物质循环中生产者和分解者是否重要。
要求:参照书本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进行,利用课外时间完成,教师进行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习题详解
一、基础题(课本P104)
1.判断
(1)解析:物质的往返循环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的。
答案:正确
(2)解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的储存、转移、固定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答案:错误
2.解析: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被绿色植物固定成含碳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
含碳有机物又经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答案:A
3.解析:呼吸作用可以将含碳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到无机环境。
4.答案:是。
因为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无机环境的总和,通过物质循环构成一个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
二、拓展题(课本P104)
答案: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满足人类的需要为目的的。
农田土壤中氮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
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