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语文 第7课《琵琶行并序》同步教案 语文版必修(1)
《琵琶行(并序)》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文意,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能够解读并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和对音乐的热爱。
领悟诗歌中表现的人生哲理和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琵琶行(并序)》的诗意、诗境和诗意。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诗歌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人文精神。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分析并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
理解并欣赏古典诗词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白居易会写下《琵琶行(并序)》?”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大意。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3 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3.4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节奏。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5 欣赏与拓展:让学生欣赏《琵琶行(并序)》的音乐性,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第四章: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包括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和诗歌鉴赏。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教学反思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学生反馈学习效果和感受。
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讲授与互动: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促进师生互动。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8.3琵琶行并序一、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疏通文意,明确本课知识点;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四、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请同学们为这幅对联断句,体会其对仗。
这副对联所提到的诗人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主人公——白居易。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掩抑深沉情思的琵琶曲。
(二)整体感知【作者简介】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诗风:叙事直切,描绘真实;明白晓畅,平易浅显。
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现存有3000首。
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等经典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白居易在文学上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强调了诗歌的“美刺”作用。
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表现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去的火花了。
然而白居易在江州虽不得志,大体上仍能恬然自处,曾在庐山香炉峰北建草堂,并与当地的僧人交游。
【写作背景】江州被贬《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
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并序》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 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讲解《琵琶行并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介绍古代音乐和诗词的关系。
2. 简介白居易:生平、创作风格等。
3. 阐述《琵琶行并序》的文学价值:描绘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
第二章:文本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琵琶行并序》的诗意和主题。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教学内容:1. 解读《琵琶行并序》的诗意。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诗的,了解诗歌主题。
2. 逐句解析诗歌,分析意象和情感。
4. 举例说明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第三章:诗歌鉴赏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分析《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
2. 欣赏诗中的优美词句。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诗的语言、韵律、节奏等。
2. 分析诗中的优美词句,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 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如何相互映衬。
第四章:课堂练习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
2. 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课堂练习:根据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创作一首小诗。
教学步骤:1. 布置练习任务:以《琵琶行并序》中的意象和情感为素材,创作一首小诗。
2. 引导学生关注诗的结构、韵律等。
3.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五章:拓展与延伸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并序》在音乐、戏曲等领域的应用。
2. 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教学内容:1. 介绍《琵琶行》在音乐、戏曲等领域的应用。
2. 欣赏相关作品,如琵琶曲《琵琶行》。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琵琶行》在音乐、戏曲等领域的应用。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全文。
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音乐元素。
了解唐代社会背景和琵琶音乐的历史。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通过诗歌来感受音乐的美妙,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对艺术的热爱。
1.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与解析: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解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音乐元素。
背景知识介绍:介绍唐代社会背景和琵琶音乐的历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诗歌欣赏与创作:让学生欣赏优秀的琵琶音乐作品,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理解与欣赏:通过深入解析《琵琶行并序》,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其美妙之处。
文化背景的介绍:介绍唐代社会背景和琵琶音乐的历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2 教学难点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音乐元素,以及它们所传达的深层含义。
诗歌创作:学会运用所学的诗歌知识和技巧,进行自己的诗歌创作。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课前准备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琵琶音乐的音频和视频资料。
准备课文解析的PPT,包括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音乐元素的讲解。
3.2 教学过程朗读与解析:让学生朗读诗歌,进行解析,讲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音乐元素。
背景知识介绍:通过PPT或视频资料,介绍唐代社会背景和琵琶音乐的历史。
诗歌欣赏与创作:让学生欣赏优秀的琵琶音乐作品,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等。
学生作业:通过学生的诗歌创作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学课件+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必修上册)
3.请阅读第4段以及学案中的《唐才子传卷 六·白居易》(节选),概括诗人的人生经历 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 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 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 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擢进士第,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 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 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 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暴露不 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若忘形骸者。久 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北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 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2.侧面烘托手法。
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用悄寂无声的环 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 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 造的氛围中。
“悄无言”的寂静,表现了听众的忘情和 如痴如醉的神情,衬托了乐曲高妙的艺术魅 力,也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
3.音乐旋律的变化过程契合诗人情感变化的过 程。齐读音乐描写的片段,梳理乐声中表现的情 感变化。
4.赏析环境描写。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杜鹃啼血猿哀鸣。
既写出了诗人谪居之处环境的恶劣,渲 染了悲凉的气氛,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悲 凉、孤寂、苦闷和无奈。
知人论世,体会诗情
诗人是琵琶女名副其实的“知音”,不仅 将乐声描写得让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还能 从琵琶曲中听出“不得志”“无限事”“幽愁 暗恨”等许多情思。诗人与琵琶女素昧平生, 何以能凭几曲琵琶曲引发如此共鸣呢?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1. 《琵琶行(并序)》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
2.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3. 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琵琶行》的诗歌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并序)》,理解诗歌内容,掌握生字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的情感态度,翻译重点句子,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练习:挑选一些典型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琵琶行(并序)》全文。
2. 写一篇关于《琵琶行(并序)》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选择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并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和课后作业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读后感评价:通过阅读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课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评估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引入琵琶女的故事和音乐元素,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琵琶行(并序)》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解读古文的能力。
(2)通过合作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 诗中意象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诗中深层次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白居易和《琵琶行》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诗文,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的背景、意象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 分析并总结诗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中的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诗句为例,讲解诗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在诗文朗读和背诵方面的表现。
2. 评价学生在关键词语和典故理解方面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的参与程度及对诗文意象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琵琶行(并序)》文本。
2. 与诗文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资料。
3. 诗文解读和分析的相关参考书籍。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白居易和《琵琶行》背景,自主学习诗文,理解关键词语和典故。
2. 第二课时:合作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课堂讲解,课堂练习。
《琵琶行(并序)》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琵琶行(并序)》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1.1.2 掌握并运用重要词语、典故和古文句式。
1.1.3 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文本内容。
1.2.2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文学素养。
1.2.3 提高文本分析、理解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感慨。
1.3.2 认识音乐与诗歌的交融,体验文学的魅力。
1.3.3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1.2 重要词语、典故和句式的掌握。
2.1.3 作品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的探讨。
2.2 教学难点:2.2.1 古代文化背景和语言的理解。
2.2.2 文本深层含义的挖掘。
2.2.3 个人观点的阐述和创意性思考。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琵琶行(并序)》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3.1.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进入文本学习。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读文本,了解大意。
3.2.2 解答疑问,互相讨论。
3.3 合作探讨3.3.1 小组合作,深入分析文本内容。
3.3.2 探讨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3.4 课堂讲解3.4.1 讲解重要词语、典故和句式。
3.4.2 解析文本深层含义和作者情感。
3.5 课堂练习3.5.1 运用文本知识,进行相关练习。
3.5.2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6 课堂小结3.6.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3.6.2 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抄写并翻译《琵琶行(并序)》全文。
4.2 分析并阐述文本中的一个重要词语或典故的含义和作用。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琵琶行并序》教案- 高一语文同步(统编版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课文解读:《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二、课文重点: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课文难点:分析诗人和琵琶女人物形象,探究失落情感的缘由。
四、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欣赏诗歌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识记文言基本知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清文章双线结构,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崇高精神。
4.文化传承与理解:整体把握诗歌,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情景导入】首先进行视频播放。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墨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琵琶行》。
【题目剖析】《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琵琶,弹拨乐器名。
相传在秦代,百姓因“苦长城之役”,“弦鼗(táo )而鼓之”。
“鼗”,小鼓,如同今天的拨浪鼓。
弦,名词做动词用,意即配上(三条弦),便成了秦琵琶。
到隋唐时,琵琶种类繁多,成为弹拨乐器的总称。
本篇中琵琶女弹奏的,是从“丝绸之路”传进“曲项琵琶”,犁形、曲项、四弦,下腹共鸣性强。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文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
(3)能够欣赏并分析琵琶曲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运用朗读、表演等方法,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表现力。
(3)通过对比分析,探讨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共鸣,培养同理心。
二、教学重点1. 《琵琶行(并序)》的诗意和音乐性。
2. 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
3. 琵琶曲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诗歌中的音乐性和表演技巧的把握。
3. 对诗歌深层情感和哲理的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诗经》中的音乐元素,引发对音乐与诗歌关系的思考。
(2)介绍《琵琶行(并序)》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标记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合作,分析诗中的音乐性和琵琶曲的艺术特色。
(2)选取代表性的琵琶曲,进行欣赏和分析。
4. 朗读与表演:(1)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2)邀请学生进行表演,将诗歌的情感和意境展现出来。
5. 对比分析:(1)对比《诗经》中的诗歌,探讨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2)联系现实生活,思考诗歌中的情感交流和共鸣。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诗歌的深入学习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2. 学生对诗歌音乐性、意象和情感表达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3. 学生在朗读和表演中的表现,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思考。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琵琶行(并序)》文本和相关注释。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能够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和表达技巧;能够解释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文献调研和表达能力;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音乐和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琵琶行并序》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诗歌逐句解析: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和表达技巧;生僻词语解释:解释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诗歌主题探讨:探讨诗歌对音乐和人生的描绘,以及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第二章:教学过程2.1 导入通过播放琵琶音乐,引起学生对琵琶行的兴趣;简要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2 诗歌逐句解析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逐句解析诗歌,分析意象和表达技巧;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效果。
2.3 生僻词语解释解释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4 诗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音乐和人生的描绘;探讨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完成的作业,包括诗歌解析和主题探讨;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资源4.1 教学材料《琵琶行并序》全文;作者白居易的生平介绍资料;相关的音乐材料,如琵琶曲等。
4.2 教学设施投影仪和显示屏,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诗歌文本;录音机和音响设备,用于播放琵琶音乐。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诗歌作品,如《长恨歌》等;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音乐和人生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等。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琵琶行并序》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2. 掌握并运用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3.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
4. 深入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
1.2 教学内容1. 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并翻译《琵琶行并序》。
3.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
4. 探讨文中的人生观和社会观。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琵琶行并序》的文意理解和翻译。
2. 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学习和运用。
3. 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2.2 教学难点1. 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对文中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和欣赏。
3. 对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深刻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琵琶行并序》,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
3. 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讲解文言词语和句式。
4.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
5.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2 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
2. 讲解法:讲解文言词语和句式,分析修辞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文中的人生观和社会观。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作业4.1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文意理解。
2. 评估学生对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掌握程度。
3. 评价学生对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4.2 作业1. 翻译《琵琶行并序》。
2.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
3. 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文中人生观和社会观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1. 《琵琶行并序》原文。
2. 白居易的生平介绍资料。
3. 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参考资料。
4. 修辞手法的参考资料。
5.2 参考资料1. 杨洪基的《琵琶行》歌曲。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琵琶行并序》的作者背景、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1.1.2 掌握并运用文本中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1.1.3 分析并欣赏《琵琶行并序》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内容。
1.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
1.2.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和体验文本所表现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1.3.2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形式。
1.3.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1.2 文本中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的掌握和运用。
2.1.3 文本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的感受和体验。
2.2 教学难点2.2.1 文本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解读。
2.2.2 文本中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2.2.3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引导学生回顾《长恨歌》的学习,了解白居易的文学地位和创作风格。
3.1.2 简介《琵琶行并序》的作者背景、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3.1.3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并序》,理解文本内容,掌握关键词汇。
3.2.2 学生合作探讨,分析文本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3.3 课堂讲解3.3.1 讲解文本的表面意义,解读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3.3.2 分析文本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
3.4 课堂练习3.4.1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3.4.2 学生分享练习成果,互相评价和借鉴。
3.5 课堂小结3.5.2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4.1.1 学生参与度、积极性、合作意识的评价。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思考,体会诗中蕴含作者的迁谪之意。
2.引导探究,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层原因。
3.建构思维,深层体会作者的“悲天悯人”情怀。
4.植根情怀,传承优秀文化,提升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1.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层原因。
2、深层体会作者的“悲天悯人”情怀。
教学方法:情境引导、点拨启发、共研共学、辩证思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出诗题音乐是人类最富有灵性的创造。
一千多年前,一个夜晚,一个失意文人,一个天涯歌女,在浔阳江头用音乐演绎了一个凄美而忧伤的故事。
现在,让我们继续走进《琵琶行(并序)》,听琵琶女之高超技艺,品江州司马之泪失青衫。
二、问题导引、合作探究上节课我们已对诗歌内容有了基本的掌握,并对诗中的音乐描写进行了鉴赏。
今天,我有这么几个问题,想继续和大家交流一下。
问题一:作者在诗前序中提到“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迁谪意”是什么意思?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请予以概括。
(自主研讨,小组合作、充分交流、分享答案)明确:谪居卧病、不闻丝竹、黄芦苦竹、杜鹃啼血、取酒独倾、杂音难听。
(自我状态、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孤独、苦闷、失意(开放回答)问题二:“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始觉”是什么意思,作者以前有没有这种感觉?是什么让诗人有了这种感觉?明确:“始觉”开始觉得,以前没有这种感觉。
是琵琶女的琴声、技艺让他有了这种感觉。
三、深入探究、把握形象问题三:仅仅是琵琶女的高超的音乐演奏技巧就能拨动作者的心弦吗?作者与琵琶女产生共鸣的原因除了音乐,还有什么?(深层思考)明确:不是的。
除了音乐,产生共鸣之处——还有相似的遭遇。
试想一下,没有跌宕起伏的人生阅历,又怎能演奏如此动人心弦的乐章。
没有感同身受的相似遭遇,又怎能感受到华美乐章中的悲愤之情?问题四:于是作者吟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的意义何在?“同在哪里”?(身世相通、心灵相通、对音乐的理解也是相通的)“似诉平生不得志”。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全文;(2)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琵琶行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白居易、琵琶女等的生平事迹;(4)理解并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表现手法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并序)》;(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感慨;(2)体会琵琶女的音乐才华和坚强意志;(3)认识到人生中会遇到挫折,要学会面对和克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2)理解文中的生僻字词及背景知识;(3)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表现手法等。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对文中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表现手法的深入分析;(3)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白居易及琵琶行的背景知识;(2)引导学生关注琵琶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生僻字词;(2)查找资料,了解生僻字词的含义;(3)小组内交流学习心得,分享背景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表现手法等;(2)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欣赏与品味:(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琵琶女的音乐才华;(2)讨论作者对琵琶女的赞美之情;(3)体会作者对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感慨。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身经历,谈谈对文中“人生中会遇到挫折,要学会面对和克服”的理解;(2)分享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2. 整理文中生僻字词及其含义;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
时间:课时:课型:主备人:《琵琶行》并序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了解诗人生平、写作背景。
2.通读全诗、掌握小序和第一段的文言词句。
教学重点:了解诗人生平、写作背景。
教学难点:掌握小序和第一段的文言词句。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让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与琵琶女联系在一起?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我们共同走进琵琶行!(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了解诗人生平、写作背景及文体特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翻译小序和第一自然段,掌握重点文言词句。
三、学生自学,独立思考通过阅读课文,看同学们能找到哪些知识点,你认为哪些是重点、难点、困惑点?四、自学指导一(6分钟)1、自主阅读课下注释,圈点勾画,完成下列各题。
白居易(772- 846),字______,晚年号_________,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白居易与______并称“元白” ,共同倡导了______。
有______传世,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学生单独读)。
3、题目的意思是什么?4、翻译小序,明确“序”中写了哪些内容?5、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思路,概括每段的大意(最好用七个字概括)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一1、太白、青莲居士、“诗仙”、“李杜”、雄奇豪放、《将进酒》《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侠客行》。
3、题目的意思:《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4、译文: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到九江。
次年秋天,有一天,我在湓浦口给一个朋友送行,晚上听见船上有人弹琵琶。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案教学目标:1.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2.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俞伯牙与钟子期)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据考证,著名的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就是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倾力描绘的那支曲子。
)二、解题1.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
白居易是杜甫的有意识的继承者,也是杜甫之后的杰出的现实主义。
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沿着杜甫开辟的道路进一步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
白居易最大的贡献在于掀起了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卖炭翁》等。
著作集有《白氏长庆集》。
2.作品类别:讽谕——《卖炭翁》闲适——人生何所欲, 所欲唯两端.中人爱富贵, 高士慕神仙。
(归田三首)感伤——《长恨歌》、《琵琶行》杂律——《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本诗题解与写作背景:《琵琶行》为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长恨歌》齐名,且流传很广,唐朝时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传说。
“行”是古体诗的标志之一。
白居易由于早年避乱江南时与人民较为接近,对政治的混乱和人民的疾苦有较为深切的感受。
所以在他担任“左拾遗”期间,曾怀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志向多次上书请求革除弊端,并写了大量讽喻诗反映民间疾苦。
202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同步精品教案
语文高一必修上8.3《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一、单元学习(一)单元学习导引优美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精选了魏晋至唐宋时期的经典诗词作品八首,分为三课呈现给大家。
第7课两首诗作是魏晋时期的代表作品,都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思考和人生选择;第8课三首唐诗,体式不同,风格各异,作品抒发的情感因诗人所处时代和个人遭际不同而呈多样风貌;第9课宋词三首,是分属一般认为的豪放、婉约两种风格的经典之作,词作的风格特点、词作中体现的情感世界、词人的生命思考与精神追求等都值得我们思考与体会。
(二)单元学习任务1.知识梳理:了解古诗词的形式特征,包括对偶、平仄、押韵等语言形式;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基本方法。
2.思维提升: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人生的感悟;尝试写文学短评。
3.审美鉴赏:在反复诵读和想象中感受、欣赏古代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理解文学作品丰富的内涵和语言的独特表达,提升审美能力。
二、课前——基础积累与运用(一)任务一:文化传承与理解1.知人论世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
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
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用辞尖锐,主题鲜明。
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2.写作背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勾结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琵琶行并序》教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一、教学背景本课文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教材,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可感觉难以捕捉,而诗人却将这种抽象的艺术通过语言的魅力表现得形象可感,因而我们要学习诗人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同时还要理解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琵琶行》是一篇情感充沛的美文,通过诵读和讨论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语言美。
二、教学目标学习音乐描写的方法,并揣摩音乐描写中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雨果(二)、品读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一闻琵琶邀相见(第1段),再闻琵琶诉沦落(第2段),三闻琵琶青衫湿(第5段)1.一闻琵琶邀相见(第1段):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学生读第1段)虽未说明,但可从两人当时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
理由有二:琵琶女在“枫叶荻花秋瑟瑟”之际,显然是借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醉不成欢惨将别”将主、客的情绪受到融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2.再闻琵琶诉沦落合作讨论、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写出了乐声的什么特征?音乐旋律有什么变化?(学生分层导读第2、5段)(1)、善用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轻柔尖细、委婉缠绵)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错落有致、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高亢激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凄厉)——好处:将抽象的音乐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音乐旋律/琵琶女情感:粗重深沉(孤单凄凉)-婉转流畅(欢快愉悦)-激越雄壮(愤懑不平)(2)、叠词和联绵词: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好处:使音节悦耳动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中语文第7课《琵琶行并序》同步教案2 语文版必修2(1)
教学理念
诗歌鉴赏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
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高考诗词鉴赏的知识、方法、技巧呢?本人结合自己在语文组集体备课的实际经验,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的诗词鉴赏方法,现一一展示出来,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把握诗歌基本内容,概括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
把握诗人的情感的变化。
了解、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情感的。
教学方法
诵读法研讨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体裁上
《琵琶行》中的“行”,“乐曲”的意思,从形式上属于歌行体,古体诗,又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形式较自由,模拟汉代的“乐府诗”,用新题材写事实,形成“新乐府诗”。
乐府诗发展历史:汉乐府“缘事而发”→曹操诸人“借古题而写时事”→杜甫的“因事立题”→经元稹、顾况等一脉相承,到白居易更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创作准则,即白居易的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为此,白居易等人发起了“新乐府运动”,提倡“汉乐府精神”。
2、题材上
《琵琶行》是一篇长篇叙事诗,借助叙述琵琶女的苦难身世、经历、遭遇,来书写自己在政治上的坎坷失意。
在诗歌风格上,富有现实主义色彩。
作者的身世背景
可以根据第三册语文课本第40页课下注释3,即“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时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引导学生从注释中挖掘诗人的身世背景。
诗文的通读和通译
1、可以放录音让学生听全诗。
放录音的话,学生只听不读,效果较差。
2、不如找6个同学通读全诗,6个同学分别读诗前“序文”和五段“诗文”。
3、同时再找6个同学通译全诗,6个同学分别读诗前“序文”的译文和五段“诗文”的译文。
诗文较长,通读和通译全诗,不仅预习、熟悉了全诗,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和放录音相比,效果会更好。
诗歌内容的解析和归纳
(一)序文与诗文的关系
1、序文的作用
(1)归纳概括全诗的内容。
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身份及遭遇、写作缘由等内容。
(2)与诗文的内容形成照应关系。
引导学生对照序文和诗文,分别找出对应位置,并标示出来。
序文中开头到“送客湓江口”照应诗文第一段;接着到“转徙于江湖间”照应诗文第二、三段;接着到序文结尾处照应诗文第四段。
2、链接高考
明确序文和诗文这种对应关系,对解决高考题有帮助,因为序文中包含了很多暗示信息。
比如xx年高考“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郊野。
③棰:鞭子
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
容?
如果学生了解、掌握序文与诗文的这种对应关系,这道诗词鉴赏题就比较容易。
“子瞻画丛竹怪石”照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照应“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甚有意态”照应“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由序文中的“意态”可知,前面四句是实写的,写的是画上的景物内容,后面四句是虚写,是诗人的感想。
顺理成章,我们可以得出答案:分为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二)诗中写琵琶女弹琵琶的场景一共有几次?
让学生找出来,分别说说写法(如明写、暗写、详写、略写)上有什么不同?
归纳:一共有3次。
第1次在第二段开头,属暗写、略写;
第2次在第二段中间,属明写、详写;
第3次在第五段开头,属明写、略写。
由此可见,诗人在写琵琶女弹琵琶的场景时,做到了明暗结合、详略得当,写法灵活多变。
(三)诗人与琵琶女身世相似之处(引导学生概括归纳,可以提示学生从出身、在京城表现、离京表现)
1、出身(出自京都):琵琶女“自言本是京城女”
白居易“我从去年辞帝京”
2、在京(才华出众):琵琶女“名扬京城女艺人”
白居易“才气横溢大诗人”
3、离京(落魄失意):琵琶女“年长色衰嫁商人”
白居易“直谏犯颜贬江州”
学生也可以从其他方面进行归纳概括,引导学生积极挖掘课文有效信息。
由诗人与琵琶女身世相似之处,让学生探究思考,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1、用原诗中的一句话概括两人的身世:“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诗文的线索:明线是琵琶女的经历、遭遇
暗线是白居易的经历、遭遇
诗人的情感变化
引导学生找出能够鲜明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关键词,把握诗人的情感。
第1段“醉不成欢惨将别”忧伤之情
第2段“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之情
第4段“我闻琵琶已叹息”叹息之情
第5段“江州司马青衫湿”悲泣之情
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描摹琵琶声的手法(第二次弹奏琵琶场景)
1、比喻手法。
用8个比喻生动形象地描摹琵琶声,特点分别为:
(1)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2)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轻细
(3)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4)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流畅
(5)幽咽泉流冰下难沉吟冷涩
(6)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
(7)铁骑突出刀枪鸣雄壮高亢
四弦一声如裂帛清脆尖厉
2、用词独特
(1)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2)双声词:幽咽
(3)叠韵词:间关
3、声情并茂
(1)对胜的表现
形象感强的拟声词:嘈嘈、切切、间关、幽咽、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裂帛声。
音乐效果渲染: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
对情的表现
弹奏时的神态、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
琴声心音的完美结合:说尽心中无限事。
声情关系
声情并茂,以声带情,以情传声。
第二段弹奏的琵琶曲阶段
(1)前奏曲
(2)欢乐曲
(3)沉思曲
(4)无声曲
(5)悲愤曲
这正是琵琶女一生的真实写照,概括了琵琶女的一生经历,正所谓“琴为心声”。
环境烘托
1、第一段开头:“枫叶荻花秋瑟瑟。
”
借萧瑟的秋景,抒发悲凉的心境,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第三段结尾:“门前冷落车马稀、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
”
表达了琵琶女年老色后嫁给商人的孤独、凄冷、心寒的情感。
第四段中间:“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 表达了白居易谪居浔阳城时的凄凉、孤独、失意。
(三)侧面烘托(从听众反映思考)
1、第二段结尾:“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侧面烘托出琵琶曲美妙动听,具有“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
第三段中间:“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
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才貌双全,色艺出众。
第五段结尾:“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侧面烘托出琵琶曲感人,打动人。
对比手法
琵琶女在京都时琵琶女嫁给商人后
年轻貌美年长色衰
门庭若市独守空船
昔日欢乐今日心酸
其他手法
1、互文:“主人忘归客不发。
”
2、顶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
3、细节描写: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
”通过7个连续的动作描写,突出急于和琵琶女相见的急切心情。
“犹抱琵琶半遮面。
”通过动作描写,突出琵琶女的矛盾心理:内心痛苦,无心见人;看透世情,不愿见人;拘于礼法,不便见人。
学生通读全诗,整体感悟诗歌。
八、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默写全诗;
3、做配套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