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微观基础

合集下载

国际会计第二章会计模式通论

国际会计第二章会计模式通论

比利 法国准 时准 则法国 则比 个别报 利时 表和一 报 表 些合并
报表
德国 准则
意大利 准则
1.德国个别 意大利个 和合并报表, 但一些大型 别报表
上市公司合 或非上市 并报表除外
公司合并
日本准 则日本 个别报 表和大 多数合 并报表
2.奥地利个 报表 别报表

体系 例
图2-2 诺比斯对财务报告实务的改进后分层次分类
故会计模式可简括地表述为会计实践的示范形式, 它是对已定型的会计实务的概括和描述,而并不排除属于 同一模式的各国(和各地区)会计实务中仍存在某些非基 本性的差异。不同的会计模式则是就其基本特征的差异而 相互区别的。
2.1 环境因素与会计模式
每个国家的会计实务都是其经济、政治、社会、法律、 地理、文化等环境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环境因 素的不同组合,导致了各种不同的会计模式。
注:*独立后为津巴布韦
现列示耐尔---傅朗克1973年和1975年的披露分组(见
表2-5、表2-6),从中可以看出其不稳定性。
表2-5
耐尔―博朗克的披露分组(1973年)
第一组
第二组
澳大利亚
玻利维亚
巴哈马
德国
斐济
印度
牙买加
日本
肯尼亚
巴基斯坦
新西兰
秘鲁
爱尔兰
西班牙
罗得西亚
巴拉圭
新加坡
南非
特立尼达和多尼哥
班 牙

利 时
大 利



图2-1 诺比斯根据财务报告惯例对会计实务体系的分类
诺比斯在1998年改进了上述分类系统,主要是:
(1)在研究中主要关注的不再是不同的国家,而是提 供财务报告的公司;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4版)学习辅导书-第1~4章【圣才出品】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4版)学习辅导书-第1~4章【圣才出品】

第1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1.1 课后习题详解1.为什么说生产和消费只取决于相对价格?答:相对价格是两种或多种商品之间的价格对比关系。

生产和消费只取决于相对价格,这是因为:当生产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上,资源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是有机会成本(或社会成本)的,也就是以另一种产品的产量为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竟选择哪一点,则还要看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

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

所以,生产和消费只取决于相对价格。

2.仿效(教材中)图1-6和图1-7,试推导出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

答:在图1-1(a)中,横坐标表示Y商品的供给,纵坐标表示X商品的供给,得出相应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在图1-1(b)中,横坐标表示Y商品的供给,纵坐标表示Y商品的相对价格P Y/P X。

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的推导如下:首先,推导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NS Y。

任意选取Y商品的三个不同的相对价格:1/2、1和2。

这三条相对价格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切点分别决定了三个生产均衡点D、E、F,对应于这三点的Y商品的产出分别为:S1、S2、S3。

在图1-1(b)中,横坐标表示Y商品的供给,纵坐标表示Y商品的相对价格,根据图1-1(a),在图1-1(b)中画出对应于各个相对价格的Y商品的供给量,最后得出一条曲线NS Y,即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

该曲线斜率为正,表示随着Y商品的相对价格的提高,其供给水平也随之提高。

采用同样的方法,可得出国民需求曲线ND Y,如图1-2所示。

3.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种商品达到均衡时,另一种商品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试解释原因。

答: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种商品达到均衡时,另一种商品也同时达到均衡。

管理思想史-第二篇

管理思想史-第二篇
他的“人口为生活资料所限制”的观点,为马尔萨斯所抄袭。
《管理思想史》
三、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也称《国富论》)
1、分工理论的系统论述:产品分工和职业分工 2、控制职能 3、计算投资还本问题 4、经济人的观点 “请给我以我所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得到你所需要的东西”
《管理思想史》
《管理思想史》
第二节 英国的工业革命——产业准备
一、商业贸易为工业革命做准备 18世纪上半叶英国国内的商业发展
二、工业革命的产生 纺织业的发展、蒸汽机的出现、圈地运动
《管理思想史》
18世纪末至19世纪,英国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时代
瓦特—蒸汽机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 化,制造业(最重要的是棉纺织业)在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英国工业产量的年增长率是2%至4%。形成了一批工业城镇, 人口迅速地从乡村向城市集中。
《管理思想史》
第二篇 古典管理理论
《管理思想史》
第二篇 古典管理理论
第二章 古典管理理论的历史背景和准备 第三章 科学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五章 古典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管理思想史》
第二章 古典管理理论的历史背景和准备
第一节 资本主义精神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准备 第二节 英国的工业革命-产业准备 第三节 工厂制度的产生及其对管理思想提出的客观要求——实践准备 第四节 古典管理思想的形成——理论准备 第五节 科学管理实践的初步尝试 第六节 工业革命后管理思想的延伸 第七节 科学管理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八节 美国早期的科学管理思想
《管理思想史》
塞廖尔•纽曼
对企业家品质的相对完整论述: 优秀品质的集合体,有远见和深谋远虑,不屈不 挠和坚持实现目标的精神,监督和指挥才能,丰富的一般 事务知识和职业知识

02《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02《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15
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2)
见教材P24页例子 页例子 见教材
国际贸易的发生是以两国相对价格存在差异为先决条 件的,即国际贸易是建立在相对价格差异基础上的。 由于A国在封闭条件下X商品的相对价格低于B国X商品 的相对价格,因此,我们称A国在X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Comparative advantage),在Y商品上处于比较劣势 (Comparative disadvantage);同样的道理,B国则在Y 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在X商品上处于比较劣势。 从这个意义上讲,两国之间的贸易方向取决于比较优 势,即每个国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 于比较劣势的商品。 End16
End 5
四、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方法(1)
国际贸易理论采用实证分析( 国际贸易理论采用实证分析(Positive analysis) ) 和规范分析( 和规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两种。 )两种。 前者主要针对某一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现象,提 供理论分析框架,旨在解释诸如国际贸易发生的 原因、贸易形态的决定、贸易政策措施对国内经 济活动(如价格、生产;消费;收入分配)的影 响等问题; 后者则就某一与贸易有关的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即说明其好坏,如就一国贸易政策的制定(是采 用自由贸易还是应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提出依据。
End21
第三节 国际贸易的起因
一、一个没有贸易的假想的世界
这里仍然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如果两个国家在封闭条件 下,相对价格完全一致,那么,即使允许商品在两国之间自由流动, 贸易也不会发生。 根据上面的讨论,我们引入以下5个条件: 1、 两国相同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 2、 两国的相对要素禀赋相同 3、 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 4、 规模收益不变 5、 两国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并且不存在 外部经济性 上述5个条件保证了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因 此,在这些条件下国际贸易是不可能发生的。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1-11章复习重点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1-11章复习重点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第二节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1、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形状、递增原因、含义)1)含义: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产生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有产量组合。

2)模型:两种产品——X、Y;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劳动L3)递增原因:2、机会成本:1)含义:机会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单位的某一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2)表达式:-△dY/△dX3) 解释:A)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生产点由a向b运动时,对应切线斜率绝对值不断上升,即随着X的生产量的增加,其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B)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机会成本不变。

生产X和Y的两个部门采用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完全相同,一个部门所释放出的自焚和劳动,正好可以被另个部门完全吸收,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两个部门的生产减少或增加都是固定不变的。

3、社会无差异曲线1)含义:能为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满足的不同商品组合的连线2)性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大、不相交、凸向原点、负斜率3)用途:a) 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均衡消费点为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切点b)从规范分析的角度看,社会无差异曲线可以衡量整个社会的福利。

曲线越高,福利越高。

4、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1) 条件:生产均衡、消费均衡、市场出清2)消费均衡点唯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无差异曲线相切.切点处生产者利润达到最大化,机会成本等于相对价格;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生产点与消费点重合,生产等于消费,市场出清。

3) 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A)含义:分别为一国某一商品对应于其相对价格的供给与需求B) 推导:P21C)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产量、消费水平以及相对价格5、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1)条件:生产均衡、消费均衡、贸易平衡2)国际均衡价格为过剩供给曲线与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第三节国际贸易的起因1、起因:1) 生产技术差异2)要素禀赋差异3)要素禀赋差异4)要素禀赋差异5)要素禀赋差异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第二节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李嘉图模型1、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A、绝对优势含义:一国在某一产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劳动投入更低或劳动生产率更高B、比较优势含义:(1)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

国际经济学习题课后答案

国际经济学习题课后答案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一、名词解释1、国际贸易的交换利益:是指如果个人或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商品禀赋或不同的偏好,那么通过互相之间的商品交易,他们均可改善各自的福利。

2、国际贸易的专业化利益:是指个体或国家之间可以通过专门从事其效率相对最高的生产来获得额外的利益。

3、国际均衡价格:是指一国的过剩需求等于一国的过剩供给时,对应的相对价格。

4、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大产量。

5、开放经济:是指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存在着广泛的联系。

6、封闭经济:是指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没有任何的经济往来关系7、贸易条件:是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

二、是非判断题1、国际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分配,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正确)2、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础上的。

(正确)3、国际经济学经历了重商主义、自由贸易和现代国际经济学理论多层面发展的三个阶段。

它是伴随着国际经济活动的不断增加而逐渐完善起来的。

(正确)4、与一般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相同,国际贸易理论在分析上也分为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两种。

(正确)5、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不涉及货币因素,考虑各国货币制度的差异与关系的影响。

(错误)6、大多数国际贸易理论都是一种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时间因素在国际贸易理论中较多体现。

(错误)7、没有贸易价格差的存在,就不会发生国际贸易。

(正确)三、单项选择题1、国际经济学在研究资源配置时,作为划分界限的基本经济单位是(D )A、企业B、个人C、政府D、国家2、从国际经济资源流动的难度看,最容易流动的要素是(B )A、商品B、资本C、人员D、技术3、若贸易的开展导致社会无差异曲线向远离坐标原点的方向移动,则判定贸易对该国是( A )A、有益B、有害C、不变D、不能判断4、消费点在同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上移动,表示整个国家的福利水平(C )A、增加B、减少C、不变D、不能判断5、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下列不属于一国经济一般均衡的条件的是( D )A、生产达到均衡B、消费达到均衡C、市场出清D、货币市场达到均衡6、国际贸易建立的基础是( B )A、绝对价格B、相对价格C、不变价格D、以上三种都不是7、在封闭经济条件下,A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低于B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我们称A国在X商品上具有( B )A、绝对优势B、比较优势C、没有优势D、以上三种都不是8、一国从国际贸易中所获利益的多寡取决于( D )A、市场占有率B、技术优势C、竞争优势D、贸易条件四、简述题:1、试用图形分析国际贸易的交换利益和专业化利益。

西方经济学课后答案第一,二章

西方经济学课后答案第一,二章

第一章绪论一、思考题1.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什么基本经济问题引起的,如何看待这一问题?2.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3.经济学能否利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4.经济学研究能否保持“价值中立”原则?经济研究是否需要价值判断?5.西方经济学的价值取向能否妨碍西方经济学家正确认识经济规律?参考答案:一、思考题1.答: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稀缺性问题引起的,没有稀缺性,就没有经济学存在的理由和必要。

稀缺性是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基础性概念。

稀缺性是指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而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所拥有的所有物品和劳务。

”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的。

人的欲望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而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

但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物品和提供劳务的资源与人们的欲望相比总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是稀缺性。

由稀缺而产生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如何将稀缺性的、竞争性的和生产性的资源在现在和将来、在生产各种商品和劳务之间做出选择,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问题。

这是关于稀缺资源配置问题。

第一,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这就是说,在可供选择的各种各样的物品和劳务中,生产哪些种和生产的数量是多少?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用于某一种产品生产的资源太多,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必然会减少。

社会是以怎样的次序和什么样的机制来分配稀缺资源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需要?第二,如何生产?即应用何种技术来生产物品?是用蒸汽还是用水力或原子能发电?多用劳动少用资本和土地,还是恰恰相反?生产是大规模还是小规模?怎样区别一种生产方法是高效率的还是低效率的?第三,为谁生产?即社会总产品以何种尺度分配给不同的个人和家庭?谁得什么得多少?为什么穷人仅有一点__________点,而富人拥有的太多? 这种分配是公平的吗? 由稀缺性而引起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能否最好地利用其有限的资源,在资源、需要和技术的约束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和劳务?这是关于经济效率问题。

《农业政策学》习题及答案

《农业政策学》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农业政策:指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内农业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规定的各种重大措施和行动准则。

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或局限性,对某些经济活动领域无法实施有效调节。

二、简答题:1、现阶段,我国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什么?①保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实现农产品供求的基本平衡,是农业政策的重要目标。

②保证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农民收入与农业生产的同步增长,是农业政策的根本目标。

③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

④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政策的长期目标。

2、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农业政策干预手段主要有哪些?主要有以下几种:面向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农业信贷服务政策;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农业教育和科技服务政策;土地资源和环境政策;农产品储备制度和政策;食物分配计划。

三、思考题:1、试分析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之间的关系?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是解决现代经济问题的两种主要手段,一般情况下,市场机制是有效且成本较低的手段。

但是,市场机制存在着无法解决社会目标问题,无法提供公共产品,带有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

因此,“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逻辑起点,也就是农业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

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接入社会经济生活,并不意味着要由政府完全取代市场,政策的应用也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消除市场机制的失灵。

农业自身特点和地位,决定了政府必须进行干预;但是,政府的干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力的问题,政府要积极主动采取政策措施。

第二章政策及其基本要素一、名词解释:政策目标:指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

政策手段:指实现政策目标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政策对象:指政策所要调动或约束的力量。

二、简答题:1、简述政策的基本特征。

政策的基本特征包括:相关性;超前性;时效性;广泛性;主观性;鲜明的政治性;有坚定的原则性和灵活的变通性;有权威性和实用性;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正效应与负效应的统一。

国际经济学 第1章 导论

国际经济学 第1章 导论
国际经济学
国际金融 International finance
贸易理论 Trade theory
贸易政策 Trade policy
国际收支与外汇分析 Balance of payment and foreign exchange
开放经济下的政策调节 Adjustment policies in open-economy
生命周期理论 • 2、用不同偏好解释贸易基础的需求模型。 • 3、用收入不同来解释贸易模式的林德模型。
16
国际贸易基础的决定因素
供给面: 要素禀赋 技术 ——要素生产率 ——规模经济
市场结构: 完全(不完全竞争) 同质(差异产品)
需求面: 消费者偏好
国际贸易基础
17
第二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 1. 资源配置: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 2. 资源的利用程度及积累:研究国际间的商品、资本和 劳动的流动和积累。
2
二、国际经济学的两大特征
1.国际交易不同于国内交易——贸易和要素流动 受限
• 劳动力、资本流动性弱于国内; • 关税、非关税壁垒限制贸易; • 国际经济交易是在不同货币媒介下进行的;
国际经济学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Economy and Commerce College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1
一、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国际经济学是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它的研究目 的是要解释各个经济社会之间经济联系的内在机制及其政 策含义。
3
• 2、国际经济关系是发生在各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之 间
• 没有统一的“中央计划”。 • 没有总的“世界预算”。 • 没有总的发行银行。 • 不同的国家都有各自的货币金融体系。 • 国际经济学的民族国家性。

第二章-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第二章-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 他们以凯恩斯的嫡传弟子和凯恩斯理论的正 宗自居,要把“凯恩斯革命进行到底”,或 在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学上的 第二次革命。他们培养起来的第二代后凯恩 斯主义者主要有:杰夫· 哈考特(Geoff Harcourt,1930~)、卢伊季· 帕西内蒂 (Luigi Pasinetti,1930~)、约翰· 伊特 韦尔(John Eatwell,1945~)等人。这 些经济学家大多在英国的剑桥大学任教,并 且形成统一的研究范式,所以又被称为“新 剑桥学派”。
• 后凯恩斯主义者不仅强调不确定性世界中 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他们还把注意力集 中到了不确定性世界中货币的支付手段职 能以及由此产生的债务问题上。从货币的 这一职能产生的信用关系到资本主义发展 到了极致──资本主义在本质上和根本上是 一种信贷经济。
• 生产者之间、消费者之间以及生产者和消 费者之间的相互欠债,货币资本的借贷关 系,弥漫于每一个角落,从而形成一个接 着一个的支付的锁链,一旦个别人不能按 期偿还债务,这在不确定性条件下是必然 的,这个互相连接在一起的支付锁链就会 从某一个环节中断,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也指出,在资本主义 经济不确定性的世界里,货币有能力使实 际经济陷入不稳定状态。
• 这一学派由于其学术观点和研究范式的特 点又获得了许多不同的名称,如由于强调 凯恩斯经济思想中激进成份而被称之为 “凯恩斯左派”;由于主张回到李嘉图那 里寻找凯恩斯宏观分析的微观基础而被称 之为“新李嘉图学派”;由于强调古典经 济学和马克思的剩余分析范式而被称之 “剩余学派”。
• 围绕着如何理解、继承和发展凯恩斯学说 等问题,新剑桥学派与同以保罗· 萨缪尔森 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发生了严重的理 论分歧,并通过与后者进行激烈的理论论 战中声名鹊起。

国际经济学复习

国际经济学复习

国际经济学复习整理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P26-28,作图并简要说明贸易利益的衡量与贸易利益的分解;1衡量:通过无差异曲线所体现的社会效用水平变化来衡量;由图可知,开放后该国的福利水平U1比开放前高U2,Pw与P差距越大,U2越偏上,贸易利益越大;2分解:P28-30,简要说明两国之间没有国际贸易的充分条件两国相同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两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规模效益不变;两国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并且不存在外部经济性;简要说明产生国际贸易的起因:生产技术差异;相对要素禀赋差异;消费者偏好不同;规模经济导致国际分工的完全专业化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1、1基本概念:P32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强调王室成员和国库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是否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强调取消进口鼓励出口;2P35绝对优势假说:如果一个国家用一单位资源生产的某种产品比另一个国家多,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就具有绝对优势;若a<b,或1/a>1/b,则说明A国对B国在X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a是A国的X产品的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投入量,即价格;b是B国的(3)P35比较优势假说:如果与生产其他商品的成本相比,一个国家生产的某种产品的成本比另一个国家低,那么,该国就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与另一个国家相比具有比较优势 ;若a/a<b/b,则A国相对于B国在X部门具有比较优势,B国相对于A国在Y部门具有比较优势2、P39-40作图并说明机会成本不变下的国际贸易导致的两国分工状况,以及两国的过剩供给曲线和过剩需求曲线;由于机会成本不变,所以Y的生产部门的劳动报酬将永远高于X的生产部门,X的生产部门的劳动流出会一直持续直到全部转移到Y部门;在图中,对应的相对价格p1,生产均衡点在A点,而消费均衡点则在C1点,这时X的过剩供给为负,相对价格p1越低,x的消费与生产差额就越大,因此x的过剩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当A国相对价格相对价格高于其封闭水平,x的过剩供给为正;同理可推出x的过剩需求曲线;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1、基本概念:P49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P54 H-O定理: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画图说明:图在课本53页P55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及其推论:1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商品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2推论: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P58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P60悲惨增长:如果转移至他国的那部分利益超过了增长利益,那么该国的福利水平将低于经济增长前;P62列昂惕夫之谜:他发现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一结果与H-O理论中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恰恰相反; 2解释列昂惕夫之谜产生的原因:由于劳动者素质各国不同,在同样的资本配合下,美国的劳动生产率约为他国的3倍,因此若以他国作为衡量标准,则美国的有效劳动数量应是现存劳动量的3倍;从有效劳动数量看,美国应为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而资本在美国则成为相对稀缺的要素;P63要素密集度逆转:如果在某些要素价格下 ,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生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另外一些要素价格下,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则变成资本密集型产品,那么这种现象就称为要素密集度逆转P64需求逆转:当某一国对某一产品享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但因其国民在消费上又特别的偏好该商品时,将会使得原来依据H-O定理所决定的进口方向发生改变即发生了需求逆转;2、P56简要说明国际贸易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的推理过程;随着贸易的开展,两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差异会不断缩小,并最终达到均等;在这个过程中两国丰富要素的价格不断上升,稀缺要素的价格则不断下降,于是两国要素价格朝着差异缩小的目标变化,趋向于一个共同的水平;随着商品价格的统一,两国要素价格水平也将达到均等;第四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基本概念:p70特定要素:指一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合于其他部门的需要流动要素: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间可完全自由流动;第五章:1、p76作图并简要说明林德尔的重叠需求理论对国际贸易的解释答:核心思想: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2、p78作图并简要说明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国际制成品贸易发展变化的解释该理论按技术变化的特点,将产品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如图所示,在初始时刻t0.新产品刚有创新国少数先进国家研制开发出来,因为技术尚未形成,生产规模小,消费仅限于国内市场;到了t1时刻,开始由来自国外的需求,于是开始进口;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口国逐渐掌握了生产技术,能够在国内进行生产,于是进口开始下降;到了某一阶段后,由于一小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扩大,创新国的产品也开始少量进口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到了t2时刻,产品达到了标准化,有技术密集型转化为资本密集型;来自发达国家的第二代生产者开始大量生产和出口,原来创新国随后在t3时刻成为净进口国;最后当产品转变为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时t4时刻,发展中国家成为净出口国;第六章1、p85简要说明为什么在规模收益递增情况下国际分工与先行优势密切相关如图,假设随X部门累积产出的增加,b国的生产成本下降比a国更为显着,所以b 国的平均成本曲线位于a国之下;但a国生产要早于b国,当b国试图生产时,a国的生产水平已经很大了,累积水平达到了Q1,此时a国的平均生产成本要P1低于b 国刚开始生产时的平均成本C0,则虽然b国相对于a国在生产成本上具有潜在优势,但由于a国进入较早,反而比b国更具有优势;开放后,这种竞争优势会确定两国的国际分工,最终a国生产X,b国生产Y;2、p85简要说明在规模收益递增情况下大国与小国国际分工的特点国内市场规模相对较大的国家将完全专业化生产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品X,而国内市场规模较小的国家将只能完全专业化生产规模收益不变的产品Y;第七章1、p100用局部均衡模型分析小国关税保护的社会福利效应,要求作图;2、p100用局部均衡模型分析大国关税保护的社会福利效应,要求作图;3、p101-102如何计算有效关税保护率;有效关税保护率指: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所引起的国内生产附加值的变动率;公式为: ERPj=V'j-Vj/Vj ERPj表示j行业或产品的有效保护率,Vj表示征收关税前j行业或产品国内生产附加值,V'j表示征收关税后j行业或产品国内生产附加值;例:假设某一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为1000元,该产品在国内生产时每单位产出需要使用价值500元的中间投入品;现假定对该产品征收30%的从价税,另外假设对其使用的中间产品不征进口关税;问该制成品有效保护率为多少解:Vj=1000-500=500 V'j=10001+30%-500=800 ERPj=V'j-Vj/Vj=800-500/500=60%. 4、p103-104作图并简要说明小国实施进口配额与进口关税下的社会福利的异同,并分析为什么国内进口替代品生产者更加偏好配额保护;进口关税进口配额关税福利:a-a+b+c+d+c=-a+b 配额福利:a-a+b+c+d=-a+b+c实施配额不会给政府带来任何财政收入;1异:关税通过价格达到保护,而配额则通过数量,与关税相比,进口配额手段刚性更强;从管理角度看,配额比进口关税好,从贸易自由化角度来看,关税比进口配额好;同:进口配额与关税对一国福利水平的影响是相同的,都能通过限制进口,从而有助于保护本国产业;2关税将会导致进口价格的上升,但消费者对此种产品的需求上升以后,进口量仍会增加,配额也会导致进口价格上升,但在消费者对此种产品的需求上升后,由于配额已经确定进口不会增加,本国厂商将从中获得更大收益,所以国内进口替代品的生产者更倾向于采用配额措施;5、p105-106作图并简要说明出口补贴对本国的社会福利影响;6、p106倾销的类型和含义;1含义:是在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它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2类型:持续性倾销:指这种倾销的存在是无限的,厂商采取这种行为的目的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掠夺性倾销:指为了挤垮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出口商暂时以较低的价格向国外市场销售商品,一旦达到目的、获取垄断地位后,企业又会重新提高价格,以获取垄断性的超额利润;第八章1、p116-118简要说明幼稚产业的含义与判定标准1含义:是指,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但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2判定标准;A穆勒标准:只要将来在自由贸易下能够获利就应该保护;穆勒标准强调的是将来成本上的优势地位;B:巴斯塔布尔标准:判断一种产业是否属于幼稚产业,不光要看它将来能否具有成本优势,还要在将保护成本与该产业未来所能获得的预期利润的贴现值加以比较后才能确定;C:坎普标准:如果某一产业能够产生外部经济效应,那么该产业的发展就会给其他某些产业或社会带来额外的好处,只要其在保护之后,能够产生显着的外部规模经济,则仍有保护的必要;2、p118-119作图并简要说明关税保护与生产补贴各自的优劣;3、p119-120简述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观点;答:1奖励出口,限制进口;重商主义的“奖出限入”政策有其合理之处;在一国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干预对外贸易,保持贸易顺差,以扩大有效需求;2后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观点:保持贸易收支顺差不仅能够在理论上扩大本国的有效需求,而且能够以乘数的形式增加总收入;这种国民收入水平的成倍增加效果又会为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充分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4、p124-125用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简要分析发达国家夕阳产业受到保护的原理;答:1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思想为:任何一项经济政策都可能会影响到一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因而不同社会阶层或利益集团对此会有不同的反应,受益的一方自然支持这项政策,而受损的一方则会反对这项政策,各种力量交织在一起最终决定政策的制定或选择;2发达国家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上处于比较劣势,这些行业面对发展中国家国家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些行业对政府的政策制定者有较强的影响力,再加上这些行业的劳工组织比较完善,生存比较艰难;但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这所以这些行业往往能成功地促使政府采取较高程度的保护措施;第九章、p127自由贸易区: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行政上独立的经济体之间通过达成协议,相互取消进口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形成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p128关税同盟:指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所有成员对非成员国采取统一的进口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p128共同市场:指各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了自由交易,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而且还实现了服务、资本和自由劳动力的自由流动;、p129经济联盟:指不但成员国之间废除贸易壁垒,统一对外贸易政策,允许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且在协调的基础上,各成员国采取统一的经济政策;、p130贸易创造: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p130贸易转移:建立关税同盟之后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造成贸易方向的转移;2、p130-131作图并说明一国作为进口国加入关税同盟后产生的贸易创造、贸易转移及社会福利效应; SA:A国的供给曲线, DA:需求曲线;PB、PC分别表示B、C两国的生产成本,且 PB> PC;如果AB两国结盟,则对A国而言,贸易转移效应=Q1Q2;而贸易创造效Q3Q1+Q2Q4 ;关税同盟对A国的净福利效应=a+b+c+d-a-c+e=b+d- e;其中a+b+c+d 为消费者剩余增加, a为生产者剩余减少,c+e为关税收入丧失;b+d为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e则表示贸易转移的负的福利效应; 关税同盟对A国究竟是否有利,取决于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是否能抵消贸易转移的复利效应;对B国而言,组成关税同盟后,出口增加,生产扩张,所以对B国有利;对C国来说,因贸易转移,其出口减少,所以C国福利必然因其贸易规模缩减而下降;第十章1、P142进口替代战略:通过发展本国的工业,实现用本国生产的产品逐步代替进口,满足国内需求,以期节约外汇,积累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战略;143出口导向战略:发展中国家通过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积累发展资金,发展经济的战略;第十一章1、P169-170.作图并说明国际资本流动对资本流入国、资本流出国福利的影响, 1总效用水平提高:如左图,不存在资本流动时,平均效用水平为CB,存在资本流动时平均效用为CA,比CB高出了BA部分;2资本流动与资本的边际产量:如右图,MN 和nm曲线分别表示投资国和受资国的资本边际产量曲线,在国际资本流动发生之前,投资国利用O1Q的资本生产O1MTQ单位产量,受资国则用O2Q的资本生产Q2mUQ 的单位产量;资本流动之后,投资国的产量为O1MPS,受资国的产量为O2mPS,国际资本流动使两国净产量增加ΔPUT;说明资本流动通过提高资本的边际产量从而增加了世界总水平产出;投资国国民收入增加了SPWQ,大于其产量损失SPTQ;受资国的收入也净增加了ΔPWU的面积;说明通过资本流动的自由化,在世界总产量增加的同时,投资国和受资国也得以分享这一经福利增加;2、 P172-174.作图并说明国际劳动力流动对劳动力流入国、劳动力流出国福利的影响,在图a中,在封闭的劳动力市场下,供求的均衡点为、均衡价格为、均衡劳动力供给量分别为A、F、M,图b中各均衡点分别为A'、F';M',两国工资水平差异为FF',则乙国的劳动力流向甲国,引起甲国劳动力价格降至F点,供给减少到M1,需求增加到M2;图b中劳动力供给移到S''供给量减少到M'1,新均衡价格F'下供给量增加到M'2,劳动力移到的损失和利益如上表所示;由表可知,在乙国或移民移出国是劳动力需求方受损,而供给方获利,该国的净利益为e;在甲国或移民移入国,劳动力的原供给方--甲国本土的工人受损,而雇主获利该国的净利益为b;整个世界净利益为b+e;第13章概念:P193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居民与世界其他国家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Pp207简述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类型及其含义;1周期性不平衡:是一国经济周期波动引起该国国民收入、价格水平、生产和就业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2结构性不平衡:是指当国际分工的结构或世界市场发生变化时,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产生的国际收支不平衡;3价格性不平衡:指一国货币增长速度、商品成本和物价水平与其它国家相比,如发生较大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是由于国内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引起的,一般直观地表现为价格水平的不一致;4收入性不平衡:是指由于各种经济条件的恶化引起国民收入的较大变动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2020/11/10
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等产量曲线 (isoquant curve)
等产量曲线, 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
下, 生产一种商品在一定产量下的
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
合的轨迹, 在这条曲线上的各点代
表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比例, 其中
的每一种组合比例所能生产的产量
都是相等的 2020/11/10
2020/11/10
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2020/11/10
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1.厂商的总收益函数为TR=100Q – Q2 ,总成本 函数为TC=10+6Q,求厂商最优产量
π(Q) = TR(Q) − TC(Q) = (100Q – Q2) – (10+6Q)
(dπ/dQ) = 0 ⇒ Maxπd
2020/11/10
图1-9
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四、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一)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
❖生产均衡: ❖消费均衡: ❖贸易平衡:
2020/11/10
Y C
Q
pw
O
X
图1-10
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三)封闭的相对价格差与国际贸易的发生
国际贸易的先决条件: 两国相对价格差异
PW = PWX/PWY PWX (XC- XP) = PWY(YP- YC) XC - XP: 一国过剩需求 YP - YC: 一国过剩供给
2020/11/10
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利润最大化原则 MR=MC
利润函数 π(Q) = TR(Q) − TC(Q)
π 利润
TR 厂商总收益
Q 厂商产量 TC 厂商总成本
利润极大化的必要条件是π对Q的一阶导数为零 (1) TR对Q的一阶导数就是边际收益MR (2) MC对Q的一阶导数就是边际成本MC所以 当MR=MC,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利润极大

《农业政策学》习题与答案解析

《农业政策学》习题与答案解析

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农业政策:指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内农业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规定的各种重大措施和行动准则。

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或局限性,对某些经济活动领域无法实施有效调节。

二、简答题:1、现阶段,我国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什么?①保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实现农产品供求的基本平衡,是农业政策的重要目标。

②保证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农民收入与农业生产的同步增长,是农业政策的根本目标。

③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

④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政策的长期目标。

2、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农业政策干预手段主要有哪些?主要有以下几种:面向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农业信贷服务政策;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农业教育和科技服务政策;土地资源和环境政策;农产品储备制度和政策;食物分配计划。

三、思考题:1、试分析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之间的关系?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是解决现代经济问题的两种主要手段,一般情况下,市场机制是有效且成本较低的手段。

但是,市场机制存在着无法解决社会目标问题,无法提供公共产品,带有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

因此,“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逻辑起点,也就是农业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

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接入社会经济生活,并不意味着要由政府完全取代市场,政策的应用也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消除市场机制的失灵。

农业自身特点和地位,决定了政府必须进行干预;但是,政府的干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力的问题,政府要积极主动采取政策措施。

第二章政策及其基本要素一、名词解释:政策目标:指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

政策手段:指实现政策目标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政策对象:指政策所要调动或约束的力量。

二、简答题:1、简述政策的基本特征。

政策的基本特征包括:相关性;超前性;时效性;广泛性;主观性;鲜明的政治性;有坚定的原则性和灵活的变通性;有权威性和实用性;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正效应与负效应的统一。

高中政治必修二 第2章第2节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练习(含答案)

高中政治必修二 第2章第2节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练习(含答案)

第二课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选择题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本质的特征是( )A.坚持共同富裕B.党的领导C.坚持公有制为主体D.政府科学宏观调控【答案】 B【解析】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合题意。

答案选B。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迫切要求政府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把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把该管的事不折不扣地管好。

这说明( )A.市场经济应该完全由市场自由调节B.市场经济应弱化政府的宏观调控C.宏观调控对资源配置具有决定性作用D.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应有机结合【答案】D【解析】题干中提到的政府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把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把该管的事不折不扣地管好,说明要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D项符合题意;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两只手”,市场经济不能完全由市场自由调节,A项观点错误;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科学的宏观调控,B项观点错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C项观点错误。

故答案选D。

3.2019年我国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继续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实施上述举措( )①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②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③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④旨在完善市场价格机制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①项符合题意;理顺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③项符合题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②项不合题意;材料与完善市场价格机制没有必然联系,④项不合题意。

答案选A。

4.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

证券投资学(第三版)

证券投资学(第三版)
鸟在手”,在确定的收益和“赌 一把”之间,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好处。所谓“见好就收, 落袋为安。称之为“确定效应”。
2、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 人会选择“赌一把”。称之为“反射效应”。
3、白捡的100元所带来的快乐,难以抵消丢失100元所带 来的痛苦。称之为“损失规避”。
4. 证券监管的对象和内容 证券监管的对象和内容是监管的核心; 对于信息披露和风险的监管将是证券监管的关键; 证券市场是由证券产品市场、证券服务市场和证 券信用市场三个子市场组成。
5. 证券监管手段 法律手段 经济手段 行政手段 自律手段
6. 证券监管体制 集中型证券市场监管; 自律型证券市场监管; 中间型证券市场监管。
1. 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 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产生于信用活动之中。金融创新是其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引发金融创新的原因:转嫁风险和规避监管。
2.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参与者 对冲者/保值者、投机者、套利者
3.金融衍生工具的功能 转移风险;形成权威性价格;调控价格水平;提高资产管 理质量;提高资信度;使收入存量和流量发生转换。
第四节 证券投资基金
1.证券投资基金的含义与性质 证券投资基金是指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 合证券方式。 性质:金融市场媒介;资金信托形式;有价证券 的范畴。
2. 证券投资基金的特点 集合理财、专业管理 组合投资、分散风险 利益共享、风险公担 严格监管、信息透明 独立托管、保障安全
3.证券投资基金的主要类型
政府债券—其特征为:自愿性;安全性; 流动性;免税待遇;收益稳定。
公司债券—公司债券的定义。公司债券的特征:风 险性大;
收益率较高;优先求偿权;一定的选择权。
金融债券—金融债券的定义及特征。 国际债券—国际债券的定义及特点:资金来源较广 泛;

徐高_ 高级宏观经济学入门导引

徐高_  高级宏观经济学入门导引
1 卢卡斯批评和微观基础.......................................................................................................3 1.1 一个简单模型............................................................................................................3 1.2 微观基础....................................................................................................................5
第 3 章 理性预期...........................................................................................................................13 1 Muth 的例子 ........................................................................................................................13 1.1 静态预期..................................................................................................................14 1.2 适应性预期..............................................................................................................15 1.3 理性预期..................................................................................................................16 2 对理性预期的再评述.........................................................................................................18 2.1 理性预期是什么,行为还是条件?......................................................................19 2.2* 理性预期是一个不动点........................................................................................20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301c284b-6ebf-11ec-89ae-7cb59b590d7d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西方经济学课后练习答案(宏观部分)主编:高鸿业目录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01第1三章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06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11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18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27第1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32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37第1九章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42第二十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46第二1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52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60第二3章西方经济学与中国65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在微观上是合理有效的,而在宏观上是不合理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构成整体经济的单一经济主体的最优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核心理论是不同的。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分析都围绕着价格机制的运行进行,而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分析都围绕着国民收入进行-0-j、 c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收入(产出)的决定被执行。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为主要分析和研究方法。

ap微观经济第二单元知识点

ap微观经济第二单元知识点

ap微观经济第二单元知识点Microeconomics is a branch of economics that focuses on the behavior and interactions of individuals and firms within the economy. It studies how households and businesses make decisions regarding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how their behaviors affect prices, quantities, and the overall market equilibrium.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着重研究经济体系中个人和企业的行为和互动。

它研究了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资源分配的决策,以及它们的行为如何影响价格、数量和整体市场均衡。

One of the key concepts in microeconomics is the theory of supply and demand. This theory explains how the interaction of buyers and sellers in a free market determines the price of goods and services. When demand exceeds supply, prices tend to rise, while when supply exceeds demand, prices tend to fall. This delicate 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s what allows markets to efficiently allocate resources and goods.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关键概念是供求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他受到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去达到一个同他的盘算不相干的目的。

亚当·斯密《国富论》宏观经济学应该建立在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之上。

整个社会的行为必须建立在个体行为加总的基础上。

凯恩斯最初创造的宏观经济学并不是建立在个体行为的基础上的,是空中楼阁。

近年来,经济学家越来越对缺乏微观基础的宏观经济学忐忑不安,认为宏观经济学应当建立在坚实的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

2.1个人经济:生产、消费与闲暇从最简单的经济形态开始。

这是由与世隔绝的个人组成的经济。

鲁宾逊(Robinson Crusoe)漂流记。

鲁宾逊必须作出若干基本决策。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就是鲁宾逊漂流记的中国版。

生产函数在桃花源中,每个人都必须劳动。

劳动、土地、肥料是投入,粮食是产出。

把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用函数来表示。

暂且忽略土地等,假定只有一种投入 劳动。

生产函数:y=f(L) (2.1)式中,L表示劳动投入,y表示产出, f表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函数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更具体的数学形式来表达。

图2-1 生产函数和边际产品yf(L)531 2 LMPLL我们把每一单位劳动所生产的产出称为劳动的边际产品(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 MPL)。

在很多情况下,劳动的边际产品是递减的。

在函数是连续的情况下,生产函数在某一点的斜率,就是该点的边际产品。

当技术水平提高时,每一单位劳动投入对应的产出增加了,生产函数就向上移动。

相应地,劳动的边际产品曲线也向上移动。

当社会上有很多个人时,假定每个人都一样,把每个人的生产函数加总,原则上就可以得到全社会的生产函数。

消费与闲暇的决策假定产品不能储存,因此陶渊明必须消费掉他所生产的每一斤粮食,消费量等于生产量。

再假定消费是效用(utility)的源泉之一。

效用: 物品或服务满足人们需要的能力,人们对这种满足的主观评价和感受。

闲暇也是效用的一个来源。

陶渊明需要作出选择:把多少时间用于劳动,多少时间用于闲暇。

劳动越多生产从而消费的产品越多,但闲暇的时间越少。

消费的产品越多,牺牲的闲暇越多,反过来闲暇越多,牺牲的可供消费的产品越多。

我们可以把这一决策用效用函数来表示:u=u(c, L) (2.2)式中,u-效用量,c-消费量,L-劳动量。

效用量随消费量的增加而增加,随劳动量的增加而减少。

这个效用函数有两个约束条件,一个是时间,一天24小时,劳动时间越多,闲暇时间越少。

另一个约束条件是现有的生产技术,给定生产技术,能够生产的全部产品,就是全部的消费。

相对于每增加一单位消费所带来的效用,闲暇越多每增加一单位闲暇所带来的效用越少。

图2-2 工作与消费的无差异曲线c u2u1u3∆c3∆c2c0∆c1曲线上的工作与消费的组合的效用是一样的,个人对这条曲线上的每一点感到没有什么不同,因此这条曲线被称为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

这条无差异曲线是向上弯曲的。

个人每增加一单位工作量,需要更多的消费量才能使效用维持在同一水平上。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表示牺牲1单位闲暇所需要补偿的消费量。

图中比u1高的曲线u2表示更高的效用水平。

无差异曲线向上移动时效用增加,向下移动时则减少。

无差异曲线和个人的感受有关,其形状是因人而异的。

无差异曲线只代表个人虚拟的主观评价,消费的现实可能性来自受现有生产技术制约的生产能力,这可以生产函数表示。

图2-3 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函数:工作与消费决策c u3u2u1f(L)c*EL* L生产函数的斜率表示增加1单位工作量所增加的产量,即劳动的边际产品(MPL)。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表示增加1单位工作量所需要补偿的追加的消费量。

在工作量很小时,生产函数的斜率大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这时增加工作量所增加的产量大于补偿闲暇所需要的消费量,理性的人应当增加工作量;反之,当生产函数的斜率小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时,增加工作量所增加的产量不够补偿牺牲闲暇所需要的消费量,个人应当减少工作量。

只有当两条曲线的斜率相等时,才达到了最大的效用水平。

只有当生产函数与可能达到的最高的一条无差异曲线相切时,才达到了最高的效用水平。

生产函数平行向上移动时,给定劳动投入量,产量增加。

这代表收入的增加,称为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

收入增加时,消费量增加,闲暇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取决于无差异曲线的形状。

收入增加时消费量增加,称为正常品(normal goods)。

正常品是收入增加时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当收入增加时需求量减少的物品称为低档品(inferior goods)。

生产函数向上变动时,消费增加,但它们对工作量(即负的闲暇)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随着生产率的提高,人们享受更多的消费和闲暇,当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时,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的替代效应基本抵销了收入效应,消费上升而工作时间基本保持不变。

2.2 市场经济: 消费者与生产者决策2.2.1 消费者决策进入一个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市场经济,如第1章循环流程图所示。

预算约束线饭票和电话卡。

假定不能向同学借钱或向家长要钱。

一个痛苦的抉择。

假定某大学生每周奖学金120元,饭票每张20元,电话卡每张30元。

图2-4 预算约束线饭票6 A1.5 DE H3 4 8 电话卡图中,线上每一个点都表示花光所有钱的购买的组合。

这条线表示在两种消费之间分配120元奖学金的所有可能。

这条线被称为预算约束线(budget constraint)。

这条预算约束线的方程式是20f+30d=120,式中,f表示饭票的数量,d表示电话卡的数量,20和30分别为饭票和电话卡的价格,120是总收入。

一般地,预算约束线可以用下式表示:p1q1+p2q2=Y式中,p1,p2分别表示第1第2种商品的价格,q1,q2分别表示两种商品的数量,Y表示总收入。

预算约束线的形状由两类因素决定。

首先,收入的增加使可供选择的范围扩大,使预算约束线向右平移。

其次,价格的变动使预算约束线转动。

无差异曲线预算约束线表示给定收入和价格时消费者的可能选择,消费者如何选择还要取决于她的偏好。

老朋友无差异曲线。

这里我们用它表示两种消费品之间的关系。

无差异曲线上的点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

每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所有组合都给消费者带来同样的效用,因此对消费者来说是无差异的。

比较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位置越高越好。

不同的无差异曲线永不相交,因为如果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一点优于另一条曲线上的一点,根据无差异曲线的性质,这条曲线上的所有各点就一定优于另一条曲线上的每一点。

如果消费者对这两种物品的态度都是越多越好,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就是负的。

这表示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运动,一种物品数量的增加必须以另一种物品数量的减少为代价。

无差异曲线的形状是向内凸的。

图2-5 无差异曲线饭票u3u2u1电话卡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两种物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表示为换取一单位某种物品愿意放弃的另一种物品的数量。

预算约束线的斜率是总支出不变的情况下,再获得一单位某种物品,市场要求消费者必须放弃的另一种物品的数量。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表示的是用一种物品交换另一种物品的主观愿望,预算约束线表示的是给定支出量和价格条件下的客观约束条件。

预算约束线的斜率等于两种物品的价格比。

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放在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图2-6 消费者的选择饭票q1*q2* 电话卡她的最优决策就是在预算允许的范围内,找到一条最高的无差异曲线。

最优的物品组合就是这条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相切的那一点(q1*,q2*)。

在这一点,预算约束线的斜率等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消费者最优选择的必要条件是:消费者选择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物品的价格比。

(∂u/∂q1)/(∂u/∂q2)=p1/p2(2.3)式中,(∂u/∂q1)和(∂u/∂q2)分别表示物品1和物品2的边际效用,p1和p2分别表示两种物品的价格。

在任何不满足这一条件的点,消费者都可以增加或减少两种物品的消费量来达到更高的效用。

包括金融资产的预算约束债券(bond)是一纸借贷契约。

债券是在未来某日支付(或分期支付)本金(借款数额),并按固定利率定期支付利息的书面承诺。

令b t为一个家庭在t期拥有的债券数额(以人民币表示),R为利率。

假定债券的偿还期限为t期,在t期家庭支付利息Rb t-1和本金b t-1。

家庭在t期的金融资产总额是货币和债券之和,m t+b t。

假定社会上所有的商品都是相同的,家庭在t期在市场上出售商品y t,商品价格为P,这样家庭出售商品的收入为Py t。

家庭从市场上购买消费品的数量为c t,消费支出数额为Pc t。

包括金融资产的家庭预算约束可以用下式来表示:Py t+b t-1(1+R)+m t-1=Pc t+b t+m t (2.4)等式左边是家庭的资金来源,包括出售商品的收入,上期债券收到的本金和利息,和上期保持下来的货币存量。

等式右边是资金使用,包括本期的消费支出、债券持有量和货币持有量。

生产者决策企业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生产要素(例如劳动和资本),从事生产活动,在产品市场上出售产品,获取利润(profit)。

总利润是总收入(revenue)与总成本(cost)之差。

这样定义的利润被称为经济利润,它与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会计学定义的利润是不同的。

区别在于,按经济学的定义,成本包括所有成本,包括任何由企业家自己所提供的资本、劳动和其他投入品的机会成本。

会计学定义的成本不包括业主的正常收益。

按经济学定义,业主的正常收益计入成本。

经济利润是超过正常利润的利润。

多数经济分析假设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使利润最大化(profit maximization)。

企业要作出两大决策。

一个是选择要素的投入量,雇用多少劳动力,使用多少资本。

另一个是选择产量,生产多少产品。

这两大决策涉及产品和要素的价格。

企业的决策就是决定其产品的售价、要素的购入价、产品的产量和要素的使用量。

企业的决策受到两大制约。

一个是技术约束,它由生产函数来表示。

另一个是市场约束,即其他企业和消费者对该企业所采取的行为。

我们在本节集中关注技术约束。

我们首先讨论企业的要素投入决策。

假定:要素市场是竞争的,要素价格由要素市场的供求决定。

(曼昆图3-2)假定企业是竞争性的,它对产出和要素市场的价格都没有任何影响力。

这是因为该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市场上有众多的竞争者。

因此企业把产出和要素价格作为给定。

假定企业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劳动L与资本K来生产产品,企业的生产函数是y=f(L,K) (2.5)企业以价格p出售自己的产品,以工资w雇用工人,以利率r租用资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