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第三讲
《文学概论》讲义课程资料
象征型文本是以暗示方式披露隐含的哲理的文本,它的特征是暗示性、说理性、待解性。
三、文学文本的多元呈现。(p63自学)
再现与表现的互渗;再现与象征的互渗;表现与象征的互渗。
四、文学文本的文化类型。
1、高雅文化文本。(例子p66)
它是体现知识分子的个体理性沉思和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的文学文本,特征是语言形式创新,社会关怀,个性化趣味。
如果我有翅膀,我要从天堂飞下来看你。
我有翅膀吗?..没有。
所以,很遗憾。我从此无法再看到你。
如果把整个浴缸的水倒出,也浇不熄我对你爱情的火 。
整个浴缸的水全部倒得出吗?..可以。
所以,是的。我爱你...
“如果”模式是虚拟的逻辑,不符合现实逻辑,但是却很感人至深。
第二节文学媒介的作用(自学)
第四讲文学语言
第一讲文学与文学理论
学习目标
1、掌握文学理论的含义。
2、了解文学理论的当前特征。
3、懂得如何学习文学理论。
一、从文学到文学理论
文学对于读者来说都不陌生,我们一起不妨来看看牛汉(1923-2013)写作的诗歌《夜》(1997):
关死门窗
觉得黑暗不会再进来
我点起了灯
但黑暗是一群狼
还伏在我的门口
听见有千万只爪子
二、媒介优先
1、文学文本呈现于文学媒介(竹简、帛、纸)
2、文学写作在媒介基础上实现(毛笔、钢笔、宣纸、电脑)
3、文学媒介凸现文学文本的审美形态(P79口头文学,网络文学”打酱油、粉丝”)
三、文学媒介的历史演变
1、口语媒介:简便快捷、身体语言和原始礼仪相结合、真切生动、不易保存。
例如: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做弹弓,飞土是弹丸,打猎物”
高中一年级语文上册文学概论课件
文学批评的标准
包括作品的审美价值、思想深度 、文化意义、社会影响等方面, 不同标准对应不同的评价方法和
价值取向。
经典文学作品评析
《红楼梦》
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形象的 刻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衰落和人性 的复杂;其诗词歌赋和艺术价值也为 后人所称道。
《巴黎圣母院》
通过卡西莫多、艾斯梅拉达等人物形 象的塑造,表现了美与丑、善与恶的 对比和人性的复杂性;其建筑风格和 历史背景也为读者所惊叹。
《骆驼祥子》
中国作家老舍的现实主义作品,描写城市贫 民的生活与奋斗。
文学作品阅读的心理效应与价值
拓展视野
陶冶情操
阅读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可以拓展读者 的视野,了解不同文化、时代和社会背景 。
文学作品具有审美和艺术价值,阅读可以 陶冶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
激发想象力
增强情感体验
文学作品通过虚构和想象,激发读者的想 象力,开拓思维空间。
诗歌创作的定义和特点 诗歌创作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
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诗歌创作的步骤和实例分析
文学创作思维拓展与训练方法
文学创作思维的概念和 重要性
文学创作思维训练的步 骤和实例分析
01
02
03
文学创作思维拓展的方 法和途径
04
文学创作思维在写作中 的应用和实践
谢谢
THANKS
五四新文化运动
反对封建文化,提倡民主科学 ,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具有重 要影响。
京派文学
代表人物沈从文等,作品注重 表现乡土文化和人情世态。
伤痕文学
代表人物刘心武等,反映文革 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们内心的 痛苦。
西方文学流派与思潮概述
文学理论课程讲义
文学院文学理论课程讲义简编(一)倪思然(按照知识点和问题点内容的重要性,从最重要到最次要,依次分为重点掌握、一般掌握、简要了解、粗略浏览四个层次)第一讲课程导语基本概念1.文学理论(粗略浏览):文学理论(也称:文学概论)是有关文学的产生、作家特征、作品内容构成、创作过程、艺术技巧、读者欣赏、批评和文学发展的基本理论的概述和简论。
文学理论亦可称作文学原理,是对文学活动的最基本的、最一般的、最简要的概括与说明。
文学理论一般包括如下内容:什么是文学,什么是作品,作家如何创作,读者如何阅读,文学批评如何进行,文学如何发展这样几个大问题。
2.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结合课本P5~6,一般掌握,准备大题):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文学和文学活动。
具体而言有以下内容:(1)文学作为独特的艺术门类。
文学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
(2)文学作为一种活动存在。
文学活动,即从事文学的活动,具有多个环节,包括:生活、作家、作品和读者等要素。
A.文学活动的基本过程:①社会生活是文学的源泉;②作家根据生活体验,创作出文学作品;③作品经过读者的阅读和再创造,或经由批评家的评论。
B.文学活动的两个层面: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文学价值——文学消费C.文学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此处依据马克思的学说:文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在文学活动中,人把自身的肉体的特别是精神的力量都投入其中,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出了自己的力量。
3.文学理论的应有品格(结合课本P6~9,粗略浏览):(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文学实践就是文学创作实践活动和文学鉴赏实践活动。
文学理论总是随着文学活动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从文学实践中来,并接受文学实践的检验。
(2)文学理论的人文性“人文”(humanities, 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 “人”),狭义的“人文”是关于人类价值和文明教化的学科知识。
广义的“人文”是指对于人区别于动物需要的基本关怀,即充分肯定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
文学概论 第三章一二节
2.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过程) 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 一。“合目的性”就是人的活动是有意识、 有计划、有目的活动。“合规律性”就是 符合自然的规律和人的规律,即“人的尺 度”与“物的尺度”的统一。 人的生活活动体现着人的自觉意识。文学 活动就是一种合目的合规律的自觉能动的 创造,是全面性的生产,是感性与理性的 共同作用,是先天与后天的共同结果全面 表现了人的本质特性。
第三章 文学活动论
运动 维持生命本能 自由自觉 物质性生活活动 活动-生命活动 生活活动 文学活动 精神性生活活动 审美 质 生物 人类 其他艺术
文学是人的一种精神性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 的对象化,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活动。文学 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的人。
第一节 文学是一种活动
第二节,反映是能动的创造,创造是文学的 生命。 中国古代文论都重视作者的作用。作品是作者创造的 产物,既是情感的产物,又是认识的结果。“诗言 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乐也,人之情所 不免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气之动物, 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贾岛);“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唐朝 卢延让)。 西方文学理论中,古典文艺理论强调模仿与再现,浪 漫主义思潮中,强调作者的决定作用,认为文学是作 者心灵的表现,作者对作品的意义有生成的作用,文 学创造能力来于作者的“天才”。华兹华斯认为:诗 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福科关注作者在文本中的“出现”与“消失”,不是 “出席”而是“缺席”,是表示社会中某些话语的存 在、传播的运作的特征。
《文学概论》第三章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
• 小结
–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 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阿多诺 –这种双重属性存在于其特有的具 体语言组织所形成的话语蕴藉之中, 通过话语蕴藉显现出来
阿多诺
艺术的本质是双重的:一方面, 它摆脱经验现实和效果网络即社会;另 一方面,它又属于现实,属于这个社会 网络。于是直接显示出特殊的美学现象: 它始终自然地是审美的,同时又是社会 现象的。
附录:
“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 法式,谓之文学。” —— 章炳麟:《国故论衡· 文字论略》 韦勒克、沃伦论文学研究和文明史研究 “文学研究不仅与文明史的研究密切相关, 而且实在和它就是一回事。在他们看来,只要 研究的内容是印刷或手抄的材料,是大部分历 史主要依据的材料,那么,这种研究就是文学 研究。”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第三章 文学与审美
第一节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
一、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 审美意识形态
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 其集中形态是人们的文学、音乐、戏剧、绘画、 雕塑等艺术活动。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要在具体的语言 组织中显示特定社会生活的种种情状。
• 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
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
“‘纯’意识形态原则上是不存在的。 意识形态只有在各种具体的表现中——作 为哲学的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律 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 态——才会现实地存在。” ——阿· 布罗夫:《美学:问题和争论》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看起来只是 一次远离社会生活的个体审美事件,但归 根到底总是与某种思想、观念、意识联系 在一起的。
(三)19世纪以后,文学审美含义的发展阶 段 1、文学研究的对象更多限制在具有审美性质 的文学作品中。 2、黑格尔强调艺术的心灵化,建构了一个空 前完整的艺术理论体系,论述各种艺术门 类,奠定现代艺术的分类体系。 3、韦勒克和沃伦合著《文学理论》,把文学 的基本特征概括为虚构性、创造性和想象 性。
民间文学概论讲义
民间文学概论授课大纲第一讲导论一.民间文学的定义二.民间文学的创作主体三.民间文学的范围四.民间文学的性质第二讲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一.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二.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三.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特征四.民间文学的变异性特征第三讲民间文学的价值及其与作家文学的关系一.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与多重价值1.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2.民间文学的多重价值二.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1.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哺养2.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第四讲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搜集、记录与整理一.田野作业的形式与规则二.田野作业中的全面搜集三.田野作业中的忠实记录四.田野作业资料的整理与科学写定第五讲神话一.神话界说与起源二.神话分类三.神话的基本特征四.神话的价值及其研究第六讲民间传说一.民间传说概说二.民间传说的分类三.民间传说的特征四.民间传说的价值及其研究第七讲民间故事一.民间故事的界定与分类二.民间故事的特征与价值三.故事家与民间故事的传承四.民间故事的研究问题与故事学研究方法第八讲民间歌谣一.民间歌谣的概说二.民间歌谣的分类三.民间歌谣的艺术特征与功能四.歌俗、歌节与歌手第九讲民间叙事诗一.民间叙事诗的概念二.民间叙事诗的分类三.民间叙事诗的特征四.民间叙事诗的研究第十讲史诗一.史诗的定义与意义二.史诗的分类三.史诗艺人与史诗传承第十一讲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一.谚语二.谜语三.歇后语第十二讲民间说唱一.民间说唱概说二.评书与评话三.快书与快板四.相声第十三讲民间小戏一.民间小戏的概念、类型与源流二.民间小戏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三.民间道具戏第十四讲民间文学研究一.国际性的学术研究领域二.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学术流派及其方法三.民间文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一参考文献1.《民间文学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2.《民间文学作品选》(上、下),高等学校民间文学教材编写组,上海文艺出版,1980。
文学概论PPT精品课程课件全册课件汇总
米歇尔·福柯 Michel Foucault
1926—1984
❖ 3、作品:是文学活动的中介,文学 所反映的世界和文学所表达的情感终
究要在作品中显现出来。
❖ 作品与现实的差异
➢ 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 层的意蕴
——亚里士多德:《诗学》
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公元前384—公元前 322
艺术模仿论之西方传统
奥尔巴赫(Erich Auerbach)
一个(《荷马史诗》)是详尽的描述,着墨均匀, 各部分连接紧密,表述自如,发生的一切均在幕前, 一目了然,在历史发展和人类问题方面有局限;另一 个(《圣经》)是突出几个部分,淡化其他部分,支 离破碎,未完整表达的东西具有强烈的作用,后景化, 含义模糊,需要诠释,世界历史的要求、历史观念的 形成及问题的深化。
活或社会现实。
❖ 世界的含义
➢ 主观世界 ➢ 客观世界 ➢ 社会世界 ➢ 超验世界
❖ 艺术模仿论
➢ 文学活动是一种意识反映行为 ➢ 立论观点: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者世界的模仿
❖ 中西模仿论传统
➢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尔巴赫 ➢ 《周易》、司马迁、刘勰、荆浩、叶燮、白居易、
梁启超
艺术模仿论之西方传统
❖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
➢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
➢ 该书基本主题是嘲讽 时政。作者自称该书 是“使世人烦恼而不 是供他们消遣”
➢ 今天,人们把它作为 儿童文学作品
斯威夫特 Jonathan Swift
文学概论(目录知识点统)
《文学概论》(突击概略)(复习总纲)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1、文学四要素2、文学活动二、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六种文学观念:(再现、表现、实用、独立、客观、体验)说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1、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2、文学的观念与文学本身的演变:四、文学的界说1、文学的定义:2、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一、文化概念:1、广义的文化概念:2、狭义的文化概念:3、符号化的文化概念:二、文学的文化意义: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2、叩问人的生存意义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4、憧憬人类的未来5、学习语言文化三、文学文化意义的发现1、“品质阅读”2、“价值阅读”四、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1、文学源于生活2、文学改造生活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1、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的条件2、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三、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1、审美意识形态历史生成与理论概括2、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第四节: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一、经验、体验与文学1、经验与体验2、体验与文学二、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1、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2、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第一节:文学文本一、文学文本概念1、文本2、文学文本3、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二、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1、中国古代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2、西方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3、文学文本层面第二节:文学语言组织一、文学文本的语言性1、文学文本以语言的方式存在2、文学中的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3、语言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方式——言语二、文学语言组织1、文学语言组织是一种语言性构造2、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3、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第三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一、语音层面1、语音层面的作用2、节奏3、音律二、文法层面1、词法2、句法3、篇法三、辞格层面1、比喻和借代2、对偶和反复3、倒装和反讽第四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一、内指性二、音乐性三、陌生化第一节:文学形象一、文学形象的系统性1、艺术世界的有机性2、不同性质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二、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1、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2、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3、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4、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第二节:文学典型一、典型论的发展及争论1、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阶段2、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1、典型的特征性2、典型的丰厚历史意蕴3、典型的艺术魅力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典型环境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第三节:文学意境一、意境论的形成和意境的界说1、意境论的形成2、意境的界说二、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1、情景交融2、虚实相生3、生命律动4、韵味无穷三、意境的分类1、刘熙载分类法2、王国维分类法第四节:文学象征意象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文学意象1、意象的四种含义2、“表象之象”与“审美意象”二、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1、哲理性2、象征性3、荒诞性4、求解性三、象征意象化的原则与方法1、以荒诞的幻象表达意念的真实性2、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最佳的象征意象组合3、“意象应合”的原则四、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1、语言式象征意象2、符号式象征意象第一节: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一、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1、传统叙事理论2、现代叙事学二、叙事与叙事作品1、叙事的意义2、叙事作品三、叙事的层面1、故事内容与故事叙述2、叙事的三个层面第二节:叙述语言一、叙述时间1、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2、叙述时间中的时距、次序和频率二、叙述视角1、第三人称叙述2、第一人称叙述3、第二人称叙述4、叙述视角和人称关系三、叙述标记1、叙述标记与写作意图2、叙述标记与人物性格塑造第三节:叙述内容一、故事1、事件2、情节3、情景二、人物1、“扁平”人物2、表意型人物3、“圆形”人物4、典型人物5、“性格”人物三、行动1、叙述功能研究2、叙述逻辑研究第四节:叙述动作一、作者、隐含的作者与叙述者1、真实的作者和隐含的作者2、隐含的作者和叙述者二、叙述声音1、现在叙述者2、隐在叙述者三、接受者与真实读者1、接受活动的参与者2、叙述者与接受者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一、抒情作品的内涵1、抒情作品以情感为本位2、抒情作品的内涵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1、情感的特点2、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三、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1、广义情感与狭义情感2、日常情感与艺术情感第二节:抒情作品与抒情一、抒情的本质1、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2、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3、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二、抒情的原则1、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2、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3、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4、抒情的一般原则三、抒情的途径1、以声传情,声情并茂2、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四、抒情的策略1、抒情的语法策略2、抒情的修辞策略五、抒情的传统1、抒情传统的形成2、不同的抒情传统第三节:抒情作品的特征一、题材与结构特征1、题材特征2、结构特征二、意象与主题特征1、意象与主题特征2、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例示3、原型意象、抒情母题与创新意识三、文体特征1、文体的美学内涵2、抒情诗的特征3、抒情小品的特征第一节:风格的诸种理论一、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二、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三、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四、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第二节:文学风格的内涵一、风格的定义二、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1、创作个性界说2、创作个性转化为文学风格三、文学风格与言语组织1、文体三层面2、语言的编码、词语的分布与文学风格第三节: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与特征一、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1、文采2、情调3、气势4、氛围5、韵味二、文学风格的特征1、文学风格的独创性2、文学风格的稳定性3、文学风格的多样性第四节: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与审美价值一、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二、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第五节:文学风格与文化一、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二、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三、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四、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第一节:文学创作的主观条件一、作家的文化修养二、作家的独特素质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一、文学创作的主体二、文学创作的客体三、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第三节:创作心理要素一、艺术直觉1、艺术直觉与认知艺术直觉的异同2、艺术直觉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二、艺术灵感1、艺术灵感的特征2、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的异同三、艺术情感1、艺术情感的特征2、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四、艺术想象1、艺术想象的特点2、艺术想象的类型五、艺术理解1、艺术理解与创作目的2、艺术理解与选材3、艺术理解与构思过程第四节:文学创作过程一、创作动机1、创作动机的构成2、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影响二、创作冲动1、创作冲动的特性2、创作冲动的心里构成3、创作冲动的激起三、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1、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2、艺术构思3、艺术传达4、修改与润色第一节: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一、消费是文学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1、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2、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异同二、文学消费与传播1、文学传播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2、文学传播发展三阶段三、文学消费的主动与被动1、购买、占有阶段的主动与受动2、阅读、欣赏阶段的主动与受动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第二节:文学接受及其主客体条件一、文学接受者的素质1、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2、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3、接受者的审美能力二、作为主体条件的接受心理1、接受者的兴趣2、接受者的审美心态3、接受者的对话愿望三、作为客体条件的文学作品1、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求2、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3、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第三节:文学接受过程一、期待视野与预备情绪1、期待视野2、预备情绪二、接受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1、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2、审美心理结构的应对方式——同化与顺应三、召唤结构与接受的创造性1、召唤结构2、接受者的创造性阅读与理解第四节:文学接受效果一、审美效果与文学功能1、精神的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2、情感的宣泄、补偿与升华3、认识空间的拓展4、人格境界的提高5、审美能力的提高二、心灵沟通与社会交往1、心灵共鸣与文化认同2、社会交往第五节:文学批评一、文学批评的意义1、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2、文学批评对接受者的影响3、文学批评对社会的影响二、文学批评的方式1、审美体验2、理性分析3、价值判断三、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方法1、中国古典的批评方法2、西方当代的批评方法3、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第一节:文学的发生一、文学的发生1、模仿说2、巫术说3、游戏说4、劳动说二、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1、劳动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2、原始艺术与劳动生活的关系3、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是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第二节: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1、社会发展为文学内容发展提供基础2、社会发展为文学形式发展提供动力3、社会发展影响文学发展的机制二、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1、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2、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不平衡的表现形式第三节:文学自身发展状况一、文学的自觉1、从不自学到自觉2、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3、文学发展中的革新与创造4、文学发展中对其他民族文学的借鉴和吸收二、文学体裁的形成与发展1、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的形成2、当代文学体裁的变异第四节:文学思潮与流派一、文学思潮1、文学思潮的涵义2、文学思潮的产生3、文学思潮的特点4、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二、文学流派1、文学流派的界定2、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3、文学流派的产生4、文学流派的特点。
文学概论课件
一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1.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文学属于社会意识形式,而社会意识形式又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部分,上层建筑、意识形式最终为经济基础所制约,同时又反过来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
而文学的本质,就在这一特定的位置上得到界定。
所谓经济基础,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程度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与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相应的分配关系、交换关系等;所谓上层建筑,是指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所谓社会意识形式,是指人类社会一切精神活动的总和,包括政治观点、法律观点,以及哲学、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等。
2.文学受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之一的文学,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形成和发展归根结柢是受到经济基础制约的,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制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着文学艺术的内容。
从文学的题材来看,一定时代的文学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的面貌和性质,最终是为经济基础所制约的,因此由于经济基础的不同,在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便有不同的生活内容,也就有不同的文学内容。
其二,文学艺术的演进,归根到底也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的。
例如,没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就不会有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我国两汉文化和魏晋南北朝文学艺术的繁荣,则是同取代了奴隶制度的封建制度的巩固分不开的。
其三,从文学的样式和类型来看,它们的产生、演变和衰亡都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
神话史诗宋词3.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学又反作用于经济,具有相对独立性反作用表现在三:(1)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如对封建王朝歌功颂德的作品,通过维护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来达到。
(2)对经济基础起破坏和瓦解的作用,如历代被统治阶级诬为“诲盗诲淫”之作品,如《红楼》《西厢》《水浒》等。
(3)在破坏旧的经济基础的同时又促进新的经济基础的建立和发展。
文学概论(姚文放版)
(4)‚作品‛与‚欣赏者‛的关系。 这一关系要求文学理论必须研究这样一些 问题:文学鉴赏的性质和作用如何,文学鉴赏 条件和过程如何,文学鉴赏的一般规律如何, 怎样看待文学鉴赏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现象;文 学批评的性质和作用如何,文学批评的标准如 何,文学批评有哪些类型、模式和文体,批评 主体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等等。这些问题又构 成了文学接受论(广义)的内容。
我们将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分为十章,即: 第一章 文学本质论;第二章 文学特征论; 第三章 文学功能论;第四章 文学发展论; 第五章 文学创作论;第六章 文学风格论; 第七章 文学作品论;第八章 文学语言论; 第九章 文学鉴赏论;第十章 文学批评论。 从第一章到第四章涉及‚作品‛与‚世界‛的关系; 第五章、第六章涉及‚作品‛与‚作家‛的关系;第 七章、第八章涉及‚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关系;第九 章、第十章涉及‚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思考题
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 . 文艺学包括哪几个分支?文学理论在其中居于何 种位臵? 3 . 文学理论主要包括哪四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是为 哪四种关系所决定的? 4. 文学理论与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 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关系如何? 5.文学理论的方法体系分哪几个层次?试举一种专 门方法加以说明。
第二节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肯定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这就将文学以 及其他意识形态(哲学、道德、宗教等)与经济基 础以及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区别开来,这同时也就 指出了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共同本质,在一般性 的层面上对文学本质作出界定;而肯定文学是一种 审美意识形态,则是进一步将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 (哲学、道德、宗教等)区别开来,指出了文学不 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独特本质,在特殊性的层面上 对文学本质作出界定。
《文学概论》第一章第三节 课件
互文性 克里斯蒂娃:互文性表示一个(或几个)符号系统与另一个符号 系统之间的互换;按照这种方式,一词多义现象也能被看成符号 多价性,即依附于不同的符号系统的结构。 江为: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王士朋誉之为千古绝唱:“暗香和月人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
2.语言的文化意义 (1)语言观念的历史演变 什么是语言? 工具论语言观:语言是工具。
列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斯大林: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 达到互相了解。
文化语言观: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卡西尔《人论》:人是符号的动物。 拉曼·塞尔登:意识到语言是建构性(constructed)的而非传达 思想的工具,这是现代批评的特点。
(3)语言的先在性影响了人的感觉与思维,从而限制了个体感受 和思想的形成。 禅宗: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尽是死门,俱非活路。 鲁迅:《狂人日记》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 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 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七年四月二日识。 一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 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 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2)审美体验、感悟、情感等等,难以言说或言说不尽。 庄子: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 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 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文学概论课件
教育价值:文学作品通过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等手段,对读者进行思想教育、道德引导和文化 传承,培养读者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娱乐价值:文学作品以其生动的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吸引读者 并带给读者娱乐和放松的感受。
文学的发展历程
古代文学
起源:古代神话、传说 早期文学形式:诗歌、歌谣 文学发展:《诗经》、《楚辞》等 古代文学特点:注重韵律、语言简练、寓意深刻
背景:中世纪欧洲社会政治、经济、 宗教的变化
中世纪文学
特点:宗教色彩浓厚,世俗文学逐 渐兴起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代表作品:《神曲》、《骑士传奇》
代表作家:鲁 迅、郭沫若、 茅盾、巴金、 老舍等,他们 的作品对中国 现代文学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
影响
文学特点:现 当代文学具有 跨时代的意义, 作品内容丰富 多样,形式新 颖,具有强烈 的时代感和批
判精神
文学创作的过程
构思与灵感
文学创作前的思 考与酝酿
灵感的来源与获 取
创作过程中的思 维活动
构思与灵感在文 学创作中的重要 性
文学的影响与启迪
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水平
启示人生,引导价值观塑造
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明交流
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文学与音乐
文学作品中的音乐描写 音乐作品中的文学内涵 文学与音乐的相互影响 音乐与文学的异同点
文学与绘画
两者关系:相互 影响、相互渗透
表现形式:绘画 通过色彩、线条 等视觉元素呈现, 文学通过语言、 文字等手段表达
自考《文学概论》第三章文学形象体系教学课件
类型说。
• 18世纪后,形成了个性典型现占主 导的时期。
• 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 观强调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 (二)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
• 1、解放后到八十年代,始终没有跳出 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格局,有明显的庸 俗社会学和机械唯物论的倾向。(二 元论)
第三章文学的形象系统
• 第一节文学形象 • 第二节文学典型
• 第三节文学意境
• 第四节文学象征意象
•文本:
• 文学语言组织 • 文学形象 • 文学意蕴
•文学形象:
• 文学典型 • 文学意境 • 文学象征意象
第一节文学形象
• 知——写实形象——文学 典型:再现类、叙事类
• 情——抒情形象——文学 意境:表现类、抒情类
• 2、典型环境具有相对性。
• (1)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虽则都强 调典型性,但在具体的作品中两者 都不一定能达到同一个水平。
• (2)典型环境的相对性,即这一典 型人物同那一典型人物之间、典型 人物与一般人物之间相互成为对方 所处的典型环境。
(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 首先,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相互依存。 • (1)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 • (2)典型环境又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 • 其次,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不仅相互依存,
富有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 蕴的性格来满足人类“直观自身” 的审美认识的精神需求的。
• 1、特征:
• 是指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 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 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
• 从外延上看,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 节,一个场景;
文学概论知识点大全
一、文学是什么?文学是什么?……是什么使文学作品区别于非文学作品?……是否有些根本的、突出的特点是文学作品所共有的?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理论家们一直在努力探讨解决这个问题,但成效甚微。
究其原因也不难: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篇幅各有不同,而且大多数作品似乎与通常被认为不属于文学作品的东西有更多的相同之处,而与那些公认的文学作品的相同之处反倒不多。
以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为例,它更像一部自传,与十四行诗很少有相似之处;而罗伯特?彭斯的一首诗“我的爱就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则更像一首民谣,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也很少有共同之处。
提到文学,人们一般会想到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散文。
但若追问:文学=文学作品?则需要认真考虑。
一是没有作品诞生的艺术构思,是否也是一种文学活动?二是如果作者写完的小说、诗歌等作品没有人看,它还是文学作品吗?是否会被当作废纸?横向的差异性很大。
纵向(历时性)来看,文学观念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变迁。
“如今我们称之为文学的是二十五个世纪以来人们撰写的著作,而文学的现代含义才不过二百年。
1800年之前,literature这个词和它在其他欧洲语言中相似的词指的是“著作”,或“书本知识”。
(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说:(《镜与灯》)“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素,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论总会在大体上对这四个要素加以区辨,使人一目了然。
第一个要素是作品,即艺术产品本身。
由于作品是人为的产品,所以第二个共同要素便是生产者,即艺术家。
第三,一般认为作品总得有一个直接或间接地导源于现实事物的主题——总会涉及、表现、反映某种客观状态或者与此有关的东西。
这第三个要素便可以认为是由人物和行动、思想和情感、物质和事件或者超越感觉的本质所构成,常常用“自然”这个通用词来表示,我们却不妨换用一个含义更广的中性词——世界。
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
作品为他们而写,或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
王一川《文学概论》讲义[001]
王一川《文学概论》讲义导论:文学研究有什么用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程的属性、定位;2.了解文学研究与本课程的关系;3.思考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一、社会有什么用?无用与无价无力与有力面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不断变化,看来无用的文学却可能承担起人的生存体验调节的重任。
二、大学为什么设立文学研究专业?培养作家?副产品?主打产品:具有高度审美与文化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文学专业人才。
我校:三层次一体化中文人才培养创新工程。
旨在培养:(1)兼具中文专业基础、人文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本科人才,(2)具备学科意识和专业研究能力的硕士人才,以及(3)富于严谨学风、创新意识和学术个性的博士人才。
具体素质要求:媒介素质;语言素质;形式素质;情感素质;想象素质;思想素质;研究素质三、大学生学文学专业有什么用?1.人生在世有一件实事做2.人生在世有一件有意义的实事做3.人生在世有一件富有兴趣的实事做4.人生在世有一件富有创造性价值的实事做5. 文学研究正是中文专业大学生可以做的一件富有创造性价值的实事四、中文专业学生怎样学文学?1.读。
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文艺创作文本(文学作品)和研究文本(研究论著)2.体。
注重体验,体验文学艺术、以及文学艺术中的人生3.思。
勤于思考文学文本中触及的问题4.问。
善于提问,问同学、问老师、问书本、问他人5.做。
实际动手做学问:读、说、写、考6.反。
随时回头反思走过的道路,及时作出调整或转变7.专。
寻找并形成具体专业兴趣、培养具体专业特长,切忌贪多求全以上“读体思问做反专”七字,不妨记成“独提斯文做翻转”五、文学概论课程介绍1.课程属性:文学专业基础课。
平行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文学史2.进一步学习文艺学专业课程:马克思与现代美学、西方文论史、古代文论、文艺美学与大众文化、文艺心理学、文化诗学、批评理论与实践3.教学内容:第一讲导论:文学研究有什么用?第二讲文学阅读记忆第三讲文学与文学理论第四讲文学活动第五讲文学属性第六讲文学创作第七讲文学媒介第八讲文学文本第九讲文学形象第十讲文学叙事第十一讲文学抒情第十二讲文学风格第十三讲文学阅读第十四讲文学批评第十五讲文学论文写作4.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课内外阅读、课内外作业、考试、观摩5.教材:指定教材:童庆炳教授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修订版)指定参考教材:王一川著《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6.指定参考书:(1)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0年版。
文学理论(阎嘉)历年常考重点复习题以及模拟考试题
文学理论(阎嘉)历年常考重点复习题以及模拟考试题绪论:文学概论及其研究对象1,“文艺学”、“文学概论”与“文学理论”几个概念是什么关系?2,文学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3,文学理论和批评为什么要以各种理论资源为依托?4,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有着怎样的关系?第一讲文学本质论1,如何认识有关文学本质的各种基本观点?2,探讨文学本质的视点主要有哪些?3,如何理解接受视野中的文学本质观?4,如何理解考察文学的不同视点?5,在文学本质问题上有哪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其长处和短处何在?6,为什么说文学的本质是多层次的?7,怎样正确认识文学的审美本质?8,怎样正确认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7,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与作用是怎样实现的?第二讲文学创作论一、词语解释创作动机;艺术构思;典型化;创作语境;创作心态;艺术情感;艺术想象;灵感;创作个性;风格二、简答与论述1.文学创作的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关系。
2.文学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
3. 普通知觉与审美知觉的关系。
4.艺术情感与自然情感的关系。
5.创作风格的基本特点。
6. 生活体验在作家的创作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7. 在把生活转化为艺术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什么因素?8. 作家在才能和素质方面与普通人有什么不同?9. 艺术思维与抽象思维有什么差别?艺术思维的特征有哪些?10. 作家创作中的灵感与他的生活积累、艰苦构思有怎样的关系?11. 文学形象与文学典型的联系和区别有哪些方面?12. 现实主义文学为什么要提倡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3. 典型化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4. 文学意象与文学意境的联系和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15. 什么是创作方法,它与作家的创作有怎样的关系?16. 如何理解文学风格的不同含义?17. 为什么要倡导文学风格的多样化?第三讲文学作品论1,从“虚”与“实”的关系看西方文学理论在文学作品存在方式问题上的观点。
2,如何理解“言” 、“象”、“意”之间的关系?3,主题在文学创作中对于作品成败有何意义与作用?4,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与哲学、科学著作中表达的思想有什么区别?5,怎样从现代语言学的观点来看文学作品语言的特性?6,文学语言与自然语言有何异同?7,什么是文学作品的结构,它在作品中起着怎样的作用?8,如何理解情节在文学作品结构中的意义与作用?9,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在理论上有何异同?10,比较划分文学体裁的“三分法”与“四分法”的异同。
文学概论讲话 (第三版)
文学概论讲话 (第三版)第三章:文学创作文学创作是文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经验进行审美加工,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一、文学创作过程。
文学创作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第二,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
文学创作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精神活动,涉及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等诸多艺术心理要素。
三、文学创作的主要条件和追求。
文学创作虽然是一种自由度很高的个体精神活动,但其产品——文学作品也是一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化消费品,这就要求作家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丰富的生活积累和鲜明的创作个性。
一、文学创作过程可以概括为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三部分。
(1)创作动机是指作家的生活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创作内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是文学创作的开端。
1、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
由个体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构成。
创作动机的个体性因素是指驱使作家创作的那些个人生活经历或心理体验需求。
韩愈“不平则鸣”说认为人心中有所不平才会通过创作来表达,曹雪芹写《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创作动机的社会性因素是指驱使作家的那些非个人需求。
中国古代诗人强调“美刺”“教化”作用,鲁迅《药》《明天》受五四时期社会情势的驱使,陈忠实《白鹿原》是对自己所处生活时代的感发之作。
所以,文学创作实际上是一种由个体性面貌呈现的社会性行为。
作用:创作动机不仅仅起到激励作家进入创作过程的作用,而且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甚至还左右着作品的风格与基本价值取向。
主要有三方面的影响:(1)影响文学作品的内容(2)影响作家对于创作技巧的选择(永明体讲究声律,白居易“讽谕诗”通俗易懂)、(3)影响文学作品的风格(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歌风格、西方中国现当代的“先锋派”)2、创作冲动,是指作家进入创作过程的迫切愿望和心理躁动。
文学概论(绪论到第三章)
绪论推荐文选:《麻疹论和法律精神》;《一条底裤》;《银幕孔子》;池莉《来来往往》一.文学概论的学科归属及定义:文学概论属于“文艺学”范畴,文艺学主要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概论等,三个范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文学概论是以文学的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对文学的性质、原理、特征、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进行研究与阐释的一门学科。
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文学创作者、文学思潮以及文学运动等具体文学活动与现象进行探讨、分析与评价的一门学科。
(针对性,单个人,单个作品)文学史是以历史的发展为顺利,侧重研究各个时代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从中总结出文学发展的规律和历史经验的一门学科。
二.文学概论的内容和任务:1.本质论:本质论讲文学的本质特点和功能,文学与外界的联系。
2.创作论:创作论分别论述创作的现实基础和主体意识,作品的艺术加工以及作家的思维活动,3.作品论:作品论是将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存在来考查、研究其内容形式和结构特点。
4.发生、发展论5.鉴赏批评论第一章推荐电影:《偷天情缘》推荐视频:《生活大爆炸》(《时尚女魔头》片段);《那年老子川大毕业》推荐书籍:《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第一节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一·文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审美意识形态:1·意识的涵义及构成:涵义:意识是特殊组织起来的物质即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构成:由于客观世界即意识的对象世界可以分为不同的领域,所以意识相应就有不同形态(或称形式),譬如政治意识、法律观念、哲学、伦理道德、宗教以及文学艺术等。
2·文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审美意识形态,具有审美性和情感性。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们依据客观对象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肯定和否定的主观态度,表现为喜怒爱憎等情状。
二·文学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文学与社会存在、社会发展的不完全同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学话语的涵义 文学话语: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的文学化言说方式 达成的沟通。
在我们看来,“文学言语学”中的“言语”,绝不能仅仅 限制于作品的“文本”中,它是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文 学交流中的一种活动,一种过程。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我们的研究将会注意到从言语在作家心灵深处的“孕育” 和“萌发”,到言语通过写作在文本上的“定形”,到鉴 赏者在历史阶长河中接受性的阅读和理解这样一个曲折漫 长的过程,一个充满了个体创造精神的过程。 ——鲁枢元《超越语言》第45页
课堂讨论: • 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日常语言的区别?
小 结
科学语言、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区别: 1、外指(现实逻辑)——内指(诗意逻辑)
•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露从今夜 白,月是故乡明。”
2、客观性(指称功能)——情境化(表现功能) • “闹”:红杏枝头春意闹
• “绿”:春风又绿江南岸
冲
了。 繁 冲 繁
窗户已经打开了。--我想,大概是大雨要来
(停一停)你在矿上做什么呢? 妈,您忘了,哥哥是专门学矿科的。 这是理由么,萍?
萍
繁 萍 繁
(拿起报纸看,遮掩自己)说不出来,像是家
(笑)我怕你是胆小吧? 怎么讲? 这屋子曾经闹过鬼,你忘了。
里住得太久了,烦得很。
小 结 文学语言的定义:
4.互义性
作品的语境使语言获得丰富的附加意义。语言在语
境的交叉映射中往往互相破坏彼此的字典意义。
• 冲 哥哥。 萍 你在这儿。 繁 (觉得没有理她)萍! 萍 哦?(低了头,又抬起)您--您也在这儿。 繁 我刚下楼来。 萍 (转头问冲)父亲没有出去吧? 冲 没有,你预备见他么?
萍
冲 萍 冲 萍 冲
B.不说出事物的名称和意义,只是形象描绘。 •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 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 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 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 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 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 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 来了。”周瑞家的与平儿忙起身,命刘姥姥“只管 等着,是时候我们来请你。”说着,都迎出去了。 ——《红楼梦》(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 文学语言,即用生动的感性外观和丰富的 理性内蕴体现文学审美意味的意象语言。 它的根本特点是能够唤起人们对具象的直 感,同时又使语义不断拓展,最终通过共 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之与非文学语言拉 开了明显的距离。(教材35页)
三、构成文学话语的五个要素
不能仅仅从作品中来理解文学语言,它是一种范围广泛的话语活动。
第三讲
文学是一种独特的话语方式
一、文学语言与其他语言的区别
二、文学语言的美学特征
三、构成文学话语的五个要素
一、文学语言与其他语言的区别 请比较以下两段文字——
• 枣树,落叶乔木,高可达10米,树冠卵形。树皮灰褐色,
条裂。枝有长枝、短枝与脱落性小枝之分。长枝红褐色, 呈“之”字形弯曲,光滑,有托叶刺或托叶刺不明显;短 枝在二年生以上的长枝上互生;脱落性小枝较纤细,无芽, 簇生于短枝上,秋后与叶俱落。叶卵形至卵状长椭圆形, 先端钝尖,边缘有细锯齿,叶面有光泽,两面无毛。
③文本 • 指可供阅读或聆听以便达到沟通目的的特定语言 构成物,有时也称话语系统,它必须借助其它物 质如书籍、广播、光盘、杂志、报纸、网络等来 承载,体现出二重物质性。所以它是文学物质形 态最直观的部分。
④沟通 • 这是指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文本阅读而达到 的相互了解和呼应状态。它最终体现为动态的心 理过程,但依据却是外在的阅读行为,一种物质 活动。
C.感叹词:
•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
3.陌生化
A.对日常语言进行变形、扭曲,突出语言的感觉性。 • “奶奶鲜嫩茂盛,水分充足。” • “奶奶用撑着轿帘能看到一个轿夫被汗水湿湿的腰, 奶奶更多地是看到自己穿着大红绣花鞋的脚,它尖 尖瘦瘦,带着凄艳的表情,从外边投进来的光明 罩住了它们,它们像两枚莲花瓣,它们更像两条小 金鱼埋伏在澄澈的水底。两滴高粱米粒般晶莹微红 的细小泪珠跳出奶奶的睫毛,流过面颊,流到嘴 角。” ——莫言《红高梁》
再比较关于“月亮”的几段文字—— • 月球,俗称月亮,古称太阴,是环绕地球运行的一颗卫 星。它是地球的一颗固态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是39万千米)。
• • • •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竞夕起相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月啊,你用悲哀的步伐把青天攀登! 你寂寞无声,面庞 是多么苍白!
⑤语境 • 也称上下文,指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 生于其中的特定语言关联领域,它可以融汇进说 话人和受话人所置身的社会、文化背景因素,即 一种更广泛的物质活动,从而在文本传播过程中 产生不同的呼应与反响。(上例可以说明)(教 材31页) 总结: • 文学语言区别于其他语言的几大特点,文学语言 的定义,文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话语活动。
2、文学话语的五个构成因素 ①说话人(作家) • 言语活动是言语者个人生活的一部分,言语者一方 面在使用着语言,一方面又在用自己个人出生活经 验介入着语言,改变着语言,从而给他使用若的语 言注入个性的色彩。
请同学们比较下面两段文学话语,试分析作者的个性: •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 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 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 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 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 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 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 这里黛玉见宝玉去了,听见众姐妹也不在房中,自己闷闷 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只听见墙内笛韵悠 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虽 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 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 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 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 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 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 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 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 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 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 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 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 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红楼梦》(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 伟大的诗人从来不重复同样的语言。莎士 比亚说着一种以前从未听说过的语言,每 个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都说着他自己的独 一无二的不会弄错的语言。它是一面反映 个人灵魂的镜子。 ——卡西尔 • “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文学原是 个体生命的自我言说方式。
②受话人(读者) • 他的主体性体现在他不是被动的话语接受者,它 会循着说话者的语言所指产生主动应答反应。并 且对于任何一个文学文本来说,受话人都不会像 说话人那样可能只是作家一个人,受话人往往是 一个群体,分散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因而对 文学话语构成就显得意义重大。
我想在临走以前跟父亲谈一次。(一直走向书
你不要去。 他老人家在干什么么? 他大概跟一个人谈什么公事。我刚才见着他,
房)
他说他一会儿会到这儿来,叫我们在这儿
那我先回到我屋子里写封信。(要走)
等他。
不,哥哥,母亲说好久不见你。你不愿意一齐
坐一坐,谈谈么?
繁
你看,你让哥哥歇一歇,他愿意一个人坐着的。
萍 (有些烦)那也不见得,我总怕父亲回来,您 很忙,所以-- 冲 你不知道母亲病了么? 繁 你哥哥怎么会把我的病放在心上? 冲 妈! 萍 您好一点了么? 繁 谢谢你,我刚刚下楼。 萍 对了,我预备明天离开家里到矿上去。 繁 哦,(停)好得很。--什么时候回来呢? 萍 不一定,也许两年,也许三年。哦,这屋子怎 么闷气得很。
2.抒情性
作品语言和作家所要表达的情感和谐配合,写到愉 快,文字好像带着欢笑,写到悲伤,音调似乎也在 哭泣,给读者以直接的情绪感染。
增强语言情感性的方法: A.直接使用情感词: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B.借景抒情:
“雨”——“愁”: • “无边细丝雨如愁” “丁香空结雨中愁” •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 得”……
• 众人低声说笑着,榴喜打起帘子,报道:“二奶奶来 了。”兰仙云泽起身让坐,那曹七巧且不坐下,一只手 撑着门,一只手撑了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条雪青洋 绉手帕,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香滚,雪青闪蓝如 意小脚裤子,瘦骨脸儿,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 四下里一看,笑道:“人都齐了。今儿想必我又晚了! 怎怪我不迟到——摸着黑梳的头!谁教我的窗户冲着后 院子呢?单单就派了那么间房给我,横竖我们那位眼看 是活不长的,我们净等着做孤儿寡妇了——不欺负我们, 欺负谁?”
• “好”:“宝玉,你好……”
二、文学语言的美学特征
1.形象性
• 文学用语言塑造形象(人物形象和生活画面)审美
地反映社会生活,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
其境的审美效果。 • 形象性是文学区别于其他,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 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 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 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 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 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 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外罩 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 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 唇未起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 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 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 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 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 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 ——《红楼梦》(林黛玉抛父进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