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合集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冯 奇主委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更是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揭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关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中华传统文化渊源中共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成二十四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并分为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

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二十四个字是对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培育和涵养。

这二十四个字都可以在传统文化中追根溯源,找到渊源。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比如“富强”,历朝有为君臣皆致力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历代有识之士皆谋求经济发展、民富国强。

管子曰: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

孔子描绘的小康社会,商鞅提出的国以富强,都是富强观念的雏形。

比如“民主”,中华传统兼听博纳,拥有监督制度、科举制度等民主制度和重民轻君、民为邦本、与民同乐、得民心者得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民主思想。

比如“文明”,中国历来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崇尚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非礼勿闻、非礼勿视、非礼勿言,温、良、恭、俭、让,习礼、懂礼、守礼、重礼的历史传统源远流长。

比如“和谐”,礼之用,和为贵。

中华民族以和为贵,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直至和而不同,视和为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并且中华传统和谐观不仅仅是个人自身和谐、人际和谐,而且还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更高层次的和谐。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其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智慧和精髓,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阐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如何涵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提倡“仁爱”、“孝道”、“礼仪”等核心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都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儒家思想,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道德准则,提倡以人为本的精神。

这种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价值理念契合,有力地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了自立自强、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提倡了“自强不息”、“不懈努力”等价值观念,强调了自立自强、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而孟子更是强调了“锄疏而代之,鸣谷而歌之”、“无为而治”等思想,强调了勤俭节约、依靠自力更生的价值理念。

这些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改革创新”、“厉行节约”等价值观念紧密相连,共同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了“礼义廉耻”等传统道德规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义”、“廉”、“耻”等传统道德规范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调了道德自觉和社会责任。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提倡了“诚实守信”、“积极向上”等价值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义廉耻”相互呼应,共同涵养和传承了这些传统道德规范。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以人为本”、“自立自强”、“勤俭节约”、“礼义廉耻”、“家国情怀”等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创新”、“诚实守信”、“爱国主义”等价值理念相互呼应、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儒家的仁义道德、道家的自然观念、佛家的慈悲心灵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和道德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提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体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弘扬传统文化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可以进一步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发展。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践行、关系、重要性、内涵、特点、基本内容、意义、促进作用、实践、结合、社会进步、保障。

1. 引言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包括儒家的仁爱之道、道家的自然观念、佛家的慈悲之心、儒释道合一的思想等等。

这些文化传统强调天人合一、以仁爱为本、尊重自然、追求道德完善,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智慧启迪。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所在。

这些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强调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为世界谋和平,具有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基础和道德支撑。

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传统的文化智慧与现代的社会理念相结合,共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1.2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在当今时代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亿万中华儿女的智慧和情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多个方面,它们通过千百年的历史沉淀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不仅为中国人民提供了精神引领,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和传承提供了重要源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了“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诚信等价值理念相契合。

在儒家思想中,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忠诚诚信、宽容谦和等观念贯穿于各个方面,这些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对于培养公民的道德品质和品行规范具有重要作用。

尊崇礼仪之道、尊重教师、尊重知识的传统,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礼仪、教育、知识的尊重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观念,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相一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顺应天道,敬畏大自然,这与当代社会对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的山水田园意境和审美情趣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更蕴含了一种尊崇自然、敬畏自然的人文关怀,这种在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自然观念及其诗意表达,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环境保护等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了“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等人本思想和社会治理理念,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平正义、平等互助等理念相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思想和社会理念,既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人文情怀,又包含了尊重人的生存与发展、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合作和和谐共生等基本理念。

比如《大学》中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以及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之道,无不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于人本思想和社会和谐的理想追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其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

本文将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以及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儒家文化、法家文化等,这些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强调仁爱、义理、礼让、忠恕等传统美德,提倡“仁者爱人”,“义者正心”,“礼者敬人”,“智者足人”,“信者安人”等价值观念,已经深入中国人民的心灵深处。

道家文化重视“无为而治”,“自然而然”,倡导以自然为师,顺其自然,追求心灵的平和与自由。

墨家文化提倡爱与和平,主张“兼爱”和“非攻”,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些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对当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指导和精神支柱,其中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方面的核心价值观念。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要求人们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在全社会的传播与实践,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历史和现实的文化价值支撑。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宝库,蕴含丰富的优秀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践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精神滋养和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弘扬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集体主义等优秀品质,这些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集体主义等价值观相呼应。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激励人们崇尚和践行美好的道德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了忠诚、孝道、仁爱、礼让等优秀品德和行为规范,这些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等相辅相成。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摘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

在落实这一战略任务过程中,自然就会遇到中华传统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关系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认真学习和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关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仁、义、礼、智、信”价值观和国民精神在近现代曾遭受重创,而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同时,“三观”扭曲、官德缺失、商业信义失调等各种丑恶现象,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我们的文明底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由于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地域或同一个环境中,会逐步形成了共同的风俗民情、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文字等,从而形成了坚固而稳定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绵延着浑厚的精神和灿烂的文化,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

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善于运用网络进行传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深入到人们的生活,潜移默化地对人们 的价值观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新时期我们要善于发挥网络媒 体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优势,多对传统文化进行生动活泼的宣 传,坚持正面引导,同时加强监管,不传播错误思想。《关于培育 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提到“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 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 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 地。”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化传播,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 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活动,弘扬主流价值观,这是我们做好 网络宣传工作的方向,也是社会责任。只有坚持正面宣传,把握正 确舆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传统文化宣传中,运用 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主旋律,才能不断壮大主流价值观。
让优秀传统文化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培育与弘扬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
化,前提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对那些具 有民主性精华、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和现代社会相 协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继承弘扬,纳 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精华,去其糟粕”,但何为精 华?何为糟粕?这个问题弄不清楚,“取”和“去”的说法就毫无 意义。面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们吸取什么,扬弃什么,直接 决定着民族精神的延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当务之 急是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 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 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 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 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就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特别就是其中蕴含的丰富深厚的道德理念,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提供了精神归依与心灵居所,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与合、求大同的中华传统道德理念密切关联、一脉相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与谐”的价值目标,与传统文化中“国家一统”的理想追求、“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民惟邦本”的为民情怀、“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与而不同”的处世智慧相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借鉴了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允执厥中”的思维方式与“隆礼重法”的治国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则就是对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理性、“言而有信”的诚信观念、“仁者爱人”的忠恕之道的传承与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结果,也就是其道德理念的最新形态。

包括仁义、忠恕、孝悌、人本、诚信、中与、廉耻、质朴、勤俭、宽厚等在内的中华传统美德,不但没有过时,反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熠熠生辉。

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自觉坚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汲取精华、剔除糟粕,积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深入阐发其时代价值,使之与“富强、民主、文明、与谐”的国家价值目标相统一,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相协调,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相适应,为全面深化改革寻求最大公约数,为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一切正能量,为共筑同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拓不竭动力源。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指引全体公民行为和道德准则的重要指南。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我们国家的独特宝藏,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精神财富。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民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方面,这些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的基本价值追求,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共同理念和价值观念。

这些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和道德底线,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选择。

其次,它们具有时代特性,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整体需求。

再次,它们是和谐社会的基石,促进社会关系的和睦与稳定。

最后,它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相互配合。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智慧与文明成果,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重要的意义。

它包括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中医药文化、武术文化、书法绘画、传统音乐等,这些文化形态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智慧结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文化认同感和道德观念具有重要影响。

传统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道德经验,使我们非常自豪和自信。

同时,通过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相互融合与发展中,吸纳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优秀成果,并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系列代表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它包括了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基本价值取向,并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宗旨和目标。

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则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国几千年来积累的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对于引领社会风尚、提升国民素质、凝聚社会共识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和指南,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根本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些重要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比如“爱国、诚信、友善、互助”等。

通过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1. 传承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一直被视为一种美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传承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我们能够更好地发挥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的作用。

2. 弘扬孝道家风孝道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弘扬孝道家风可以培养社会成员的家国情怀和家庭责任感,使社会成员更加关心、尊重和照顾家庭成员,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文化拥有丰富多样的美德,例如诚信、勤俭、忠诚、友爱等。

这些优秀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相契合,可以为人们提供道德准则和行为指引,引领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行为选择。

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为了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途径和方法:1. 教育引导加强教育引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方面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kil:xzzk666@ | 保对乎马I由垡优番倍铱立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〇王传礼摘要: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和精髄,文化与价值观天然地具有紧密联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和历史底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两者在价值追求和精神实质上高度契合。

增强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实现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既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追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如何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是任何一个民族及国家,在不断发展和前进过程中不得不直面的重要问题。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我国现代化过程包含着对传统文化的不断反思。

增强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实现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一方面,要充分借鉴、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源、优势和生命力,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另一方面,要看到传统文化由于受时代、历史的局限,也会出现一些不合时宜,甚至陈旧的、不合时宜的东西,要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实质高度契合我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内涵丰富,所体现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实质延续至今。

在流派纷呈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儒家思想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中国人最基本的精神追求。

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意义上体现了这种追求在当今时代的延续。

从某种程度看,“修身是个人层面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要求。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 引言1.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艺术表现等方面的内涵。

这些传统文化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和思考,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

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理,强调忠孝仁爱,倡导礼义廉耻,提倡和谐共生的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教敦行,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内在修养和人格修养的培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结晶,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它蕴含着浓厚的生活智慧和社会谐和的理念,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了为人民服务、诚信守法、勤俭节约等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捍卫和平、追求共同富裕等内容相互呼应,共同构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更是中国人民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体。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必须在发展过程中坚定不移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广大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诚信、友善等多个核心价值理念,对于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文化和行为起着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

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才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深入理解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各族人民积极实践、坚定不移的价值追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特别是其中蕴含的丰富深厚的道德理念,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提供了精神归依和心灵居所,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传统道德理念密切关联、一脉相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与传统文化中“国家一统”的理想追求、“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民惟邦本”的为民情怀、“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和而不同”的处世智慧相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借鉴了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允执厥中”的思维方式和“隆礼重法”的治国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则是对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理性、“言而有信”的诚信观念、“仁者爱人”的忠恕之道的传承和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其道德理念的最新形态。

包括仁义、忠恕、孝悌、人本、诚信、中和、廉耻、质朴、勤俭、宽厚等在内的中华传统美德,不但没有过时,反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熠熠生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自觉坚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汲取精华、剔除糟粕,积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深入阐发其时代价值,使之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相统一,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相协调,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相适应,为全面深化改革寻求最大公约数,为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一切正能量,为共筑同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拓不竭动力源。

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遵循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要植根在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又要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基础,摒弃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思想,善于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敢于进行文化创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一)坚持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辩证统一坚持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

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能一味的强调传统性,夸大传统文化的社会适用性,试图用传统文化来取代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又不能夸大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差异,完全无视传统文化,使得我们精神家园的构建失去历史延续性。

一方面,文化具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文化代表着特定时代的人所追求的价值信仰,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当时的社会客观条件或者说是社会存在决定的,带有当时社会环境的烙印。

在这些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中有些是符合当今社会价值需求的,有些则是与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念相违背的,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处理好继承与批判的关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另一方面,文化是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人们社会生活的反映,也许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文化对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过积极的作用,但是这并不代表当时产生积极作用的历史文化传统无论社会如何变迁都会推动社会进步。

相反,有些传统文化与现阶段的社会生活格格不入,甚至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这就需要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当代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反映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顺应时代潮流,彰显时代精神。

(二)坚持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生命,看到了某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就会让人想起这个民族。

从文化的纵向发展来看,文化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起来;从文化的横向发展来看,它会吸收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来充盈自身,所以说文化是一个不断更新的系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有开放包容的胸怀,所以它才会在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之中绵延不断。

中华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2)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

今天,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引言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导人民行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和民族精神的结晶,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本教案旨在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全的思想道德意识,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二、教案概述本教案将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过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代表性作品。

3.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助人为乐的品质。

4. 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和公民责任感。

5.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内容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 《论语》: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 《红楼梦》:引导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 《黄帝内经》: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感。

- 探索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精神,培养学生勤劳奋斗的品质。

- 引导学生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培养学生的公正平等观念。

五、教学方法1. 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2. 讨论与分享: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分享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参与,促进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理解。

3. 观摩学习: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经典电影、戏剧等作品,引导他们从传统文化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追求。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几千年的文明历史造就了丰富的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在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进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创造的文化财富。

这些文化传统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价值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自尊自信”、“诚实守信”等价值观念不谋而合。

比如仁义礼智信,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实守信”等价值观都与这一理念有着内在的联系。

再比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它们主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生态文明”等价值观理念相契合。

正是因为这种内在的联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了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与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是历史的结晶,在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包容性。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孝道尊老、和谐相处、大公无私等价值观念,以丰富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它蕴含的思想智慧和道德规范对于今天社会的道德建设和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的灵魂和根基,它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教案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教案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教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教案一、活动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等,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好学生。

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图片,文字资料。

三、活动人员:全校师生。

四、活动过程:、宣布主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队会现在开始!2、活动开始:同学们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让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奇迹。

从古到今,华夏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瑰宝。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京戏脸谱、水墨山水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种礼仪和习俗„„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倡导: “富强、 民主、文明⋯ ⋯ ”?这 24 字可以大致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 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意。

3、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下面我们来 看看⋯ ⋯ (爱国篇、 诚信篇、友善篇) 。

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倡议: ( 1)遵守纪律,文明有礼不破坏校纪、班规,热爱我们的国家。

(2)团结友爱,帮助有需要的同学。

( 3)努力学习,积极上进,争取长大以后为国家做贡 献。

(4)班干部起好带头榜样作用,认真工作, 管理班级;值日的同学认真完成值日任务。

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人物,这就是爱。

在家爱家,在学校爱学校,在班级爱班级,这样,我们都可以做到爱国。

教师总结: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是都很小,但每个人都拿出一点点爱, 汇合起来 , 就是大大的爱。

在班集体中, 老师期待大家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长处,贡献出自己的一点点力量,那样我们的班级就有大大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李 俭(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商丘 476100)【摘要】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义出发,论述二者的关系,就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分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社会、个人层面涵养进行论述,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积淀和价值认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关键词】借鉴;传统文化;涵养;核心;价值观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关系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国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长期形成和发展积淀起来,具有稳定性的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那些经过时间检验,传承到当代,并对当代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中国传统文化。

其内容包括诸子百家、琴棋书画、宗教哲学、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中国戏剧等。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博大到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它又精深到取其沧海一粟,便足以受益终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当代社会共同体价值观,在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中居于支配和统领作用,并为全体成员提供信念和理想,凝聚力量,共谋发展。

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上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方面提出了国家发展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以及个人的价值准则。

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吸收马克思主义和西方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又赋予中华传统文化以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

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吸取精华,剔除糟泊,将会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积淀和价值认同,也将有助于更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中华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涵养“文明以止”、“保合太和”等的现代启示是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易传。

彖传上。

贲》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段话是说气候有冷有暖,是天的运行规律(气象)。

文治教化而(让百姓明白)有所止(止乎礼之类),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观察天道运行规律来明晰季节变化,观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教化世界。

“文明以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伦规范、国家有序的强烈渴望。

而富强是国家有序运行的物质基础,民主是社会有序运行的基本保障,以“文明以止”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要求我们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同不赞同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只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易传。

彖传上。

乾》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用来说明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只有保持、符合各自的特点,才能形成普遍的和谐,有利于各自的成长发展。

”保合太和“是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是繁荣美好的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与“保合太和”气质契合的就是文明和谐。

在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存在于人与自然关系之间,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存在于人与人关系之间,如“礼之用,和为贵。

”存在于人与社会关系之间,如“(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存在于身心关系之间,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高道德修养达到身心和谐。

还存在于国与国关系之间,如“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的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下的中国人,大都彬彬有礼、温文尔雅,传承这种优良品德,整合当下失散的人心,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等,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我们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如果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弘扬,必将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和支持。

(二)中华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涵养“天人合一”思想的升华和“中正之道”的导引就是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天人合一”这一词语虽到宋代有张载提出,但“天人合一”思想却早已有之。

《吕氏春秋。

贵公》里有云:“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民”。

强调众生平等,雨露均沾,佛光普照。

认为人类社会中不应该有不平等的现象出现。

热爱自由、人人平等更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从心所欲,不逾矩”概括了我国古代自由思想。

而要想“从心所欲”,古代思想家提倡主要通过自身的学习和道德修养,克制私欲,不为外物所役是达到自由的必由之路。

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中国式的自由平等观,虽有其局限性,但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却能给予我们已提醒,它可以启示我们在弘扬自由、平等理念时,要努力探索更加合理的方式,要想真正地达到自由、平等的社会氛围,除了制度保障意外,加强对公民的道德建设也尤为重要。

“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

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至。

”君子应有什么养的美德,才能为天下民众敬仰。

中正之道,即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蕴含着公正、公平之意。

虽然古代中国“重礼治、轻法治”但并不是说中国古代社会不存在法律体系和制度,而且古代先贤们也认为在执法过程中要不偏不倚。

孔子曰:“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措)手足。

”墨子曰:“听基金项目:商丘社科联2015年调研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研究》(编号:SKG-2015-008)。

(下转第95页)管理和建设。

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的融合使用,需要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有特长的工作队伍。

首先,这支队伍必须是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在信息处理技能、信息传播理念和学生工作经验方面具有一技之长;其次,这一团队要抢占先机进行信息发布,重视学生的质疑,以主流意见引导非理性声音,不断促进师生关系和谐、校园文化和谐、社会和谐。

2.突出全媒体思想引领的时代性思想引领工作能否得到加强和取得实效,体现时代性,首先在于是否能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方面,应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正确认识媒介、了解媒介的能力,提高对媒介信息的鉴别能力,提升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另一方面,融合使用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

通过网站建设,合理使用微信、人人、微博这些新兴媒介,集中体现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念,融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于一体。

发挥传统校园宣传栏、海报的固定性、植入性的优势,通过主题活动展、时代典范成绩巡展等传统形式,增强传统媒介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3.完善机制,双向互评建立思想引领工作者和广大青年学生之间双向评价机制的作用不容忽视。

思想引领工作者可以以互联网为基础,及时跟进了解学生对于媒介信息的诉求和期许,确立学生对当前校园媒介运营现状评价的主体地位。

这种主体地位的确立,必将激发大学生参与客观自我评价和评价别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真正把评价过程作为自我提高和相互促进的过程。

同时,这一评价过程会将学生诉求反馈给思想引领工作者。

参考文献[1] 王新晓,王凯.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及实践探索[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3(02):182~184.[2] 白凌婷.新时期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探索[A].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USA.Proceedings of 2014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ocial Science(ICASS 2014) Volume 54[C].Inform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USA:2014:4.[3] 潘明烽.浅谈思想引领在当代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重要性[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0):333~334.[4] 单耀军,白金.新媒体:加强大学生思想引领的创新载体[J].中国成人教育,2013(22):36~38.作者简介:刘太宝(1989.12—),男,回族,山东潍坊人,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硕士学历,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上接第79页)狱不敢不中。

”“中正之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建设方面的价值目标起到了导引作用,是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正、法治的渊源。

(三)中华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涵养“礼乐之教”的现代内容和“至诚天道”的现代体现是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礼乐之教”在古代社会的道德教育中一直占据一席之地,古人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前文提到,“礼”有着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约束个性发展的局限性,故我们应该赋予“礼乐之教”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内容,因此,爱国敬业也是现代“礼乐之教”的内容之一。

中国古人不乏爱国主义情怀,陈汤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抱负,戴叙伦的“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云门关”的气魄,岳飞的“精忠报国”精神等,古往今来,这种威武不屈、舍身为国的爱国情节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成为中华民族不断进步,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源泉,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极有说服力的教育素材。

“敬业”在中华传统中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荀子曰:“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

”韩愈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东汉张衡作浑天仪,“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古代先贤们的敬业精神为当代中国人做出了表率。

《礼记。

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天道与人道相通,“至诚”既是天之道又是人之道。

人应该诚实不欺,庄子曰:“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除了内诚于心,人还要外信于行。

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是从。

”友善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不胜枚举。

如要宽己待人,“君子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

”《周易。

谦》曰:“谦,亨。

君子有终。

”此外,仁爱孝悌、助人为乐也是友善的应有之义,都是我们必须弘扬的传统美德。

当前借鉴之,可有利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开辟未来不忘本,更好创新要善于继承。

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和特色,使中华民族在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立于不败之地,有必要发扬民族精神、固守民族根本。

参考文献[1] 梁国植.中国传统文化教程[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2] 李思.媒体推动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3] 赵壮道.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03).作者简介:李俭(1991—),女,汉族,河南商丘人,中共党员,学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