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自学考试文学概论考点讲解(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自学考试文学概论考点讲解(2)
考点:文学的文化意义
文学的文化意义必然与人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存意义、人与人的交往沟通境况以及人所憧憬的理想密切相关,一句话,是与人的精神关怀密切相关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的文化意义至少有以下五点:
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
2.叩问人的生存意义。
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4.憧憬人类的未来。
5.学习和丰富人们的语言。
文学的文化意义不但表现在对人的生存状况、生命意义等人文关怀上,而且表现在对文学自身的理解上面。
不应把文学理解为与社会文化无关的独立封闭的存在。
考点:文学的文化意义的发现
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们把文学—文化阅读分为“品质阅读”和“价值阅读”。
(一)“品质阅读”
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
“品质阅读”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二)“价值阅读”
就是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
如思妇诗、怨妇诗就有着双层的文化意义(男尊女卑、怀才不遇)。
再如悼亡诗。
“价值阅读”只是发现作品中的文化内涵,不是价值评判。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考点:文学与科学文化
1.区别:
A)文学的中心问题首先是人的世界、人的感受、情感、愿望和理想,而科学的中心问题则主要是自然世界,人主要作为一种自然对象进入科学的视野。
B)文学要揭示的是人的心灵方面的奥秘、情感的奥秘,科学揭示的是自然方面的奥秘。
C)文学追求的真主要是人的情感的真,科学则追求客观世界的规律的真。
科学往往选择真而牺牲美,但文学则要求真、善、美的统一。
2.联系:
A)文学与科学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塑造人的素质这个根本点上是相通的。
B)文学与科学一样参与了开发世界的统一过程。
C)文学与科学有着共同的根,人类既要科学真理,也珍视艺术真理。
考点:文学与历史文化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理士多德就对文学与历史进行过比较,他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两者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写可能发生的事。
因此,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
……”如司马迁《史记》中写的项羽、刘邦。
1.区别:
文学重虚构、重情感、重诗意。
历史重真实、重事实、重理智。
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
2.联系: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学,都可以达到对事物普遍性的揭示。
两者之间具有互动关系。
(三)文学与其他艺术文化:
绘画以线条、色彩描述世界,作用于人的视觉,是视觉艺术;音乐以声音、韵调抒发人的情感,作用于人的听觉,是听觉艺术;文学以语言描写世界,作用于人的感情和想象,是语言的艺术。
关于这几种艺术区别的探讨最著名的是18世纪德国莱辛的《拉奥孔或称论画与诗的界限》。
1.区别:文学以语言描写世界,作用于人的想象,这是文学与其他艺术最根本的区别。
2.联系:各门艺术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之间有相通、互动的一面。
考点: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在强调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人们的意识”后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变革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
考点:文学源于社会生活
大约成书于战国末年或西汉初年的《礼记·乐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
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钟嵘在《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
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
毛泽东鲜明的提出:“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
”
为什么文学源于社会生活?
1.从哲学角度看,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文学的源泉只能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
2.从创作实践看,除了社会生活这一源泉外,文学艺术不可能再有第二个源泉。
古代和外国作品只是“流”而不是“源”。
3.从作品情况看,文学作品中的一切因素(包括题材、主题、人物、情节、结构、语言和技巧等),甚至包括那些凭借极度想象创造出来的离奇形象,都来自生活。
4.我们所面对的社会生活,不是单纯的自然物,而是社会物,这里包含了时代、民族、社会形态、阶级、集团以及法律、宗教、道德、伦理、政治、文化传统等复杂关系。
这样,文学之反映不可能仅仅是对于单纯自然物的反映,而往往是一种带有意识形态性的反映。
文学改造社会生活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文学不等于社会生活本身。
社会生活必须经过作家头脑的能动的观察、反映、体验、研究、感悟、加工、提炼和描写,一句话,经过艺术的改造,才能转化为文学。
辩证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承认不承认文学是对生活的加工和改造。
为什么说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改造?
1.从作品形态来看,作品对生活的反映一方面是客观现实生活的影像,一方面又是作家心灵世界的意象;一方面是对现实世界的模拟,一方面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改造。
2.从作品内容的构成来看,它集中地表现为作家对所描写的生活及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的情感融入和思想渗透。
3.从作品的艺术形式和技巧手段看,它们虽要受内容制约,但却主要决定于作家的具体操作能力和独特的创造能力,是作家创造经验的积累和创造才华的显示。
如郭小川的《祝酒歌》。
马克思早就说过:“动物只是依照它所属的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
在这里,马克思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能按照自觉的动机、需要和美的规律进行生产,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标志。
德国19世纪古典作家歌德对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也有辩证的理解,他说:“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的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他是自然的奴隶,因为它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来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
”
审美的含义
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一定的中介作用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换言之,审美是对事物的情感评价。
审美实现的条件
(1)主体心理层:
主体有“审”的愿望、要求和必要的能力,以及主体心理功能的活跃。
(2)客观对象层:
客体对象具有审美属性。
(并非一定是美的事物,丑作为美的反面,也有审美负价值。
但必须具有可“审”的感性形态。
)
(3)中介层①特定的心理时空和心境:
审美作为一种活动必须有特定的心理时空的关系组合。
马克思早就说过:“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无动于衷;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
”
②历史文化的积累:美往往是文化传统凝结的成果。
如西方人欣赏圣像、耶稣受难,死亡暴力题材。
中国人欣赏梅、兰、竹、菊、山石等等。
中西对“柳”的理解。
柳宗元的《江雪》。
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
1.广阔的包容性:文学借助语言符号来把握现实,其描写具有无比的广阔性和丰富性。
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
2.思想的深刻性: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是所有艺术中表达思想最为便捷的一种,甚至可以直接称之为思想的艺术。
审美意识形态的生成和理论概括
审美意识形态是怎样生成的呢?审美意识形态首先有一个历史生成的问题,然后才是对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概括。
简要地说,在人类历史刚刚开篇的时候,当时的人类意识是混沌一片的,只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劳动分工的形成,人类的审美意识才从混沌一片的意识中剥离出来,开始有了相对独立的审美意识。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奴隶社会的阶级对立,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发展起来了,政治的、哲学的、道德的、伦理的、法律的等意识也发展起来,并与审美意识发生联系,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种族的、阶级的、地域的、政治的价值取向,不能不渗透进审美意识之中,于是审美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被拆解。
或者说审美意识具有了价值倾向的意识,这就形成审美意识形态。
马克思在重要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就是根据历史事实,提出了基于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哲学的意识形态。
其中艺术的意识形态,可以理解为审美意识形态的雏形。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
1.从性质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
2.从主体特征看,是认识又是情感。
例子左拉的《萌芽》。
黑格尔把它称为Pathos,朱光潜先生译为“情致”。
黑格尔说:“情致是艺术的真正中心和适当领域。
”
按黑格尔的意思,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
俄国的批评家别林斯基在发挥黑格尔的“情致”说时也说:“艺术不容纳抽象的哲学思想,更不容纳理性的思想,它只容纳诗的思想,而这诗的思想——不是三段论法,不是教条,不是格言,而是活的激情,是热情……”
3.从目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的又是有功利性的。
审美活动必须从功利性的占有和享受,转移到超功利性的旷达和赏玩。
但美感可以超脱物质上的功利,却超脱不了精神上的功利。
经验与体验
经验是个人的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而体验是经验中的一种特殊形态,体验是经验里见出深意、诗意与个性色彩的那一种形态。
体验与经验是有密切联系的,经验是体验的基础,没有经验,或没有起码的可供想象发挥的经验,就谈不到体验。
但体验则是对经验的意义和诗意的发现与升华。
体验与文学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号召作家到人民群众中去时,强调要“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其中“体验”列在“观察”之后,“研究”、“分析”之前,说明“体验”是其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