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顺时养生:八月顺时养生 早卧早起 神志安宁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法则——“顺四时”

中医养生法则——“顺四时”

---------------------------------------------------------------最新资料推荐------------------------------------------------------中医养生法则——“顺四时”中医养生法则顺四时正所谓秉天地之气而生,法四时而成,中医讲求顺四时的养生法则。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个四季的变化,对人类的身体、智商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要想了解中医的顺四时养生,就首先要了解中医的四时,如果你不了解这个四时,就没有办法谈中医的养生。

这是因为我们人活在气交之中,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我们人就生活在天地之间的这个天气和地气的交会之中,人以天地之气而生,法四时而成讲的就是人是天地的产物,我们都是根据四时的春夏秋冬交替往返这样的法则来完成自己的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这是中医学特有的理念。

中医认为:人法自然,人顺四时。

如果你按照四时的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个规律来养生的话,就可以减少疾病在你身上的发生几率。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叫做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贼风是什么?就是在某个时令中,违背正常气候的时候,中医就叫做虚邪贼风,这些东西都会导致人疾病的发生。

而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是:夏天的时候惟恐空调开得不大,惟恐屋子不凉快;冬天的时候,1/ 5惟恐那暖气烧得不热。

这些其实都是违背了自然规律的。

过去老百姓有一句话叫做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迟早要坐病。

冬天的时候,由于人的气血是闭藏的,如果这时候通过外界的人为条件,通过用暖气把屋子和身体捂得太热了,本来应该闭藏的气血就会向外耗散,气血都耗散出去了。

中医有句话说:冬不藏精,春必病瘟。

如果冬天你不能够把你的精血很好地储存起来,那么春天的时候就该得瘟病了。

冬天你要是一直在暖气开得很大的屋子里待着,你全身的毛孔是开着的,如果突然间一出来,进入到外面较低的气温中,能不感冒吗?所以我一直建议,冬天我们屋子里的温度一定要控制在20 度左右,千万不能太高。

黄帝内经顺时养生法

黄帝内经顺时养生法

黄帝内经顺时养生法顺时养生之道众所周知,冬季属阴属水,要藏,藏得住才能保证春季的生发。

冬季一定要养,要穿暖,要吃一些厚重和营养的东西,喝一些醪糟酒,大补气血。

冬季可吃一些汤剂,比如羊肉汤、牛肉汤。

在冬季的冬至要进补的。

冬至:阴气到极致,一阳生。

冬至前吃当归羊肉汤,冬至后吃虫草老鸭汤。

前养阳,后养阴。

在冬至的前后四天,用艾条灸肚脐。

冬季的重点是补肾,补元气,元气药品是补不了的,只有五谷、豆类食品可以补元气。

多煮几次腊八粥喝,五谷、五豆俱全,入肾补精气,可以冬季养好肾阴。

冬季多吃一些黑色食品,比如:黑豆、黑芝麻、黑米,这些黑色食品都进肾经,滋补元气。

另外吃一些中成药调理肾经,如阴虚火旺的人,可以服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肺阴虚,菊杞地黄丸肝火旺。

肾阳虚的可以服用一些人参、鹿茸补品。

冬季一定要收敛,澡都要少洗,每周一到两次。

但中国人非常讲究洗脚,一年四季都提倡。

西方人爱洗澡,与西方饮食习惯有关,体味重。

泡脚一定要泡到脚腕。

脚面痛为胃经有问题,大足趾痛为脾经有问题,二、三趾痛为肝经,脚跟痛一般为肾经有问题。

中医讲究不治已生病的脏器,治未病之脏器。

比如肝病,肝属木,肝火旺,木克土。

肝为水生,之本治肾,以肾水滋润木。

木克土时影响胃口,养胃补肝亦可。

肾经有病,治脾胃补肾水,这些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

一定要做好疾病的预防。

调理情志,调理身体,防患未然。

顺时养生方法深夜1:00~3:00―肝经卧则血归于肝,此时的深度睡眠能帮助身体休养生息。

深夜3:00~5:00―肺经此时打的阴阳开始发生变化,由阴转阳,这是人们需要保持熟睡,第二天清晨会显得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早晨5:00~7:00―大肠经睡眠与胃肠道蠕动均是副交感神经主导,因此睡了一觉后,此时气血走到大肠,是排便的最佳时机。

早上7:00~9:00―胃经吃得饱且营养,提供身体足够能量。

早上9:00~11:00―脾经胃经及脾经分别主受纳、运化水谷消化吸收养分。

【传统养生】孙思邈的“顺时气”养生法

【传统养生】孙思邈的“顺时气”养生法

【传统养生】孙思邈的“顺时气”养生法
导语
初唐著名医学家、百岁老人孙思邈,有“孙真人”“药王”之称。

他结合自己长期的实践经验,提出在不同的季节里,应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他在《千金要方》中说:“衣食寝处皆适,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


春季,生之气
可晚睡早起,多在户外。

心情要舒畅,可踏青问柳,登山赏花,陶冶性情。

饮食上可吃些麦、葱、花生、香菜等辛甘发散之品。

春天减衣服不要太快,即“春捂”。

但衣服可穿薄一点,头脚不要穿戴太厚。

夏季,长之气
可以晚睡早起,使志无怒。

要注意心神的保养、精神的调摄,以达到“心静自然凉”的效果。

饮食上宜食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之品,切忌贪凉饮冷。

宜用清心泻火消暑之品,如苦瓜、赤豆、绿豆、西瓜等。

秋季,收之气
应早睡早起,多晒太阳,注意养“收之气”。

多吃些蜂蜜、百合、莲子、银耳等清补润燥之品。

晨起要按摩,顺应阳气;入夜后不要出声诵读,以防寒气侵袭。

无禁忌症的话,每
天让机体“冻一冻”,即“秋冻”,可提高抗病能力,如进行冷水浴等。

冬季,藏之气
宜早睡晚起,应养“藏之气”,保持一种知足常乐的心理状态。

多吃温热之物,如羊肉、鸡肉、狗肉等。

素体阴亏者,宜进食阿胶、龟肉、鳗鱼、黑木耳等滋补阴液之品及用药酒防寒侵。

不要过度活动,最好待日出后活动。

注意保暖,但不要过度温暖,“冬日冻脑”对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抵抗力是有帮助的。

中医养生秘诀顺四时

中医养生秘诀顺四时
中医养生秘诀----顺四时
作者:白有春 更新时间:2007-4-11 14:55:58
《黄帝内经》荟萃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从医学角度探讨养生与长寿,创造了不少养生理论和额方法。《黄帝内经》有几大观点:
1.自然观
“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 ”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黄帝内经》说,运气就是运动着的气。这运动着的气在自然界的表现就是春、夏、秋、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顺四时为养生的第一条,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我们人就像自然界的树一样,春天树要发芽了,它所有的营养从根部向枝干调动,它的力量是从内部向外走。到了夏天,树叶非常繁茂了,因为所有的营养都从根部调动起来,集中到枝叶上去。人也一样,春天,人的气血从内脏向四肢调动。到夏天,所有的气血都调动到外面去了,而内里是空虚的。所以夏天容易闹肚子,原因不完全是细菌和病毒,因为人的阳气都跑外面去了,里面是最弱的。中医说至虚之处必是致病之所。秋风一起,人的气血开始从外面向里面走。到冬天,人的气血都藏到里面了,而外面不足,就容易外感(感冒)了。
2.防治观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扰温饱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外避六淫之邪,内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动,达到未病先防。
3.意志观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顺四时,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中医说,春气和肝气相通。肝是调动气血的重要脏器,当春天来到的时候,气血从内里向外走,主要影响在肝。所以我劝大家春天的时候最好吃点乌鸡白凤丸,一方面养肝阴,一方面行肝气,有助于肝气的生发。

黄帝内经顺时养生

黄帝内经顺时养生

黄帝内经顺时养生顺时养生是根据气候时间变化防寒避暑,顺从四季、时辰、气候等特点调养身体,从而达到养生保健之目的。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顺时养生知识,希望对你有用!顺时调神养生方法春三月,此谓发陈①。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②。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③,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④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槀不荣。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⑤。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中医顺时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顺时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顺时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顺时养生则是其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顺时养生是根据人体的生理规律和环境的变化,合理安排生活作息和饮食起居,以达到健康的目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顺时养生的基本原则。

1.合理的作息时间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生理机能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有所变化。

早晨五点到七点是肺经的时间,应该保持清淡的饮食,多呼吸新鲜空气,进行适量的运动。

上午九点到十一点是心经的时间,应该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劳累。

下午三点到五点是脾经的时间,应该保持精神饱满,进行适量的休息。

晚上七点到九点是肝经的时间,应该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疲劳。

晚上九点到十一点是胆经的时间,应该保持安静睡眠,避免熬夜。

2.适宜的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根据季节的变化和人体的需要,合理调配饮食,有助于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夏季炎热,应多吃清凉解暑的食物,如绿豆、绿茶等。

秋季干燥,应多吃滋润养阴的食物,如银耳、百合等。

冬季寒冷,应多吃温补保暖的食物,如姜、葱等。

春季多风,应多吃清肝明目的食物,如菠菜、菊花等。

3.适度的运动锻炼中医认为,适度的运动对于保持身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季节的变化,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

夏季可以选择水上运动,如游泳、划船等,可以降低体温,增加身体的耐受力。

秋季可以选择户外运动,如慢跑、打太极拳等,可以增强肺功能,提高免疫力。

冬季可以选择室内运动,如瑜伽、健身操等,可以增强体质,改善血液循环。

春季可以选择户外运动,如登山、骑行等,可以增加阳气,改善气血循环。

4.良好的情绪调节情绪对于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中医认为,情绪不稳定会导致气机紊乱,从而影响身体的健康。

保持良好的情绪对于顺时养生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听音乐、读书、旅行等方式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练习太极、瑜伽等运动来调节情绪,增加身体的活力。

5.合理的穴位保健中医认为,人体有很多穴位,通过按摩、针灸等方式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理身体的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

《黄帝内经》的顺时养生经

《黄帝内经》的顺时养生经

《黄帝内经》的顺时养生经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半月)》 2021年第1期汪文忠(浙江杭州 310004)《黄帝内经》是传统养生的经典著作。

其主张之一是天人相应,顺时养生。

《黄帝内经》介绍了一年中四个季节的天候特点,以及相应的养生方法,要人们按照春夏秋冬的规律来调养身心。

现代人亦应顺时而为,按照四时规律进行合理养生。

春天养生原则1.疏泄肝气,开阔心胸。

春应于肝,肝胆经气在春天旺达通畅。

所以在精神修养上要做到心胸开阔,情绪乐观。

2.春季应捂,不忙减衣。

春天虽暖和,但早春气温乍寒乍暖,一日三变,常有寒潮来袭,容易使人患上感冒。

所以,养生家十分强调“春捂”。

一般来说,白天和晚上温差大于8度时该捂,当气温持续在20度以上可以不捂;如气温回冷要加衣御寒,气温回升后再捂7天。

3.早睡早起,消解春困。

春困是人体生理机能随着大自然气候变化而发生的一种现象,影响人们的学习和工作。

克服“春困”的最好方法就是顺应人体的自然变化规律,早睡早起,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4.经常梳头,畅利气血。

梳头可使毛孔逐渐舒展,循环系统功能加强,代谢旺盛,有宣行瘀滞、通达阳气的重要作用。

每天梳头100~200下,有助于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5.初春季节养肝护肝。

应做到及时补水、饮食平衡、少饮酒、心情舒畅、适量运动、服饰宽松。

夏天养生原则1.调节情志,神清气爽。

要特别注意精神调养,做到神清气爽,快乐欢畅,胸怀宽阔,使心神得养。

2.调摄起居,晚睡早起。

夏季气候炎热,要早些起床,顺应阳气的充盈;晚些入睡,顺应阴气的不足。

3.解热消暑,不宜贪凉。

过度贪凉是夏季养生之大忌。

空调要当心冷出病,注意室内外温差不能太大。

风扇虽好,也不可多吹。

不要贪食冷饮。

4.防止暴晒,以免中暑;节制房事,呵护元气。

5.夏季养心,呵护生命之本。

应注意静心、清心,养心阳、心阴及心血。

饮食应以清淡为主。

秋天养生原则1.收神敛气,保持乐观。

秋季以“收”为要,做到“心境宁静”,这样能减轻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

顺时养生的注意事项

顺时养生的注意事项

顺时养生的注意事项顺时养生是指根据自然界的规律,按照合理的时间安排生活和饮食,以达到保健身体的目的。

阴阳五行学说在顺时养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顺时养生的注意事项。

1. 早睡早起,鸡鸣起床。

根据中医学的五行学说,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变化相互关联。

清晨五点到七点是人体肺经的活跃时间,此时起床健身可以增强肺气功效,预防呼吸系统疾病;晚上九点到十一点是人体肝经的充盈时间,此时行动可调节肝气,有助于保护肝脏健康。

2. 晨起空腹喝水。

起床后先喝一杯温水或白开水,有助于清洗肠胃,预防积食和便秘。

水的温度宜以人体温度为标准,太热或太凉都有损健康。

3. 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

早餐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粥、汤、鸡蛋等;午餐要吃足够的碳水化合物类食物,如米饭、面条等;晚餐应以清淡、低脂、易消化的食物为主,以免影响睡眠质量。

4. 睡前放松,做好睡眠准备。

睡前半小时应尽量放松身心,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和过度兴奋的活动;睡前喝一杯木瓜牛奶或吃一些易于消化的水果有助于睡眠质量提高。

5. 运动顺时而为。

根据五行学说,春季有助于肝气的顺畅,适合进行蹦床、打太极、登山等活动;夏季有助于心脏的锻炼,适合游泳、打球等户外运动;秋季有助于肺气的增强,适合马拉松、下棋等;冬季有助于肾气的补充,适合瑜伽、打太极等。

6. 注意起居卫生。

居室应保持清洁,保持空气流通;保持规律作息,不熬夜不过劳。

7. 细嚼慢咽,慢慢吃。

吃饭时应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可以减少消化负担,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8. 心情愉快,保持乐观心态。

研究发现,情绪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保持愉快的心情和乐观的心态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

顺时养生不仅仅是按照时间安排生活,更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的体现。

只要我们注意生活细节,顺应自然的规律,便能够保持身体健康,享受健康的生活。

中医养生先“顺四时”

中医养生先“顺四时”

中医养生先“顺四时”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养生比治病更重要,了解中医养生当从“顺四时”起,即按照四季气候的变化――春温、夏热、秋凉、冬寒,顺势而为。

“顺时”其实不深奥一说起中医养生理论,人们往往觉得深奥难懂,中医养生其实很“亲民”,“对于家中、办公室的温度,就应该按照顺四时理论而为之”。

民间有句俗话:“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迟早要坐病。

”这本来是指某些气候异常的年份患病的人会增多,但这句话中所说的情况现在已成为常态。

夏天的时候将空调开足马力,室内寒气彻骨,穿套装还略感寒凉,这种情况是很容易患感冒、关节痛的。

那么冬天将暖气烧得“热火朝天”,室内温度高得穿短裤背心,这样“温暖”的环境总不会生病了吧?也不然。

这不但浪费能源,而且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其危害并不比冷气小。

《黄帝内经》中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一说,严寒的冬季,人体精气本应处于闭藏状态,如果外部温度太高,人体腠理反常张开,气血自然随之耗散。

虽然此时看起来仍是“健康”的,但人体早已形成“表虚”之态,若是遇到稍低的温度环境,焉有不感冒之理?专家建议,冬天的室温不要过高,最高控制在20℃左右即可。

同理,夏天最好备把扇子,自己动手享受自然风。

人的生命不能违背天地自然运行的基本规律。

冬天当冷,夏天当热,这就是最基本的“顺时”养生之理。

依此规律养生,可减少疾病的发生。

饮食起居无不“顺”人可比喻成一棵落叶树。

冬天树叶落光,原来分散于枝叶上的营养开始收向根部,枝叶营养相对不足;春天,营养又要走向树叶;到了夏天,枝繁叶茂,而根部的营养相对冬季有所不足。

人也是一样,春天气血由内向外走;夏天气血充盈,表面相对空虚。

这就很好地解释了夏天为何多患胃肠道疾病而秋冬易感冒的原因,除了细菌滋生以外,夏天人体内部气血相对空虚,故易扰内;而秋冬体表之气不足固卫,所以容易感冒。

由于人体具有这种“顺时”的特性,我们的生活起居都应顺应这种特性,有针对性地调养进补。

春季以养肝为主,无论男女均可吃点儿乌鸡白凤丸,可有效避免“春困”;夏天宜补心,中老年人可适当服用生脉饮,其中的麦冬、五味子等药既可补气,又可清肺热,有助于滋养心气,防止胸闷、气短、汗多等夏天的“应季病”:大自然在秋天赐予我们丰富的水果,梨即是其中一宝,秋梨膏是秋季进补佳品,有润肺止咳、收敛气血的作用;数九是补养的最佳时节,女性重在补阴血,更年期前女性在数九时宜吃阿胶膏,已过更年期的女性可吃六味地黄丸,男性则可以服用金匮肾气丸补肾阳,以六味地黄丸补肾阴,但发热感冒时应暂停滋补。

顺时养生

顺时养生

顺时养生大脑皮层是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最高指挥,它的基本活动方式就是“条件反射”。

人们长期定时进行各项活动,就会形成良性的条件反射,生理学上称之为“动力定型”。

动力定型一旦形成,便有适应性和预见性,比如,每天定时进餐,届时消化系统的消化腺就会自动分泌消化液,每天定时大便可以预防便秘等。

这对于增进身体健康极有裨益。

人体各种生理活动所具有的周期变化的节律,就是“生物钟。

”以下是对人体生物钟普遍奥秘的揭示:凌晨3—4点,夜班人士的操作最不灵巧,为出错时间。

4—5点,人体的血压最微弱,称之为疲乏时间。

早晨8点左右,性激素分泌最旺盛,为爱情时间。

9点左右,皮肤对注射的反应最为迟钝,为就医时间。

9—10点,手的握力最有劲,为接触时间。

10—12点,脑筋最活跃,为创造性时间。

中午13点左右,胃酸分泌最丰富,称为消化时间;而肌肉能力也最强,故又为体操时间。

下午15—16点,人的手指最灵巧,是手工制作时间。

16—18点,肺呼吸最活跃,为健康时间。

17—19点,味觉、听觉及嗅觉最敏感,为感觉时间。

傍晚18—20点,皮肤的渗透性最强,为美容时间。

晚上20—22点,孤独是最难忍耐的,为夫妻时间。

22点左右,人对传染力的抵抗能力最强,为免疫时间。

深夜24至凌晨4点,最多的新生命降临人间,因而被称之为分娩时间。

顺时养生术就是一种适应人体内部规律的生物钟养生法。

顺应生物钟,是指人的一切活动要与体内的生物钟运转合拍、同步,就是要维护动力定型而不随意打乱它。

打乱动力定型意为着破坏生命的原有节律,对健康有害,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这就意味着加速他们的衰老和死亡。

英国施罗普郡有位152岁的寿星,身体很健康。

英王查理一世闻之想见他一面,王命难违,老人从乡下来到皇宫,并按照国王的好意吃喝玩乐,长期形成的使他长寿健康的“动力定型”被打乱了,结果不到一周,老人就死了。

保养生物钟,是指消除干扰、破坏体内生物钟正常运转的因素,以保证生物钟的正常运转。

中医十二时辰养生法

中医十二时辰养生法

中医十二时辰养生法中医医理讲“因天之序”,就是要因循身体这个“天”本身的运动顺序,就是东南西北,就是春夏秋冬,就是生发、生长、收敛、收藏。

违背了这个顺序,就要生病,顺应这个顺序,就健康长寿。

因此中医时间医学将十二地支作为日节律的指称。

日节律就是指人体一昼夜中阴阳消长、盛衰的情况。

在中医理论中,不仅四季是一个完整的循环,有一套相应的养生理论,一天24小时也是如此,由于古人将一天分为12个时辰,因此这套养生法又被清代养生家尤乘称为“12时辰无痛法”中医认为人体内的经气就像潮水一样,会随着时间的流动,在各经脉间起伏流注,且每个时辰都有不同的经脉“值班”。

如果能够顺应这种经脉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达到良好的养生效果。

23:00-1:00 子时养胆最好不要晚于这个时间睡觉1:00-3:00 丑时养肝这一过程应在睡眠中进行3:00-5:00 寅时养肺深度睡眠中5:00-7:00 卯时大肠培养此时排便的习惯7:00-9:00 辰时养胃早餐要吃好、吃饱9:00-11:00 巳时养脾消化和吸收的时间11:00-13:00 午时养气小憩一会儿13:00-15:00 未时小肠吸收营养中15:00-17:00 申时膀胱多喝水多吃水果17:00-19:00 酉时养肾晚饭不能吃太饱19:00-21:00 戌时心包经可以进行娱乐活动21:00-23:00 亥时情绪心平气和准备休息啦子时,指夜里11点-3点,这一时刻本是阳气发动万物滋生之时。

中医气机升降沉浮理论认为:人身之气机,日日俱从子时生发。

“子后则气生,午后则气降”(张介宾)。

子时气血流注于胆经。

这也是《内经》“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一说的根本由来,也就是脏腑功能都取决于胆气能否生发。

人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体会,人们一般夜里九、十点钟会有困倦的感觉,但熬到11点时又精神了,这就是胆经生发的缘故,但子时阳气的生发之力尚小,因此,在十二生肖中,“子”为“鼠”,这时阳气虽小如老鼠,但异常活跃。

中医文化与养生——顺四时

中医文化与养生——顺四时

中医文化与养生——顺四时
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1、春生——肝(忌忧):每早一粒乌鸡白凤丸
2、夏长——心(忌怒):生脉饮(人参补气,麦冬清肺热,五味子收敛心气)
3、秋收——肺(忌悲):秋梨膏
4、冬藏——肾(忌恐):(1)更年期前女同志:(阿胶、大枣、核桃仁、冰糖)做成膏
(2)更年期后女同志:六味地黄丸
(3)男同志:金贵肾气丸、六味地黄丸
二、生活起居:
1、春: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早睡早起)
2、夏:晚卧早起,不厌于日(晚睡早起)
3、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早起)
4、冬: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睡晚起)
三、1、冬至夏至:少动多睡——宜静心修养,以减少气血消耗
2、春分秋分:多动——宜外出运动,以利气血的生发与收敛
四、春捂秋冻:春天多穿点,秋天少穿点
五、1、秋冬最宜进补:可吃相对滋补的东西:涮羊肉、牛肉
2、春秋最易犯病,亦最宜调养
六、子午觉一定要睡:中午11点至1点(半个小时就行),夜里11点至1点(10点开睡)
七、一天十二时辰:
1、子时(23点至1点)——胆:阳气刚来赴,若睡觉则不会耗散
2、丑时(1点至3点)——肝:熬夜,脂肪肝,糖尿病
3、寅时(3点至5点)——肺:肺主一身之气,早点起来运动,一天都会很有精神
5、卯时(5点至7点)——大肠:大便
6、戊时(7点至9点)——胃:
7、未时(9点至11点)——脾胃:
八、女性月经周期注意:血虚于下,气浮于上,导致内热,爱发脾气,易感冒
九、1、冬夏二季,注意节欲
2、春秋二季,适宜孕育。

什么是顺时养生

什么是顺时养生

什么是顺时养生保健养生是人们最关注的一个话题,中医养生讲究顺时养生。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顺时养生的相关知识,希望对你有用!顺时养生1:喜乐忧悲各有时喜怒哀乐的产生,与春夏秋冬的变化是相统一的。

喜气为暖,春天产生;怒气为清,秋天产生;乐气为暑,夏天产生;哀气为寒,冬天产生。

天与人都有四气,并不是人自身本来就积存的。

所以,对此可以调节,但不能制止。

调节可以使之更为顺畅,对之加以制止,就会扰乱其变化规律。

人产生于自然,且能顺应自然的变化而变化。

喜气来自春天,乐气来自夏天,怒气来自秋天,哀气来自冬天,这是四气的本质。

人的四肢各有其特定的位置,就像四季的寒暑变化,是不能随意加以更改的。

说四肢可以变换位置的人,是巧言谄媚之人。

如果四季更换了次序,就成了凶年。

如果喜怒哀乐违背了常规,就会造成社会的混乱。

贤明的君王当春而喜,使喜得其正;当秋而怒,使怒得其正;当夏而乐,使乐得其正;当冬而哀,使哀得其正。

全国上下都效法这种做法,以顺应四时的变化规律。

春气象征慈爱,秋气象征严厉,夏气象征快活,冬气象征哀伤。

爱气使万物孕育,严气使万物成熟,乐气使万物得以补养,哀气使万物消亡。

这是自然规律。

春天气候暖和,此时大自然的慈爱使万物孕育;秋天气候清亮,此时大自然的严厉让万物成熟;夏天气候温暖,此时大自然的快乐让万物得以滋养;冬天气候寒冷,此时大自然的哀伤而让万物蛰藏。

春天主万物产生,夏天主万物滋养,冬天主万物蛰藏,秋天主万物收获……所以人们在春天感到高兴,夏天感到快乐,秋天感到忧愁,冬天感到悲伤。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顺时养生2:顺应天地之气如果人的阴阳调和,则气机就平和,阴偏盛或阳偏盛则阴阳就乖戾,阴阳乖戾那人的气机就不调。

所以,人们在春、夏两季调养阳气时,要适当补些阴气,使人体的阳气不至于偏盛;秋、冬两季调养阴气的时候,也要适当补些阳气,使人体的阴气不至于偏盛。

从书上可以得知,孔子在夏天的时候,穿着粗细葛布做成的单衣,让阳气向外宣泄;冬天的时候,孔子便穿上厚实的狐貉皮衣待在屋里。

中医四时养生

中医四时养生

中医四时养生一、中医四时养生概述中医养生,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以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其基本原则是讲究顺应自然,形神兼养,动静结合,调养五脏。

中医养生学是数千年来历代医家经验的结晶。

从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来看,可谓资料丰富、记载翔实、效用确切、简便易行。

伴随着“回归自然”的热潮,中医养生学方法的“整体、自然”特性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中医学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是——顺时养生。

正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

四时养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四季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

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自然条件而生存,而是要顺应四时的变化以调摄人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

中医四时养生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合一”,这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中医养生学的一大特色。

四时养生作为中医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调整人的心态,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年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

祖国医学理论在预防保健方面特别强调气象因素的重要性,如《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就是说首先应明确一年的四时气候天气变化情况,在防治保健中必须充分考虑气象因素和季节、节气的变化,以顺应自然规律,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目的。

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随着天地四时、节序等外界环境的变化,人的活动必须与之协调,才有益于健康。

中医养生六字箴言

中医养生六字箴言

龙源期刊网 中医养生六字箴言作者: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19年第11期近年来,中医养生热持续升温,然而中医养生不是几个方子、几味中药、几个穴位那么简单,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可归结为6个字,即:顺、静、修、调、补、固。

顺养生要“天人合一”,顺应季节的变化而调整饮食起居、衣食住行。

春天万物生发,要养肝、养阳;夏天是生长时节,主养心,要晚睡早起,少发怒,仲夏季节又热又湿,要注意养脾、化湿;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要养肺、养阴,早卧早起,情绪须安宁;冬天讲究养藏、养肾、养阴,要多晒太阳,早睡晚起。

静就是让心安静下来,可采取静坐、闭目养神的方式来静养身、慢养心,这样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特别是“气”的消耗,才能预防疾病、益寿延年。

修《易经》里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就是说平时积德行善、豁达大度的人,往往能和这个世界和谐相处,能减少很多烦恼,心情愉悦。

可见,修身养性,宽以待人,对别人好,自己收获的将是健康、快乐和长寿。

调即“调息”,练习呼吸吐纳。

要多做深长、缓慢、均匀的呼吸。

可以练习“丹田息”,鼻子吸气后,通过意念把气送到下丹田气海的位置,即在肚脐下1.5寸,然后再把气慢慢呼出来,以达到“调息”的目的。

补滋补首先要辨识体质,属寒热,还是虚实,如属虚证,还要辨明是阴虚,还是阳虚,是气虚,还是血虚。

要因人而异,根据體质进行合适的药补及食补。

固包括固精、固气、固神三个方面。

固精,就是要保护肾气,最重要的是节制性欲,还可吃养肾精的食物。

固气,就是要减少耗气,少说话,要多晒太阳,少熬夜,多做有氧运动,通过饮食带来水谷精微,以补充阳气。

固神,就要调养好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情绪控制好了,身体才少受伤害。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逐月养生法-八月养生法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逐月养生法-八月养生法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逐月养生法-八月养生法
八月为仲秋,处暑后十五日,斗柄指庚,为白露节。

其后十五日,斗柄指酉,为八月中气秋分。

阴气生于午而极于亥,酉则其中,故八月阴阳适中,各居其半。

《月令》谓:“是月也,日夜分,雷始收声,蛰虫害户,杀气浸盛。

阳气日衰,水始涸。

”阳气衰则寒气起,燥气当令,水始涸。

故八月春生,须谨防秋燥,宜早卧早起,振奋精神,收敛神气,以避肃杀之气,。

饮食宜减辛增酸,抑肺保肝。

食勿太过,免生壅塞。

八月生气在未,未在南偏西,坐卧宜向未方,于身有益。

晨起外出,宜在食后,暖其服。

导引法:①宋·陈希夷白露八月节坐功:运主太阴,四气。

时配足阳明胃燥金。

坐功:每日丑寅时,正坐,两手按膝,转头,推引,各三五度。

叩齿、吐纳、咽液。

治病:风气留滞腰背经络,洒淅振寒,苦伸数欠,或恶人与火。

闻木声则惊狂,疟汗。

②宋·陈希夷秋分八月中坐功:运主阳明,五气。

时配足阳明胃燥金。

坐功:每日丑寅时盘足而坐,两手掩耳,左右反侧;各三五度。

叩齿、吐纳、咽液。

治病:风湿积滞,胁助腰股腹水肿,膝髌肿痛、膺乳气冲、股、伏、外廉。

足跗诸痛。

中医养生八月

中医养生八月

八月:早卧早起神志安宁八月是夏天即将结束、秋天将要来临的时候,从二十四节气来说,包含有“立秋”和“处暑”两个节气。

天气特点“立秋”是肃杀的季节,也预示着秋天来到。

天气逐渐转为早晚较凉,白天仍旧热浪袭人。

这是因为“立秋”时,伏天还没到尽头,暑气尚未消失。

中医认为“立秋”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

“处暑”则意味着暑气消退秋天来临。

很多地区处暑正好处在“三伏”天,所以天气仍很热,人们称为“秋老虎”。

“秋老虎”属温燥,损害人体的津液,容易出现皮肤干燥、眼干、咽干、少津液,小便黄,大便秘结等症状。

老年人在此时还易发心脑血管意外,因此,老年人在这一时间段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八月养生“立秋”以后,虽然还不是真正进入秋天,但至少是即将从暑热天气走出来了。

“立秋”节气是一年中气温由升温向降温的转折期。

早晚温差逐渐拉大,晚上已有凉的感觉。

但是,此时秋风秋雨渐多,气候多变,所以人们又称之为“多事之秋”。

入秋后,人体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如果注意不当即可发生腹泻。

婴幼儿在此时段为腹泻的易感人群,所以“秋季腹泻”患者多为婴幼儿。

“处暑”期间,天气由热转凉,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被称为“秋乏”。

中医认为秋主燥,耗气伤阴,气虚导致四肢无力,神疲懒言,所以容易感到疲乏。

精神调养“立秋”后的精神调养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生活上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这是因为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所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

秋天也是锻炼的好季节,要加强室外活动,如跑步、打球等。

饮食宜忌因秋天由肺主宰,应多食酸,少食辛。

如西红柿、辣椒、茄子、马铃薯、葡葡、梨等食物,都能帮助克服疲倦,应该多吃。

少吃油腻的肉食,多吃碱性食物。

秋乏与体液偏酸有关,多吃碱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疲倦时产生的酸性物质,使人消除疲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月顺时养生早卧早起神志安宁
八月是夏天即将结束、秋天将要来临的时候,从二十四节气来说,包含有“立秋”和“处暑”两个节气。

天气特点:
“立秋”是肃杀的季节,也预示着秋天来到。

天气逐渐转为早晚较凉,白天仍旧热浪袭人。

这是因为“立秋”时,伏天还没到尽头,暑气尚未消失。

中医认为“立秋”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

“处暑”则意味着暑气消退秋天来临。

很多地区处暑正好处在“三伏”天,所以天气仍很热,人们称为“秋老虎”。

“秋老虎”属温燥,损害人体的津液,容易出现皮肤干燥、眼干、咽干、少津液,小便黄,大便秘结等症状。

老年人在此时还易发心脑血管意外,因此,老年人在这一时间段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八月养生
“立秋”以后,虽然还不是真正进入秋天,但至少是即将从暑热天气走出来了。

“立秋”节气是一年中气温由升温向降温的转折期。

早晚温差逐渐拉大,晚上已有凉的感觉。

但是,此时秋风秋雨渐多,气候多变,所以人们又称之为“多事之秋”。

入秋后,人体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如果注意不当即可发生腹泻。

婴幼儿在此时段为腹泻的易感人群,所以“秋季腹泻”患者多为婴幼儿。

“处暑”期间,天气由热转凉,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被称为“秋乏”。

中医认为秋主燥,耗气伤阴,气虚导致四肢无力,神疲懒言,所以容易感到疲乏。

精神调养
“立秋”后的精神调养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生活上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这是因为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所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

秋天也是锻炼的好季节,要加强室外活动,如跑步、打球等。

饮食宜忌:
因秋天由肺主宰,应多食酸,少食辛。

如西红柿、辣椒、茄子、马铃薯、葡葡、梨等食物,都能帮助克服疲倦,应该多吃。

少吃油腻的肉食,多吃碱性食物。

秋乏与体液偏酸有关,多吃碱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疲倦时产生的酸性物质,使人消除疲劳。

碱性食物有苹果、海带以及新鲜蔬菜等。

还要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

推荐食疗:
百合莲子汤
用料:干百合100克,干莲子75克,冰糖75克。

制法:百合浸水一夜后,冲洗干净。

莲子浸泡4小时,冲洗干净。

将百合、莲子置入清水锅内,武火煮沸后,加入冰糖,改文火续煮40分钟即可食用。

功效:安神养心,健脾和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