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建议+袁建国+关于完善社会治理法治保障的思考
社会治理与法治体系完善
社会治理与法治体系完善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治理问题日益凸显。
在这种背景下,社会治理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治理社会。
而在治理中,法治体系的完善则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社会治理与法治体系的完善如何促进社会稳定和进步。
社会治理与法治体系的互动作用社会治理是一种多元的、综合性的社会治理方式,它必须与法治相结合。
只有在依法治理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有效的社会治理效果。
法治体系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撑,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保证。
社会治理与法治体系的互动作用,成为实现稳定、和谐的社会治理、实现更好的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法治体系的完善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
法律、条例的制定和执行需要法治体系的配合和支持。
当社会治理出现问题时,法治体系可以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维护社会秩序,同时支撑社会治理的有效执行。
其次,社会治理是不断完善法治体系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也会出现新问题和新情况,法律法规和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
社会治理可以推动法治体系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提高法治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完善法治体系的关键措施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治理的有效发展,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进一步完善法治体系。
首先,需要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
法律制度是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进一步健全与完善。
这包括制定新的法律法规和条例,适应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同时还需不断推进现有法律制度的落实。
其次,需要加强法律执法力量的建设。
法律的实施需要执法力量的支持和配合。
完善法律执法力量的建设,提高执法工作的专业化、法治性,可以更好地保障社会治理与法治体系的有序进行。
另外,需要进一步改进司法机制,提高司法效率。
司法机制是法治体系的重要环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法治体系的有效性和公信力。
通过加强司法机制建设,提升司法效率,可以进一步提高法治体系的有效性和公信力。
强化社会治理与法治体系的衔接在完善法治体系的同时,强化社会治理与法治体系的衔接,也是促进社会治理的有效发展的关键措施。
完善 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
完善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完善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法治保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建立健全的法治社会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基础。
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以确保法治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加强法制建设在完善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中,法制建设是首要的任务。
法制建设不仅包括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还包括加强对法律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民法治意识。
只有通过加强法制建设,才能使法治成为社会生活的准则和规范。
二、健全法律服务体系完善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还需要健全法律服务体系。
法律服务体系包括法律援助、法律咨询、法律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法律服务,可以为公民提供更好的法治保障,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三、加强执法监督完善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还需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
执法监督是确保执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加强执法监督可以防止执法者滥用职权、违法乱纪,同时也可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四、推进智慧法治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法治建设成为完善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方向。
智慧法治建设包括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执法效率和质量,推动法治保障的现代化。
通过智慧法治建设,可以更好地应对社会治理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五、加强国际合作完善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合作对于法治建设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法治经验,提高我国法治水平,同时也可以促进国际法治事业的发展。
六、加强对法治的宣传教育完善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还需要加强对法治的宣传教育。
通过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
同时,也可以加强对法治的理解和支持,为法治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七、提高法律透明度完善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还需要提高法律透明度。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这一进程中,我们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其中,主要问题包括:一、市域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二、社会矛盾和问题较多;三、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不高;四、社区治理和基层治理能力有限;五、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保障不足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建议。
首先,要完善市域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市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其次,要加强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同时,要加强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提高城市治理的效率和水平。
此外,还要加强社区治理和基层治理能力的建设,推进“社区自治、社会共治、政府依法治理”的方向。
最后,要加强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保障,提高城市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总之,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建议,加强体制机制建设、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加强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加强社区治理和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加强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工作,从而实现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权威访谈)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权威访谈)——访司法部党组书记袁曙宏本报记者魏哲哲《人民日报》( 2019年11月25日 02 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作出了专门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努力方向、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
如何深刻认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意义?在贯彻落实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司法部党组书记袁曙宏。
记者:如何深刻认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意义?袁曙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对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当前,我们必须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从法治上为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光明前景。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决定》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进一步作出系统部署,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全面依法治国的任务仍然艰巨繁重,法治领域改革面临许多难啃的硬骨头,必须继续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将法治中国建设向纵深推进。
法治社会建设保证措施
法治社会建设保证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法治社会建设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一个法治社会中,法律的权威得到有效保障,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公平公正的法律保护。
为了实现法治社会的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详细阐述。
一、完善法律体系要建立一个健全的法治社会,首先需要完善法律体系。
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只有法律能够有效保护公民的权益,才能够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政府应当加强对法律的制定和修改,确保法律规定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适用性。
此外,还应加强对法律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二、强化法律执行力度除了完善法律体系,还需要强化法律的执行力度。
无论多好的法律,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执行,也仅仅是纸上谈兵。
因此,政府应当加强对执法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建立有效的执法机制。
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注重依法办事,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确保执法的公正和透明。
同时,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法律水平。
三、加强司法独立在法治社会建设中,司法独立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保证措施。
司法独立是指法院独立于行政和立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只有司法独立,才能够保证审判的公正和权威,确保被审判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为了加强司法独立,政府应当建立独立的司法制度和司法机构,确保法官的独立性和职业素养。
同时,还要加强对司法过程的监督和评估,纠正违法和不公正的行为。
四、加强公民权益保护法治社会的建设,需要充分保护公民的权益。
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的法律援助制度,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得到法律援助。
通过法律援助,弱势群体能够获得平等的法律保护,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此外,还要加强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让犯罪分子付出应有的代价。
同时,还要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为那些生活困难的人提供必要的帮助和保障。
五、推进公共安全建设在法治社会中,公共安全建设是一项重要的保证措施。
公共安全关系到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心得体会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心得体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社会治理体系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优势,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通过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首先,完善社会治理体系需要不断强化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治理体系有效运行的核心。
党对各级政府、法院、检察院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领导,能够有效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达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同时,党的领导也能够确保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其次,完善社会治理体系需要强调依法治理。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保障公众利益和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加强对执法和司法活动的监督和管理,提高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让法律成为社会治理的规范和准则。
再次,完善社会治理体系需要提高基层治理能力。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关系到整个社会治理体系的效能。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加强对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培训和选拔,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和能力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服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繁荣。
另外,完善社会治理体系需要注重社会参与和群众自治。
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不能仅依靠政府单方面的努力,还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与协调。
要积极推进社会组织和群众自治的发展,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社会参与和自我管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治理格局。
最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需要加强信息管理和应用。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
要加强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应用,提高信息化水平,在社会治理中更好地调动各方资源,预防和应对社会问题,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管理。
社会治理建议
社会治理建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治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社会治理旨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本文将提出一些建议,以改善社会治理,实现社会和谐。
一、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是社会治理的基础。
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应该加强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建设。
提高教育投入,改善教育质量,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医疗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老年人、儿童和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二、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应该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的发展。
政府应当为社会组织提供便利条件,降低其办事成本。
同时,社会组织也应该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组织管理水平,增强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建立起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良好合作机制,实现共同发展。
三、加强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建设社会矛盾是社会治理的重要问题。
应该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及时化解潜在的社会矛盾和矛盾的集结态势。
加强社会调解工作,培养和引进专业化、高素质的社会调解人员,提高社会调解的效力。
完善法律体系,建立起健全的法律程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社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
应该加强社会信息化建设,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提供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保护公民个人隐私,避免信息泄露和滥用。
提升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等渠道,听取公众意见,形成共治共建的良好氛围。
五、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文化是社会治理的灵魂。
应该加强社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加强文化教育,提倡文明礼貌和道德规范。
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加强社会环境建设环境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
应该加强社会环境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方面存在的困难和意见建议
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方面存在的困难和意见建议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当前社会稳定和安全的重要举措。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健全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以下是我对问题存在的困难和的一些建议。
一、困难1.1 社会治安形势复杂多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犯罪手段和手法也不断翻新,挑战了传统的治安防控方式。
网络犯罪、贩毒、恐怖主义等新型犯罪的崛起,给社会治安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1.2 社会治理体系相对薄弱。
社会治安防控涉及很多部门和方面,如公安、法律、社区等,但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合作协调等仍然存在较大的障碍。
一些地区的基层治理能力有限,导致社会治安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1.3 治理模式单一。
当前的社会治理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警方的职责和责任较大,其他部门和力量的参与度相对较低。
这种单一的治理模式无法充分发挥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难以全面防控和应对社会治安问题。
二、意见建议2.1 加强社会治安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
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的信息沟通和协作机制,提高各部门之间对社会治安问题的共识和合作。
通过有效的信息共享和数据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社会治安形势,及时掌握犯罪线索,提高预警和处置能力。
2.2 深化社会治理改革。
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建立起权责明确、高效便捷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要充分发挥基层治理的作用,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使社区、企事业单位等能更好地参与和贡献社会治安防控工作。
2.3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探索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模式,借助科技手段,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社会治安防控的效能。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社会治安防控,建立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2.4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
加大对社会公众的法律法规宣传和普及力度,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道德建设,从源头上减少社会治安问题的发生。
2.5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与社会治理效能的提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社会治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社会治理体系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以提高社会治理效能。
社会治理效能的提升不仅可以维护社会稳定,还可以促进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因此,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和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是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完善社会治理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建立健全的社会治理法律法规社会治理需要有法可依,因此,建立健全的社会治理法律法规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础。
政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规范社会治理的行为和活动。
2. 建立高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建立高效的社会治理体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需要建立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协调机制,以确保各个部门和单位之间的协作和配合;二是需要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平台,以便于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三是需要建立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以便于及时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
3. 加强社会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社会治理人才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撑,因此,加强社会治理人才队伍建设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必要手段。
政府需要加强对社会治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社会治理人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
二、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提升社会治理效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提高社会治理信息化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社会治理信息化已经成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
政府需要加强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平台,提高信息采集、处理和利用的能力和水平。
2. 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社会治理精细化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
政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将社会治理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和领域,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提高社会治理的针对性和精细化程度。
3. 建立社会治理全民参与机制社会治理全民参与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保障。
政府需要积极引导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建立社会治理全民参与的机制和平台,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和效果。
关于推进中国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中国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几点思考作者:齐帮明来源:《活力》2015年第20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是党中央对过去传统管控式社会治理模式反思的结果。
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的法治化是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举措。
这是党中央对传统管控式社会治理模式反思的结果。
这为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确立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社会法制建设,不是简单地用法治去保障,更不是将法律视为一种工具去推动和保障社会治理目标的实现。
而是以法治为保障的社会治理,这就要求社会治理各类主体在遵守法律规定、尊重法治精神、遵循法制逻辑的前提下,坚持以法治精神来引领社会治理,以法治思维来谋划社会治理,以法律规范来实施社会治理,以法治标准来评价社会治理,以法治秩序的实现作为社会治理的目标,最终形成在法制轨道里实现社会良治的法治化过程。
因此,依法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法治化程度越高,社会治理越接近善治。
一、社会治理建设的法治困境确立和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已经有了一定基础,比较而言,法治社会建设仍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一个短板。
(一)在社会意识层面。
集中表现为民众权利意识高涨,但责任意识、义务观念相对滞后,在涉及个人利益问题上常常难以做到理性表达诉求,甚至非法维权。
民众利益日益多元,但协调机制尚不健全,难以发挥民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自治作用,一些群众性组织还难以做到依法自治。
完善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工作的思考
完善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工作的思考作者:刘洋来源:《中国检察官·司法实务》2021年第06期摘要: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工作近年得到高度重视和有力推进。
在总体态势良好的情况下,需要正面直视工作中所暴露出的质量不高、程序不严、文书不当、对象不准、说理不足、措施不精、监督不全、督促不力等突出问题,理性认识导致上述问题的思想认识、协調统筹、配套机制等制约因素,并从转变理念、完善机制、融合双智、加强协同等方面入手,将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工作继续做实做优做强。
关键词: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协调统筹规范性刚性一、形势总体良好: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工作的发展机遇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但在较长的司法实践中,直接涉及社会综合治理的检察建议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地方检察机关更多是基于个案办理和诉讼需要,制发再审、公益诉讼、纠正违法等检察建议。
近年来,检察机关自上而下对“立足检察职能、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提出更高要求。
通过检察建议推动提升社会治理的外部环境、内部规范、工作氛围均有明显提升。
其一,《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正式从国家法律层面将检察建议明确为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职权的履职方式,并规定相关单位负有书面回复义务,检察建议的法律效力、外部刚性得到显著强化;其二,《人民检察院检察建议工作规定》细化了检察建议类型,理顺了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和其他检察建议的逻辑关系和适用范围;其三,各级检察机关积极参与优秀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和依法履职促进社会治理指导性案例评选,通过正向评价指标,提高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工作的积极性。
二、问题逐步暴露: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工作的疑难困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需由法律政策研究部门进行“必要性、合法性、说理性”审核。
笔者通过审核文书、交流访谈、资料梳理,发现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工作总体推行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类案建议不够普遍,部分个案建议质效不高相关通报数据显示,各省市制发的社会治理检察建议,个案占绝大多数。
如何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
如何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如何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首先要加强立法工作。
立法是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基础,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才能为社会治理提供明确的规范和依据。
在立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同时,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及时解决法律法规与社会现实不相适应的问题,保持法律法规的时效性和权威性。
其次,要严格执法。
执法是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关键环节,只有严格执法,才能维护法律法规的尊严和权威,保障社会治理的有序进行。
执法部门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权限执法,做到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同时,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及时纠正执法中的不当行为,确保执法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再者,要公正司法。
司法是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最后一道防线,只有公正司法,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司法机关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要加强司法公开,提高司法透明度,让司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同时,要加强对司法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司法人员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司法公正。
此外,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法治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只有全民法治意识提高了,社会治理法治化才能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要创新法治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手段,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加强对重点人群的法治宣传教育,如领导干部、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提高他们的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
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方面存在的困难和意见建议
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方
面存在的困难和意见建议
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必要措施。
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我们需要积极寻求解决
之道,使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意见建议。
困难:
1.治安防控关键技术水平不高,特别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应用比较滞后。
2.社会治理部门调解、纠纷解决能力不足。
由于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多变,治理部门需要具备更高的协调、调解等能力。
3.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社会治理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层级的协作,需要建立科学、高效、协同的治理机制。
4.综合治理的协调与推进难度较大。
因为涉及到诸多利益相关方,很难做到统筹考虑,形成合力。
建议:
1.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
针对当前技术水平滞后的问题,要大力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应用,提升社会治理工作的智能化程度。
2.提高社会治理部门的素质。
加大对社会治理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协调、调解能力。
3.建立“多元共治”治理机制。
为加强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建设,可以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机制,实现各部门、层级之间的协作与对接。
4.做好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政策规划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才能做到综合治理的有效推进。
总之,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多方面工作的全局性问题,需要包括政府、企业、民间等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合作与对接。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社会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与幸福生活。
法治建设如何为社会治理提供有力保障
法治建设如何为社会治理提供有力保障社会治理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关乎社会的稳定、公平与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法治建设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
法治建设为社会治理确立了明确的规则和标准。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人们的行为多种多样,如果没有一套清晰明确的规则,就容易陷入混乱和无序。
法律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规范,规定了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什么行为是被允许的,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
比如,在经济领域,合同法保障了交易的公平和安全;在环境保护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划定了企业和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规范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这些明确的规则和标准,让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有章可循,知道自己的行为边界,从而减少了不确定性和冲突的发生。
法治建设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公正的解决纠纷机制。
在社会交往中,矛盾和纠纷不可避免。
而法治通过建立健全的司法体系,为解决这些纠纷提供了公正、透明、高效的途径。
当人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诉讼等法律程序来寻求救济。
法院依据法律和事实进行裁决,确保了公平正义的实现。
这种公正的解决纠纷机制,不仅能够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还能够修复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同时,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力也使得裁决结果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避免了“赢了官司输了钱”的情况发生。
法治建设有助于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
法律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约束,更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引领。
通过广泛的法治宣传和教育,人们能够了解法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逐渐形成法治思维和行为习惯。
当法治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价值追求时,公民的道德水平也会相应提高。
因为法律所倡导的公平、正义、诚信等价值观念,与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相辅相成的。
在一个法治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自身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从而营造出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法治建设能够有效地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
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权力如果不受约束,就可能被滥用,导致侵害公民权利和损害公共利益。
完善我国社会保障立法之思考
完善我国社会保障立法之思考
王菊萍
【期刊名称】《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年(卷),期】2007(000)0S2
【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重要的经济制度之一。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
市场经济既然是法制经济,那么法制化问题是确保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最终建立及运行规范、畅通之关键所在。
从实践看,我国没有一部专门调整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基本法律。
社会保障立法存在着理论欠缺,政府财政投入机制不健全、保障项目少、保障对象地位不平等、水平低、缺乏有效的法律实施机制等诸多问题。
对我国而言,尽快制定出以人权为中心的、"以民为本"的社会保障良法势在必行。
【总页数】1页(P47-47)
【作者】王菊萍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政府办公厅;山西太原03008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2.182.3
【相关文献】
1.完善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思考 [J], 赵晓荣
2.尽快明确和规范立法协商在我国立法工作中的定位问题——完善和健全我国立法协商机制的思考和建议 [J], 张晓燕
3.论社会保障权和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完善 [J], 石宏伟;周德军
4.完善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几点思考 [J], 李新宇
5.关于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思考 [J], 赵哲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完善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
完善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近年来,我国不断强调完善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以推动社会进步和稳定发展。
法治保障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在建设法治国家的道路上,我国不断加强法治建设,不断完善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为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作出了积极努力。
完善法律体系是完善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
法律是社会行为的规范,是国家行使权力的工具,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我国不断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体系,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等,不断强化法律的权威性和适应性。
同时,我国还加强了法律宣传和普法教育工作,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推动了全社会对法治的认同和支持。
健全法治实施机制是完善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
法律的实施需要依靠一套完善的机制,保证法律的有效执行和公平正义的实现。
我国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法治实施机制,推行法律责任追究制度,健全法律监督和维权机制,加强司法独立和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
此外,我国还积极推动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如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仲裁委员会等,提供多样化的解决途径,促进社会矛盾的和谐化解。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是完善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手段。
法治宣传教育是培养公民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国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法治教育的内容和力度,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
在社会宣传中,加强法治宣传的力度和广度,提高公众对法治的认识和支持。
通过法治宣传教育,全面提升公民的法治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依法行政是完善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的基本要求。
依法行政是政府行使权力的基本准则,是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重要途径。
我国不断加强政府依法行政建设,推动政府行为规范化、透明化、责任化。
社会治理体系如何完善
社会治理体系如何完善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
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呢?首先,要强化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核心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社会治理中起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关键作用。
各级党委应加强对社会治理工作的领导,制定科学合理的社会治理政策和规划,确保社会治理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政府则要承担起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切实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等职能,不断提高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例如,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政府需要迅速组织力量,调配资源,制定并执行有效的防控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其次,要鼓励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社会力量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提供公共服务、反映利益诉求、协调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作用。
同时,要拓宽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鼓励广大群众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社会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比如,在社区治理中,可以成立业主委员会、志愿者协会等组织,让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共同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此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平台,及时收集和反馈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社会治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再者,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社会治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
因此,要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比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社会治理中的各类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实现对社会风险的精准预警和有效防控。
同时,要加强法治保障,坚持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治理中的问题,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此外,还要注重源头治理,加强对社会矛盾的排查和化解,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
辩论辩题对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
辩论辩题对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
正方,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一个
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活安定。
例如,中国古代的“赏善罚恶”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它通过对行
为的奖惩来维护社会秩序。
另外,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还能够提高
政府的执行效率,推动社会进步。
比如,新加坡的“清洁城市”政策,有效地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使得城市更加宜居。
此外,名
人名句中,李光耀曾说过,“一个国家的成功,取决于它的治理能力。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社会治理体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反方,然而,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并不是万能的。
首先,完善
的社会治理体系可能会导致政府权力过于集中,从而可能产生腐败
现象。
例如,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就是因为权力过于集中而导
致了腐败的产生。
另外,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也可能会限制个人自由,损害人权。
比如,新加坡的“严格管控”政策,虽然提高了城
市管理效率,但也对个人自由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此外,名人名句中,弗里德里希·尼采曾说过,“权力越大,越容易腐败。
”这句
话充分说明了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可能导致的腐败问题。
综上所述,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但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
因此,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平衡各方利益,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和对个人自由的侵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完善社会治理法治保障的思考袁建国内容提要:社会治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着眼于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注重依靠法治来解决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保障社会正义,创造全社会依法共融、和谐共进的法治环境。
本文从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法律服务等五个方面提出要推行法治、追求善治,实现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和创新,使社会结构日趋完善、社会动力日益激发、社会融合不断增强,形成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扎实基础。
关键词:法治社会治理保障党的十八大将“法治保障”纳入社会管理体制之中,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中全会明确,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建设理论的科学把握和实践的逐步深化,高度重视法治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把中央精神贯彻落实到社会建设实践中,用法治保障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当前,社会治理的法治保障还存在一些比较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全民法治意识尚未确立、部分群众遵章守纪的不自觉、一些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不完善、社会公序良俗和诚信体系的不健全、社会领域立法的滞后等方面。
我们要更加注重依法治理,从五个方面入手加强社会治理的法治保障。
一、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加快社会治理法规的立改废释要以立法方式引导对社会关系的建构和对社会事务的安排,有效发挥立法在表达、协调、平衡社会利益等方面的作用:1、加强法规清理。
对现有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中,计划经济色彩浓厚、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不利于改善民生的法规或规章要及时修订或废止。
对一些实际上没有发挥作用的法规,要吸取误用立法资源的教训,在适当的时机考虑修订或废止。
2、注重综合性立法。
建议对公共场所安全、户口及居住证管理、社区服务等进行立法。
建议将政府文件规定的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等公众福利的内容上升为立法,并逐步覆盖所有常住人口。
要适应新形势要求,尽快启动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推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等方面的立法动议、立项和调研工作,修订地方性法规,形成社会治理的法制框架。
3、完善立法机制。
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开门立法,以保障公众参与,听取民意、吸收民智、发扬民主。
要推进公众的有序参与,立法中要有不同群体特别是流动人口和弱势群体的声音,要反映不同界别、不同职业的利益和诉求。
二、健全执法体制机制,调整执法力量配置社会治理的法治化过程,首先要注重从“治民”到“治官”,从“任意行政”到“依法行政”的转变。
在执法过程中,既要严格执法、又要热情服务;既要规范社会行为、又要彰显人本理念。
1、理顺执法体制,不断推进综合执法改革的探索。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分散的执法队伍和专业执法体制与城市管理要求之间的不协调日益凸显,导致有利可图、争相执法,无利可图、相互推诿。
当前,要巩固综合执法的成果,就必须继续大力推进综合执法改革,特别是要尽量缩小政府公权力的行使范围,把一些政府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务移交给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2、完善执法机制,整合区域内各种执法力量。
在执法体制尚不可能做大的改变的情况下,通过机制创新提高执法效果。
上海闵行区城市综合管理“大联动”机制,以“整合资源抓源头、综合治理保稳定、化解隐患促和谐”为最终目标,以“管理力量大整合、社会服务大集中、信息采集大平台、矛盾隐患大排查、社会治安大联防、行政执法大联动”为工作思路,实现了社会协管力量的有效整合与统一管理、各类政府管理信息的集中采集与共享、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管理执法的协调与联动。
3、统筹执法资源,实现全市执法资源的合理配置。
目前,城市中心区、次中心区和郊区在执法资源占有上很不均衡,中心区拥有较多甚至富余的执法资源,而次中心区积聚了庞大的流动人口却面临着执法资源短缺的矛盾。
一方面,要以辖区内实有人口为基数,加大这些区域的执法力量,在编制、人员和经费上予以保障;另一方面,要改变中心区的资源存量,逐步将富余的执法力量和资源转移到次中心区和郊区。
4、更新执法理念,在优化执法队伍、规范执法行为、倡导文明执法上下功夫。
执法要严,但如果不顾实际,一味“秉公执法”,将会遇到反弹,反而阻碍法治化的进程。
而“柔性执法”则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由此产生的张力。
在社会治理任务日益繁重的情况下,柔性执法可以在比较和缓的情况下实现法的目的,并逐步引领公众走向社会理性。
“柔性执法”的核心要义就是摒弃强制行政、刚性执法,而代之以温和的、说服式的执法模式,把执法的过程作为普及法治理念、彰显法治精神的过程,以缓解矛盾、减少对抗,最大程度地与行政相对方取得共识、谅解。
三、完善诉调对接机制,优化法院人员队伍结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纠纷多发,社会管理任务繁重的情势下,要求司法机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未雨绸缪、超前谋划、提前应对,在分析研判形势、回应社会需求、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上,运用政策考量、利益平衡、柔性司法等多种方式履行司法审判职能,从而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
1、完善诉(讼)调(解)对接机制。
基层人民调解机构要善于从源头上化解各类民间纠纷,将一般性的纠纷、矛盾与冲突吸附在基层、化解在基层,防止纠纷冲突大量涌至法院。
法院对一般纠纷的立案申请,做好劝解、调解工作,努力使当事人在不起诉或者委托其它调解组织处理的条件下得到化解。
对已立案的民事案件,审前、审中都要进行细致的调解。
对判决结案的案件,如当事人双方或一方仍不服判决,要跟踪问效,做好后期工作。
2、倡导巡回就地审理。
一些普通的民事案件,特别是熟人之间的争议,其问题的解决和矛盾的化解,离不开当事人生活的场景。
法院的审理,理论上要求就事论事,“一断于法”,但考虑到整个社会法治化和理性化程度不充分,法律并不是百姓各项活动的唯一正当性依据,在当事人生活的场景,更容易发现当事人争议的深层原因,也更有利于促使当事人达成和解,以修复和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巡回和就地审理,有利于法官了解和体察民情、贴近百姓生活、了解百姓需求、增强大众对法治的了解和群众的法制意识。
3、扩大受案立案范围。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这是因为司法对社会争议的处理具有最终性和权威性。
但在实际运行中,法院及法官往往基于内部和上级法院考核的压力,对于一些疑难、复杂的案件,特别是团体诉讼案件,不敢、不愿立案,从而把纠纷推向社会或信访部门。
但过度信“访”,会弱化信“法”,从而不但不利于长远的法治建设,也会强化社会治理的“人治”和当事人脱离法律依据的不当和过高要求。
司法的优势是其利用普遍的规则作为处理问题的标准,尽管对于某一个个案来说,其处理的过程可能比较繁琐,但这样更有利于规范整个社会的治理。
四、突出教育引导功能,健全面向常住人口的“深度普法”机制普法教育应该实现普法理念、目标和手段的升级,实现从知识到文化、从文化到信念、从信念到行为的转型,以契合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
1、实现普法目标从“法制”向“法治”的升级。
理想的社会治理既要有良好的法律制度建构,更要有法治运行机制赖以生成、运行和发展变化的尚法理念。
普法教育要注重从“知法、学法”向“守法、用法”的转变,从注意法律文本、条文到法治文化、价值的转变,摒弃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功利主义。
要坚持结合市民生活的实际,贴近市民、服务市民,通过宣传典型案例,让市民真正感到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所具有的至上性、权威性、强制性和可及性,在现实生活经验中体会、接受法律在支配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主导作用。
要将普法与推动社区共治自治、鼓励市民有序社会参与结合起来,为社会治理打好民意基础。
2、注重普法手段从“灌输”向“引导”的转换。
实践证明,法治作为一种理念、制度,不可能由外界凭空植入,法治在人们心里的感受,离不开人们生活的感受和场景。
这其中,公职人员的执法过程对培育市民的法治意识非常关键,执法人员执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讲法、普法的过程,要通过苦口婆心的说服、劝导工作,增强人们的法治观念,逐步地培育公众的守法意识。
普法过程还需要依赖各种载体,使法治的理念有所依附,把普法同优化法治环境,创建平安小区、文明小区等活动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才会有群众基础,才会有源头活水。
3、推动普法对象从“户籍”向“常住”的扩展。
进城务工人员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城市也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向进城务工人员覆盖延伸。
法律服务是最重要的公共服务项目之一,进城务工人员素质特别是法律素质的提高,是城市社会融合、安全有序的重要因素。
要根据进城务工人员的特点和文化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确保他们提高法治意识。
五、多管齐下,构建便捷、低廉、高效的法律服务体系依靠法治来解决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维护公平正义,就必须从源头上注重社会治理,强化从基层和底层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的能力,防止社会冲突和矛盾都涌向司法机关和信访部门。
事实证明,矛盾化解越早,化解成本越低;法律服务的前端投入越多,后端的投入就会越少。
1、规范法律服务市场。
法律服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
但基本的法律公共服务的提供只能是政府的责任,应该较早地厘清和框定政府应该提供的法律服务内容的清单,做到对居民的网格化全覆盖,以维护起码的社会正义。
要防止法律服务过度的市场化,强化律师事务所、法律事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的社会责任、伦理意识,加强法律服务队伍的政治、业务、职业道德的建设,提高法律服务队伍的素质和服务水平。
2、完善法律援助体系。
有的地方以补助的方式为提供法律援助、民间纠纷调解的律师提供补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法律公共服务供需之间的矛盾。
法律服务的专业性比较强,更适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
法律援助也要拓宽工作领域,从以援助诉讼为主向诉讼与非讼并重发展,以从源头上预防冲突和纠纷。
3、优化法律资源配置。
法律服务资源和投入要统筹考虑城市的人口分布情况,要将投放的重点转到基层和次中心区,特别是务工人口较多的区域。
同时,在各个行政区域内,也有一个法律资源优化和整合的问题,法院、检察院以及公安和司法部门拥有大量的法律资源,对其加以整合和优化,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提供法律服务方面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要进一步培育和完善社会中介组织,促进这些中介机构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中来。
(完)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社会工作委员会、上海市社会建设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