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空间叙事及表征研究

合集下载

后殖民生态视角下的《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

后殖民生态视角下的《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

i s m) 等。 作者 在 《 后 殖 民生 态 批 评 : 文学、 动物、
环境》 一书中指 出, 环境正义与社会 正义 、 物种 主 义与种 族 主义 有 着 本 质 联 系 , 重 新 定 位 人类 在 自
然 中的位 置需 要 人们 重 新 审 视 “ 人 类 与 自然 的对
立思想 与从 帝 国主义侵 略 至今 的殖 民主 义和 种族
角o [ 1 ] ( P 1 2 9 ) 后殖 民生态批评不是 简单地将 后殖 民
批 评 和生 态批 评 结 合 , 而是 用 超 越 后 殖 民批 评 的
视野 关注 生态 批 评 , 是 后 殖 民批 评 对 生 态 批 评 的

区 的文化 , 有 理 性 的 白人 优 于有 色人 种 。非 欧洲

批评学说 中, 哈根和蒂芬试图建立体现后殖 民 生态批 评 的核心 概念 , 如 生态 帝 国主义 ( e c o l o g i c a l
i m p e i r a l i s m) 、 种 族 主 义 与 物 种 主义 ( s p e c i e s i s m) 、
说《 幽暗之地》 ( D u s k l a n d s ) , 后又出版 了多部有影 响力的作品。两度获得英国布克奖 , 其中就有《 迈 克尔 ・ K的生 活和时代》 ( 1 9 8 3 ) 。库切流散作家 的特殊阅历 以及南非 曾经漫长 的殖 民历史 , 都赋 予 这 部作 品丰 富 的研 究 价 值 。《 迈克尔 ・ K 的生
活和 时代 》 反 映 了南 非 殖 民历 史 和种 族 隔 离 制 度
对生 态环 境 的 破 坏 以及 库 切 强 烈 的 生 态 忧 患 意
识。
食人( c a n n i b a l i s m) 与食 肉 ( c a r n i v o r y ) 、 可 持续 发展

《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的主题思想解析

《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的主题思想解析
・5 8・ 北方文学杂 志欢迎投稿 : b f wx b i b @1 6 3 . c o n r
仅 取 决于谁 能够使 得 自己 的声 音被 人听 到,谁 的声音 最 响 亮 ”的感慨 ,而这 也是对 于权利逻 辑 的否定 。 三 、沉默 的反 抗 话语权 的 战争必然 会使 有些 人获得 发言 权,而 有些 人 失 去发言 权 ,但 是这 种争夺 是永 不停歇 的 ,一时 的话语 失 势 并不意 味着 永远 的失败 ,争取 话语权 是不 息 的运 动 ,永 远在 争取 和反抗 。库 切的将 这种 反抗用 沉默 来表达 ,作 者 赋 予 了沉默 强有 力 的力量 。迈 克尔 ・ K天 生 兔唇 ,这种 兔 唇 缺陷 就象 征着 他话 语权 的缺 失 ,但 是迈 克尔 ・ K就是 以 这 种语 言 的缺 失来 表达 他 的对 抗 的 。医生想 要 迈 克尔 ・ K 说 出他 的故 事 ,在给 迈克 尔 ・ K 的信 中医生 写到 “ 我 向你 呼吁 ,迈 克尔 斯 :屈服 吧 ! ” 。“ 屈服 吧 ”这 三个 字 完全 表 达 了医 生 的根 本 目的 ,医 生 的一 切 示 好就 是 为 了要 迈 克 尔・ K屈 服于 他 的 意志 ,服 从 他 的掌 控 。但 是 迈 克尔 ・ K 将 这 种 要 求 拒绝 了。他 以沉 默 作答 , 这种 沉 默 正 是对 权 利 的挑 战 ,也 是 对他 们 身 份 认 同 的威 胁 。 医生 评 论迈 克 尔・ K说 “ 他是 一块 石头 ,一 块鹅 卵石 , ” ,说他 是一 个没 有 出生的 ,未来 的人物 。脱 离历史 与时代 ,只关注 于 自己 的 内心 世界 ,这 本 身就 是对 于这 个 时代 对 当权者 的无视 , 是对统 治阶 级的无 声的反抗 。 四 、 自由的 追 求 时代 的动乱 造成 了生 活的无序 ,而统治 阶级 又不 能放 任这 种无序 ,对 于这种 状 况要做 出对 策调整 。对 于流 离失 所 的人们 建立 了营地 来使 他们 聚集 ,并建立 了严 格繁 琐的 通 行制度 ,使 得人 口的流 动得 以控制 。但 是这种 制度 并不 是 从保护 人们 的角度 出发 的 ,在 营地 里 的人们成 了劳 动的 机 器 ,只是 为权 利阶 级提 供劳 动服 务 ,迈克 尔 ・ K把 这个 营地看成 是一个 安置被 遗忘 的人的地 方 。 五 、结 语 库 切借 对迈 克尔 ・ K 这个 小人 物命 运 的描绘 ,来 反 映 时代社 会 的现实 问题 ,表 现 了他对 于战 争、对 种族 隔离制 度 、对 人 的生存状 态等 的思 索 ,对 于边缘 人 的 问题 更是表 现 了他 的关 切 。诺 贝尔 获奖 词评价 他说 “ 对 于当下 西方 文 明 中浅 薄 的 道德 感 和 残酷 的理 性主 义 给 予 毫 不 留情 的 批 判。 ”还 说他 “ 盘旋 下 降 的命 运 是其 人物 拯救 灵 魂之 必 要 途径 。主人 公在 遭受 打击 、沉沦 落魄乃 至被 剥夺 了外在 的 尊 严之 后 , 总是 能 够 奇迹 般 的获 得 重新 站 起 来 的 力 量 。 ” 这种 重新 站起 来 的力 量在 《 迈克 尔 ・ K 的生活 和时 代 》 中 表现 为对权 利的反 抗和对 自由的追求 。

《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的叙述视角分析

《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的叙述视角分析
弱 了。 [ 这 些 对 话 向读 者 展 示 了没 有话 语 权 的弱 ”6
了。于是 K只 能 带 上母 亲 的骨 灰 继 续 前 行 。在 途
中, 他先 是遭 到士 兵 的打 劫 , 去 了仅有 的财 产 ; 失 接
势群 体 在少 数人 树 立规 范 的 “ 明 世界 ” 的真 实 文 中 处境 。透过 K 的视 角 , 者 向读 者 展 示 了乡 间 、 作 公
7 4
争蹂躏 的南非 , 一个天生残疾 、 智力低下 , 但心地纯
朴 的 中年 男 子迈 克 尔 ・K为 了躲 避 战乱 , 着 生病 带 的母 亲离开 大城 市开 普 敦 , 往 母 亲童 年 生 活 过 的 前
村庄 , 望 能在 那 里 过 上安 定 的生 活 。但 踏 上旅 途 希 不久 , 亲就 由于不 堪 忍 受 颠 沛 流离 的生 活 而 病逝 母
内蒙古工业 大学学报( 社会科 学版 )
Ju nlo n rMo gl iest f e h oo y or a fI e n o aUnvri o c n lg n i y T
第1 9卷
第 2期
(oi c ne ) Sc Si cs l a e
V 11 N . 2 1 D 9 o2 00 .
讲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 八十年来自初 , 在饱受战 十 收稿 日期 :0 0— 9一l 21 0 7
基金项 目: 本论文属 内蒙古工业大学校级科研项 目“ .M.C e e 小说的叙事策 略研究 ” J ot e z 的成果 ( 目编号 : 2 12 ) 项 s 00 4 k 作者简介 : 冯洁 (97一) 女 , 17 , 内蒙古工业大学外 国语学 院讲师 , 文学硕 士, 研究方 向为英语语言和英美文学 。

论迈克尔·卡宁安小说《试验年代》中的科幻与现实

论迈克尔·卡宁安小说《试验年代》中的科幻与现实

论迈克尔·卡宁安小说《试验年代》中的科幻与现实作者:傅婵妮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29期摘要:美国当代作家迈克尔·卡宁安在小说《试验年代》中叙述了人物在十九世纪工业革命时期、二十一世纪“9·11”袭击后与一百五十年后在纽约的三段经历,既有对历史的回眸,对现实的再现,又有对未来社会人类科技发展图景的想象,是一部现实与科幻并置又交融的作品,体现出作者对现实的强烈观照和对科技文明发展的忧思。

关键词:迈克尔·卡宁安《试验年代》现实科幻美国当代作家、“普利策”最佳小说奖得主迈克尔·卡宁安的《试验年代》是一部亦真亦幻的小说。

小说设纽约为故事发生地,展现了三个人物在工业大生产的1865年、二十一世纪纽约遭遇“9·11”袭击后的2005年和2155年三段时间的经历,将现实与科幻结合,讲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一、科幻与现实的并置在《试验年代》中,科幻与现实呈现出一种并置关系。

小说的叙事按从过去、现在、到未来的线性顺序进行,分为“在机器中”、“孩子的圣战”、“类似于美”三个章节叙述,遵循了时间发展的现实规律与社会历史的走向。

作者对三段时间的选择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围绕小说主题“试验年代”对时间进行了精心的选取,具有强烈的现实指涉性和历史意蕴,正如作者自己指出的“我并置了事件、任务、建筑和一些事实上像隔了二十年乃至更久的历史遗迹”1[1]ii,以这种方式,他让小说显得更加现实。

小说的首章“在机器中”发生在1865年。

在工业化大生产时期,人们已创造出各种“机器”,不但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导致了机器对人的异化。

用小说人物卢卡斯的描述便是“在工厂里,时间是那么漫长,从头到尾只有一个动作…这里的人都放弃了原来的身份,移民到了工厂…”2[1]30。

第二章“孩子的圣战”则描写了纽约遭遇“9·11”袭击后的2005年。

恐怖袭击的阴霾依然笼罩着纽约,人们遭遇了“圣战”恐袭组织中儿童的恐袭,那是恐怖分子完成的恐怖试验。

大时代下的避世理想——解读J.M.库切的《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

大时代下的避世理想——解读J.M.库切的《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
关 键 词 :库 切 ;种 族 隔 离 ;耕 耘 者
一 2003年诺贝尔文学 奖 得 主 J.M.库 切 生 于 南 非,曾 先 后 在英美求学并任教,而后回到南非度 过 了 28 年 的 教 书 生 涯, 直至2002 年 移 居 澳 大 利 亚. 从 1969 年 出 版 第 一 部 小 说 «Dusklands»以 来 ,库 切 至 今 已 有9 部 小 说 问 世 (包 括2005 年 的新作«Slow Man»). 而 他 最 初 真 正 受 到 世 人 的 关 注 是 在 1983年,因为«迈克尔.K 的 生 活 和 时 代 »一 书 获 得 了 英 国 文 学最高奖———布克 奖. 这 部 小 说 的 获 奖 引 起 了 评 论 界 很 大 的争议.在当时南非种族隔离和白人 统 治 的 政 治 环 境 下,文 人们被认为“有责任 对 身 边 的 政 治 事 件 作 出 反 应,而 且 只 有 两种反应的方式:身 为 作 家 你 要 么 支 持 这 场 斗 争,要 么 反 对 这场斗争”.而小说主人公被认为“只 是 一 个 变 形 虫,既 不 能 给人们做榜样,也无法 给 予 人 们 任 何 的 警 示 ”,因 此 对 于 “有 兴趣了解或改造南非社会的人来说没 有 多 大 获 益”. 这 样 的 看法无论对于小说 主 人 公,还 是 对 于 作 家 本 人 而 言,都 是 不 无偏颇的.在 二 十 世 纪 七 八 十 年 代,南 非 政 治 处 于 动 荡 不 安、风云变幻的时代,库 切 却 将 眼 光 投 向 一 个 头 脑 简 单 的 小 人物身上,其用心旨 在 通 过 对 小 人 物 遭 遇 的 叙 述,引 发 人 们 对社会、对历史等大问题的思考.“写 的 是 一 个 人 的 生 活,讲 的 却 是 一 个 时 代 的 寓 言 .”

迈克尔 K的人生与时代(库切文集)

迈克尔 K的人生与时代(库切文集)
迈克尔·K的人生与时代(库切文集)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世界
时代
精神
中心
文集
迈尔
小说
后记
迈克尔
内容摘要
《迈克尔K的人生与时代》是英语文学最高奖布克奖获奖小说。在战火纷飞的南非,迈克尔·K踏上旅程,带 生病的母亲回乡下的家。在半路上,母亲死了,留下迈克尔·K一个人在这个混乱的世界里,身边是残暴而四处游 走的军队。迈克尔·K遭到了关押,然而他无法接受禁锢,决心要有尊严地活下去,于是逃了出来。这部肯定生命 的小说直指人类经验的中心:人需要有一种内在的、精神的生活,需要与我们所在的世界找到联结,需要保持纯 洁的眼光。
不过,最要紧的是,眼看着夏日将尽,他渐渐地学会爱上那种懒懒散散的感觉。
目录分析
3
3
1
1
4
4
2
2
5
5
3 1
2
4
作者介绍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1940年出生于南非开普敦,南非白人小说家、文学 评论家、翻译家,大学教授。是第一位两度获得英国文学最高奖 -布克奖的作家。于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是非洲第五位、南非第三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谢谢观看
天涯,猫扑,西祠,红袖添香,那是中文互联网的草莽时代,整个互联网洋溢着一种朝气蓬勃的理想主义色 彩,那时没有打赏,仅凭热爱,网上涌现出了无数优秀的文字,洋溢着表达和分享的热情和冲动。
在迈克尔身上看到了梭罗和我自己。只是梭罗遗世独立的尝试使他成为蜚声国际的文化偶像,而迈克尓对绝 对自由的追求轻易被战乱中的南非局势打断,在人们眼里,他是白痴、懒汉、病人,总之,他是绝对的弱者。此 后他不再吃肉,也不杀生。

美国艺术家Michael.Klein油画作品赏析(1)

美国艺术家Michael.Klein油画作品赏析(1)

美国艺术家Michael.Klein油画作品赏析(1)美国艺术家Michael.Klein油画作品赏析(1)2014-11-19 20:49:46|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油画欣赏油画艺术|举报|字号订阅用微信“扫一扫”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下载LOFTER客户端秦之后裔伯推荐阅读:佛罗伦萨艺术学院师生绘画(1)2014.08.04佛罗伦萨艺术学院师生绘画(1)佛罗伦萨艺术学院师生绘画(2)2014.08.06佛罗伦萨艺术学院师生绘画(2)佛罗伦萨艺术学院师生绘画(3)2014.08.06佛罗伦萨艺术学院师生绘画(3)佛罗伦萨艺术学院师生绘画(4)2014.08.06佛罗伦萨艺术学院师生绘画(4)佛罗伦萨艺术学院师生绘画(5)2014.08.06佛罗伦萨艺术学院师生绘画(5)美国西雅图Georgtown工作室学生绘画2014.10.16美国西雅图Georgtown工作室学生绘画(2)意大利FlorenceAcademy师生绘画(3)2014.06.07意大利FlorenceAcademy师生绘画(3)意大利FlorenceAcademy师生绘画.雕塑2014.06.07意大利FlorenceAcademy师生绘画.雕塑(4)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瑞典分院师生作品(2014.06.07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瑞典分院师生作品(1)FlorenceAcademy 瑞典分院师生作品(22014.06.07FlorenceAcademy瑞典分院师生作品(2)委内瑞拉Jesus.Emmanuel.Villarreal2014.06.08委内瑞拉Jesus.Emmanuel.Villarreal绘画欣Florence Academy Per.Elof .Nilsson2014.08.03Florence Academy Per.Elof .Nilsson ART相关小组:美术大家阅读(344)|评论(11)用微信“扫一扫”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空间叙事及表征研究

《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空间叙事及表征研究

第40卷第2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月 Vol.40 No.2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Mar. 2018────────── 收稿日期:2017-10-19 修回日期:2017-12-16 作者简介:张晓明(1981-),女,安徽宁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73-《迈克尔·K 的生活和时代》中的空间叙事及表征研究张晓明(湖州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摘 要:《迈克尔·K 的生活和时代》作为库切早期的作品,以其寓言式的精巧结构和开放式的思考引起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和争议。

结合空间叙事理论,从存在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来挖掘小说中的叙事艺术以及空间表征意义,了解库切从历史视角下对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反思。

关键词:J.M.库切;《迈克尔·K 的生活和时代》;空间叙事;空间表征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18)02-0073-04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8.02.015On the Spatial Narr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in Life & Times of Michael KZHANG Xiao-ming(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Huzhou University, Huzhou 313000, China)Abstract: Life & Times of Michael K is J.M Coetzee’s early work. It aroused a lot of readers’ and critics’ concerns and arguments for its structure and connotation. The thematic meaning of the work is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geographical space, social space and psychological space to explore the spatial narr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which can help the reader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oetzee’s reflection on personal life and country’s fate.Key Words: J.M Coetzee; Life & Times of Michael K ; spatial narration; spatial representation一、空间叙事与《迈克尔·K 的生活和时代》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作家J.M.库切(J.M. Coetzee )的作品因其精巧的结构和深邃的内涵引起诸多读者和学者的关注。

论《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空间叙事

论《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空间叙事
收 稿 日期 : 20l7一 l1—28 基 金 项 目 : 本文为 国家 社 会科 学基 金 项 目《西方 马 克思 主 义视 域 下 的南 非 2O世 纪英 语 小 说研 究 》(项 目编 号
14BWW075)的 阶 段 性 成 果 。中南 财 经 政 法 大 学 研 究 生 培 养 创 新项 目结 题成 果 。 作 者 简 介 : 蔡 圣 勤 ,文 学 博 士 ,教 授 ,博 士 生 导 师 。 研 究 方 向 :南非 英 语 小 说 、西 方 文 论 、电 影 文 学 与 批 评 。 电 子 邮 箱
(中南财经政 法 大 学 , 湖北 武 汉 430073)
[摘要 ] 《迈克 尔 ·K的 生活和 时代》是诺 奖获得 者 J.M.库切 的代表作之 一 ,该作 品在 1983年获得 布 克奖。本文作者对小说 中的 空间叙事进行 分析研 究发现 ,小说 通过 文本 中意象的呈 现来表现 迈克 尔 · K 生 活 的 现 实空 间 、梦 幻 空 间 建 构 以 及 作 为 医 生的 “我 ”的 透 视 空 间 。在 这 些 空 间建 构 的过 程 中 ,作 者 期 望阐释 在南非土地这个特定 生存 空间里,小人物反抗 强权 、渴望掌控命运和追 索 自由的文化 内涵。 [关键 词] 《迈 克 尔 ·K的生活和 时代》;库切 ;空 间叙事 [中图分类号 ] I10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献编 号] 1002—2643(2018)02-0078-010
A Spatial Narrative Study of Life & Tim es of M ichael K
CAI Shengqin.LU T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 430073,China)

库切与超验的无家可归----解读《男孩》与《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农场意象

库切与超验的无家可归----解读《男孩》与《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农场意象

第20卷第5期2018年9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o fN o r t h e a s t e r n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V o l .20,N o .5S e p.2018d o i :10.15936/j.c n k i .10083758.2018.05.016 收稿日期:20180418作者简介:冯 洋(1990),女,陕西西安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20世纪英国文学与文学理论研究㊂① 阿非利堪人旧称布尔人(B o e r s ),南非最早的白人移民的后裔,以荷兰裔为主,根据2010年统计数据,约占南非总人口7.5%㊂阿非利堪人于1652年定居南非,从1707年开始使用阿非利堪人 这一称谓㊂库切与超验的无家可归解读‘男孩“与‘迈克尔㊃K 的生活和时代“中的农场意象冯 洋(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872)摘 要:J .M.库切在诸多作品中刻画了南非的农场㊂它代表着人类渴望回归但却永远无法回归的伊萨卡家园,弥散着卢卡奇所描述的后史诗年代中超验的无家可归的痛楚㊂着眼于库切的自传体小说‘男孩“及虚构体小说‘迈克尔㊃K 的生活和时代“中出现的农场意象,分别诠释这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小库切和迈克尔㊃K 在各自的人生旅途中所体验的超验的无家可归的状态㊂这种超验的无家可归既是集体在经历巨大历史创伤后的表现方式,也是个体在现代社会中被剥离生活本真后的自发状态㊂它展现了库切对其故土南非复杂而又扭曲的情感,也凸显了当代离散知识分子所感受到的身份游离和情感两难㊂关 键 词:库切;农场;超验的无家可归;卢卡奇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758(2018)05-0545-06J .M.C o e t z e e a n d t h eT r a n s c e n d e n t a lH o m e l e s s n e s sT h e F a r m T h e m e i n B o y h o o d a n d L i f e &T i m e o f Mi c h a e lK .F E N GY a n g(S c h o o l o f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s ,R e n m i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C h i n a ,B e i j i n g 100872,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A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t h e m e i nJ .M.C o e t z e e sn o v e l s , f a r m r e pr e s e n t s t h e H o m e r i cI t h a c at o w h i c h p e o p l ec a n n e v e rr e t u r n ,c a u s i n g s u f f e r i n g fr o m t h e t r a n s c e n d e n t a l h o m e l e s s n e s s i l l u s t r a t e db y Lu k ác s .T h e f a r m t h e m e i nC o e t z e e s t w ow o r k s B o y h o o d a n d L i f e &T i m e o f Mi c h a e lK .i sf o c u s e du p o n ,a n dt h e t r a n s c e n d e n t a l h o m e l e s s n e s s e x p e r i e n c e d b y t h e t w o p r o t a g o n i s t s o n t h e i r v o y a g e o f l i f ei si l l u s t r a t e d .T h i st r a n s c e n d e n t a lh o m e l e s s n e s ss t e m sf r o m t h ec o l l e c t i v e e x p e r i e n c e o fe n o r m o u sh i s t o r i c a l t r a u m aa sw e l la st h e i n d i v i d u a ld e p r i v a t i o no f m e a n i n g f u l l i v e s i nt h e m o d e r ns o c i e t y .I t r e f l e c t s t h ec o m p l i c a t e df e e l i n gsJ .M.C o e t z e e e x p e r i e n c e d t o w a r d s h i s f o r m e r h o m e l a n d o f S o u t hA f r i c a ,h i g h l i g h t i n gt h e i d e n t i t y c r i s i s a n d e m o t i o n a lc o n f l i c t s s u f f e r e d b y t h e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d i a s p o r i c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K e y wo r d s :J .M.C o e t z e e ;f a r m ;t r a n s c e n d e n t a l h o m e l e s s n e s s ;G e o r g eL u k 췍c s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J .M.库切(J .M.C o e t z e e ,1940 )的国籍身份复杂模糊㊁难以界定㊂他出生于一个南非阿非利堪人①家庭[1],在南非接受教育,本科毕业后前往伦敦工作三年,之后赴美留学获取博士学位并得到教职,申请美国绿卡被拒后,返回南非㊂2002年移居澳大利亚,并于四年后取得澳大利亚国籍㊂尽管库切作品中所呈现的国别特征越发模糊,但农场这一南非文学传统中的重要意象作为他的写作元素一直贯穿始终㊂库切在1986年发表的论文‘南非的农场小说以及农场文学“中提出,虽然农场小说及农村社会是阿非利堪小说中的关键题材,可仅有两名用英语写作的南非小说家波琳㊃史密斯(P a u l i n e S m i t h)和奥利芙㊃施赖伯(O l i v e S c h r e i b e r)创作了有关农场题材的小说㊂然而,库切认为这两位作家对农场的描述并不准确施赖伯小说中的农场与自然无异,而史密斯笔下的农场又与村庄无异 [2]㊂因此,库切本人对农场的刻画和描述则变得更加引人瞩目,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凝聚着南非对于库切的意义㊂本文选取‘迈克尔㊃K的生活和时代“(1983)和‘男孩“(1997)作为库切作品中农场意象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㊂首先,农场意象在两部作品中占有重要比例㊂‘迈克尔㊃K 的生活和时代“整本小说都以农场为线索,围绕着迈克尔㊃K和农场的关系展开叙述;‘男孩“的整个第十一章被用来刻画小库切的农场生活及他对农场的复杂情感㊂其次,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对农场的观察视角截然不同并互为补充㊂‘男孩“中的小库切代表了白人农场主的后代,迈克尔㊃K 则代表了有色种族劳工的后代,二人与农场的关系组成了南非种族隔离时期(1948 1994)中农场完整的生态人文环境㊂通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角,读者能够全面理解农场的表征意义㊂目前库切研究界对农场意象的关注度不够,虽然约旦学者沙迪㊃内姆耐(S h a d iN e i m n e h)也通过库切这两部作品对农场意象展开探讨,然而内姆耐将农场视为两部作品互文性的表征所指,并未深入探索这两部小说主人公对农场的复杂情感及背后的原因[3]㊂因此,本文将立足于当代南非的农场语境,通过探索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对农场的矛盾情感,诠释其中蕴含的相似困境,即一种卢卡奇意义上的超验的无家可归状态㊂一㊁小库切的成长之痛:永远无处安放的心灵库切的小说化自传(f i c t i o n a l i z e d m e m o i r)‘男孩“㊁‘青春“(2002)和‘夏日“(2009)皆以 外省生活场景 为副标题,分别记录了库切的童年时代㊁青年时代及中年时代㊂在‘男孩“中,库切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自己儿时在百鸟喷泉农场上的生活及对农场的矛盾情感:一方面,小库切发自内心地喜爱农场,认为 那是在世上他最喜欢的地方 [4]84;另一方面,小库切深知, 农庄永远不可能属于他,他永远只是一个客人 [4]102㊂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将造成这两种矛盾体验的原因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㊂首先来源于农场的所有权问题㊂有色种族乌塔㊃杰普一家也居住在农场上,尽管乌塔㊃杰普已经逝世很久,天性敏锐的小库切隐约看到了背后的真相,他认为虽然祖父因出资收购农场而成为了农场的法定主人,但农场真正的主人应是乌塔㊃杰普㊂库切们则如同 季候性迁徙的雨燕 [4]9293,在农场上并不久留㊂农场的所有权问题关涉着南非的殖民史,库切的祖辈很可能是借由19世纪30年代的南非白人大迁徙(G r e a t T r e k)运动来到农场,而农场原本的主人则是被殖民和奴役的当地居民㊂敏感的小库切所体会到的焦虑不安和寄人篱下并不是因为农场表面上的拥有者是桑伯伯不是父亲,而是因为在他心中,农场从根本上并不属于库切家族㊂看似平静的农场生活背后隐藏着残酷的历史真相,这无疑让小库切对农场的热爱之心蒙上一层阴影㊂其次,正是由于这一历史原因,小库切对农场上隐藏的等级秩序感到不适,他见到那些为库切家族服务的有色种族的仆人 似乎无论什么事情上总得端出那种低三下四的模样 时,心里感到尴尬和不自在[4]90㊂例如当乌塔㊃杰普的孙女里恩迪雅在走廊上遇到库切时,她必须装作自己是隐形的,而库切要假装她不在那里[4]91㊂农场上的等级制度不仅体现在有色种族的人们为库切一家鞍前马后㊁服务效劳,更是展现在他们被明令禁止的行为上,如被禁止摸枪㊂这些禁令让小库切在享受农场给予他欢愉的同时看到了有色族群的不自由,农场上的这种畸形的人文景观也减弱了小库切对农场的依恋㊂第三,源自小库切对自己身份的模糊认识㊂‘男孩“一书中有很多细节披露了小库切被培养成为一名 假英国人 ,他毫不隐晦地宣称,即便他的姓氏和血脉都属于阿非利堪族,即便他可以讲一口纯正的阿非利堪语,他也一刻不承认自己是一个阿非利堪人[4]133㊂然而与此同时,小库切发现阿非利堪语让他在现实生活中更加游刃有645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余[4]134,并且,当英国人对阿非利堪语表示轻蔑时,他也会愤愤不平㊂小库切清楚地明白,尽管他熟悉与英国有关的所有事情,但他不可能通过考验成为一个真正的英国人[4]139㊂由此可见,小库切既不愿意接纳自己的阿非利堪人身份,也意识到他永远不会成为英国人,这样一种被悬置的身份认知造成了小库切对农场的矛盾认知㊂库切在自传中对农场复杂且充满悖论的情感描写杂糅了他对农场无限的热爱㊁因种族隔离制度所导致的尴尬不安,以及模糊不清的身份认知㊂这种交织在一起的矛盾情感,正是卢卡奇在写于 一战 期间的‘小说理论“中所描述的超验的无家可归㊂面对混乱的社会境况㊁惨绝人寰的杀戮行为及人性在战争洗礼后的扭曲变形,卢卡奇怀着绝望和悲愤及一丝尚未泯灭的希望,将自己对当下政治的不满与愤怒㊁现实生活中的混乱和苦闷,以及对西方文明的关心和忧虑转化为对文学形式的剖析㊂实际上,卢卡奇撰写的并不是关于小说的理论,而是关于人生的理论㊂他在生活最困苦的阶段,借由对文学形式的探讨来诉说对纯粹美好的渴求,以便缓解自身所体验到的超验的无家可归的痛苦㊂在‘小说理论“的开篇,卢卡奇用诗一般的语言嗟叹已经逝去的 极幸福的 古希腊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世界呈现出 作为整体的总体 [5],天人合一,和谐共生㊂卢卡奇认为,如果荷马史诗中承载了一个超验意义上的家园,那么现代小说作为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物,其实质是一种超验的无家可归的表达形式,是作家寻找消逝的总体性而经历的艰难旅程㊂小库切对农场的情感依恋是对回归超验的故乡的渴望,而他对农场的疏离是在面对历史㊁政治㊁身份问题时的自然退缩㊂这种渴望还乡然而又无法还乡之感,就是超验意义上无家可归的表征㊂在‘男孩“的结尾,小库切父亲的律师事务所倒闭,父亲未老先衰,颓废无力,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作为父亲的体面㊂当小库切看到夏日午休中的父亲和他身旁恶心的尿壶时,他感受到的是一个孩童和童年的决裂,他意识到自己不能蜷缩在自我封闭的壳子里,他必须摆脱稚气和愚钝,脱离孩童的目光,以一种 超然 的眼光重新去认识父母㊂由此,他 瞥见了世界的本真 实际上这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过着他们自己麻木而充满烦恼的生活 [4]173㊂如果小库切在农场上感受到的超验的无家可归是历史的㊁抽象的㊁宏大的,那么此刻就是瞬间的㊁具体的㊁直接的㊂因此库切离开南非,迈入伦敦的都市生活,希冀在文化母国找到归属感㊂然而他所面临的是与此前不同的第三重超验的无家可归的情感现代社会的精神困境㊂在自传三部曲的第二部‘青春“中,青年时代的库切作为一名程序员,坠入 非此即彼 的二元逻辑中,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枚机器零件㊂在感受到创造力的衰竭后,他开始质疑机器时代和逻辑时代,并渴望摆脱这种无形的枷锁和精神的桎梏,回归到内心的应许之地㊂在这种意义上,库切此时感受到的空虚和迷茫实则是现代社会每个人的境遇㊂卢卡奇在‘小说理论“开篇所描述的史诗世界已经消逝,在技术革命㊁资本堆积㊁大数据风行的时代,人们成了迷途的羔羊,超验意义上的家乡已经不复存在㊂因此,即便‘夏日“里的中年库切返回南非,他仍旧在自己的家乡中 无家可归 ㊁漂泊异化㊂无论身处他乡还是故乡,无论处在哪一个人生阶段,库切都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㊂这一源自历史㊁家庭及现代社会的尴尬体验无疑印证了卢卡奇对超验的无家可归的定义㊂二㊁迈克尔㊃K的回 家 之旅:永远无法回归的史诗时代如果‘男孩“中的农场主题是由农场 法定 主人的后代所表征,那么‘迈克尔㊃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这一主题则是由一位有色种族农场雇工的后代所呈现㊂尽管二人审视农场的视角截然不同,然而在后史诗时代,他们所遭遇的是同样的超验的无家可归㊂对K在农场的身份推测来源于母亲安娜㊃K 在阿尔伯特王子城农场上扮演的角色㊂库切这样描述安娜回忆中的早年生活: 在她的早年,他们一家人不断从一个农场搬到另一个农场㊂她母亲总是在浆浆洗洗,再不就是在五花八门的厨房里干活,安娜给她打下手㊂ [6]7从此描述中可以推断安娜一家是农场的雇工,为了生存,在不同的农场里寻求生计,而安娜也需要在不同的农场和厨房中帮母亲干活㊂尽管安娜出生农场并渴望在临死前回 家 ,但她却无权称那个农场是她的家㊂然而,为了母亲的愿望,K带领母亲开启了终点不是 伊萨卡 的 奥德赛之旅 ㊂然而,这一旅程因安娜的去世而遭重挫,K独自踏上回 家 的道745第5期冯洋:库切与超验的无家可归解读‘男孩“与‘迈克尔㊃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农场意象路㊂此 家 已不再是实质的家乡,而是K所期望的史诗时代的田园生活:没有战争,没有混乱,没有种族隔离,没有经济交易和尔虞我诈,个体仅仅作为大地的园丁,在草原之上㊁繁星之下贴近土地去生活㊂但是,在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下,在南非的社会动乱中,作为个体的人类无论姿态如何卑微,也无法重返史诗时代,无法返还人类的家园㊂千辛万苦抵达王子城后,K并未发现母亲生前提到的沃斯卢或维瑟农场,只找到了名字相近的维萨基农场㊂这种无法找到家乡的痛楚既是实体的无家可归,更是精神上的无可依靠㊂正是因为母亲的坚持和执迷,迈克尔㊃K来到对他而言是完全陌生的㊁被遗弃的维萨基农场,并且逐渐产生了归属感㊂K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完全忘却了战争和城市㊂然而即便K是维萨基农场上唯一的居民,他也无法安心地住在房屋中,直到这个农场真正的主人回来,K才立即找到了他在农场中的角色仆人㊂他将住处从农场的厨房移到了山脚处的小屋里,为维萨基的后代腾出地方㊂然而与此同时,K拒绝完全履行既定职责,他不愿为维萨基孙子清理烹饪死鸟,也不想作为维萨基的仆人跑腿效劳㊂K借着为维萨基孙子外出采购的机会离开农场再次回到漂泊状态,这实质上是他对农场等级制度的消极抵抗㊂然而,维萨基农场已然成为K心中的伊萨卡,维系着他和母亲的关系,这注定着他将不顾一切地再次回到农场㊂当K再次踏上农场的土地时,他居住在农场的愿望变得更加强烈,但与此同时,他深知自己不属于农场,无权生活在农场的房屋中,于是在水坝旁边的土地上挖出一个洞穴,将自己小心翼翼地隐藏在洞穴里,以一种更亲近土地的方式居住生存,以至于他已经不需要视觉而是依靠感觉去躲避障碍物㊂此时,K正处于卢卡奇在‘小说理论“所描述的史诗年代,时间被悬置,生活进入永恒,人们对过去没有悔恨,对未来没有焦虑,只是活在此时此刻㊂K所在的时空静止不变,没有战争和纷乱,没有经济交换和资本累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在荒无人烟的废弃农场里用原始的方法种植南瓜㊂然而,K生活的平静仍旧被现实社会所打破,他自给自足的原始生活反而被认定是在为敌军供给粮食,他因天人合一的单纯想法被怀疑是敌军间谍㊂最终他被现实社会召回,继续踏上他的伊萨卡之旅㊂K在医院进行治疗期间,同样被国家机器所桎梏的年轻医生对K产生同理心㊂在医生眼里, K是一个摆脱现实束缚㊁活在自己世界里的特殊生物,他疯狂和荒谬的举动背后隐藏着他的最终向往回 家 ㊂正如同卢卡奇所说, 犯罪和疯狂是先验之无家可归的客体化,是在社会关系的人类秩序中某一行动的无家可归和超个人价值体系应有秩序中某一心灵之无家可归的客体化 [7]5455,K看似脱离社会的疯狂表现也正是心灵无家可归的体现㊂医生认为K是一个 逃跑艺术家 [6]203,他可以逃脱国家政治的束缚㊁历史命运的制裁,甚至是现代社会的规训,回归到超验的㊁史诗年代的家乡㊂因此,他对K大喊: 你眼下正在冲它奔去的那个花园,它无处不在,除了那些营地㊂它是你唯一所属地方的另一种叫法,迈克尔斯,在那里你才不会感到无家可归㊂它不在任何地图上面,没有任何道路通向它,只有一条路,只有你知道那条路㊂ ①[6]203医生的这声呐喊所呼唤的也是卢卡奇所描述的 一种根本性的心灵努力 对家乡在何处的渴望如此之强烈,以至心灵不得不在盲目的狂热中踏上似乎回家的第一条小路 [7]79㊂然而,后史诗年代的表征方式是永远的超验的无家可归㊂医生对K所寄予的希望势必要落空,这也体现在他一直将K的姓名 迈克尔 (M i c h a e l)误称为 迈克尔斯 (M i c h a e l s)㊂逃跑后的K遇到了一群吉普赛人,他们看似自由自在㊁四海为家,以兄弟姐妹互称,并对K友好慷慨㊂然而他们的领头人在半夜搜查K的衣兜,在发现仅有一小包南瓜子后就将其丢弃一旁, K在黎明捡起南瓜子,离开他们,选择回到母亲在城里做佣人时曾经住过的简陋房间㊂直到此刻,K依旧对 家 充满了执念,哪怕从广阔的农场缩减至母亲的宿舍㊂然而,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㊂母亲房间不仅摆设已经完全改变,而且成为海滩公共器具收纳间㊂K躺在不知是哪一个寄居者铺在地上的简易床铺上,回想自己在卡鲁农场上作为一个园丁所犯下的错误㊂他认为自己应该拥有更多的种子,把种子分散藏在身上以防路845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①本文撰写中对中文译本中的部分语句作了修改㊂上的强盗,将它们分散种在一块块巴掌大的土地上,绵延数英里,并绘制地图以便每晚去浇水㊂K 毫不介意浪费时间,因为农场上作为史诗中的时间已被悬置,如K所说, 这整个故事的全部寓意:总是有时间做每一件事情 [6]220㊂在故事的结尾,K在想象中重返农场,在发现水泵被炸没有水喝时,他会用一个连接着长绳的小勺子在井口升降机中取水喝,以维持生命㊂然而,想象归想象,若想在现代社会以一名亲近土地㊁与世无争的园丁身份回归到史诗年代中的生活,做再多努力也仅是杯水车薪,如同从升降机中取出的那一勺水,维生都困难,更何谈灌溉土地?迈克尔㊃K的奥德赛之旅以失败告终,他遭遇的不仅是身体上的无家可归,更是精神上的超验的无家可归㊂在社会动乱㊁暴力滋生的现代社会,个体是无法回归到史诗时代的㊂K以最低姿态在农场里小心翼翼地求生仍旧被一次次驱逐,这与他对农场深深地眷恋形成鲜明的对比㊂库切在作品中对农场的刻画既是对南非社会的描摹㊁对现代生活的描述,也是对自身超验无家可归状态的诉说㊂三㊁精神流亡的现代知识分子:库切超验的无家可归库切对这种超验的无家可归的刻画源于他自己的生活经验,农场是库切作品中对南非的隐喻,也是对他所渴望的智性生活的隐喻㊂库切曾表示一切书写都是自传,这一说法也得到大卫㊃阿特维尔(D a v i dA t t w e l l)的验证: 如果我们将库切看作一个智性的作家,一个重写(p a l i m p s e s t)的高手,其作品开端却令人吃惊的普通,书写常常起源于与私人或环境相关的想法或事件,他将之逐渐演化为虚构的艺术 [8]㊂库切在2009年5月11日写给保罗㊃奥斯特的信中吐露,他被德里达的自传性作品‘他者的单语主义“深深打动㊂德里达在书中感叹: 我只拥有一门语言,但它不属于我㊂ [9]库切感同身受,他对奥斯特说: 他写的正是我和英语的关系㊂ [10]诚然,库切和德里达的生活境遇相似,如同德里达在母国阿尔及利亚和宗主国法国的夹缝中寻求归属感,库切挣扎在南非和英国的身份选择之间㊂库切将自传三部曲的副标题起名为 外省生活场景 ,如果说‘男孩“的生活场景可以被称为是外省生活,那么,为何‘青春“中描绘的伦敦生活也被称为外省?这其实是拐弯抹角地贬低英格兰文化㊂同样,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演说‘他和他的人“中,库切讲述了英格兰的囮鸭将荷兰㊁德国的同类诱入牢笼的故事㊂荷兰㊁德国是阿非利堪人的故乡,因此这个寓言故事也是对英格兰敲诈勒索的讽刺㊂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库切深受英伦精英文化影响,他的文学根源来自艾略特㊁庞德㊁贝克特等英国文豪,他对英国文化仍旧怀有深刻的共鸣㊂对于在身份㊁文化㊁情感两难中挣扎的的库切,南非无法承载他的愁苦,英国也无法接纳他的疏离感,就连美国的文化大熔炉也无法将他收编,以致他最终飘落到澳大利亚,成为一位世界公民,永远处在超验的无家可归状态中㊂库切对这种超验意义上无家可归的刻画也展现了一个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在记录社会㊁历史㊁个人事件时所怀有的揭露真相的勇气㊂南非先后遭受荷兰和英国的双重殖民,库切同时作为受益者和被压迫者,既承载着对原住民及有色种族的愧疚和自我道德谴责,也承受着英国殖民者的压迫和剥削㊂南非内部的种族隔离政策更是让库切憎恶如仇,他借由‘青春“中的主人公这样评价南非: 在这个国家里讲南非荷兰语就像讲纳粹语,如果有纳粹语的话 [11]㊂对于库切来说,南非历史上对阿非利堪人实行的殖民政策及种族隔离政策跟纳粹的暴行一样罪孽深重㊂这种看似极端可怖的描写正如同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对他深爱的祖国爱尔兰的评价: 吃掉自己猪崽的老母猪 [12],可谓是爱之深㊁责之切㊂爱德华㊃赛义德在‘知识分子论“(1994)中这样写道: 作为流亡者的知识分子倾向于以不乐为荣,因而有一种近似消化不良的不满意,别别扭扭㊁难以相处㊂ [13]身为一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库切背负着沉重的历史负担,处于一种进退维谷的境地㊂他的无家可归,是超验意义上的无家可归;他的流亡,是精神世界上的流亡㊂作为类似于卢卡奇笔下的创造性个体,库切在作品创作中践行卢卡奇所提出的反思的二重性:第一大反思是对真实生活中的理念赋形,对赋形过程的实质进行描述并且对其真实性作出思考和评判;第二大反思是以第一大反思为客观对象,对其命运进行反思,为它赋形[14]84㊂库切将自己对超验的家园的渴望浓缩在对农场的刻画之中,把他渴望还乡却又无法还乡的矛盾心情依托在作945第5期冯洋:库切与超验的无家可归解读‘男孩“与‘迈克尔㊃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农场意象品主人公与农场的复杂情感关系的描绘上,并对此进行深度反思,挖掘这种超验的无家可归状态的源泉,最终在历史创伤㊁社会动乱及现代性进程这三种根源中找到答案㊂卢卡奇的双重反思理论也进而引发了他的双重讽刺说:既是讽刺青年人为信仰斗争时的无望,也是在讽刺他们在放弃斗争时的绝望[14]85㊂库切沉郁顿挫的文风及所塑造的郁郁寡欢的人物形象正是对现代生活的双重反讽,他以超脱和自嘲的态度,既反讽了人类追求超验的家乡的无望,也讥讽了人类沉沦在超验无家可归状态时的绝望㊂当然,这种讽刺绝不是库切在摒弃作为个体的责任,恰恰相反,它展现了库切对现代社会精神失根的强烈担忧㊂库切勇敢担当起时代旁观者的角色,冷眼热心,以冷静的笔触去努力唤醒那些忘却历史创伤㊁麻木于社会现状㊁沉迷于科技理性的大众㊂四㊁结语库切所描述的超验的无家可归更大程度上是精神层面上的无家可归,它既是由于历史㊁政治原因导致的疏离感和无归属感,也是现代性所导致的意义价值空缺所带来的空虚感与无助感㊂这两种意义上的无家可归并不仅仅存在于南非独特的地理和文化空间中,它具有普遍性和紧迫性㊂放眼全球,当前人类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民族矛盾冲突㊁生态环境恶化㊁恐怖活动猖獗㊁难民问题突出㊂而我国也正处于历史的交汇期,4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世界发展的脚步,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如何在纷杂的文化和思想碰撞中坚守精神家园?如何让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真正地有家可归?如何在快节奏㊁高压力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港湾?这种种问题都反映出现代意义上的无家可归㊂库切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他在源源不竭的写作灵感中孕育着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他尝试通过作品在超验的无家可归的后史诗时代寻觅心灵得以安息的农场,希冀实现海德格尔提出的诗意的栖居㊂他在最新创作的两部作品‘耶稣的童年“和‘耶稣的学生时代“中描述了两位本无血缘关系的难民父亲西蒙和儿子大卫重塑家庭并且追求精神富足的故事,两位主人公虽然流离失所㊁无亲无故,但仍旧努力拼组健全的家庭;虽然精神生活条件贫瘠,但仍旧怀有对美好的向往㊂‘耶稣的学生时代“的最后一幕是西蒙开始学习大卫擅长的灵魂舞蹈,即便他穿着不合脚的女士舞鞋,步履笨拙,但他随着老师的指导,伸展双臂㊁紧闭双眼,慢慢旋转,直到第一颗星星开始冉冉升起㊂这一场景昭示着希望与未来,西蒙从无家可归的难民变成 有家可回 的父亲,从失去精神归属到找到灵魂的家园㊂它也从侧面印证库切绝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不仅呼吁社会的包容开放,以及好客的精神,更是强调个体追求精神富足的重要性㊂库切的目光永远投向未来,给予这个世界以希望;库切作品中揭示出的问题及显现出来的信心和希望,对我们这个民族㊁这个国家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㊂参考文献:[1]杨立华.南非[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C o e t z e eJ M.F a r m N o v e la n d P l a a s r o m a n i n S o u t hA f r i c a[J].E n g l i s h i nA f r i c a,1986,13(2):1.[3]N e i m n e h S.J.M.C o e t z e ea n d L i t e r a r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s:T h eF a r m T h e m ei n B o y h o o d a n d L i f e a n d T i m e s o fM i h a e lK[J].J o u r n a l o f L a n g u a g 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2013,4(2):115121.[4]库切J M.男孩[M].文敏,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5]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915.[6]库切JM.迈克尔㊃K的生活和时代[M].邹海仑,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7]卢卡奇.小说理论[M].燕宏远,李怀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8]A t t w e l lD.J.M.C o e t z e e a n d t h eL i f e o fW r i t i n g:F a c e t oF a c ew i t hT i m e[M].O x f o r d:O x f o r d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2015:25.[9]D e r r i d a J.M o n o l i n g u a l i s mo f t h eO t h e r o r t h eP r o s t h e s i so f O r i g i n[M].S t a n f o r d:S t a n f o r d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998:1.[10]A u s t e rP,C o e t z e eJ M.H e r ea n d N o w L e t t e r s2008-2011[M].N e w Y o r k:V i k i n g,2013:6567. [11]库切JM.青春[M].王家湘,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144.[12]J o y c e J.A P o r t r a i to f t h e A r t i s ta sa Y o u n g M a n[M].H e r t f o r d s h i r e:W o r d s w o r t hC l a s s i c s,1994:157.[13]S a i dE W.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so f t h e I n t e l l e c t u a l[M].N e wY o r k:R a n d o m H o u s e,1994:53.[14]L u k췍c s G.T h e o r y o ft h e N o v e l[M].B o s t o n:M I TP r e s s,1974.(责任编辑:李新根)055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

时间与空间的视角

时间与空间的视角

时间与空间的视角作者:来源:《画刊》2019年第12期绘画时间与空间的视角——谭平、马树青、冯良鸿与鲍蓓的抽象艺术实践深圳丨蓝岸画廊2019年12月21日-2020年2月8日本次参展的4位艺术家的创作从不同角度为观者提出当代中国抽象艺术根植于哲学层面的思辨性和建立在艺术维度上的行动性。

同时本展展出作品将着力呈现4位艺术家在不同创作时期对于个人艺术语言的探索与演变。

“时间”与“空间”作为暗藏于四位艺术家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创造性密码,将在呈现这一演变过程的同时,以完全不同的视角为观者打开视觉感受与哲学思考的大门,打开一段有关“时空”跨越的命题讨论。

首届“水问”当代水墨大展2019年11月1日-2020年1月31日本次特展以“水问”为主题,以“水”为“问”的观点和态度代表了水墨艺术渴望与传统中国绘画拉开距离,重新确立新的文化身份和寻找自身话语的可能。

“水墨现场”邀请了王劼音、萧勤、刘国松、徐永进、任天进、仇德树、王天德、王璜生、李磊、张淑芬、黄宏達等11位重要的现当代水墨艺术家和实践者,从传统-现代-当代的水墨艺术逻辑序列,探讨水墨艺术的过去与今天之发展。

色·即是空山基北京丨靠边走艺术空间2019年12月14日-2020年1月21日本展是艺术家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首次个展,其参展作品多为初次向公众展出。

展览共呈现30余幅作品,包括原画和限量版画。

作品题材遍及金属女郎、生化女郎和复古怀旧风,在数量、题材广度和精美程度上均属罕见。

非常道——李可染画院馆藏李庚 / 霜凝(唐双宁)双人展2019年12月8日-2020年1月12日本展将呈现李庚和霜凝(唐双宁)的抽象水墨作品,是一次聚焦全球化语境中水墨当代性与东方抽象可能性主题的展览。

本次展出作品中,除了《马勒大地之歌》系列,还包括了艺术家为展馆场地空间特别创作的《大美自然》系列,以及其以《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灵感创作的《知白守黑》系列等最新作品。

《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的叙事文体学解读

《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的叙事文体学解读

《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的叙事文体学解读
王爱丽
【期刊名称】《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叙述技巧和文体特征共同构建了叙事文体的结构。

叙事文体学理论综合分析了叙事文体学的共同特征,开辟了文学分析的新视角,为欣赏文学作品提供了更广阔的阅读视角。

南非作家库切的《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在叙事文体学综合框架下彰显了章与章的巧妙。

由空间视角和意识形态视角建构的多元视角,从叙述学角度表达了受压抑的主人公在充满战争、军队、种族隔离的社会中苦苦挣扎的艰难历程。

【总页数】3页(P80-82)
【作者】王爱丽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空间叙事及表征研究
2.从叙事学和文体学角度简析《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
3.论《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空间叙事
4.儒家思想视域下的《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解读
5.“耻”的哀悼:大屠杀叙事与后殖民写作的伦理转向——从《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说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空间叙事

论《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空间叙事

论《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空间叙事
蔡圣勤;芦婷
【期刊名称】《山东外语教学》
【年(卷),期】2018(039)002
【摘要】《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是诺奖获得者J.M.库切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在1983年获得布克奖.本文作者对小说中的空间叙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小说通过文本中意象的呈现来表现迈克尔·K生活的现实空间、梦幻空间建构以及作为医生的“我”的透视空间.在这些空间建构的过程中,作者期望阐释在南非土地这个特定生存空间里,小人物反抗强权、渴望掌控命运和追索自由的文化内涵.
【总页数】10页(P78-87)
【作者】蔡圣勤;芦婷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7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7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空间叙事及表征研究 [J], 张晓明
2.负重与前行——从马尔萨斯人口论看《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他者\"赋权 [J], 耿礼行
3.负重与前行——从马尔萨斯人口论看《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他者”赋权 [J], 耿礼行;
4.《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儒家式生态伦理思想 [J], 金怀梅
5.《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儒家式生态伦理思想 [J], 金怀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迈克·克朗文学空间理论研究

迈克·克朗文学空间理论研究

迈克·克朗文学空间理论研究作者:孟浩来源:《大学教育》 2017年第6期[摘要]在《文化地理学》一书中,迈克·克朗辟专章“文学地理景观”就文学空间问题展开了论述。

在克朗对文学空间结构的阐释中,文学文本呈现出三种空间维度:书写家与外面世界的“家园”空间,书写空间变迁与视角变换的“城市”空间以及表达两性欲求与空间经验转移的“性别”空间。

对克朗此三种空间形态的阐释将有助于丰富文学空间的相关课题。

[关键词]迈克·克朗;文学空间;家园;城市;性别[中图分类号] 1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7)06-0087-02在“空间转向”的时代语境下,迈克·克朗(Mike Crang)认为,文学创造并非简单地反映地理空间。

文学中有关地区的写作是作者主观地区经验的创造性书写与表达。

在1998年出版的《文化地理学》的“文学地理景观”一章中,克朗就文学文本中的空间结构问题进行了讨论。

他认为,文学文本中空间结构的论述大致可归纳为“家园”“城市”“性别”三个维度。

一、家园:书写家与外面的世界克朗指出,将文学文本中对地理空间景观与这一地区的实际地理风貌进行对照可知,文学与地理学的空间关系并非是将一张文学“地图”与另一张重叠那么简单。

克朗认为,一部作品中对地理昀描写就好比游记,是对“家”的创建,无论历险的结果是迷失抑或回归。

他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告诉我们,在文学作品中,不乏有对“家园”空间结构的书写:主人公(或由于被迫或出于自愿)离开了家,继而接受流浪的考验与生命的锤炼,内在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终于有了一番作为,以成功者的身份回家,接受世人的推崇。

这“退出一接受考验一复返”的模式,一如英雄神话的典型叙事,向前可追溯到中东地区的古老史诗《吉尔伽美什》。

而古希腊时代荷马的史诗巨作《奥德赛》以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的《俄狄浦斯王》同样符合这一模式。

由此,克朗认为,童话故事、骑士传奇和数以百计有着英雄情节的小说故事,包括传奇故事和现代游记在内的诸多文学文本中都可以见到类似的空间结构模式。

困境中的精神底线--论库切的《耻》与《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

困境中的精神底线--论库切的《耻》与《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

困境中的精神底线--论库切的《耻》与《迈克尔.K的生活和
时代》
方向真
【期刊名称】《中州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5(022)003
【摘要】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的两部重要长篇小说<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与<耻>,突出地呈现了库切作品一个反复建构的模式:人物生存境况盘旋下降及人物不屈服的姿态.对人在困境中的精神底线的发现和揭示,显示了库切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怀.
【总页数】2页(P55-56)
【作者】方向真
【作者单位】郑州铁路局,郑州,4500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后殖民主义困境精神体现 [J], 罗江
2.库切小说中老年人身份困境之探析——以库切小说《耻》和《慢人》中的老年人形象为例 [J], 陈京明;陈永国
3.库切小说中老年人身份困境之探析——以库切小说《耻》和《慢人》中的老年人形象为例 [J], 陈京明;陈永国;
4.挣脱多维营地冲击权力话语——评库切小说《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 [J], 尤磊;石云龙
5.库切与超验的无家可归——解读《男孩》与《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农场意象 [J], 冯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重维度的小人物——《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迈克尔·K形象解读

多重维度的小人物——《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迈克尔·K形象解读

多重维度的小人物——《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迈克
尔K形象解读
叶林峰
【期刊名称】《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36)3
【摘要】库切的《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沿袭了世界文学史上小人物的书写传统。

迈克尔·K既有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中小人物的影子,又属于现代主义文学中一个不断逃离的小人物形象。

迈克尔·K天生残疾,有心理障碍,卑微屑小,欲逃离生活的纷扰而不得,从而反衬出时代的混乱不堪,映照了南非的种族隔离历史。

同时,迈克尔·K 的病态也表现了人类在某种状态下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孱弱特征,体现了人面对压迫历史和强权制度的无奈。

【总页数】5页(P87-91)
【作者】叶林峰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逃避和抗争:《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的后殖民解读
2.《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的叙事文体学解读
3.库切与超验的无家可归——解读《男孩》与《迈克尔·K
的生活和时代》中的农场意象4.儒家思想视域下的《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解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库切《生活和时代》的后殖民生态书写

库切《生活和时代》的后殖民生态书写

库切《生活和时代》的后殖民生态书写
钟再强
【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2
【摘要】库切的生态书写氤氲于其后殖民创作之中,生态主题与后殖民主题在其作品中相互交融,具有典型的后殖民生态书写特色。

以往的评论主要从后殖民理论视阈来分析库切的文学创作,而对其作品中丰富的后殖民生态书写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是展示库切后殖民生态关注的重要作品之一。

在这部作品中,库切的后殖民生态书写绝非空洞地赞美大自然或将其浪漫化,而是与残酷的种族殖民战争及种族殖民统治相关联,具有明显的伦理政治倾向。

通过探究《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所蕴含的后殖民生态关注,我们能够窥见库切尊重一切生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容及反对一切霸权的后殖民生态伦理观。

【总页数】7页(P52-58)
【作者】钟再强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江苏苏州 215021;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 2260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478.074
【相关文献】
1.奈保尔:后殖民时代的印度书写--"殖民与后殖民文学中的印度书写"研究系列之三[J], 尹锡南
2.战争土地未来r——后殖民生态批评视阈下库切自然生态观的解读 [J], 王蕾
3.库切小说中的身体政治、女性主义与后殖民书写 [J], 房洁
4.后殖民生态视角下库切小说《等待野蛮人》研究 [J], 周树涛; 高丹; 陈颖
5.后殖民生态批评视角下库切的流散写作 [J], 房洁;韩海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沉默的颠覆:《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的后殖民解读

沉默的颠覆:《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的后殖民解读

沉默的颠覆:《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的后殖民解读
颜晓川;冯溢
【期刊名称】《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13)002
【摘要】库切的小说<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讲述了一个南非黑人在战争中不断逃离各种残暴势力的压迫和掌控的故事.小说主人公迈克尔·K的沉默是最显著的特征.通过分析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探索沉默的意义,揭示了库切的叙事策略:保持殖民地他者的他者性,使得他者的沉默能够超越语言而存在,这样他就能够游走于语言的定义之外,也就逃离了通过语言暴力掌控人们思想的权力系统.他者的沉默是无声的语言,是抵抗和消解殖民话语的力量.最后迈克尔·K与大地融为一体昭示了人类获得自由的可能性.
【总页数】6页(P183-188)
【作者】颜晓川;冯溢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819;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8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逃避和抗争:《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的后殖民解读 [J], 吴大志;雷娟
2.后殖民生态视角下的《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 [J], 张晓明
3.后殖民生态视角下的《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 [J], 张晓明;
4.后基督时代的沉默他者——评论《迈克尔·K的生活与时代》 [J], 石云龙;
5.“耻”的哀悼:大屠杀叙事与后殖民写作的伦理转向——从《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说起 [J], 蒋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沉默与逃避——论《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风景

沉默与逃避——论《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风景

沉默与逃避——论《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风景尹锐
【期刊名称】《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13)004
【摘要】在布克奖获奖小说《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库切借助风景这种动态的存在深刻探讨了有关沉默与逃避的问题.沉默的风景呼应着主人公迈克尔内心的创伤,它是历史和现实的表征,同时也受制于权力的规训和破坏.风景最终以想象的方式成为了迈克尔的精神庇护所和梦想中的家园,让他得以一次次逃避压迫和强权,小说至此也陷入了逃跑与被捕的无望循环.库切通过风景集中反映了殖民的历史与内战给普通南非人民造成的不可愈合的伤痛,而人文地理学也为解读库切笔下的自然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
【总页数】5页(P372-376)
【作者】尹锐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逃避和抗争:《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的后殖民解读 [J], 吴大志;雷娟
2.沉默的颠覆:《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的后殖民解读 [J], 颜晓川;冯溢
3.后基督时代的沉默他者——评论《迈克尔·K的生活与时代》 [J], 石云龙;
4.《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儒家式生态伦理思想 [J], 金怀梅
5.《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儒家式生态伦理思想 [J], 金怀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0卷第2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月 Vol.40 No.2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Mar. 2018────────── 收稿日期:2017-10-19 修回日期:2017-12-16 作者简介:张晓明(1981-),女,安徽宁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73-《迈克尔·K 的生活和时代》中的空间叙事及表征研究张晓明(湖州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摘 要:《迈克尔·K 的生活和时代》作为库切早期的作品,以其寓言式的精巧结构和开放式的思考引起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和争议。

结合空间叙事理论,从存在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来挖掘小说中的叙事艺术以及空间表征意义,了解库切从历史视角下对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反思。

关键词:J.M.库切;《迈克尔·K 的生活和时代》;空间叙事;空间表征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18)02-0073-04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8.02.015On the Spatial Narr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in Life & Times of Michael KZHANG Xiao-ming(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Huzhou University, Huzhou 313000, China)Abstract: Life & Times of Michael K is J.M Coetzee’s early work. It aroused a lot of readers’ and critics’ concerns and arguments for its structure and connotation. The thematic meaning of the work is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geographical space, social space and psychological space to explore the spatial narr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which can help the reader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oetzee’s reflection on personal life and country’s fate.Key Words: J.M Coetzee; Life & Times of Michael K ; spatial narration; spatial representation一、空间叙事与《迈克尔·K 的生活和时代》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作家J.M.库切(J.M. Coetzee )的作品因其精巧的结构和深邃的内涵引起诸多读者和学者的关注。

《迈克尔·K 的生活和时代》(1983)以内战爆发后一片荒芜的南非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卑微的生命在战争、军队、种族隔离的社会中苦苦挣扎,渴望寻找生命绿洲的故事。

国内学者对该小说多从主题、文化身份、寓言式结构、后殖民主义等角度进行解读,却少有人从空间理论来分析该小说的叙事。

库切是一位有较强空间意识的作家,无论是其本人所经历的空间迁移,从南非到英国、美国再到澳大利亚,还是故事中主人公的生存状态,从城市到旷野,营地,深山再回归城市,都具有明显的空间性特征。

外部空间具有文化表征及提喻作用,这些空间地理位置和生活空间的建构,是反映一个人的社会沉浮、揭示主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因而值得从这一角度对小说展开新的解读。

进入20世纪后半叶,空间研究逐渐成为人文社科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话题。

惯以时间维度为主线的叙事学也开始发生空间转向,人们开始将更多的关注度从叙事的时间性转向叙事的空间性,即从空间的维度去考察各种叙事现象。

如约瑟夫·弗兰克在《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一文中明确提出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空间形式”问题。

文中指出现代文学的空间创作特征,首次提出“空间并置”和“空间形式”等术语,从语言的空间形式、故事的物理空间和读者的心理空间具体分析了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1]。

米克·巴尔在《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也专门讨论了空间问题,对空间的表征、内涵、功能等进行了论第40卷第2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月 -74-述。

加布里尔·佐伦在《走向叙事空间理论》一文中建构了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具有实用价值和理论高度的空间理论模型,创造性地提出叙事中空间再现的三个层次:地域的空间,时空体空间以及文本空间[2,p12]。

结合已有的空间叙事的理论基础,本文将从存在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来分析小说中的叙事艺术,了解空间的表征意义。

二、存在空间与权力表征空间是人生存的立基之地,任何行为活动和思考都在空间中产生。

空间被人感知和利用,成为活的空间,因而成为具有意义和情感的领域。

在《存在·空间·建筑》一书中,诺伯格·舒尔兹提出了“存在空间”的概念。

“所谓‘存在空间’,就是比较稳定的知觉图式体系,亦即环境的‘形象’。

存在空间是从大量现象的类似性中抽象出来的,具有‘作为对象的性质’。

”[3]因此,存在空间具有认知功能,包含了人物对空间所投注的情感,亦或可以从空间解读出人物的情感。

存在空间构成叙事作品中的背景,更是作品的实质基础,也是小说人物活动的地理空间及故事展开的支点。

小说经常将笔触伸到一些特殊环境中,这些特殊场所往往可以用来提喻主要人物所生存的世界。

在《迈克尔·K 的生活和时代》中,我们能够很容易感知到这种空间意识。

在许多作家的叙事文本中,经常可以找到他们曾经生活过的“空间”,如故乡。

J .M .库切出生于南非开普敦,游学英美,移民澳大利亚。

广泛的生活体验和多样的地理阅历清晰地投射在了他的作品中。

因而库切对主人公K 的生活环境以及返乡过程中的空间描写真实地折射出当时整个南非的社会状况。

故事中,身有残疾的K 和做女佣的母亲相依为命地生活在内战爆发及种族隔离的南非开普敦。

战争爆发后K 本打算带着患病的母亲离开拥挤喧嚣的大城市回到宁静的乡村内陆。

期间他被追逼监禁,关进营地,空间在不断地转换。

在政府、军队、各种残暴势力的压迫驱赶下,K 失去身份与话语,陷入被关和逃离的循环之中。

空间的权力化与个人所处的空间位置密不可分。

库切通过多重空间的描写,展现在国家权力体系前小人物的卑微与挣扎。

在对南非这个国家大空间描绘的同时,库切又创造出更多的反映个性特征的小空间,如城市、营地、房间、农场、洞穴等,因而形成了多维空间规模。

安娜·K 带着年幼的K 在白人家里做女佣,这让K 学会了保持沉默。

因为身体缺陷,K 从正常学校被赶出来去了残疾儿监护学校学习基本的读书和谋生技能。

毕业后做过园林处的花匠和公厕的值夜人。

幼时的生活环境、学习经历以及这两份工作对他的性格造成一定的影响。

其母亲安娜·K 在一个退休针织品制造商比尔曼家做女仆,主人宽敞且可以俯瞰浩瀚大西洋的公寓与安娜·K 母子的居住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安娜·K 拥有一个雇主拥有支配权的房间,位于饭店的楼梯底下打算用来安空调机的地方。

门上写着“DANGER —GEVAAR —INGOZI ”,那表示“危险”。

“那里既没有电灯也没有通风装置:空气永远带着霉臭味。

”[4,p6]安娜·K 形容楼梯下的生活为“住在这儿像一只压在石头底下的蛤蟆”[4,p9]。

即使是这样恶劣的环境还是让安娜·K 担心失去这个房间而无处可去。

当K 和母亲第一次尝试离开城市但失败而归,又赶上暴民暴动,回到这个小空间时,“安娜·K 和她的儿子像老鼠一样,一声不吭地蜷缩在楼梯底下的小屋里,一动不动”[4,p14]。

又如K 为了带母亲回到乡下,苦于买不到票只能自制了一辆小推车。

“这辆小车上有一个黑色塑料布做的车篷,看上去活像个高大的儿童车……她不得不蜷着腿坐在车篷底下,她的四肢都不能动。

”[4,p24-25]这辆破败狭小的小车成了这对母子的家。

他们生存的空间暗示了他们只是处于权利体系边缘地带的卑微小人物。

K 呆头呆脑身有残疾的外在描写,以及居住的空间都成了意义符号。

存在空间不仅是作为故事的物理背景而存在,更能构建出人物命运发展的线性结构。

K 第一次出行是选择了宽敞平坦的高速公路,然而却因为没有通行证被检查站的士兵警告离开。

第二次出行选择走郊区大道和干线公路,一路经历了破败景象。

到了晚上,为了找一个能让母亲过夜的地方,“他一头钻进杰克逊港附近茂密的灌木丛……这里到处布满了蜿蜒纠结的树根和潮湿的泥土,空气中充满一种莫名其妙的腐烂气味,在这儿根本找不到一块净土”[4,p29]。

母子二人落叶为床,在小雨中熬过一个夜晚。

母亲过世后,张晓明:《迈克尔 K 的生活和时代》中的空间叙事及表征研究-75-K 在涵洞下、树篱后、小巷里过夜。

途中还被士兵抢走仅有的一点钱财。

最后他选择离开公路,在稠密而潮湿的丛林中择路而行。

人所处的物理空间转而成为其社会地位的印记,这些空间背景的描写对人物命运有着重要的预示作用。

作为城市中最卑微的阶层,K 和母亲连离开大城市的通行证都无法获得,追求向往生活的权利都被剥夺,K 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

由此可见,权利的操控完全可以通过空间的安排和设置来实现。

三、社会空间与身份表征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一书中将空间分为物理的、精神的、社会的三重空间。

关于空间的社会性,他认为社会空间是生成的,而且具有多样性和重叠性,反过来会对社会和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空间变成了一种社会生活的经验事实,构成了经验现象的表征和知识系统,空间构成了浓缩和聚焦现代社会一切重大问题的符码[5]。

空间中充斥着各种意识形态,成为权力表达和反抗的工具。

物理空间本没有身份地位之分,只是因为居住其中的人的身份地位不同,而使得空间具有了社会性。

物理空间的设置和变化可以形象地反映人物的社会沉浮。

在小说中,权利空间基本上是被中产或富有的白人所占据,而黑人处于被主导的地位。

空间描写构建出不同阶层之间的差距和对抗。

在开普敦,K 因身有残疾不能享有普通人的教育权利,15岁毕业后只能到园林处和公厕工作;母子二人居住的狭窄空间与雇主的海边大房子形成鲜明对比,这些频繁出现的空间描写暗示出K 与母亲卑微的社会地位。

由于内战,安娜·K 决定和儿子一起离开对他们来说毫无希望的城市,去艾尔伯特王子城的一个农场,那是安娜·K 出生和度过童年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