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7

合集下载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理解文言词语:阳、谬、咎、极、于是、夷、非常、观、至于、相、焉、穷、尽、其等。

2.辨析词类活用: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以及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因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法。

三、德育目标认识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对课文字词句的准确把握。

难点:认识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解决办法1、了解作者,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

2、对注释,查字典疏通文意,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设计一、课前预习1.借功课下注释,朗读课文,了解其意。

2.注意课文生动语句的赏析。

3.归纳文意,疏通结构。

二、课内采用出题,学生自讲,教师总结的方式课时安排两课时(疏通一课时)教学步骤教学要点本文所体现的杂记类散文因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法。

教学内容一、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提示: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

二、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不到二十个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

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通过这些对比,下文转入议论便水到渠成,有了很好的伏笔。

三、文章第三段有几层意思?怎样评价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道理?提示: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接着以古人作为立论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再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它对比;然后精辟地阐述了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也强调了“力、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重要作用,反映出作者能辩证地看问题;最后又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这既是本段的中心,也是全文的主旨。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萍乡三中:刘长风教学目的: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领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学法点拨:诵读、自学、讨论、展示、点拨等。

教学准备:自学,自制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增强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2.探讨法:以学生为主,还课堂于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课堂气氛。

3.借助多媒体课件,感知,品读、赏析,讨论。

朗读方式:1、自由朗读2、齐声朗读3、指名朗读4、熟读背诵5、配乐朗诵6、范读。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学案(学习活动)一、自主选择式朗读、齐声朗读课文全文。

(早读时间)二、研读语文必修2《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79-85和语文必修2《目标素养评价》丛书P37-40,并自主完成“语言积累”五大题。

(20分钟)(一)下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A.褒禅(bāochán)无物以相(xiàng)之咎(jiù)其欲出者B.今言“华”(huā)如“华实”(huá)之“华”(huá)者C.庐冢(zhǒng)何可胜(shēng)道也哉D.窈(yǎo)然庐陵萧君圭(guī)君玉余弟安国平父(fù)(二)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各不相同,试加以辨析。

①有碑仆道②何可胜道也哉③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兰亭集序》)④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⑤独其为文犹可识⑥险以远,则至者少(三)下列各句里的“其”字的意义各不相同,试加以辨析。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3.距其院东五里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独其为文犹可识6.入之愈深,其进愈难7.既其出8.则其至又加少矣9.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10.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教材情况分析:《游褒禅山记》是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的一篇古文阅读材料,属于明代文学家、艺术家陈继儒的笔记文学。

文章描写了作者陈继儒游历褒禅山的经历,通过描写山水景色和与山中僧人的对话,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教学目标:1.了解陈继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认识《游褒禅山记》的文学价值。

2.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和写作手法,能够运用古文阅读策略进行阅读。

3.培养学生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思考能力,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

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理解作者思想和情感。

2.掌握一些古文阅读技巧和方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思考能力,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

教学难点:1.理解并解读文章中的隐含意思和哲理思想。

2.运用古文阅读技巧进行文本分析和阅读理解。

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材2.课件:PPT或电子文档,包括文本、文本分析和解读等内容。

3.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幻灯片或投影仪等。

4.辅助材料:和陈继儒相关的材料,如陈继儒的生平介绍、其他作品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入陈继儒的生平和作品,激发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兴趣。

展示相关的材料或图片,引导学生讨论。

Step 2:分析文章结构和主题(10分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介绍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旨。

通过PPT或黑板,展示文章的整体框架和重要内容,并引导学生理解。

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作者通过描写什么来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等。

Step 3:进一步理解文章(15分钟)通过分析文章的重要细节和语言表达手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1.描写山水景色和环境,体会作者对自然的感受。

2.分析作者与山中僧人的对话,理解作者对人生和乐观的态度。

3.解读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分析作者的用意和思想。

Step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15分钟)针对古文阅读的特点,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人教版语文高一 人教必修二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

人教版语文高一 人教必修二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必表态。
如学生之间争辩不已,教师可以用“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来启发学生,即可看出上述两个观点的联系。
从这个角度对文章的写作特色都有更充分的了解。
四、探讨想象
探讨一:如果当时王安石游完了整个华山洞,充分发挥你的想象,作者还会有这么多的感慨吗?
参考答案如下:有两种情况,只要学生说的合理都可以,(一)不会,因为作者写过一些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题材的诗歌,抒发一种闲适的情趣,如《书湖阴先生壁》《泊船瓜洲》等,这些诗歌观察细致,意境悠远,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美的歌颂和喜爱,我们今天课文中的华山洞景色奇异优美,作者可能会赞美此地的景色,不会有这种感慨。
五、拓展归纳
用自己的话写出本文给你的感受,并探讨本文作为写作素材能运用到哪些方面?
示例一:最好舒舒服服就能取得成绩,最好不流汗就能登上事业的顶峰,不少人还在做着这样的白日梦。宋代的王安石就有句名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朋友,不要在平地观望了,到“险远”处取寻求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吧。(可用于“努力”“最好的风景”“更上一层楼”等话题)
主要
教学
方法
归纳总结法
探究法




多媒体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一、
背诵导入
教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背诵全文
学生也可背诵课文或是对照课文
让学生熟悉课文,解除对背诵文言文的恐惧
二、
品读课文
1、 请学生简单回顾一下作者游洞的过程。
明确:华山洞——前洞——后洞——返回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1. 教学目标:- 了解《游褒禅山记》的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 学习分析诗词的意境、修辞和表达技巧。

-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素养和审美情趣。

2. 教学重点:- 阅读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 分析诗词表达情感和意境。

- 熟练运用修辞手法。

3.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 掌握诗词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4. 教学准备:- 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

- 多媒体设备。

- 教学课件。

- 诗词分析工具。

5. 教学过程:a. 导入:- 通过展示褒禅山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褒禅山的美景,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兴趣。

- 引导学生思考:人们为什么喜欢游览名山大川?他们在游览过程中会有什么感受和体验?b. 导读:- 通过介绍作者王之涣及其作品背景,让学生对《游褒禅山记》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期待和好奇。

c. 阅读导引:- 分段讲解《游褒禅山记》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表个人看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d. 课件展示:- 利用多媒体设备和课件,展示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修辞和表达技巧。

- 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诗词的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

e. 合作学习:- 分组让学生互相阅读和讨论文章,共同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和意境。

- 引导学生合作完成诗词表达和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f. 深入探究:-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王之涣选择山水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对象?山水对他的情感表达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文章的意义和价值,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找到与文章的共鸣和联系。

g. 小结回顾:- 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和理解。

- 引导学生总结诗词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提高写作素养。

人教版语文高一-游褒禅山记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高一-游褒禅山记精品教学设计
高中《游褒禅山记》教案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疏通文意,把握内容,掌握“名”“道”“得”“观”“穷”“明”“谬”“文”“其”“然”等词的意义及用法。
2.了解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3.教给学生阅读、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培养他们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志”“力”“物”的关系,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是“乃”的常见义项);有碑仆道(省略介词“于”;其文漫灭(这里的“文”字和“独其为文犹可识”中的“文”构成一次多义,前者的意思是“碑文”,后者的意思是“文字”)。还有像“盖音谬也”的解释中对“盖”的解释等。
3.借助其他方法。
我们重点看下面几句话:我把你以前学过的有关的词解列出来,供你选择。
王安石在政治上主张变法,并提出一系列新法,例如,王安石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例如,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制定并推行了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到商业,从农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使国力有所加强。虽然他的变法最终因遭到顽固派的强力反对而失败,但在历史上还是有进步意义的。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此游所至殊浅,偏留取无穷深至之思,真乃遗赠不尽。当持此为劝学篇。
——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七十
2.了解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3.尝试学习阅读、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4.正确认识“志”“力”“物”的关系,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二、解题
首先看注释①,褒禅山,旧名华山,在安徽省含山县城北,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四月,王安石从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此山,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下了这篇说理性游记。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14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14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14篇)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古代游记散文,属于文言文教学单元。

我一直认为文言文教学离不开文言知识传授,但不能仅局限于文言知识的学习。

古文言文中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古人深邃思想的体现,高尚人格的展现,超人智慧的表现。

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以及其精巧的结构布局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倘若教师只局限于文言知识的教授,真的有些舍本逐末了,况且大部分课文下面的注释比较详细,学生参照课文下边的注释基本上就可以疏通大部分的文句了,而且大部分文言知识也是要靠上下文的文意来理解的。

所以在教授文言文单元时,我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按照以下四个环节安排的:第一个环节,学生参照注释自主翻译本节课规定的学习内容。

(要求学生根据注释解释文中重点字词)第二个环节,小组合作根据语境推断个别难懂的字词和句子的用法和句式特点。

第三个环节,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第四个环节,以一个问题出现,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深入思考,理解吸收课文的思想精华。

我自认为这样就可以把我从一字一句的讲解的文言教学困境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情况,也可以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点拨,从而使每节课都落到实处,让每位学生都能或多或少的学到知识。

但在《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几位学生的书是空白的,问他们个别字词的含义也答不上来。

我心里一下恐慌了。

我一直认为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或者做其他事情不是学生的错,是我自己的教学环节出了问题了。

所以我轻易不批评学生。

下课后,我把书上空白的几个学生叫到办公室询问他们原因。

原来是他们在自学时怕出错不敢写,教师讲解时速度有些快跟不上。

我仔细想想也的确是这样的情况。

我让学生自主学习时,字词任务没有明确,没有把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来,怪不得学生。

学海无涯,教海也无涯。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初中时期的语文学习以快乐、有趣、活泼为主,而高中时期的语文学习则更注重文献、历史、哲学、思想等方面的学习。

《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便是一篇充实深沉的文章,是高中必修教材。

为了更好地教学,《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如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文学的主题和特点,了解唐诗的发展以及山水诗的特点。

2. 对作品的基本风格和写作手法进行探究,理解隐喻和比喻。

3. 提高学生的主题阐释和文化品位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力。

二、教学重点:1. 唐代文学的主题和特点,唐诗的发展以及山水诗的特点。

2. 作品的基本风格和写作手法,隐喻和比喻的理解。

3. 学生文化品位能力的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力的提高。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解释和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比喻。

2. 如何把握作品中的思想和哲学。

3.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中,可选择采用互动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气氛。

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发展,探究唐代文学的主题和特点。

2.阅读与分析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可以逐句逐节的循序渐进地解析作品的内涵。

同时,引导学生用文化品位的眼光去解读作品。

3.隐喻以及比喻的分析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去分析隐喻和比喻。

让学生发现隐喻和比喻是如何串联起了文章的主题。

4.同步案例演示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可以引用相关的案例作为辅助讲解。

如,类比:绿萼垂啼似,红颜捧雨来。

有心者对应用过程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5.主题与思想分析在分析完毕作品的基本要素,特别是隐喻和比喻以后,可进入到本篇文章的思想和哲学的分析。

通过互动教学法的展现,让学生深入理解或者提出疑问。

6.总结与反思:本环节重点在总结启发,包括大家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所遇到的困难、不足以及需要加强的方面。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20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20

人教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王安石教学要求:1、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了解作者一个进步的观点:治学处世首先要有的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培养立大志并为实现大志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2、了解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3、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词的多义性,尤其是虚词“其”的用法。

教学重点:触景生情,因事见理,叙议紧密结合的手法教学难点: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词的多义性,尤其是虚词“其”的用法。

教学步骤:第一教时背景/作者/朗诵全文/疏通并简析第一、二段▲首先,可插入让学生回报预习成果内容:学生回答课后第二题、第三题。

一、简介作者(只摘其要点,见横线处)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抚州临川人。

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二年,任参知政事。

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并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破坏。

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

卒谥文。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被列宁称为“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政治家。

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以政论性为多,《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历来为人传诵。

诗歌遒劲清新,成就超过散文。

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

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文学家。

二、关于褒禅山。

(学生可见册上79页,略讲)建筑宏伟。

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

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存两洞。

前洞在慧空禅院遗址东二三里,洞口大而平,洞深约三间房子大小。

洞口左侧有一泉,泉水从石缝中流出,即使洞外干涸,这里仍流水潺潺。

洞口石壁有题刻诗文,但多已风化难识。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7篇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7篇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7篇《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了解王安石的思想及写作背景。

二、掌握“其”“舍”“名”“穷”“盖”“明”等文言词语的用法。

三、初步领会以记游发表议论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非常高兴与大家一起学习古代散文。

在初中我们学过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

“记”是游记,代表了一种文体。

作者一般借记游而进行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像《醉翁亭记》就是通过描写山水之景,来表现“醉能同其乐”和“太守之乐其乐”的与民同乐的观点。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同样也是借记游表达自己的观点。

那么,作者游览了那些主要景点?其后又发表了什么样的感慨呢?下面我们就随着王安石走进褒禅山。

(板书课题)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

十二年后(1070年)被宋神宗任命为宰相。

他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

他的变法虽然没有成功,但他那种力图变革的精神是进步意义的,因此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后来退居江宁,封舒国公,又改封荆,世称王荆公。

其诗文多揭露时弊,风格上结构严谨,说理透辟,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从这里我们了解王安石是一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虽然阻力重重,但仍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追求自己的伟大目标。

人们都说王安石“文如其人”,“写文如从政”。

下面我们进入课文印证一下他的光辉思想。

三、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正音正句读。

(学生听录音过程中,教师板书下列字音作以纠正)A褒禅(bāochán)山亦谓之华山。

B今言“华”(huā)如“华实”(huá)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C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hǒng)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游褒禅山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游褒禅山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游褒禅山记》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掌握《游褒禅山记》中的文言文知识和游记特点,提高对文言文和游记文体的理解能力;2.过程和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互动探讨等方式,深入理解《游褒禅山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王安石在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培养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游褒禅山记》中的文言文知识和游记特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王安石在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理解“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游褒禅山记》有关的图片、视频和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2.呈现:介绍作者王安石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写作的背景和动机;3.讲解:讲解《游褒禅山记》中的文言文知识,包括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4.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中表达的人生哲理,以及“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内涵,交流学习心得;5.拓展: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游褒禅山记》和其他游记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游记文体的魅力和内涵。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合作学习、互动探讨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如PPT演示、影像资料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游褒禅山记》中文言文知识的掌握情况;2.作业布置:给学生布置游记文学作品的阅读任务,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其中表达的人生哲理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内涵;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及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文言文游记文体。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22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22

人教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设计方案(一)总体设计教材概述《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

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全文五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

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

第三段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会,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

段首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自然地转入议论。

作者先借托古人,说他们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是因为他们能坚持不懈地对事物进行深入的观察与思索,所以没有探索不到之处。

以古喻今,可见今人若要有收益,也必须有这种坚毅的探索精神。

因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要看到这种奇景异观,“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又“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即必须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再应有足够的力量,还要具备可以凭借的物质条件,只有具备“志”“力”和可以辅助的“物”这三者,才能达到预期的境地。

而在这三个条件中,“志”是最根本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即使未达到目的,也可以于己无悔,不为人讥。

这便是作者游览褒禅山的心得体会,它具有十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而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

思路方法1.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句的难点在于虚词,本文单是“其”字就出现了十几处。

要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重点弄清几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如“其”“于”“以”等。

另外一些“研讨与练习”中没有涉及的重点实词,也要梳理积累,如“舍”“观”“名”“十一”“明”“相”,等等。

这是学习的重点。

2.把梳理文章思路、理解叙述议论表达方式的结合等内容与熟读、背诵结合起来,在熟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背诵体会。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游褒禅山记》教案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目的2、3教学难点:目的1、4。

教学设想:1、本文的语言比较通俗,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串讲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这些词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诵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总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入《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

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二、介绍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

四、由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板书):褒冢华相谬窈父五、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六、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点拨,特别要点出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

七、由学生质疑,提出存在的其他问题。

八、齐读课文,巩固词义。

九、作业1.积累“其”、“道”、“名”、“然”的义项。

2.熟读课文,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教学步骤:一、检查上节的重点词语的用法。

二、积累词义。

指定几位学生把自己所归纳的词义及例句抄写在黑板上,并讲解。

三、齐读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讨论,明确文章结构。

第三部分(1、2):记游山所见及经过。

第二部分(3、4):写游山的心得。

第三部分(5):游山的时间及同行者。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
三、研读课文第四段。
1、教师示范诵读这一段,然后提问: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追问: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何可胜道也哉”。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个性修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
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像《游褒禅山记》这样由记游中生发出大段议论的不算多,这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阅读时要注意的是,文章议论的中心是什么,它怎样由记游中生发出来。能把握住这两个问题,才能学好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提示”已经说过,这里稍作补充如下: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本文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
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第3段。
2、完成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教学板书:
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
2、讲述“三豕涉河”的故事。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古书,非司马迁作)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吕氏春秋·察传》)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8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8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8篇教学目标]篇一1、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时篇二1、复习第一段翻译2、讲解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并表示遗憾心情:前洞平旷游者众,后洞远游者少。

追记后洞中所见--悔3、讲解第三段游华山洞的心得A、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B、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4:作业:书面翻译第三段并背诵。

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三【教学目的】1、理解:领会前人关于“志”、“力”、“物”三者关系看法的精神实质,记住做学问要“深思慎取”的告诫,学习他们不相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2、积累:⑴丰富学生有关文言文的诵读知识,培养诵读文言文的习惯。

⑵了解几种文言句式,特别是宾语前置句。

3、运用:辨析几种常见的修辞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诵读知识及诵读习惯的培养。

2、理解“志”、“力”、“物”三者关系,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作者略写仆碑、前洞,详写后洞,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4、掌握“观”、“名”、“文”、“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

【知识点】1、读准难字字音,掌握异读的三个类别。

2、读准文言句子,不要读破句。

3、了解文言虚词在表达语气、传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串讲法、诵读法、多媒体。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解题1、本文体裁:游记散文。

2、全文内容:通过游山,阐发两点感想。

二、范读全文,自读三、逐段辨析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对照译文,辨析疑难)1、第一段:⑴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浮图、庐冢、漫、华、谬等。

⑵译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⑶分析“其”字的用法。

⑷找出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句。

2、第二段:⑴找出名词作状语的例子:侧出。

⑵找出形容词作动词的例子:穷、明。

游褒禅山记-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

游褒禅山记-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

游褒禅山记-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著名僧人褒斜叶以及褒禅山的历史背景,了解唐代佛教事业的繁荣和发展;2.掌握游褒禅山记的基本内容,了解游褒禅山记中的修身养性、旅行游历等内容;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1.游褒禅山记的基本内容;2.善于发现游褒禅山记中的瑰丽词句,理解其意义;3.学会揣摩隐喻、推理推断、比较类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游褒禅山记的深层含义2.合理运用修辞手法四、教学方法1.听课+解析法;2.主题式讨论。

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0分钟)通过唐代佛教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让学生了解唐代著名的僧人褒斜叶以及褒禅山的历史背景以及游褒禅山记的大致内容。

2.讲解与探究(40分钟)1)游褒禅山记的基本内容,让学生快速概括出故事的大致流程。

2)复习修辞手法,与学生一起注意游褒禅山记中出现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使用的效果。

3)学生需要通过分析修辞手法来揣摩隐喻、推理推断、比较类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提高训练(30分钟)1)要求学生在10分钟内,根据一个小特定意境,写下一篇思路完整的游记,学生需要运用诸多修辞手法。

2)学生将自己的游记分享给同学,进行互评,评选出最好的一篇。

4.总结归纳(10分钟)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游褒禅山记的隐含意义以及学到的修辞手法。

六、教学评估1.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进行考评,通过其综合表现评级;2.在游褒禅山记学科测验中评分。

七、教学拓展1.让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唐代佛教的历史背景和褒禅山;2.让学生通过写作来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

八、教学反思1.注重总结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独特的交互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2.教师要及时反馈,帮助学生马上就能够纠正错误和加强他们所掌握的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主备人:曹阳校核人:孙成刚审核人:陆启红课题: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作者。

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1.诵读、感悟、理解、背诵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教学重点:1.解决文中的字词释义2.了解课文各段大意教学难点:1.解决文中的字词释义2.了解课文各段大意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常,人们的一次旅游总是会兴尽而返,留下深刻美好的记忆。

可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一次游览却是一次“半途而返的游览”,可出乎意料的是他却为我们留下了一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二、走近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fǔ),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

晚年自号半山老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谥(shì )文,又称王文公。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曾这样说过:文以实用为本,务以有补于世。

可以说这篇文章就是作者这种观点的生动注解。

三、走进文本,初步感知内容,完成下列习题1、加点字注音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ao sheB、褒之庐冢.zhongC、有碑仆.道puD、盖音谬.也miuE、有穴窈.然yaoF、而无物以相.之xiangG、何可胜.道也哉sheng H、长乐王回深父.fu2、解释斜体词语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B、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C、有碑仆道倒D、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E、不出,火且尽。

将要F、火尚足以明也照明G、则或咎其欲出者责怪H、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尽情享受I、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J、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3、翻译A、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也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再读文本,概括每一段内容第一段叙述,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第二段叙述,记写游山情况;第三--四段议论,游华山洞的心得。

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关情况.五、深入文本,探究内容【一】、分析探究第一节1、根据课文注释及课下预习,翻译第一段.2、重点词语及句式⑴实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下--舍,读社,筑舍定居,名词用如动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⑵虚词盖音谬也--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盖余所至--发语词,也含有大概之意.⑶句式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式判断句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概音谬也--同上.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舍于其址,即,始于其址舍,介宾短语后置.3、内容探讨A、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B、作者游褒禅山,介绍褒禅山的由来引出慧空禅院,又引出要游华山洞,可写那些仆碑以及仆碑上的文字好似可有可无,好象作者的闲笔,是不是因该删去呢?(如果学生答不出,先留下来到后面解疑)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二】、分析探究第二节1、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划出重点文言知识及句子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因为以由山以上五六里向拥火以入修饰关系火尚足以明也来距其院东五里(那。

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指代“古之人”。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

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其吾其还也,亦去之(还是。

语气助词,表委婉语气。

)非子房其谁全之难道。

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大概语气词表推测而余亦悔其随之代词自己2、内容探究A、第二段提到哪些景物?重点写了什么?明确:景物有泉、前洞、后洞。

重点写了后洞。

B、作者在第二段中,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分别列出写前后洞的特点。

明确:前洞平旷记游者甚众后洞窈、寒、深好者不能穷也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C、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后悔”为什么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

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六、走出文本,小结内容七、随堂练习1、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的“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c)A、距其院东五里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处不在也C、而予也悔其随之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2、翻译句子A、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B、然力足以至焉,与人为可讥,而在为有悔3、(08全国II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A.新来的王老师为人不苟言笑,同事们一般都产跟他嘻嘻哈哈,只有谭校长有时还会跟他开点无伤大雅....的玩笑。

B.近几年,来中国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络绎不绝....,不过人们对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天鹅湖》还是情有独钟,屡看不厌。

C.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有的一部分收费,有的分时段收费,还有的是否交费、交费多少由参观者自行决定。

D.中、日、韩三国参加这次围棋比赛的运动员,水平都在伯仲之间....,谁能胜出,就要看谁具有更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了。

八、板书设计第一段叙述,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

第二段叙述,记写游山情况。

第三--四段议论,游华山洞的心得。

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关情况.九、教、学反思阜宁县东沟中学高二语文教学案主备人:曹阳校核人:孙成刚审核人:陆启红时间:2009-5-8 课题: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作者。

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1.诵读、感悟、理解、背诵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教学重点:1.解决文中的字词释义2.了解课文各段大意教学难点:1.解决文中的字词释义2.了解课文各段大意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文言字词和背诵检测二、走进文本,阅读第三、四、五节,完成下列习题翻译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3、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4、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三、深入文本,研习第三、四、五节【一】、研读第三段(一)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①“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

“之”,助词,无义,有舒缓语气作用。

“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语时可省略。

②“险”,这里用的是本义,即“高山”,因为后洞在山上。

“夷”,指平地,说的是前洞地势。

③“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⑤“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特殊形式的判断句,读时“此”后应作一顿。

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二)内容分析1、“于是余有叹焉”在结构内容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进一步具体阐述作者后悔心情背后的思索。

2、作者先说古人“古人之于……而无不在也” 作者为什么先说古之人?以古人为标准,另外可以使作者的立论更有说服力3、然后作者写一般人惧险远“夫夷以近……则至者少”(照应前洞),所以他们就不能见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让我想到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从文中“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就为"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话做了注脚。

4、欲得非常之观,必须具备什么?具备了,就一定能做到吗?就必须有志(而世之……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不一定。

还需力和物(有志者…亦不能至也);有志有力,还要有外物(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5、最后两个分句再次说明什么?只要有志,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6、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7、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8、“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二】、研读第四节,探究下列问题1、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什么?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2、由此作者得出一个什么观点?治学必须“深思慎取”【三】、研习第五节1、第五段写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

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这种格式的好处在于:①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

②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

)四、走出文本,小结内容。

五、随堂练习1.对下列各句中的“其”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B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④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⑤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⑥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⑦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⑧其孰能讥之乎?⑨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⑩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①③④⑤⑥⑨⑩/②/⑦⑧B.①③④⑤⑥⑦⑨/②/⑧/⑩C.①③④⑤⑥⑨/②/⑦⑧/⑩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2.下面所列各句加点的“之”字与“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一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入之愈深,其进愈难3.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讲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④其.孰能讥之乎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全含多音字的一项是( a )A.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B.褒之庐冢.也有穴窈.然C.则或咎.其欲出者而又不随以怠.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5.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有碑仆道仆:倒跌倒B.其文漫灭漫:淹C.盖音谬也盖:大概D.何可胜道也哉胜:胜利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庐陵萧君圭君玉”一句中,“君圭”是名,“君玉”是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