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与意向性——解释体验内涵的一种现象学尝试
意向性的缘起、概念、意涵及语言表征特点心智哲学与认知语言学视角
意向性的缘起、概念、意涵及语言表征特点心智哲学与认知语言学视角本文基于心智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理论,在借鉴、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对“意向性”的缘起、发展脉络、概念、分类、特性、功能、语言表征特点、结构及意涵等进行了带有系统性的探讨与回顾。
心智哲学认为,心智活动与认知才是其研究的对象,而意向性恰恰是人类极为重要的心智活动与心智现象,是人的意识的本质属性和核心内容,而且是人类认知的主要特征之一。
文章认为,心智哲学对意向性的认识对语言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
作者简介:薛旭辉,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研究方向:语言哲学、认知语言学与语言研究、英汉对比以及翻译研究。
1.研究背景20世纪以降,语言学与哲学呈现出相互初步融合的情形,哲学的语言学化及语言学的哲学化趋势初露端倪。
意向性在这一过程中扮演和担当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通过从语言意向性向心理意向性的过渡、延伸与拓展,意向性自然而然地成为当代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的交汇点(何爱晶2012:135-140)。
塞尔(转引自于爽2009:125-126)曾指出,如果说上个世纪的第1哲学为语言哲学的话,那么,本世纪的第1哲学则是心灵哲学(又称“心智哲学”(philosophy of mind))。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不再将语言活动视为哲学直接面对的研究对象,而是将其视作心智活动的直接反映,心智活动与认知才是心智哲学研究的对象(徐盛桓2010:84-88),而意向性恰恰是人类极为重要的心智活动与心智现象,而且是人类认知的主要特征之一。
意向性是人的心智的重要特征之一(Jacob1997:77),是人的意识的本质属性和核心内容(Husserl1969:168-176),遂成为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雷卿2013:28-34)。
“意向性解释”(intentional explanation)是以带有研究主体意向性的认识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的解释(徐盛桓、廖巧云2013:2)。
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 创意实践 文化理解
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在当今社会中,艺术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商业领域中,艺术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如何正确地感知艺术、理解艺术和进行创意实践,却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首先,审美感知是感受艺术的入口。
在感知艺术时,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即能够准确地捕捉艺术作品中的情感、意境、形式等方面的要素,并能够加以理解和欣赏。
这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知识,能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艺术作品,从而更好地领略艺术的美感和魅力。
其次,艺术表现形式多样,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理解。
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和特点,如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
当我们面对不同的艺术形式时,需要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和分析方法。
只有深入探究和理解艺术的表现形式,才能更好地欣赏和感受艺术的内涵和魅力。
最后,艺术的创意实践需要我们有着独特的思维和创造力。
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欣赏和消费的对象,更是一种需要我们去思考和创造的过程。
当我们理解了艺术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后,需要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创意实践,创造出独具魅力的作品。
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尝试,不断地挑战自我和突破自我。
总之,艺术的感知、理解和实践需要我们具备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分析思维和创造力等多种能力和素质。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才能更好地领略艺术的美感和价值,创造出更具创意和价值的艺术作品。
幼儿园五感课堂教案的趣味探索与实践
幼儿园五感课堂教案的趣味探索与实践在幼儿园教育中,五感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五感的刺激和培养,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幼儿园五感课堂教案的趣味探索与实践,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教学方法。
1.五感课堂教学的意义五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窗户,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的刺激和培养,可以帮助孩子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而幼儿园正是孩子从小开始接触外部世界的地方,因此五感课堂教学尤为重要。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孩子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世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2.五感课堂教案的设计在设计五感课堂教案时,我们需要考虑如何让孩子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来感知和认识世界。
可以结合孩子的芳龄和兴趣,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活动和游戏,比如通过观察各种彩色的水果来培养孩子的视觉,通过听音辨物游戏来培养孩子的听觉,通过触摸不同材质的物品来培养孩子的触觉,通过品尝不同口味的食物来培养孩子的味觉,通过闻香辨花游戏来培养孩子的嗅觉等。
3.实践案例共享以下是一个五感课堂教案的实践案例共享,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主题:水果的五彩世界活动设计:1)视觉:准备各种水果,并让孩子观察不同颜色、形状的水果,引导他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水果的外观特点。
2)听觉:将不同水果切成小块,然后让孩子闭上眼睛,通过听声音猜测是什么水果,并引导他们感知水果的声音差异。
3)触觉:让孩子用手触摸水果的表面,让他们感受水果的不同质地和温度。
4)味觉:让孩子品尝各种水果,并引导他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水果的口感和味道。
5)嗅觉:给孩子展示不同水果的香味,让他们用鼻子来辨别水果的不同气味。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孩子们可以充分地感知和认识水果,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五感,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4.总结与展望通过以上的探讨和实践案例共享,我们可以看到五感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和趣味性。
在幼儿园教育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五感课堂教学的方法,通过设计和实践有趣的教案,帮助孩子更好地感知和认识世界,培养他们的五感能力和好奇心,从而促进他们多方面的发展。
意象教学定义的概念
意象教学定义的概念意象教学是一种通过刺激学生的感官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的学习与理解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感知、体验和感受,通过引导学生建立各种感觉与形象的联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意象教学的核心理念是"感性认识先于理性认识"。
它认为人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只有通过感性认识的过程,我们才能进一步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因此,意象教学注重从感性层面让学生接触和体验学习内容,使学生对知识形成生动的、身临其境的印象,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意象教学包含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是视觉意象。
通过图像、图片、模型等视觉化的形式,引导学生形成对学习对象的直观感知。
例如,当教授生物学的细胞结构时,可以通过展示细胞的图像和模型,帮助学生形成对细胞结构的视觉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记忆和运用相关知识。
除了视觉意象,意象教学还包括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
通过触发学生的感官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情绪,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音乐时,可以通过播放音乐和让学生模仿演奏的方式,使学生产生对音乐的听觉和触觉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表达音乐的特点和情感。
此外,意象教学还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通过运用情感化的教学策略,如创设情境、提供个人化的学习体验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从情感感知的角度体验和理解学习内容。
例如,在教学历史时,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和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学生情感投入其中,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后故事,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与兴趣。
在意象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导师。
他们应当善于运用各种感官刺激和情感体验,设计创新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环境,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差异性,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实现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意象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感知表象意象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感知表象意象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感知表象意象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思考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感知来获取外部世界的信息,通过表象来形成对外部世界的理解,通过意象来表达和传达我们内心的情感和想法。
本文将通过探讨感知、表象和意象的定义及特点,以及具体的例子来展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感知表象意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感知、表象和意象的基本定义,以帮助读者对这三个概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接着将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解释感知、表象和意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最后,本文将总结讨论的重点,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通过这样的结构,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感知、表象和意象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我们思维方式和行为的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感知、表象和意象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及作用。
通过对这三个概念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感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同时,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揭示感知表象意象的关系,并探讨它们在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人类心智的运作机制,为认知科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2.正文2.1 感知的定义感知是指人类通过感官接收和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
感知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观察、感觉和认知。
感知的过程涉及到感官器官的接收、信息的传递和大脑的处理。
人类的感知能力是通过五种感官器官来实现的,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
这些感官器官帮助人类感知世界中的各种信息和表象。
感知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它通过感知获取的信息对人类的思维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感知的准确性和深度决定了个体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因此,感知在人类认知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总的来说,感知是人类通过感官器官接收外界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和理解的过程,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
现象学的含义意向与含义充实研究
现象学的含义意向与含义充实研究现象学的含义意向与含义充实研究导言:现象学作为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旨在研究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及其背后的本质。
其研究方法和理论脉络为人们提供了理解和解读世界的新视角。
本文将探讨现象学的含义意向以及含义充实这一研究内容,旨在深入理解现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论。
一、现象学的含义意向现象学前身可以追溯到德国哲学家康德,他对现象的研究有着重要影响。
然而,现象学的真正创始人被认为是法国哲学家胡塞尔。
胡塞尔强调,思维的目的是寻找现象背后的本质和意义。
因此,现象学的含义意向可以概括为追求真实的本质和思维的本质。
首先,现象学的含义意向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真实本质。
现象所展现的是事物的表象,而现象学的目的在于超越表象,揭示事物背后的真实本质。
例如,在审美学领域,现象学研究对美的感受和体验的本质,力图揭示美的本质是如何产生和感知的。
其次,现象学的含义意向体现在对思维的本质进行探究。
胡塞尔认为,思维是对现象进行理解和解释的基础。
因此,现象学的研究目标之一是揭示思维的本质和思维活动的规律。
这意味着现象学不仅研究事物的本质,还要从思维的角度来剖析现象。
总之,现象学的含义意向是对真实的本质和思维的本质进行研究。
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和解释,现象学试图揭示事物背后的内在本质和人类思维的本质。
二、含义充实的研究现象学的含义充实是指通过理论和实践,对现象的含义进行深入探索和丰富。
含义充实的研究方法和途径非常多样,以下将从现象学的不同领域进行阐述。
1. 对人类行为和经验的含义充实现象学通过研究人类的行为和经验,探索其中的内在含义和意义。
例如,现象学研究人们的情感经验,试图揭示情感背后的意义以及情感在个体及社会中的作用。
同时,现象学还关注人类行为背后的意图和目的,通过对人类行为的分析和解释,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行为的含义。
2. 对语言和符号的含义充实语言和符号是人类交流和思维的重要工具,现象学通过对语言和符号的研究,丰富了它们的含义和运用。
对含义意向的现象学重审
对含义意向的现象学重审[德]克里斯托弗·古特兰德/著 宋文良/译 王鸿赫/校【摘要】本文致力于研究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对认识加以阐明时所使用的核心概念———含义意向。
本文首先对“含义”和“意向”这两个要素做了详细分析,接着对由此产生的“含义意向”这一表达的多义性进行现象学考察。
这一考察揭示了针对个别对象的含义意向,以及所谓符号性的含义意向所面临的疑难。
本文对这两方面的疑难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
在用胡塞尔自己提出的反例反驳了逻辑含义起源于感性直观这一观点之后,对含义意识本身的研究便得以开启。
本文揭示了含义意识如何在最为多样的行为种类中(不仅仅在感知和想象中)原初地造就了含义,以及我们因何必须在感性之充盈与含义之清晰之间做出一以贯之的区分。
这为研究和比较含义意识在所有行为种类中的功能铺平了道路。
【关键词】含义;意向;符号的;符号性的;胡塞尔;现象学中图分类号:B516 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3)06-0062-11作者简介:克里斯托弗·古特兰德(ChristopherGutland),德国人,弗赖堡大学哲学博士,(杭州310030)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译者简介:宋文良,河北邢台人,弗赖堡大学哲学博士,(杭州310030)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
校者简介:王鸿赫,黑龙江加格达奇人,哲学博士,(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
引 言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呼吁:“我们要回到‘实事本身’。
”①在这个呼吁之后的第2页,胡塞尔将《逻辑研究》的目的与“含义意向”这个表达联系起来:与逻辑体验相关的现象学的目的在于……为逻辑学的所有基础性概念赋予固定的含义。
通过回溯到含义意向和含义充实之间的本质关系,并对这一本质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这些固定含义就得到了澄清,其所具有的可能的认识功能也得到了理解,并且同时得到了保障;简言之,需要被固定下来的这些含义就是纯粹逻辑学本身的兴趣所要求的,并且主要是认识批判上的、尝试对纯粹逻辑学这门学科之本质进行深入观察的兴趣所要求的。
现象学对艺术体验的理解
现象学对艺术体验的理解艺术既是创造,也是一种体验。
无论是绘画、音乐、舞蹈还是戏剧,艺术作品凭借其独特的魅力打动着我们的心灵。
然而,对于艺术体验的深层次理解,需要借助哲学中的一门学说——现象学。
现象学旨在研究我们作为意识的主体,如何通过感官和心理来理解世界。
本文将探讨现象学对艺术体验的理解,并寻找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现象学强调个体的体验。
每个人眼中的艺术作品并非相同,因为我们都有不同的背景、经验和情感。
因此,艺术体验是主观的,与个体的独特感受密切相关。
当我们面对一幅画时,我们的眼睛会在画面中寻找细节,感受每一笔的触感和色彩的变化。
我们的心灵则与作品对话,将其与我们自身的情感和记忆相联系。
通过这种个体的体验,我们能够深入艺术作品的内在世界,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和创造力。
其次,现象学突出了艺术作品的"在场性"。
在艺术作品面前,我们不仅是被动的观看者,更是与作品进行互动的存在。
在现象学的视野中,艺术作品具有"在场性",就像一个存在于我们眼前的实体。
当我们站在一幅画前,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品所散发的独特气息,甚至可以感觉到作品所描绘的场景中呼吸的空气。
音乐也以其独特的声音质地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体验作品的"在场性",我们将自己完全融入到艺术的世界中,与作品产生了某种形式的交互。
此外,现象学还强调艺术体验的情感和情绪方面。
艺术作品不仅通过外在的形式和结构引起我们的注意,更重要的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情绪。
当我们欣赏一部电影时,它所展现的故事情节和角色的情感会引起我们共鸣,并激发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情绪。
这种情感共鸣使艺术作品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沟通方式,它能够打开我们的心扉,触动我们的情感。
通过现象学的视角,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情绪,并从中获得愉悦和启发。
最后,现象学强调时间和存在的概念对于艺术体验的重要性。
艺术作品可以是瞬间的,也可以是持续的。
从感知性学习到概念性学习的升华
从感知性学习到概念性学习的升华1. 引言1.1 感知性学习的定义感知性学习是一种通过感官去感知和认识外部世界的学习方式。
在感知性学习中,学习者通过触摸、听觉、视觉等感官接收外部环境的信息,并加以研究、理解和运用。
感知性学习注重将具体的事物具象化,通过感官刺激来帮助学习者建立对事物的直观认识。
感知性学习的核心在于通过感官输入信息,帮助学习者建立起对事物的感知和认知。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往往会形成对事物的直观印象和感性认识,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感知性学习的特点包括直观、具体、直接,能够帮助学习者迅速建立对事物的形象和认知。
感知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通过感官刺激帮助学习者建立起对事物的直观认识,为学习者进一步转化为概念性学习打下基础。
感知性学习的定义和特点对于理解概念性学习的演变和升华具有重要意义。
【2000字】1.2 概念性学习的定义概念性学习是指通过对事物、现象和规律的深入思考和理解而形成的知识体系。
在概念性学习中,个体通过对抽象概念的建构和运用,逐渐形成对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与感知性学习相比,概念性学习更加注重对知识的系统性整合和深度挖掘,能够帮助个体建立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认知结构。
概念性学习的核心特点包括抽象性、普遍性和理性性。
概念性学习强调对事物的抽象概念的认知,使个体能够超越具体的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概念性学习具有普遍性,即通过对多个具体事物的归纳和概括,形成更为一般性的规律和原则。
概念性学习是理性的思维过程,需要个体通过逻辑推理和思维活动来建构和应用概念。
在本文中,将探讨感知性学习和概念性学习之间的关系,并深入分析感知性学习如何向概念性学习转化。
通过案例分析和总结,进一步探讨未来发展方向和对概念性学习的重视。
感知性学习和概念性学习的相互作用和升华,不仅是个体认知能力的提升,也为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
1.3 本文介绍本文旨在探讨从感知性学习到概念性学习的升华过程,以及这一过程的意义和影响。
感知意象以象寻意分析课件
感知意象与情感体验的关系
感知意象是情感体验的载体
01
情感体验往往通过感知意象来表达和传递,意象承载着个体的
主观感受和认知评价。
感知意象影响情感体验的形成
02
不同的感知意象可以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如看到美丽的风景
可能会产生愉悦感。
情感体验对感知意象的塑造
03
情感体验也会影响个体对感知意象的认知和解读,从而影响感
感知意象在品牌标识设计中的应用
品牌标识设计通过运用简洁、鲜明的图形、文字等元素,创造出符合品牌理念和形象的意 象,帮助消费者快速识别和记忆品牌。
感知意象在品牌传播中的应用
品牌传播通过运用广告、公关、促销等手段,不断强化品牌的感知意象,提高消费者对品 牌的忠诚度和认可度。
感知意象在品牌体验中的应用
品牌体验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以及创造独特的消费场景和氛围,使消费者在体验 过程中感受到品牌的意象和价值。
象。
想象
基于记忆表象,通过思 维活动进行再创造,形
成新的形象。
情感
在想象过程中融入情感 因素,使意象具有情感
色彩。
意象的表达方式
01
02
03
04
语言文字
通过语言和文字描述意象,传 达意象的内涵和意境。
艺术创作
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 形式表现意象,实现意象的具
象化。
象征隐喻
利用象征和隐喻手法暗示意象 ,引发受众的联想和感悟。
如何进一步推动感知意象的研究与应用
01
进一步加强跨学科的合 作与交流,促进感知意 象研究的多元化和系统 化。
02
加大对感知意象研究的 投入,提高研究水平和 质量,推动研究成果的 转化和应用。
02 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意向性”的三层可能的解释
胡塞尔关于感知的三种看法郑辟瑞论文关键词感知/意向性/意义中图分类号:B516. 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11(2007)01-0030-06 根据胡塞尔研究者通行的看法,感知不仅是胡塞尔思想的起点,而且是现象学的起点。
感知作为一种直观行为不仅是意向行为的典范,而且是最终奠基性的意向行为,它构成胡塞尔意识分析的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1] (P54~P61)然而,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开端处,他对感知和意向性的关系并不具有如此明确的观点,而是存在着诸多含混和矛盾之处。
感知是意向行为吗?如果感知是意向行为,它具有怎样的特殊性?它是典型的意向行为吗?对于这些问题,胡塞尔并不是一开始就获得了明确的答案,恰恰相反,在其现象学前期著作,尤其是《逻辑研究》中,他对感知的意向性问题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其艰辛的探索过程留下了值得重温的痕迹,本文是这种重温的一次尝试。
一、什么是意向行为为了解释感知和意向行为的关系,我们首先分析,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意向行为是什么?以何种标准能够判定一个行为是意向行为?众所周知,为了确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布伦塔诺区分了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
胡塞尔给出了区分的六个规定,并采取了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规定,它表明了心理现象的本质。
布伦塔诺认为,在感知中有某物被感知,在陈述中有某物被陈述,这一规定适合一切心理现象,这最终归结为一句格言式的命题,即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
他说:‚……任何一个心理现象都可以通过这样一种东西而得到描述,中世纪经院哲学家们将这种东西称作一个对象的意向的(或心灵的)内存在(Inextistenz),而我们——虽然我们所用的表述也并非完全单义——则将它称作与一个内容的关系、向一个客体(在这里不应被理解为一个实在)的朝向,或内在的对象性。
任何一个心理现象自身都含有作为客体的某物,尽管不是以同样的方式。
‛[2] (A347/B[,1]366~367)、[3] (P408) 布伦塔诺时常使用心灵的、内在的客体之类的概念来表示意向对象,尽管布伦塔诺所使用的术语可能产生一些误解,我们仍然可以将意向关系确定为心理现象的本质规定性,即心理现象就是在其自身中意向地包含着一个对象的现象。
胡塞尔感知现象学中的两种统觉模式——兼论感觉内容的意向性问题
作者: 陈伟
作者机构: 肇庆学院政法学院,广东肇庆526061
出版物刊名: 学术研究
页码: 24-30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8期
主题词: 胡塞尔;现象学;统觉;“立义内容-立义”模式;“动感-图像”模式;意向性
摘要:统觉问题是胡塞尔感知现象学的核心问题。
胡塞尔现象学重点介绍了两种统觉模式:“立义内容-立义”的统觉模式和“动感-图像”的统觉模式。
第一种统觉模式坚持了无意向性的立义内容(感觉内容)和有意向性的立义活动之间的区分.事物的统觉过程即立义活动赋予感觉内容以意义的过程,该模式适用于静态现象学的分析:第二种统觉模式认为感觉内容并非最终之物,它本身具有特殊的意向性,是在动感和感觉图像的关联中自身构造起来的,在此基础上,立义活动以及统觉对象也才能构造起来,该模式适用于发生现象学的分析。
分析哲学与现象学中“意向性”的不同内涵
分析哲学与现象学中“意向性”的不同内涵
毛红玉
【期刊名称】《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35)004
【摘要】分析哲学对“意向性”的界定比较明确,就是指向性.但现象学家们对“意向性”的内涵却有多种解释,这造成了比较的困难.布伦塔诺把“意向性”解释为心理的内含性,意向对象成了心理的内存在,实际上造成了认识论和存在论的双重麻烦.胡塞尔为了解决这个困难,把“意向性”解释为意识的构造性,又重新把意识的存在变得不可理解.现象学的真正独特之处,其实是对“意向性”中相关性的发现.
【总页数】6页(P95-100)
【作者】毛红玉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151
【相关文献】
1.感觉、意向性与第一人称视角--论胡塞尔现象学中的“质料”问题 [J], 赵猛
2.感知与意向性——解释体验内涵的一种现象学尝试 [J], 谢辉基;杨振之
3.现象学中的内在与超越——列维纳斯对胡塞尔意向性学说的批评 [J], 吴增定
4.意向性:现象学与分析哲学(专题讨论)——现象学背景中的意向性问题 [J], 倪梁康
5.分析哲学中的意向性问题 [J], 张志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知觉”、“意识事实”与“现象性原理”———论理解狄尔泰“体验”概念的基本前提
“内知觉”、“意识事实”与“现象性原理”———论理解狄尔泰“体验”概念的基本前提高 桦【摘要】准确理解狄尔泰“体验”概念意味着站在其生命哲学的立场思考哲学问题。
“体验”概念表现了狄尔泰生命哲学的丰富性。
在近现代德国哲学的框架内,通过考察体验分别与“内知觉”及“意识事实”二者之间的关联,辨析此二者本身的特定含义,澄清狄尔泰提出的“现象性原理”,体验概念与现象学的关系将得到揭示。
【关键词】体验;内知觉;意识事实;现象性原理中图分类号:B516 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8)02-0081-11作者简介:高 桦,上海人,哲学博士,(上海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狄尔泰的生命哲学之研究”(2017EZX003)一般谈论狄尔泰哲学思想的人,很容易不经反思地把“生命哲学”(Lebensphilosophie)的标签贴在其身上。
在通常的语境中,生命哲学的意思只是将生命作为哲学的对象,或者哲学有一个被称为生命的特殊研究区域。
的确,当“生命哲学”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FriedrichSchlegel)的著作中时①,他心目中的“生命哲学”指的是一种“精神内部生命”的哲学②,可以说,他多半是在一种研究区域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的。
但在狄尔泰那里,生命哲学恐怕不仅限于此种含义之中。
结合字面意义,我们可以排列出四种解释的可能性③。
第一,“关于生命的哲学”(PhilosophieüberdasLeben)。
我们把人类的生命理解为哲学的对象:生命哲学的本质性任务在于,解释人类生命以及生命一般与自然和世界的关系。
“哲学只在人类生命中找到最直接的现实”,“生命哲学能够仍然吸引人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理由:其一,它教导我们,哲学反思只有在服务于生命的情况下才具有价值……其二,生命哲学的价值在于,它所包含的思想形式,要比形式逻辑的思想形式更加丰富、更加灵活”④。
意向性:现象学方法的基础
Intentionality: The Basis of the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作者: 德莫特·莫兰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学术月刊
页码: 5-17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11期
主题词: 意向性 视域 运动意向性 实存意向性
摘要:意向性是现象学的核心问题。
布伦塔诺复兴了经院哲学中的意向性概念,认为意向性是所有心理现象独有的定义性特征,但他将意识局限于单个意识片段。
胡塞尔将意向性视为所
有鲜活体验具有的意义赋予特征。
从意向对象和意向行为看,意向性既涉及意义赋予,也涉及
意义阐明。
他详细描述了感知、记忆、幻想和意志行为以及对于判断行为的意向特征,并将对
象意向性拓展到视域意向性。
现象学传统有明确的连续性:虽然胡塞尔的解释被海德格尔彻底
转变,胡塞尔的解释却预示了梅洛·庞蒂对于具身、习惯和实践的意向性的分析,他们三者都更深入关注人类生存的意向性,包括对背景、语境和视域的领会。
艾瑞斯·扬对于性别的、身体的意向性的分析拓宽了意向性研究的维度。
分析哲学家基本继承了布伦塔诺对意向性的理解。
塞
尔和丹尼特基于表象主义和自然主义努力将意向性自然化,而现象学的意向性研究是令人信服
的备选项。
感知意象以象寻意分析课件
触觉意象
通过触觉感知获得的主观体验 ,包括温度、湿度、压力、振 动等。
嗅觉意象
通过嗅觉感知获得的主观体验 ,包括香气、臭味等。
感知意象的应用
01
02
03
04
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形成感 知意象,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
识。
艺术
艺术家可以通过创造视觉、听 觉等感知意象,表达自己的思
想和情感。
广告
广告商可以通过创造特定的感 知意象,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并
角色设定
分析角色的性格、外貌、服饰等设定。
音效与音乐
研究音效和音乐如何增强电影的氛围和情感 。
文学作品中的感知意象分析
文本内容
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情节和角 色。
文字意象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文字描述塑造意象 。
象征意义
探讨作品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读者反应
考虑不同读者对意象的感知和理解。
05
CHAPTER
所表达的情感倾向和情绪状态。
语境分析法
01
02
03
上下文分析
结合文本的上下文对意象 进行解析,理解意象在文 本中的意义和作用。
社会文化分析
分析文本所处的社会文化 背景,探究社会文化因素 对意象形成和解读的影响 。
语用分析
分析文本中意象的语用功 能,包括表达情感、修辞 效果、指代意义等。
心理分析法
感知意象与文化研究
文化差异对感知意象的影响
1 2
文化差异对感知意象的塑造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人们的感知意象产生深远影 响,文化差异使得同一物体在不同文化中的意象 具有多样性。
文化价值观的作用
文化价值观是感知意象形成的重要因素,不同文 化对同一物体的评价和认知也会有所不同。
现象学研究名词解释
现象学:研究“现象”的学问。
“现象”是“显现”出来而被“看”到的东西。
“显现”、“看”的动作中都有意识的参与(意识的导向、选择、自我显现)。
意识选择了观察事物的视角,其所观察的结果(“现象”)就是事物本质。
事物出现不同的现象,不是因为其本身在变化,而是人的意识作用方式在变化。
“意向intentionality”(意识被导向的过程)源于意义(meaning),意义是意识的本质。
意义是建立在意识之外,即意识的潜台词或者说是人的过去的经验(a course of experience)之上的——现象学还原法/“悬置”:假设所观察的对象并不存在,专注于自身经验和对这些经验的体验。
综上所述,现象学研究的是“现象”,即“显现”出来而被“看”到的东西,也就是人纯粹意识的经验。
对人的意识(经验)的关注,反映了现象学的人文主义的特点;假设所观察的对象并不存在,反映了现象学的怀疑批判精神。
用现象学分辨事物的三个方法:描述法、自由想象法和地平线法。
即:先不认定研究对象是什么,而是做一个客观的描述,把非对象的部分排除掉(多角度描述,剔除表象)。
感知——感悟——体验.doc
顿悟,到融会贯通,这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
因而,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充分调动感觉、联想、情感等,去触摸语言材料的整体存在,化语言文字为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整体感悟,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二、使感悟得到具体化的方法(一)培养学生的自信。
读书感悟是学生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因此,激励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就显得十分重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真正尊重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认识。
对教材的感悟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对于学生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受,教师不应该也没有权利轻易否定,这是对学生的学习乐趣的最大保护。
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一点,就只能造就学生的唯唯诺诺,只会死搬教材,不会活学活用。
这也是新课标中最不允许出现的问题。
(二)为锻炼学生的语感创设机会。
在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中,朗读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个良好的作用逐渐凸现出来了。
北师版小语教材中有很多情文并茂的精美文章,可以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诵读,在形象和感情的融合过程中,加深理解。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这也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性。
对一些优美词句,还可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一直到会背诵、会运用为止。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还可以增进文字鉴赏力,强化语感。
在学生有了良好的再现语言表象的能力的基础上,就可以让学生对文中语句具体情境化,这就是想象了。
这个过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文字进行感知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联想和想象。
这样,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与提高。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的特点,还应重视联系学生的实际进行心理感受。
教学实践也证明:对于一些稍显深奥的文章,仅靠抽象的分析、综合,学生还是难以有深刻的理解。
如古诗《咏柳》,学生不易理解“二月春风似剪刀”,教师可引导学生画简笔画,使学生有个感性认识,也就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就能够有语感。
但是,光有还不行,还需要学生在习作的时间中,学习熟练的使用词句,才能进一步提高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
胡塞尔现象学#哲学笔记《逻辑研究》:意向性概念
胡塞尔现象学#哲学笔记《逻辑研究》:意向性概念(接前文)本文主要介绍胡塞尔现象学非常核心的一个思想组成部分:意向性,这是整个现象学哲学的根本概念,很好的理解这个部分对理解他的整个现象学思想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意向性概念现在,让我们继续来看《逻辑研究》的第二部分,即以《现象学和认识论研究》为标题的那部分。
在第五和第六研究里,胡塞尔主要关注的是这样一个问題,即究竟有意识是什么意思。
正如已经提到的,这并不是要对使智人有意识而须满足的经验条件进行分析,例如拥有充分发展的脑,完整的感觉器官等等,而是要对意识本身进行分析,无论它属于人类,动物还是外星人。
胡寒尔对感觉生理学和神经学并不感兴趣,但是在认识论里,他认为对于像“想象一只独角兽竞味着什么”,“期盼将要来到的丰收”,或者“思考4的平方根”等问题的回答,即使脱离可能经验性地或者事实性地牵涉进来的物理和因果性元素,也可以发生。
情况确实如此,这是因为,胡塞尔所感兴趣的只是意识的严格不变的部分和本性,而不是可能经验地伴随意识的神经过程的本性,这也是因为,他所感兴趣的是意识的认知维度,而非其生物学基础。
胡塞尔想就第一人称视角被给予的经验进行描述,并且,例如,我对一棵落叶橡树有所经验,但此时我头脑中发生什么却不是这个经验的一部分。
因此,胡塞尔早就强调现象学的 (形而上学的)无前提性。
现象学应该是对所显现之物(无论是主观行为还是世俗对象)恰到好处的忠实描述,并且应该避免形而上学的和科学的预设和玄思。
在对经验结构的分析中,胡塞尔特別关注这样的经验,它们以“意识到……”这样的结构为特征,也就是说,他们都有对象一指向性。
这个属性也被称为意向性。
人们并不是纯粹地爱,害怕,看见,判断;而是爰所爱的,害怕可怕的,看见某个对象,判断某个事态。
无论我们谈论的是感知、思想、判断、幻想、怀疑、期待、还是回忆,所有这些形式的意识都有这个特征,即这些意识总是意向着某些对象。
如果不考虑它们的相关物,即那些被感知的、被怀疑的和被期待的对象,就不能正确地分析那些意识。
意象中感受的意会性
意象中感受的意会性意象的特点(1)虚拟性,指意象所具有的非现实性。
意象既可以用想象和虚构来表现现实中没有的东西,也可以用非现实的形态表现现实中已有的东西。
(2)感性,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感受的直接性和具体性。
(3)想象性,指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想象将“意”与“象”融为一体的产物。
(4)情感性,是艺术家创造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
意象的类型美学中意象的主要类型有:①仿象:是主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出的意象,它在感性形态、具象上与对象相似,甚至非常逼真,主体有意退居幕后。
②兴象:主体以客观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接受者提供借以触发情感、启动想像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机,物象使感兴得以发生,联想得以展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象便是兴象。
如王昌龄的诗。
(1)用超、高、远等字来自然指向的志向的风格语(2)用“婉”、“玲珑”等字来描写纤形才气的风格语(3)用“浑沦”等字来描写诗人的情绪内容与诗语形式自然(天然)融和的风格用语③喻象:主体在客观世界摄取物象,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以此种方式形成的意象便是喻象,它带有明显的人工痕迹。
④抽象:抽象指创造主体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将客体提炼、升华,舍弃具象而代用一些纯粹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的一种意象。
意象与意境的区别第一,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可以举例说明: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
”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
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散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 与真 实 性 问题有 所 关 联 。讨论 持续 了近 6 0 年,
性理论 对一般 体验 的生成 问题进行 了探 索。在“ 意 向行 为一 意向 内容 一 意向对 象” 结构的引导下 , 研 究解析 了3 个与体 验
自体验经济一词产生以来 , 对体验及 内涵的回 答, 一 直 是 学 界 孜 孜 以求 的学 术 命 题 。时 至 当 下 , 相 关 研 究 已 似 汗 牛充 栋 , 尤其是旅游领域 , 对 体 验 问题 的探讨从来都是热点话题 。审之文献 , 这若干 的探索 中尤 以现象学方法的使用最为娴熟 , 成果也 最是丰盛 , 几近奠定 了体验研究的旅游学框架 。即 便是此, 其 中亦 不乏 有诸 多仍 待商 榷 及探索 之处 。
年的分析 中曾指 出, 在旅游体验 的研究 中选择现象 学的方法是一种恰如其分的思维模式 , 同实证分析 间 并 不 冲 突 。 Ma s b e r g和 S i l v e r ma n t 、 P e r n e c k y 0 】
在早 年 的一些 研 究 中从 侧 面佐 证 了这 一点 。在 《 旅
谢 辉 基等 I 感 知 与 意 向 性
第3 1卷
2 0 1 6年 第 1 2期
感知与意 向性
解释体 验 内涵 的一种现象学尝试
谢 辉 基 , 杨振之 1 , 2
( 1 . 四川大 学旅游 学院, 四川 成都 6 1 0 0 6 4 ; 2 . 四川大 学中国休 闲与旅 游研 究中心 , 四川 成都 6 1 0 0 6 4 )
相 关的命 题 : 1 ) 体验 领域的一 个本质特性 是意识 的意向性 ;
2 ) 就 意向性这 个词 来说 , 体验应被视 为是特 定意识对意向对
象 的 一种 经验 ; 3 ) 这 种 经 验 的层 次性 从 根 本 上规 定 了体 验 现
其间陆续有学者指出 , 现象学方法在分析游客体验
问题 上 的适 用性 ” 。 纵 观 国 内外 , 现象学在旅游研究 中的运用 , 其
[ 文章编号 ] 1 0 0 2 — 5 0 0 6 ( 2 0 1 6 ) 1 2 . 0 0 9 6 . 1 0
D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2 — 5 0 0 6 . 2 0 1 6 . 1 2 . 0 1 6
[ 摘 要] 自体验 概念 引入 , 现 象学方 法在旅 游分析 中 日渐
接 涉 及 现 象 学 的 研 究 则 最 早 可 以追 溯 至 1 9 7 9年
受到 重视 。作 为 一 种早 期 的 尝 试 , 研 究 引入 了胡 塞 尔的 意 向
C o h e n的《 旅游体验 的现象学研究》 一 文 。 自
E— ma i l : y z z 3 1 0 @1 6 3 c o n。 r
们 在 引人 海 德 格 尔栖 居 思想 的 同时 , 立 场鲜 明地 指 出: 旅 游 研 究 中 的诠 释 学 问题 , 就 是 要 利 用 现 象 学
的方法 , 在客观世界 中解决 以“ 人” 为核心的经验与
[ 作者简介 】 谢辉基( 1 9 9 ) , 男, 云 南 文 山人 , 硕士 研 究 生 , 研 究 方 向为旅 游哲 学 、 社 区旅游 、 系 统动力 学与计 算机 仿真 , E . m a i l : d u mb e r a @1 6 3 . c o m; 杨 振之 ( 1 9 6 5 一) , 男, 重庆人 , 博士 , 教授 , 博导, 研 究方 向为旅 游规 划 、 目的 地 管 理 、 休 闲度假 ,
1 体验 与现 象 学
主体思路主要有二 : 一是援用胡塞尔的现象学观念 ( P h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n o me n o l o g y ) , 从 旅 游 世 界 与 日常 旅 游 世 界 的 殊异性人手u 。 , 分析旅游体验的发生环境u 。其 中, 尤 以谢彦君教授的《 旅游体验研究 : 一种现象学 的视角》 一著为代表 , 他从旅游体验的时空 陛出发 ,
象学方法的深入 , 旅 游体验研 究的热点下一步或将 转移到对
特 定 意 识 谱 系的梳 理 与 建设 上 。
[ 关键词] 旅 游体验 ; 现象 学; 意识 ; 意向性
[ 中图分类号] F 5 9 [ 文献标识码] A
游体验研究 : 走向实证科学》 一书中 , 谢彦君教授及 其团队探索了现象学方法与 同实证科学的结合 , 理 论视角涉及符号学 、 体验质量测量等多个方面 。著 者在文 中亦一再声称现象学方法在研究游客体验
提 出 了通 过 旅 游 情 境 在 现 象 世 界 中考 察 旅 游体 验 的现 象 学 思路 ; 其 次是 对 现 象 学 流 派 的另 一 大 家 胡 塞 尔 的 高 足 —— 海 德 格 尔 的 诠 释 学 思 想
( He r me n e u t i c ) 的运用 , 以 R e i s i n g e r和 S t e i n e d 、
1 . 1 游客体验与现 象学方法的运用 游客体验与旅行经历 的结缘 , 由来已早n 。直
[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3 — 2 8 ; [ 修 订 日期 ] 2 0 1 6 — 0 7 — 1 6
A b l e t t 和D y e r  ̄ 、 杨振之口 等的分析最具代表性。他
现象 上 的可 靠性 [ 5 - 7 ] 。对 此 , 谢 中 田和孙 佼 佼 在 2 0 1 3
象与体验质量 的层次性 。借助 于对 颜 色观念 的 阐释及 雾霾
环境 对游客体 验质量影响的 实证分析 , 分析提 出并阐释 了基
于意 向性 理 论 的 意 识谱 系的枝 向 量 结 构 概 念 。 且 指 出 , 随 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