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防治
图4.3.2-4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病害循环
四.综合防治
1.选用抗病杂交种。 2.栽培防治 实行间作套种,适时早播,合理 密植,勤中耕,科学管水,调节农田小气候使之不 利发病。 3.摘除病叶 两种叶斑病一般都是先下部叶片 后上部叶片逐渐发病,当下部两叶片发病率在20% 左右时,应立即去除病叶,隔7~10天再去除3~5片 叶,对控制病害扩展有明显效果。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
一、症状识别 二、病原特征 三、发病规律 四、综合防治
概述
大斑病又名煤纹病,小斑病又名斑点病。大 斑病与小斑病是玉米上普遍发生的两种病害。发 生轻时对产量影响不大,严重时则能使叶片全部 枯死,造成大减产。我国自大面积推广杂交品种 以来,大斑病与小斑病均日益严重,直接威胁着 玉米的高产、稳产。
2.小斑病 病斑小而多。发病初期于叶面上产生暗色水渍 状小斑。
图4.3.2-2 玉米和小斑病菌无性世代同属半知菌 亚门的突脐孢属和离蠕孢属。
大斑病菌分生孢子梗从病部气孔伸出,不分支。 分生孢子着生在分生孢子梗顶端或弯处,孢子梭形, 褐色。
小斑病菌分生孢子梗从病部气孔伸出,褐色, 丛生。分生孢子褐色,近圆筒形。子囊壳黑色,近 球形。
4.化学防治 玉米抽雄灌浆期是化学防治的关 键时期。
选用代森锌水剂或丙环·嘧菌酯乳油或吡唑嘧 菌酯乳油加水喷雾。每隔7天喷一次,连续2~3次。
二测试练习题
1.玉米大斑病发病初期为(青褐色水渍状小斑点 ), 几天后很快沿( 叶脉 )向上下扩展成( 梭形 )大斑 。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密生( 黑褐色霉层 ),为病菌 的( 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
2.两种病菌主要靠病株上长出( 分生孢子 )借助 (风雨 )传播引起再侵染。化学防治玉米大斑病和小 斑病的关键时期是( 抽雄灌浆期 ),可选用( 嘧菌酯 )、( 代森锌 )等。(任写两种)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的异同点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的异同点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是玉米上常见的病害,它们在病症表现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下面将介绍它们的异同点。
相同点:
1. 病原体: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都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大斑病的病原菌是大斑病菌,而小斑病的病原菌是小斑病菌。
2. 症状:大斑病和小斑病都会在叶片上形成斑点,斑点通常是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中间凹陷。
叶片的颜色也会变黄或褐色。
3. 影响:大斑病和小斑病都会对玉米产生一定的影响,降低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不同点:
1. 发病时间:大斑病通常在玉米幼苗期发病,而小斑病则在成熟期发病。
2. 病斑大小:大斑病的病斑通常比小斑病要大,直径可达5厘米以上;小斑病的病斑直径通常不超过2厘米。
3. 病症形态:大斑病的病斑表面凸起,中间凹陷,有许多小凸起,而小斑病的病斑表面是平的,没有凸起。
4. 防治方法:大斑病和小斑病的防治方法也有所不同。
对于大斑病,可以使用化学药剂喷洒或者进行病害间套作,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而对于小斑病,可以采用旋转种植、清除病株、灌溉控制
等方法来进行管理。
综上所述,虽然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在病症表现上有一些相同之处,但它们在发病时间、病斑大小、病症形态和防治方法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对于玉米种植者来说,了解它们的异同点可以更好地进行防治和管理。
玉米十大病害
玉米十大病害识别一、玉米大、小斑病①大斑病。
侵害叶片。
病斑长棱形,淡褐色或青灰色,有时边缘颜色稍深,上生黑色霉层。
严重时病斑汇合成大长条斑,叶片枯死。
②小斑病。
主要侵害叶片,叶鞘也偶有发生。
叶片病斑椭圆形,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
有时病斑无明显边缘,但有1-2个同心轮纹。
有时病斑较大,在叶脉间形成长条斑。
天气潮湿时,生黑色霉层。
发生急剧时叶片布满无轮纹的小斑点,迅速枯死。
二、玉米圆斑病主要侵害果穗或叶片。
果穗被害时从苞叶开始发病,再向果穗蔓延,籽粒和穗轴变成黑褐色形成穗腐,最后籽粒黑腐干缩。
一般果穗中部或尖部被害较多,病部凹陷,果穗弯曲。
籽粒和苞叶上长满黑色霉层。
叶片病斑散生呈卵圆形至圆形,大小为0.3-0.5厘米,病斑褐色,边缘深褐色。
有时汇合成长条斑,叶片局部或全部枯死,有黑色霉层。
三、玉米锈病主要危害叶片,也侵害果穗、苞叶和雄花。
叶片病斑初期为淡黄色的褪绿小点,后渐为圆形及椭圆形隆起。
病斑黄褐色至褐色,散生或聚生。
后期,包被破裂,散出铁锈色粉末。
玉米生长后期,病斑上出现圆至椭圆形乃至条形黑色突起物,破裂散出黑色粉末。
四、玉米纹枯病最初主要发生在近地面的叶鞘和叶片上,逐渐向上发展。
叶鞘病斑椭圆形,红色或紫红色,常互相接合成不规则的云纹状斑。
湿度大时,在寄主表面集结成暗色菌核。
干燥气候下,病斑中部草绿色,边缘灰褐色,菌核稍动即落。
五、玉米矮缩花叶病初期幼叶基部出现长叶,或在幼嫩叶片的细脉间沿脉表现不规则、椭圆形、断续排列的失绿狭窄条纹。
后期病部扩展到全叶,呈黄绿相间的花叶,或在叶的一侧和顶端,或在边缘与中脉间产生条斑。
当植株老熟时,叶片多转变为红色至红紫色,有时只在斑驳的部分转为褐色。
早期感病的植株严重矮化,分蘖多或果穗短小、不实,有时在一个节上生几个果穗或节间缩短。
晚期被害植株高度正常。
六、玉米粗缩病感病植株显著矮化,叶色多呈浓绿色,叶片宽而短、脆、硬,节间缩短,顶叶丛生,呈对生状。
麦套夏玉米,一般在苗期5-6片叶时即可感病。
玉米大小斑病如何区分 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技术.doc
玉米大小斑病如何区分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技术玉米大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和苞叶,是玉米生长中后期主要病害之一,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小斑病起初的病斑为浅褐色水渍状小点,逐渐发展成与叶脉平行的两端稍圆的很多小斑点,相近的病斑连在一起,边上有紫色或红色的晕圈,潮湿时病斑上还会出现灰黑色毛状物。
与小斑病相似的还有一种叫大斑病。
大斑病的病斑少而大,病斑多呈长纺锤形状。
这两种病害严重发生时都会使叶片大量提前枯死,对玉米的生产的影响都很大。
一般高温、多雨多雾天气、连作地、低洼地、过于密植和品种抗病性差的地块发病严重。
两者的区别在于大斑病流行要求的温度偏低,以18-22为适宜,超过25有抑制作用;小斑病的流行适温却在25以上。
玉米大小斑病是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
植株感病后,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同一叶片,大小斑可混合发生,发病严重时,叶片干枯,叶绿素降低,光合作用下降,影响籽粒灌浆。
玉米大斑病在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发生。
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几天,病害的发展就受到抑制。
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
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
玉米大斑病防治: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亩50~100克兑水50公斤进行喷雾,隔十天防一次,连续防治2~3次。
玉米小斑病常和大斑病同时出现或混合侵染,此病除危害叶片、苞叶和叶鞘外,对雌穗和茎秆的致病力也比大斑病强,可造成果穗腐烂和茎秆断折。
其发病时间比大斑病稍早,发病适宜温度26~29℃。
产生孢子最适温度23~25℃,孢子在24℃下,一小时即能萌发,遇充足水分或高温条件,病情迅速扩展。
玉米小斑病防治: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间隔7~10天一次,连防2~3次。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怎么防治.doc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怎么防治
玉米常见的病害有霜霉病、青枯病、纹枯病等,当然也少不了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怎么防治呢?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好治吗?文章中我们一同来介绍下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怎么防治。
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又分别叫大叶斑病和小叶斑病。
两种叶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上,也能侵染叶鞘、苞叶。
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但以玉米抽出雄穗后发病最重。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发病症状
小叶斑病发生较早,在叶片上的病斑小而多,发病初期在叶面上产生褐色水渍状斑点,以后逐渐扩展为近椭圆形黄褐色病斑。
后期形成比较大而不规则的病斑。
大叶斑病在玉米植株67-100厘米高处的叶片上出现,病斑大而少。
发病初期,病斑呈水渍状,很快变为青灰色,以后扩大成枯黄色长纺锤形条斑,严重时叶片多枯死。
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出现黑色霉状物。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最为理想、最经济的防治方法。
(2)适时早播。
中晚熟品种,改复直播为套种。
播期适当提前,可降低发病率。
(3)加强前期水肥管理,增强玉米抗病性。
(4)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50%的退菌特800倍液喷雾或用65%的可湿性代森锌400-500倍液喷雾,但效果均不理想。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怎么防治资讯,玉米大小斑病防治,对于品种、水肥管理都要及时到位!希望文章对大家有帮助哦!。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的症状
2023-11-05contents •玉米大斑病症状•玉米小斑病症状•玉米大斑病与小斑病的区别•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的防治方法•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的对产量的影响•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的预防措施目录01玉米大斑病症状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水渍状青灰色斑点,逐渐沿叶脉方向扩展,形成梭形或纺锤形的大病斑。
病情加重病斑逐渐变成深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严重时病斑融合成大片,导致叶片枯死。
叶片症状叶鞘上产生水渍状青灰色小斑点,逐渐扩展成边缘深褐色、中间浅褐色的椭圆形病斑。
病情加重多个病斑融合成一个大斑,导致叶鞘枯死。
发病初期苞叶上产生水渍状青灰色小斑点,逐渐扩展成圆形或纺锤形的大病斑。
病情加重多个病斑融合成一个大斑,导致苞叶枯死。
根茎上产生水渍状青灰色小斑点,逐渐扩展成椭圆形或长条形的病斑。
发病初期多个病斑融合成一个大斑,导致根茎组织腐烂,植株死亡。
病情加重根茎症状02玉米小斑病症状叶片症状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展成2-3毫米大小的椭圆形病斑。
病斑沿叶脉方向扩展,颜色为深褐色,周围有淡黄色晕圈。
在潮湿环境下,病斑上会出现灰黑色霉层,后期病斑逐渐坏死,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
叶鞘症状叶鞘上会产生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颜色为深褐色或黑色。
病斑的大小和形状因品种和环境条件而异。
苞叶上会出现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颜色为深褐色或黑色。
病斑的大小和形状因品种和环境条件而异。
VS03玉米大斑病与小斑病的区别叶片上形成较大面积的病斑,病斑呈长梭形或纺锤形,灰褐色或黄褐色,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灰黑色霉层。
严重时病斑连片,叶片枯死。
叶片上形成椭圆形或近圆形的病斑,边缘有褐色晕圈,中部呈灰褐色,潮湿时病斑上有灰黑色霉层。
严重时多个病斑连片,叶片枯死。
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症状区别玉米大斑病由大斑突脐蠕孢菌引起,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下年的初次侵染来源。
温暖、高湿、多雨的天气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连作、种植密度过大、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等情况下容易发病。
农病课件10.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大斑病
二、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发生在叶鞘和苞叶 上。典型症状是由小的病斑扩展成为梭形大斑, 长5~40厘米。有时几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不规 则大斑。
后期病斑长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 变黄枯死。下部叶片先发病。
玉米大斑病
三、病原
Exserohilum turcicum无性 态菌物大斑凸脐蠕孢。
玉米大斑病菌的分生孢 子梗自气孔伸出,分生孢子 着生于孢子梗顶端,梭形或 长梭形。自然条件下一般不 产生有性世代。成熟的子囊 果黑色,椭圆行至球形。
玉米大斑病
四、传播侵染途径
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附在玉米病残体上 越冬,种子也能带少量病菌。玉米生长季节,越 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 叶片,事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侵入玉米植株。经 10~14天,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进而 形成枯死病斑。潮湿气候条件下病斑可产生大量 分生孢子,借助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三)玉米小斑病的病原
玉米小斑病菌无性态为Bipolaris maydis 玉蜀黍平脐蠕孢菌,有 性态。有性态为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异旋孢腔菌。子囊 座黑色,近球形,顶端钝圆,基 部具短柄。子囊孢子长线形,彼 此在子囊里缠绕成螺旋状,有隔 膜。无性态的分生孢子梗散生在 病叶孢子病斑两面,从叶上气孔 或表皮细胞间隙伸出,2-3根束 生或单生,榄褐色至褐色,伸直 或呈膝状曲折,基部细胞大,顶 端略细,色较浅,下部色深较粗, 孢痕明显,生在顶点或折点上, 分生孢子从分生孢子梗的顶端或 侧方长出,长椭圆形,多歪向一 方,褐色或深褐色,脐点明显。
(二)玉米小斑病症状
玉米小斑病从玉米幼苗到成株期均可发生, 以抽雄和灌浆期发病为重。病斑主要集中在叶 片上,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 病斑初呈水渍状,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 缘色泽较深,轮廓清楚,有时病斑可见2-3个 同心轮纹。病斑初呈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椭 圆形、近圆形或长圆形。病斑进一步发展时, 内部略褪色,后逐渐变为暗褐色。天气潮湿时, 病斑上生出暗黑色霉状物(分生孢子盘)。 叶片被害后,使叶绿组织常受损,影响光合机 能,导致减产。
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
成功案例二:因地制宜,制定合理方案
总结词
因地制宜,制定合理方案。在另一个地区,农业技术人 员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和玉米生长情况,因地制宜地 制定了防治大、小斑病的方案。
详细描述
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湿度较大,有利于 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生和蔓延。因此,农业技术人员制 定了以下方案:一是选用抗病性较强的品种;二是加强 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传播;三是 合理施肥,增强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四是发病初期喷 洒针对性杀菌剂,并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避免产生抗 药性。通过实施这一方案,该地区的玉米大、小斑病得 到了有效控制,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
及时识别大、小斑病的症状有 助于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避免混淆与其他玉米病害的症 状,确保防治效果
对于大规模种植的玉米田,症 状识别是指导农民进行科学防
治的关键步骤
02
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病规 律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规律
症状识别
玉米大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鞘和苞叶。病斑初期为水渍状淡褐色的斑点, 有褪绿的晕圈,以后沿叶脉方向扩展为长条斑或呈矩形,病斑灰褐色,后期病斑中间为灰 白色,边缘褐色。
不同药剂交替使用
为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应交替使用不同的杀菌剂,如丙环唑、 氟硅唑等。
严格按药剂使用说明操作
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进行用药,注意安全间隔期,避免对作物 产生药害。
生物防治措施
使用生物农药
选用一些生物农药,如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等,对大、小斑病有较好的防治 效果。
增加有益菌群
通过施用一些有益的微生物,如芽孢杆菌、乳酸菌等,增加土壤中有益菌群 的数量,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发病条件
小斑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候条件、品种抗性和耕作制度等因素有关。
玉米大、小斑病防治措施
玉米大、小斑病防治措施
玉米大、小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病害,会对玉米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以下是预防
和防治玉米大、小斑病的几种措施:
1.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具备抗病性的品种是防治玉米大、小斑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选种时应该优先选择对该病害具有高度抗性或抗性较强的品种。
2. 种子处理:玉米种子处理是预防和控制玉米大、小斑病的重要策略。
可以采用在
种子表面涂布抑菌剂的方法,这样可以杀灭种子表面的病原菌,从而降低病害发生的风
险。
3. 土壤处理:在播种前进行土壤处理也是预防和控制玉米大、小斑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可以使用有机肥料和农药来进行土壤消毒,这样可以消除土壤中的病原菌,从而减少
病害的发生。
4. 农业措施:通过适当的农业措施来控制玉米大、小斑病也是非常有效的。
可以采
用轮作、间作、耕种深度的调整和在病害流行期间增加间茬的措施来减少病原菌的残留和
传播。
5. 喷药防治:在发现病害后,可以使用有效的农药进行喷药防治。
可以根据病害的
严重程度和种类来选择合适的农药,在病害初期或病情轻微时使用更为有效。
6. 管理措施:对于已经发生病害的田地,可以采取管理措施来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可以通过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和增加田间管理的密集度来减少病害的发生。
总之,预防和控制玉米大、小斑病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种子处理、土壤处理、农业措施、喷药防治和管理措施等,从而保障玉米产量的稳定和提高。
玉米大小斑病防治和治疗技术
病原菌为玉蜀黍尾孢和高粱尾孢 ,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 上越冬,成为下年的初次侵染来 源。
玉米大小斑病的分类
玉米大斑病
叶片上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 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 右,有的病斑更大,后期病斑常 纵裂。
玉米小斑病
叶片上病斑椭圆形,黄褐色或灰 褐色,长1~2厘米,宽5~10毫 米,有时病斑周围具黄晕。
诊断工具
使用显微镜等诊断工具, 观察病原菌的形态和结构 ,以及病原菌在玉米组织 中的分布情况。
早期检测
采用血清学检测、PCR等 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 菌进行早期检测,及时发 现病情。
及时治疗
农业防治
采取合理的农业措施,如轮作、 深耕、加强肥水管理等,提高玉
米的抗病能力。
化学治疗
使用杀菌剂等化学药物,对玉米大 小斑病进行防治和治疗。根据病情 选择合适的药剂和施用方法,注意 安全使用。
动态调整
根据病情的发展和变化,动态调 整防治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
效果。
05 玉米大小斑病的 预防和控制策略
预防策略
种植抗病品种
选择具有抗大小斑病特性的玉 米品种,这是最经济、最有效
的预防措施。
轮作制度
实施合理的轮作制度,避免连 作,可以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 数量,减少病害的发生。
种子处理
播种前,使用杀菌剂对玉米种 子进行包衣或拌种处理,以减 少种子携带的病原菌。
农业防治措施包括合理密植、轮作、加强田间管理等,可以有效地 减少病原菌的数量,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研究展望
分子生物学研究
进一步研究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病机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抗病机制,为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支持。
生物防治
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玉米大、小斑病是我县玉米主要病害,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中后期发生严重,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苞叶等,在大发生年份,感病品种平均减产30%左右,严重地块减产可达50%以上。
一、症状:玉米大斑病由植株下部叶片先开始发病,向上扩展。
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或几个病斑连接成大型不规则形枯斑,严重时叶片枯焦。
多雨潮湿天气,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
玉米小斑病因品种不同有3种病斑:(1)病斑受叶脉限制,椭圆形或近长方形,黄褐色,边缘深褐色,10-15mm×3-4mm,此为病害典型病斑;(2)病斑不受叶脉限制,多为椭圆形,灰褐色;(3)病斑为小点状坏死斑,黄褐色,周围有褪绿晕圈,属抗病类型病斑。
二、发病规律: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入侵。
感病品种上,病菌侵入后迅速扩展,约经14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进而形成枯死病斑。
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
三、防治方法1、选用抗耐病品种。
2、改善栽培技术,增强玉米抗病性:均衡施肥,增施磷、钾肥和微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低洼地注意田间排水。
3、秋收后及时清理田园,减少田间病株,发病初期,打掉植株底部病叶,减少继续侵染。
4、药剂防治:由于玉米植株高、密植等客观条件限制,可重点对制种田、间作田和高产试验田等进行药剂防治。
于病情扩展前防治,即可在玉米抽雄前后,当田间病株率达70%以上、病叶率20%左右时,开始喷药。
功效较好的药剂种类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或90%代森锰锌,均加水500倍。
每亩用药液50公斤~75公斤,隔7天~10天喷药1次,防治2~3次。
玉米大、小斑病识别与防治
玉米大、小斑病识别与防治作者:史丹丹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20年第20期史丹丹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产物之一,在我国的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和水稻。
由于种植规模大,玉米病害防治不当会增加玉米减产风险,对玉米种植造成恶劣影响,进而形成经济损失。
大小斑病作为玉米的常见病害,是玉米防治病害的重点问题。
如何识别大小斑病以及进行防治,则是问题的重中之重。
一、玉米大小斑病识别1、大斑病识别玉米大斑病是主要危害玉米的苞叶,叶鞘和叶片的病害,又被称为玉米枯叶病。
病害主因是病原通过菌丝以及孢子,附在植株的病残体上,在下一年侵入玉米植株,产生新的孢子后,通过气流雨水等方式进行传播。
在大斑病发病初期,从下部叶片开始出现青灰色斑点,随后顺着叶脉方向向上蔓延,在叶脉无法形成阻碍的情况下,形成病斑,多呈长梭状。
该病斑中间颜色较深,周围颜色浅。
如果玉米田间湿度较大,在病斑中间会出现大量霉层。
发展到严重阶段,叶片上多个病斑连成整体,导致叶片直接枯死。
2、小斑病识别小斑病的主要危害对象是玉米叶片,是由长蠕孢菌引发的真菌病害。
小斑病的病斑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被叶脉限制的长椭圆形病斑,主要呈黄褐色;第二种是不受叶脉影响的椭圆形病斑,多呈灰褐色;第三种是小点形状病斑,多呈黄褐色。
小斑病主要病原,是潜伏在病叶上的菌丝体越过冬天后形成的侵染菌源。
上一年在玉米田间残留的病残株是小斑病的主要载体,部分种子也同样含有小斑病的病原。
在玉米成长时期,一旦环境温度湿度等条件满足病菌繁殖,菌源就会分生孢子,传染给玉米植株,最终造成病害传播,破坏玉米成长。
二、玉米大小斑病防治1、品种选择玉米品种抗病性不足,是大小斑病对玉米田造成巨大破坏的原因之一。
许多玉米种植区域选用的玉米品种品牌老,种植年限长,对病灾的抗病性已经逐渐减弱。
应及时引进新品种玉米代替。
例如,属于早熟期抗大斑病的“丰早303”,属于中熟期的抗大斑病的“吉单519”以及晚熟抗大斑病的“丰禾10号”等。
玉米大、小斑病识别与防治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玉米的大、小斑病是玉米生长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其分布范围较广,一旦发病会造成玉米的大面积减产,严重影响到农民的经济效益。
因此,为保证玉米的健康生长以及农户的经济效益,要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防治。
一、病原及症状1、病原这两种病害的无性世代均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通常以一定的形式附着在病残体上越冬,当再对玉米进行种植时,菌丝体复活,并通过外力因素进行传播,再次侵害玉米植株,使玉米的正常生长受到影响。
2、症状这两种病害通常会在玉米生长的过程中同时发生,其中大斑病主要在玉米的叶片、叶鞘、苞叶位置发病。
当发病位置在叶片时,前期会出现斑点,呈水渍状,颜色为青灰色,随着时间的推移斑点会逐渐扩散,且边缘逐渐变为暗褐色、中央为淡褐色。
在发病的后期,病斑会发生纵裂,如果病症过重,病斑会连接在一起,叶片的颜色会逐渐变黄最终枯死。
小斑病一般在玉米的抽穗期较容易染病,该病的发病位置通常在叶片位置,最初染病时叶片上会出现较小的褐色斑点,数量较多,随后斑点逐渐扩大,颜色也逐渐发生改变,当雨季到来时,外界环境相对潮湿,在病斑位置会有霉状物出现。
作物染病后光合机能会受到一定影响,阻碍其健康生长,最终导致产量降低。
二、发病条件1、品种玉米品种之间抗病能力本身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可能会导致大、小斑病的发生。
2、菌源在玉米生长过程中会有大量的致病菌存在,这是导致玉米感染该病的根本条件,越冬菌源的量与该病的流行状况之间呈正比例关系。
3、气候条件当玉米生长过程中出现使玉米发病的菌源或者已经染病的品种,气候条件就会对大、小斑病的流行状况起到较大影响。
小斑病多发于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当温度达到30度左右时,小斑病较容易染病和流行;大斑病的染病温度要低于小斑病,一般在温度处于22度左右时,较容易染病并大面积流行。
此外,小斑病的在多湿的环境中较容易感染,大斑病则是在高湿的环境下———当相对湿度达到90%时,大斑病的染病几率更高。
玉米大斑病与小斑病
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
玉米小斑病
由玉米平脐蠕孢引起,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两种病菌虽同属但不同种。
发病条件与影响因素比较
玉米大斑病
需要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湿度,特别是在多雨、多露、多雾的天气条件下更易发病。连作地、地势低 洼、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施氮肥过多、植株过密等情况下发病较重。
综合防治技术的集成与示范
单一的防治技术已经难以满足生产需求,需要将多种防治技术进行集成和示范,形成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同 时,需要加强农民培训和技术推广,提高防治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环境条件
温度20~25℃、相对湿度 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 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 ,相对湿度小于60%,持 续几天,病害的发展就受 到抑制。
栽培管理
连作地、地势低洼、排水 不良、氮肥不足、种植过 密、通风透光差等条件均 易导致病害加重。
防治方法与策略
选用抗病品种
根据当地优势小种选择抗病品种,注意防止其它小种的变化和扩散。
栽培管理
连作、密植、氮肥过多等 栽培管理措施不当,会加 重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与策略
选用抗病品种
农业防治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小斑病的有效措 施之一。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 避免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及时清 除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
化学防治
综合防治
在发病初期,可选用合适的化学药剂进行 喷雾防治,注意轮换用药,以免产生抗药 性。
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对玉米大斑病 和小斑病进行防治,如使用生物农药等。同 时,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对害虫进行自然控 制。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01
玉米大小斑病防治和治疗技术
汇报人: 2024-0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技术 • 玉米大小斑病的治疗技术 • 玉米大小斑病的预防与控制策
略
01
玉米大小斑病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玉米大小斑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玉 蜀黍尾孢和高粱尾孢引起的一种 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玉米叶片 ,也危害叶鞘和苞叶。
选择对大小斑病具有较强抗性的 玉米品种,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
合理施肥、浇水、除草等,保持 田间卫生,增强玉米植株的抗逆 性。
化学治疗
药剂选择
根据病害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杀菌剂,如苯醚 甲环唑、嘧菌酯等。
防治时机
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用药,控制病原菌的繁殖 和扩展。
施药方法
按照药剂说明进行配制和喷施,注意药剂的均匀喷洒和安全使用。
04
玉米大小斑病的预防与控制策 略
预防策略
种植抗病品种
选择对大小斑病有较强抗性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 ,是预防大小斑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科学施肥
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玉米的抗 病能力。
ABCD
合理轮作
避免连续种植玉米,采取与其他作物轮作的方式 ,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
清洁田园
在玉米收获后,及时清理田园,将病残体集中烧 毁或深埋,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控制策略
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杀菌剂,如苯 醚甲环唑、烯唑醇等,控制病原菌的 扩散和蔓延。
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微生物,如枯草芽孢杆菌等 ,对病原菌进行拮抗作用,降低病害 发生程度。
农业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保持田间 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有利于减 轻大小斑病的发生。
物理防治
利用紫外线灯等物理方法诱杀害虫, 减少害虫传播病害的风险。
玉米病害——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病害——玉米大、小斑病
1、症状识别:玉米大斑病的典型证状是由小的病斑迅速扩展成为长棱形大斑,严重的长达10—30厘米以上,有时几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不规则形大斑。
病斑最初水浸状,很快变为青杰色,最后变为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玉米小斑病的症状特点是病斑小,一般长不超过1厘米,宽只限在两个叶脉之间,近椭圆形,病斑边缘色泽较深,为赤褐色。
此外,病斑的数量一般比较多。
2、影响发病的因素:病菌孢子的萌发、侵入及孢子的形成和传播,都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其中温湿度的主要的。
大斑病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的适温是20—25℃,小斑病菌稍高于大斑,适温是20—32℃。
因此小斑病在夏玉米种植区较严重,而大斑病则在春玉米区较严重。
降雨量大、湿度高,易造成病害的的流行。
3、防治方法:
病害的流行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
第一,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
第二,存在大量病菌;
第三,具有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
因此,病害的防治应从这三方面着手。
①选用抗病品
种:这是防治大、小斑病的根本途径。
②轮作倒茬深翻可减少菌量,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
发病初期,底部4个叶发病以前打掉下部病叶,可减轻发病程度。
适期早播,有避病作用。
加强肥水管理,可提高抗病力。
植株生育不良易受侵染,即使抗性品种在缺水时也不能表现出其抗病潜力。
③药剂防治:可用40%克瘟散乳剂500—10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稻瘟净1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
必要时隔7天左右再次喷药防治。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的异同点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的异同点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都是玉米生长过程中出现的疾病,但是它们在疾病特征、病因、危害和预防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以下将分别从四个方面来介绍它们的异同。
一、疾病特征1.玉米大斑病玉米大斑病是由玉米大斑病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初期病斑为灰白色且呈圆形,随着病程的发展,病斑会逐渐扩大,周围呈现出淡黄色轮廓。
病斑表面会形成许多黑色小点,这些小点是大斑病菌的孢子,很容易感染其他玉米植株。
长期发展会导致玉米的叶片发生枯死和萎蔫,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2.玉米小斑病玉米小斑病是由玉米小斑病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初期病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形,为黄褐色或淡黄色,病斑表面不会形成黑色小点。
病斑随着病程的发展会变得越来越大,叶片上的病斑也会联成一片。
玉米小斑病对玉米的危害相对较小,主要表现为影响叶片生长和减少光合作用。
二、病因1.玉米大斑病玉米大斑病的病原体是一种真菌,它通常是通过种植感染的种子和叶面来传播。
在潮湿和温暖的气候条件下,大斑病菌会大量繁殖并快速传播到其他玉米植株上。
2.玉米小斑病玉米小斑病的病原体也是一种真菌,传播方式与大斑病类似。
同样需要潮湿和温暖的气候条件,才有利于小斑病菌的繁殖和传播。
三、危害1.玉米大斑病玉米大斑病对玉米的危害相对较高,因为它会影响玉米叶片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导致玉米产量下降。
在严重的情况下,玉米叶片可能会枯死,以至于完全不再生长。
2.玉米小斑病玉米小斑病对玉米的危害相对较轻,但如果病害比较严重,也能够降低玉米的产量。
因为病斑的存在会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导致玉米无法充分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导致产量下降。
四、预防1.玉米大斑病预防玉米大斑病的方法有:选用未感染玉米大斑病的种子;及时消毒种子;在种植玉米前要进行土地消毒;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可采用轮作或间作的方式缓解土壤病原菌的压力;及时采取化学和生物防治措施。
2.玉米小斑病预防玉米小斑病的方法有:加强田间管理,保证玉米叶片的通风和采光;在发现玉米小斑病病斑时及时割除病部,防止病害扩散;及时喷洒药剂防治病害。
玉米大、小斑病防治
玉米大、小斑病防治玉米大、小斑病!这种病主要危害叶片,也侵染叶鞘和苞叶。
病斑多先由下部叶片发生,逐渐向上蔓延,整个生育期都会受害,严重时叶片迅速干枯,影响灌浆,植株早死。
玉米大、小斑病通常混合发生。
大斑病:病斑大而少,发病初期病斑水渍状,后变灰绿色至黄褐色。
扩展后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长梭形。
田间湿度大时表面密生黑色霉状物,病斑多时愈合成片,造成叶片干枯,严重时植株枯死。
小斑病:病斑小而多,发病初期产生黄褐色小斑点,病斑周围无水渍状透明圈,逐渐扩大形成不同形状的黄褐色病斑,叶片染病,初现褐色水渍状小点,进而形成小而多的椭圆形灰白色至黄褐色的病斑,受叶脉限制,边缘明显,多呈紫色或红褐色,具不明显轮纹。
有时病斑呈椭圆形或纺锤形,灰褐色至黄褐色,不受叶脉限制,边缘不明显,具褪绿晕环。
潮湿多雨时,病斑上可产生灰黑色霉状物。
环境条件特别适宜时,叶片上产生黄褐色坏死小点,不扩展,外围具浅色晕环,多个病斑上常形成暗绿色浸润区。
防治技术:农业防治以种植抗、耐病品种为重点,从无病留种株上采收种子,以控制病害流行。
及时清洁田园,及时摘除病叶和老叶;收获后及时清除残体,并带出田外作无害化处理。
加强田间管理,科学施肥,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用量,提高植株抗病性,发挥健身控害作用。
在重病区实行水旱轮作效果亦十分明显。
药剂防治抓住发病初期开始做好喷药防治,一般当查到春玉米病情指数达5.0,秋玉米病情指数达9.0时,应立即喷药防治。
18.7%丙环·嘧菌酯悬浮剂50-70毫升/亩喷药1-2次,间隔7-10天,每季最多使用2次,安全间隔期30天。
或选用45%代森铵水剂78-100毫升/亩喷雾,安全间隔期7天。
防治大斑病还可选用17%唑醚·氟环唑悬浮剂40-60毫升/亩全株均匀喷雾,间隔10天连续施药,每季作物施药3次,安全间隔期14天;或选用200亿芽孢/毫升枯草芽孢杆菌可分散油悬浮剂70-80毫升/亩喷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统称为玉米叶斑病。
)
宣威市植保植检站王怀选(一)病原
玉米大斑病的病原为大斑凸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大斑病菌分玉米专化型表现对玉米的专化致病性和高粱专化型表现对高粱有专化致病性。
玉米大斑病菌美国报道有4个生理小种。
我国已发现1号、2号和3号小种。
玉米小斑病的病原微玉蜀黍平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在玉米上已发现O、T两个生理小种。
T小种对有T型细胞质的雄性不育系有专化型,O 小种无这种专化性。
(二)症状
大小斑病同时出现或混合侵染,此病除危害叶片、苞叶和叶鞘外,对雌穗和茎秆的致病力也比较强,可造成果穗腐烂和茎秆断折。
小斑病发病稍早。
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半透明水渍状褐色小斑点,病斑扩大后纺锤形或椭圆形褐色病斑,边缘赤褐色,轮廓清楚,上有二、三层同心轮纹。
病斑进一步发展时,内部略褪色,后渐变为暗褐色。
大斑病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 -10 厘米,宽 1-2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或几个病斑连接成不规则形枯斑,严重时叶片枯焦。
天气潮湿时,大小斑病病斑上生出暗黑色霉状物(分生孢子盘)。
叶片被害后,使叶绿组织受损,影响光合机能,导致减产。
(三)侵染循环
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株上(病叶为主)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存活率低:玉米大小斑病的初侵染菌源主要是上年收获后遗落在田间或玉米秸秆堆中的病残株,其次是带病种子。
玉米生长季节内,遇到适宜温、湿度,越冬菌源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玉米植株上,在叶面上有水膜条件下萌发侵入寄主,遇到适宜发病的温、湿度条件,经 5 ~ 7 天即可重新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再浸染造成病害流行。
在田间,最初在植株下部叶片发病,向周围植株传播扩散(水平扩展),病株率达一定数量后,向植株上部分叶片扩展(垂
直扩展)。
自然条件下,还侵染高梁。
(四)发病条件
1、大面积种植感病杂交种是大小斑病流行的重要条件。
过去种植传统品种较多,由于品种多样化,遗传基础广泛,适应性较强,病害发生轻。
2、大小病斑的致病性容易变异。
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就会逐步形成优势的强致病力菌系,侵染玉米,带来极大危害。
3、月平均气温 25 ℃以上,雨量多,两个月的总雨量在 500 毫米以上,病害易流行。
4、玉米连茬种植,施肥不足,特别是抽雄后脱肥,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质粘重。
播种过迟等均利于发病。
(五)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
在大小斑病为主的地区,可选用抗大小斑病的杂交种。
2、加强栽培管理
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株、播种前尽早处理完地里堆放的玉米秸秆,土壤深耕高温沤肥,杀灭病菌。
施足底肥,增施磷肥.重施喇叭口肥。
及时中耕、灌水,加强田间管理,增强玉米抗病力。
3、及时摘除植株下部病叶,有明显推迟病害流行,减轻危害的效果。
具体作法是:玉米抽雄前,田间病株率70%以上,病叶率20%左右,这时病斑仅发生在植株下部2 -3 片叶,尚未向植株中、上部蔓延扩展,重点对感病品种及时摘除底部2 -3片病叶,清除出田外集中处理。
4、药剂防治
在玉米抽穗前后,病情扩散前开始喷药。
喷药前先摘除底部病叶,防效较好的药剂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雾。
隔 7-8天喷1次,连续防治2-3 次。
(五)测报调查规范
1、调查时间发病始期至流行终止期,每7天进行一次调查。
2、调查取样方法选择有代表性早、中、迟三类型田的当家品种各一个,常年发病有代表性的指示品种一个,每类型的田块调查5点,梅花型取样,每点2
株,共查10株。
记录在结果表1中。
3、分级标准
0级:无病; 1级:病斑占叶面积的3%以下;2级:病斑占叶面积的3%-10%以下;3级:病斑占叶面积的11%-20%以下; 4级:病斑占叶面积的21%-50%以下;
5级:病斑占叶面积的50%以上。
4、调查结果记载
玉米大小斑病系统调查记载表
这里病叶率(%)指发病叶片数占调查总叶片数的百分数。
病叶率(%)=发病叶数/调查总叶数
病情指数(%)=∑(各级发病叶数×各级代表值)/(调查总叶数×最高级代表值)
2011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