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的防控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大斑病的防控措施

[摘要]玉米在我国粮食种类中拥有很高的地位,主要是因为玉米影响着我国

的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生产上重要病害之一,已成为制约我国玉米生

产安全的重要因素。本项研究进行了玉米大斑病发生情况的调查,获得相应的数据。本研

究进行了玉米大斑病化学防治及玉米栽培模式与大斑病发生关系的相关试验。体现出栽培

模式可以影响玉米大斑病的发生、降低玉米大斑病的田间发病程度。为防治玉米大斑病提

供科学的方法与技术,为广大学者以及农民朋友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27-0260-01

前言:

玉米的种植随着时代发展已经遍布到了全世界,被全世界人们种植,成为在小麦、水稻后的世界第三大粮食作物,被人们大量用于粮食,饲料以及工业原料等方面。中国玉

米的种植总面积仅次于美国。玉米病害的威胁,会造成玉米品质与产量上的下降,不仅给

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国家留下了巨大的粮食安全隐患。综上,玉米的安全生

产联系着全国的粮食安全,所以研究玉米病害是非常有必要的。玉米大斑病在发病范围广,程度重,如何对玉米大斑病进行有效的防治也是农业工作者的重点工作。玉米大斑病病害

的防治方法可分为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在于改变一些耕作的模式,

应用科学的田间管理等;化学防治主要是要正确科学的施用化学农药;生物防治主要是运用

相关细菌等对病原体进行抑制作用。

1.玉米大斑病的相关内容

1.1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及危害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时间比较灵活,在整个生长期都可以发生。特别是生长中后期

抽穗以后生长时期陆续严重发生,会主要呈现出两种症状:一种症状是萎蔫斑:在病害

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产生椭圆形、黄色或青灰色水浸状小斑点。随后斑点一路随着叶脉迅

速扩大,形成灰绿色至黄褐色各种面积的长梭状萎蔫斑。如果田间湿度大,则病斑的表面

生有一层灰黑色霉状生物,这就是病菌的分生抱子梗和分生抱子,是田间常见的典型症状

的第一种。第二种症状是褪绿斑:会从发病初期的小斑点逐渐沿着叶脉延长并稍微扩大。

后期的病斑中央会出现褐色的坏死斑,而且坏死部位几乎不产生霉状物。病害的表现一般

为损坏叶片,严重时也能为害苞叶和叶鞘。

1.2 玉米大斑病防控技术实验设计

首先需要进行试验区的建立,此项目需要记录试验区的气候、温度、降雨量、土

壤物质含量等自然方面的数据,选用合适的玉米种子(可以一定程度上感染玉米大斑病而

且能够较容易被治愈),进行常规的垄作(即每垄间距为60-70厘米),进行一般的生产

田的田间管理即可。设计喷药区与空白对照各一组,进行观察。病害的调查时间为玉米乳熟后期,调查方法是在田间随机选择5区,每区调查25株,记载单株病病情级别、发病部位、大斑病病斑长度,计算病情指记录病株率、病级、病情指数。对玉米收获后进行产量的预估,在雌穗充分干燥后,随机选择25穗脱粒并称重,产量以籽粒含水量14%进行计算。

1.3 玉米大斑病快速传染的状况

玉米大斑病快速互相传染对玉米的危害极其严重,不仅会导致粮食的大量减少,也会导致未来玉米大斑病的生病可能性。因为玉米大斑病的快速传染会造成病菌的累积,而且玉米大斑病又是玉米植物的常发病和易感染病,所以一定要控制好玉米大斑病的产生与传播。从最近的情况来看,玉米植株后期发病的可能性要大,而且往往伴随着当时天气环境的促进影响,会使得玉米大斑病更加有可能大面积快速互相传染,也使得细菌残留,留下再次发病的隐患。所以一定要明确玉米大斑病的快速传播对玉米性状表征的影响以及造成的玉米产量损失的大小,分析明确各种发病因素。

2.玉米大斑病的整治与分析

2.1 玉米大斑病的综合防控措施与手段

首先要从源头上降低疾病的发生可能性,即要选种抗玉米大斑病的品种或选种耐玉米大斑病的品种,也要注意因地制宜,否则会适得其反。第二,要注意栽培防治上的合理性,采用合理密植和间作套种,做好轮作倒茬,用优良配方施肥、追肥;在玉米开花―灌浆期控制田间适宜湿度,防止土壤湿度的影响,保证水肥供应到位,进行田间管理控制病害发生;最后为了减少病原,在收获后必须清除田间病株落叶并及时进行翻耕;可以结合药剂一同进行防治,比如在发病初期应及时打药控制病情,同时做好连续治疗措施确保植物少受病灾影响,抽雄期连续喷药。

2.2 玉米大斑病防控技术实验的结果和分析

在对玉米大斑的防空效果上来看,防治后的玉米田在生育后期大斑病的发生概率明显降低。施用相应处理后,有41%植株发病,而空白对照的植株发病率为63%,发病级别普遍较低,施药处理平均的病级仍低于空白对照组。施药处理组的植株各部位的发病比率均有所降低,玉米大斑病发病减轻、病害初发时间被迟;中,全株发病(上、中、下叶片均有病斑)的极少,尤其植株下部叶片发病现象明显减少,能够证明在前期喷药能较好地保护叶片以及防止病菌初次侵入。从产量分析上药剂处理的百粒重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药剂处理后的产量呈现出显著增加的态势,其它产量性状如穗长、穗粗等施药处理的数据均优于对照处理,但差异不明显。根据以上实验,玉米大斑病的防控技术有了实施支撑,选择有效期长、内吸性好、植株内移动性优良的药剂作为后期叶斑病防控用药剂可以更好的防控与改善玉米大斑病,同时也需要再通过大量的试验比较进行细化控制。

2.3 玉米大斑病爆发时其对产量和表征性状的影响

玉米大斑病在对性状表征的影响方面上危害玉米叶片叶斑连片、枯死、玉米成熟粒空瘪,百粒重、穗长的减少较多,穗行数比对照组减小程度相对较少,穗轴较细,秃尖程度重。玉米大斑病在对产量损失的影响上根据数据结果表明,玉米大斑病发生严重的地块会损失二至四成的玉米,并且随着疾病级别的增大,损失率也会随之增大。通过表征性状和产量损失调查,可以得出玉米大斑病暴发流行的主要因素以及造成玉米产量的具体损失程度,为玉米大斑病的防止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3.结语

玉米大斑病突发性强、病害传播快,同时)大斑病的突发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病毒容易跨冬生存,田间防控相对较难,一但大部分发生此病害,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要想减少玉米大斑病的影响,就必须寻找一种有效的并可以在田间实施的玉米叶斑病防控技术,不能完全依赖通过提高品种抗病性处理问题。要在积极推广抗病品种的同时,研究后期玉米大斑病的防控技术,使得解决此类问题能够通过多途径灵活的进行,还要保证科技创新能力,以至于可以抵抗越来越高等级的病虫害危害。

参考文献:

[1]刘庆奎,秦子惠,张小利,等.中国玉米灰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基本特征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9,46(19):4044-4057.

[2]王慧,王翊,姜丽静,等.黑龙江省主栽玉米品种对大斑病抗性评价[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9(4):8-10.

[3]张秀霞,高增贵,周晓锟,等.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9,27(3):227-2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