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缩印版 2

合集下载

运动心理学课件第2版-第10章 运动损伤心理

运动心理学课件第2版-第10章 运动损伤心理
➢ 即锻炼者或运动员在受伤后常有5个阶段的悲伤反应过程(grief response process),多由否认(denial)开始,经过愤怒(anger)、 讨价还价(bargaining)、抑郁(depression)最终达到接受与改造 (acceptance and reorganization)。
第一节 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
三、应激源史
➢ 过去受伤的经历
✓ 运动员怎样调整自己对过去受伤的反应,将决定其在以后的应激运动 情境中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 担心再次受伤,或担心自己是否已从上一次的受伤中彻底恢复的运动 员,更容易再次受伤。这是因为他们在比赛中更容易分心并失去正确 的注意指向。
第一节 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
文献导读
1. 路燕, 梁枢(2012). 运动损伤心理因素研究综述及其思考.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1(1), 154-157. 2. 颜军(2000). 第十二章 运动损伤与运动性疲劳的心理因素. 见张力为, 任未多(主编), 体育 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 (345-360页).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 3. 毛志雄(2007a). 第十四章 运动损伤的心理分析. 见张力为, 毛志雄(主编), 运动心理学, (287-302页).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4. 江晓梅(译, 2003). 第26章 运动损伤心理学. 见张力为, 张禹, 牛曼漪, 江晓梅(译) [原著: 理 查德·H·考克斯(Richard H. Cox), Sport psycholog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5th ed.)], 运 动心理学——概念与应用(第五版), (517-537页).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5. 卓俊伶(译, 2002). 第十九章 运动伤害与心理学. 见简曜辉, 季力康, 卓俊伶, 洪聪敏, 黄英 哲, 黄崇儒, 廖主民, 卢俊宏(译) [原著: R. S. Weinberg, & D. Gould, Foundations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2nd ed.)], 竞技与健身运动心理学(第二版), (359-371页). 台北: 台湾运 动心理学会.

季浏《体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优化】

季浏《体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优化】

第9章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优化1.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如何明确体育教学目标?答:(1)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所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预期应达到的标准。

它是着眼于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是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

(2)体育教学目标的明确化要使体育教学目标明确化,需注意以下两点:①体育教学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要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学生行为来陈述。

在目标表述时应避免使用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而应该使用行为动词。

②体育教学目标的陈述要反映学生行为的变化,要陈述学生学习的结果,说明在什么条件下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2.为什么在实施体育教学之前,教师要分析学生的体育态度和认知—运动能力?答:体育学习的认知—调控策略是指学生根据体育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对体育学习活动进行及时的评价和调整的策略。

认知—调控策略对体育学习有以下作用:(1)知—调控策略有助于激活与保持良好的注意、情绪与动机状态。

(2)认知—调控策略有助于分析学习情景。

(3)认知—调控策略有助于执行学习计划。

(4)认知—调控策略有助于反思或总结性地评价选用的体育学习计划与方法所达到的效果,以吸取经验与教训,为以后的学习做准备。

3.怎样组织和实施体育教学中的探究学习?答:(1)探究学习的概念探究学习法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选择和确立研究主题,创设类似于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协调发展的方法。

(2)对探究学习法的运用a.运用探究式学习时要注意合理设置问题。

提出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内容的特点,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b.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究。

有目的、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创新,对不足和错误给予理解和宽容。

c.要注意运动技能学习的特点。

4.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策略?答:(1)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体育学习策略的先导,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体育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①体育教师应饱满的热情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

季浏《体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体育心理学概述】

季浏《体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体育心理学概述】

第1章体育心理学概述1.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异同是什么?答:(1)区别①体育心理学a.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对象是学生,也包括教师。

b.研究内容第一,侧重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

强调研究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的作用。

第二,研究内容包括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设计等的心理学依据。

c.研究目的第一,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第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等。

②运动心理学a.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对象是运动员,也包括教练员。

b.研究内容第一,研究内容具体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观众的心理和行为。

第二,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

c.研究目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

③锻炼心理学a.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对象是大众。

b.研究内容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集中研究体育锻炼对参与者心理健康的作用。

具体研究锻炼者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体育锻炼的坚持性、体育锻炼成瘾以及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等问题。

c.研究目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参与体育锻炼的前因和心理效应。

(2)联系①研究的对象都是参与身体活动的人。

②研究的内容涉及从事身体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如认知、情感、动机、个性等。

③研究方法相同。

2.何谓体育心理学?其基本研究任务是什么?答:(1)体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即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2)基本研究任务体育心理学的基本研究任务包括理论任务与实践任务:①理论任务理论任务是揭示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点或品质,以及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揭示体育教学条件下动作技能的获得和发展的心理规律,以丰富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有关方面的内容。

体育心理学概述笔记摘抄(3篇)

体育心理学概述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过程中,运动员的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学科。

它涉及运动技能的形成、运动动机、情绪调控、心理健康、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体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要理论和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概述。

二、定义与研究对象1. 定义体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体育运动过程中,运动员的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以及心理因素对运动表现、运动成绩和运动体验的影响。

2. 研究对象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1)运动员:包括不同年龄、性别、运动项目和竞技水平的运动员。

(2)教练员:研究教练员的心理素质、领导风格、沟通技巧等对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影响。

(3)观众:研究观众的情绪、态度和行为对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影响。

(4)运动环境:研究运动场所、比赛氛围、媒体宣传等因素对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1. 实验法:通过人为控制实验条件,观察运动员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活动规律。

2.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运动员、教练员、观众等群体的心理状态、态度和行为信息。

3. 观察法:在自然或人为控制的环境中,对运动员的心理活动进行观察和记录。

4. 统计分析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和特点。

四、主要理论1.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对个体心理活动的影响,认为运动技能的形成和改善主要依赖于行为强化和条件反射。

2. 认知理论:关注运动员的认知过程,如注意、记忆、思维等,认为心理因素在运动技能形成和运动表现中起着重要作用。

3. 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调运动员的内心冲突、动机、价值观等心理因素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4. 生物心理学理论:研究生物因素(如神经、内分泌等)对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影响。

五、应用领域1. 运动员心理辅导:针对运动员的心理需求,提供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服务,帮助运动员调整心理状态,提高运动成绩。

2. 教练员培训:提高教练员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使其更好地引导运动员。

运动心理学课件第2版-第11章 运动中的不良行为

运动心理学课件第2版-第11章 运动中的不良行为
(二) 修正攻击反应
✓ 教练员需要密切观察运动员的行为,将有攻击迹象的运动员从场中换 下。更进一步,教练员可以教导运动员控制情绪,以及应对挫折反应 的技能。
✓ 此外,教练员还可以通过模拟训练,创设挫折情境,使运动员有机会 联练习挫折时的情绪管理策略,以提高其挫折应对能力。
第一节 运动中的攻击行为
四、运动中攻击行为的预防
(三) 教导适当的行为 ✓ 社会学习理论提供了预防攻击行为的有效途径。教练员可以通 过社会学习的策略,首先解释运动中的适当行为和不当行为, 进而通过直接强化,榜样,替代性强化等,教会运动员展现适 当的行为。
第一节 运动中的攻击行为
第二节 运动中的兴奋剂使用
一、兴奋剂及使用兴奋剂
(一) 兴奋剂及使用兴奋剂的概念 ✓ 兴奋剂(dope),全称运动兴奋剂,是国际体育组织规定的禁用药物 和方法的总称。 ✓ 使用兴奋剂(doping)是指为提高运动成绩而使用某种对运动员健康 具有潜在危害的临时性物质或方法(IOC Medical Commission, 2000, 转引自毛志雄, 2007b)。 ✓ 运动员使用兴奋剂的唯一目的是通过训练外手段,人为且不正当地 提高运动成绩,但是使用兴奋剂也会极大损害运动员的身心健康。
第一节 运动中的攻击行为
第一节 运动中的攻击行为
第一节 运动中的攻击行为
二、攻击行为的理论
(一) 本能理论 ✓ 本能理论(instinct theory)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Freud, 1950),他认 为,人有生与死的本能,攻击是死的本能的一种表现。因此,攻 击本能是与生俱来的,它会导致攻击能量的产生及积累,当攻击 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通过攻击另一个生命体或经由宣 泄得以释放。 ✓ 尽管有些运动员和教练员认可攻击的本能理论,然而,本能理论 并未得到很好的支持。

体育心理学考研笔记摘抄(3篇)

体育心理学考研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体育心理学概述1. 定义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活动中个体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旨在揭示体育活动中人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规律,为提高体育竞技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和优化体育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内容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运动动机:研究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爱好者的运动动机,探讨运动动机的类型、影响因素及运动动机与运动行为之间的关系。

(2)运动认知:研究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爱好者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判断、决策等。

(3)运动情绪:研究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爱好者的情绪状态,探讨情绪对运动表现、训练效果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4)运动焦虑:研究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爱好者的焦虑状态,分析焦虑的产生原因、表现特征及应对策略。

(5)运动损伤:研究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探讨心理因素在运动损伤预防和康复中的作用。

(6)运动疲劳:研究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爱好者的疲劳状态,分析疲劳产生的原因、表现特征及恢复策略。

3. 研究方法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1)实验法:通过实验室条件下的控制实验,研究体育活动中个体的心理现象。

(2)观察法:通过自然条件下对个体运动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观察,获取相关数据。

(3)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个体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状态和需求。

(4)个案法:对特定个体或事件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心理现象的规律。

(5)数理统计法:对实验数据、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体育心理学现象的规律。

二、运动动机1. 运动动机的定义运动动机是指推动个体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心理因素。

它是个体在体育活动中追求目标、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源泉。

2. 运动动机的类型(1)内在动机:指个体参与体育活动本身所获得的满足感和快乐,如追求技术、体验运动乐趣等。

(2)外在动机:指个体参与体育活动所获得的物质或非物质奖励,如获得荣誉、奖励、地位等。

(3)成就动机:指个体在体育活动中追求成功、超越自我的动机。

《体育心理训练》课件

《体育心理训练》课件

生物反馈技术
生物反馈技术是一种利用现代生理仪器将个体的生理活动信 息显示出来,使个体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理活动。在 体育心理训练中,生物反馈技术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了解 自己的身体状态,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具体技术包括:肌电反馈、皮温反馈、皮电反馈等。通过这 些反馈,运动员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肌肉紧张程度、心理 状态等,从而调整自己的状态,提高训练效果。
具体方法
可以采用积极肯定、自我对话、想象成功场景等方式进行自我暗示 训练。
放松训练
总结词
教授运动员放松身体和心 理的方法,缓解比赛中的 紧张情绪。
详细描述
放松训练可以帮助运动员 在比赛中降低肌肉紧张和 心理压力,恢复体力和精 神状态,提高比赛表现。
具体方法
可以采用深呼吸、渐进性 肌肉放松、冥想等方法进 行放松训练。
02
体育心理训练的核心概念
自信心训练
总结词
通过一系列训练,增强运动员在 比赛中的自信心。
详细描述
自信心训练旨在帮助运动员克服自 卑、紧张等负面情绪,提高自我认 知和评价能力,从而在比赛中更加 自信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具体方法
可以采用自我肯定、积极暗示、模 拟比赛等方式进行自信心训练。
情绪调节训练
03
体育心理训练的方法与技巧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通过调整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在体 育心理训练中,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运动员识别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 习惯,提高自信心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具体技术包括:认知重构,即帮助运动员识别和改变消极的自我对话和思维模式 ;行为实验,即通过设计行为实验来验证消极的信念和预期,从而改变不良的行 为习惯。
自我调整技术

季浏《体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运动归因】

季浏《体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运动归因】

季浏《体育⼼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运动归因】第4章运动归因1.简述Weiner⽤来归因的三个维度的名称以及每⼀个维度的分类。

答:Weiner的归因理论是当前归因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

Weiner提出,可以根据三个维度对成败的原因分类。

这三个维度是:(1)内外源维度据此,可把导致成败的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即个⼈⾃⾝的原因,如个⼈的能⼒、努⼒等;外部原因即个⼈⾃⾝之外的原因,如任务难度、运⽓等。

(2)稳定性维度据此,可以把内部和外部原因再分为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

(3)可控制维度可以把稳定和不稳定的原因再细分为个⼈⾃⾝能控制的原因和个⼈⾃⾝不能控制的原因。

2.什么是协变性原则?请举例说明。

答:(1)协变性原则是⼀个⼈对成败的归因常常根据别⼈完成同⼀项任务时的成绩来解释或预测,即当别⼈的成绩与他们相⼀致时,会把它归于外部的原因;当别⼈的成绩与他们不相⼀致时,会把它归于内部的原因。

(2)例如,当某个运动员打败了⼀个在⽹球⽐赛中每个⼈都输给他的⼈时,他肯定会把⾃⼰的胜利归于注⼊能⼒、⽔平⾼等内部的原因。

⽽⼀个⼈在某次测验中得了满分,并了解到每个⼈都能得到满分时,就会把它归于与外部原因,这就是进⾏归于的逻辑模式。

3.指出与每⼀个归因维度相联系的情绪反应。

在有关成绩⽅⾯,情感和归因是怎样相互作⽤的?答:Weiner的归因理论是当前归因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

Weiner提出,可以根据三个维度对成败的原因分类。

这三个维度是内外源维度、稳定性维度和可控制维度。

(1)内外源维度①具有内部归因倾向的个体在获得成功时,表现出⼀种⾃豪、⾃尊和满意的情绪,同时内部归因倾向的个体在失败时会使⾃豪减少、⾃尊减少和满意减少。

②具有外部归因倾向的个体在⾯对成败时,没有表现出⼀种关于⾃我的情感。

(2)稳定性维度①具有稳定归因倾向的个体在获得成功时会满怀希望,在遭遇失败时就会失去希望。

②具有不稳定归因倾向的个体在获得成功时通常会有⼀种不确定的感觉,在遭遇失败时就会满怀希望。

季浏《体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季浏《体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目录第1章体育心理学概述1.1复习笔记一、体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1)区别三门学科分别对应于不同研究领域,因此其各自研究的目标、对象和侧重点不尽相同。

①体育心理学研究的是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的作用。

其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效果,主要研究对象是学生,也包括教师,研究内容包括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设计等的心理学依据。

②运动心理学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其主要研究对象是运动员,也包括教练员,研究内容具体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观众的心理和行为。

③锻炼心理学主要研究目的是参与体育锻炼的前因和心理效应;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大众。

(2)联系①研究的对象都是参与身体活动的人。

②研究的内容涉及从事身体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如认知、情感、动机、个性等。

③研究方法相同。

2.体育心理学概述(1)概念的界定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即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2)学科性质、研究任务和学习目的①学科性质体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学科。

②研究任务a.理论任务第一,揭示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点或品质,以及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第二,揭示体育教学条件下动作技能的获得和发展的心理规律,以丰富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有关方面的内容。

b.实践任务直接为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服务,即为有效地进行体育教学、锻炼和竞赛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③学习目的a.理解心理因素如何影响个体在体育运动时的生理表现。

b.理解参与体育活动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健康和幸福。

3.研究方法(1)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是心理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揭示心理和行为规律的重要手段。

其优点在于可在任意时间内进行周密观察,且可验证,具有科学研究所要求的高度公认的客观性。

NAVIGATE 个体心理弹性训练手册 (简版-Ⅱ)说明书

NAVIGATE 个体心理弹性训练手册 (简版-Ⅱ)说明书

主编:曹莉萍翻译:董江会、李孟洁等校对:董江会整理:董江会目录目录 (2)标准化模块 (11)第一章、基本情况介绍 (11)概论 (11)介绍-指南 (69)介绍-手册 (72)#1:NAVIGATION项目描述 (73)#2:个体弹性训练方向 (74)#3:放松呼吸指南 (79)第二章评估和初始目标设定临床指南 (80)评估、设定目标指南 (80)#1:康复和心理弹性的临床指南 (82)#2:确定优势和发展领域的临床指南 (86)#3:目标设定的临床指南 (90)评估、设定目标手册 (94)#1康复和心理弹性 (95)#2辨别强项与不足(areas for improvement) (100)#3设置目标133-144 (114)第三章认识精神病疾病健康教育 (118)精神病教育指南 (118)#1:“什么是精神病”的临床指南 (121)#2 .精神病药物临床指南 (125)#3 .应对的临床指南与压力 (129)#4 .建立韧性策略的临床指南 (132)精神病教育手册 (134)#1:什么是精神病? (136)#2:精神病的药物 (145)#3:处理压力 (154)#4:建立弹性战略 (165)第四章预防复发计划 (173)预防复发指南 (173)#1:临床指南”复发预防简介” (175)#2:“制定复发预防计划” (179)预防复发手册 (183)第1节预防复发简介 (184)#2 制定预防复发计划 (189)第五章处理精神病的发作(249-297) (196)讨论精神病的病程发作指南 (196)# 1 “讲述你的故事”主题的临床指南 (200)# 2 “挑战自我挫败的想法和信念”主题的临床指南 (205)讨论精神病的病程发作手册 (209)#1 说出你的故事 (211)#2 挑战自我污名的信念 (219)第六章发展心理弹性(298-329) (225)发展心理弹性指南 (225)#1:“探索你的心理弹性的临床指南” (228)#2:“利用你的优势”的临床指南 (266)#3:“发现每天美好的事”的临床指南 (270)发展心理弹性手册 (273)第1节. 探索你的优势 (274)第2节利用你的优势 (276)第3节.发现每天的好事 (279)第七章构建现实目标的桥梁(329-360) (284)构建达成目标的桥梁指南 (284)#1 .设定目标回顾的临床指南 (286)#2 推进计划的临床指南:治疗中的过渡 (290)构建朝向目标桥梁手册= (294)#1 .目标设定回顾 (295)#2:制定计划:治疗的过渡 (303)个体化模块 (313)第八章处理负性情绪(361-430) (313)处理负性情绪-指南 (313)#1为你的负性情绪负责的临床指南 (319)#2:针对负面情绪进行认知重组的临床指南 (323)处理负性情绪手册 (346)#1 想法改变你的负性情绪 (348)#2负性情绪的认知调整 (350)第九章应对症状(431-560) (364)应对症状指南 (364)#1.“识别困扰你的症状”的临床指南 (368)#2:应对抑郁的指南 (372)#3:“应对焦虑”临床指南 (377)#4:“应对幻觉”临床指南 (382)#5:“应对睡眠问题”临床指南 (387)#6 应对体力或精力不足的临床指南 (392)#7 处理“令人担忧的想法”的临床指南 (397)应对症状手册 (404)第1节. 识别症状 (404)第2节. 抑郁的应对 (406)第3节. 应对焦虑 (411)第4节. 应对幻觉 (416)第5节. 应对睡眠问题 (420)第6节. 应对低耐力和低能量 (426)第7节. 应对苦恼的想法 (432)第十一章A 寻找乐趣(725-752) (437)获得乐趣指南 (437)获得乐趣手册 (442)第1节:恢复以前喜欢的活动 (446)第2节. 发展新的有趣活动 (449)第3节充分利用你的乐趣 (455)第十一B 与人联结(753-782) (461)与人联结指南 (461)与人联结手册 (469)第1节从与人对话开始实践 (471)第2节与老朋友重新联结 (474)第3节交新朋友 (479)第十二章、改进关系(783-822) (487)改善关系指南 (487)改善关系手册 (492)#第1节对他人感兴趣 (493)#第2节改善与他人交流:使用技巧 (498)#第3节管理暴露 (509)第十四章个体化心理弹性 (524)个体化心理弹性(未翻译)指南 (524)个体化心理弹性手册 (525)#4 感恩拜访——第一部分 (526)#5:计算你的庇佑-第二部分 (528)#6:品味-第一部分: (529)#6:品味-第二部分 (531)#7:正念-第一部分 (533)#7:正念(Mindfulness)——第二部分 (533)#8:什么是积极的/建设性的沟通?—第一部分 (534)#8:什么是积极的/建设性的沟通?—第二部分 (541)#9:生活总结—第一部分 (542)#9:生活总结—第二部分 (543)#10:实践善行—第一部分 (545)#10:实践善行—第二部分 (548)IRT的介绍:概况、逻辑及操作本手册介绍的是个体弹性训练(Individual Resiliency Training,IRT),这个项目是为首发精神病来访者提供的社会心理治疗方式,从最初的精神病发作中恢复的个体,是NAVIGATE项目较长、以团队为基础的精神治疗过程的一部分。

季浏《体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

季浏《体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

第14章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1.如何在运动中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答:道德行为是衡量个体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习惯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重复地模仿别人良好道德行为;二是通过有意的练习,与不良的体育道德行为作斗争。

在此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体育工作者要及时反馈和评价青少年的行为练习,使他们不断地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不断地强化运动中良好的道德行为。

(2)应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在运动中的道德行为评价一致。

(3)奖惩要严明,要足以激起学生的情绪,使之真正起到强化良好的道德行为的作用。

(4)加强对青少年运动中道德动机的教育,使他们在体育运动中自觉地防止和根除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

(5)体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要以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习惯作为青少年的榜样。

2.敌意性攻击性行为与工具性攻击性行为有何区别?答:根据攻击时是否有愤怒的情绪表现,可以将运动员的攻击性行为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1)敌意性攻击敌意性攻击是指由攻击者的愤怒而产生的、具有使人受伤害的意图和引起他人痛苦的攻击性行为。

敌意性攻击者对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是完全有意识和清楚的,其目标是故意给被攻击者造成痛苦和不幸。

比赛的胜负结果并不是攻击者考虑的主要原因。

(2)工具性攻击工具性攻击是指由期望得到奖赏所引起的、并通过强化而局限在一定条件下的攻击性行为。

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攻击性行为。

工具性攻击只是将攻击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工具性攻击性行为出现时,攻击者一般没有愤怒的情绪。

(3)二者的区别可以借助攻击者的情绪反应来区别二者。

最准确的判别还是攻击者本人对自己真实意图的说明。

3.特质性攻击与状态性攻击有何区别?答:根据个体人格(个性)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攻击性行为分为特质性攻击和状态性攻击两种。

(1)特质性攻击特质性攻击是指个体具有攻击性的性格特征,并经常发生攻击性行为。

(2)状态性攻击状态性攻击是指一种暂时的攻击性行为状态。

运动心理学课件第2版-第12章 运动团体凝聚力

运动心理学课件第2版-第12章 运动团体凝聚力

第一节 团体凝聚力概述
三、团体凝聚力发展的模型的评价
尽管三个模型的具体主张不同,但都一致认为,团体凝聚力不是一 成不变的,相反,它是随着团队的发展,而动态变化的过程。
第一节 团体凝聚力概述
四、团体凝聚力的决定因素及效果
➢ 团体凝聚力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并在 个体及团体层面上产生效果。
第一节 团体凝聚力概述
三、团体凝聚力发展的模型
(二) 线性模型 ✓ 卡伦基于塔克曼的团队发展线性模型,提出了运动团队凝聚力 发展的线性模型(linear model of team cohesion development)。他 认为,一支运动队的发展至消亡包括形成期(forming)、风暴期 (storming)、规范期(norming)及表现期(performing),团体凝聚 力在这四个阶段中动态起伏。
➢ 结果发现,参与该计划的运动队凝聚力提高,但其凝聚力的提升未 显现出优势。
➢ 研究者进一步指出,这一结果可能源于控制组也使用了多种凝聚力 提升的策略,以增进他们的团体凝聚力。
第二节 运动团队的凝聚力营造及促进
第二节 运动团队的凝聚力营造及促进
一、团体凝聚力的营造原则
➢ 霍尔特和斯帕克斯,深入到一支大学生足球队,在整个赛季内, 采用质性研究,探讨了该运动队的团体凝聚力营造策略(Holt & Sparkes, 2001)。
(一) 团体凝聚力与运动表现间的关系 ✓ 团体凝聚力与运动表现间存在双向影响关系。一方面,凝聚力 影响运动表现;另一方面,运动表现又反过来影响了凝聚力。
(二) 团体凝聚力与运动表现间关系的调节变量 ✓ 虽然多数研究都支持团体凝聚力与运动表现间存在正向关系, 然而二者间的关系也受其他变量的调节,如性别,任务特征等。

体育心理实验效度

体育心理实验效度

第一节体育心理实验的内部效度一、体育心理实验内部效度的定义内部效度(internal validity)是指在实验研究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确定程度,用以检验因变量是否是自变量变化唯一可能的结果。

好的内部效度是指“实验的刺激确实造成特定情况下的某种显著差异”(Campbell,1957)。

在体育心理实验中,如果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并不由于其它变量的影响而变得模糊不清或复杂化,那么这项研究就具有较好的内部效度,这时就认为实验处理确实具有实验效果。

反之,则认为内部效度较差。

二、影响体育心理实验内部效度的因素要达到较高的内部效度,必须明确影响内部效度的各种因素。

这些因素是设计和评估实验设计特别需要重视的细节。

影响心理实验内部效度的因素有很多(Campbell,1957; Campell & Stanley,196; Cook & Campbell,1979),其中,有些可以通过随机化的方法消除,有些则不可以。

(一)可以随机化消除的影响因素解释实验结果和估计内部效度时,有一些影响因素是主要的切入点。

一般来说,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历程因素历程(history)因素,或称同时事件,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发生某种外部事件干扰所研究的对象。

如果在两次测量之间,外界环境发生某种研究者事先未曾估计到的事件并干扰实验结果,此即历程效应。

假定研究者所用研究实验设计为:O1X O2即在给予实验处理(X)之前进行测验(O1),实验处理(X)之后再进行测验(O2),自O1至O2这段期间内,影响因变量O2的因素,除了X之外,可能还有某些特殊事件。

例如,研究者想检验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方法的效果,先对一组被试实施阅读测验,经过一个学期新的阅读方法教学后,再使用同样的阅读测验测量他们的阅读能力。

结果发现,后一种测验的分数显著高于前一种测验的分数,因此,研究者就下了这样的结论:新的阅读教学方法是较好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运动心理学: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

2、锻炼心理学: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体育心理学:是对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景中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的科学,具体而言,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情景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4、目标定向:指个体参与某一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取向。

5目标设置:指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技能水平,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所要达到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步骤、策略和时间安排。

6、学习目标定向:指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控制新的环境来发展自己的能力。

7、成绩目标定向:指通过寻求有利的评价和避免负面的评价来显示和证明自己能力8、运动需要: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自身价值所产生的一种渴求趋势,或想掌握某项体育运动技能的一种需要。

9、运动动机: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10、运动兴趣:运动兴趣是指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11、体育态度:体育态度是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

12、成就动机:个体积极主动的从事体育活动或运动竞赛,并力求达到完美、取得优异成绩的心理倾向13、归因:人们对于已发生事物结果的原因解释。

是对自己或他人产生行为结果的原因知觉或判断。

14、习得性无助感: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15、锻炼成瘾:指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的一种心理生理依赖研究。

16、流畅体验:是一种理想的内部体验状态,它来源于人们的生理需要或心理需要的满足。

主要发生在锻炼者完全地投入到运动懊丧中,并且个人的能力能够胜任挑战时。

17、应激:在经历和体验某种过度情绪时产生的那种心理和生理变化的过程。

18、唤醒:指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是由感觉兴奋性水平、腺和激素水平以及肌肉的准备性所决定的一种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19、焦虑: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20、心理技能:通过练习形成的影响个体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心理操作系统。

21、心理技能训练: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训练者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

22、模拟训练: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进行模拟实战的反复练习。

23、运动技能:指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

24、技能迁移:已经形成的技能对新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25、技能干扰:已经形成的技能对新的形成产生消极的影响.26、体育教学策略: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时指导学生学习,为达成体育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体育学习需要所采取的教学程度谋划和措施。

27、体育学习策略:学生在特定的体育学习情境中,为了达到体育学习目标而对学习步骤与学习方法所作的优化组合与安排。

28、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在与教学活动中所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预期应达到的标准。

29、体育课堂气氛:是指师生在体育课堂中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

1、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各自研究的侧重点是什么?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

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

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2、体育心理学多维性的含义是什么?体育心理学是一个包含多种学科的研究和实践领域,包含心理学的许多传统学科,如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其他的学科。

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身体练习中的心理学问题,并可加以应用。

同时,也促进体育心理学学科的发展。

3、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形成学习目标定向?①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动作技能学习。

②合理运用表扬的激励方式。

③合理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

④合理的评价方式。

4试述合理目标设置的原则。

①根据学生实际能力设置目标;②设置明确、具体、可测量且容易观察的目标;③设置既有挑战性又有可实现性的目标;④设置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目标;⑤既要设置目标又要提供反馈;⑥尽量设置技术动作完成目标,而不是结果目标;⑦教师学生共同完成目标。

5、简述体育活动中目标设置的作用。

①将学生的注意和行为指向到需要进行的体育活动任务上。

②激发学生的努力并动员其能量,提高学生的运动表现。

③让学生长时间的坚持参与体育活动。

④使学生为完成体育活动目标而主动的设计、执行最适合的实现目标的策略和手段。

7、简述运动兴趣和运动爱好的关系。

运动兴趣可以发展为运动爱好。

两者有区别: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心理倾向,运动爱好则是从事某项体育活动的倾向。

当运动兴趣发展成为从事某种体育活动的倾向时,就变成了运动爱好。

运动兴趣与运动爱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

一个人对某项体育运动的爱好必须建立在对这一运动的认识兴趣基础之上,但人们对某项体育运动感兴趣,却未必一定会去从事相应的运动。

8、试述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动机。

运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培养是激发的前提,激发又可进一步加强已有的动机。

措施:①充分重视和利用学生的各种需要。

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启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

②培养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

③适当展开竞争,积极组织合作。

④及时反馈,积极评价。

⑤端正对运动活动的态度9、简述运动动机与运动行为之间的关系。

1、运动动机对学生运动行为的影响是复杂的。

正确的动机及适宜强度的运动动机对学生的运动行为具有积极推动作用,而过弱或过强的动机对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行为的影响是消极的。

2、运动动机与运动行为效果之间还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即运动动机对体育活动结果有促进作用,同时,良好的运动学习与身体锻炼效果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运动动机。

2、在满天星斗的夜间,我们只能同时看清楚其中的几颗星星,注意的范围。

注意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在反映对象的数量,所以只能同时看清楚其中的几颗星星。

影响注意范围大小有两个方面:第一,注意对象的组成特点。

第二,同个体知识经验和活动任务有关。

13影响个体坚持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有哪些?(一)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个体生理状况、个人行为以及个人的心理特征和状态。

(二)环境因素,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体育活动的特征。

10、简述学生体育成就动机的培养。

1)通过教育得到提高;2)通过与学生的谈话、讨论,使他们对与运动学习成就动机有关的自我行为产生“意识化”;3)通过游戏、竞赛或其他相关活动安排,使学生认识到设置目标、采用实现目标的行为策略与成败的关系,4)通过对与成就动机有关的“运动目标”、“心理定向”、“成功标准”等的讲授与理解,使其在学生头脑中“概念化”;5)通过变“常模参照”为“自我参照”,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1、一个动作技能娴熟的篮球运动员,在球场上能做到边运球,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注意分配。

注意分配是指心理活动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以上不同的活动或对象上。

条件:在同时进行的两种以上的活动中其中一种主要动作应达到自动化的熟练程度;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必须是有联系的。

动作技能娴熟的篮球运动员,他的注意力集中在场上队员的跳动变化上,其他技能动作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所以能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12、影响运动归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一)内部因素。

①个性特征:具有外向性特质的运动员面对成功或失败时倾向于内部归因;具有内向特质的运动员在获得成功或遭遇失败时倾向于外部归因。

②成就动机:高成就动机者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

低成就动机者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

③自我效能感:高自我效能者倾向于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低自我效能者把失败归因为能力低。

④性别。

⑤年龄。

(二)外部因素。

①社会文化背景特征。

②运动项目特征。

③训练年限特征。

④比赛结果特征。

14、较积极性锻炼成瘾者与消极锻炼成瘾者的特征。

①锻炼成瘾者活动后更难以休息,并产生更多的应激。

②锻炼成瘾者参加体育活动后体验到高度积极的情感。

③锻炼成瘾者错过一次活动机会后产生高度的抑郁、焦虑和愤怒的情绪体验。

④锻炼成瘾者为完成某项锻炼计划倾向于忽视身体的不适、疼痛或伤病。

15、试述习得性无助个体的心理特征。

1)自我效能感低。

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倾向于制定较低水平的学习目标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2)消极思维。

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常常认为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样努力也不会取得成功3)情绪失调。

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往往会陷入抑郁状态,行为上逃避学习。

4)人际关系不良,习得性无助的个体比较内向,对别人不够信任。

16、简述驱力理论是如何解释唤醒水平与运动表现之间的关系的。

驱力理论认为运动表现是习惯与驱力乘积。

提高唤醒水平会引起占优势的反应;与最强的激活潜能相联系的反应是占优势的反应;在技能学习的初期应尽量消除不必要的压力,使学生或运动员在比较低唤醒水平条件下降低错误动作的优势反应;而在学习的后期可以通过提高唤醒水平来提高正确动作的优势反应,以达到加快学习速度的目的。

17、影响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一)环境因素。

①比赛的重要程度。

比赛规模的大小与比赛等级的高低、参赛队伍的范围和数量、同场竞技运动选手的多寡等要素有关,主场与客场、预赛和决赛、积分和排名、观众的多少及支持度、媒体报道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运动员对比赛重要性的主观评价。

②比赛结果的不可预测性。

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越大,给运动员带来的赛前状态焦虑水平升高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个体因素。

①相对于低特质焦虑的个体,高特质焦虑的人倾向于把竞争看作具有更在潜在威胁,对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更为敏感,更容易导致赛前状态焦虑水平的激增。

②与自尊水平相对较高的运动员相比,低自尊的运动员往往有着更低的自信、较少的经验和更高的状态焦虑。

18、心理技能训练的作用有哪些?①有利于提高情绪调控能力。

②有利于增强意志品质。

③有利于掌握和改进动作技能。

④消除身心疲劳、加速恢复过程。

19、心理技能训练的注意事项有哪些?①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②有计划长期坚持;③训练者积极主动的配合;④与专项训练相结合;⑤用量化指标评定其效果。

20、心理技能训练和体能训练、技术训练及战术训练的关系如何?心理技能训练与技术训练、身体训练、战术训练一样,是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科学化训练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其中,身体素质是保证比赛胜利的生理物质基础;运动技术是基本条件,心理素质是身体和技术充分发挥内部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