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18吆喝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18《吆喝》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吆喝章节(课题)名总课80—吆喝学时2— 277称时知识认识旧北京有关吆喝的民俗知识,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
技术过程朗读课文,整体掌握文意,推断语言,感觉京城特点的民风民俗。
方法三维目标感情态度感觉京城特点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与价值观学生特点解析项目内容解决措施教课要点1.生动幽默的语言。
频频阅读自我感悟体验归纳总结。
2.结构安排独到。
认识旧北京有关吆喝的民俗知随从老师认真倾听感觉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民教课难点识,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俗及语言特点。
法教课过程设计教课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企图教课札记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招徕、隔阂、吆喝、吹嘘、随机应变、油嘴滑舌。
二、连续学习课文( 一 ) 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
思虑: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学生谈论、交流。
本段的中心句“四时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一样”,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
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序次睁开。
春季一到,万指引学生进入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
夏季卖西瓜课堂学习氛围和雪花糕,秋季卖“喝了蜜的大柿子”。
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认真听老师们一叫卖,也很是诱人。
发问思虑( 二 )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发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一样?试详尽谈谈。
学生谈论、交流。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
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
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费。
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
蒸而又炸。
”其二,有的叫卖拥有激烈的戏剧性。
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
”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
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胜过梨”等。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品尝语言.发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 )来写的,特别是描述吆喝的语句,富裕浓郁的地方特点。
试找出几例,认真读一读,领会此中的意味。
八年级语文下册18《吆喝》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学生讨论、交流。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
(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
五、小结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六、布置作业
认真听老师提问思考
听老师泛读课文注意语气
分析学习课文内容
拓展知识开阔视野
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氛围
2.结构安排独特。
反复阅读自我感悟体验归纳总结。
教学难点
了解旧北京有关吆喝的民俗知识,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
跟随老师认真聆听感受体验文章所讲述的民俗及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札记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招徕、隔阂、吆喝、吹嘘、随机应变、油嘴滑舌。
二、继续学习课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 18 吆喝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18 吆喝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品味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
北京人。
作家、记者、翻译家。
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
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
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第一课时积累字词,通过抓过渡句、中心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1.给加点字注音。
招徕.( l ái ) 隔阂.( h ã ) 卤.煮( l ǔ ) 馄饨..(h ún t ún ) 吆喝..( y āo h â ) 囿.于( y ïu ) 饽.饽( b ō ) 小钹. ( b î ) 秫秸..秆.(sh ú ji ē g ǎn) 荸荠..( b í q í ) 2.解释词义。
招徕:招揽。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课时要点 资料链接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重点难点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说话圆滑,世故,善于狡辩。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3.标出文章的过渡句和段落中心句。
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找出文章的过渡句和段落中心句,每人讲一处,并说明理由。
如:第10段的中心句是“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后文便依次举例说明春夏秋冬四季的吆喝。
第8段“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
还有唱话匣子的”,是过渡句。
“可”字将前文夜晚卖吃食的吆喝转入到不是卖吃食的吆喝,过渡自然。
2.理清文章思路。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4.18 吆喝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4.18 吆喝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 1.分析把握文章结构。
2.体会语言方面的特点。
3.体验作者在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一、课前准备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线字注音,并把词语抄写两遍。
招lái( )铁铉( ) 囿于( )小钹( ) 荸荠( )隔hé( ) 饽饽( ) 秫秸( ) 吹嘘( )吆喝( ) 商fàn( ) suí()机应变合zhé()押韵2、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吆喝声?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顺序组织起来的?二、课堂学习1、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2、作者分别是从哪两方面入手写“吆喝”?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3、品味语言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例如: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4.作者如何看待老北京的吆喝声?他对老北京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三、随堂检测1、萧乾,蒙古族,北京人,。
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国在欧洲惟一的战地记者。
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
2、下面语段,已打乱顺序,最佳排列顺序是()(2分)①当爬上山顶,发现自己是孤独的。
②如果问我是否后悔,我会肯定地回答,不后悔。
③山顶,除了梦想,也是荒芜的。
④可是,当我们努力向上的时候,我们的同伴越来越少。
⑤人生,如同爬山,我们有无数的同伴,为了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梦想。
⑥就像智者所言,自己不断地往上爬,追求着自己的梦想。
A. ⑤⑥④①③②B. ⑤①③⑥④②C. ①③②⑤④⑥D. ③②⑤①④⑥3、以下成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随机应变不拘一格寸步难行B.不求甚解不攻自破耳目一新C.入木三分孤方自赏油嘴滑舌D.耳闻目睹见多识广拾金不昧4、.一小吃店打出广告:“好吃,告诉大家;不好吃,告诉我们。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吆喝》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吆喝》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吆喝》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吆喝》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18课《吆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3、积极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过程与方法:以情景感受,重点研读,活动品味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结构安排,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在本文洋溢的内心感情.【教学难点】学习体味本文生动幽默的语言。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
2。
讨论点拨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萧乾的资料,搜集有关的民俗文化,结合批注和“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吆喝声,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倒流,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
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那往昔的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二、出示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八年级语文下册18吆喝教案新人教版
18吆喝教案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 铁铉(xuan4) 囿于(you4)隔阂(he2) 饽饽(bo1) 秫秸(shu2jie1)商贩(fan4) 吹嘘(xu1) 吆喝(yao1·he)小钹(bo1) 荸荠(bi2 qi2)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二、导人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
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
北京人。
作家、记者、翻译家。
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
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
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
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吆喝》预习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18《吆喝》预习学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铁铉.囿.于隔阂.饽.饽秫.秸
商贩.吹嘘.吆.喝小钹.荸.荠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秫秸:
随机应变:油嘴滑舌:
囿于:隔阂:
吹嘘:吆喝:
3.查找资料,了解“有关作者:萧乾:
4.读课文两遍,思考文章中作者写了哪些吆喝声?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以上题目不一定全做,实在不会的,做好标志,上课认真听讲。
)
5.去过北京吗?写出你的见闻。
没去过的,网上查阅资料,也谈谈自己的了解。
6.预习之中有哪些收获和困惑,写在下面。
收获:
困惑:。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18《吆喝》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18《吆喝》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点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教学难点:1.生动幽默的语言,结构安排独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那么,在信息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测)对,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
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吧。
(教师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交流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和阅读兴趣。
a.学生交流各自所搜集到的本地的吆喝声。
首先在各学习小组内部进行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到班上进行交流。
具体要求有:对此吆喝进行简单的介绍、模仿和评价。
或者先由学生模仿该吆喝声,然后由其他同学猜猜这一吆喝代表的是哪种商品的经营,最后由学生进行简单介绍和评价。
b.在学生介绍完各自搜集到的吆喝声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列出四至五种吆喝声(兼顾时间、品种、声调特点),请2~3名学生尝试进行介绍。
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同学的介绍,并就同学的介绍写下若干的优点和不足,包括内容、条理、语言等方面的评价。
四、研读与赏析1.自读课文,通过比较把握课文的内容及结构。
a.自读课文,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讨论:◆课文介绍了关于北京街头吆喝的哪些内容?与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异同?◆与同学的介绍相比,课文的内容似乎更为丰富、复杂。
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做到条理清楚、杂而不乱的?◆你觉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感情?你能从同学的介绍中听出这种感情吗?b.学生围绕上述问题思考讨论后,在班上进行交流。
2015八年级语文下册 18《吆喝》学案(答案不全) 新人教版
18.《吆喝》一、自主学习目标(一)熟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体会文本所蕴含的作者情感。
(二)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梳理文章的结构。
(三)认识“吆喝”也是一种文化,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文化的赏析。
(四)三步阅读,具体探究解决下列问题阅读之前,请认真体会下面一段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没得眼睛。
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商贩的吆喝声,这在无心人听来,或许会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
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吆喝声还在大街小巷回荡么?现代的吆喝有什么特色?第一遍阅读:大体了解课文内容,消除字词障碍;整体感受老北京特有的风情——吆喝。
⑴在文中给不认识的字注音,重点掌握“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
⑵查阅相关资料,认识作者。
第二遍阅读:梳理思路,了解吆喝的内容、种类、特点。
1、本文采用的是什么结构顺序?写了哪些“吆喝”?请具体分析归纳。
2、这些“吆喝”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什么?3、全文共有14个自然段,“我”能分析文本的结构,并能归纳段意。
第三遍阅读:重点探究,仔细品味,学会归纳。
1、旧北京招徕顾客的吆喝声有哪两种,作者偏爱哪一种?为什么?重点句子是?2、第二部分重点写的是那个时间段?过渡句是?介绍了哪些吆喝?3、第十段的过渡句和中心句是本段结构方式是。
4、第三部分是从哪个角度写的?所写内容与前面的有何不同?二、合作探究目标品味语言: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1、在文中标记出你所列举的例子,在下面写出你的品味。
2、在文中找出能反映要和人生活环境的关键词句,体察吆喝人的生活状态,体会吆喝人的生活态度?3、读吆喝,听吆喝,学吆喝,体验声音的韵味。
(模仿表演:各种吆喝声)4、模仿示例,赏析下列吆喝是怎样“变着法儿吸引顾客的”。
示例:“葫芦儿——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形容得晶莹可人。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吆喝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18《吆喝》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式和技术;2、体味作者写作的思想情感。
3、体味劳动者的聪慧及艰辛,使学生关注弱势群体,体恤弱势群体;教学重点难点:1、分析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科学的组织材料,安排过度的技术;2、体味劳动者的聪慧及艰辛,使学生关注弱势群体,体恤弱势群体。
知识链接:作家作品萧乾(1910~1999),蒙古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闻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
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前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兼旅行记者。
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国在欧洲惟一的战地记者。
写下了《银风筝下的伦敦》、《矛盾交响曲》等描述欧洲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大量通信和特写。
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抗战成功者作家纪念牌”。
1990年,80岁高龄的萧乾和夫人文洁假设着手翻译了英国闻名意识流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教学进程:一、自主学习1)注音招徕(lái)钳(qián)铁铉(xuàn)囿(yîu)隔膜(hã)饽(bō)秫秸(shújiē)钹(bō)雪花酪(lào)荸荠(bí qí)荞麦皮(q iáo)合辙押韵(zhã)2)解词招徕:招揽。
囿:局限。
隔膜:彼此情义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他人的优势;夸张地宣扬。
随机应变:随着情形的转变,把握机会,灵活应付。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合辙押韵:那个地址指押韵。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3、理清文章结构第一部份(1~3段),由北京街头的器乐提到声乐部份——北京街头各类商贩的叫卖。
第二部份(4~10段),北京街头一年四季,从早到晚叫卖声没有停过。
第三部份(11~14段),作者介绍了各类吆喝的要紧内容、声调转变、音韵节拍。
二、合作探讨,展现交流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试探:一、找出文中提到的各类叫卖物。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吆喝》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吆喝八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18 吆喝教师寄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预习案【知识】1、作者简介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0日)原名萧秉乾,化名萧若萍。
祖籍某某省兴安岭地区,生于。
蒙古族。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
1926年崇实中学学习,参加共青团,任崇德中学学生会主席兼校刊编辑。
1930年考入辅仁大学英文系学习,1931年任英文周刊《中国简报》(China in Brief)文艺版主编,翻译和介绍中国文学作品。
后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学习,1935年毕业。
开始任《大公报?文艺》主编,并兼旅行记者。
1939年受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邀请赴伦敦任教,同时兼《大公报》驻英记者,1942年入英国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当研究生,进行英国心理派小说研究。
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然遍英伦,1944年放弃剑桥学位,毅然担任起《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随军记者,成为当时西欧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战场采访,写下了《银风筝下的伦敦》、《矛盾交响曲》等描写欧洲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大量通讯和特写。
1945年赴美国旧金山采访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和纽伦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
1946年回国继续在《大公报》工作,兼任复旦大学英文系和新闻系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人民中国》(英文版)副主编,《译文》杂志编辑部副主任,《人民日报》文艺版顾问,《文艺报》副总编等职,1954年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筹备工作。
1961年任人民文学编辑。
1979年起,历任中国作协理事,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委,民盟中央常委等职。
萧乾先生是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也是著名的中外文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识记重点词语,了解文章的内容。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学习重点:整体把握文意,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8吆喝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把家乡的吆喝或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对策
备习
1.作者简介:萧乾,生于北京,蒙古族。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主要著译作有《梦之谷》、《人生百味》《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等。)
2.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整理积累词语。
3.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复
习
备习检查(交流)
情境导入
出示检测学案。适时做必要的点拨纠错。
1、边默读边体会。
2、组员互相说说对这些 问题的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体会文章内容,把握主旨,体会写法。
精 彩语句要读出感情。
精习
学生自由选择文中提及的或课外的吆喝声,进行模仿。并由学生从语气、语速、语调、音量等方面加以点评。
指导学生喊出味道尝试点评。
尽情朗读,读出味道。
注意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
倾听学生的质疑,理出研习思路。
初步感知学习目标。
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朗读全文
小组交流自己的意见。
备习中的质疑,小组内交流后提出来,供研习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注意引导学生倾听,并按要求进行评价。
研
习
精读研讨,理解课文主旨体会写法。
1.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对材料的加工剪裁功夫)
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点:(感知全文;梳理脉络。)
按照从早到晚和一年四季的顺序来介绍的。
课文是按照“引入”(1~3)、“介绍叙述”(4~10)、“评论”(11~14)来安排结构的,脉络清晰。
八年级语文下册 18 吆喝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河北省安平县八年级语文下册18 吆喝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北省安平县八年级语文下册18 吆喝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北省安平县八年级语文下册18 吆喝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吆喝》学习目标:1.积累、运用文中相关词语。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3.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京城特色,感受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学习重点、难点:1.文章的内容繁多而杂,指导学生有序地组织材料.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
作者作品介绍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1日),原名肖秉乾、萧炳乾。
北京八旗蒙古人.中国现代记者、文学家、翻译家。
先后就读于北京辅仁大学、燕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等。
1931年到1935年间,萧乾和美国人埃德加•斯诺等人编译了《中国简报》、《活的中国》等刊物和文学集。
1935年他进入《大公报》当记者。
1939年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任《大公报》驻英记者,是二战时期整个欧洲战场唯一的中国战地记者.还曾采访报道第一届联合国大会、审判纳粹战犯等重大事件。
1949年后,主要从事文学翻译工作。
1995年出版了《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次大战》,译作《尤利西斯》获第二届外国文学图书一等奖。
2.文体、背景介绍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吆喝也是一种文化,街头叫卖声,其实也包含着创造的成分。
八年级语文下册 18 吆喝学案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18吆喝(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招徕(zhāo lái):招揽。
铁铉(tiěxuàn):古代扛鼎的器具。
,(xu6n)囿于(yòuyú):局限于;拘泥于。
秫秸杆(shú jiegǎn):去掉穗的高梁杆。
合辙押韵(hé zhé yā yùn):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yóu zuǐ huá shé):形容说话油滑。
饽饽(bōbo):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随机应变(suí jī yìng biàn):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吆喝(yāo he):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隔阂(gé hé):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chuī xū):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X地宣扬。
馄饨(hún tún):面食,用薄面片包馅儿,通常是煮熟后带汤吃。
(二)关于吆喝吆喝的本意是大声喊叫。
吆喝也是一种文化。
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文化的赏析。
街头叫卖声,其实也包含着创造的成分,清纯悠扬的叫卖声似乎还包含着创作者的个性:有朴素的有华丽的。
具有不同的风格:有简的有繁的;有写实的,有夸X的……在老,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
课堂活动第一课时(一)基础练习本文选自《》,作者是人,著名、、。
(二)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2)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共14自然段。
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至自然段),总写旧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至自然段),具体从两个方面人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至自然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八年级语文下册 18 吆喝学案2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18、吆喝一、课前自学1、给下列词语注音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随机应变()合辙押韵()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得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
合辙押韵:指与戏曲唱词的韵脚相合,这里指导押韵。
二、教学目标整体感知全文,了解吆喝的韵律美感受地区的种子选手吆喝的声音体会民俗文化的魅力,感受生活中蕴含的种种情趣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活动作家作品萧乾(1910—1999),蒙古族,人。
著名记者作家、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梦之谷》,翻译作品《尤利西斯》等。
整体感知全文思考:作者围绕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明确:介绍了老城各种各样的叫卖声,从中流露出作者对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的怀想。
具体描述:第一部分(1—3):总写旧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4—10):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11—14):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句段品读,文中11——12段分别概括这两段的主要内容11段:叫卖有不同的方法12段:叫卖有不同的声调。
第12段写了几种吆喝的声调?写了三种吆喝的声调:声音细而高;声音低而深沉;声音忽高忽低。
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声会吓了个马趴?这一定是夸X吗?当有人在背后突然发一声喊,自然可能会“吓了个马趴”,虽有点夸X。
但写实的成分多,语言幽默风趣。
文中的吆喝声都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探究质疑可见这种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并没失传明确:作者介绍的各种吆喝声,是为了讴歌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民间蕴藏的丰厚的文化艺术积淀,字里行间洋溢着怀念之情,含蓄点明了全文主旨。
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
明确:这是总起句,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表明这将对吆喝的内容进行介绍。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8吆喝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吆喝》
【第一课时:自研课导学】
自读自悟《吆喝》:
1. 资料准备:走进作家作品,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能够模仿家乡的几种吆喝声。
2.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边读边标注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把不容易掌握的词语抄写下来;课文记叙了哪些吆喝声?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3. 用笔圈出不懂、不理解的句子,用红笔圈出作者对吆喝人的评价。
【展示课导学】(第二课时整理导学案前两部分,完成对学、群学内容。
第三课时:抽签预展、展示)·学习主题: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对材料加工剪裁的写作技巧,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
课堂
元素导学
流程
自研自探环节合作探究环节展示提升·质疑评价环节总结归纳环节
自学指导
程序、要求、时间
互动程序
内容、形式、时间
展示方案
方案、建议、时间
随堂笔记
成果记录、知识生成、规内容:浏览文章,感知
文意。
A.两人小对子:检查
自研成果,用红笔互
子间交流:
示?(预时5分钟)
展示单元一:京味词句我
来品
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作者对吆喝的评价:
研读文本内容:精读文章体会作者感情。
2、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
下问题: 吆喝作为一
比,存在哪些优势和
C、十人共同体:展示单元二:声声吆喝总秧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吆喝》
学习目标:
1.积累、运用文中相关词语。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3.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京城特色,感受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学习重点、难点:
1.文章的内容繁多而杂,指导学生有序地组织材料。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1日),原名肖秉乾、萧炳乾。
北京八旗蒙古人。
中国现代记者、文学家、翻译家。
先后就读于北京辅仁大学、燕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等。
1931年到1935年间,萧乾和美国人埃德加•斯诺等人编译了《中国简报》、《活的中国》等刊物和文学集。
1935年他进入《大公报》当记者。
1939年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任《大公报》驻英
记者,是二战时期整个欧洲战场唯一的中国战地记者。
还曾采访报道第一届联合国大会、审判纳粹战犯等重大事件。
1949年后,主要从事文学翻译工作。
1995年出版了《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次大战》,译作《尤利西斯》获第二届外国文学图书一等奖。
2.文体、背景介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
吆喝也是一种文化,街头叫卖声,其实也包含着创造的成分。
作家萧乾就用他那双善于捕捉美的眼睛,从平常的吆喝声中发掘出了艺术美。
《吆喝》一文记述了
,流露出作者对,讴歌了,传达出作者对
的热爱之情。
3.字音、字形、词语
(1)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招lái()钳()铁铉()管弦()乐yòu()于
隔hé()饽()秫秸()钹()雪花lào()
荸荠()qiáo()麦皮合zhé()押韵
(2)解词
招徕:
囿:
隔阂:
吹嘘:
油嘴滑舌:
合辙押韵:
秫秸:
(二)初读感知——读吆喝
(学法提示:抓住文中的过渡句,理清文章思路。
)
自读课文思考:
1、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哪些内容?
答:
2、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答:
3、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顺序(或思路)呢? 答: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探究美点——品吆喝
文中介绍了很多吆喝,你觉得哪些吆喝的语言用的特别妙?
示例:(1)、“馄饨喂——开锅”
妙处:开门见山,使人一听就知晓卖的是什么。
(2)、“萝卜赛过梨”
妙处:从味觉的角度,用甲物形容乙物,突出了萝卜的美味可口,具有艺术性。
赏析:
2.感受生活——唱吆喝
(1)播放录音《小金鱼》、《冰糖葫芦》《硬面饽饽》,感受音乐美感。
(2)学生表演自己家乡的吆喝,展示“唱功”。
3.体会感情——悟吆喝
(1)文中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只是一群小商贩,他们的生活处境是怎样的呢?快速跳读课文,勾划出最能反应吆喝人生活处境的句子。
(2)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虽然利润微薄,处境困难,但他们面对生活又是怎样一种态度呢?读第六段,看看卖馄饨的人是如何面对生活的。
教师提示:“皮儿要薄,馅要大”;“剃头的挑子——一头热”。
真诚、实在、热情、乐观。
(二)展示交流
三、拓展延伸
阅读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小贩(节选) 孙犁
我们的村子是个小村,只有100来户人家。
一年之内,春夏秋冬,也总有一些小贩,进村来做买卖。
早晨是卖青菜的,卖豆腐的,卖馒头的;晚上是卖杆杂面的,卖牛肉包子的。
闲时是打铁的,补祸的,锯碗的,甩绸缎的。
年节时是耍猴,唱十不闲、独角戏的。
如果打板算卦也可以算在内,还能给村民带来音乐欣赏。
我记得有一个胖胖的身穿长袍算卦的瞎子,一进村就把竹杖夹在腋下,吹起引人入胜的笛子来。
他自己也处在一种忘我的情态里,即使没有人招揽他做生意,他也心满意足,毫无遗憾,一直吹到街的那头,消失到田野里去。
这些小贩进村来卖针线的,能和妇女打交道,卖玩具的,能和小孩打交道,都是规规矩矩,语言和
气,不管生意多少,买卖不成人情在,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再进村,就成了熟人,朋友。
如果有的年轻人调皮,年老的就告诫说,小本买卖,不容易,不要那样。
我在保定上中学时,学校门口附近有个摊贩。
他高个子,黑脸膛,沉静和气,从不大声说话,称呼我们为先生。
在马路旁,搭了一间小棚,又用秫秸纸墙隔开,外面卖花生糖果,烧饼猪肉。
纸墙上开一个小口,卖馄饨。
当炉的是他的老婆,年纪不大,长得十分俊俏,从来不说话,也没有一点声响。
只是听男人说一声,她就从小窗口送出一碗馄饨来。
我去得多了,和她丈夫很熟,可以赊账,我只是从小窗口偶尔看见过她的容颜。
学校限制学生吃零食,但他们的生意很好,我上学六年,他们一直在那里。
听人说,他们是因为桃色事件从山东老家逃到这里来的。
夜晚,他们就睡在那间小小的棚子里,靠做这个小买卖,维持生活,享受幸福。
小棚子也经受风吹雨打,夜晚,他们做的是什么样的梦?我有时想写一篇小说,又觉得没有意思。
写成了,还不是一篇新的文君当炉的故事?
不过,我确是常常想,她们为什么能那样和气生财,那样招人喜爱,那样看重自己的职业,也使得别人看重自己。
他们不是本小利薄吗?不是早出晚归吗?劳累一年,才仅仅能养家糊口吗?
1.找出第1段中起总括作用的句子。
2.文章结尾画线的句子是三个反问句,把它们改成陈述句。
说说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3.本文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
4.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1.识记生字词。
2.学习本课的写法,也介绍一种家乡的吆喝声。
五.板书设计
吆喝
萧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