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大众化报纸对我国都市报的借鉴

合集下载

美国“黄色新闻”兴衰对我国报业的启示

美国“黄色新闻”兴衰对我国报业的启示

美国“黄色新闻”兴衰对我国报业的启示作者:姜文姬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20期摘要:本文对19世纪末美国大众报刊时代出现的“黄色新闻”现象进行研究,分析美国黄色新闻兴盛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而指出对当代中国都市报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国大众报纸黄色新闻都市报黄色新闻,是19世纪末期美国新闻界出现的一股新闻思潮,它是大众化报纸为了适应激烈市场竞争而迎合社会低层读者的情趣,专门刊登犯罪、凶杀、色情、小说连载等刺激性、消遣性的新闻和漫面,并以极度夸张及捏造之势来渲染新闻事件,以达到耸人听闻、扩大销售数量的一种新闻样式。

美国新闻学者埃默里评价,这种新闻是专门为了取悦读者的“一种没有灵魂的新闻”。

美国的黄色新闻浪潮,到1900年达到顶峰。

据统计,当时美国三分之一的大都市报刊都是黄色报纸。

而其中最典型的、最著名的黄色报纸是约瑟夫·普利策创办的《纽约世界报》和威廉·郝斯特创办的《纽约新闻报》。

两家报纸掀起的黄色新闻浪潮不仅席卷美国,而且蔓延世界,法国、英国、日本以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黄色新闻。

时至今日。

黄色新闻浪潮虽已潮平浪静,但其余波仍然荡漾。

一、美国黄色新闻兴盛的原因探讨美国黄色新闻的兴盛,不能只谈论报业自身的演进规律,还要结合美国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

具体分析如下:社会历史背景方面的原因。

首先。

西方的报刊自由主义理论为黄色新闻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1789年,美国颁布《人权法案》,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保障美国公民的言论与新闻出版自由。

在这一大法庇护下,美国新闻传播领域诞生的报刊自由主义理论思想日渐成为美国新闻传播活动的思想指南和法律规范。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提倡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新闻自由,即要求不受任何约束的采访权、报道权和发表权,这一理论思想为美国的黄色新闻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其次,资本主义自由化市场竞争推动了美同新闻业走向恶性竞争。

19世纪末,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用下,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便是商品化现象严重泛滥,所有的东西都成为商品,新闻当然也不例外。

西方资本主义廉价报纸与中国都市报的比较

西方资本主义廉价报纸与中国都市报的比较
为可能。
补充 , 修正 , 使它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由此推动了资产阶级 民主的发
展 。
媒介的产业化是在“ 大众化” 的基础上形成的 , 它反过来又促进 大众 化报业的发展 , 使它拥有 了更为雄厚 的资金和更大的规模 。这是因为 , 产 业化是各种资源的优化和强化 , 它有助于报社更新设备 , 降低成 本, 增强 竞争力; 有助 于报纸的稳定售价 , 扩大发行 , 争取更多的广告 ; 有助 于报业
经 营 者集 中监 控 , 统一 管 理 。 中 国 : 过 一些 硬 新 闻 和 时评 的加 入 , 通 对社 会 的 实 时 监 测 , 民化 的 市
推广 加 大 了获取 舆 论 监督 的力 量 。 市 民们 将 自 已 生 活 中 遇 到 的 困 难 、 不
2 经济方面, . 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 使报纸能依靠广告获得收益。 3 文 化 方面 , 市 民众 教 育普 及 , 字 率 大 幅 度 提 高 , 会 中下 层 的 . 城 识 社 文化程度逐步提高 , 他们越来越关心社会各方 面的新闻。 4 政 治方 面 , 治 障碍 的 解 除使 非 官 方报 刊 能 较 自由地 发 展 。 . 政
十结语面对当前中国都市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内容交叉市场交叉信息源交叉广告源交叉等我们必须冷静看待严肃对待通过分析研究西方资本主义廉价报纸的发展过程及它和中国都市报的比较从中吸取经验
— — —1 — — . 1

杨 清钰
( 南 交 通 大 学 四川 西 I成 都 4 00 10 )


西方 资本 主义 廉价 报 纸 与 中 国都 市报 的 比较
摘 要 : 中国 的都 市 报 与 西方 的 资本 主 义 廉 价报 纸 有很 多相 似之 处 , 文 将从 二 者 的 性 质 、 起 时 间 、 景 等 方 面 对二 者进 行 比较 , 本 兴 背 以 供 我 们 对二 者 有 更 清醒 深 刻 的认 识 , 而摸 索 出一条 适 合 中国都 市报 发展 的新路 从 关键 词 :西 方 ; 价报 纸 ; 国; 市报 廉 中 都 中 圈分 类 号 :9 3 9 C 1 .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 3— 9 2( 0 0 1 1 7 0 9 2 1 ) 0—0 6 O 3 2一 1

关于论大众化报纸浪潮

关于论大众化报纸浪潮

关于论大众化报纸浪潮编者按:为了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教育部2011年9月决定推出中国首批103门视频公开课程。

所谓视频公开课程,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作,面向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优质视频课程。

由张昆教授主讲的《传播的历程》是其中唯一一门新闻传播类课程。

该课程是在张昆教授主讲的国家精品课程《外国新闻传播史》基础上提炼而成的。

为了让读者领略视频公开课程的精彩,现刊出《传播的历程》第四讲《大众化报纸浪潮》解说词。

在今天这个媒介化时代,报纸被视为大众教育的工具,已成为一种常识。

但是直到19世纪以前,报纸一直是上流社会的精神特权,一般的下层民众是无由问津的。

因为当时的报纸除了价格高昂外,其典雅深奥的内容、繁琐艰深的文字,也使得民众望而却步。

19世纪初期,伴随着工业革命、城市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进展,在欧美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涌现出了第一批面向普通大众的“便士报”、“一分钱报”,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近代报业的结构和性质,报纸开始由上流社会走向民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化报纸的特点在大众化报纸问世前100多年间,在欧美国家,伴随着社会革命和政党政治的形成,政党报纸曾流行一时。

最早是在英国,随后是法国、美国等,但最突出的还是美国。

自美国独立建国到19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的政党政治已成雏形,联邦党和共和党人轮流执政。

作为党派的宣传工具,党报登上了历史舞台。

但是,美国那个时期的政党报纸留给世人的是难堪的记忆。

它们为了各自政党的利益,不惜践踏客观性、公正性原则,要么对论敌极尽丑化之能事,无中生有,颠倒黑白,要么为自己的政党辩护,或者虚构故事,或者消解论敌的攻讦。

有时不满足于笔墨官司,乃至大打出手,真是斯文扫地。

美国政党报纸的拙劣表现,给报纸的公信力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化报纸的出现,正是对政党报纸的否定。

大众化报纸与此前的政党报纸相比,表现出鲜明的个性。

第一,几乎所有的大众化报纸,都毫无例外地标榜自己是超党派独立报纸。

国外知名报纸报网融合现状及启示

国外知名报纸报网融合现状及启示

国外知名报纸报网融合现状及启示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报纸行业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其中,报网融合策略已经成为许多知名报纸寻求发展的必经之路。

报网融合,顾名思义,是指报纸与网络媒体的深度融合,通过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实现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和最大化。

在国外,许多知名报纸早已迈出了报网融合的步伐,为其他报纸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在报网融合的浪潮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在保持其传统报纸发行量的积极开拓网络市场,打造了一个集新闻报道、评论、互动服务于一体的多元化新闻平台。

英国的《卫报》和美国的《华尔街日报》也是报网融合的典型代表。

这些报纸不仅在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突破,还通过网络平台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互动性。

报网融合给报纸行业带来了许多启示。

报网融合是传统报纸转型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报纸需要与时俱进,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需求。

报网融合有助于提高报纸的品牌影响力。

通过网络平台,报纸可以扩大自己的受众范围,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报网融合可以为报纸带来更多的广告收入。

网络广告具有形式多样、定位精准、互动性强等优点,可以为报纸带来更多的广告收入来源。

报网融合是传统报纸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外知名报纸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未来,我国报纸行业也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推进报网融合,以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尤其是在国外知名图书馆中,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发展的重要趋势。

本文将详细阐述国外知名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旨在为相关领域提供参考。

在数字化建设的大潮中,国外知名图书馆积极投入资源,推动数字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数字化建设不仅提高了图书馆的存储容量和信息检索速度,还使得图书馆能够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通过数字化建设,读者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所需信息,同时还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保护。

中国报纸引进西方报纸版面设计理念_增强三种意识(精)

中国报纸引进西方报纸版面设计理念_增强三种意识(精)

中国报纸引进西方报纸版面设计理念增强三种意识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媒体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报纸逐渐引进西方报纸尤其是美国报纸的版面设计理念,越来越倾向于与国际流行接轨。

总的来说,这20年来我国报纸版面编排设计在美国报纸版式的影响下发生了如下观念性的变化中国报纸引进西方报纸版面设计理念增强三种意识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媒体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报纸逐渐引进西方报纸尤其是美国报纸的版面设计理念,越来越倾向于与国际流行接轨。

总的来说,这20年来我国报纸版面编排设计在美国报纸版式的影响下发生了如下观念性的变化::1.品牌意识增强报业市场变得丰富起来,原先千报一面的版面模式改变了,各报纷纷通过版面来彰显品牌,突出个性、品位和理念。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北京青年报》抢先采用浓眉大眼的特色版式使自己在报丛中脱颖而出,鲜明地扯起了品牌大旗。

今天的一些报纸在塑造品牌时就显得更为成熟了。

如何将报纸的办报理念融合到版式中,并通过版式将这些内涵传达给读者是这些报纸考虑的问题。

这种考虑使他们在报纸品牌、版面风格的塑造上更理性。

如广州市委机关报《广州日报》强调自己是一份上能直陈国政,下能关注民生,严肃性与平民性交相辉映的主流报纸,并致力于办一份“质量新报”。

生活服务类报纸《精品购物指南》则根据自己服务性报纸的特质以及以白领女性为目标读者的定位,借鉴美国小报的版面编排手法,走上了软性杂志化道路。

为了塑造独特的风格,一些新锐报纸甚至还在印刷介质上动脑筋,如《经济观察报》模仿英国《金融时报》,采用橙色新闻纸。

2.读者意识增强重视读者的感受已成为我国报纸的普遍做法。

报纸读者意识的增强在版面上最鲜明的体现是重视报纸的易读性。

(1)对内容进行合理整合美国报纸设计界认为,好报纸应该像一幅地图,读者能顺利地找到所需到达的位置。

中国报纸也逐渐引进这个概念,学习通过分版组来编排版面内容,如《新华日报》1999年改版后将12个版面分为3个版组。

大众化时评的理念与操作——评《南方都市报》时评版

大众化时评的理念与操作——评《南方都市报》时评版

紧盯前沿理论透枥传播实践O N G N A N C H U A N BO实务探索——新闻采编大众化时评的理念与操作——评《南方都市报》时评版朱述超(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摘要:大众化的时评理念要求媒体站在历史的高度关注国计民生,这种理念在《南方都市报》的时评版中体现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民生意识。

好的理念需要搭建合适的平台,其关键在于为多元创作主体打开参与通道,促进媒体与大众读者对话的常态化。

关键词:大众化时评理念操作《南方都市报》新闻评论,作为报纸的灵魂和旗帜,是表达立场和观点最直接的方式,也是争夺读者眼球的有力武器。

<南方都市报>作为一份以市场为导向的都市类报纸,自2002年3月4日以来,在国内时评版中率先推出了每天一个整版的时评版面,开办不久就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赢得了读者与市场的认可。

其成功的关键可大致归结为大众化的时评理念与操作。

一、大众化的时评理念“大众化不单单是大众群体的物质和生产关系的变迁,而首先是一个文化概念,一个人类精神的演进过程。

大众文化表现为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精神气质和心理状态,是由时代的社会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思想感情、生活方式、行为动机、乃至审美、消费等构成的混合整体。

”[11当下时评最大的魅力在于,说当今社会之热点,抓民众关心之焦点,破群众生活之难点,解民忧、通民情、达民意,从而影响和引导受众。

大众化并不是简单地迎合大众,它需要媒体自觉地站在历史的高度,以负责任的态度,关注人以及人所处的社会与时代:关注国家及民族的发展与困顿。

这并非是刻意拔高的宏观定位,而是转型期中国媒体必须具有的媒体自觉。

个人的命运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关,民生与国计始终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基于此,<南方都市报>大众化的时评理念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大局意识“南都时评”紧跟时代主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彰显社会基本价值标准。

如社论<暴力不容免责,情绪亦当正视>(2012.10.侣)一文针对“钓鱼岛事件”中国公民在这一重大公共事件上表达诉求的方式与态度进行评论,指出无论是表达利益诉求的群体事件,还是有着爱国光环的公共行动,批评其暴力倾向不能止于行为的非法性,也不能简单诉诸抽象的国民性,要看到暴力背后的情绪,要培养健康理性的国民心态。

西方大众化报刊发展历程对于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借鉴意义

西方大众化报刊发展历程对于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借鉴意义

西方大众化报刊发展历程对于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借鉴意义提要:近年来,《南京零距离》《成都全接触》等民生新闻节目迅速蹿红,综观其大众化的运作模式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大众化报刊有许多共通之处。

本文通过对美国大众报刊产生的原因、影响的分析与中国民生新闻发展的现状进行对比,从而为我国民生新闻的发展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标签:大众化报刊;大众文化;民生新闻一、西方大众化报刊(一)大众化报刊的兴起及其原因大众化报刊指工业革命后各国先后出现的面向社会中下层的通俗小报,因读者对象较政党报刊更大众化且售价低廉而得名,其主要特点是大批量发行和大规模读者。

这种报刊兴起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使新闻事业彻底告别了传统,走向现代。

大众化报刊产生的原因:1.西方各国先后完成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掌握了本国政权为大众化报刊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到19世纪末,西方许多国家都相继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资产阶级的改革带来了日渐开放、宽松的“民主自由”新气象。

诸如英国知识税的废除、法国新闻法的颁布等,都是这种新气象在新闻事业领域的体现。

政治民主化、舆论自由化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原则,随着这一进程的推进,人们对于各种事关社会民主的事物及其信息也越来越关注,而报刊作为人们了解现实的一种便捷途径,也就顺应形势开始向大众化的方向扩展了。

2.工业革命的完成为大众化报刊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基础。

19世界下半叶,西方许多国家经历了工业革命,经济开始起飞,贸易日趋活跃,推动新闻事业发展。

一方面,全球各地日益密切的交往与政治联系,使报业越来越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纽带。

另一方面,大工业社会又为新闻事业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经济后盾。

此外,大工业生产需要劳动者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准,使政府以及经济巨头开始大力兴办学校不断推动教育的普及,客观上为大众报刊准备了数目可观的读者群。

3.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大众化报刊的出现提供了技术支持。

从世界新闻史的视角看中国的都市化报纸

从世界新闻史的视角看中国的都市化报纸

扬 新 闻 事 业 的 理 想 , 倡 新 闻教 育 , 款 设 普 利 策 新 闻 提 赠
说美 国都 市 化 报 纸 达 到 真 正成 熟 经 历 J 5 , 0年 的时 间 , 同
时 也 说 明都 市 报 的 成 熟 需 要 有 一 展 过 程 。 虽 然 普 利 策 发 在 办 报 中 采 取 了 。 煽 情 丰 义 的 报 道 手 法 ,1 他 仍 然 始 些 H =
终 如 地 通 过 报 纸 宣 传 来 推 动 社 会 改 革 运 动 。他 撰 文 宣
美 国 新 闻 学 者 莫 特 认 为 , 18 8 3年 普 利 策 创 办 的纽 约 《 界 报 》 标 志 着 美 围 “ 式 新 闻事 业 ” 的 丌 端 。 也 就是 世 新
众道 德 所 不 容 。 种 宽 松 、自 由的 政 治 环境 直 接 转 化 成 大 这
众 化 报 纸 滋 生 的沃 t 。 二 工业 革 命 的 爆 发 。 业 革 命 从 -是 工 生产 技术 的 革命 开 始 , 进 j生 产 力 的 迅 速 发 展 。 机 器 促 , 大 生产 创 造 _巨 大 的 物 质 财 富 , 同 时 也 使 更 多 的人 们 卷 入 『 市场 的漩 涡 。 通 技 术 的 进 步 和 印 刷 技 术 的 革 新 ,使得 报 交 纸 在 短期 内 火景 印 刷和 迅 速 发 行 成 为 可 能 。可 以说 ,工业 革命 对 西 方 大 众 化 报 纸 起 了催 生 的 作 用 。 二 是城 市 化 进 - 三 程 的 加快 。1 世 纪 初 期 ,欧美 发 达 资本 丰 义 同 家 的城 市 , 9 随着 _业 革命 的进 展 , 数 量 、 模 上 都 实 现 了很 大 的 扩 ] : 在 规 张 ,新 的 城 市 不 断 涌 现 。城 市 不 仅 是 政 治 、经 济 中心 ,而 且 也 成 为 社 会 的 文 化 和 信 息 中心 , 从 而 为 商 业 性 大 众 报 纸 的 发 展 提 供 了J 的 市场 空 间 。 一阔 13 8 3年 , 美 国 纽 约 出现 了历 史 第 一 张 成 功 的大 众 化 报 纸 , 后 迅 速 扩 展 到 其 它 城 市 ,由于 发 行 量激 增 ,以 之 至 于 每 个 看 门 人和 马 车 夫 的 手 里 都 有 一 份 报 纸 。 紧 接 着

我国都市报新闻娱乐化的根源探析

我国都市报新闻娱乐化的根源探析

报应运而生 ,可 以说 ,都 市报 的出现是我 国报业市场化 的必
也就是对报纸版 面视觉化的过分追求 ,特别 是在报纸 的头版 然结果 。都市报在成 为市场竞 争的主体后 ,必然会注重经济 上 。由于头版 是报 纸的 门面 ,都市报 为更好 地吸引受众眼球 , 效 益 的 追 求 ,为 了抢 占 市场 和 实现 经 济 利 益 的最 大 化 ,一 切 在头版 的编辑 中,往 往只重点选取一个新 闻主题 ,为其配发 与 发 行 量 相 关 的 指 标 都 成 为报 纸 生 存 的 生 命 线 , 对 于 完 全 依 大幅照片和醒 目标 题,通过线条 、边框等 设计元素的使用进 赖市场的都市报而言 ,受众 自然就成为了报纸追求发行量 的
业 报 为 补 充 的格 局 , 这些 报 纸 强 调 宣 传 教 化 功 能 ,更 多 意 义 由于都市报 自身的媒体特征 ,其新 闻娱 乐化的表现与其 上 扮 演 着 政 治 化 的角 色 , 忽视 经 济 效 益 的 追 逐 ,而 随 着 市 场 经 济 发 展 ,人 们 的经 济 、 文 化 、 生 活 水 平 都 有 了提 高 , 因 而 它大众媒体相 比,依然有其个性化特 点。
性 ,对 于 一 些 犯 罪 新 闻 的报 道 ,极 尽 细 节 的 描 述 与 气 氛场 景
的渲染 ,对 于一些社会新 闻的报道 ,往 往用煽情化 的故事 来 描述事实 ,脱 离了新 闻真 实客观 性的原则。
都 市 报 新 闻 娱 乐 化 的根 源
1 . 报 业 市 场 化 进 程 的推 进 。 受 计 划 经 济 体 制 的 影 响 , 我
关键词:都市报;新 闻;娱乐 化;根 源 中图分类号:G 2 41 -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6 7 2 — 8 1 2 2( 2 0 1 3 )1 0 . 0 0 5 3 — 0 2

试论西方大众化报刊与政党报刊的区别

试论西方大众化报刊与政党报刊的区别

论西方大众化报刊与政党报刊的区别学号:20110103060 姓名:周宇11新闻班大众化报刊,又名廉价报刊,指工业革命后各国先后出现的面向社会中下层的通俗小报,因读者对象较政党报刊更大众化及售价低廉而得名。

其基本含义就是面向大众出版的报刊,与面向小众的专业化报刊相对。

其内容以大众普遍关心的内容为主,一般分为多个不同版块分别刊登新闻、体育、娱乐、财经、房产、美食、汽车、教育、数码等信息;专业性不强,内容一般浅显易懂,迎合大众的心理需求和审美趣味;价格一般不高,主要利润来源于广告。

其价格一般定位于5 角至两元,依照版面多少和印刷精美程度而不同。

价格策略是不求在零售或订阅价格上收回成本,以低廉的价格尽可能大的扩大发行量,然后再把大批的受众出售给广告商。

现在有一些品种的大众化报刊实现了免费发放,这也是以尽量扩大发行,以换取广告为盈利手段。

政党报刊,指从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到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完成这一历史阶段,在各国相继出现的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报纸。

这期间的报刊大都直接听命于某个资产阶级政党,成为不同政党的喉舌,故有政党报刊之称。

[1]政党报刊在经济上主要依靠政党资助,政治上有明显的党派倾向,内容侧重于时政新闻和言论,读者对象主要是政界和上层社会。

[2]从西方报业的进程来看,政党报刊是继官报时期和政论报刊时期后出现的第三个阶段,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文明的兴起,政党报刊逐渐被商业报刊所取代。

大众化报刊的是在政治民主化的完成、城市规模的扩张、识字率的提高、广告市场的发展和技术的革命性变化五点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而政党报刊的形成,则与资产阶级革命有很大关系。

在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往往会形成保皇派和国会派两大派别,政党的雏形出现。

革命后,各国先后建立起了共和政体的资产阶级政权,围绕国家国家治理、权力分配等问题,资产阶级内部迅速分化,形成不同的派别和政治利益集团。

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不同党派竞相创办或控制报纸以宣传政见、争取舆论、扩大影响。

浅议我国“都市报”的受众观

浅议我国“都市报”的受众观

第26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1月 Vol. 26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04────────── 收稿日期:2003-11-05作者简介:牛玉霞(1977-),女,河南周口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学2001级研究生。

- 105 -✧编辑学研究✧浅议我国“都市报”的受众观牛玉霞,王 磊(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摘 要:都市报是当前中国报业里发展最迅猛的一类报纸。

他的受众观表现出以读者为中心等许多新特点。

在传播内容上充分体现读者本位思想,在报道方式上同国际新闻业务接轨。

关键词:都市报;受众;新闻观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4)01-0105-04我国报业历来是以党的机关报和行业报为主体的。

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万报复兴,90年代初期扩版狂潮之后,中国报业进入了第三个快速发展时期,即以中心城市为地域特征,以都市报纸异军突起,并将在相当时期内呈上升趋势为首要特点的报业发展新阶段。

都市报是当前中国报业中发展最快,广告占有份额最大,市场拓展最迅速,与读者最贴近的一类报纸群体,已成为我国报业的一支新军。

一都市报的崛起,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改革深入的需要,是我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读者市场的需要。

在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新事物扑面而来,人们急需大量的信息,而机关报历来被看作是“干部报”、“工作报”、“严肃的高级报”,因种种原因无法成为走进千家万户的报纸。

市场经济催生了都市报,都市报又在市场中为广大受众服务,因而其受众观具有许多新特点。

与传统机关报、专业报不同,我国都市报典型的自我定位是:市民生活报。

如,《华西都市报》:“走向千家万户的市民生活报”;《贵州都市报》:“城市报、市民报、生活报”;《海峡都市报》:“综合性市民生活报”;《燕赵都市报》:“为市井人家办报,让平民百姓爱读”;《大河报》:“采缤纷天下事,入寻常百姓家”。

第七章:大众化报刊与都市空间

第七章:大众化报刊与都市空间

大众化报纸与都市空间
四、近代上海小报的评价
小报的特色既满足了市民文化口味,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同
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市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习惯,阅读小报逐 渐成为一般市民的生活需要。 小报对于政治、社会的黑暗腐败起到了新闻媒介的监督功能,” 对于政治社会人士之谎言丑行,也用种种方法刊布出来,于是小 报便为一般人所畏惧,而小报的权威便已确立,隐然成为有力的 监察了“。 小报对上海大报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与推动作用,上海大报 副刊的出现时直接受到小报影响和启发的,《申报》之《自由谈 》,《新闻报》之《快活林》等。
大众化报纸与都市空间
一、大众化报刊(小报)兴起的历史语境
办报之动机 消遣型(消闲功能):”为名士诸消遣品“。 宣传型(政治、商业功能):作为商业性宣传的小报所占比 例较大,近代上海游乐场小报多为这类性质,比如大世界的《 大世界报》、永安公司的《天韵报》等,一些商家与电影公司 也创办小报。 营利型(经济功能):一般来说,渲染小报的消闲娱乐功能 也是为了扩大它的经济功能,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晚清时 期部分小报为了获利,大开敲竹杠之路。 风头型(社会功能):办小报”过一次小报瘾“,是为出风 头主义,”有的为投稿投得腻烦了,要捐一个编辑头衔 。
大众化报纸生成的历史语境
上海开埠后城市近代化的发展,使得上海逐渐成为近代中国 的国际大都会,尤其是租界相对的安全环境,吸引了华商的资 金投入,城市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市民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又 吸引了大量移民的进入,这为上海近代化报刊的发展奠定了市 民基础和文化市场。 近代上海繁荣的文化环境、发达的娱乐业和近代报刊的创办 ,为近代上海小报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示范作用。
大众化报纸与都市空间
一、大众化报刊(小报)兴起的历史语境

试析欧洲华文报纸对中华文化的传播

试析欧洲华文报纸对中华文化的传播

字 形体 的演 变经历 了甲骨文 、 金文 、 篆书、 隶书、 楷
书、 草书 、 行书等发展阶段 , 总的趋势是简化易写 , 其 中蕴含 着 丰厚 的文化底 蕴 。 文字魔盒。“ 文 字魔 盒” 基本上在德 国版第 1 8 版前后 的“ 华 文 园地 ” 。通 过考 查 , “ 文 字魔 盒” 介绍了 3 3个 汉 字 , 同时 作 了字 义 解 析 。如 介
5 ,
汉 字溯 源主要 是从 汉字 形体 的演 变来追 溯汉
字 的起 源 , 从 而 阐释该 汉字 的字义 、 演 变 。中 国汉
比较三者的异 同: 三个词都是动词 , 都有不让做的
意思 。用法 上 的主要 区别是 : “ 阻止” 使 用 范 围较 广, 所“ 阻止” 的某 事 可 以是 合 理 的 , 也 可 以是 不 合理的, 是 事发 之前 而又 即将 发生之 时 , 也可 以是 事 发之 时 。“ 制止 ” 只限 于 事情 是 不合 理 的 , 往 往 是 事发 之 后 加 以阻 止 。 “ 禁止” 也 只 限 于 事 情 是
汉字 5 O个 、 词语辨析 5 0组 、 成语 5 O个 、 诗词 5 O
汉字溯源 。“ 汉字溯源” 栏 目固定在《 欧洲时
报》 周 报第 3 6版“ 华 文教育 ”, 统计 有 “ 汉字 溯 源 ” 5 0期 , 图文解 析 了 5 O个 汉 字 的构 造 及 其 演 变 过 程 。如介 绍 “ 岁” 字, 列举 “ 岁” 字 的 甲骨 文 、 金文 、 篆 书写 法 , 并 有介 绍性 文字 : 甲骨 文和早 期金 文 中
构、 基本字义等知识 , 是对汉语爱好者和学习者最
基 本 的要求 。
育” 或“ 华文园地” 板块 , 各板块既有共性 内容 , 也 各 有 侧重 。笔 者对 2 0 1 5年 5月 1日至 2 0 1 6年 4

简析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意义.doc

简析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意义.doc

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意义【摘要】:在中国,近代化的报刊,是外国人首先创办起来的。

19世纪的中国,在清王朝的统治下,邸报、《京报》等古代报纸仍然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工具,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报刊,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已迅速实现近代化和大众化。

【关键词】:近代化报刊大众化外国人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可谓是辉煌灿烂,但当历史的车轮到了清朝后期,中国就逐步从世界强国之列走向了衰落的深渊。

而中国以外的世界却发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外的两大政治背景为外国人在中国办报提供了客观条件:首先,来看政治上两者之间的对比,在这个时期,中国还处在腐朽落后的封建王朝制度下,而西方国家却迈入了的资本主义这种较为先进的政治体系中。

在落后的政治体制下,一切发展都会受到阻碍。

其次,再来看经济方面,由于清政府一直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了主流,商品经济得不到发展,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也越来越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在先进的政治制度下,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英国于1840年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美国和法国也紧随其后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和自由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极大的带动了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最后,文化上的对比,中国封建社会一直以来奉行愚民政策,且实行的是禁锢人民思想的八股制,民众普遍比较迂腐,没有开化,而西方则崇尚自由民主,思想启蒙较早。

以上便是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中国及世界历史背景,了解了当时的客观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对其在华办报进行分析和理解。

在中国,近代化的报刊,是外国人首先创办起来的。

19世纪的中国,在清王朝的统治下,邸报、《京报》等古代报纸仍然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工具,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报刊,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已迅速实现近代化和大众化,即在报刊工作中适用近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经营管理方法,报刊面向社会大众,报业成为社会上独立的行业。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拓商品市场和进行殖民扩张的势头正旺,一批又一批的商人、政客、传教士、冒险家来到了中国,他们带来了鸦片和商品,也带来了西式的学校、报馆等。

对我国都市报报刊性质的一点思考

对我国都市报报刊性质的一点思考

对我国都市报报刊性质的一点思考摘要:我国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是:“事业编制,企业管理”这一属性的定义是为广大新闻业界人士所接受的,但是长期以来,以营利为目的的都市报为了有意在对于公众印象的定位上不同于机关党报,刻意将自己的定位为类似于民国时《大公报》的中立性报纸,给人以一种“独立于政党色彩的中立色彩”。

都市报虽然在外的包装和对一些新闻事件的报道上与党和机关报有一定差别,但是本质上应该严格遵循我国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

关键词:都市报;党委机关报;新闻事业双重属性中图分类号:g2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162-02一、我国新闻事业的双重性内涵和双重性概念我国新闻事业的属性是:“事业编制,企业管理”。

这是我国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

这也是我国新闻事业的外在表现形式。

这意味着新闻事业的性质决定他不能像一般企业那样自由地进出市场,可以作为“无主管的企业”,可以自定方针,而必须服从党和政府的领导,但在管理上采取企业的方法。

新闻媒介属于独立的法人,在经济上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

或者说新闻媒介必须在政治上恪守党性原则,经济上可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行事。

在这一定义之下,我国新闻报业大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各级党委机关主办的党委机关报,例如《人民日报》等,他的主办经费主要来自于党委政府。

他的销售运营一般也是各级党委行政机关强制性的订阅,市场化程度较弱。

另一类就是都市报,首先从销售上真正做到了市场化运作,购买的消费者基本上都是处于自费购买或订阅而不是强制摊派,收入的其他较大来源就是广告收入,它的运营机制和原理比较接近西方现代报业的形式,由于经济上的相对独立,都市报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有亲合力的姿态,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脱离“我国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或者说只具有“双重属性的”的后一种,企业性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忽略由党和政府管理的“事业编制”的属性。

二、都市报在自身定位上给人带来的错觉传统的党委机关报例如《人民日报》,《陕西日报》这样在体现我国新闻事业双重属性的时候非常的标准,刊登的内容是严格地报道领导人讲话,国家主席访问xx国家之类内容的官家报纸,以《人民日报》为例“社论”这一栏目是党委机关报的标志。

近代外国人来华办报的影响分析

近代外国人来华办报的影响分析

近代外国人来华办报的影响分析20141601104 王雪晴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出现在18世纪初的广州口岸算起,到1919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外国人在中国报坛上活跃了近一百年。

这一百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封建王朝到现代国家,报纸是那个时代最好的见证,同时外国人在华办的报纸又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的媒介,担负着独特的使命,记录与改变共同发生,它的内容,组织结构和整个形式都在影响着那个时代中的读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历史的走向。

首先对同时期中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传播方面做一个对比。

政治方面,中国处于腐朽落后的封建王朝,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而西方经过民主革命迈入较为先进的资本主义政治体系中。

经济方面,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流,在加上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的政策,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而放眼海外,两次工业革命,带动了西方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各国进行商业贸易,扩大了商业版图和贸易规模。

文化上,清政府采取愚民政策,实行禁锢思想的八股制,而西方崇尚自由民主,思想启蒙较早。

再就报业来说,邸报,京报等古代报纸仍然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工具,而西方报业在这个时候已实现近代化,大众化和产业化,并试图作为宣传利器向海外传播西方的系统化的价值观。

在这种对比之下,足能显出外国人来华涉足报业的积极意义,利用当时最有传播力量的报纸这种媒介传播先进国家的理念。

再者,外国人来华办报的启蒙意义不可小觑。

在清末腐朽闭塞的政治环境背景下,报纸只是统治阶级用来上传下达的工具,尚且谈不上对普通百姓的文化传播和知识普及,更不用说思想启蒙,整个文化状态就像是一潭死水,普通百姓在这种闭塞的消息环境下无法知道当时整个国家处于怎样一种状态和国际大形势环境,长此以往愚昧者更加愚昧,这是统治阶层控制百姓的一种有力手段,但长此以往谈何发展?而外国人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开放文明的先进思想,给这潭死水注入新的源泉,从早期的传教说道到后来报道中国的现状,发布一些政治经济方面的信息,在没有政治压力的条件下,也有很多真实展现诸如残酷战争和人民困境等的纪实报道。

试析欧洲华文报纸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以《欧洲时报》为例

试析欧洲华文报纸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以《欧洲时报》为例

试析欧洲华文报纸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以《欧洲时报》为例柯卓英;刘姝含【摘要】法国《欧洲时报》是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华文报纸之一,旗下创办有《欧洲时报》日报、《欧洲时报》周报及国别版周报.通过考查2015年5月1日至2016年4月30日12个月的《欧洲时报》周报,统计其意大利版、德国版、中东欧版“华文教育”或“华文园地”板块,立足文本,分析欧洲华文报纸对汉字文化、词汇文化、历史文化、诗词文化等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在开辟华文教育栏目、创建便捷电子报等方面对华文报纸提供借鉴.但内容编排与传统风俗节日不相一致,注音、文字、解释等内容不准确等问题,亦是《欧洲时报》周报需要改进之处.【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26)001【总页数】5页(P100-103,112)【关键词】《欧洲时报》;中华文化传播;报纸启示【作者】柯卓英;刘姝含【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5;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06.2法国《欧洲时报》是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华文报纸之一,其读者以旅居欧洲的华人、华侨,留学欧洲各国的中国学生和中国派驻欧洲、北非各国的外交、商务机构工作人员为主,此外,一些研究中国文化、关注中国现状及发展的外国汉学家、爱好中国文化和学习中文的外国学生也是《欧洲时报》的热心读者。

《欧洲时报》周报每期40个版面,意大利版每期24个版面,德国版每期24个版面,中东欧版每期40个版面,均开辟有“华文教育”或“华文园地”板块,各板块既有共性内容,也各有侧重。

笔者对2015年5月1日至2016年4月30日12个月的《欧洲时报》周报及其国别版报纸进行了考查,根据具体版面内容统计发现:每种报纸出刊54期左右;通过各个栏目,周报介绍汉字50个、词语辨析50组、成语50个、诗词50首,德国版介绍汉字33个、历史名人33位、诗词35首,中东欧版介绍汉字23个、历史名人23位、诗词23首,意大利版介绍历史名人24位、诗词24首。

综述英美大众化报刊的异同点

综述英美大众化报刊的异同点

综述英美大众化报刊的异同点综述英美大众化报刊的异同点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法国,美国等资产阶级革命获得成功,三权分立的民主秩序基本确立,公民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大多已得到国家的法制保障,这种宽松自由的政治环境促使西方国家大众化报刊迅速发展。

本文在此,对英国和美国两个国家的大众化报刊呈现出的异同点做一个综述。

一、英美大众化报刊的相同点1.传播环境得到改善西方大众化报刊的出现,从宏观条件看,除了政治民主化的完成外,处于社会转型的大的外部环境也直接促成了大众化报刊的出现与发展。

而大众化报刊的出现,使西方新闻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渐渐统领了世界新闻事业发展的潮流。

由此可见,城市规模的扩张,人口的集中为大众化报刊的出现准备了大量的潜在读者;交通电讯技术的革命性的变化为报刊的扩张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这些都是西方国家大众化报刊出现的外在因素,如若没有适合的土壤,大众化报刊也不会滋生。

2.读者定位普通大众英美的大众化报刊又称之为廉价报刊,既然价格便宜,因此在读者定位上,也着力强调读者对象的平民化,报刊是能够被大众所买得起的报刊。

如纽约《太阳报》创刊号宣称:“本报的目的是办一份人人都能买得起的报刊,为公众报道当天的新闻,同时提供有利的广告媒介。

”其办报目的在于普及大众,办一份面向平民百姓的报刊。

由此可见,西方大众化报刊的读者定位为普通大众。

3.写作风格贴近读者既然英美大众化报刊以读者为本位,因此在写作方式和新闻内容上,竭力满足受众的需求。

一方面,西方大众化报刊版面活泼,文字通俗,可读性强,另一方面,大众化报刊注重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人情味新闻以及煽情主义的报道方式,贴近读者的趣味性,这种一切从读者的阅读心理出发的办报风格固然吸引了受众,增加了报刊的发行量,但一味迎合受众的报道方式却直接导致“黄色新闻”的泛滥,由此也凸显了报刊追逐经济利益和职业道德之间的冲突。

4.经营方式得到改善对于英美的大众化报刊而言,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给报刊增加了大量的具有购买力的读者,与此同时,处于拓展市场的需要,新兴的工商资产阶级大大的增加了广告的开支,报刊的收入空前增加,发行与广告成了支撑大众化报刊的两大支柱,由此,报刊也由之前依附于政党的党派报刊变成了能够赚钱盈利的事业。

国际作品对中国大众传播带来的影响和启示

国际作品对中国大众传播带来的影响和启示

国际作品对中国大众传播带来的影响和启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文化在交流互动中相互借鉴、融合,中国大众传播领域也受到了国际作品的深刻影响。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为中国大众传播带来了丰富的启示,推动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国际作品丰富了中国大众传播的内容和形式。

近年来,中国电影、电视剧、网络文学等领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国际合作作品。

如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系列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为国产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美剧《生活大爆炸》等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粉丝,为中国电视节目提供了国际化的视野和创新思路。

这些作品的成功引入,使得中国大众传播领域更加多元化、国际化,有助于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国际作品促进了中国大众传播产业的创新发展。

在与国际作品的合作过程中,中国传媒企业不断学习借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了自身的制作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例如,中国电影《流浪地球》在与美国科幻电影《星际穿越》的合作中,吸取了后者的特效制作技术和故事结构,使得该片成为中国科幻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此外,国际作品的引进也为中国大众传播产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机遇,如电影票房、版权交易等方面的收益不断攀升。

国际作品提升了中国大众传播的文化自信。

在与世界各国优秀作品的交流中,中国人民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得到了增强。

同时,这也促使中国传媒企业更加关注本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

例如,电视剧《琅琊榜》、《甄嬛传》等在国内外取得了极高的评价,成为了中国古装剧的代表作品。

这些作品的成功,既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彰显了中国大众传播产业的实力。

国际作品为中国大众传播带来了全球视野和开放精神。

通过与世界各国优秀作品的交流合作,中国人民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不断加深,拓宽了国际视野。

同时,这也促使中国传媒企业更加注重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推动中外文化的交融共生。

例如,中国央视每年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为了一个展示中国文化、增进友谊的重要平台,吸引了全球亿万观众的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信息
0高校讲坛 o
S INC C E E&T C N L YIF R E H O OG O MATO N IN
21 0 1年
第3 5期
论西方大众化报纸对我国都市报的借鉴
魏文 欢 ( 甘肃 政 法学 院人 文学 院 甘肃
【 摘
兰 州 7 0 7 ) 3 0 0
要】8 纪末 1 世 纪初 , 1世 9 西方 大众化报纸 出现 , 而在 中国, 上世 纪 9 年代 中期都 市类报 纸迅速发展 , 管二者 所 出现的 时间不 同, 0 尽

但从历 史上来看, 国 目前的都市报的发展状 况与 1 纪的 西方大众化报 纸的发展有相似之处 , 我 9世 因此 , 文就 西方的大众化报 纸和我 国的都 本 市类报 纸在媒介 环境 、 者定位 、 读 写作风格 、 营方式等方 面进行 比较 , 经 以此来探 究西方大众化报纸对我 国都市报的借 鉴意义。
3 写 作 风格
既然西方 大众化报纸 以读者为本位 . 因此在写作方式和新闻内容 上, 竭力满足受众 的需求 。一方面 . 西方大众化报纸版面活泼 . 文字通 俗, 可读性 强 , 另一方 面, 大众化报纸注重地方新 闻 、 社会 新闻 、 人情 味 新闻以及煽情主义 的报道方式 . 贴近读 者的趣味性 . 这种一切从读 者 的阅读 心理出发 的办报风格 固然吸引 了受众 . 加了报刊的发行量 . 增 但 一味迎合受众 的报道方式却直接导致“ 黄色新 闻” 的泛滥 . 如普利 策 的《 世界报》 大量 刊登 刺激性报道 , , 采用煽 情主义和耸人听 闻的手段 扩展销路 , 同时期 的赫斯特的《 而 纽约新 闻报 》 注重犯 罪新 闻 、 丑行 、 灾 祸报道 和各种特写 . 并大量运用照片 , 耸人 听闻的标题 随处 可见 , 由此 也 凸显 了报刊追逐经济利益和职业 道德之 间的冲突 在我 国 . 长期 以来 . 报纸作为一种大众 传播 媒介所应承担 的传播 信 息、 引导舆论 、 反映 民情 、 娱乐大众 、 提供 服务 等使命在党报机关报 中远没有 达到 . 而都市报 的出现 . 大大拓宽 了报 纸报道 的内容 和办报 的风格 。如《 贵州都市报》 从创办开始 , 眼于对 当时报业市场党报 就着 家独大 的格局作拾遗补缺 。 满足读者在资讯需求 、 情趣 陶冶 、 情感渲 泄诸方 面的需 求 . 报纸也形成 了资讯多 、 信息快 、 内容丰富 、 可读性强 等深受读者喜爱 的特点 ; 南方都市报》 而《 的头版一般都在封 面刊登照 片、 图表与大字标题 . 形成视 觉冲击 。 但是在借鉴西方大众化 报纸好 的写作方式和新 闻内容外 . 国都 我 市报也存在一些庸俗化的报 道方式 . 如为追求轰动性而制造 的虚假新 闻: 为追求 可读性和吸引力 而在新闻写作上故弄玄 虚 , 走新 闻故事化 的道路 : 为迎 合受众而对一些 悲剧事件做娱乐化 的报 道 . 既损害 了当 事人的权益 . 也损害了广大受众 的利益 。
【 关键词 】 大众化报 纸; 市类报纸 ; 都 比较
1 世纪末 1 8 9世纪初 . 随着欧美资本 主义 国家如英 国 , 国. 国 法 美 等资产 阶级革命 获得成功 . 三权分立 的民主秩序基本确 立 . 民的言 公 论 自由 . 出版 自由大多 已得 到国家 的法 制保 障 . 这种 宽松 自由的政 治 环境促使西方 国家大众化报纸迅速发展。 而在 中国 . 上世纪 9 年代 中 O 期兴起 的都市 报是我 国报业 中发展最快 . 广告 占有份额 最大 . 市场 拓 展最迅速 . 与读者最贴近的一类报纸群体 尽管二者所 出现 的时间不 同. 但从历史上来看 . 国目前的都市报的发展状况与 1 世纪 的西方 我 9 大众化报纸 的发 展有相似之处 . 因此 . 文就西方 的大众 化报纸和我 本 国的都市类报纸在媒介环境 , 读者定位 、 风格 、 写作 经营方式等方面进 行 比较 . 以此来探究西方大众化报纸对我国都 市报的借鉴 意义 者定位 , 而我 国第 一家以都市报命名 的《 贵州都市报》 同样强调“ 也 面 向市 民、 映生 活” 反 的办报宗 旨, 可以看出 , 这些定位都 在指向市民家 庭. 全方位 的服 务市民生活 . 与西方大众化报纸 的读 者定 位基本上 这 是一致 的, 即媒介 应尽可能地赢 得广 大的受众 , 要把读 者放 在重要的 位置。

1 传媒环境
西方大众化 报纸的出现 . 宏观条件看 . 了政治 民主化的完成 从 除 外. 处于社会转型的大的外部环境也直接促成 了大众 化报刊 的出现与 发展。以美国为例 . 1 纪 3 从 9世 0年代 到 2 O世纪初 . 美国的新 闻事业 经历了从政党报 纸 . 大众化报纸 和新式新 闻事 业的演变 . 志着美 国 标 报刊从 近代到现代的过渡 . 而这一转变是 和美 国外部 环境的发展有直 接的关 联 . 受第二次工业革命 的影 响. 国城市化 的进程 加快 , 美 教育 的 普 及提高 、 交通通讯 事业 的发达 等条件 . 为报 刊的大众化提供 了坚实 的基础 而大众化报 刊的出现 . 使美 国新 闻事业 的发展 进入 了一个新 时期 . 统领了世 界新 闻事业发展 的潮流 。 渐渐 由此可见 . 城市规模的扩 张 . E的集 中为 大众化报纸 的出现准备 了大 量的潜在读者 : 人 l 交通 电 讯 技术 的革命性 的变 化为报 纸的扩 张奠定 了坚实 的物质基础 这些都 是 西方 国家大众化报 刊出现 的外在 因素 . 如若没有 适合的土壤 , 大众 化报纸也 不会 滋生。 而 我国在上世纪 中期 出现 的都市报也 同样是时代转型 的产物 。 长 期 以来 . 国的报纸 基本 上是 以各级 党委机关报 为主体 . 晚报 和一 我 一 些专业报 如体育 、 文化 、 科技等专 门领域 的报业为补充 的结 构格 局 , 这 些报纸 的主要读 者是各级干部 与企事业单位 的管理者 .以及教 师 、 科 技人员等 知识分 子. 受众范 围较小 ,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人们 的经济 活 动和精 神生 活都在发 生新 的变化 . 整个社会 的运行状态也 发生了极 大的改变 . 市场经济 的发展加快 了城市化 的进程 . 城市生活 、 城市工作 的显要性 比过 去任何 时候都更 为突 出. 而党报机关报无法迅 速适应此 类 变化 , 在这种情况下 . 都市类报纸应运而生 。 由此可见 .西方 国家大众化报 纸和我 国都市 报尽管 出现 时间不 同 . 国家不 同 . 所属 但二者诞生 的外部环境颇为相似 . 即社会转 型期 背 景下 . 经济方式 的变化及城市生活 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