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 构建知识网络 补遗教材遗漏课件
(江苏专用)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专题强化练(B卷)
专题九生物与环境专题强化练(B卷)1.如图是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以及在a点之后的三条变化曲线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1)对于呈“J”型增长的种群而言,其λ值(λ表示当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的大小与种群密度________(填“有关”或“无关”)。
(2)a点之后,Ⅰ、Ⅱ和Ⅲ三条曲线对应环境的优越程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做出该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AB段,不考虑迁入、迁出,种群的出生率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
(4)捕捞经济性鱼类时,剩余量应在K/2左右,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无关(2)Ⅰ>Ⅱ>ⅢK值越大,说明环境越优越(3)小于(4)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恢复最快解析图中坐标系内含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其中“J”型曲线是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其当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值(λ)恒定不变,但种群的增长速率却在不断增大,所以种群数量呈几何级数增加,种群密度也随之增大。
“S”型曲线是种群在环境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数量变化规律,当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能维持的最大值即K值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若环境条件改变得比原来更优越时,则K值会增大,如图中曲线Ⅰ;当环境条件变得更差时,则K值变小,如图中曲线Ⅱ;当环境条件受到破坏而不能恢复时,种群数量不断下降,K值也会不断下降直至被灭绝,如图中曲线Ⅲ。
(1)对“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而言,其λ值不变,但种群密度在不断增大,所以二者没有直接关系。
(2)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图中曲线Ⅰ是环境条件变得更好所致,曲线Ⅱ是环境条件变得更差所致,曲线Ⅲ是环境受到破坏使种群无法适应而逐渐遭到淘汰所致,由此推断三条曲线所对应的环境条件的优越程度是依次减小,其判断的关键依据是K值的变化。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九考点三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课件
(2)杂食性鱼类以昆虫为食,二者存在捕食关系;昆 虫、杂食性鱼类同时以水草为食,又存在竞争关系。杂食 性鱼类、底栖动物、滤食性鱼类以生产者(水草、浮游植 物)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同时,它们又以初级消费者 (底栖动物、浮游生物)为食,所以又属于次级消费者。
(3)水草腐烂后,与其存在竞争关系的浮游生物数量首 先增加。
2.能量流动的去向、关系式及特点
(1)去向。 ①呼吸作用消耗,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流入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无该去向); ③流入分解者; ④暂时未被利用(定时分析考虑)。
(2)关系式。 ①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一个营养级的粪便量不 属于该营养级的同化量,而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中 “流入分解者”的一部分。 ②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量。 ③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量 +下一营养级同化量+暂时未被利用的能量=同化量-呼 吸量。 (3)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的种类,还需考虑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如氧气、温度
和水分等。
(3)植物根细胞对无机盐离子如NO
-
3
的吸收是通过主
动运输完成的。
答案:(1)有机物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
解成无机物 (2)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生物
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 (3)主动
热点1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1.关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生物部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 但都是自养型生物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 养级 C.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 和厌氧型两类 D.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都是直接联系的,消费者 可有可无
②通过色、声、磁、温度等传递——物理信息 ③通过化学物质(或气体)传递——化学信息 (2)速记信息传递功能。 ①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②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 ③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江苏专用)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 构建知识网络 补遗教材易漏学案
专题九生物与环境[直击考纲] 1.种群的特征(A)。
2.种群的数量变动(B)。
3.群落的结构特征(A)。
4.群落的演替(A)。
5.生态系统的结构(B)。
6.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C)。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A)。
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
9.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
10.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B)。
1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B)。
构建知识网络补遗教材易漏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分为逐个计数(适合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和估算法的方法。
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适合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和标志重捕法(适合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2.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宜选择双子叶草本植物,不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为调查对象。
因为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植物地上部分往往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
3.样方法中强调随机取样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4.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
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5.种群不具备个体所具有的性别、大小、年龄等特征,另外种群也出现了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因此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叠加,而是会出现新的属性。
6.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由此可看出,在数学模型构建过程中也常用假说—演绎法。
7.种群呈“J”型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
高二生物课堂学习方法
高二生物课堂学习方法高二生物课堂学习方法_通用的高二生物学习方法生物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分析、模拟和推断等方法来探究生命的奥秘。
生物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形成了许多交叉学科。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生物课堂学习方法,供大家参考学习。
高二生物课堂学习方法一、重视“双基”复习,形成学科内知识网络会考是以理解、掌握、运用有关学科知识的能力为考查重点。
因此,生物学科应把精力放在“双基”教学和能力培养上。
第一,注重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复习,充分使用好能体现生物学学科特点的“双基”题。
通过“双基”题的训练和测试,及时发现问题,查缺补漏,以扎实的“双基”教学使学生打好牢固的基础。
第二,加强对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得出结论显然不是最主要的,而学生思维过程才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采取课堂讨论等多种手段,有的放矢地挖掘学生各自的潜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
第三,注重生物学科的内在联系,构建学科内综合知识网络。
我们在教学中将生物学科内的知识依据其内在联系加以综合,使学生逐步建立一个点、线、面、体的生物知识网络联系。
二、学生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不少学生复习效果不好,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为了提高学习成绩,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将学法寓于教法之中,并着重从培养下列能力入手:(1)网络思维能力培养。
指导学生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归类形成知识链,进而形成知识网络系统。
知识系统化有利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2)综合能力培养。
在总复习前,我们根据教材知识结构,将复习内容划分为七个单元:生物的基本结构——细胞、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然后将各单元的知识结构进行概括、综合、归纳。
(3)分析能力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多设计一些探讨性实验,多提供具有时代特点和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有关的情景材料,如克隆技术、生物多样性、人类基因组计划等。
高考生物二轮、三轮复习课件 专题九第一讲
回归命题本源
1.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刚果红-纤维素复合物无法形成, 培养基中会出现以 纤维素分解菌 为中心的透明圈, 因此可根 据培养基是否产生 透明圈 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2.生长因子是微生物生长过程中自身 不能 合成,必须需要补 充的一部分小分子有机物,主要包括 维生素 基等。 3.消毒和灭菌 (1)消毒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 (不包括 、氨基酸和碱
链接提升
果酒和果醋制作的注意事项
(1)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选择新鲜的葡萄, 榨汁前先冲洗后去枝梗, 以防葡萄汁流失及污染。 (2)防止发酵液被污染 ①榨汁机要清洗干净并晾干。 ②发酵瓶要洗净并用 70%酒精消毒。 ③装入葡萄汁后要封闭充气口。 (3)果酒发酵条件的控制:①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约 1/3 空 间, 目的是先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快速繁殖, 耗尽 O2 后再进行 酒精发酵;防止发酵过程中产生的 CO2 造成发酵液的溢出。 ②严格控制温度:18~25℃利于酒精发酵;30~35℃利于醋酸发 酵。 ③充气:酒精发酵为无氧发酵,需封闭充气口;醋酸发酵为有氧 发酵,需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
温馨提示 注意题干给出的几个关键点“嗜盐菌”、“富集培 养”、“耐高温淀粉酶”、“溶化后分装前”,回顾纯化培养和 分离技术。
考点二
传统发酵技术 ( )
典例 2 下列关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引起醋酸菌死亡
A.制作果酒时瓶口需密闭,而制作果醋时中断通氧可能会 B. 温度对酵母菌酒精发酵的影响很大, 而对醋酸菌的发酵影 响不大 C.在变酸的果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可能是醋酸菌在液面 大量繁殖形成的 D.制作果酒和果醋时都应用 70%的酒精对发酵瓶消毒并注 意无菌操作
答案 C
温馨提示
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 考点2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学案
考点2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1.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正误判断(1)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无机物以促进水稻的生长(√)(3)所有的生产者都是植物,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所有的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提示硝化细菌是生产者,不是植物,蚯蚓、秃鹫是动物,属于分解者,只有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才是分解者。
(4)生态系统的结构指的就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提示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两部分,营养结构为食物链和食物网。
(5)三级消费者在食物链中属于第四营养级(√)(6)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提示缺少非生物环境.2.生态系统功能的正误判断(1)生态系统的生产量有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2)用字母表示总初级生产量与净初级生产量之间的关系:GP=NP +R(√)(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提示也可来自某些无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
(4)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提示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减少生态系统的能量消耗。
(5)由于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产者再固定,且食物链中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6)兔吃草后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是兔同化量的一部分(×)提示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3.生物圈与生态环境的正误判断(1)人口增长过快,不但消耗大量自然资源,还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2)为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应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努力推广生态农业(√)(3)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川融化(×)提示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臭氧层被破坏.(4)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5)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提示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微生物繁殖消耗大量的溶解氧,使水体中的溶解氧减少。
(精品)2019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专题九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学案
专题九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H 核心判断exinpanduan(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2)最简单的反射弧由3个神经细胞组成。
(×)(3)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肌肉收缩,该过程属于反射。
(×)(4)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
(√)(5)突触间隙不是一个空隙,内有组织液。
(√)(6)神经中枢存在突触,效应器处不存在突触。
(×)(7)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大量的钠离子内流。
(√)(8)线粒体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神经元内。
(×)(9)在突触小体内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10)神经递质以胞吐方式通过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
(√)(11)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
(×)(12)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13)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下一个神经元膜内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14)跳水运动员在很短时间内做出复杂的动作,只是通过神经调节来完成的。
(×)(15)反射的完成必须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16)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17)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18)延长光照可提高鸡产蛋率,鸡的产蛋率与体内的雌性激素水平密切相关。
(√)(19)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20)人在恐惧、紧张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使心率加快,肾上腺素在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考向一 神经调节Z 真题回放hentihuifang1.(2018·天津卷)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 .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 .不受激素影响C .不存在信息传递D .能直接消灭入侵病原体[解析] A 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江苏专用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选择题稳拿满分专项练命题点9生物与环
命题点9 生物与环境真题重温练(A卷)1.(2017·江苏,9)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
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 D解析在生态建设工程逐步实施过程中,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物种多样性增加,生物群落的组成更加复杂,生态系统的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化,A、B、C正确;优良的生态环境使当地的气候、水源等得到改善,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2.(2016·江苏,20)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答案 B解析加入菌剂增加土壤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促进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错误;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正确;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正确。
3.(2015·江苏,1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答案 A解析A项对,物种多样性有赖于生态系统多样性;B项错,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项错,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很可能引起生态危机,而破坏生物多样性;D 项错,混合树种的天然林可以吸引更多的捕食性鸟类和其他天敌物种,不易遭受病虫害毁灭。
高中生物二轮专题复习整合训练(9)生物变异、育种与进化
二轮专题复习整合训练·高中生物(九)生物变异、育种与进化全员必做题1.以下关于生物变异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抗生素的使用使病原体产生了适应性的变异B.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C.由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后一定会形成新的物种D.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生殖隔离,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2.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成了苯丙氨酸。
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
家蝇种群来源敏感性纯合子/%抗性杂合子/%抗性纯合子/%甲地区78202乙地区64324丙地区8415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C.比较三个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3.[2021·山西省长治市高三练考]某海岛有一种中地雀,原来没有竞争者。
在记录的时间段内,1977年和2004年发生了2次旱灾;2005年具有大鸟喙的大地雀入侵,它们以大型种子为食。
下图记录了中地雀鸟喙平均尺寸的变化。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1973~2006年该岛上中地雀鸟喙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B.1977年旱灾诱发了中地雀基因发生突变,导致鸟喙变宽C.2005年后,中地雀可能主要以大地雀不吃的小种子为食D.大地雀入侵后与中地雀竞争,可能改变其鸟喙进化方向枯草杆菌核糖体S12蛋白第55-58位的氨基酸序列链霉素与核糖体的结合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的存活率(%)野生型…-P-K-K-P-…能0突变型…-P-R-K-P-…不能10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S12蛋白结构改变使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B.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转录功能C.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缺失所致D.链霉素可以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5.[2021·江西省高三质检]有关生物育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都具有育种周期长的缺点B.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都能选育出具新性状的品种C.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都有人工诱导的过程D.诱变育种和单倍体育种都能加速育种工作进程6.[2021·湖南省邵阳市高三第一次联考]甲海岛上的某种鸟一部分迁徙到乙、丙两个海岛(三个岛屿相互隔绝),下图为刚迁入时和多年后决定羽毛颜色的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B黑色、b灰色、B1黄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样方法中强调随机取样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 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 情况。 4.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这是因 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 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5.种群不具备个体所具有的性别、大小、年龄等特征,另外种群也出现 了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因此由部分 组成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叠加,而是会出现新的属性。
9.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
10.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B)。
1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B)。
网络总览
易漏排查
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分为逐个计数(适合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 群)和估算法的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适合植物和 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和标志重捕法(适合活动能力强,活动 范围大的动物)。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 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2.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宜选择双子叶草本植物, 不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为调查对象。因为丛生或蔓生的单子 叶植物地上部分往往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
8.K值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 数量;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9.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和气候、食物、天敌、 传染病等环境条件的改变,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 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10.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中因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 时间上形成自身对照,因此无需设置对照组,但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 则必须重复实验,求平均值。
6.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建立数学模型一 般包括以下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 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 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由此可看出,在数学模型构建过程中也 常用假说—演绎法。 7.种群呈“J”型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 宜等。在其数学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 倍数,λ一定是大于1的一个值。
14.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不能说是一个系统,因为不同种动物是分开饲养 的,彼此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理, 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和植物也不是一个系统。 15.食物网具有的特征是有很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 16.在农田、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中,人们可以通过增加或延长食物链来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获得更多的产品。 17.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转化是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的。能量在生态系 统中流动、转化后,一部分储存在生态系统(生物体有机物)中,而另一部 分则被利用、散发至无机环境中,两者之和与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相等。
第一篇 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
构建知识网络 补遗教材易漏
[直击考纲]
1.种群的特征(A)。
2.种群的数量变动(B)。
3.群落的结构特征(A)。
4.群落的演替(A)。
5.生态系统的结构(B)。
6.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C)。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A)。
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
11.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 空间结构。垂直结构中种群的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 资源的能力。 12.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的原因 是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 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13.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 “取而代之”。
18.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主要有以下去向:一部分通过该营养级的自身 呼吸消耗了;一部分作为排出物、遗体或残枝败叶不能进入下一营养级, 而被分解者所利用;还有一部分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 和分解者利用,即“未利用”。所以,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 分之百地流到下一营养级。 19.数量金字塔有时候会出现倒置的塔形。例如,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 一株大树上,该数量金字塔的塔形就会发生倒置。 20.大力植树造林后,这些植物能大量吸收已有的二氧化碳,因而对温室 效应能起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更应该控制源头——温室气体的排放。
21.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无机环境的总和,通过物质循环构成 一个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但是在农田生态系统中需要不断地施加氮 肥,其原因是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使 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满足人类的需要为目的的。农田土壤中氮的含量 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地从农田生态系统输出, 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 2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