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问题详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后思考题-概论第三章课后感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后思考题-概论第三章课后感悟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物质生产活动及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类全部的社会生活。
(3)它的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3.2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分析深化改革的客观依据与重要意义(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2)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3.3结合我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如高铁、大飞机以及"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等,谈谈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1)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因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才使得社会有如此大的变革(2)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增长随着高铁、飞机以及卫星的迅速发展,使得经济迅速增长(3)科学技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不断向前,持续发展(4)科学技术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强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协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3.4请结合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性的认识(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是要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切实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关心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则站在唯心史观的立场上,体现了剥削阶级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需要.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广大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5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湖南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问题详解
湖南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问题详解第三章3.1.唯物辩证法认为(ABDE)。
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普遍的B.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C.事物的一切联系都是通过中介实现的D.事物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E.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3.2.否认客观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CDE)。
A.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B.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时空联系是人的感性直观形式赋予外部世界的D.因果联系是人的先验的知性形式赋予外部世界的E.人借助于逻辑思维才把事物联系起来3.3.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主要有(ACDE)。
A.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B.真实联系和虚假联系C.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D.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E.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3.4.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ABCD)。
A.客观存在的B.复杂多样的C.可以改变的D.可以创造的E.可以随意选择的3.5.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是(ADE)。
A.系统论不能取代唯物辩证法B.唯物辩证法可以取代系统论C.系统论高于唯物辩证法D.系统论证实和丰富了唯物辩证法E.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3.6.下列观点正确的有(ABCE)。
A.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C.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D.发展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位移E.新陈代谢就是发展3.7.新事物之所以能够战胜旧事物是因为(ABE)。
A.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旧事物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B.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C.新事物出现时力量大于旧事物D.新事物产生时比旧事物更完善E.社会领域中的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3.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在于主张(ABCE)。
A.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存在的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变的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其内部矛盾,还是外力推动的D.事物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E.事物是过程的集合体,还是僵死不变的堆积3.9.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是因为(ABCDE)。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三章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B. 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11.社会革命根源于(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一节解析
• 材料4: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 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 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 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 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 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 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 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5月22日
• 请回答:
• ①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 系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4分)
• ②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 物辩证法矛盾的转化原理(3分)
• ③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 观目的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3分)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历史观 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 历史观 唯物史观
(二)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 关系问题。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 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 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心 史观
决定
社会存在社Βιβλιοθήκη 意识决定唯物 史观
真题练习
• 03年单项选择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 后,开始出现了( D)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自考 总结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本章导读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社会形态的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及革命和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学习指导本章重难点:(一)重点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3 .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4 .社会发展的动力体系(包括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和人民群众和个人等在历史上的作用)(二)难点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2.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与表现(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必然性与历史主体的选择性、前进性与曲折性等)。
3 .“第一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的关系。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关系问题本章提示:从历年考题的分布情况来看,本章考点主要集中在第一节中,考生应深入理解每一道历年考题,从而去吃透每一个知识点。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①[单选]社会存在的定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②社会存在各要素的作用(领会)A、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B、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状况、数量、素质、结构等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C、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问题详解【1-3章】
【导语】芬芳袭⼈花枝俏,喜⽓盈门捷报到。
⼼花怒放看通知,梦想实现今⽇事。
喜笑颜开忆往昔,勤学苦读最美丽。
继续扬鞭再向前,前途⽆量正灿烂。
愿你前途⽆量,考⼊理想院校。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问题详解》供您查阅。
【第⼀章】1.1.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ACD)。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性B.思维能否产⽣理论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E.思维能否反作⽤于存在 1.2.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主义观点的有(ACDE)。
A.存在就是被感知B.理在事先C.物是感觉的集合D.⼼外⽆事 E.吾⼼即宇宙 1.3.以下各项属于客观唯⼼主义观点的有(BCDE)。
A.“⼼外⽆物”B.“天下物皆可理照”C.“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D.“理在事先” E.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1.4.哲学和具体科学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观点主要有(BCD)。
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B.哲学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C.哲学⾼于所有具体科学D.具体科学可以蔑视哲学 E.具体科学需要有哲学的指导 1.5.主张思维能认识现实世界的有(BC)。
A.所有唯⼼主义B.有些唯⼼主义C.所有唯物主义D.有些唯物主义 E.休谟和康德哲学 1.6.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ABDE)。
A.⽤机械⼒学的尺度衡量物质的⼀切运动B.具有形⽽上学性C.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D.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E.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主义的 1.7.旧历史观的主要缺陷是(CDE)。
A.否认阶级⽃争的存在B.不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C.看不到⼈民群众的作⽤D.没有找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根源 E.没有摸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1.8.现代西⽅哲学从思想倾向上可分为两⼤思潮,它们分别是(CD)。
A.本体论B.认识论C.⼈本主义D.科学主义E.理性主义1.9.下列哲学属于⾮理性主义的有(BD)。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及答案第三章)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及答案第三章)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 ?生产方式B ?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 ?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发展藉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A .生产力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上层建筑是指()A ?社会的经济制度B .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8.社会形态是()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A .生产力的发展B .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11.社会革命根源于()A ?人口太多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考研政治辅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疑难点答疑
考研政治辅导:《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疑难点答
疑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讲的是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这一章的重难点较多,如普遍联系原理;发展的过程性;现象和本质;必然和偶然;量变和质变的关系;辩证的否定观的内容及意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及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意义;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等。
考研中,本章每都有选择题或分析题出现,或选择题、分析题兼有之,题量较大,分值也较高,是历考研的重点之一。
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相关内容,更加重中之重。
万学海文就这章的疑难点题目为例,作出解析,以供同学们参考。
例一:多选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 . 在任何条件下,否定方面都更加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B. 辩证否定的根本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C. 辩证地否定作为发展的环节,体现着新旧事物阶段之间的差异、排斥和非连续性。
D.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否定之否定阶段是肯定阶段的重复。
答案:B、C。
解析:A项错误,事物内部都包含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究竟哪一个方面更加有利于事物的发展,应该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对一个。
20XX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3)-自学考试.doc
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免费做题、免费学直播课点击查看2018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章节复习汇总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单选)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论述)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不是互相孤立、互相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
首先,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
其次,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
(简答)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基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单选)历史上最初产生的两个阶级是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简答)马克思曾说,他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有如下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级相联系。
(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
(单选)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些经济集团,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不能用政治标准和思想标准划分阶级。
(单选)物质利益的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根源。
(简答)(单选)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首先,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四、判断说明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唯心史观长期占有统治地位是因为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斗争不力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没有完整意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的历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历史观方面有些进步的思想家有唯物史观的思想萌芽,但没有形成系统的唯物史观的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之所以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2.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劳动发展的历史正确因为劳动不仅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而且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劳动不仅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人类通过劳动实践与物质自然界相联系,劳动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3.一切社会意识形式都是社会意识形态错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形式从其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另一类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只有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才是社会意识形态,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则是社会意识形式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最明显的特征是非意识形态部分是阶级性的,如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等。
4.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社会生产力越发达,社会意识就越先进错误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说明了社会意识产生和变化的根源。
但唯物史观同时告诉我们,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一旦产生,就属于上层建筑,它并不直接反映生产力的变化,要通过经济基础这个中介才能同生产力发生联系,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条件的关系更为密切。
因此,生产力发展迅速的国家,社会意识不一定先进,而生产力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不一定就是落后的。
5.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正确生产力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量。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3.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4.杰出人物的产生是A.纯粹是必然的B.纯粹是偶然的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5.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A.客观的物质世界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6.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7.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科学技术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8.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社会意识形态B.政治法律思想C.国家政权D.政体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 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1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12.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3. “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A、宿命论观点B、机械论观点C、历史循环论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参考答案:1-5 DCBCD 6-10 CACAA 11-13 ABD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存在包括A.社会生产的各种物质条件B. 社会生产的物质生产活动C.经济关系D. 全部社会关系2.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3.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D.历史是人思想发展史4.“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B.这两种观点是相互补充的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5.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A. 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B. 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C. 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D. 社会中的每个人是“合力”的一部分6. “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安排它的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 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 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C. 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D. 否认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C.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参考答案:1.ABC2.ABCD3.AB4.ACD5.CD6.AB7.ABD三、简答题1.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4.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两个概念?5.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有哪些?6.什么是经济基础,如何理解经济基础这一概念的内涵?简答题1、2、3、4、6参见教科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④)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④)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3)“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①)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①)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④)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 D生产关系(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②)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体现的关系是(②)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8)“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②)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④)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0)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④)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④)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唯物史观观点(12)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③)A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B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D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13)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④)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物与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1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④)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1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③)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6)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③)A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C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D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1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③)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①)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交换和消费关系(19)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②)A文学艺术B国家政权C政党结构D哲学思想(20)经济基础是指(②)A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D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21)国家是代表(④)A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B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C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D统治阶级利益的(22)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③)A人口多少B领土的大小C国体D政体(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①)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2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②)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25)社会意识根源于(①)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2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②)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27)生产方式是(④)A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28)社会形态是(④)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⑤)A已不存在B越来越激烈C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D只存在于人民内部E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30)国家的实质是(④)A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 B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C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D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3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③)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马原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21新版1 .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物质生产方式,即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通常简称为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分析深化改革的客观依据与重要意义.(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方面①客观依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关系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其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正如马克思所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2页。
]可见,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其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只有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够存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本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便由新变旧,走向自己的反面。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点串讲:第三章(6)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点串讲:第三章(6)(二)、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及其意义(或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或事物的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运动)论述题1、事物的发展是经过两次辨证的否定,由必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示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运动;2、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总标的目的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3、割裂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否认前进性是循环论,它导致“右倾”悲不雅主义,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否认曲折性是直线论,它导致“左倾”冒险主义。
意义:1、前途是光明的,社会主义代替本钱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总趋势,并且社会主义已经取得了巨大胜利,因此我们要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2、道路是曲折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挫折,但这并不改变社会主义发展的总趋势,人民君众在挫折中经受熬炼,必将取得更大的胜利;3、我们既要满怀信心坚持革命乐不雅主义,又要头脑清醒,对困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曲折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不竭夺取新的胜利。
第四节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一、现象和本质(论述、简答或选择)(见教材P102)(一)、现象和本质的含义(选择)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现象的含义: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是正面的,直接表示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背面歪曲颠倒的表示本质的现象。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各要素的内在联系。
本质的含义:本质同必然性,规律性是同等程度的范畴。
(二)、现象和本质的辨证关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有区别也有联系其对立是:1、现象是外露于事物表面,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事物内部,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2、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事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3、现象是多变易折的,本质是相对不变的;4、现象比本质生动丰富,本质比现象单纯深刻。
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第三章习题答案
第三章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1. C2. B3. D4. A5. D6. D7. D8. A9. D 10. A二、多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1. ABC2. BCE3. ABCD4. ABCDE5. ABCDE6. ABCD7. BCE8. BCE9. ABDE 10. ABCD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共10小题,每题一分,共10分)1. ×2. √3. ×4. √5. ×6. √7. ×8. √9. ×10.四、材料分析题(分析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2分)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
因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方向,它在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志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因而必将引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连串的变化。
3、封建时代的后期,资产阶级作为新兴阶级,代表着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方向。
资产阶级运用指南针、火药与印刷术击败落后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代表封建主,是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的历史必然。
4、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的发明,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在历史上曾长时间地领先于世界各民族,近代只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与外国侵略,才落后了。
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已经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所以我们以较快的速度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
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革经济基础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精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三章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第3章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分,共分)。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C )ch3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2.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B )ch3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3.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C )ch3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4.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C )ch3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5.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 C )ch3A.生产对象;B.生产工具;C.生产者;D.生产资料6.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这句话是说( C )ch3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B.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相适应7.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D )ch3A.客观的物质世界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 D )ch3A.对立统一规律B.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C.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分,共分)1.构成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因素的有(ABCD )ch3A.阶级斗争B.人民群众C.社会革命和改革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2.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 CD )ch3A.生产方式直接决定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生活方式的总和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三、辨析题(请辨别下列各小题给出的观点的正确或错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问题详解来源:第三章3.1.唯物辩证法认为(ABDE)。
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普遍的B.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C.事物的一切联系都是通过中介实现的D.事物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E.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3.2.否认客观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CDE)。
A.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B.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时空联系是人的感性直观形式赋予外部世界的D.因果联系是人的先验的知性形式赋予外部世界的E.人借助于逻辑思维才把事物联系起来3.3.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主要有(ACDE)。
A.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B.真实联系和虚假联系C.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D.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E.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3.4.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ABCD)。
A.客观存在的B.复杂多样的C.可以改变的D.可以创造的E.可以随意选择的3.5.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是(ADE)。
A.系统论不能取代唯物辩证法B.唯物辩证法可以取代系统论C.系统论高于唯物辩证法D.系统论证实和丰富了唯物辩证法E.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3.6.下列观点正确的有(ABCE)。
A.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C.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D.发展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位移E.新陈代谢就是发展3.7.新事物之所以能够战胜旧事物是因为(ABE)。
A.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旧事物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B.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C.新事物出现时力量大于旧事物D.新事物产生时比旧事物更完善E.社会领域中的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3.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在于主张(ABCE)。
A.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存在的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变的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其内部矛盾,还是外力推动的D.事物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E.事物是过程的集合体,还是僵死不变的堆积3.9.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是因为(ABCDE)。
A.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C.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D.它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E.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湖南省大学自考网整理)3.10.可以把发展理解为(ACDE)。
A.事物自己的前进运动B.事物数量的增减C.事物运动过程的飞跃D.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E.旧事物的消灭和新事物的产生3.11.辩证矛盾是指(AB)。
A.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B.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C.思维中的前后不一致D.主观上发生的错误E.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性质3.1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包括矛盾双方(ABCD)。
A.相互联系B.相互依存C.相互贯通D.相互渗透E.相互排斥3.13.下列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形式的是(ABCDE)。
A.人民内部不同意见的争论B.敌对阶级的阶级斗争C.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D.生物体内同化与异化的区别E.物理现象中的吸引与排斥的对立3.1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有区别的,这是因为(ABCD)。
A.它们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B.它们在事物矛盾运动中所处地位不同C.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斗争性是五条件的D.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E.同一性推动量变,斗争性实现质变3.15.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表明(CD)。
A.斗争本身就是发展B.矛盾斗争越激烈,越能推动事物的发展C.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D.只有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E.矛盾双方得到调和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3.16.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D)。
A.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B.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C.实现事物的质变D.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E.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3.17.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DE)。
A.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性B.使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C.规定矛盾双方转化的方向D.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量变E.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3.18.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ABDE)。
A.内因是内部矛盾,外因是外部矛盾B.在事物发展中,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C.在一般情况下,对事物的发展来说,内因是不可缺少的,外因起决定作用D.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E.内因和外因既对立又统一3.19.矛盾的普遍性表明(ABCDE)。
A.矛盾无处不在B.矛盾无对不有C.任何事物都有矛盾D.认识事物就是要分析矛盾E.解决问题就是要解决矛盾(湖南省大学自考网整理)3.20.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十分重要,因为(ABCE)。
A.它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B.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根本方法D.用一种方法可以解决不同的矛盾E.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3.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CDE)。
A.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C.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D.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E.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CDE)。
A.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C.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D.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E.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22.“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CE)。
A.个性与共性的联系B.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联系C.个别与一般的联系D.次要矛盾与主要矛盾的联系E.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3.2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BCDE)。
A.矛盾同一性的重要表现B.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C.指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不同D.指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力量不平衡E.指在复杂事物中,诸多矛盾的发展不平衡3.24.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主要哲学根据是(BD)。
A.质与量统一的原理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C.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的原理D.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E.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3.25.质和事物的关系是(ABD)。
A.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C.质是事物的外在表现D.质和事物是不能分离的E.质就是事物的属性3.26.事物的质和量都是(BC)。
A.同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的B.多方面的C.客观的D.事物的内在规定性E.事物的外在表现3.27.事物的度是指(AB)。
A.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B.质和量的对立统一C.质变和量变的对立统一D.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E.一定质的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的最高界限3.28.在量变过程中,事物处于(AB)。
A.相对静止状态B.连续性的变化C.显著变动状态D.突破了事物度的变化E.渐进过程的中断3.29.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表现为(ABCD)。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D.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E.任何量变都引起质变(湖南省大学自考网整理)3.30.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就会导致(ABDE)。
A.庸俗进化论B.激变论C.经验论D.冒险主义E.改良主义3.31.下列现象中属于事物的构成成分的排列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引起的质变是(AD)。
A.化学中的同分异构体B.生产力不断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C.积小流成江海D.同样数量和素质的劳动力由于劳动组合不同产生不同质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果E.水温降低到一定程度使水从液态变为固态3.32.下列现象中属于不通过对抗的形式来实现的质变是(BCE)。
A.自然界中的地震B.由旧物种发展为新物种C.由猿转变为人D.阶级社会中的军事冲突E.科技革命3.33.量变与质变的相互渗透表现为(AD)。
A.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B.质变后引起新的量变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D.质变过程中有量的特征E.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复杂多样3.34.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ABC)。
A.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的统一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C.否定中包含着肯定D.否定是发展的中断E.在任何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3.35.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认为(BC)。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B.否定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C.否定是对事物的消灭D.否定是扬弃E.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3.36.下列命题中符合辩证否定观的有(ABD)。
A.推陈出新B.古为今用C.全盘西化D.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E.批判和抵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文化37.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E)。
A.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B.直线前进的过程C.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过程D.循环往复的过程E.波浪式前进的过程3.38.否定之否定规律具体表现形式的特殊性表明(ABCE)。
A.不同性质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否定形式B.不同事物的发展过程有不同的曲折性C.不能把否定之否定规律当作单纯的证明工具D.不能把否定之否定规律看作是普遍规律E.不能把否定之否定规律当作公式到处乱套3.39.下列哪些现象属于因果联系(ADE)。
A.物体受热,体积膨胀B.春夏秋冬四季更替C.白昼与黑夜先后相继D.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E.生态平衡的破坏危害人类身体健康(湖南省大学自考网整理)3.40.因果联系的具体表现是复杂多样的,其中主要的类型是(ABCDE)。
A.同因异果B.同果异因C.多因多果D.一果多因E.复合因果3.41.下列观点中否定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的有(CDE)。
A.任何现象都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B.任何因果联系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因果联系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心理习惯D.原因和结果是人用来整理感觉经验的一种先天知性形式E.因果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中产生的3.42.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区别在于(ACDE)。
A.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不确定的趋势B.必然性的存在是有原因的,偶然性的存在是没有原因的C.必然性是由根本矛盾引起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引起的D.必然性居于支配地位,偶然性居于服从地位E.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3.43.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表现在(ABE)。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B.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目己的存在和发展开辟道路C.必然性是偶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D.必然性背后隐藏着偶然性并受其制约E.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44.“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旋涡中,没有任何一个尘土分子的分布是偶然的”,这种观点是(ABE)。
A.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B.把因果联系与必然联系相混淆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D.把一切现象看成是纯粹偶然的E.把一切现象都看成必然的,否认偶然性的存在3.45.全面理解可能性范畴,必须区分(AB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