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青海省中考语文复习(教材知识梳理)专题一七上第二节重点文言文解析第2篇虽有嘉肴
青海省2018届中考语文精讲专题1说明文阅读2说明文文体知识梳理复习课件20171123160
说 明 方 法 及 其 作 用
列数字 说 明 方 法 打比方 及 其 作 用 作比较
画图表
运用具体的数字资料介绍事物特点的说明方法。作用: 用具体的数据,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的特征(道 理),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如:《中国石拱桥》第5 段中“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 略窄,宽9米”。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些数字,都 是经过科学的测量得来的,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的规模。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说明对象的某一特点形象生动地表 达出来。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的特征(道 理),使说明的内容更形象易懂。如:《中国石拱桥》第一 段第一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石拱桥的形状。 把两个以上彼此有一定联系或者有相似点的事物进行比 较,从而介绍某一事物的性质、变化、发展的说明方法。作 用: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征(道理), 使说明更加具体深刻。 用画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象就是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诠释的事理。事物说明文因为其 说明对象具有事物性特点,故而事物间的区别非常明显,容易把 握,如:《苏州园林》的标题正是它的说明对象。而事理说明文 说明对 着重于说明事理,分析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象 因其说明内容相对抽象,故而说明对象比较难以把握;如:《大 及其特 自然的语言》文章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什 征 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 重要性;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 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由此可知本文的说 明对象是“物候现象”。
说 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来 明 安排说明顺序。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顺 ①由现象到本质。如:《大自然的语言》全文思路是描述物候 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序: 使 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是典型的逻辑顺序。 说 ②由主要到次要。如:《苏州园林》一文第三至六段紧扣第二 段的四个“讲究”,介绍了苏州园林设计和建造方面的主要特 明 点,而第七至第九段则说明不大被人注意的角落及细节的特点。 内 逻辑 按照先主后次的逻辑顺序,文章不仅文脉清晰,而且重点突出。 容 顺序 条 ③由抽象到具体的顺序。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作者先总述 石拱桥的特点,继而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中国石 理 拱桥的建筑特征和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 化 的 ④由原因到结果。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开头就从说明花 色产生的原因入手,再进一步说明花色发生变化的原因。 必 要 ⑤由浅入深的顺序。 条 ⑥由表及里的顺序。 件。 ⑦由此及彼的顺序。
青海省西宁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
2018年西宁市城区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语文试卷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嶙.峋(lín)枯涸.(gù)静谧.(mì)忍俊不禁.(jīn)B.菜畦.(qí)炽.痛(chì)剽.悍(biāo)戛.然而止(jiá)C.寒噤.(jìn)绮.丽(qǐ)稽.首(qǐ)即物起兴.(xīnɡ)D.骈.进(pián)汲.取(jí)阔绰.(chuò)锲.而不舍(qi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
A枯涸(hé)。
B 剽悍(piāo)。
C即物起兴(xì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自作主张混为一谈花团锦簇美不盛收B.迥乎不同杂乱无章毛骨悚然相得益彰C.重峦叠嶂张慌失措正襟危坐黯然失色D.温声细语心无旁鹜引颈受戮睡眼惺忪【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
A 美不胜收。
C张皇失措。
D心无旁骛。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海洋深处还有许多尚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其巨大的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B.班会课上,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商量着春游的去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C.执法部门的严厉打击有效地遏制了食品市场上不法分子锐不可当....的造假势头,极大地净化了西宁市的食品市场。
D.我们在引用他人著作中的语句时,首先要理解所引用语句的原意,切不可不顾上下文的联系断章取义....为我所用。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锐不可当,锐:锐气。
当:抵挡。
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是个褒义词。
点睛:运用成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注意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不能望文生义;2、注意把握成语的结构特征,不能肢解其含义;3、注意成语语义的大小、适用范围,不要界限不清;4、注意把握成语的感情色彩,不要褒贬失当;5、注意把握成语的一词多义现象,不要“一概而论”。
2018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与解析)
2018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与解析)青海省2018年初中升学毕业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能力展示(共20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
辐射、一泄千里、枭雄、广袤、无垠B。
骷髅、忍俊不禁、阴霾、亵渎、俯首称臣C。
葱茏、断章取义、藩篱、面面相觑、掩耳盗铃D。
托辞、乐此不疲、稽首再拜、嶙峋、陡峭2.下面语段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电影《让子弹飞》看过已有一段时间了,电影中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巨大的长方形院落由一座座中西合璧的楼房组成,鳞次栉比的建筑在的背后又验证掩其颓败的迹象,这场景与传奇的故事结合完美,相得益彰……那眼花缭乱的特定镜头,更是将场景的线条和色调表现得极其清晰真切。
A。
历历在目 B。
鳞次栉比 C。
相得益彰 D。
眼花缭乱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闻名世界的丹麦作家___。
B。
通过开展“我和青春有个约会”综合实践活动,使同学们的语文能力有了提高。
C。
作为一种新媒介,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D。
要实现___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中学生的团员们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4.请补出下列各句的空缺部分。
(任选10个填空;若全填,则按前10个空计分,10分)一天,___在路上捡到了一只流浪猫。
她的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让人感到十分温暖。
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的意见不尽相同。
我们班上的同学都很聪明,大家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这个地区的气候十分宜人,适合旅游度假。
爷爷年轻时是一名军人,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
他的表演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那个小男孩十分机灵,经常能想到一些别人想不到的办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要轻易放弃。
他的演讲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大家都被他的思想所感染。
以上文章中已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1) 春天像小姑娘,轻盈婉转,欢笑着,踏着轻盈的步伐前行。
2018青海省中考语文复习教材知识梳理专题一七上第二节重点文言文解析第1篇论语十二章
第二节重点文言文解析第1篇《论语》十二章(青海近7年未考)原文呈现段层精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第一句讲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为人态度。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讲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 矩。
”(《为政》) 孔子自述七十年的人生经历中知识、修养、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本章回环曲折,一唱三叹,读来情真意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讲孔子极力提倡的“安贫乐道”的思想,与前边对颜回的赞美是一致的。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讲学习态度,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借鉴别人的长处,还要警醒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缺点。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对时光流逝的慨叹,有劝人珍惜时光的意思。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讲人要有志气、品格,无论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2018届中考语文精讲专题二文言文阅读复习课件
16 17
2 3
青海近5年中考考情统计 年份 2015 考查知识点 一词多义 《桃花源 词语解释 记》 句子翻译 《爱莲说》 内容概括 词语解释 句子翻译 《陈涉世 内容概括 家》 描写的作用 人物评价 词语解释 一词多义 《送东阳 句子翻译 马生序》 人物分析 内容概括 考查篇目 题型 选择 填空 简答 简答 填空 简答 填空 简答 简答 填空 选择 简答 简答 简答 题号 14 15 16 17 13 14 15 16 17 14 15 16 17 18 分值 2 4 4 3 2 4 2 2 3 4 2 2 2 3
青海近5年中考考情统计
年份
考查篇目
考查知识点
词语解释 一词多义 句子翻译 成语解释 语言赏析 一词多义 句子翻译
题型
填空 选择 简答 简答 简答 填空来自简答题号13 14 15 16 17 14 15
分值
4 2 2 2 2 4 4
2017
《醉翁亭 记》
2016
《曹刿论 战》
内容概括 人物分析
简答 简答
2014
2013
2018年青海中考命题预测 从统计情况来看,青海语文中考文言文必考点有四个:实词解释、 虚词理解、句子翻译、内容理解。其中2016、2014年考查了人物分析和 评价,所选文言文来自课内课标指定的篇目。 预测2018青海中考对文言文的考查仍会沿着这个思路出题。因此考生对 课标指定的篇目要重点掌握,对于这些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重点 句子、人物、思想内容等应进行梳理,牢固掌握,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 效果。
青海省2018届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第1篇论语十二章复习课件
讲人要有志气、品格,无论任何 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 变自己的心志,应该坚定信念,
矢志不渝。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 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从学习方法上讲“仁”:博学而 志向坚定,好问而多想当前的事
情,仁德也就在其中了。
【文学常识】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 (现在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圣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反对 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孔子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主张“有教 无类”“因材施教”,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论语》 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 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词语 说 有
时
古今异义
习 善 可以
文言词汇分类积累
例句
意思
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 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用在整数 和零数之间
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
古义:时常;按一定的时间; 今义:时间
古义:复习,温习;今义: 学习
择其善者而从之 古义:优点;今义:善良
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 示许可
传不习乎?”(《学而》)
讲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修 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 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yú)矩。”(《为政》)
孔子自述七十年的人生经历中知 识、修养、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
过程。
原文呈现
段层精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矣。”(《为政》)
读来情真意切。
青海省青海师大附属第二中学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内容梳理》教案2 新人教版
《文言文内容梳理》教案2第六单元26.小石潭记 27.岳阳楼记28.醉翁亭记 29.满井游记30.诗五首教材精梳理1.重点字音篁.竹( ) 清冽.( ) 坻.( ) 为屿.( ) 为嵁.( ) 佁.然( ) 翕.忽( ) 幽邃.( ) 滕.( ) 谪.守( )浩浩汤.汤( ) 淫.雨霏.霏( ) 樯.倾( ) 楫.催( ) 岸芷汀..兰( )嗟.夫( ) 滁.州( ) 林壑.尤美( ) 琅琊..( ) 水声潺.潺( )暝.( ) 伛偻..( ) 山肴.( ) 野蔌.( ) 弈.者胜( )觥.筹交错( ) 阴翳.( ) 飞沙走砾.( ) 脱笼之鹄.( ) 面( ) 浅鬣.( ) 茗.( ) 蹇.( ) 汗出浃.背( ) 曝.沙之鸟( )呷.浪之鳞( ) 堕.事( ) 恶.能无纪( ) 金樽.( ) 箸.( )挂罥.( ) 坳.( ) 突兀.( ) 狐裘.( ) 锦衾.( ) 瀚.海( ) 掣.( )提示huáng liè chí yǔ kān yǐ xī suì téng zhé shāng yín fēi qiáng j í zhǐ tīng jiē chú hè láng yá chán míng yǔ lǚ yáo sùyì gōng yì lìhú huì liè míng jiǎn jiāpù xiā huī wū zūn zhù juàn ào wù qiú qīn hàn chè2.重点词义(1)水尤.清冽(2)卷.石底以出(3)潭中鱼可百许.头(4)斗.折蛇.行(5)以其境过清.(6)不可久居.(7)隶.而从者(8)俶尔..远逝(9)皆若空游无所依.(10)四面竹树环合..(11)增其旧制.(12)予观夫巴陵胜状..(13)横.无际涯(14)南极.潇湘(15)连月不开.(16)浊浪排.空(17)薄.暮冥冥(18)春和景.明(19)波澜不惊.(20)把.酒临风(2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2)或.异二者之为.(23)环.滁皆山也(24)翼然临.于泉上(25)太守自谓.(26)醉翁之意.不在酒(27)云归而岩穴暝.(28)佳木秀.而繁阴(29)山肴野蔌.(30)非丝.非竹(31)树林阴翳.(32)太守谓.谁(33)冻风时作.(34)偕.数友出东直(35)波色乍.明(36)柔梢披.风(37)泉而茗.者(38)呷浪之鳞.(39)不能以游堕.事(40)恶能..无纪(41)结.庐在人境(42)问君何能尔.(43)直挂云帆济.沧海(44)高者挂罥长.林梢(45)秋天漠漠向.昏黑(46)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47)将军角弓不得控.提示(1)尤:格外。
【知识】2018青海省中考语文复习教材知识梳理专题六九下第二节重点文言文解析第2篇鱼我所欲也
【关键字】知识第2篇鱼我所欲也(青海近7年未考)《孟子》原文呈现段层精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③第一段:提出论点,以设喻引出本文主旨:舍生取义,然后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①层: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第②层:从正反两面具体阐述分析为什么要“舍生取义”。
第③层: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以列举对比行人、乞丐和见利忘义之人,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论点。
【全文中心】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着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
【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也是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散文家。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现实意义】“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
2018青海省中考语文温习教材知识梳理专题三八上第二节重点文言文解析第2篇陋室铭
第2篇陋室铭(青海近7年未考)刘禹锡原文呈现段层精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写室中景之清幽宁静)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引古贤名言以证“陋室不陋”。
)第一层: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
第二层:以“苔痕”二句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以“谈笑”四句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再由此引出“无丝竹”二句,表现陋室主人的超凡脱俗。
第三层: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
【全文中心】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层层铺垫,主要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文学常识】刘禹锡,字梦得,曾任太子宾客,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著有《刘梦得文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此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现实意义】在生活、工作与学习中,个人应做到不慕虚荣、不慕名利。
文言辞汇分类积存特殊用法词语例句意思古今异义丝竹无丝竹之乱耳古义:琴瑟箫笛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丝绸和竹子形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身体;今义:形状一词多义往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词类活用上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到上面绿苔痕上阶绿形容词用作动词,变绿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灵水不在高,有龙则灵名词用作动词,灵异乱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劳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名词用作动词,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虚词则有仙则名那么,就之无案牍之劳形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1.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__唐朝__诗人、文学家和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篇 虽有嘉肴(青海近7年未考)
是故学然后知不
学提供了新
1.《礼记》,__儒家__经典之一,由西汉__戴圣__对__秦汉__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记录,编纂而成,共十二卷,内容涉及西周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是研究古代社会情况、儒家思想和典章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
..嘉:__好,美__
肴:__用鱼、肉做的菜__
(2)虽有至道
..至:__达到极点__
道:__道理__
(3)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是故:__所以__
(4)然后能自反.也反:__反省自己__
(5)然后能自强.也强:__勉励__
(6)教学相长.也长:__增长,促进__
(7)《兑命.》曰命:__《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__
(8)学.学半学:__教__
3.重点句子翻译。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__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__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__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之后才能自我勉励。
__
(3)故曰:教学相长也。
__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__
(4)《兑命》曰:“学学半。
”
__《兑命》上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__
(5)其此之谓乎?
__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__
4.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这个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__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类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__ 5.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你具体说说“教学相长”的原因。
__类比论证。
因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省自己;教学以后就会知道理解不了,知道理解不了,然后就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__ 6.文章以“弗食”“嘉肴”开篇,有什么作用?
__以“嘉肴”喻“至道”,以“弗食”“嘉肴”来类比“弗学”“至道”不知其善的道理,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这种说理的方法叫作“类比推理(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引出论述的问题,并进而论证论点,使文章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__
7.说说这篇短文给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
__这篇短文主要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互相促进的。
__
(2016安顺中考)阅读《虽有嘉肴》,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不知其旨.也旨:__甘美__
(2)学.学半学:__读“xiào”,教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1)不知其.善也其:__代词,指对象__
(2)其.此之谓乎其:__表示推测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一句。
__知道了不足,然后能自我反省。
__
4.本文说理上有什么特点?
__比喻说理,生动形象;言简意赅,富有哲理__。
5.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
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
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