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例年轻女性子宫前壁混合回声包块一例
超声诊断巨大子宫肌瘤1例报告
超声诊断巨大子宫肌瘤1例报告发表时间:2015-03-25T17:06:17.2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1期供稿作者:秦永婷[导读] 该包块的迅速增长可能与激素水平等有关,结合生育史、临床表现以及超声诊断不难鉴别。
秦永婷(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中医院B超室 810800)【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1-0319-0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1岁,2年前出现腹部包块,伴腹痛,症状加重2天而就诊。
查体:右上腹可触及大小约15cm x19cm的肿块,质中,边界不清,压痛阳性,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诊断性穿刺抽出淡黄色透明液体,肝脾肋下未触及肿大。
图示:腹腔内的巨大子宫肌瘤超声检查:右侧腹部可探及大小约14.7cm x18.9cm的实性包块,轮廓尚清,内部呈团块状高回声,该包块与子宫前壁关系密切,二者间可探及少许相互融通的彩色血流,腹腔实质性脏器受该包块挤压而显示欠清晰。
子宫形态大小正常,实质回声均匀。
盆腹腔扫查可探及最大深度约6.0cm的液性暗区。
超声提示;盆腹腔实性包块(多考虑子宫肌瘤)2.盆腹腔积液。
术中探查:腹腔内见大小约15cmx20cm的实性包块,质中,该包块借长蒂与子宫前壁紧密相连,子宫及双侧附件正常,另于腹腔内吸出约850ml的淡黄色液体。
术后诊断:子宫浆膜下肌瘤、腹腔积液。
讨论:子宫肌瘤为女性生殖器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发病率较高,多见于30—50岁妇女,其典型的超声表现已为大家所熟悉,对于较大的子宫肌瘤已失去该肿块应有的特征,并且体积较大,超出了盆腔扫查的范围,增加了与腹腔实性包块声像图上鉴别的难度。
如本例巨大子宫肌瘤具备一些特殊的声像图特征:1.肿块的范围较大,邻紧脏器不同程度受压;2.内部回声呈团块状较高回声;3.全腹压痛明显;4.腹腔积液。
此病例唯一能诊断子宫肌瘤的是与子宫前壁的密切关系,浆膜下带蒂的肌瘤易致扭转而引起急腹症,而该患者入院时腹痛阳性及腹腔积液的体征,在很大程度上不排除肌瘤一过性扭转的可能;且该患者于半年前顺产一女婴,所以,该包块的迅速增长可能与激素水平等有关,结合生育史、临床表现以及超声诊断不难鉴别。
子宫肌瘤b超报告单
子宫肌瘤b超报告单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B超检查结果,诊断为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多见于育龄妇女,尤其是30-50岁之间的女性。
子宫肌瘤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包括浆膜下型、浆膜内型和浆膜外型等。
B超检查是一种无创、简便、可重复的检查方法,对于子宫肌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B超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子宫大小正常,轮廓光整,内膜厚度正常。
在子宫壁内、外可见多个大小不一的低回声灶,边界清晰,内部呈均质或不均质回声,部分灶内可见强回声。
这些B超表现符合子宫肌瘤的特征,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以明确诊断为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多数情况下生长缓慢,症状不明显。
但在一些情况下,子宫肌瘤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症状,如月经过多、痛经、盆腔压迫感等。
对于已婚未育的女性,子宫肌瘤也可能影响生育。
因此,一旦发现子宫肌瘤,应及时进行治疗和随访。
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对于无症状或轻度症状的患者,可以选择药物治疗,如口服避孕药或口服黄体酮类药物,来缓解症状和控制病情。
对于症状明显或伴有不孕不育的患者,手术治疗是更为有效的方法,包括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肌瘤栓塞术等。
介入治疗是一种介于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之间的方法,通过介入手术的方式,可以有效缩小肿瘤体积和改善症状。
在进行治疗的同时,患者还应该积极配合医生进行随访和复查。
随访的目的是观察病情的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及时发现并处理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
复查则可以通过B超等检查手段,观察子宫肌瘤的大小、数量和位置等变化,为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
总之,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B超检查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
对于子宫肌瘤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年龄、生育需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治疗过程中进行随访和复查,以保证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大体标本部份
左心耳附壁血栓67………………………………………………… (12)
脾贫血性梗死91…………………………………………………… (12)
肾梗死后瘢痕101………………………………………………… (12)
肺出血性梗死109、112…………………………………………
(13)
小肠出血性梗死211……………………………………………… (13)
Hale Waihona Puke (24) (25) (25) (25) (26) (26) (27) (27) (27) (28) (28) (29) (29) (30) (30) (31) (31) (31) (32) (32) (33) (33) (34) (34) (35) (35) (35) (36)
原发性肝癌2702、2707…………………………………………… 何杰金氏病淋巴结1581、1582…………………………………… 何杰金氏病之脾1585……………………………………………… 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2181………………………………………… 白血病之骨髓1551、1552………………………………………… 白血病之肝1571…………………………………………………… 白血病之脾1566…………………………………………………… 白血病之肾1566……………………………………………………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1433………………………………………… 弥漫硬化性肾小球肾炎1423……………………………………… 肾盂癌2933………………………………………………………… 膀胱癌2927、2929………………………………………………… 肾癌1480…………………………………………………………… 乳腺硬癌2684……………………………………………………… 乳腺软癌2700……………………………………………………… 子宫颈癌2461……………………………………………………… 子宫颈癌(内生浸润型)2474…………………………………… 水泡状胎块2982、2980…………………………………………… 恶性水泡状胎块2835……………………………………………… 子宫绒毛膜癌2841………………………………………………… 绒毛膜癌肺转移2801……………………………………………… 绒毛膜癌肾转移2941……………………………………………… 非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1815……………………………………… 非毒性弥漫性胶样甲状腺肿1806………………………………… 毒性甲状腺肿1821………………………………………………… 流行性乙型脑炎1602……………………………………………… 化脓性脑膜炎296………………………………………………… 佝偻病的肋骨及长骨1907、1904…………………………………
2023宫腔积脓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宫腔积脓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宫腔积脓(pyometra) 又称子宫积脓,系指宫腔内炎性分泌物引流不畅,积聚于子宫腔内形成的感染性疾病,是盆腔炎性疾病的特殊表现形式。
宫腔积脓的平均发病率约为0.1%~0.3%[1-3],绝经后女性的发病率则高达13.6%[4]。
目前关于宫腔积脓的文献多为病例系列研究,系统综述及文献荟萃分析较少,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有限。
鉴于宫腔积脓往往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早期诊断困难,从而导致误诊、漏诊率高[5], 患者常因严重并发症而就诊,故迫切需要规范宫腔积脓诊断与治疗。
中华预防医学会生殖健康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放射介入专业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在分析现有证据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报道和临床研究结果,经过多次讨论,共同制定了本共识,以期为妇产科医生提供临床实践参考。
本共识证据推荐级别及其代表意义见表1。
表1 本共识证据推荐级别及其代表意义推荐级别代表意义1类基于高级别临床研究证据,专家意见高度一致2A类基于低级别临床研究证据,专家意见高度一致;或基于高级别证据,专家意见基本一致2B类基于低级别临床研究证据,专家意见基本一致3类不论基于何种级别临床证据,专家意见明显分歧1病因及高危因素1.1手术操作史多次人工流产手术、长期放置宫内节育器或子宫托等宫腔或阴道内操作史,尤其是手术操作不规范,容易造成病原体上行感染,增加子宫内膜感染的风险。
既往子宫颈治疗史如冷冻、激光、微波、子宫颈锥切等,导致子宫颈瘢痕挛缩、子宫颈狭窄,宫腔内炎性积液不能顺利流出,可继发形成宫腔积脓。
部分患者宫内节育器管理意识不强,尤其是绝经后未及时取出,极易引起宫腔或者子宫颈炎症,导致宫腔积脓[6]。
1.2雌激素水平低围绝经或绝经后女性,其卵巢功能下降,雌激素分泌减少,阴道壁及子宫内膜萎缩变薄,自净能力降低,抵抗病原体能力下降,病原体容易上行感染宫腔。
子宫颈及子宫颈管萎缩变硬,子宫颈阴道部逐渐扁平化,甚至子宫颈外口呈针尖状,宫腔积液不易排出,进而继发感染形成宫腔积脓。
超声诊断剖宫产后子宫瘢痕部位妊娠23周子宫破裂1例
超声诊断剖宫产后子宫瘢痕部位妊娠23周子宫破裂1例病历资料孕妇,女,23岁,4年前曾行剖宫产术,本次停经3个月余无阴道流血,行常规超声检查。
超声显示:子宫前壁下段明显向浆膜层突起,于子宫下段峡部可见妊娠囊声像,囊内可见一初具人形的胎儿回声,头臀长约35mm,胎心率148次/分,胎盘附着于子宫前壁下段相当于切口处,厚约20mm,羊水分布于宫底,暗区最大前后径约21mm。
胎盘附着部位与膀胱壁之间的子宫肌壁显示不清;宫颈形态正常,内外口紧闭,宫颈管内未见妊娠囊与积液;宫腔底部积液,与羊膜腔相通。
超声提示:结合病史考虑瘢痕妊娠,单活胎,子宫瘢痕部位胎盘植入。
该孕妇拒绝终止妊娠而继续妊娠,于孕23周下腹痛、阴道出血而入院,再次行床边彩超检查,胎儿已排出,阴道活动性大出血约1500ml,超声所见:子宫增大,前壁下段局部向浆膜层膨出,并见一混合回声包块,大小约79mm×68mm,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晰,回声不均匀,与宫腔相通。
超声提示:结合病史考虑瘢痕部位妊娠流产后超声改变。
阴道出血不止,遂开腹行子宫下段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子宫次全切除术,术中可见胎盘绒毛穿透子宫前壁下段肌层,至子宫浆膜层与肌层间逆行向子宫下段生长,瘢痕处肌层断裂,浆膜层连续性尚好。
术后病理诊断:子宫瘢痕部位妊娠;瘢痕部位胎盘植入。
讨论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瘢痕子宫妊娠也随之增多。
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处妊娠是妊娠囊种植于剖腹产后子宫瘢痕处,是一种少见而危险的异位妊娠。
瘢痕妊娠可能与子宫切口缝合错位、感染或局部血肿形成致切口愈合不佳,胚胎穿透剖宫产瘢痕处的微小裂隙而着床引起。
胎盘种植的深浅取决于绒毛组织的侵蚀力与蜕膜组织反应间的平衡力。
剖宫产损伤子宫内膜,引起内膜间质蜕膜缺乏或存在缺陷,受精卵着床后常发生底蜕膜缺损,滋养细胞可直接侵入子宫肌层并不断生长,绒毛与子宫肌层粘连、植入甚至穿透子宫壁。
本病在终止妊娠时可导致不能控制的大出血而需切除子宫,因此在超声检查时需慎重,对有剖宫产史的早孕患者,超声检查时应提高警惕,减少痕妊娠误诊、漏诊,以便临床尽早作出正确处理,避免引起子宫破裂和难以控制的阴道大出血,严重危及患者生命。
第25例 年轻女性子宫前壁混合回声包块一例——手术及病理诊断结果
少 。K m等 报 道 子宫 内膜 间 质 肉瘤 声 像 图 表 现 为 结节 i
日
.
1 1
?d池芬, 陈木n0. MW 丽, 存,,等 ee2 1 w0 4
吐 r、 {I瞄 庸 H 4聿 l
圈 鲁
坼
守 田 匠
5 6 5- ̄. '4 . 6
删 。 日: 藉 期 ……, 2 )
3 ̄1. t
化进性血脑 与展缺性
U U U/U I - -D
4
,
义缃 弭 : 仞 利
・
4 ・ 4
生
第 7卷 第 1 期 Ci e laon EetncE io )N vr 2 1.v l .N .1 1 hnJM dUtsud( l r i dtn .0e 00 0 7 o1 r co i r
复性 好 的无 创 检 查 方 法 。随 着 人 类 寿命 的延 长 , 老 常因其早 期无 明显 和特 征 性 的症 状 而 被 忽 略 , 因此
清, 周边无典型 的环状 血流 , 因此超声 检查提 示子宫 前壁 的
实 性 包 块 , 不 能 除 外 肉 瘤 的 可 能 , 议 手 术 治 疗 。 而 通 过 并 建
质细胞 的恶性肿瘤 , 临床较为少见 , 见于 中年妇女 , 多 恶性程
度低 , 要 表 现 为 阴道 不 规 则 出血 及 腹 部 包 块 , 易 误 诊 为 主 极
,
冀堡 萎
r
o e, 9 6 1 ( ) 2 0- 7 k 18 佳 7 2 7 2 : 4.
超声诊断巨大子宫肌瘤囊性变1例
内 壁 欠 规 整 ,周 边 以实 质 回声 为 主 .且 厚 薄 不 一 .最 厚 处 达 3 0m ‘ 图 1 .c 彩 0见 1 0页 ) 同 时 子 宫 内 膜 及 双 6
成 囊 性变 ,形成一个 大 囊腔 .内有 分 隔 ,酷 似卵巢 多 房 囊 肿 。本例 腹部 B型 超声探查 虽 未误 诊 ,但不足 之
腹 部及盆 腔 内单 发Leabharlann 型包 虫 囊肿 超 声误诊 1例
王 超 王 启 荣 弼 明 文 张 宝 正
患 者 .女 .2 4岁 .汉 旗 .未婚 因阵发性下 腹疼
痛 7天 于 2 0 年 5月 1 00 6日来 诊 查 体 :下 腹 部膨 隆 .
侧 卵巢 显示不 清 。此 无 同声 与膀胱 紧密 相连 .未见 明
显 相 通 膀 胱 容 量 大 小 8 4r × 5 3m ×7 7m 子 宫 .e a .c .c 不 能 充 分 显 示 .显 示 部 分 大 小 约 6 4m ( . c L)× 3 8m c
腹膜 刺激征 ( . 一) 右下腹 尤著 右下 腹部 扪及 l .c 0m 2 ×1 . c 0 0m×l . c 大小 圆形 肿 物 .质韧 .活动度 差 2 Om
参 考 文 献
l 周 永 昌 .郭 万 学 主 编
帆 社 .1 i ‘
超 亩 学
第三 版
此 京 :科学 技 史献 吕
1 ~ l5 2 1
1 , n 收稿 , 13 刊出 8
子 宫 肌 瘤 变 性 包 括 : 璃 样 变 、囊 性 变 、红 色 变 玻
作 者 单 位 】 3o 占林 肯 .延 迎 第 二 凡 民 医 瓮 3n1
蜕膜化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超声表现1例
[17]Liu Y ,Yang J ,Tao L ,et al.Risk factors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andsight-threatening diabetic retinopathy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13473patients with type 2diabetes mellitus in mainland China [J ].BMJ Open ,2017,7(9):e016280.[18]Padilla A ,Descorbeth M ,Almeyda AL ,et al.Hyperglycemia magnifiesSchwann cell dysfunction and cell death triggered by PA-inducedlipotoxicity [J ].Brain Res ,2011,1370(1):64-79.[19]Callaghan BC ,Cheng HT ,Stables CL ,et al.Diabetic neuropathy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current treatments [J ].Lancet Neurol ,2012,11(6):521-534.[20]何珊,胡爱莲.糖尿病视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J ].国际眼科纵览,2021,45(6):488-494.[21]Ding R ,Liu Z ,Tan J ,et al.Advanced oxidation protein productsmediate human keratinocytes apoptosis by inducing cell autophagy through the mTOR-Beclin-1pathway [J ].Cell Biochem Funct ,2022,40(8):880-887.[22]Wang L ,Yu T ,Dong F ,et al.Tongqiao Mingmu formula alleviatesretinal ganglion cell autophagy through PI3K/AKT/mTOR pathway[J ].Anat Rec (Hoboken ),2022Sep 13,doi :10.1002/ar.25060.(收稿日期:2022-10-26)·病例报道·患者女,34岁,因“停经24周,发现盆腔包块3个月余”入院。
超声提示
超声提示:宫内异常回声,请结合临床左附件区囊实性结节,考虑畸胎瘤可能,其他未排超声图像所见:子宫前位,大小约:58 X42x46mm,形态正常,轮廓清楚,宫壁回声均匀,宫腔内可见范围约9x7mm不均匀回声;左侧附件区见一混合性回声团,大小约25x19mm,边界清,内见大小约16x13mm类圆形高回声团,余为液性暗区;右侧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
超声提示:左附件囊性包块超声图像所见:子宫前位,大小约:47x40x43mm,形态正常,轮廓清楚,宫壁回声均匀,内膜厚约11mm,宫腔内未见明显异常声像;左附件区见大小约50x39mm囊性包块,形态规则,边界清,内见细密弱回声光点群,后壁回声增强;右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
超声提示:右附件囊性占位超声图像所见:前位子宫,大小约57x46x55mm,形态正常,轮廓清楚,宫壁回声均匀,内膜厚约mm,宫腔内未见明显异常声像;右侧附件区见大小约39x31mm的囊性暗区,形态规则,边界清,后壁回声增强,左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
超声提示:右侧附件区囊实性结节,请结合临床考虑。
超声图像所见:子宫前位,大小xxmm,形态正常,轮廓清楚,宫壁回声均匀,内膜厚约xmm,宫腔内未见明显异常声像,右侧附件区见一囊实性结节,大小约xmm,边界清,囊壁稍厚,囊内见不规则液性暗区,其周边似见卵巢组织;左附件区未探及明显包块。
超声提示:宫内小暗区(囊腔位置偏低),早早孕?建议复查。
超声图像所见:前位子宫,增大,宫腔中下段见一孕囊声像,大小约:xmm,形态正常,囊壁光整,囊内未见明显卵黄囊及胚芽回声。
双附件未见明显异常。
超声提示:双附件区囊性占位。
超声图像所见:产后子宫,形态饱满,大小约66x57x58mm宫壁回声欠均匀,内膜厚约7mm,宫腔内未见明显异常声像,左右侧附件区各见一个囊性暗区,大小分别约37x24mm.36x29mm,形态规则,边界清,后壁回声增强。
超声提示:子宫、腹壁粘连(剖宫产后声像)超声图像所见:前位子宫,大小约xmm,宫底紧贴腹壁,宫颈较长,形态正常,轮廓清晰,宫壁回声清晰,内膜厚约xmm,宫腔内未见明显异常声像,双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CDFI:未见明显异常血流信号。
妇产科疾病的常见病例讨论
制定和完善妇产科疾病的诊疗流程和规范,确保 患者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降低医 疗风险。
加强学科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妇产科 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推动妇产科医学的 不断发展。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认知度
开展健康科普宣传
通过开展健康科普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妇产科疾病的预防、保 健和治疗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预防并 处理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预后评估与康复指导
预后评估
康复指导
根据手术病理分期及化疗反应,评估患者 预后情况。
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康复锻炼,加强营养支 持,保持良好心态。
随访计划
健康宣教
制定详细的随访计划,定期监测患者病情 及康复情况。
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卵巢肿瘤相关知识的宣教 ,提高防病意识。
宫颈肥大、质硬、触之易 出血。
影像学检查
盆腔MRI显示宫颈占位性 病变,累及宫旁组织。
手术治疗及放化疗方案选择
手术治疗
行广泛全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 清扫术,术中送冰冻病理检查。
放化疗方案
根据术后病理结果,选择同步放化 疗或单纯放疗。化疗药物可选用顺 铂、紫杉醇等。
辅助治疗
针对患者症状,给予止血、止痛、 营养支持等辅助治疗。
06 总结与展望
妇产科疾病诊疗现状与挑战
01 02
诊疗技术不断提升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妇产科疾病的诊疗技术也在不断提升,如微创手 术、无创产前筛查等技术的应用,为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了有力 支持。
疾病谱变化带来挑战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妇产科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 如高龄产妇增多、不孕不育问题突出等,给临床诊疗带来了新的挑战。
超声诊断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的价值
产 切 口早 期 妊 娠 1 例 , 龄 2 ~4 2 年 5 2岁 , 经 超 声 、 尿 均 血
H G 手术病理 及 介入 后 随访 4种方 法 中的 两种 或 三 种 证 C 、 实。 12 临床 表现 . 所 有 患者 均 有停 经 史 , 经 时 间 3 停 8~8 0 天 ,O例 以停 经后 阴道不 规则 出血就 诊 , 因药流人 流 后 l 2例 阴道不规则出血就诊 , 所有病例尿妊 娠试验均为 阳性 。
癫痫 的宣传 教育 工作 , 使人 们多一 些理解 和支 持 , 患者从 让 多年的“ 阴影” 中走 出来 , 加一些 力所能及 的社会 工作 、 参 家 务劳动 、 健身运动和 娱乐活 动 , 自我 实现 中体会 到 自身的 在
【 关键词 】 超声检查; 子宫下段切口 瘢痕; 妊娠早期
di1 .9 9 ji n 17 0 6 .0 10 .9 o:0 3 6/.s .6 2— 39 2 1 .4 0 5 s
中图分类号 : R 4 . 45 1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7 0 6 (0 1 o 0 0 62— 39 2 1 )4— 5 9—0 2
颈管 内有完整 的胎囊 , 有时可见胎 . la u dO s t y eo 20 , : 7 u ngm n[ ] Ut s n bt ncl 0 4 2 2 eim ro eG , 3 4
—
2 3 5 .
合 。④宫腔空 。因此 , 对有剖宫产史 者一旦停经并 出现无痛 性 阴道少量 出血 , 尿妊娠 试验 阳性 , 处理 前应 常规行超 声检
20 2 ( )3 9—3 1 07,3 6 :3 4.
[ ] C e g J C u hH SogY . oor h i o so at i 3 h n ,h e Y,on K Sng pi d s f u r e P a c a i en g
第24例 子宫肌壁间混合回声包块一例
1 Fi W ,SmknJ 5 ltE n u i H,ZjoA ak B,e a.D pe oorp yo h一 t 1 u l sngah f e x
t n:pe n o tt u pa teau to . I i o r-a d p s— a s l v lain n:T rl J 。 d . Cu- r n hal H e s r
e tp a t n r d oo r n r c ie i a il g ,1 te . h l d l h a:De k r 9 3 1 1 c y d P ia ep i s c e ,1 9 . 6 一
do eo i edn rm oi aioy 19 ,9 ( ) 535 9 rm fmpn igt o bs .R do g ,9 6 1 8 2 :5 -5 . h s l
1 郑荣琴 , 7 吕素琴, 杨扬 , 彩色多普勒及超声造影检测肝移植 等.
术后肝动脉并 发症 的应 用.中 国超 声 医学杂 志 ,06,2( : 20 2 5)
e a u t n o p t t r tn ssat rL v rT a s l t t n:P — v l ai fHe a i Are S e o i e i e r n p a a i o c y f n o o t n i l n C a g n h i ia g r h e t Ro e i h l a n i g t e Cl c lAlo t m. L v rT a s l 2 1 n i ie r n p , 0 0 i r s . n pe s 2 S on c 0 k l i k ML,Do d GD. D p lr s n g a h n l e r n p a t— d o pe o o rp y i i rt slna v a 2 6
子宫脂肪瘤1例报道
子宫脂肪瘤1例报道作者:毛春艳毛翠玉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第32期1 临床资料患者,女,41岁,因“月经量增多1年,腹痛1月”入院。
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道畅,宫颈轻度糜烂,子宫前位,如孕80 d大,子宫前壁凸起一包块约7×6 cm大小,双附件区未见异常。
妇科超声示:子宫前位,宫体大小77×68×85 mm,形态可,肌层回声不均,子宫前壁可见67×68×47 mm的中强回声,边界清,内回声不均,局部压迫内膜。
内膜受压后移厚12 mm,双附件区未见异常回声。
提示:子宫肌瘤变性?术前诊断:子宫肌瘤变性。
术中见:子宫如孕80 d大,子宫前壁突出一肿物约8×6 cm大小,质软,双附件正常。
考虑子宫肌瘤变性,遂行子宫肌瘤切除术。
切除肿物包膜完整,内为黄色质软油腻物。
术中切除肿物送快速冰冻,冰冻结果为:肿物为脂肪组织,无法制片。
术后常规病理:肿瘤组织有完整纤维性包膜,内为弥漫成熟脂肪细胞,肿瘤间质为少量结缔组织以及血管。
病理诊断为子宫脂肪瘤。
2 讨论脂肪瘤由成熟脂肪细胞组成,多位于皮下脂肪层,较少发生于身体的脏器。
正常子宫无脂肪组织,单纯性的子宫脂肪瘤较为罕见。
目前子宫脂肪瘤的组织来源存在争议,主要有三种学说:①化生学说:子宫平滑肌细胞化生为脂肪细胞[1];②来源于未分化的中胚叶组织[2]③来源于子宫血管旁脂肪组织[3]。
另外子宫脂肪瘤既往文献报道多见于绝经妇女,推测子宫脂肪瘤的发生可能与女性激素有关[1,2]。
由于子宫脂肪瘤的临床表现与子宫肌瘤类似,术前易误诊为子宫肌瘤[3]。
出现腹痛或生长迅速的子宫脂肪瘤需同子宫肌瘤变性、子宫肉瘤等相鉴别。
术前可通过盆腔B超或MRI 相鉴别。
子宫脂肪瘤在B超下显示强回声团,团块由低密度影包围。
子宫脂肪瘤在MRI的T1加权相和T2加权相均为强信号。
且由于MRI可多维成像,在子宫脂肪瘤的影像学诊断方面优于B超[4]。
妇科超声检查诊断技术规范
妇科一、子宫先天性发育异常子宫先天性发育异常是生殖器官发育异常中最常见的,临床意义亦必较大。
1.病理与临床女性生殖器官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若收到某些内在或外在因素影响,两侧副中肾管在演化过程的不同阶段停止发育,形成各种子宫发育异常。
副中肾管发育不全所致异常包括先天性无子宫、始基子宫、子宫发育不良或幼稚子宫、单角子宫、残角子宫等。
副中肾管融合后中隔吸收受阻所致异常为纵隔子宫。
女性生殖器发育异常多于青春期后发现,患者常因原发性闭经、周期性腹痛、自然流产等就医。
2.声像图表现(1)先天性无子宫:于充盈的膀胱后作纵向、横向扫查,均不能显示子宫的声像图。
常合并先天性无阴道,不能探及阴道回声;双侧卵巢可显示正常。
(2)始基子宫:于充盈的膀胱后方探及条索状呈低回声的肌性结构,长径<2cm,难辨宫体宫颈结构,无宫腔线和内膜回声。
常不能探及阴道回声,双侧卵巢可显示征象。
(3)子宫发育不良:又称幼稚子宫,表现为青春期后妇女子宫的各径线均小于正常,宫体前后径<2cm,宫颈相对较长,宫体与宫颈的长径之比W1可显示宫腔线和内膜回声,内膜较薄。
(4)单角子宫:单角子宫的超声表现常不明显,有时可见子宫向一侧稍弯曲,宫底横切面显示子宫横径偏小,仅见一侧宫角。
(5)残角子宫:①无内膜型残角子宫的声像图表现:盆腔内可见一发育正常子宫,其一侧可见低回声包块,回声与子宫肌层相似,但与宫颈不相连,需与浆膜下子宫肌瘤鉴别。
②有内膜相通型残角子宫,表现为子宫一侧见与子宫相连的低回声包块,中央可见内膜回声;③有内膜不相通型残角子宫,月经初潮后即形成残角子宫腔积血,表现为子宫一侧见中心为无回声的囊实性包块。
(6)双角子宫:子宫外形异常,见两个分开的宫角,即子宫上段完全分开,子宫下段仍部分融合;子宫横切面观察,可见子宫底部增宽,中央凹陷呈Y形;子宫内膜回声也呈Y 形。
(7)双子宫:在动态纵向及斜向扫查时可见两个完全分开的独立子宫回声,均有完整的内膜、肌层和浆膜层。
子宫瘢痕憩室形成子宫阔韧带瘘一例并文献复习
子宫瘢痕憩室形成子宫阔韧带瘘一例并文献复习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又称为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缺损,是指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子宫瘢痕处肌层变薄,切口处内膜、肌层及浆膜层呈疝囊样向外突出,形成憩室样改变,导致部分患者出现一系列相关的临床症状[1]。
CSD是剖宫产术的一个远期并发症,随着检查技术及人们对这个疾病的认识的提高。
我院出现一例非常罕见的子宫瘢痕憩室并形成了子宫阔韧带瘘,第一次超声诊断考虑为盆腔包块,行腹腔镜手术,术后复发,再次检查发现为子宫阔韧带瘘,经过宫腹腔镜检查并行开腹瘢痕憩室切除及子宫修补,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导如下。
1病例摘要患者女,36岁,孕4剖2,住院号:837953,于2019年1月4日因“月经异常4个月,发现盆腔包块2+月”入院。
患者既往月经规律,5-7/30天,量中,无痛经。
患者于入院前4个月开始出现月经异常,表现为月经干净后5-6天开始出现少许阴道流血,色暗红,持续5-7天,未在意。
入院前2+月就诊我院厦禾分部,B超提示“子宫峡部右侧壁可见一低回声团块,大小约4.2cm×3.3cm,界清,内回声欠均匀,周边及内部见血流信号,内膜不厚”,查血肿瘤标志物:CA125、CA199、AFP、CEA、CA724正常,因异常子宫出血予“达英-35”口服治疗,于入院前半个月我院查B超提示:“右附件区可见一大小约5.6cm×3.8cm 混合回声团,边界清,其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入院前2天患者出现下腹痛,呈间断性,无其他不适,再次就诊我院厦禾分部,B超提示:“右附件区可见一大小约5.7cm×3.4cm混合回声团,边界清,其内可见一高回声团,大小约2.6cm×2.1cm,未见血流信号”。
因右附件区混合性包块较前增大,为进一步手术而收入院。
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腹部无明显异常,专科检查:外阴:已婚未产型;阴道:通畅,见少量白色分泌物,无异味;宫体:前位,正常大小,质中,无压痛;附件:右附件区可触及一大小约5cm×4cm×3cm囊性包块,边界清,活动欠佳,无明显压痛,左附件区未触及明显异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临床病例荟萃 .
第2 5例 年 轻 女 性子 宫前 壁 混合 回声包 块 一例
张冰松 虞 炎
供 不 丰 富 ( 1~3 。双 侧 卵 巢 结 构 、 声 未 见 异 常 。 盆 腔 图 ) 回 未见明显积液。超声 提示 : 宫 前壁 实性包 块合并 出血 , 子 建
参
考
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献
1 侯卫华 , 段云友 , 刘禧 , 等.经 颅彩色 多普勒超 声诊 断脑动 脉狭 窄与闭塞的应用 价值 .中国 临床医 学影像 杂 志,0 7,8 9) 20 1 ( :
6 6- 3 . 3 6 8
2 Dr se DW ,Ju g n o t r e s R,W e e b rS,e 1 t .Be e i o c o o ta te — a n f fe h c n r s— n t
h n e rn c a i lc lrc d d d p e l a o n n t e a s sme t a c d ta s rn a o o — o e u lx u t s u d i h s e s n r
o it ea i o a r a w y .Srk , 0 0 3 4 : 2 -2 . f nr rna c l t a p t a s t e 2 0 , 1( ) 9 09 3 a l le l h o
结 果 投 至 编 辑 部 , 刊 将 在 下期 刊 登 手 术 及 病 理 诊 断 结 果 。 本
参与讨论的读者将获得本刊赠送的 当期杂志一册。
( 收稿 口期 :0 0 72 ) 2 1 - .9 0
作者单位 :0 0 13 .;解放军第 二0几医院超声科 ( 冰松 ) 109 t , O 张 妯 科( 炎) 虞
( 文编 辑 : 京媛 ) 本 安
张 冰 松 , 炎. 2 虞 第 5例 年 轻 女 性 子 宫 前 壁 混 合 回 声 包 块 一 例 [/ D] 中华 医学 超 声 杂 志 : 子 版 2 1 7( 0) 1 6 JC . 电 0 0, 1 : 7 5.
,
[/ D] J C .中华 医 学超 声 杂志 : 电子 版 ,0 0, ( ) 40 4 2 1 7 3 :7 47 .
5 Klts h C,B z ao ,L mme s G,e 1 Co ta te h n e oz c a o ztaA a ra ta. nr s — n a c d tr e d me so a r n c a ilc l rc d d s n g a h fi ta r n a h e ・ i n i n lta s r n a oo - o e o o r p y o nr c a il
议 手 术 治疗 。
( 义 同 1~ 本 3见光 盘 )
患 者 女 ,1岁 , 婚 , 双 侧 腰 部 疼 痛 5 d伴 低 热 入 院 。 2 末 凶 查 体 : 温 3 . ℃ , 阴末 见 异 常 , 宫 前 位 , 孕 1 体 74 外 子 如 1周 大
小 , 面 不 平 , 腔 可触 及 巨 大 包 块 , 压 痛 。超 声 检 查 : 表 盆 有 子 宫 前 位 , 宫 体 大 小 约 8 4C . n ×8 7c1子 宫 前 壁 子 . I X8 3cl . I。 n 1 可见 一 混 合 回声 包 块 , 小 约 74 Cl . m x7 0c 形 人 . I ×7 3c . m. l 态 不 规 则 , 子宫 肌 壁 界 限不 清 , 块 内 声 不 均 匀 , 见 片 与 包 可
流速 度增 快 , 狭窄远 段流速 减低 , 塞动 脉 未见 血 流 闭
( 文 图 12见光 盘 ) 本 ,
信号 , 符合 动脉 狭窄 闭 塞 的一般 规 律 。与 D A 检测 S 结果 对 照 , 步 探 讨 不 同狭 窄 程 度 大 脑 中动 脉 的 初
C —C S流 速及彩 色 多 普 勒 表 现 , 于 轻 、 、 度 ET C 对 中 重 狭窄 流速 的界值较 T D诊 断 狭 窄 的流 速 值 高 , C 主要 由于注射 造 影 剂 后 频 谱 及 流 速 有 所 增 强 以及 C — E TC C S角度调 节与 血管走 行更 一致 所 致 。本研 究 , 作 者前期 的经验 将 超声 造 影 剂稀 释 到 8 m , l每次 1~2 m 团注 , 多次 注射 , 于 显示 双侧 血 管 , 最 大 程 l 分 用 能 度 利用 造 影 剂 , 强 效 果 佳 。 因 C —C S简 便 易 增 ET C 行, 价格低 廉 , 者 易 接 受 , 诊 断 颅 内动 脉狭 窄 有 患 对 较 高的特 异性 , 可作 为 D A、 A的筛 选 手段 。 C . S MR E TC C S显示 大脑 中动 脉全程 受多种 因素 影 响 , 扫查 方 法 、 向及 正确识别 各段 血管 尤为 重要 , 浓 度造 影 方 低 剂 团注后可 出现 瞬 问彩 色 “ 花 ” 像 , 开 伪 因此 注 射 早 期 适 当降低彩 色 增 益 十分 必 要 ; 静 脉 连 续 滴 注 可 而 能 更有利 于减 少伪像 的发 牛 。动态 多切 面 扫查 结 合
编者按
欢 迎读 者 对 以 上 病 例 进 行 分 析 讨 论 并 将 诊 断
状 低 无 回 声 区 , 色 多 普 勒 血 流 成 像 ( D I 示 肿 物 内部 血 彩 C F)
D I 1 . 8 7 c a j i n 1 7 -4 8 2 1 . 0 0 8 O : 0 3 7 / m ..s . 6 2 4 . 0 0 1 . 0 s 6
连续频谱 测 量 , 于发 现高 速血 流 , 免漏诊 。 便 避 C —C S对大 脑 中动脉狭 窄 闭塞性 病变 有 较高 ET C
能较 准确定 位狭 窄部 位 , 因本 组 病 例数 注射造 影剂后 的血 流增 强 作 用 , 断 仍 采 用 彩 色 多 的诊断价 值 , 诊 对 有待 今 后 普 勒及频 谱多 普勒显 像标 准 , 射造 影 剂 后 , 组病 较少 , 于狭 窄程度 的判 定 尚属初 步探 讨 , 注 本 例 颅 内动脉狭 窄段 血流束 变细 , 五彩 镶嵌 , 部 血 扩 大样本 量进 一步 行统计 学精 准定 量分 析研 究 。 呈 局
s n ss m JN uoa il 2 0 , 3 1 ) 2 82 2 t oe .A e rrdo, 0 2 2 ( 2 : 0 - 1 . e
( 收稿 日期 :000 -1 2 1 -70 )
( 文 编辑 : 京 媛 ) 本 安
张惠琴 , 文 , 立淑, . 何 王 等 经颅 超 声造 影 在 大脑 中动 脉 狭 窄定 位 及 定量 诊 断 中 的初 步应 用 [/ D . JC ] 中华 医学 超 声 杂 志 : 电
3 何 文, 王立 淑, 张惠琴 , 经颅超声造影在颅 内动脉狭窄闭塞性 等.
疾 病 的应 用 [/ D] J C .中 华 医 学 超 声 杂 志 : 子 版 ,0 0, 3 : 电 2 1 7( )
41 - 2 . 9 4 5
4 贺 焱, 文, 惠琴 , 何 张 等.超声 造影 在 颅 内血管 疾病 中的应 用
21 00年 l O月 第 7券 第 1 O期 C i JMe laon Eet n d i )O tbr o0 0 , . hn dUt sud( l r i E i n ,c e 1,VJ r co c t o o 2
位诊 断尤为 重要 。 C .C S对 颅 内动 脉 狭 窄性 病 变 的诊 断 : 用 ET C 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