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蜡烛预习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课预习方法四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课预习方法四篇7:八年级物理预习作业一、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动手做一做,将你看到的现象填写在空白处〙1、请在下列空格中填写出它们的状态.雨______,露_____,雾______,霜_____,雪______,冰雹_______.2、把冰块放入茶杯中,先后经过的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
把水放在炒锅中加热,先后经过的状态是。
由此可知物质的状态有固态,如:、、;液态,如:、、;气态:如、、。
物态的变化与_______有关。
3、液体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_____________。
4、人体正常的温度_______,开水的温度________。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_______。
5、一般而言,普通人洗澡时的适宜水温是( )a.20℃b. 40℃c. 60℃d.80℃〖反馈〗1、在常温下,下列各物质状态与水相同的是( )a.液化煤气b.食盐c.氧气 d 二氧化碳2、自然界中出现的“雾”,是属于水状态中的( )a.固态b.液态c.气态 d 气、液混合态3.厨房里的各种物质有固态液态气态。
4、用体温计测量你的体温,将过程及测得的结果写在下面:二、汽化和液化〘动手做一做,将你看到的现象填写在空白处〙1、叫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和_______。
2、在手背上涂些酒精,过一会儿酒精消失了,酒精由______态变成_____态,这种状态变化叫蒸发,用酒精棉球擦皮肤时,会感到,你猜想原因是 ___。
3、在家中自己烧一壶水,观察烧开水的全过程,看气泡大小和听声音高低有什么变化?4.洗澡后给太阳能供水时,那个水管上有很多水滴。
能用书上的知识解释一下吗?试试看。
5、你知道夏天用空调时,空调水来自于室内还是室外吗?6、探究影响蒸发的因素:取两块相同的抹布浸湿,分别放在温度不同、风速不同的环境中,将抹布平摊开来和折叠起来,什么样的条件下抹布干的最快?7、夏天从冰箱内拿冷冻食物时,打开冰箱门,会看见大量的“白气”,仔细观察这些白气是向(“上”、“下”)方向冒呢?这些“白气”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附着在空气的灰尘上所形成的,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单《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积累•运用•创新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填汉字。
晨xī()地jiào() dī()防惊骇.()荒miù()莲pãng()憧jǐng()抢劫.()间歇.()瓦砾.()腋.窝()给予..()()鞠躬..()()..()()珐琅2.填空。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作者是______国的作家______。
他的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希腊有________,埃及有________,罗马有________,巴黎有________,而东方有___________。
(3)书信的开头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最好有敬祝语。
3.下列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B.王东张皇失措地跑到学校,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C.她已经精疲力竭,坐在那里休息了好长时间。
D.这是一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作品。
4.选出比喻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鲜嫩的芦花像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
B.母亲眺望的目光是一根无形的线,牵扯着远方游子的心。
C.同学们的学习劲头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泻千里,势不可挡。
D.每一朵盛开的花像一个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进攻下,南阳守敌弃城南逃。
B.欢迎志愿军凯旋归来。
C.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左右的距离。
D.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
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6.判断正误。
对的打“√”,错的打“×”。
(1)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必须独立成段。
()(2)《芦花荡》的作者是孙犁,他所叙述的干瘦的老头子勇敢作战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白洋淀。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教学预备1.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熟习文章故事情节。
2.领会细腻的描写,把握人物抽象,感悟真诚感人的人性美。
3.了解文章特点,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领会细腻的描写,把握人物抽象,感悟真诚感人的人性美。
难点:了解文章特点,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3. 教学器具多媒体、板书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工夫磨蚀得锈迹斑斑。
惟无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和平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终身中独一珍重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位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世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2.出示学习目标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先来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一)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
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
)1.先生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知识链接了解写作背景,及通讯的有关知识,扫清字词妨碍。
链接:通讯是记序文文体的又一适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款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情通讯等。
它和旧事一样,要求及时精确地报道理想生活中成心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旧事更具体更零碎。
通讯留意人和事的典型性,擅长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求,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情的本质意义。
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怀、议论,以令人物更加鲜明,事情更加生动。
背景材料二战——苏德战事简介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单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势不可当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成功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预备的德国兵士。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胜,90000多名德国兵士成为俘虏。
《蜡烛》教案设计
《蜡烛》教案设计蜡烛教案设计引言本教案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蜡烛》这篇文章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估等内容。
教学目标1. 了解《蜡烛》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3.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蜡烛》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 学会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来解读文章。
3. 提高写作技能,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和学生一起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与《蜡烛》相关的词汇和知识。
步骤二:理解主题(1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蜡烛》这篇文章中的主题是什么。
2. 小组汇报:请每个小组从自己的角度分享他们的发现。
步骤三:分析文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蜡烛》这篇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包括段落划分、修辞手法等。
2. 针对每个段落分析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步骤四:运用阅读策略(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阅读策略,例如预测、提问、概括等。
2. 学生独立运用这些策略来阅读《蜡烛》,并在阅读过程中记录重要信息。
步骤五:写作练(15分钟)1. 鼓励学生根据他们对《蜡烛》的理解,写一篇相关的文章或短文。
2. 提供写作指导和例句,帮助学生展开写作。
步骤六:教学评估(5分钟)1.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阅读和写作情况来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能力水平。
2. 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分享他们的写作成果,进行课堂点评。
教学方法1. 合作研究: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2. 情景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考。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析文章时的表现情况。
2. 评估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练中的能力和理解水平。
参考资料- 钱钟书. 图书. 2010.。
《蜡烛》教案
《蜡烛》教案《蜡烛》教案1一、导入: 蜡烛, 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 在黑暗中, 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勾出无限遐想。
于是, 无论中外, 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
例如, 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现在, 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 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 喜庆, 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2.介绍二战解放南斯拉夫情况。
(建议小组讨论候选代表发言)3.作者简介三、整体把握, 感知课文:1. 自由朗读: 读懂大意。
. 目的寻读: 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 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对蜡烛的6次描写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提示: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 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 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 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
烛光, 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 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 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劳力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四、探究写法, 揣摩感悟:1、再读全文, 其中是否有些片断令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 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学生任意选择片断朗读, 原因的说明言之成理即可。
可选择重点语句作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题材感人, 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 突出蜡烛、烛光。
感人的原因: 环境危险, 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 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蜡烛初中教案
蜡烛初中教案课程类型:语文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蜡烛的起源、制作过程、用途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 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蜡烛的制作过程的理解和描述。
2. 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提高。
教学准备:1. 课文:蜡烛2. 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蜡烛,提问:你们对蜡烛有什么了解?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课文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三、观察蜡烛(10分钟)1. 学生观察蜡烛,注意蜡烛的外观、气味、燃烧情况等。
2. 学生描述蜡烛的特点,教师指导。
四、制作蜡烛(10分钟)1. 教师演示蜡烛的制作过程,学生观看。
2. 学生动手制作蜡烛,教师指导。
五、文学创作(10分钟)1. 学生以蜡烛为主题,进行文学创作,如诗歌、散文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指导。
六、总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课文《蜡烛》,让学生了解了蜡烛的起源、制作过程和用途。
在观察蜡烛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制作蜡烛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文学创作环节,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蜡烛的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火灾。
在文学创作环节,要引导学生正确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初中语文 蜡烛 教案
初中语文蜡烛教案课程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能够通过课文内容展开联想。
3.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了解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1. 掌握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1. 课文《蜡烛》的相关材料。
2. 蜡烛实物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蜡烛,提问学生对蜡烛的了解和印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二、学习课文(15分钟)1. 教师朗读课文《蜡烛》,学生跟随朗读。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蜡烛的描述,如蜡烛的外观、燃烧过程等。
3.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三、观察蜡烛(10分钟)1. 学生分组观察蜡烛实物或图片,注意蜡烛的外观、燃烧过程等细节。
2. 每组学生选择一种蜡烛,进行观察和描述。
3. 各组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描述,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想象与创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一支蜡烛,会有怎样的感受和经历。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象和创作。
3. 各组学生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蜡烛的象征意义(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如光明、温暖、希望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 各组学生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蜡烛的特点和作用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情况。
3. 学生对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和思考。
《蜡烛》教案
《蜡烛》教案汇编九篇《蜡烛》教案篇1教学目标1、着重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2、细细揣摩探究意蕴丰富、意味深长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默读、朗读,深入探究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世界。
2、难点抓住关键词语,揣摩文中意味。
教学准备1、预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间最美是真情。
我们的身边,每天都上演着无数的美好情感的故事,例如亲情,友情,爱情……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更给我们震撼。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蜡烛》一课,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4年开始写作。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课文是一篇战地通讯。
2、检查预习〔学生交流、稳固〕。
瓦砾〔lì〕地窖〔jiào〕舀〔yǎo〕鞠〔jū〕躬名副其实颤巍巍3、课文配乐朗读。
4、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什么主旨呢?这篇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三、品读课文1、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⑴炮火:11次⑵蜡烛:6次⑶黑围巾:4次⑷老妇人的“跪〞、“爬〞:各3次⑴多写炮火连天,说明环境危险,让人一直为老妇人揪着心,而老妇人在炮火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⑵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⑶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哀悼之情。
⑷“爬〞:说明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跪〞:说明老妇人庄严肃穆,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蜡烛》教案10篇
《蜡烛》教案10篇《蜡烛》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理清记叙的要素,品味语言,感悟__意蕴。
3、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蜡烛的特殊意义。
教学准备1、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二战中苏联红军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的老妇人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在了一位苏联红军战士的坟头。
__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学习这篇__,要用心感受老妇人对苏联战士情同母子的深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个故事,夫妻二人都是工人,他们有一个儿子上初中三年级。
家里只有一间房子,约十五六平方米,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张学生桌,家里就塞满了。
爸爸身体不好,经常咳嗽,一咳嗽小屋就跟着震动,儿子写作业思路就会被打乱,为了儿子的学习,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出去,每天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躲出去,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
北方的冬天很早就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
有一天,儿子临近期末考试,在温暖宁静的小屋里不知不觉学习到夜深。
作业刚做完,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从窗户往外望去,大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儿子像一下子被电击着了,泪流满面的跑出去……无声的雪花盖住了这对拥抱的父子。
这是一个普通的亲情故事,但令我们感动。
还有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给我们震撼。
今天我们学习的《蜡烛》一课,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1、板书课题并出示学习目标。
2、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3、教师(或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
4、投影思考题:(1)复述课文情节,说说课文表现了什么主题。
(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5、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预期达到:(1)跨越国界,情同母子,战斗的友谊。
蜡烛
蜡烛一、识字、解词预习:1、生字注音:fú xiǎo lì jiào xīn拂.晓.瓦砾.地窖.烛芯.jūgōng sǒng púfú zhěn鞠躬耸立匍匐枕头yèqì chuāi chuǎi腋窝契约揣在怀里揣测pǎi pò huǎng迫击炮迫不及待晃眼huàng bǎo luò lào摇晃碉堡太阳落山落枕là chàn wēi丢三落四颤巍巍2、词语解释:(1)珍藏: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
(2)烧灼:烧、烫,使受伤。
(3)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没有一点力气。
竭,尽。
(4)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副,符合。
(5)肃穆:严肃安静。
(6)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垂,流传;朽,腐烂。
3、词义辨析英勇与勇敢都含有“敢于斗争,敢于战胜困难”的意思。
英勇,强调奋不顾身,含有不怕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语意比“勇敢”种,多用来赞扬战士或英雄人物对敌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勇敢,则强调敢作敢为,多用来形容人或民族敢于斗争,敢于战胜困难的品质和精神。
二、整体感悟:速读课文,用两三句话概括文章中心内容,以及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态度。
这篇战地通讯(小说)写了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置生死于度外,冒着炮火安葬苏联红军烈士的故事,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三、梳理文章表达思路:说出文章组材线索、顺序、或结构方式,梳理表达中心的具体材料。
1、线索:蜡烛2、顺序:时间顺序3、结构方式:总——分——总4、表达中心的具体材料:(1)炮火连天的危险环境;(2)老妇人寻找红军战士的遗体;(3)年老体弱的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非常吃力的掩埋烈士;(4)老妇人将自己珍藏45年结婚喜烛点燃在红军烈士的坟头上。
四、重点探究:找出表现中心内容的重点语段、疑难语句或词语,探究其表达的具体内容(紧扣中心,概括语段内容,解说语句、词语含义)。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预习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预习莫〔莫非〕蜡〔蜡烛〕挥〔挥手〕虎〔老虎〕铺〔铺开〕搜〔搜索〕寞〔寂寞〕腊〔腊月〕浑〔浑身〕虚〔虚心〕捕〔捕鱼〕瘦〔瘦小〕豪〔自豪〕叠〔重叠〕痕〔痕迹〕寓〔寓言〕择〔选择〕扒〔扒开〕毫〔丝毫〕宜〔宜人〕狠〔狠心〕遇〔遇到〕泽〔沼泽〕趴〔趴在〕凝〔凝视〕疑〔怀疑〕【二】多音字重chóng〔重叠〕zhòng〔重要〕空kòng〔空隙〕kōng〔空间〕铺pū〔铺路〕pù〔店铺〕曲qū(弯曲)qǔ(曲子) 弹tán(弹琴)dàn〔子弹〕兴xìng〔快乐〕xīng〔兴奋〕禁jīn 〔不由自主〕jìn〔禁止〕【三】近义词:舒服—舒适牢固—牢固空隙—间隙均匀—平均出名—有名隐蔽—遮蔽慎重—慎重挖掘—发掘简单—简明搜索—搜查静谧—宁静偶然—间或豪放—豪爽收拾—整理坐卧不安—如坐针毡随遇而安—入乡随俗【四】反义词:弯曲—笔直牢固—薄弱均匀—不等认真—粗心舒服—难受慎重—轻率粗糙—光滑柔弱—刚强干燥—湿润简朴—奢华偶然—必定崭新—陈旧宽敞—窄小隐蔽—暴露随意—慎重喧闹—安静不可思议—可想而知【五】积存〔花名歌谣〕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三月桃花连十里,四月蔷薇靠短墙,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七月栀子头上戴,八月丹桂满枝黄,九月菊花初开放,十月芙蓉正上妆,十一月水仙供上案,十二月腊梅雪里藏。
课外编创:三月杏花满枝头,四月樱花上粉妆,五月丁香开得旺,六月牡丹争芬芳。
1、胸有成竹:也说“成竹在胸”,是说画竹子时内心有一幅竹子旳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差不多有通盘旳考虑。
〔该成语讲旳是北宋画家文于可旳故事〕2、造句:胸有成竹——这次考试,她通过了充分地复习,胸有成竹地走进了考场。
写作之前,要认真认真地进行选材和构思,做到胸有成竹。
六、词语形式积存ABB:兴冲冲毛茸茸笑嘻嘻火辣辣金灿灿笑盈盈红彤彤黑乎乎红艳艳AABB:恍恍惚惚郁郁苍苍蹦蹦跳跳勤勤恳恳隐隐约约原原本本形形色色口口声声ABCC:悲伤巴巴生气勃勃得意扬扬空空如也人影绰绰清波漾漾ABAC:自由自在如怨如诉活灵活现活龙活现绘声绘色忽明忽暗假设隐假设现无忧无虑AABC:涓涓细流帘帘飞瀑跃跃欲试滔滔江水空空如也娓娓动听恋恋不舍瑟瑟发抖半紫半黄: 半灰半百合色半青半黄半黑半白葡萄灰:梨黄茄子紫枣红米黄天蓝银白鹅黄藕荷色苹果绿七、课文复习第五课《古诗两首》1、《题西林壁》作者是〔宋〕朝旳〔苏轼〕。
八年级上册物理提前预习资料
八年级上册物理提前预习资料篇1:八年级上册物理提前预习资料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本身不发光物体把漫反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3、分类:(1)镜面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
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2)漫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三、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①像、物大小相等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初三化学预习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初中语文学习评价手册八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学习评价手册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课前预习】1. sài jiān èdāng2. 度、渡; 溃、馈; 泄、泻; 孤、弧3.(1) 顽固顽强(2) 管辖管理(3) 消费消耗(4) 封锁封闭4. 句子特点: 用连续的比喻, 语言显得生动形象, 森林的形象, 枝叶茂盛的形象, 生机勃勃, 富有气势。
仿写示例: 我们在天涯海角游荡, 不仅是水滴, 而且是江河了。
不仅汇聚成流水, 而且波涛澎湃着。
【课堂学习】1. 可以利用新闻的标题概括: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也可以运用新闻的导语进行概括: 第一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从一干余华里的战线上,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 不含), 东至江阴,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第二则——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 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 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2. 不能颠倒顺序。
三层分别写了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迅速突破敌人长江防线的经过, 它们之间存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西路军所通敌情与中路军一样, 所以放第二层写; 并且" 东路军" 是文章重点, 后写以突出其在整体战役中的地位。
3. 人物: 中原我军时间:1948 年11 月 4 日下午地点: 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 蒋军因全局败坏, 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 困守南阳的蒋军, 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 自去年七月, 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 大量歼敌, 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 壮大了人民武装, 彻底孤立了敌人, 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 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 全部为我解放。
4.B【课后练习】1.C(A 中的" 剩" 念shèng;B 中的节奏应划为" 天若/ 有情/ 天/ 亦老";D 中" 恬淡" 的情感不符合诗意。
蜡烛的教学教案(优秀7篇)
蜡烛的教学教案(优秀7篇)《蜡烛》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会认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参照“我的词语库”自由积累词语,培养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和习惯。
3、熟悉8个字的常用词语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会认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认识14个字,8个字常用词语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一、导课老师谈话:小朋友,你们玩过花炮吗?。
请说说它们是什么样子。
(学生自由回答。
)二、新授(一)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根据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如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标出段序,把带有生字的词语圈出来,自主识字词。
3.离开文中的拼音,你还认识这些生字词吗?(出示多媒体课件,用开火车的游戏认读生字、生词,巩固识字。
)(二)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根据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如有读不通的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轮流读1—8自然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如有错误,老师或同学及时纠正。
4、边听边想:课文讲的是什么事?(三)问题切入。
1、同学们读了课文以后知道小猴子是在那里找到像炮竹一样的东西吗?2、都有谁去点炮竹呢?3、最后谁点了炮竹?4、点着后,动物们发现是什么东西?三、练习1.组词。
捡()炮()能()烟( )爬( )胆()2、把词语连成句子。
一样,小猴,烟花,东西,在村子,捡到,里的,野猪,点烟花,勇敢地3、读一读,并用喜欢的词语造句我们勇敢动物挨近理解进步围绕退缩四、总结1、出示要写的生字,读准字音。
2、分析字形,找形近字比较,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老师重点指导“处”是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捺”要写得平而长。
五、作业1、练习组词造句,会运用。
2、观察字形结构和各部分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练习描红。
3、学生自己练习。
六、板书红蜡烛捡:小心翼翼(害怕)看:你推我搡往后退乌龟:刚刚就黄鼠狼:光就(胆小)《蜡烛》教案篇二教学目的1、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3课《蜡烛》教案(1课时)
五、质疑研讨
你对文中的哪些内容还有疑问,请提出来。
六、拓展阅读
介绍类似文章,如《勇气》、《生死攸关的烛光》进行比较阅读。
作业
预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板书设计
蜡烛:红军的生命之光
两国人民的战斗情谊
南斯拉夫人民的哀思
教学反思
揣摩老妇人的心理时对学生的回答没能做出适当的点评,学生的思路比较窄,教师没能适时点拨,导致学生理解不够深刻。
启发式教学、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
2、查找有关二战时期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由“蜡烛”可以联想到的诗句和歌曲及其寓意导入本课。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
二、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蜡烛的寓意
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探究:这是一支什么样的蜡烛?作者共写几处?课文那一句话意味深长?
第5课时
学科
语文
备课教师
授课时间
第1周9月7日
教学内容
3、蜡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中所凝结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生找出文中对蜡烛的描写后反复朗读,体会寓意。
明确后进一步启发引导:如果文中没有“蜡烛”能否表达出这么多意思?再让学生思考讨论。
三年上册语文《第三单元预习卡》
的
怜 lián 8 忄 可怜 富 fù 12 宀 丰富
字
饿 è 10 饣 饥饿 颗 kē 14 页 颗粒
蜡 là 14 虫 蜡烛 奶 nǎi 5 女 奶油
烛 zhú 10 火 蜡烛
初 阅读课文,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读 圈出生字、新词、四字词。
➢ 小女孩为什么起初不敢抽出一根火柴,现在却“终于抽出了
一根”呢?
课 及 以身作则 。
文 理
➢ 为什么大家一听蚂蚁队长说要是他偷嘴,“照样要受罚”,
解 就“都来劲了”?
因为小蚂蚁们觉得蚂蚁队长 以身作则 ,不搞特权,这样显得
合理公平 ,所以劳动起来都特别卖力。
整 本文写了蚂蚁队长带领大家搬运粮食前,下令 不许偷嘴 ,在 体 搬运奶酪的过程中, 自觉制住诱惑 ,最终成功带领大家完成 感 了工作的故事,表现了蚂蚁队长 以身作则 、自觉遵守纪律、 知
运用知识战胜困难的精神。
3
三年级上册语文(2023)
第三单元预习卡
11 大一块奶酪
字 注音 笔画 部首 组词 字 注音 笔画 部首 组词
酪 lào 13 酉 奶酪 犯 fàn 5 犭 犯罪
会
宣 xuān 9 宀 宣布 禁 jìn 13 示 不禁
写 的
处 chǔ 5 夂 别处 稍 shào 12 禾 稍许
课 文 下文青头所做的一切 埋下伏笔 。 理 ➢ 当红头来到牛嘴里时,清透在牛的鼻孔里 蹭来蹭去 ,牛 解
一打喷嚏,红头就随着草一起给喷出来了。从中可以看出清透的
机智勇敢 、重情重义。
整 本文按课文写红头与青头两只蟋蟀在 捉迷藏 时,红头不小心 体 被 大黄牛 吃草时吞进肚子里,最后在 青头 的帮助下成功 感 逃出来的故事。赞扬了青头 勇敢机智、重情重义 以及能灵活 知
课文《蜡烛》原文
课文《蜡烛》原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课文《蜡烛》原文课文《蜡烛》原文课文指教科书中的正文,区别于注释和习题等,一般在语文或地理中出现。
蜡烛教案
3、《蜡烛》教学目标: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体会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活动。
3、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
教学重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蜡烛的特殊意义。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二战中苏联红军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2、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第三课《蜡烛》。
你们应该都有用过蜡烛吧,那我考考你们:我们经常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用到蜡烛?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都代表不同的寓意。
比如:我们过生日,家里办喜事时要用蜡烛-----这里蜡烛起着烘托喜庆气氛、祝福的作用;当发生意外事故,家人亲朋好友不幸逝世时,人们点蜡烛是用来寄托怀念、哀思。
此外,我们由“蜡烛”还可以联想到人们常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写离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下这篇课文,并给每段段落标上序号。
)二、介绍时代背景:1944年9月中,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
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
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介绍作者及本文体裁: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4年开始写作。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
明确: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4、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尽量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类)。
明确:1.文章不断对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五、课外延伸:
思考:战争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战争留给一个民族的是什么?在面临战争,面临民族危亡的时刻,每个国家的人民表现出来的又是什么?
重、难点:
通过朗读、小组探究,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第三课《蜡烛》。你们应该都有用过蜡烛吧,那我考考你们:我们经常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用到蜡烛?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都代表不同的寓意。比如:我们过生日,家里办喜事时要用蜡烛-----这里蜡烛起着烘托喜庆气氛、祝福的作用;当发生意外事故,家人亲朋好友不幸逝世时,人们点蜡烛是用来寄托怀念、哀思。此外,我们由“蜡烛”还可以联想到人们常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写离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我们一块来学习)
二、明确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二、学生自主阅读学法指导,用笔勾画重要信息。
三、简单介绍写作背景及体裁(见学案)
四、学生快速自读课文,完成学案内容。1、给画线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 ()精疲力jié()fú( )晓揣在怀里()鞠躬()
2、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西和县十里中学七年级语文学科教师备课活页
课题:蜡烛主备课人:牟银辉课型:预习预计授课时间:2011.9同级同科教师审核:开发办审核人:
教学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2、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3、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4、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