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题目(选择)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考试内容及答案一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考试内容及答案一一、选择题1. 下列属于刑法的基本原则的是()。
- A. 合法性原则- B. 公平原则- C. 适用性原则- D. 惩罚性原则正确答案:A2. 依照我国刑法规定,下列不属于刑法的基本原则的是()。
- 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B. 犯罪与刑罚必须有法可依原则- C. 犯罪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原则- D. 犯罪以法律为依据,刑罚以行政法规为依据原则正确答案:D3. 依照我国刑法规定,下列不属于犯罪的基本构成要件的是()。
- A. 主体- B. 客体- C. 行为- D. 结果正确答案:D4. 下列关于犯罪的基本构成要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犯罪是指主体通过行为对客体造成结果的社会危害,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 B. 犯罪是指主体通过行为对客体造成结果的社会危害,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 C. 犯罪是指主体通过行为对客体造成结果的社会危害,法律规定的情形并不重要- D. 犯罪是指主体通过行为对客体造成结果的社会利益,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正确答案:A5. 依照我国刑法规定,下列不属于犯罪的基本构成要件之客体的是()。
- A. 身体- B. 财产- C. 社会主义制度- D. 公共利益正确答案:C二、判断题1. 刑法是指国家以刑罚来保护社会主义法制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罪与刑。
正确答案:对2. 刑法是国家施行刑罚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法律,是国家行使刑事权力的依据。
正确答案:对3. 刑法的基本任务是规定罪及其刑罚,保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维护社会秩序。
正确答案:对4. 犯罪是指主体通过行为对客体造成结果的社会危害,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
正确答案:对5. 罪是指犯罪主体通过行为对客体造成结果的社会危害,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
正确答案:错以上为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考试内容及答案一。
---以上是我根据您提供的要求编写的《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考试内容及答案一》的文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考试内容及答案一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考试内容及答案一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属于犯罪构成要件?A. 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B. 行为人的年龄C. 被害人的同意D. 行为的违法性答案:A2. 关于刑法的空间效力,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A. 我国刑法只适用于我国领土范围内发生的犯罪B. 我国刑法适用于我国船舶或航空器内发生的犯罪,无论其在何处C. 我国刑法适用于我国领土以外,由我国公民实施的犯罪D. 我国刑法适用于我国领土以外,由外国公民实施的犯罪,但该犯罪侵犯的是我国国家或公民的利益答案:C3. 下列哪一行为构成正当防卫?A. 甲为保护自己的财产,将小偷打成重伤B. 乙在醉酒状态下,将酒瓶砸向正在抢劫的歹徒C. 丙在防卫过程中,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D. 丁对正在进行的非法拘禁行为进行反抗答案:D二、简答题1. 请简述刑法的基本原则。
答案: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1)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2. 请解释刑法的空间效力。
答案:刑法的空间效力,即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范围,是指刑法在什么地域和对什么人具有效力。
我国刑法的空间效力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域效力:我国刑法适用于我国领土、领海、领空范围内发生的犯罪。
(2)国籍效力: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我国刑法,但按我国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3)普遍管辖效力:对于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我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
三、案例分析题甲(17岁)与乙(15岁)共同盗窃一辆摩托车。
甲在盗窃过程中负责望风,乙负责实施盗窃。
在盗窃过程中,被失主发现并报警。
刑法测试题
刑法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当开往A国的我国国际列车行驶于B国境内时,A国公民甲某与C国公民乙某发生殴斗, 甲某愤怒之下用刀将乙某捅死。
对甲某的犯罪行为( )。
A.可以适用我国刑法B.应当适用我国刑法C.不能适用我国刑法D.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答案及注释]C,参见《刑法》第6条第2款。
注:只有在我国船舶或航空器中的犯罪, 才可适用我国刑法,国际列车不包括在内。
2.中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我国刑法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我国刑法追究.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的处罚的,可以( )处罚。
A.从轻B.免除C.减轻D.免除或者减轻[答案及注释]D,参见《刑法》第10条。
3.复员兵甲男在火车站候车,遇乙女后.两人热情攀谈。
乙女称自己也在候车并建议出去走走,又称自己最喜欢当兵的。
至公园僻静处两人即拥抱、接吻随后发生了两性关系。
经查,乙女家就住本地. 是个精神病患者。
甲某不知此惰,甲的行为( )。
A.不构成犯罪B.构成强奸罪C.构成犯罪但应从轻处罚D.构成奸淫罪[答案及注释]A,参见《刑法》第13条,本题属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
4.自然人犯罪主体是( )。
A.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的人B.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C.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紧追不舍。
李某从屠户徐某处抢得一把杀猪刀,王某不敢再追,李某用言辞激王某,王某又迫。
待王某追近时.李某用杀猪刀捅了王某一刀,导致王某心脏破裂而死。
李某的行为属( )A.正当防卫B.紧急避险C.防卫过当D.故意杀人[答案及注释]D,参见《刑法》第20条。
17.人口贩子张某以介绍工作为名将女青年李某拐骗家中,并欲以 5000元卖给一农民为妻。
是夜李某得知被骗,遂用菜刀将借宿于该农民家的人口贩子张某砍死。
李某的行为是( )。
A.紧急避险B.假想防卫C.防卫不适时D.正当防卫[答案及注释]C.本题不属于《刑法》第20条第3款所称的“正在进行...暴力犯罪"而采取的防卫行为。
刑法试题1-3
刑法试题1一、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刑法的解释按其效力可分为()。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C、学理解释D、文理解释E、论理解释2.按照中国刑法规定,在我国领域外犯罪,不论罪行轻重、法定刑高低,均适用我国刑法的中国公民是()。
A.工人 B、军人C.因私出国的国家工作人员 D、国家工作人员E.因公出国的非国家工作人员3.我国刑法中属于限制责任能力的人有()。
A.又聋又哑的人 B、盲人C.精神正常时期的间歇性精神病人 D、醉酒人E.限制刑事责任的障碍人4.下列犯罪,构成实质一罪的是()。
A.想象竞合犯 B、结果加重犯C.连续犯 D、继续犯E.结合犯5.剥夺政治权利包括()。
A.剥夺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B.剥夺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C.剥夺选举权与被选举权D.剥夺获取劳动报酬的权利E.剥夺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6.下列行为中,构成职务侵占罪的有()。
A.某私营企业会计甲涂改帐目,偷拿自己经管的公司资金挥霍B.某国有公司会计涂改帐目,偷拿公司的钱C.某合资企业保管员深夜潜入本公司会计室,偷拿11000元D.合资企业业务员甲谎报单价,将货款占为己有7.下列行为中,构成绑架罪的有()。
A.为勒索财物,用暴力掳走他人B.出于政治目的,用麻醉方法掳走他人C.为要挟司法机关释放罪犯,乘人不备,将公安人员的幼子领走D.以出卖为目的,强行掳走某女8.哪些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可以成为洗钱罪的对象?()A.走私毒品罪 B.走私淫秽物品罪C.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 D.制造毒品罪9.下列行为中可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有()。
A.某甲是某公司的技术人员,掌握着该公司大量的商业秘密,后从该公司辞职到了另一家公司,并将该公司的商业秘密披露给另一家公司B.某甲从其所在的公司窃取了该公司的商业秘密C.某甲通过金钱利诱的方法获取了某公司的商业后进行使用,获取非法利益D.某甲从某乙处获取了一项技术成果,但其应知该项技术成果是某乙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的他人的商业秘密而仍然使用10.下列行为中,构成放火罪的有()。
刑法试题及答案解析
刑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根据我国刑法,以下哪种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B.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C. 捡到钱包后归还失主D. 未经许可擅自砍伐树木答案:C解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未经许可擅自砍伐树木均可能构成犯罪。
捡到钱包后归还失主属于正当行为,不构成犯罪。
2. 我国刑法规定,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以下哪些要素?A. 故意B. 过失C. 动机D. 目的答案:A、B解析:犯罪的主观方面主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动机和目的属于犯罪的客观方面。
3. 以下哪种情况属于正当防卫?A. 甲在被乙追赶时,为了逃脱,将乙推倒致其受伤B. 甲在乙家中盗窃时,乙发现后将甲打伤C. 甲在乙家中盗窃时,乙发现后用枪将甲击毙D. 甲在乙家中盗窃时,乙发现后用棍棒将甲打伤答案:D解析:正当防卫是指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侵害者采取的防卫行为。
选项A中甲的行为属于逃避,不属于正当防卫;选项B中乙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但选项D更符合题意;选项C中乙使用枪支超出了正当防卫的范围。
4-20. (此处省略类似题目及解析)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行为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A. 甲在与乙争吵中,用拳头击打乙,导致乙死亡B. 甲在与乙争吵中,用刀具刺伤乙,导致乙死亡C. 甲在与乙争吵中,用棍棒击打乙,导致乙轻伤D. 甲在与乙争吵中,用石头砸伤乙,导致乙重伤答案:A、B解析: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选项A和B中的行为均可能导致他人死亡,构成故意杀人罪。
选项C和D中的行为虽然造成了伤害,但未导致他人死亡,不构成故意杀人罪。
2-5. (此处省略类似题目及解析)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犯罪预备行为不构成犯罪。
(错误)解析:犯罪预备行为是指为了实施犯罪而进行的准备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犯罪预备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构成犯罪。
2-10. (此处省略类似题目及解析)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述我国刑法中关于犯罪构成要件的基本内容。
刑法分论各章节题目直接带答案
第十二章刑法各论概述[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刑法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C )。
A.犯罪的直接客体B.犯罪对象C.犯罪的同类客体D.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2.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大多数罪状是(C)。
A.简单罪状B.空白罪状C.叙明罪状D.引证罪状3.下列属于绝对确定的法定刑的是A)。
A.处死刑B.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C.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D.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4.我国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绝大多数法定刑属于C)。
A.绝对确定的法定刑B.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C.相对确定的法定刑D.宣告刑5.刑法第258条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本规定的罪状属于(D )。
A.引证罪状B.空白罪状C.简单罪状D.叙明罪状6.刑法第151条第4款规定:“犯第1款、第2款罪,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本规定的罪状属于( C )。
A.简单罪状B.叙明罪状C.引证罪状D.空白罪状7.在条文中不直接说明某种犯罪的构成特征,而只是指出该罪违反的有关法规的,属于(B )。
A.引证罪状B.空白罪状C.简单罪状D.叙明罪状多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1.刑法理论将法定刑分为(ABC )。
A.相对确定的法定刑B.绝对确定的法定C.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D.绝对不定期刑2.下列属于相对确定的法定刑的是(ABCD )。
A.处死刑或者无期徒刑B.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C.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D.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三、填空题1.我国刑法典主要由和组成。
2.我国刑法分则的绝大多数条文由和组成。
3.我国刑法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对犯罪进行排列的主要依据是。
4.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法定刑主要是。
5.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罪状主要是。
四、名词解释1.罪状2叙明罪状3引证罪状4空白罪状5法定刑6绝对确定的法定刑7相对确定的法定刑8宣告刑五、简答题1.简要说明刑法总则与分则的关系。
刑法学试题
《刑法学》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有权对刑法进行司法解释的机关是()A、最高人民法院B、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C、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D、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司法部2、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之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可以适用我国刑法,但按我国刑法规定,下列情况不予追究()A、最低刑为5年以上有期徒刑B、最高刑为2年以下有期徒刑C、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D、最高刑为5年以下有期徒刑3、在下列人群中,行为人不负刑事责任的是()A、无辨认能力和无控制能力的人B、醉酒的人C、未满16周岁的人D、又聋又哑的人4、刑法理论上把犯罪故意区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区分的标准是()A、认识因素不同B、意志因素不同C、危害结果在定罪中的作用不同D、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均不同5、无蓬汽车司机开车时眼睛被突然刮来的沙粒迷住失去对方向盘的控制,将正在路边行走的乙撞死。
甲的行为是()A、交通肇事罪B、过失致人死亡罪C、玩忽职守罪D、意外事件6、故意杀人罪属于()A、行为犯B、结果犯C、危险罪D、状态犯7、甲和乙有私仇,一次与乙路遇时扬言:“你等着,早晚我要废了你。
”甲的行为属于()A、犯罪预备B、犯罪着手C、犯罪表示D、犯罪未遂8、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中的犯罪分子分为()A、主犯、胁从犯、预备犯、教唆犯B、主犯、实行犯、帮助犯、从犯C、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D、首犯、胁从犯、未遂犯、帮助犯9、犯罪未遂发生()A、犯意表示时B、犯罪的准备阶段C、犯罪着手以后D、犯罪行为完成以后10、甲出于盗窃枪支的故意,容得一军人的手枪一支,随后藏于家中。
甲的行为属于()A、结合犯B、吸收犯C、结果加重犯D、想象竞合犯11、紧急避险所保全的利益()A、应当大于受损害的利益B、应当小于受损害的利益C、应当小于或者等于受损害利益D、应当等于受损害利益12、下列强制方法中属于财产刑的是()A、罚款B、查封、冻结财产C、追缴赃款、赃物D、没收财产13、下列刑种中不属于主刑的是()A、管制B、拘役C、罚金D、有期徒刑14、管制由人民法院判处,执行机关是()A、劳改机关B、公安机关C、检察机关D、群众监督机构15、甲因抢劫被判有期徒刑8年,执行5年后,又发现其服刑前还犯有盗窃罪,应判有期徒刑6年。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题目及解答一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题目及解答一一、选择题1. 下列属于特殊主观方的是()。
A. 故意B. 过失C. 故意和过失D. 直接故意正确答案:D2. 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
A. 客观要件B. 主观要件C. 结果要件D. 所有选项都正确正确答案:D3. 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罪的行为客观上要求()。
A. 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B. 限制对方的人身自由C. 违背法定程序D. 惩罚犯罪分子正确答案:B4. 非法侵入住宅罪的客观要件包括()。
A.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B. 未经许可C. 惩罚犯罪分子D. 所有选项都正确正确答案:D5. 犯罪的刑罚种类包括()。
A. 主刑B. 附加刑C. 剥夺政治权利D. 所有选项都正确正确答案:D二、简答题1. 简述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区别。
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是两种不同的主观故意形态。
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具有犯罪性质,但仍然故意实施犯罪行为的情形。
而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人在明知或应知的情况下,由于疏忽、粗心或疏于管理等原因,未能采取必要的注意措施,致使犯罪结果发生的情形。
2. 简述非法侵入住宅罪的构成要件。
非法侵入住宅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客观要件包括: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和未经许可。
主观要件是犯罪人的故意,即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是非法的,并有意实施非法侵入住宅的行为。
3. 什么是犯罪的主体?犯罪的主体指的是犯罪行为的实施者,即犯罪人。
犯罪人可以是自然人或者法人,只有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才能成为犯罪主体。
4. 简述犯罪的刑罚种类。
犯罪的刑罚种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是对犯罪人直接施加的刑罚,如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死刑等。
附加刑是在主刑之外对犯罪人的其他权利进行限制或剥夺,如剥夺政治权利、罚金、没收财产等。
5. 简述犯罪的构成要件。
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客观要件是指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行为和客观结果。
主观要件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主观故意或过失。
刑法小知识测试题答案
刑法小知识测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哪种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A. 因争执而推搡他人,导致对方摔倒受伤B. 在体育比赛中,按照规则进行的正常身体接触C. 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因技术失误导致患者受伤D.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适度使用体罚答案:A2. 盗窃罪的构成要件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非法占有他人财物B. 有意图将财物据为己有C. 使用暴力手段取得财物D. 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答案:C3. 下列关于贪污罪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A. 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公共财物的行为B. 贪污罪的主体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C. 贪污罪的对象可以是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财物D. 贪污罪的处罚可以是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答案:C4. 以下哪种情形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A. 驾驶人员因疏忽大意,导致车辆轻微刮蹭B. 驾驶人员酒后驾车,但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C. 驾驶人员违反交通规则,发生重大事故,致人死亡D. 驾驶人员在停车场内倒车时,不慎撞到障碍物答案:C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正当防卫的条件?A. 面临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B.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个人、集体的权利和利益C. 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D. 立即采取行动以制止不法侵害答案:C二、判断题1.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正确)2. 盗窃信用卡并不构成盗窃罪,因为信用卡本身没有经济价值。
(错误)3. 故意杀人罪的处罚可以是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正确)4. 职务侵占罪是指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单位财物的行为。
(错误)5. 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错误)三、简答题1. 请简述什么是故意伤害罪及其构成要件。
答: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有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主观故意,客观上实施了伤害行为,并且造成了他人身体损害的结果。
刑法学练习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刑法学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
1.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的规定,即“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应理解为( )。
A.是犯罪,但不以犯罪论处B.是犯罪,但不以犯罪处罚C.不构成犯罪D.是犯罪,但应免除处罚正确答案:C解析:为了区分犯罪与一般的违法行为,我国刑法在规定犯罪概念的时候特别强调犯罪“量”的因素,没有达到一定“量”,就不能认定为犯罪。
“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就是没有达到需要动用刑罚来制裁的程度,所以只是一般的违法行为,不构成犯罪。
故选C项。
知识模块:刑法学2.中止犯的处罚原则是( )。
A.应当从轻处罚B.应当从轻、减轻处罚C.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D.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正确答案:C解析:根据刑法的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故选C项。
知识模块:刑法学3.《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属于( )。
A.狭义刑法B.单行刑法C.附属刑法D.刑法典正确答案:B解析:刑法分为广义刑法和狭义刑法,狭义刑法仅指刑法典,广义刑法除刑法典外,还包括其他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主要是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
单行刑法是针对某种或几种犯罪和刑罚单独制定的专项刑事法律。
附属刑法是指非刑事法律中的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规定,如《产品质量法》、《海关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刑事方面的规定。
知识模块:刑法学4.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
A.犯罪的同类客体B.危害行为的形式C.犯罪对象的特点D.行为人的主观心态正确答案:A解析:各国刑法对犯罪的分类标准不同,有的是以犯罪对象为标准进行分类,有的以侵害的法益为标准进行分类,我国刑法是依照同类客体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如把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作为一类,把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作为一类,把侵犯财产权的犯罪作为一类,等等。
刑法试题答案
刑法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刑法中所称的“故意”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A. 明知并希望发生某种结果B. 明知并放任发生某种结果C. 预见到可能发生某种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D. 对行为后果不关心答案:B2. 下列哪种情形不属于正当防卫?A. 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侵害行为B.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C. 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D. 防卫行为造成不应有的损害,但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答案:C3. 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刑事责任年龄是:A. 14周岁B. 16周岁C. 18周岁D. 20周岁答案:C4. 下列关于共同犯罪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A. 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直接参与实施同一犯罪行为的情况B. 共同犯罪中,主犯是指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C. 共同犯罪中,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D. 共同犯罪中,教唆犯是指教唆他人犯罪的人,但不需要对犯罪结果负责答案:D5. 贪污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A.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公共财物B. 国家工作人员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C. 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造成国家或集体重大损失D. 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A. 因争执殴打他人致轻伤B. 酒后驾车不慎撞伤行人C. 医生因疏忽大意给病人造成重伤D. 因误会推搡他人导致其摔倒受伤答案:A、C2. 根据我国刑法,哪些情形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A. 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B. 犯罪后积极抢救被害人,取得显著效果的C. 犯罪分子自愿认罪认罚的D. 犯罪后主动退赃、赔偿被害人损失的答案:A、B、C、D三、判断题1. 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由于意外原因导致犯罪结果没有发生,构成未遂犯。
()答案:正确2. 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后,刑罚执行完毕前,再次故意犯罪的,应当认定为累犯。
()答案:错误3. 盗窃罪的客体必须是有形的财物。
2023年司法考试刑法测试试题答案
2023年司法考试刑法测试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1.C解析:海盗犯罪,依照国际公约,实行普遍管辖2.B解析:我国刑法第6条规定了属地管辖的原则,凡是发生在我国境内的刑事案件均由我国司法机关进行管辖解决。
但是,根据有关的国际公约,对于享有外交特权和外交豁免权的外国人,其在我国内犯罪的,应当通过外交途径进行解决,而不合用我国刑法。
享有外交特权和外交豁免权的人员有:外国元首和政府高级官员;外交代表、外交职工、执行外交任务的外国代表;与外交官员一起居住的外交官的配偶和子女。
因此,在本题中,外交职工的丈夫在我国国内犯罪的,应当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3.B解析:本题重要考察的是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是相对负刑事责任的人,其所负的刑事责任的范围问题,也是我国刑法第17条的内容。
本题中陈某是15岁,属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范畴,其仅仅对法定的八种严重的故意犯罪负刑事责任,即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而盗窃、绑架罪则不属于此范围之内。
故对陈某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同时根据第17条4款之规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的刑事责任的法定范围是历年来律考的一大考点,对此,不仅要纯熟掌握,并且还应当注意对于虽然不构成犯罪的未成年人法律规定有特殊的解决原则,如责令家长严加管教,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劳动教养。
4.B解析:法律结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在故意识地实行某种行为时,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或意义有误解。
一般认为涉及以下三种情况:(1)行为人误认为自己实行的是刑法严禁的犯罪行为,其实并非如此,这种情形称为幻觉犯。
既然这种行为并非刑法的严禁的行为,就不能由于行为人误认为犯罪而定罪处罚;(2)行为人误认为自己实行的行为不是刑法的严禁的犯罪行为,其实该行为是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
刑法测试题
刑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以下哪项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B. 盗窃他人财物C. 未经许可,擅自进入他人住宅D. 因疏忽大意导致公共设施损坏2. 刑法中所称的“故意犯罪”,指的是:A. 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触犯法律,但轻信能够避免B.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违反法律,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C. 行为人在无意识状态下触犯法律D. 行为人受到他人胁迫,不得不触犯法律3. 以下关于正当防卫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A.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个人、集体的人身、财产等权利,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进行反击的行为B.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C. 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D. 对于正在进行的严重暴力犯罪,可以采取无限制的防卫行为4. 根据刑法的规定,以下哪种情形不属于自首?A. 犯罪嫌疑人在被追捕过程中主动投案B. 犯罪嫌疑人在亲友的规劝下,通过亲友向司法机关投案C. 犯罪嫌疑人在司法机关尚未掌握其犯罪事实之前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D. 犯罪嫌疑人在司法机关已经掌握其犯罪事实之后,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5. 以下关于累犯的规定,哪一项是错误的?A. 累犯是指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后五年内再次犯罪的行为B. 累犯应当从重处罚C. 累犯不适用于过失犯罪D. 无论前罪与后罪是否相同,只要在规定时间内再次犯罪,都构成累犯二、多项选择题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以下哪些行为可以构成贪污罪?A.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公共财物B. 国家工作人员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C. 国有公司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公司财物D. 私营企业主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个人财物2. 以下哪些情形可以适用缓刑?A. 犯罪情节较轻B. 有悔罪表现C. 不再犯罪的可能性较小D. 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三、案例分析题李某,男,45岁,某市国有企业经理。
刑法考试题及答案
刑法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构成的主观方面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故意B. 过失C. 动机D. 目的答案:C2. 以下哪种行为不属于刑法上的正当防卫?A. 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行为B.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C. 为了保护他人合法权益D. 为了报复他人答案:D3. 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预备行为,是指?A. 已经着手实施犯罪B. 犯罪行为已经完成C. 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D. 犯罪行为已经既遂答案:C4. 根据我国刑法,以下哪种情形不适用死刑?A. 犯罪手段特别残忍B. 犯罪后果特别严重C. 犯罪人是未成年人D. 犯罪人是孕妇答案:C5. 我国刑法规定的“累犯”,是指?A. 犯罪后再次犯罪B. 犯罪后在五年内再次犯罪C. 犯罪后在三年内再次犯罪D. 犯罪后在一年内再次犯罪答案:B6. 以下哪项不属于刑法规定的“犯罪集团”?A. 3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B. 为了实施犯罪而临时纠集的一群人C. 有组织地进行犯罪活动的集团D. 以实施某种犯罪为主要活动的集团答案:B7. 我国刑法规定的“特别累犯”,是指?A. 犯罪后在五年内再次犯罪B. 因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后,在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C. 犯罪后在三年内再次犯罪D. 犯罪后在一年内再次犯罪答案:B8. 我国刑法规定的“自首”,是指?A. 犯罪后主动向司法机关投案B. 犯罪后被抓获C. 犯罪后逃避司法机关追捕D. 犯罪后被他人举报答案:A9. 我国刑法规定的“立功”,是指?A. 犯罪后主动向司法机关投案B. 犯罪后揭发他人犯罪行为C. 犯罪后逃避司法机关追捕D. 犯罪后被他人举报答案:B10. 我国刑法规定的“缓刑”,是指?A. 对犯罪分子判处刑罚后,暂时不执行B. 对犯罪分子判处刑罚后,立即执行C. 对犯罪分子不判处刑罚D. 对犯罪分子判处刑罚后,立即执行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述我国刑法中关于“犯罪预备”的法律规定。
刑法分论期末考试试题
刑法分论期末考试试题# 刑法分论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根据我国刑法,以下哪项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B. 盗窃他人财物C. 捡到遗失物拒不归还D. 未经许可擅自进入他人住宅2. 刑法中的“故意”指的是什么?A.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决意使这种结果发生B. 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漠不关心C. 行为人在行为时没有预见到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D. 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感到后悔3. 下列行为中,属于“过失”的是:A. 酒后驾车导致交通事故B. 故意损坏公共设施C. 故意泄露国家秘密D.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4. 我国刑法规定的“正当防卫”的条件包括:A. 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B. 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防卫意图C. 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的性质、程度相适应D. 所有上述条件5. 以下哪种情况不适用死刑?A. 犯罪手段特别残忍B. 犯罪后果特别严重C. 犯罪人是孕妇D. 犯罪人是未成年人##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刑法中“犯罪中止”的概念及其法律后果。
2. 请解释“共同犯罪”中的“主犯”和“从犯”的区别。
3. 阐述“防卫过当”的构成要件及其法律后果。
## 三、案例分析题(每题25分,共50分)1. 张三在一次争执中,因情绪失控,用拳头击打李四,导致李四轻伤。
请分析张三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并说明理由。
2. 王五与赵六因财产纠纷发生争执,王五在争执过程中,拿起旁边的铁棍击打赵六,赵六因躲避不及,头部受到重击,当场死亡。
请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分析王五的行为可能构成的犯罪类型,并说明可能的刑事责任。
## 四、论述题(共30分)请论述我国刑法中关于“犯罪预备”的法律规定,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区别。
## 注意事项:1. 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
2. 答题前请仔细阅读题目要求。
3. 答题时请保持字迹清晰,逻辑条理。
大一刑法考试题及答案
大一刑法考试题及答案# 大一刑法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刑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罪刑法定原则B. 罪刑相适应原则C. 人人平等原则D. 罪责自负原则答案: D2. 以下哪种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杀人B. 故意伤害C. 因正当防卫过当造成损害D. 非法占用农用地答案: C3.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以下哪种罪名属于经济犯罪?A. 贪污罪B. 受贿罪C. 走私罪D. 盗窃罪答案: C4. 以下哪种情形下,可以适用缓刑?A. 犯罪情节严重B. 犯罪后果严重C. 犯罪后有悔改表现D. 犯罪后逃逸答案: C5. 以下哪种行为属于故意犯罪?A. 过失致人死亡B. 故意杀人C. 意外伤害D. 过失损坏财物答案: 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刑法中“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答案:罪刑法定原则是指只有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才能被认定为犯罪并受到刑罚处罚。
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在于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防止司法机关随意定罪和滥用刑罚权,确保法律的确定性和可预见性。
2. 什么是正当防卫?请简述其构成要件。
答案:正当防卫是指在遭受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采取的制止侵害行为。
其构成要件包括:非法侵害正在进行、防卫行为是为了制止侵害、防卫行为与被制止的侵害相适应、防卫人主观上具有防卫意图。
3. 简述刑法中的“犯罪预备”及其法律后果。
答案:犯罪预备是指为了实施犯罪而进行的准备活动,如购买犯罪工具、策划犯罪计划等。
根据刑法规定,犯罪预备行为虽未完成犯罪,但已构成对社会秩序的威胁,因此,对犯罪预备行为可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处罚相对较轻。
三、案例分析题(每题25分,共50分)1. 张某因与李某发生争执,一怒之下将李某打成重伤。
请分析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并说明理由。
答案: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根据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造成他人重伤的,构成故意伤害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主观方面(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以及错误论)1.某医院妇产科护士甲值夜班时,一新生婴儿啼哭不止,甲为了止住其哭闹,遂将仰卧的婴儿翻转成俯卧,并将棉被盖住婴儿头部。
半小时后,甲再查看时,发现该婴儿已无呼吸,该婴儿经抢救无效死亡。
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该婴儿系俯卧使口、鼻受压迫,窒息而亡。
甲对婴儿的死亡结果有何种主观罪过?(1999年试卷二第22题)A.间接故意B.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犯罪的主观心理状态,尤其是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之间的区别和界定。
前者是应当预见,但是事实上没有预见,即无认识的过失;后者是已经预见到,但是轻信能够避免,即有认识的过失。
本题中,护士甲显然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婴儿死亡的结果,但是作为护士,应该有一个常识,即如果将棉被盖住婴儿头部,会导致婴儿窒息而死,而且也有能力预见到。
因此,她有预见的义务,只可惜由于她一时的疏忽和不慎违背、忘记了这个常识,导致婴儿死亡。
本题答案:C2.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某检查站时,被工商执法部门拦住检查。
检查人员乙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
乙抓住汽车车门的把手不放,甲为摆脱乙,在疾驶时突然急刹车,导致乙头部着地身亡。
甲对乙死亡的心理态度属于下列哪一选项?(2006年试卷二第3题)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间接故意与过失自信的过失的区别。
关于二者的区别,在司法实践中往往非常困难。
二者主要在于对危害结果的出现所持的态度不同,前者是放任,即不支持,也不反对,而后者是绝对反对危害结果的出现。
在实践中,我们认为主要考察行为人在行为之前、之中有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避免危害结果的出现,同时还要考察行为人在危害结果出现后表现出来的态度,如果是不屑一顾、无动于衷的话,可以认定为间接故意,如果是痛心不已、懊悔不已的话,可以认定为过于自信的过失。
本题答案:B。
3.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
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
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2003年试卷二第1题)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事先防卫行为的认定以及犯罪的主观心理状态。
本题与上述的分析理由基本相同。
行为人李某在安置电网之后,显然已经预见到自己这种行为的危险性,但是他事先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防范措施,例如设置警示标志或者向周围群众广为宣传,他对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是持一种放任的态度,其行为已经构成了间接故意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本题答案:B。
6.朱某因婚外恋产生杀害妻子李某之念。
某日晨,朱在给李某炸油饼时投放了可以致死的“毒鼠强”。
朱某为防止其6岁的儿子吃饼中毒,将其子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他来接。
不料李某当日提前下班后将其子接回,并与其子一起吃油饼。
朱某得知后,赶忙回到家中,其妻、子已中毒身亡。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004年试卷二第12题)A.朱某对其妻、子的死亡具有直接故意B.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间接故意C.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过失D.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分。
在司法实践中,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很难进行具体的区分。
在刑法理论上,前者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反对态度,后者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态度。
具体延伸到故意和过失的心理态度上,故意表现为行为人对法秩序的一种敌视或者蔑视态度,过失则表现为行为人对法秩序的一种忽视或者漠视态度。
司法实践中主要是根据行为人在事前或者事后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什么态度来进行认定的,要看行为人在事前或者事后有没有采取有效的制止措施来进行综合判断。
本案中,行为人朱某对儿子的死亡是持一种反对态度的,这可以从他事先故意将儿子支开可以看出。
他一直认为,这样故意支开儿子之后,儿子肯定不会回来吃饭的,没有想到他的判断出现了偏差,过高地估计了儿子不会回来吃饭(他老婆自己可能来接)的可能性,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
本题答案:C11.甲举枪射击乙,但因没有瞄准而击中丙,致丙死亡。
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不正确的?(2006年试卷二第52题)A.甲的行为属于打击错误B.甲的行为属于同一犯罪构成内的事实认识错误C.甲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罪D.甲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刑法错误论。
行为人甲的行为属于打击错误,但是由于乙和丙在刑法上都是“人”,其生命权都受到刑法的同等保护,按照通说的法定符合说,这种错误同一犯罪构成内的事实认识错误,可以将丙死亡的结果嫁接或者移植到甲举枪射击乙的故意杀人行为,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故意杀人罪(既遂)。
而不能认定甲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竞合,然后适用想象竞合的适用原则“择一重罪处断”,选择故意杀人罪(未遂),否则,丙死亡的结果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丙就等于“白死”了。
当然,更不能认定为故意杀人(未遂)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然后实行数罪并罚,因为甲开枪只有一个行为,否则违背了刑法中的“禁止重复评价”的原则。
当然,也许有人会认为,根据法定符合说中的故意说,甲的行为认定为一个直接故意杀人罪未遂和一个间接故意杀人罪(既遂)――如果承认间接故意犯罪也有既遂和未遂的话――想象竞合犯,然后再认定为一个故意杀人罪未遂。
我们不赞同这种观点,这种观点评价不周全,不利于保护法益。
本题答案:ABC。
12.甲欲开枪杀乙,射击的结果却是导致乙重伤,同时导致乙身边的丙死亡。
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2002年试卷二第31题)A.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即可B.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未遂和一个过失致人死亡罪c.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和一个过失致人重伤罪D.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和一个故意杀人未遂,实行并罚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想象竞合犯的成立以及处理原则。
想象竞合犯核心是行为人实施一个行为,触犯两个罪名的情况,由于这种情况已经超过了一套犯罪构成要件,一个行为、两个罪过、两个犯罪客体,但又没有达到两套犯罪构成要件,只有1.5套的构成要件。
因此,有学者认为,既不是典型的一罪,也不是典型的数罪,属于罪数不典型。
1甲的行为同时触犯故意杀人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两个罪名,但是由于只有一个行为,构成了想象竞合犯,只能按照从一重罪的处罚原则处罚,即认定为故意杀人罪即可。
但本题的这种问法是有问题的。
按照传统观点,甲确实触犯了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重伤罪两个罪名,但是在处罚上只要按照故意杀人罪(未遂)。
但是我们认为,甲的行为可以认定为故意杀人罪既遂,甲的行为属于刑法理论中的打击错误,这种错误仅仅是在同一构成要件内部的错误,导致乙死亡或者丙死亡根本不影响故意杀人罪既遂的成立,因为乙和丙在刑法上都是“人”,他们的生命权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如果仅认定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那么,丙的死亡结果就得不到相应的评价,丙就要“白死”。
因此,我们认为,丙死亡的结果可以“嫁接”给故意杀害乙的行为,从而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故意杀人罪(既遂)的构成要件。
2006年的司法考试试卷二第52题所公布的答案就清楚地表明和支持了这种观点。
因此,A项中的故意1关于罪数不典型的理论,详细可参见储槐植著:《刑事一体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18页。
杀人罪应该是既遂,而不是未遂。
本题答案:BCD。
13.甲想杀害身材高大的乙,打算先用安眠药使乙昏迷,然后勒乙的脖子,致其窒息死亡。
由于甲投放的安眠药较多,乙吞服安眠药后死亡。
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8年试卷二第3题)A.甲的预备行为导致了乙死亡,仅成立故意杀人预备B.甲虽已着手实行杀人行为,但所预定的实行行为(勒乙的脖子)并未实施完毕,故只能认定为未实行终了的未遂C.甲已着手实行杀人行为,应认定为故意杀人既遂D.甲的行为是故意杀人预备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竞合犯,应从一重罪论处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问题。
甲投放较多安眠药的行为表明他已经着手实施了一个具有使乙死亡的具体危险行为,这种实施具有使人死亡的危险行为已经是故意杀人的实行行为,虽然结果提前发生了,但这种对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并不影响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当然,假如甲仅仅是准备好安眠药,但还没有主动拿给乙服用,而是乙自己主动服用了这种具有致人死亡的安眠药,最后导致自己死亡,此时,甲的行为仅成立故意杀人罪的预备,有过失的话,还触犯了过失致人死亡罪,二者形成想象竞合。
14.甲欲杀乙,便向乙开枪,但开枪的结果是将乙和丙都打死。
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08年试卷二第54题)A.根据具体符合说,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既遂,对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B.根据法定符合说,甲对乙与丙均成立故意杀人既遂C.不管是根据具体符合说,还是根据法定符合说,甲对乙与丙均成立故意杀人既遂D.不管是根据具体符合说,还是根据法定符合说,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既遂,对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处理事实认识错误中的两种不同的处理办法:具体符合说和法定符合说。
前者认为,行为人所认识或者预见的构成事实要与实际发生的事实完全一致,才构成犯罪故意,如果二者不符合,则属于事实认识错误,从而阻却犯罪故意的成立,仅成立过失犯罪或者以外事件;后者则认为,行为人的行为导致危害结果的出现,这种结果虽然与行为人认识或者预见的结果并不一致,但是只要二者在同一构成要件范围内一致,就认为行为人对所有的犯罪事实有故意,就成立相应的故意犯罪。
目前,大部分刑法学者主张法定符合说,例如,甲想杀乙,却将乙的双胞胎兄弟丙杀死,仍然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如果按照具体符合说的观点,甲仅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竞合,择一重罪处罚,仅认定故意杀人罪未遂,这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公平的,因为丙的死亡结果无法在刑法上得到否定性的评价。
本题答案是:AB。
15.甲意图勒死乙,将乙勒昏后,误以为乙已经死亡。
为毁灭证据,又用利刃将所谓的"尸体"分尸。
事实上,乙并非死于甲的勒杀行为,而是死于甲的分尸行为。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8年延期考试试卷二第4题)A.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B.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过失致人死亡罪和侮辱尸体罪C.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罪和侮辱尸体罪D.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罪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甲对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并不影响犯罪的成立。
此时,应该将甲的两个自然行为做一个统一的评价,认为他们是故意杀人罪的组成部分,从而认定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