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S1接口技术要求 第3部分:信令传输
s1ap协议
S1AP协议1. 简介S1AP(EIA-301)是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定义的一种协议,用于在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网络中的eNB(evolved NodeB,演进基站)之间传输信令消息。
S1AP协议扮演着关键的角色,用于控制和管理LTE网络中的用户数据传输、呼叫控制以及移动性管理。
2. S1AP协议的功能S1AP协议具有以下主要功能:a) 建立和释放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的控制路径在LTE网络中,UE需要与eNB建立控制路径以进行信令和控制消息的传输。
S1AP协议定义了建立和释放UE控制路径的过程,确保正确稳定地传输控制信息。
b) 资源分配和管理S1AP协议负责分配和管理LTE网络中的资源,包括控制信道和传输信道资源。
它确保信道资源的合理分配,以满足不同UE的通信需求,并最大程度地提高网络的效率和容量。
c) 切换和重定向当UE在LTE网络中移动时,需要进行切换和重定向以保持连接的稳定性。
S1AP协议定义了切换和重定向的过程,确保UE在移动时能够无缝地切换到新的eNB,并保持通信的连续性。
d) 错误处理和恢复S1AP协议具备错误处理和恢复机制,能够识别和处理网络中的错误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恢复。
这有助于确保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S1AP协议的消息结构S1AP协议的消息结构是基于ASN.1(Abstract Syntax Notation One,抽象语法表示法一)定义的。
每个S1AP消息都由特定的消息类型标识和消息体组成。
消息类型标识指示了消息的目的和内容,而消息体包含了与该类型消息相关的参数和值。
下面是S1AP协议中常见的一些消息类型:•E-RABSetupRequest:用于请求建立E-RAB(Evolved Radio Access Bearer,演进无线接入承载)。
•E-RABSetupResponse:用于回复E-RAB建立请求,并包含建立成功的E-RAB信息。
废止的通信行业标准目录
34
YD/T 1721.5-2007
2GHz 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SDPA)Uu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 第5部分:物理层过程
废止
35
YD/T 1721.6-2007
2GHz 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SDPA)Uu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 第6部分:物理层测量
废止
20
YD/T 1596-2007
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直放站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废止
21
YD/T 1670-2007
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广播多播业务(BCMCS)技术要求:空中接口
废止
22
YD/T 1671-2007
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广播多播业务(BCMCS)技术要求:A接口
800MHz CDMA 1X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设备测试方法:基站子系统
废止
102
YDC 023-2003
800MHz CDMA 1X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设备测试方法:移动台 第一部分基本无线指标、功能和性能
废止
103
YDC 024-2003
废止
12
YD/T 1563-2007
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测试方法:高速分组数据(HRPD)(第一阶段)A接口
废止
13
YD/T 1565-2007
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测试方法:高速分组数据(HRPD)(第一阶段)空中接口信令一致性
废止
14
YD/T 1572-2007
废止
23
YD/T 1672-2007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操作维护中心(OMC-R)测量报告技术要求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操作维护中心(OMC-R)测量报告技术要求TD-LTE digital cell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OMC-Rmeasurement repor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版本号:1.0.0╳╳╳╳-╳╳-╳╳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发布目录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4. OMC-R测量报告总则 (2)4.1. OMC-R测量报告数据采集原理 (3)5. OMC-R测量报告数据定义 (4)5.1. 测量报告数据定义模板 (4)5.2. 测量报告数据列表 (5)5.3. 一维测量报告统计数据 (7)5.3.1. 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 (7)5.3.2. 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 (8)5.3.3. 时间提前量 (9)5.3.4. UE发射功率余量 (10)5.3.5. eNB接收干扰功率 (10)5.3.6. eNB天线到达角 (11)5.3.7. 上行丢包率 (12)5.3.8. 下行丢包率 (12)5.3.9. 上行信噪比 (13)5.3.10. PRB粒度eNB接收干扰功率 (14)5.4. 二维测量报告统计数据 (14)5.4.1. 时间提前量与参考信号接收功率 (14)5.4.2. 时间提前量与eNB天线到达角 (16)5.4.3. 参考信号接收功率与参考信号接收质量 (17)5.4.4. eNB接收干扰功率与参考信号接收功率 (19)5.4.5. eNB接收干扰功率与参考信号接收质量 (20)5.4.6. 上行丢包率与上行信噪比 (21)5.4.7. 下行丢包率与参考信号接收质量 (22)5.4.8. 下行丢包率与参考信号接收功率 (24)5.4.9. 上行丢包率与eNB接收干扰功率 (24)5.4.10. 上行信噪比与eNB接收干扰功率 (25)5.5. 测量报告样本数据 (26)5.5.1. TD-LTE服务小区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 (28)5.5.2. TD-LTE已定义邻区关系和未定义邻区关系小区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 .. 295.5.3. TD-LTE服务小区的参考信号接收质量 (29)5.5.4. TD-LTE已定义邻区关系和未定义邻区关系小区的参考信号接收质量 .. 305.5.5. TD-LTE服务小区的时间提前量 (31)5.5.6. TD-LTE服务小区的UE发射功率余量 (31)5.5.7. TD-LTE服务小区的eNB接收干扰功率 (32)5.5.8. TD-LTE服务小区的eNB天线到达角 (32)5.5.9. TD-LTE服务小区的上行丢包率 (33)5.5.10. TD-LTE服务小区的下行丢包率 (34)5.5.11. TD-LTE服务小区的上行信噪比 (34)5.5.12. TD-LTE服务小区载波号 (35)5.5.13. TD-LTE服务小区的物理小区识别码 (35)5.5.14. TD-LTE已定义邻区关系和未定义邻区关系的邻区载波号 (35)5.5.15. TD-LTE已定义邻区关系和未定义邻区关系的物理小区识别码 (36)5.5.16. 已定义邻区关系和未定义邻区关系的GSM邻区BCCH (36)5.5.17. 已定义邻区关系和未定义邻区关系的GSM邻区载波接收信号强度指示365.5.18. 已定义邻区关系和未定义邻区关系的GSM邻区NCC (37)5.5.19. 已定义邻区关系和未定义邻区关系的GSM邻区BCC (37)5.5.20. TD-SCDMA主公共控制物理信道接收信号码功率 (38)5.5.21. 已定义邻区关系和未定义邻区关系的TD-SCDMA邻区绝对载波号 (38)5.5.22. 已定义邻区关系和未定义邻区关系的TD-SCDMA邻区小区参数标识.. 396. OMC-R测量报告数据格式要求 (39)6.1. 总则 (39)6.2. 测量报告文件命名规则 (39)6.3. XML文件格式 (40)6.3.1. XML文件结构图 (40)6.3.2. 标签说明 (40)6.3.3. 标签说明字符集限定 (43)6.3.4. 测量报告统计数据Schema定义 (43)6.3.5. 测量报告样本数据Schema定义 (44)7. OMC-R测量报告文件生成要求 (46)8. 编制历史 (46)前言本标准旨在明确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对TD-LTE测量报告的技术要求,并为相关设备的集中采购提供技术参考。
TD-LTE S1接口传输介绍
S
D D D S
U
D D D U
D
D D D U
D
D D D D
1:8
Flexi LTE BTS传输容量
Parameter Peak (at 20Mhz, 2*2 MIMO, above PDCP) BTS radio i/f throughput (UL/DL) Average (with 10 UEs at 20Mhz, 2*2 MIMO, above PDCP) Value 40 Mbps / 149 Mbps Comments 15 Mbps / 36 Mbps 3 (*) (**) Max. number of cells per BTS 6 (***) Max. number of active users per BTS cell at 20Mhz 800 (*) RRC_connected users with a 840 (**) (***) DRB established -
Max. number of users per BTS
6500
Max. S1_U throughput per single BTS (at 20Mhz, 2*2 MIMO, above PDCP) – UL/DL
Derived from the peak cell 120 Mbps / 450 Mbps throughput
TD-LTE帧结构特点:
• 无论是正常子帧还是特殊子帧,长度均为1ms。FDD子帧长度也是1ms。 • 一个无线帧分为两个5ms半帧,帧长10ms。和FDD LTE的帧长一样。 • 特殊子帧 DwPTS + GP + UpPTS = 1ms
DL-UL Configuration
IMS网络AGCF技术要求V2.0-2011920
IMS 网络综合接入控制设备AGCF 技术要求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AGCF in IMS(V2.0)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发布保密等级:公开发放目录目录 (1)前言 (3)IMS网络综合接入控制设备AGCF技术要求 (1)1 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缩略语 (1)4 AGCF在网络中的位置 (2)5 业务和功能要求 (2)5.1 业务要求 (2)5.2 功能要求 (3)6 操作维护和网管要求 (7)6.1 维护界面 (7)6.2 配置管理 (7)6.3 维护管理 (7)6.4 故障管理 (8)6.5 业务量统计和测量 (8)6.6 协议跟踪与监视 (10)6.7 安全管理 (10)6.8 人-机系统 (10)7 接口要求 (10)7.1 以太网接口 (10)7.2 本地维护接口 (11)7.3 与网管中心接口 (11)7.4 端口配置要求 (11)8 协议要求 (11)8.1 H.248 协议要求 (11)8.2 SIP 协议要求 (11)9 主要通信流程示例 (11)10 性能及可靠性指标 (11)10.1 系统容量 (11)10.2 系统处理能力 (11)10.3 呼叫建立时延 (11)10.4 时延 (11)10.5 系统可靠性和可用性 (11)11 系统安全性 (12)12 定时和同步要求 (12)12.1 同步方式 (12)12.2 外定时方式 (12)13 硬件要求 (12)13.1 硬件系统基本要求 (12)13.2 对处理机的要求 (12)13.3 对输入、输出设备的基本要求 (12)14 软件要求 (12)14.1 基本要求 (12)14.2 软件功能要求 (13)14.3 软件维护管理功能要求 (13)15 机械结构和工艺要求 (13)16 环境要求 (13)17 电源及接地要求 (13)附录A(规范性附录)信令流程要求 (14)A.1 概述 (14)A.2媒体网关注册注销流程 (14)A.3 AGCF用户注册注销流程 (15)A.4 呼叫建立流程 (18)A.5 传真和MODEM处理流程 (24)A.6 补充业务实现流程 (29)附录B 接入和接入控制设备加插P-Access-Network-Info头域的要求 (29)前言本标准依据ITU-T和3GPP制定的相关标准,结合有关国内标准和中国电信其它企业标准,基于中国电信中国电信IMS总体技术要求和实际需求而拟定,充分考虑了网络的平滑演进能力,为中国电信中国电信IMS的技术试验、网络建设和运行维护提供技术依据。
LTE-M系统总体架构及系统功能规范
5 业务与功能 ........................................................................ 4
6 系统总体架构 ...................................................................... 4
CZJS/T 0062—2016
目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 1
7 接口要求 .......................................................................... 9
7.1 LTE-M 系统内部接口 ............................................................. 9 7.2 LTE-M 系统外部接口 ............................................................ 10
中国移动统一DPI设备技术规范标准-LTE信令采集解析服务器接口规范标准v2.0.9-LTE各接口XDR规范标准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中国移动统一D P I设备技术规范-L T E信令采集解析服务器接口规范T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o f D e e p P a c k e tI n s p e c t i o n E q u i p m e n t f o r C M C C(L T E S i g n a l l i n g C o l l e c t i o n S e r v e r I n t e r f a c eP a r t)版本号:2.0.9╳╳╳╳-╳╳-╳╳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1 范围 (3)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4)4 接口在网络中的位置 (6)5 LTE接口XDR数据构成方式 (8)5.1. XDR编号与上报要求 (8)6 Uu接口XDR数据结构 (9)6.1. 公共信息 (9)6.2. Uu接口信息 (11)6.3. Uu接口Keyword 1字段定义 (15)6.4. Uu接口事件流程开始/结束标识 (17)7 X2接口XDR数据结构 (17)7.1. 公共信息 (17)7.2. X2接口信息 (17)7.3. X2接口事件流程开始/结束标识 (23)8 UE_MR XDR数据结构 (23)8.1. 公共信息 (23)8.2. UE_MR信息 (23)9 Cell_MR XDR数据结构 (27)9.1. 公共信息 (27)9.2. Cell_MR信息 (27)10 S1-MME接口XDR数据结构 (28)10.1. 公共信息 (28)10.2. S1-MME接口信息 (28)10.3. S1-MME接口Keyword 1字段定义 (38)10.4. S1-MME接口Keyword 2字段定义 (40)10.5. S1-MME接口事件流程开始/结束标识 (47)11 S1-U接口XDR数据结构 (47)12 S6a 接口XDR数据结构 (47)12.1. 公共信息 (47)12.2. S6a接口信息 (48)13 S10、S11接口XDR数据结构 (50)13.1. 公共信息 (50)13.2. S10、S11接口信息 (50)14 S5/S8-C接口XDR数据结构 (57)14.1. 公共信息 (57)14.2. S5/S8-C接口信息 (57)15 SGs接口XDR数据结构 (61)15.1. 公共信息 (61)15.2. SGs接口信息 (62)16 Gn-C接口XDR数据结构 (65)16.1. 公共信息 (65)16.2. Gn-C接口信息 (65)17 基于XDR的原始码流上报 (68)17.1. 原始码流上报功能 (68)17.2. 基于XDR上报原始码流的格式 (68)17.3. 按帧封装的原始码流要求 (69)17.3.1. 通用包头格式 (70)17.3.2. 专用包头格式 (71)17.3.3. 原始数据 (71)18 接口协议 (71)18.1. SDTP协议概述 (72)18.2. 消息类型 (73)18.3. 消息结构 (74)18.4. 连接管理流程 (75)18.5. 连接管理消息 (77)18.5.1. 版本协商verNego (77)18.5.1.1. 请求 (77)18.5.1.2. 应答 (77)18.5.2. 链路认证linkAuth (78)18.5.2.1. 请求 (78)18.5.2.2. 应答 (79)18.5.3. 链路检测linkCheck (80)18.5.3.1. 请求 (80)18.5.3.2. 应答 (80)18.5.4. 链路数据发送校验linkDataCheck (80)18.5.4.1. 请求 (80)18.5.4.2. 应答 (81)18.5.5. 链路释放linkRel (82)18.5.5.1. 请求 (82)18.5.5.2. 应答 (82)18.6. 数据传输消息 (82)18.6.1. XDR数据传输notifyXDRData (83)18.6.1.1. 请求 (83)18.6.1.2. 应答 (83)18.6.2. XDR对应原始码流传输XDRRawDataSend (83)18.6.2.1. 请求 (83)18.6.2.2. 应答 (83)19 编制历史 (84)附录A:Uu/X2接口XDR事件流程和关键信令点 (85)附录B:S1-MME接口XDR事件流程和关键信令点 (85)前言本规范对中国移动网内使用的深度包检测(DPI)设备的功能和性能提出要求,是部署统一DPI设备需要遵从的技术文件。
LTE业务和基本流程
RRC_CONNECTED
行为
PLMN选择 NAS配置的DRX过程 系统信息广播和寻呼 邻小区测量 小区重选的移动性 UE获取1个TA区内的唯一标识 eNodeB内无终端上下文 网络侧有UE的上下文信息 网络侧知道UE所处小区 网络和终端可以传输数据 网络控制终端的移动性 邻小区测量 存在RRC连接:
网元间控制面整体协议栈
基本概念
协议栈结构
NAS
RRC PDCP RLC MAC L1
UE
LTE-Uu
Relay
RRC PDCP
S1-AP SCTP
RLC
IP
MAC
L2
L1
L1
eNodeB
S1-MME
NAS
S1-AP SCTP
IP L2 L1
MME
控制面协议栈
没有RNC,空中接口的控制平面(RRC)功能由eNB进行管理和控制
UE可以从网络侧收发数据 监听共享信道上指示控制授权的控制信令 UE可以上报信道质量给网络侧 UE可以根据网络配置进行DRX
RRC信令消息简化
Radio Bearer Setup (无线承载建立)
Radio Bearer Release (无线承载释放)
Radio Bearer Reconfiguration (无线承载重配置)
中国移动统一DPI设备技术规范-LTE信令采集解析服务器接
中国移动统一DPI设备技术规范-LTE信令采集解析服务器接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中国移动统一D P I设备技术规范-L T E信令采集解析服务器接口规范T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o f D e e p P a c k e tI n s p e c t i o n E q u i p m e n t f o r C M C C(L T E S i g n a l l i n g C o l l e c t i o n S e r v e r I n t e r f a c eP a r t)版本号:2.0.9╳╳╳╳-╳╳-╳╳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1范围 (4)2规范性引用文件 (4)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6)4接口在网络中的位置 (10)5LTE接口XDR数据构成方式 (11)5.1.XDR编号与上报要求126Uu接口XDR数据结构 (13)6.1.公共信息136.2.Uu接口信息166.3.Uu接口Keyword 1字段定义226.4.Uu接口事件流程开始/结束标识247X2接口XDR数据结构 (24)7.1.公共信息247.2.X2接口信息247.3.X2接口事件流程开始/结束标识328UE_MR XDR数据结构 (32)8.1.公共信息328.2.UE_MR信息329Cell_MR XDR数据结构 (37)9.1.公共信息379.2.Cell_MR信息3710S1-MME接口XDR数据结构 (39)10.1.公共信息3910.2.S1-MME接口信息3910.3.S1-MME接口Keyword 1字段定义5510.4.S1-MME接口Keyword 2字段定义5610.5.S1-MME接口事件流程开始/结束标识5711S1-U接口XDR数据结构 (57)12S6a 接口XDR数据结构 (57)12.1.公共信息5712.2.S6a接口信息5713S10、S11接口XDR数据结构 (62)13.1.公共信息6213.2.S10、S11接口信息6214S5/S8-C接口XDR数据结构 (72)14.1.公共信息7214.2.S5/S8-C接口信息7215SGs接口XDR数据结构 (79)15.1.公共信息7915.2.SGs接口信息7916Gn-C接口XDR数据结构 (85)16.1.公共信息8516.2.Gn-C接口信息8517基于XDR的原始码流上报 (90)17.1.原始码流上报功能9017.2.基于XDR上报原始码流的格式9017.3.按帧封装的原始码流要求9117.3.1.通用包头格式9217.3.2.专用包头格式9417.3.3.原始数据9418接口协议 (94)18.1.SDTP协议概述9418.2.消息类型9718.3.消息结构9918.4.连接管理流程10018.5.连接管理消息10218.5.1.版本协商verNego10318.5.1.1.请求10318.5.1.2.应答10318.5.2.链路认证linkAuth10418.5.2.1.请求10418.5.2.2.应答10618.5.3.链路检测linkCheck10718.5.3.1.请求10718.5.3.2.应答10718.5.4.链路数据发送校验linkDataCheck10818.5.4.1.请求10818.5.4.2.应答10918.5.5.链路释放linkRel11118.5.5.1.请求11118.5.5.2.应答11118.6.数据传输消息11218.6.1.XDR数据传输notifyXDRData11218.6.1.1.请求11218.6.1.2.应答11218.6.2.XDR对应原始码流传输XDRRawDataSend (113)18.6.2.1.请求11318.6.2.2.应答11319编制历史 (114)附录A:Uu/X2接口XDR事件流程和关键信令点116附录B:S1-MME接口XDR事件流程和关键信令点116前言本规范对中国移动网内使用的深度包检测(DPI)设备的功能和性能提出要求,是部署统一DPI设备需要遵从的技术文件。
LTE空中接口之S1接口介绍
S1口是EPC和E-UTRAN之间的接口界面,EPC侧的接入点是控制平面的MME 或用户平面的SGW,S1是一个逻辑接口,从任何一个eNB,可能有多个S1-MME 逻辑接口面向EPC,多个S1-U逻辑接口面向EPC,S1口位置如下图:
对于S1口,在协议栈也分为控制面和用户面,它的的协议栈结构如下:
S1是一个开放性接口,作用EUTRAN和CN之间的接口,主要负责无线和核心网之间的连接管理功能。
具体的功能包含UE上下文管理功能和S1接口的管理功能:v UE上下文管理功能
SAE承载管理功能,所有的RAB承载均通过S1口传递管理功能。
包含承载的建立、修改和释放。
如初始上下文建立,包括SAE承载上下文,安全性上下文,切换限制列表,UE能力信息,NAS PDU等。
S1连接管理功能,包括GTP-U隧道管理功能和S1信令连接管理功能。
LTE_Active状态的UE的移动性功能,包括Intra-LTE切换、Inter-3GPP RAT切换、寻呼功能以及漫游和区域限制支持功能。
如切换资源分配、切换通知、路径转换或取消等。
寻呼消息以及NAS消息均通过S1口实现。
v S1接口管理功能
协调功能,包括NAS节点选择功能和网络分享功能。
安全功能,包括数据的机密性和数据的完整性。
服务和网络接入功能,包括核心网信令数据转移功能、UE跟踪和位置报告功能等。
还有一些如错误指示等,也是通过S1口实现的,信令流程如下:。
中国联通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技术要求-第一分册-VoLTE终端技术要求-v1.1..
QB/CU 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中国联通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技术要求第一分册:VoLTE终端技术要求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hina Unicom LTE Digital Cellular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Mobile StationVolume I: VoLTE Mobile StationV1.12016-xx-xx发布2016-xx-xx实施目次目次 (I)前言 (II)中国联通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技术要求第一分册VoLTE终端技术要求v1.1 (1)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缩略语 (2)4 概述 (3)4.1 VoLTE终端设备在接入系统逻辑结构中的位置 (3)5卡槽要求 (4)6 VoLTE终端基本配置要求 (4)7 VoLTE终端功能要求 (4)7.1 基本功能要求 (4)7.1.1 无线功能要求 (4)7.1.2 IMS控制面要求 (6)7.1.3 IMS媒体面要求 (7)7.1.4 SRVCC (8)7.1.5 语音方案选择策略要求 (9)7.2 VoLTE业务要求 (9)7.2.1 语音业务要求 (9)7.2.2 视频业务要求 (10)7.2.3 短消息要求 (10)7.2.4 补充业务要求 (11)7.2.5 并发业务能力要求 (12)7.2.6 互通要求 (12)7.2.7 IMS紧急呼叫要求 (12)7.2.8 人机界面要求 (12)7.2.9 APN参数设置要求 (13)附录A(资料性附录)修订记录 (13)前言本标准的制定是为保证中国联通公司VoLTE终端能满足中国联通VoLTE网络需求,并为终端设备的开发生产提供依据。
本标准规定中国联通VoLTE终端设备基本测试方法。
本标准的附录为规范的组成部分,如无特殊说明和本规范正文具有同等约束力。
本标准是中国联通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的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名称及结构如下:a) 《中国联通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技术规范总册:总体技术要求 V4.0》;b) 《中国联通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测试规范总册:总体测试规范 V4.0》;c)《中国联通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技术要求第一分册 VoLTE终端技术要求v2.0》;d)《中国联通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测试规范第一分册 VoLTE终端测试规范v2.0》今后,中国联通将根据LTE业务和功能的发展需要,不断更新和增加相应分册。
60项通信行业标准名称及主要内容
3GPP TS 36.323, IDT
21.
2012-0398T-YD
LTE FDD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Uu接口层三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第1部分:RRC协议
推荐
本部分规定了LTE FDD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中用户设备(UE)与演进基站(eNB)之间,即Uu接口的无线资源管理(RRC)部分。
本部分适用于LTE FDD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3GPP TS 36.331, IDT
22.
2012-0399T-YD
LTE FDD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Uu接口层三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第2部分:空闲模式下的UE过程
推荐
本部分规定了UE的空闲模式规程的接入层(AS)部分。空闲模式规程的非接入层(NAS)部分不在此规范中描述。
推荐
本部分确立了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X2接口的总体描述和一般规则。
本部分适用于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X2接口。
3GPP TS 36.420, IDT
30.
2012-0409T-YD
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X2接口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第2部分:层一
推荐
本部分确定了在X2接口上实现层1的规范。对于传输时延要求和O&M要求的规范不在本文档的范围中。
本部分适用于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3GPP TS 36.321, NEQ
9.
2012-0383T-YD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Uu接口层二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第2部分:RLC协议
推荐
本部分规定了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空中接口的RLC协议的功能,描述E-UTRA RLC子层结构,E-UTRA RLC实体,E-UTRA RLC从下层期望获得的业务,E-UTRA RLC提供给上层的业务,E-UTRA RLC功能,与对等层E-UTRA RLC通信的元素包括协议数据元、格式和参数,未知、未预见和错误协议数据在E-UTRA RLC的处理。
36.214-中文版本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目次目次 (II)前言.............................................................................................................................................................. I VLTE FDD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Uu接口技术要求第4部分:物理层测量 (6)1 范围62 规范性引用文件 (6)3定义,符号与缩略语 (6)3.1定义 (6)3.2符号 (6)3.3缩略语 (6)4UE/E-UTRAN测量控制 (7)5E-UTRA的测量能力 (7)5.1UE 测量能力 (7)5.1.1参考信号接收功率 (RSRP) (8)5.1.2Void (8)5.1.3参考信号接收质量 (RSRQ) (8)5.1.4公共导頻信道接收信号码功率(UTRA FDD CPICH RSCP) (8)5.1.5UTRA FDD 载波接收信号强度指示(UTRA FDD carrier RSSI) (9)5.1.6UTRA FDD 公共导頻信道每码片信噪比(UTRA FDD CPICH Ec/No) (9)5.1.7GSM 载波接收信号强度指示(GSM carrier RSSI) (9)5.1.10CDMA2000 1x 无线传输技术导頻强度(CDMA2000 1x RTT Pilot Strength) (9)5.1.11CDMA2000 高速分组数据导頻强度(CDMA2000 HRPD Pilot Strength) (9)5.1.12参考信号时间差(RSTD) (10)5.1.13UE 定位的小区帧UE GNSS定时 (10)5.1.14UE GNSS码测量 (10)5.1.15UE 收发时间差 (10)5.2E-UTRAN 测量能力 (10)5.2.1下行参考信号发射功率(DL RS TX power ) (11)5.2.2接收的干扰功率 (11)5.2.3 热噪声 115.2.4定时提前(T ADV) (11)5.2.5eNB 收发时间差 (11)5.2.6UE 定位的小区帧UE GNSS定时 (12)5.2.7到达角(AoA) (13)前言YDB XXXX-XXXX 《LTE FDD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Uu接口技术要求》分为九个部分:─ 第1部分:物理层概述;─ 第2部分:物理信道和调制─ 第3部分:物理层复用和信道编码─ 第4部分:物理层过程─ 第5部分:物理层测量─ 第6部分:MAC协议─ 第7部分:RLC协议─ 第8部分:PDCP协议─ 第9部分:RRC协议本部分是第4部分。
LTE知识题库参考01402
39
TD-LTE路测指标中每RB平均下载量(不含掉线)=应用层数据下载量(不含
掉线)/
。
40 目前现网中,LTE同频切换主要是通过 事件进行触发。
41 42 43
广在播 LTiEnt单ra-播fre系qu统en中cy采邻用区重的选子关载系波的间系隔统,消相息应是的符。号长度为 (不包括CP) 。LTE中资源分配所属RB的频域大小为 个子载波,即 kHz。
调度仅在Pcell(主服务小区)上被支持。
109 SIB1中广播的Cell ID为
位。
110 用来传输RRCConnectionSetup消息的逻辑信道为
。
111 在ASN.1的注释中,Need ON代表的意思是
。
112 在无线链路失败检测中,UE检测到物理层问题的的标志是 。
113 4G鉴权参数中用于加密的参数是(英文缩写) 。
157
TPDDS-LCTHE信支道持的8天TM线3的模T式M在3与信T道M质量之好间的的时自候适为应,,来信增道强质边量缘差覆的盖时。候回落到 。LTE组网中,如果采用室外D频段组网,一般使用的上下行时隙配比为 ,特 殊时隙配比为 。
137 协议规定,一个子帧的时长为 ,一个无线帧的时长为 。
138 R9版本中,提出了一种新的MIMO技术 。
139 S1-MME接口存在于MME和 之间。
140 S3接口是MME和 之间的接口。
141 EPC中 网元产生PGW-CDR话单。 142 EPC中 网元产生SGW-CDR话单。 143 HLR与SGSN之间的接口协议是MAP,EPC HSS与MME之间的接口协议是 。
ms。
为了初始化特定的测量,E-UTRAN将传输一个RRC连接重配置消息给UE,包括
LTE题库V2
LTE组网中,如果采用室外F频段与TD共组网,一般使用的时隙配比为(),特殊时隙配比为()。 MAC头中Rbit代表()。 MIB的调度周期为()ms。 MIB块承载在()信道上。 MMEI(MMEIdentity)由MMEGI和()组成。 MME与SGW之间的接口是()。 MME在下发寻呼消息时以()为单位。 OFDM技术在时域上能够抵抗(),在频域上能够抵抗()。 OFDM系统作为多子载波系统,可以通过频率调度,为用户分配信道质量较好的频率资源,从而获得()增益。 Okumura-Hata模型应用在()MHz频段,cost231-Hata模型应用在()MHz频段,他们的小区半径适用范围为 ()km。这两个模型在公式上的不同是()项和()项的系数。 OMC与上级网管的接口为()接口。 OMC与网元的接口为()接口。 O接口采用()协议。 Paging可以由MME发起,也可以由()发起。 PBCH对应的全称是()。 PBCH用于承载系统消息当中的()信息。 PBCH周期为()ms,该周期内每()ms重复发送一次,终端可以通过任一次接收解调出BCH。 PCCH信道使用的是()调度方案。 PCC的英文全称是()。 PCFICH的映射的位置由()和()决定。 PCI由()和()共同决定。 PCRF应支持通过()接口与短信网关互连。 PCU在MME中的标示号是()。 PDCCH由个CCE组成;CCE由个REG组成;REG由 ()个连续的RE组成。 PDSCH对应的全称是()。 PDSCH信道的TM3模式在信道质量好的时候为(),信道质量差的时候回落到()。 PGW与PDN相连的接口是()。 PHICH的映射位置在()广播。 PHICH的映射位置在()广播。 PRACH格式0~3下,生成Preamble码的ZC根序列有()个。 PRACH信道可以承载在UpPTS上,但因为UpPTS较短,此时只能发射短Preamble码,短Preamble码能用在最多覆 盖()公里的小区。 preamble码由()序列生成。 QOS控制粒度是基于()。 R9版本中,提出了一种新的MIMO技术()。 RI=2,TM3模式下TDLTEUE需要反馈()给系统。 RLC层实体分段时,依赖于()层实体的通知。 RLC的上层是()。 RLC的下层是()。 RLC实体传输数据有三种模式:透明模式(TM)、()、确认模式(AM)。 RLC实体类型有哪几种()。 RLC重建是在收到()层的请求时执行。 S1-MME接口存在于MME和()之间。 S3和S4接口需要传统2/3G分组网络中的()网元升级支持。 S3接口是MME和()之间的接口。 S5/S8接口存在于SGW和()之间。 SAPC节点用于(),(),()。 SCTP协议中,建立连接的第一条消息是(英文缩写)()。 SCTP协议中,两个EP之间建立的连接被称为(中文)()。 SCTP用于建立偶联的握手信号(),(),(),()。
华为SEQVoLTE指标规范V2.0
华为SEQVoLTE指标规范V2.0华为SEQ VoLTE指标规范1VoLTE简介VoLTE即Voice over LTE,它是一种IP数据传输技术,VoLTE是基于IMS的语音业务,可实现数据与语音业务在同一网络下的统一。
4G网络下不仅仅提供高速率的数据业务,同时还提供高质量的音视频通话,后者便需要VoLTE技术来实现。
VoLTE技术带给4G用户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接通等待时间更短,以及更高质量、更自然的音视频通话效果。
VoLTE与2G、3G语音通话有着本质的不同。
VoLTE是架构在4G网络上全IP条件下的端到端语音方案。
VoLTE相较2G、3G语音通话,语音质量能提高40%左右,因为它采用高分辨率编解码技术。
VoLTE为用户带来更低的接入时延(拨号后的等待时间),比3G降50%,大概在2秒左右,而2G时代在6~7秒。
此外,2G、3G下的掉话时有发生,但VoLTE的掉话接近于零。
对运营商而言,部署VoLTE意味着开启了向移动宽带语音演进之路。
从长远来看,这将给运营商带来两方面的价值,一是提升无线频谱利用率、降低网络成本。
因为对于语音业务,LTE的频谱利用效率远远优于传统制式,达到GSM的4倍以上。
另一个价值就是提升用户体验,VoLTE的体验明显优于传统CS语音。
首先,高清语音和视频编解码的引入显著提高了通信质量;其次,VoLTE的呼叫接续时长大幅缩短,测试表明VoLTE比CS呼叫缩短一半以上;第三,与RCS的无缝集成可以带来丰富的业务2指标体系2.1VoLTE KQIVoLTE语音业务指标体系有6个KQI,具体指标如下。
说明:完整性KQI指标(即语音MOS和单通)当前只支持VoLTE用户打VoLTE用户且双方均在LTE网络的场景。
2.2VoLTE KPI体系VoLTE指标体系有20个关键KPI,具体指标如下。
3VoLTE涉及的接口图中红色标记的的探针采集接口是VoLTE涉及的关键接口。
外置探针S-CSCF/I-CSCFS/P_GW关键网元:接口简介:4VoLTE KQI指标说明图1: VoLTE KQI信令面流程图说明:图1中200 (INVITE)表示对INVITE请求的响应、且响应码为200。
lte网元接口
D. MME-MME
D. UDP
5、下面不属于控制面协议的是(C) A. SCTP B. S1AP C. APP D. NAS
6、有关SGsAP协议说法正确的是(D) A.用于SGs接口 B.可实现CS/PS的联合附着 C.可实现CS/PS的联合寻呼 D.以上都正确
输功能。X2-UP的传输网络层基于IP传输, UDP/IP协议之上采用GTP-U来传输eNB之间的用 户面PDU。 ➢ X2接口控制平面的定义采用了与S1接口一致 的原则,其传输网络层控制平面IP层的上面也 采用了SCTP,为信令提供可靠的传输。应用层 信令协议表示为X2-AP。 ➢ X2接口应用层协议功能: 支持LTE_ACTIVE状态下UE的LTE接入系统内的移 动性管理功能; ➢ X2接口自身的管理功能,如错误指示等; ➢ 上行负荷管理功能。
A. S1AP
传输层协议(C)
B. X2AP
A. TCP
C. GTP-C
B. UDP
D. GTP-U
C. SCTP
D. MTP2
3、EPC中S11接口是什么网元间的接口(A) 4、下面不属于用户面协议的是(C)
A. MME-SGW
A. RLC
B. SGW-PGWபைடு நூலகம்
B. GTPU
C. PGW-PCRF
(技术规范标准)中国移动物联网专网写卡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中国移动物联网专网写卡技术规范C h i n a M o b i l e 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o fM2M S I M R e m o t e M a n a g e m e n t版本号:1.2.0╳╳╳╳-╳╳-╳╳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前言 (V)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3.1. 术语、定义 (2)3.2. 缩略语 (2)4.业务概述 (3)4.1. 业务定义 (3)4.2. 业务范围 (3)5.业务功能 (3)5.1. 发行实卡 (3)5.2. 发行白卡 (4)5.3. 发行空卡 (4)5.4. 发行SoftSIM (4)6.系统结构和组网 (4)6.1. 系统结构 (4)6.2. 各模块功能描述 (5)6.3. 系统组网 (5)6.3.1.专网写卡平台 (5)6.3.2. PBOSS/HLR (6)6.3.3.运营管理平台 (6)6.3.4. 物联网SoftSIM库生成平台 (6)6.3.5.省BOSS (6)6.3.6.专用写卡终端 (6)7.技术流程 (6)7.1. 支持空中写卡功能的制卡数据申请流程 (6)7.2. SoftSIM库申请流程 (7)7.3. 空中写卡流程 (9)7.4. 专用终端写卡流程 (11)7.5.营业厅现场写卡流程 (12)8.码号要求 (13)8.1. 短信接入码 (13)8.2. EID (13)8.3. MSISDN (15)8.4. IMSI (15)8.5. ICCID (15)9.设备要求 (16)9.1. 写卡管理 (16)9.2. 用户管理 (16)9.3. 号码及卡个人化数据管理 (16)9.3.1. 号码规则 (16)9.4. 密钥管理 (17)9.4.1. 机器卡密钥 (17)9.4.2. 平台传输密钥 (17)9.5. 事务管理 (17)9.5.1. 与机器卡 (17)9.5.2. 与系统平台 (18)9.6. 安全管理 (18)9.7. SoftSIM库管理 (18)9.7.1. SoftSIM库申请 (18)9.7.2. SoftSIM库生成 (18)9.7.3. SoftSIM库分发 (18)9.8. 专用写卡终端管理 (19)9.8.1. 操作员管理 (19)9.8.2. 终端信息管理 (19)9.8.3. 终端登录及写卡 (19)9.9. 模组厂商管理 (19)9.9.1. 统计管理 (19)9.10. 模组管理 (19)9.11. 查询统计 (19)9.12. 机器卡要求 (20)10.安全要求 (20)10.1. 应用层安全要求 (20)10.1.1. 访问控制 (20)10.1.2. 通信安全 (21)10.1.3. 可用性 (22)10.1.4. 安全审计 (23)10.1.5. 防攻击/防病毒 (24)10.2. 基础设施层安全要求 (24)10.2.1. 系统层安全要求 (24)10.2.1.1.访问控制 (24)10.2.1.2.通信安全 (24)10.2.1.3.可用性 (25)10.2.1.4.安全审计 (25)10.2.1.5.防攻击/防病毒 (26)10.2.2. 网络层安全要求 (27)10.2.2.1.访问控制 (27)10.2.2.2.通信安全 (27)10.2.2.3.可用性 (28)10.2.2.4.安全审计 (28)10.2.2.5.防攻击/防病毒 (29)10.2.3. 物理层安全要求 (30)10.2.3.1.环境安全 (30)10.2.3.2.媒体安全 (30)10.2.3.3.设备安全 (30)11.接口要求 (30)11.1. IF1(与物联网机器卡) (31)11.1.1. IF1-1下行数据格式 (31)11.1.2. IF1-2上行数据格式 (36)11.1.3. 加密算法 (38)11.1.4. MAC算法 (38)11.1.5. 计数器管理 (39)11.1.6. 批次号管理 (39)11.2. IF2(与PBOSS) (40)11.2.1. IF2-1写卡结果查询接口 (40)11.2.2. IF2-2同步批量卡数据接口 (40)11.2.3. IF2-3请求写卡接口 (43)11.2.4. IF2-4写卡结果通知接口 (44)11.2.5. IF2-5 SoftSIM库生成通知接口 (45)11.2.6. IF2-7 请求卡个人化数据接口 (46)11.2.7. IF2-8 同步写卡密钥数据接口 (46)11.2.8. IF2-9写卡密钥生成请求接口 (48)11.2.9. IF2-11现场写卡响应接口 (49)11.2.10. IF2-12 写卡密钥文件生成通知接口 (50)11.3. IF3(与运营管理平台) (50)11.3.1. IF3-1SoftSIM库文件同步接口 (50)11.3.2. IF3-2 模组在网状态查询接口 (51)11.4. IF4(与专用写卡终端) (51)11.4.1. IF4-1请求登录接口 (51)11.4.2. IF4-2请求写卡接口 (52)11.4.3. IF4-3写卡响应接口 (52)11.5. 省BOSS与PBOSS的接口 (53)11.6. PBOSS与运管平台的接口 (53)11.7. 现场写卡组件接口 (53)12.性能和可靠性要求 (53)12.1. 吞吐量 (53)12.2. 存储能力 (54)12.3. 可靠性要求 (54)12.3.1. 备份和恢复要求 (54)12.4. 容灾要求 (54)12.5. 稳定性要求 (54)13.软硬件要求 (54)13.1. 软件要求 (54)13.2. 硬件要求 (55)14.操作维护要求 (55)14.1. 可管理性 (55)14.2. 可维护性 (55)14.3. 易用性 (56)15.网管要求 (56)15.1. 网络管理方式 (56)15.2. 网络管理的主要功能 (56)15.3. 性能管理 (56)15.3.1. 故障管理 (57)15.3.2. 安全管理 (57)15.3.3. 配置管理 (57)16.编制历史 (58)附录A密钥分散算法 (58)A.1.8字节分散参数 (58)A.2.16字节分散参数 (59)附录B省编码 (60)附录C卡商代码 (61)附录D状态码定义 (61)附录E多运营商临时个人化数据方案 (61)附录F移动签名登录方案 (62)前言本标准对基于中国移动物联网专网写卡平台技术规范实现过程中需要规范的技术方案提出全面要求,是中国移动物联网专网写卡平台实现所需要遵从的纲领性技术文件。
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S1接口技术要求 第1部分:概述
为分组数据流预留资源的机制。
S1接口特性
SCTP
在eNB和MME间使用SCTP以支持S1AP信令的交互。
25
综述
下面章节描述S1-MME和S1-U为实现S1接口能力需支持的功能。
S1 UE上下文管理功能
为了支持处于LTE_ACTIVE状态的UE,需要对UE上下文进行管理,如通过在eNodeB和EPC中建立和释放上下文来支持S1接口上用户各自的信令。这包括安全上下文的管理。
完整性密钥管理
完整性密钥由EPC提供。
业务和网络接入功能
核心网信令数据传输功能
NAS EPC信令应在EPC和UE之间透明传输。在S1接口上,应使用与传输E-UTRAN和EPC之间的信令相同的S1接口信道。
UE跟踪
UE跟踪功能允许对于UE的多种相关事件及其活动进行跟踪。这是一个O&M功能。
位置报告功能
E-UTRAN架构包括一组通过S1接口连接到EPC的eNB。整个LTE架构和E-UTRAN架构的详细描述见[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接入部分总体技术要求]中所述。本节只阐述S1接口的架构,不对核心网或无线接入网的架构进行限制。
S1接口在EPC与E-UTRAN的边界实现。图1描述了S1接口的逻辑划分。从S1看来,E-UTRAN接入点是一个eNB,EPC接入点可以是控制面MME逻辑节点也可以是用户面S-GW逻辑节点。于是,根据EPC接入节点,S1接口定义为两种类型:面向MME的S1-MME接口和面向S-GW的S1-U接口。
从任何一个eNB到EPC都可能有多个S1-U逻辑接口。对S1-U接口的选择在EPC中完成,并且通过MME信令通知eNB。
工信部行业标准编号、名称、主要内容一览表
面 向 5G 前 传 的 N ×
本部分规定了面向 5G 前传网络承载需求的基于
25Gbit/s 波分复用无源 波长路由的 N×25Gbit/s 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系统的网
光网 络 (WDM-PON) 第 络架构、业务和接口要求、系统功能要求、管理维护
1 部分:总体
要求和其它要求等。
代替标准
采标情况
实施日期 自发布之日 起实施
TD-LTE 数字蜂窝移动
本标准规定了 TD-LTE 家庭基站系统中的网关设
通信网家庭基站网关设 备的安全网关和信令网关技术要求以及备份、可用性、
备技术要求
安全、防护和供电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 TD-LTE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家庭
基站网关设备。
LTE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
本标准规定了引入基于三载波聚合、高阶调制、
三阶段)
无线资源管理,协议一致性以及网络兼容性等方面的
测试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所有第三阶段 LTE 数字蜂窝移动通
信网终端设备。
TD-LTE 数字蜂窝移动
本标准规定了引入载波聚合、多天线技术增强、
通信网 基站设备测试方 ePDCCH、双连接、小小区增强等 LTE-A 增强技术,
法(第三阶段)
对 TD-LTE 基站提出的新的功能要求、性能要求的测
面 向 5G 前 传 的 N ×
本部分规定了面向 5G 前传网络承载需求的基于
25Gbit/s 波分复用无源 波长路由的 N×25Gbit/s WDM-PON 系统的物理层、收
光网 络 (WDM-PON) 第 发器指标以及性能指标要求。
2 部分:PMD
本部分适用于公众电信网环境下的基于波长路由
的 N×25Gbit/s WDM-PON 设备,专用电信网也可参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S1接口技术要求
第3部分:信令传输
LTE digital cellular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S1 Interface Technical Requirement – Part 3 : Signalling Transport
200X –XX –XX 印发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
YD/T 1849—2009
目次
目次 (I)
前言 (II)
1 范围 (4)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4)
3.1 术语和定义 (4)
3.2 缩略语 (4)
4 S1信令承载 (4)
4.1 功能和协议栈 (4)
5 数据链路层 (5)
6 IP层 (5)
7 传输层 (5)
参考文献 (6)
I
YD/T 1849—2009
II
前言
YDB XXXX-XXXX 《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S1接口技术要求》分为5个部分:─第1部分:概述;
─第2部分:层1
─第3部分:信令传输
─第4部分:应用协议
─第5部分:数据传输
本部分是第3部分,与3GPP TS 36.412 V9.1.0的技术内容一致。
YDB XXXX-XXXX 《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S1接口技术要求》是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系列技术报告之一,该系列技术报告的结构和名称预计如下:
a)YDB XXXX-XXXX 《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接入部分总体技术要求》
b)YDB XXXX-XXXX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Uu接口技术要求》
─第1部分:物理层概述
─第2部分:物理信道和调制
─第3部分:物理层复用和信道编码
─第4部分:物理层过程
─第5部分:物理层测量
─第6部分:MAC协议
─第7部分:RLC协议
─第8部分:PDCP协议
─第9部分:RRC协议
─第10部分:UE处于空闲模式下的过程
─第11部分:UE无线接入能力
c)YDB XXXX-XXXX 《LTE FDD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Uu接口技术要求》
─第1部分:物理层概述
─第2部分:物理信道和调制
─第3部分:物理层复用和信道编码
─第4部分:物理层过程
─第5部分:物理层测量
─第6部分:MAC协议
─第7部分:RLC协议
─第8部分:PDCP协议
─第9部分:RRC协议
d)YDB XXXX-XXXX 《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X2接口技术要求》
─第1部分:概述
─第2部分:层1
─第3部分:信令传输
─第4部分:应用协议
─第5部分:数据传输
YD/T 1849—2009
e)YDB XXXX-XXXX 《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S1接口技术要求》
─第1部分:概述
─第2部分:层1
─第3部分:信令传输
─第4部分:应用协议
─第5部分:数据传输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均为规范性/资料性附录。
为适应信息通信业发展对通信标准文件的需要,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一安排下,对于技术尚在
发展中,又需要有相应的标准性文件引导其发展的领域,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组织制定“通信标准
类技术报告”,推荐有关方面参考采用。
有关对本技术报告的建议和意见,向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反映。
本部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中
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南京爱立信熊猫通信有限公司、诺基亚西门子通信(上海)有限公司、新邮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普天信息
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诺基亚通信有限公司、北京天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重庆重邮信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展讯高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
III
YD/T 1849—2009
4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S1接口技术要求第3部分:信令传输
1 范围
本部分适用于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本部分规定了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S1接口信令传输的标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YDB XXXX-XXXX 《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S1接口技术要求第1部分:概述》
YDB XXXX-XXXX 《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S1接口技术要求第2部分:层1》
YDB XXXX-XXXX 《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S1接口技术要求第4部分:应用协议》
YDB XXXX-XXXX 《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S1接口技术要求第5部分:数据传输》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S1:eNB与EPC之间的接口,提供E-UTRAN和EPC之间的互联。
这个接口也可被视为参考点。
S1-MME:E-UTRAN和MME之间的控制面协议参考点。
3.2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部分。
eNB E-UTRAN Node B E-UTRAN基站
EPC Evolved Packet Core演进的分组核心网
DiffServ Differentiated Service差分服务
IP Internet Protocol互联网协议
MME 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移动性管理实体
PPP Point to Point Protocol点对点协议
SCTP Stream Control Transmission Protocol流控制传输协议
4 S1信令承载
4.1 功能和协议栈
S1信令承载提供下列功能:
-为S1-MME接口上的S1-AP消息提供可靠的传输;
-提供网络和路由功能;
-在信令网络中提供冗余功能;
-支持流控制和拥塞控制。
YD/T 1849—2009 S1信令承载的协议栈见图1所示,每个协议层的细节在以下章节描述。
图1 S1-MME信令承载协议栈
传输网络层基于IP传输,包括IP之上的SCTP。
5 数据链路层
任何适用于数据链路层的协议都不应被排斥,如PPP、以太网等等。
6 IP层
eNB和MME应支持IPv6或IPv4,或同时支持。
S1-MME的IP层在传输S1-AP消息时只支持点对点传输。
eNB和MME应支持差分服务点码标记。
7 传输层
应支持SCTP作为S1-MME信令承载的传输层。
IANA分配的用于应用层协议S1AP的有效负载协议标识是18。
SCTP指由IETF的信令传输工作组制订的流控制传输协议,用于在IP网络中传输多种信令协议。
在一对MME和eNB之间,只建立一个SCTP关联。
eNB应发起建立SCTP关联。
由IANA指定的用于S1AP的SCTP目的端口号是36412.
在一对MME和eNB之间建立的SCTP关联中,应满足下列条件:
-应预留一对流标识,单独用于非UE相关信令使用的S1AP基本过程;
-至少预留一对流标识,单独用于UE相关信令所使用的S1AP基本过程。
但是宜预留多于一对的少量几对的流标识。
-一个UE相关信令应使用一个SCTP流,并且在UE相关信令的通信期间不应改变SCTP流。
传输网络冗余可通过两个终端节点之间的SCTP多宿主机制实现,为其中的一个或为这两个都分配多个IP地址。
SCTP终端节点应支持一个多宿主的远端SCTP端点。
SCTP端点冗余,可在已经建立了SCTP 关联后的任何时刻,由MME或eNB发送一个INIT发起。
SCTP拥塞控制,根据具体实现机制,可以触发高层协议来降低信令源的信令流量,并对消息进行优先级标记。
5
YD/T 1849—2009
6参考文献
[1]3GPP TS 36.410-E-UTRAN S1接口概述和原理
[2]3GPP TS 36.411-E-UTRAN S1接口层一
[3]3GPP TS 36.413-E-UTRAN S1接口应用协议
[4]3GPP TS 36.414-E-UTRAN S1接口数据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