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该校坐落于“北国春城”长春市,本部校区地处人民大街中断,占地面积73万平方米,净月校区设立在净月潭旅游开发区,占地94万平方米。

东北师范大学原名东北大学,1946年2月始建于辽宁本溪,而后在战火中辗转于丹东、通化、梅河口、吉林、长春、哈尔滨,1946年6月定址于佳木斯。1948年7月,南迁吉林与吉林大学合并,定名东北大学,走向正规化办学道路。1948年至1949年间,原长白师范学院、沈阳东北大学等校陆续并入东北大学,使东北大学成为当时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1949年7月,校址迁至长春。

1950年4月,根据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东北大学易名为东北师范大学,隶属教育部,成为一所高等师范院校。1958年4月,东北师范大学隶属于吉林省,同年10月校名变更为“吉林师范大学”。197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重归教育部领导。1980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恢复了“东北师范大学”的校名。自此东北师范大学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原有学科,增设新学科,同时成立了研究生院。1996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大学。2009年,承担国家“985工程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

近年来,在“211工程”、“985工程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以及教育部、吉林省共建协议的支持下,东北师范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社会服务以及整体办学条件等方面均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农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有特色、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首任校长为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张学良将军的胞弟张学思,著名教育家成仿吾、丁浩川、张如心等也先后承担学校主要领导职位。学校现任党委书记为杨晓慧教授、校长为刘益春教授。

2004年,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后,学科综合实力有了卓越提升。现有22个学院、1个学部,涵盖了78个本科专业,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不含硕士一级学科覆盖点),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不含博士一级学科覆盖点),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国家985工程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32个“十二五”吉林省一级学科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历史、生物、中文3个学科是国家文科、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基地。我校学科点覆盖了除医学和军事学以外的11个学科门类,形成了学科综合发展的新格局。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形成了以生态学、生命科学、历史学、教育学等为代表的、在国内学术界有着较高地位的优秀学科。思想政治教育重大问题、细胞遗传学、草地生态学、应用数学、功能材料学、多酸化学、世界上古、中古史专业、环境科学已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地位。世界文明比较、基础教育重大问题、草地生态、细胞遗传等占优领域的研究都有喜人的进展,并逐渐构建了材料科学、信息化东北等新的研究领域。

学校注重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已经先后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34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与合作项目。自2000年以来,学校聘请了外籍学者专家702人来校交流授课,先后聘请了以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教授为代表的300余名外籍学者专家为客座教授和名誉教授。近五年派遣教师出访与进修,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达900余人次。近年来,举办了90多个国际性和区域性学术会议,开展了多项重大合作研究,奠定了学校健康发展的基础,

大大提高了学校在国内和国际的影响力。为培养国际化人才,学校每年向国(境)外输送留学生200余人,招收8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来校学习深造。学校分别在韩国东亚大学、加拿大圣力嘉学院、西班牙巴伦西亚大学、美国阿拉斯加大学安克雷奇分校建立了孔子学院,在蒙古国立教育大学建立了孔子课堂。为进一步推广我校师范教育经验,国家汉办和国务院侨办分别在我校设立了“华文教育基地”、“教育援外基地”和“国际汉语教师培训基地”。

建校60多年来,已有20余万名毕业生从学校走向四面八方,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各类人才。东北师范大学正按照“充分彰显办学特色,走强校之路、走开放之路、走和谐之路”的发展思路,积极践行“尊重的教育”理念,坚持教育创新,发展办学特色,提升教育质量,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师范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