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弯残月寄深情——探究解读月的意象》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一弯残月寄深情——探究解读“月”的意象》课堂实录粤教版必修1.doc

高中语文《一弯残月寄深情——探究解读“月”的意象》课堂实录粤教版必修1.doc

《一弯残月寄深情——探究解读“月”的意象》课堂实录开发设计人:成健授课人:李敏课件设计制作者:成健文字记录、整理:成健地点:广东省茂名市第二中学高一级时间: 2004-11-18教学设计思想: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正处于诗意盎然的年龄,他们喜欢流行歌曲,照例也喜欢读诗,应当尝试写诗,用青春的笔表露心中跳动着的情感,还能以文会友,交换从心灵深处流泻出来的吟唱。

然而,一贯以来语文教学对诗是淡化的,甚至是放逐,学生阅读和写作诗歌的能力薄弱。

同时,意象的营构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特别是“月” 。

从诗的内容说,月是唐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如果只枯燥罗列“月”意象的诗词及其内涵,要求死记强记,学生为考试勉强会接受,但要活学活用不大可能,尽管有所了解却未能深刻地理解和迁移运用。

对此,结合古诗词教学的旧模式,加以大胆创新,我们确定这次多媒体环境下欣赏探究型教学方案的教法为:创造气氛,示例剖析;巧妙点拨,启发想象;感悟理解,迁移强化;以歌词教诗文,拓展学习,活学活用(尝试写作)。

教学的重点是:感知“月”的意象,探究和品味其在诗歌等作品中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意蕴,尝试以“月”为话题进行诗文写作。

教学步骤分为:读与学(典型探究【《弯弯的月亮》第 2 册第 8 课】,理解欣赏,掌握规律);悟(领悟内涵,拓展迁移);写(以“月”抒情,固本提高)。

教学实施教学过程一、导入:实练引入新课,让学生提取信息(“月”)师:上课!生:老师好!(齐声说)师: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照常进行课前三分钟的练习环节。

下面进入“练兵场” ,请补写出以下横线上的诗句。

(出示投影)①_________________ ,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②古人不见今时月, __________ ___ 。

(李白《把洒问天》)③海上生明月,____________ 。

(张九龄《望月怀远》)生:(齐声回答)①“露从今夜白” ;②“今月曾经照古人”;③ “天涯共此时” 。

弯弯月儿总含情--古诗词中"月亮"意象例析

弯弯月儿总含情--古诗词中"月亮"意象例析
五、 清 幽 之 情
二、 思 恋 之 情
人们 常用 “ 花容月貌” “ 闭月羞花 ” 来形 容女性 的 美貌 , 所 以月亮常成为美人 的代名词 。如 : 《 上之 回》 中: “ 阁道 步行 月 , 美人愁烟空” 写 宫 中 一 女 子 于 夜深 人静之时 , 在“ 楼 台与天通” 的阁道上踏着月色徘徊 , 其忧愁 的是对 君王临幸得愿望一次 次化为泡 影 , 表 现出一位 缥缈似神仙 的愁美人形象。 《 长相思》 “ 孤灯 不明思欲绝 , 卷帷望月空长叹” 蕴含其中的思恋 之情
不 言 自明 。
“ 花前月下”是男女青 年倾诉爱情 的最佳场所 , “ 月下老人”是人们对美满 爱情 的企 盼, “ 花好月 圆” 更是人间美好 的代称 ,月亮作为爱情的象 征物 表明 纯美爱情会如 明月一般纯洁 , 永恒 。
三、 悲苦 之 情
王维《 竹 里馆 》 “ 独坐幽篁里 , 弹琴复长啸 。深林 人不知 , 明月来相 照。 ” 此诗 的意境 , 不仅 如施朴华评 价, 给人 以“ 清 幽绝俗 ” 的感受 , 而 且使 人感到 , 这一 月 夜 幽 林 之 景 是 如 此 空 明 澄净 ,在 其 问 弹琴 长 啸 之 人是如此安 闲 自得 , 外景与 内情融为一体 。 诗人在描 写周 围景色 , 选择 了竹林和 明月 , 是取其与所要显示 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相一致 。“ 明月来 相照” 在诗 中与 “ 人不知” 有对照之妙 , 也起 了点破暗夜的作用 , 增添一种宁静之美。王维《 山居秋暝》 “ 明月松 间照 , 清泉石上流 。” 这首诗 中明月 , 松树 , 清泉 , 石头在这 些 景 物 的映 衬 下 一 轮 明 月 高悬 空 际 给人 以无 比清 幽 之感 。 “ 月亮”在 中国古典诗词 中的魅力是 不朽 的 , 它 已成为古代诗词意境表达的重要载体 ,在月亮 中我 们体会人 间的离合悲欢。

一弯清凉月 几多幽情境——例谈古诗文中的“月意象”

一弯清凉月 几多幽情境——例谈古诗文中的“月意象”

以月传情
+ .+ + — +一 +



从古及今 ,在流传下来的古诗 文 中, 月意象” “ 出
钩残月会产 生“ 不堪” 的感觉呢?恐怕是残月唤起 了
现的频率非常高。月 亮作为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一种常 见之物 , 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他们或望月吟哦 , 情意
绵绵 ; 或临水掬月 , 兴致 万千 ; 睹月 不见 , 或 泣啼涟涟。 在历 史文化的传承 、 发展过程 中, 月亮经 过一代代 文
月亮可 以作为传 情的媒介 , 因为分隔两地之人都
能 见到 天 上 明月 , 以寄 情 于 月 。 “ 洲如 见 月 , 里 所 吴 千
“ 青楼君去后, 明月为谁 圆?” 罗邺《 ( 秋别》 由月圆而 )
人 不 圆( 圆 ) 出感慨 ;不 堪 分袂 后 , 月正 如 钩 。” 团 生 “ 残
。 ’ + 、
j _

传 发展过 程中, 月亮经过 一代代文人 雅士的 修饰润色, 形成了 特的 它独 价值取 { 摘要: 在历史文 承、 化的

; 向 和美学意 义。

.— +一 + .+


关 键 词 :月意 象 ” 借月造境 “
.+ .+ .+ .+ .+ . + .
文 写 作 的 一个 良性 循环 。
要学生 品尝写作成果 , 改变作文批 改的方式很重
要 。要 变教 师 的单 一 批 改 为边 评边 改 . 或是 学生 自评 、 自改 , 或是 在教 师 的 启 发 下 学 生 批 改 , 是 师 生 合 批 或
合改 , 或是 全班讲评 , 师要充分利用作 文讲 评这个 教 契机 , 激励 优生, 启发 差生 , 学生体会 成功的愉悦 。 让 教师批改 时, 要对学生的认识 、 还 个性感情 方面给予 关注、 热心指导。批 改作文的过程应是师生情感交流

望月思乡——《月之故乡》赏析

望月思乡——《月之故乡》赏析

望月思乡——《月之故乡》赏析一弯残月挂于天空,勾起了我思乡之情。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不管月亮变成什么形状,都寄托着我对故乡浓浓的思念。

秋风吹来,卷起片片落叶,似乎在诉说着什么。

月光下,满是凋零的枯叶,深秋到了,叶儿随风飘荡,似乎在寻找家的方向,带着那份牵挂与眷恋……秋天的雨似乎更伤感了,“她似乎是个多愁善感的姑娘”。

有人说秋天是充满了悲凉的,这点没错,但是又有谁注意过秋雨中的秋树呢?它们只是无力地低垂着头颅,还好,有雨的滋润。

也许,没有这场秋雨,它们会被这凄冷的风吹落。

月光总爱与秋色为伴,无情的月总能在这个时候出现。

在皎洁的月光下,秋色更显得娇美,又或许,是因为少了阳光的陪衬,这秋景才显得格外迷人吧!“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不仅诗人借助“月”抒发了思乡之情,就连捣衣声也道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一句千古传诵的名句。

看似平凡的语言,却让人们体味到了家乡的温暖与亲切。

在“今夜”的露水里,我仿佛看到了母亲轻柔的手,抚摸着我的脸颊。

在“故乡明”的月光里,我仿佛看到了父亲慈祥的面庞,还有他那如山般的父爱……古往今来,有很多诗人借助月亮表达思乡之情,在这当中,有杜甫,李白,孟浩然等人,而我喜欢的是李白的《静夜思》。

李白写的《静夜思》比其他任何一首诗都要好,那原因便在于他用月光作背景,把诗句描绘的栩栩如生。

尤其是第三四句,最是经典,那深沉,悠远的意境,是多少文人墨客所追求的?无疑,这是最经典的一句了,每当我想到这里,都会想起李白写的这首诗。

最可贵的是,李白没有去刻意描写他的思乡之情,而是通过这首诗让人们自己去想象,从而达到借物抒情的目的。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李白,一代伟大的诗人,一个豪放派的创始人。

他的诗歌浪漫、洒脱,还有他的思想,是多么高尚啊!可惜,好人不长命,诗仙也不例外。

《静夜思》可谓是诗仙绝唱了,同时,我们应该多学习李白那种敢爱敢恨的性格,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月光是那样宁静,不再像白天那样的喧闹。

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月亮,古今诗人最钟情的诗歌意象之一,频繁出现在古典诗词作品之中.为什么众多诗人对“月”这一意象情有独钟呢?月的意象与诗歌意境的呈现又有什么关系呢?苏轼《水调歌头》歌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这一意象寄托着诗人悲欢离合的主观情思。

一、悲——永恒、无常“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驻足“石头城”的秦淮河畔,仰望苍穹,一弯“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感慨系之。

月作为历史的见证,阴晴圆缺,循环往复,亘古不变,月在诗人眼中是“永恒”;石头城昔日繁华,今日萧条,可谓“无常”.在永恒与无常的鲜明对照中,在历史与现实的梦幻交错中,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世事无常,如烟似梦,往昔歌舞升平、雕梁画栋的故国金陵如今只能在追忆中重现——所谓无常;而春花秋月亘古不变-—所谓永恒。

春花秋月的良辰美景只能越发衬托出国破家亡、君王沦为阶下囚的悲哀。

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

虽年年岁岁“月”相似,却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生就如同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浪花一般,显得短暂而渺小,而明月、宇宙才是伟大而永恒的存在。

诗人以月作为人生的参照物,通过对月之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辨,抒发了绵绵无绝期的悲痛之情。

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悠悠万世,一轮皎洁的明月长挂碧天苍穹,毫不吝惜地倾泻着邈邈银辉,它晚升日隐,与人总是若即若离.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

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诗人不觉感慨系之,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把宇宙的浩瀚无际、时空的苍茫无限与人生的短暂渺小巧妙融合,抒发了永恒与无常之悲。

明月千里寄相思——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赏析

明月千里寄相思——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赏析

明月千里寄相思——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赏析发表时间:2014-05-29T14:10:29.607Z 来源:《素质教育》2014年2月第145期供稿作者:贾兰[导读] 月亮挂在夜空,离我们那样近,又那样远,始终可望而不可及。

贾兰贵州省轻工职业技术学院550001摘要:月亮挂在夜空,离我们那样近,又那样远,始终可望而不可及。

这中间隔着的,是文化的距离,是情思感悟的距离。

也许,透过下面对古诗词中有“月亮”意象的相思情歌的赏析,我们可以看清月亮的复杂表情,缩短与月亮之间的心理距离,对全面认识和理解诗人诗歌创作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个性特色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月亮相思意象傅绍良在《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一文中这样说过:“在情感寄托阶段,月亮已由独立的客观景物内化为人类情感的组成部分,创作主体以象征、移情等手法,将自我感情倾注到月亮意象上,主客体通过某种特定的感情活动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的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相思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

一、有离别和思念的相思。

白居易曾叹息“商人重利轻别离”,可生性浪漫的诗人们正好相反,常常为生离死别而叹息不已。

不管是与亲人、友人、恋人还是与故国家园的分离,当时的情怀都会在诗人心中久久萦绕——成灰亦相思,从而创作出大量的离怀诗。

早在诗经《陈风·月出》中,月亮就已经用来寄托恋人间的相思之情了,可见这一象征意义的渊源之久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则将相恋中的男女心态逼真地描写出来了。

二人相隔很远,心中爱的语言不能直接地向对方表达,只能望着月亮排遣相思之情。

杜甫在他的《月夜》中也曾写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诗的一开始是既突兀又形象:诗人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突然写起鄜州的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月亮是一种天文现象,但很多诗人把情怀都给了它,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1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古诗中的“月”含着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抒发思乡怀远之情。

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

比如李白的《玉阶怨》把月亮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三、对人生短暂的悲伤,抒发愁苦之情。

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在古诗中,月是有情绪的,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曹丕“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诗句表现了哀愁的心绪。

唐诗中有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凄清孤苦,还有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笔法空灵,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四、展示广阔情怀。

古人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品读中国古典诗歌之“月”

品读中国古典诗歌之“月”

品读中国古典诗歌之“月”“天涯同一月,笔下万千情”。

在月光世界里,中国人那根极轻妙、极高雅而又极为敏感的心弦,每每被湿润晶莹、流光迷离的月色轻轻拨响,一切的烦恼郁闷,一切的欢欣愉快,一切的人世忧患,一切的生离死别,便被月光无端地招惹出来,而人们种种飘缈幽约的心境,不但能够假月相证,而且能够在温婉宜人的月光世界中得以响应。

这一轮轮知情知义、多愁善感的明月,牵系着诗人们无限的情怀,成为古典诗歌中令人品味不尽的意象。

一、品读月光意象中的爱国之情古典诗歌中有许多篇都借月光表现了诗人胸怀天下,立志报国,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起即是一轮光耀千古的明月,明月之下便出现了一道千百年来横亘在边疆的城墙。

以这轮永恒的明月和这道无人的城墙为背景,诗人道出具体事件——万里长征人未还。

又以这两句为基调,发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月亮为意象,抒发了自己要保卫国家、建树功勋的爱国情感。

秦淮夜艳,自古有名。

乘着月色,杜牧来到了烟雾笼罩的秦淮河。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朦胧中,诗人听到隔江的歌女唱的亡国之曲《玉树后庭花》。

听着这早已使陈王朝寿终正寝的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对那些整日只知寻欢作乐腐朽而空虚的灵魂的憎恶和对国家日益凋零的忧患,月色之下,可见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二、品读月光意象中的励己之志翻开中国文学史长卷,文人的命运多蹇,贬谪似乎和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无不经受过贬谪的磨砺。

贬谪使诗人有接触、亲近大自然的机会,于是,多情的朗月便往往会抚慰他们经历过炼狱的心灵,使诗人沉醉其中,诗情联翩,感受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冲动。

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他一生中三次归隐,最后因不为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在古诗中,月亮通常是一种怎样的意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一、以“残月”写忧愁古人常以残月来衬托内心的痛楚与忧愁。

“残”本身就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残月这一意象则更加重了这份感伤与悲愁。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文天祥《酹江月》这是作者被囚禁之后,想想过去,面对当时的处境而产生的`壮志未酬的伤感与悲愁。

而这伤感与悲愁的宣泄,所借助的就是那“残月”,读来,使人深受感染。

借残月言愁的诗词很多,下面再举几例:1、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曹组《青玉案》2、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晚霞。

——仲殊《南柯子·忆旧》3、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牛希济《生查子》4、惆怅小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韦庄《荷叶杯》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二、以“明月”写忧愁古人常用明月来营造清丽、冷寂的氛围,用明月与亲人相离、恋人相隔等心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烘托相别之意,感伤之情。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词人为倾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营造了一种凄冷静寂的氛围。

作者心中那因思念而引发的感伤,也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比较委婉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借助明月写忧愁的词句也很多,下面再举几例: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2、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

——温庭筠《菩萨蛮》3、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苏轼《永遇乐》4、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5、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临江仙》三、以“淡月”写忧愁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谢逸《千秋岁》词人借助淡月这一意象,来写人们散去后莫名的惆怅,可谓形单影只,淡月相共,伤感无限!借助淡月来咏愁的词句还有:1、春啼细雨,笼愁淡月。

——卢祖皋《安清都·初春》2、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陈亮《水龙吟·春恨》四、借“新月”写忧愁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语文(心得)之浅析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中的“月亮”意象

语文(心得)之浅析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中的“月亮”意象

语文论文之浅析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中的“月亮”意象古往今来,月亮与无数的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没有清朗的月光,中国文学史上将会减少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唐诗宋词的意境也将会大打折扣。

在中国文人骨子里有着浓浓的恋月情结,对月光的描写讴歌,往往是唐宋诗人词人笔下重要的意象。

由于诗人的心境不同,诗人笔下的月也不同,有静态的月:清月、明月、圆月、残月等, 例如“三五明月夜,四五蟾兔缺”(《孟冬寒气至》),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有动态的月:月出、月涌、月升、月落、月亏等,例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的《旅夜书怀》;有不同时间的月:古月.今月、春月、秋月、夕月、晓月等.有不同地点的月:松月、萝月、林月、江月、海月、山月等,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也有各种形态的月:玉盘、玉轮、玉镜、玉环、玉钩等;如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还有月的各种别称:玉兔、玉羊、玉桂、玉蟾、蟾蝓、婵娟、嫦娥、素娥等;更有诗人对月的各种举动:望月、待月、邀月、揽月、劝月、弄月、步月、舞月、等,例如杜甫的《望月怀远》。

月亮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

现结合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古诗词,从营造意境和传达感情两个方面对高中教材中出现的“月亮意象”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一、营造意境(一)宁静、美好之境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营造一种宁静、美好的意境。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星星点点,特别的明净、清幽,在这样的月光下,在这样的氛围中,即使是劳动也变成了一种享受,所以浣女洗衣归来,渔夫下河捕鱼,具有诗情画意,此所谓“人在画中游”,人与自然和谐的融为一体,这样的宁静、美好之境,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向往不已。

浅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第一篇:浅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中的“月亮”意象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几首唐诗宋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人特别是诗人对月亮有一种独特的情感,他们对月亮的惊叹和月亮的深情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月亮情結。

看到月亮会触发他们的心弦,牵动他们的情思,勾起他们的遐想。

在这里我粗略地将这些古诗文中的月亮分为三大类。

一、遣怀之月看到月亮我们就会像一千多年前的大诗人李商隐一样,想到那位绝美的仙子嫦娥,会不由自主地去感受她的孤寂与落寞,和玉奚生一起发出“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感叹,于是月亮就成了“寒月”、“孤月”、“残月”,代表着一种无边的孤独和哀怨,寄托着人们的愁思和心绪,因此,借月遣怀是最适合不过的了。

李煜在《虞美人》中写到“春花秋月何时了”,“故过不堪回首月明中”,透过这样的“明月”、“秋月”我们可以想见一位亡国之君夜夜思念旧时江山的无尽痛楚。

还有那句流传千古的绝唱“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柳永的《雨霖铃》中的句子,一个“残月”烘托出了离别者的内心苦楚,使读者充分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一片悲愁难已的情怀,这一句字字写景,却字字含情,正所谓“一切景想语皆情语”。

像柳永一样,借月亮抒发离愁的还有那个被贬江州的司马白居易,在《琵琶行》的开头他就营造了一种悲戚伤感的氛围,当然这也离不开月亮,一句“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是茫茫江浸月”,将这种氛围烘托到及致。

李清照也是一个对月亮情有独钟的诗人,她在《一剪梅》中的一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顿时就将一种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渗透了出来,一切尽在月光中。

即便是高唱“大江东去”的豪放派词人苏东坡也没有忘记这轮象征着柔美,寄托着哀思的月亮,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高声吟诵“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以酒酬月,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中借江月抒发自己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二、吊古之月人生转瞬百年,短暂无常,而江山万古长青,明月永恒不变,面对它,唐代诗人张若虚发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照初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一弯清凉月,几多幽情境——例谈中学古诗文中的“月意象”

一弯清凉月,几多幽情境——例谈中学古诗文中的“月意象”

向往 不 已 。 2 冷 寂 、 感之 境 . 伤 醉不 成 欢 惨 将 别 , 时 茫 茫 江 浸 月 。 ( 别 白居 易 《 琶 行 》 琵 )

从 古 及 今 , 流 传 下 来 的 古诗 文 中 ,月 意 象 ” 在 “ 出 现 的频率非常高。月亮作为客观世界中存 在的一种 常见之物 , 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他们或望月吟哦 , 情意绵绵 ; 或临水掬月 , 兴致万千 ; 或睹月不见 , 啼 泣 涟涟。在历史 、 文化 的传 承 、 展过程 中 , 发 月亮经过 代代文人雅士 的修饰润 色, 形成 了它独特 的价值 取向和美学 意义 。一 首平平之 诗, 由于 “ 仅 月意象 ” 的介入和参 与, 就会使人顿然 为之动容 。 月有 阴 晴 圆缺 , 有 悲 欢 离 合 , 者 极 为 相 似 。 人 两 “ 青楼君去后 , 明月为谁圆? ( ” 罗邺《 秋别》 由月 圆而 ) 人不 圆 ( 团圆 ) 出感慨 ; 不堪 分 袂后 , 生 “ 残月 正 如 钩。 ( ” 唐求 《 邛州水亭夜送顾非熊之官》 诗人为什么 ) 面对 一 钩 残 月 会 产 生 “ 堪 ” 不 的感 觉 呢 ?恐 怕 是 残 月 唤 起 了他 的 孤 独 意 识所 致 。 月光清冷 , 与人 的凄凉 心情颇为 相似 。诗人 喜 欢 引 入 月 亮 加 以 渲 染 、 托 离 愁 别 绪 。 “ 长 杳 无 烘 天 隔, 月影在寒水 。( ” 王昌龄《 送李 十五》 以寒水里 的 ) 月 影 来 衬 托 离 人 的 孤寂 情 怀 。 月亮 与人 能共存 于 同一时 空 , 为 旅人 的伴侣 , 成 为 旅人解 闷 消愁 。“ 里 闻猿 叫 , 头见 月 时 。( 白《 峡 山 ”李 送 友生游峡中》夜行峡中闻猿清 啼, ) 免不 了要起羁旅之 思, 但幸有山月相照相随, 总算给人一点慰藉。 月亮 可 以作 为 传 情 的 媒 介 , 为 分 隔 两 地 之 人 因 都 能见 到 天上 明月 , 以 寄 情 于 月 。 “ 洲 如 见 月 , 所 吴 千里幸相思 。 ( 白《 张舍人之江东》 月 中有诗人 ”李 送 ) 寄寓 的情意在 , 友人一旦见月 , 便感知到 了诗人的情 意 , 而激 发起 对 诗 人 的 思 念 。 从 月亮能够拉近双方 的心理距离 , 轻因分离 造 减 成 的痛 苦 。 “ 山一 道 同 云 雨 , 月 何 曾 是 两 乡 。 青 明 ” ( 王昌龄《 送柴侍御》 不管 身处何地 , 穹之下 只有 ) 苍 个 月 亮 , 亮 是 两 人 共 同 的朋 友 , 同 的 寄 托 。 月 共 月 亮 温 和 、 顺 , 人 以归 附 感 。 “ 出惊 山鸟 , 柔 给 月 时 呜 春 涧 中 。 ( 维 《 鸣 涧 》 寓 动 于 静 , 画 出一 ”王 鸟 ) 勾 幅 富 有情 趣 的幽 雅 静 谧 的美 丽 图 景 , 人 发 出 身 处 让 其 中 该 有 多好 的感 慨 !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 的古诗文 中 ,月 意象” “ 出现 的频 率同样是非常高的 。正是由于“ 月意象” 的广泛 存 在 , 而 极 大 地 丰 富 和拓 展 了诗 文 的 内容 。 “ 意 从 月 象” 主要起 了两方面的作用 : 借月造境和 以月传情。

高中语文《一弯残月寄深情——探究解读“月”的意象》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一弯残月寄深情——探究解读“月”的意象》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

《一弯残月寄深情——探究解读“月〞的意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探究和理解“月〞的意象及其丰富的意蕴;学会以“月〞为话题进行诗文写作。

教学重难点:1.感知“月〞的意象,探究和品味其在诗歌等作品中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意蕴,2.尝试以“月〞为话题进行诗文写作。

教学方法:欣赏探究法〔即创造气氛,示例剖析;巧妙点拨,启发想象;感悟理解,迁移强化;拓展学习,活学活用〔尝试写作〕〕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实练引入新课,让学生提取信息〔“月〞〕请补写出以下横线上的诗句。

〔出示投影〕①___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②古人不见今时月,__________ ___。

〔李白《把洒问天》〕③海上生明月,。

〔X九龄《望月怀远》〕明确:①“露从今夜白〞;②“今月曾经照古人〞;③“天涯共此时〞。

师:刚才的这些诗句,它们都涉及到哪一个共同的物象呢?明确:“月亮〞。

“月〞是古诗词的重要素材之一,在这些古诗词中,文人的诗才连同他们的爱恨情愁,悲欢离合一直在历史的长河里流光溢彩。

二、学生自主探究和把握“月〞意象的主要内涵。

让学生开动脑筋,放飞思绪,从学过或看过的作品〔包括诗、词、文章,甚至歌曲〕中找出存有“月亮〞意象的句段,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可以分小组讨论交流,3分钟后再集中互相交流。

〔提示探究的方法如下:①找出和“月〞相关的句子。

②由点及面,找其它相关出现的景物〔意象〕。

③通过联想和想象,描摹诗人〔作者〕当时的表情和心情。

〕〔1〕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3分钟后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把握借“月〞寄托不同情感的作品,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与“月〞有关的诗文〔一〕“无情〞月〔指文化层面的月:横亘古今,跨越时空,见证着历史,印证着哲理—时空的永恒;个体生命的短暂。

〕〔千古亘远,深邃浩淼的宇宙意识〕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2.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高中语文诗词中对月的意象分析

高中语文诗词中对月的意象分析

高中语文诗词中对月的意象分析内容摘要:月意象朦胧美秋月愁绪当人们仰望苍穹,看到一轮明月高悬夜空,总会引发无尽的遐想与感慨。

古代的诗人更是如此,古诗中“月”这一意象随处可见,承载了不同的感慨和心绪。

高考诗歌鉴赏题目中,“月”这一意象也经常被考查。

下面我简单列举一些课本中出现过的有关“月”的诗词句: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屈原《离骚》)明明如月,何时可啜?月明里稀,乌鹊南飞。

(曹操《短歌行》)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江夔《扬州慢》)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从以上诗句我们可以看出,“月”的反复出现应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

在历史与文化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无数文人经过自己的加工赋予了月亮独特的含义与美学特征。

月亮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景物,为什么会备受文人的青睐呢?“月”意象的介入参与会起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呢?下面我们来一起进行分析:一诗歌中“月”的特点首先,我们先看一看“月”作为自然物象的一般特点,阅读一些课文中的诗词我们会发现,诗人笔下的月的形状或是圆的或是弯弯的,月光或是皎洁或是朦胧。

在她们上面承载了的主观情感后,她们成为了意象,这些意象组织在一起,往往就能塑造出一种优美、宁静、朦胧的意境。

这就是“月”这一意象的第一个特点。

因此文人笔下的月无一不是优美而耐人寻味的。

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这就鲜明地营造出一个秋日的傍晚,以明月为背景的一幅和谐、宁静的生活画面。

其实,不仅古人爱这样写月,现当代作家也爱把月写得优美而朦胧,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我们便可体会到月光下的朦胧美。

其次,古人特别喜欢把秋与月联系起来,他们所描绘的月亮很多都是“秋月”。

山东省威海二中高三语文 一轮明月寄深情 鉴赏 月 的意象主题单元设计 教案

山东省威海二中高三语文 一轮明月寄深情 鉴赏 月 的意象主题单元设计 教案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鲁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古诗文诵读》(上下册)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他
关于月亮的传说的文章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课下用一节课时间阅读至少 10 首诗,积累相关的诗句,课前完成“关月诗句积累达标检测”) 1.小组内交流阅读成果,每组选一位同学发言背诵找到的有关月的诗句。 2.老师组织交流:你了解到了哪些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
(投影汇总、补充相关知识) 3.组内讨论:你觉得月亮的哪些特点吸引了千年前的文人墨客?请结合具体的诗句来论证。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 题中要评价 1.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知识总结全面、准确。 的学习要素 2.发言积极大胆,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和所使用的 3.能通过阅读分析概括不同诗人笔下月亮不同的特征。 评价工具或
方法)
专题二
专题二:诗歌中“月”承载着怎样的情感意蕴。
所需课时
课上 1 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通过阅读,研究探讨月亮在诗人笔下承载着什么样的情感意蕴,结合表现手法等角度去体
主题单元问 题设计
1.“月”的意象有怎样的原始意蕴? 2.诗歌中的“月”有怎样的情感意蕴? 3.怎样理解相同意象的不同风格形成的原因?
专题划分
专题一:走进充满诗意的“月”,追本溯源——“月”被青睐的原因。 专题二:诗歌中“月”承载着怎样的情感意蕴。 专题三:运用比较法探究相同意象却不同风格的原因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养成团体合作意识。 2. 学习诗人或浪漫或现实的精神情怀,养成善于观察、善于运用的习惯。 3.提高对诗歌和写作的热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探究和理解“月”的意象及其丰富的意蕴;学会以“月”为话题进行诗文写作。

教学重难点:
1.感知“月”的意象,探究和品味其在诗歌等作品中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意蕴,
2.尝试以“月”为话题进行诗文写作。

教学方法:
欣赏探究法(即创造气氛,示例剖析;巧妙点拨,启发想象;感悟理解,迁移强化;拓展学习,活学活用(尝试写作))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实练引入新课,让学生提取信息(“月”)
请补写出以下横线上的诗句。

(出示投影)
①___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古人不见今时月,_____________。

(李白《把洒问天》)
③海上生明月,。

(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确:①“露从今夜白”;②“今月曾经照古人”;③“天涯共此时”。

师:刚才的这些诗句,它们都涉及到哪一个共同的物象呢?
明确:“月亮”。

“月”是古诗词的重要素材之一,在这些古诗词中,文人的诗才连同他们的爱恨情愁,悲欢离合一直在历史的长河里流光溢彩。

二、学生自主探究和把握“月”意象的主要内涵。

让学生开动脑筋,放飞思绪,从学过或看过的作品(包括诗、词、文章,甚至歌曲)中找出存有“月亮”意象的句段,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可以分小组讨论交流,3分钟后再集中互相交流。

(提示探究的方法如下:①找出和“月”相关的句子。

②由点及面,找其它相关出现的景物(意象)。

③通过联想和想象,描摹诗人(作者)当时的表情和心情。


(1)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3分钟后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把握借“月”寄托不同情感的作品,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与“月”有关的诗文
(一)“无情”月
(指文化层面的月:横亘古今,跨越时空,见证着历史,印证着哲理—时空的永恒;个体生命的短暂。

)(千古亘远,深邃浩淼的宇宙意识)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2.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3.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冥王宫里人。

”——李白(《苏台览古》)
4.“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
6.……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二)“多情”月
(指丰富意蕴的月:愁绪的月(离愁与孤寂);情爱的月;藉满乡愁的月等等。


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柳岸残月:柳公等借月抒离情。


2.……岁寒无与同,明月何胧胧。

展转眄枕席,长簟竟床空。

……—潘岳(《悼亡诗》)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
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5.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沈如筠《闺怨》
(倾诉无人的隐恨和无尽思念)
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7.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李白《长相思》(孤寂,寒冷,落寞,无奈)
8.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凄恻孤寂)
9.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李白《鹦鹉洲》
(怀才不遇的孤苦和对黑暗社会不重视人才的控诉)
10.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
(壮志难酬、宏图难展、无人可与共语的极度的寂寞孤独之情。

表面自得其乐,背景却无限凄凉,撼人心魄的是无与伦比的孤独感。


11.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世上难觅知音的孤寂心情)
12.“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叹逝情,爱不再)
13.(企盼通月同心达意/深情祝愿)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孟郊《古别怨》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14.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痴恋情深)
15.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爱的惆怅迷惘和不变的深情)
16.(思乡之月,特别是元宵月和中秋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17.季羡林《月是故乡明》一文中的语段:
每逢望月(每月十五),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

(2)小结学生找到作品中与“月”有关的主要意蕴:(学生边归纳,老师边出示投影)
点拨:A、乡愁(《静夜思》)
B、离愁(《雨霖铃》)
C、相思(《一剪梅》、歌曲《明月千里寄相思》)
D、孤寂(《月下独酌》)
三、拓展实践:“月下我人我文我情”(我手写我心)
月华抚慰过前人的心灵,同样也在抚慰着我们的心灵。

面对着月华,你心中也会涌起万般思绪吧,那么请同学们以“月亮”为寄托物,写一段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

(最好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5分钟后,让学生宣读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学生一起点评。

示例:
1.“无言地醒来,回首一夜的忧愁,却只剩倩丽的月影,叹出101次的伤感,又吟唱起天涯人的伤心,一切只因心中的明月在现实的死水中淡淡地浮现。

无言,一切都将依旧,至死方休……”
2.“月是故乡的魂,是游子心中永不灭的太阳。


3.“无限风光无心赏,寂寞艳阳几时还?独坐倚栏长盼望,长空处,今夜残月挂。

鸦叫一
声破夜阑,孤孤身影怎成双?无奈人生多苦况,破晓后,昨日不再来。


4.这是由活力十足的小溪、热情奔放的月亮和兴趣盎然的树丛所组成的大型舞会。

活泼的溪水从高高的山巅上流下来,柔和的月光为它染上了一层独特的纯洁色彩。

在这样活跃的溪流面前,原本安静的月似乎已经动情,抢着成为小溪的舞伴。

山麓上的树丛被愉悦的月光所感染,它们蠢蠢欲动,想加入那快乐的舞会。

四、教师总结和寄语
由此可见,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她创造了许多优美的意境,成为人类相思等情感的载体,她既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也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还是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还可以是岁月的见证,成为永恒的象征。

正谓“今人犹见旧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同看明月皆相似。


在这里,让我们相约下一个月圆夜,一起再去拜访“月”姑娘,再来一次月下漫步,欣赏无边的月色吧。

最后祝同学们月圆,人圆,梦更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