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范例)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流程设计图文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西汉建立后,西汉建立后,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班固《汉书·食货志第四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chún sì 驷: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而将相 或乘牛车。
——班固《汉书·食货志第四上》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授 课 人: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初中部 田 玲 指导审核: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初中部 金 波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社会是否稳定的关键,难道不是在于有没有好的谋略吗?
谢谢 看
收
谢
谢 感收
谢看
谢谢 看
谢谢,收精品课件
资料搜集
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
都
城:长 安
建 立 者:刘 邦
一、西汉的建立
汉朝又称两汉: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东汉(公元25年——220年)
汉高祖
“汉并天下”瓦当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西汉建立后,西汉建立后,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班固《汉书·食货志第四上》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增加农业劳动力。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二、休养生息政策
知识拓展 在中国古代,田赋是农民向国家缴纳的主要赋税。西汉初,汉高祖实行“什 五税一”,即农民将收获物的十五分之一上交国家。与秦代相比,农民的负担大 为减轻。这一政策,对恢复农业生产、鼓励开垦荒地等有推动作用。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包括西汉的建立背景、汉高祖刘邦的崛起、文景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情况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比较感兴趣,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知道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背景和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该时期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促进学生互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教案:详细记录教学过程和内容。
3.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等。
4.练习题: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为什么会被推翻?西汉的建立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2.呈现(10分钟)介绍汉高祖刘邦的崛起,讲解西汉的建立过程。
引导学生关注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3.操练(10分钟)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刘邦建立汉朝、文景之治、汉朝的对外关系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汉朝的对外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人物关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线索,梳理人物关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了解汉朝的对外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汉朝的对外关系。
2.教学难点: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历史图片、地图、人物关系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历史故事、视频等素材,丰富教学手段。
3.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设计1:3.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探究、归纳、总结
课型
新课
教学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备注
【新课探究】
一、学习目标
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的政策和“文景之治”。
二、学生自学
自学指导1:阅读教材51-52页“西汉的建立”,回答问题:
1.时间:。
2.人物:。
3.都城:。
自学指导2:阅读教材52页“休养生息政策”,回答问题:
1.背景: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目的:为了,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的政策。
3.具体措施有:
(1)下令“”,让士兵还乡务农;
(2)将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
(3)鼓励农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和兵役。
4.评价: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
C.政治腐败,灾荒连年 D.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
5.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
A.力倡节俭 B.大兴文治
C.休养生息 D.平抑物价
【课后反思】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题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授课年级
七年级
周次
授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的政策和“文景之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秦汉两朝政策的对比,掌握对比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
秦汉两朝政策对比,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认识。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上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上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上第11课的内容。
课文主要介绍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地展现了西汉初年的困境以及文景之治时期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西汉时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秦朝的灭亡和楚汉争霸的历史背景。
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历史的研究兴趣浓厚,可以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认识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和平稳定、勤政爱民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基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难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及其意义,文景之治时期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氛围。
2.史料教学法:运用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地图:展示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地域范围。
3.史料:关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史料片段。
4.视频资料:关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短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资料,简要介绍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高效备课系列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 11 课。
从内容上看,以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为题目设置了三个板块: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它们互为因果关系。
西汉的建立是“休养生息” 政策的前提,“文景之治”是前两个板块的结果。
学习这三部分内容,还要了解秦末的社会形势与秦朝灭亡的原因,突出了历史史实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从汉高祖到汉景帝之间的这段历史,是社会经济从凋敝走向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经过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主观意识,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这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秦朝兴亡的史实,对于秦朝速亡原因有一定认识。
不同程度接触过有关汉高祖的史实,但对“文景之治”缺乏了解。
对于一些专业术语难以理解,需要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
古文功底较弱,欠缺独立分析文言史料的能力,需要教师合理引导。
【教学目标】1.通过识读图文信息等理解休养生息政策,了解“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2.通过对休养生息政策的学习,认识该政策是汉初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汉初统治者善于以史为鉴的政治智慧。
3.通过对比秦始皇和汉文帝治国政策,理解关注民生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重点:修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难点:通过历史现象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学会以史为鉴。
【教学方法】:五步六学,同桌互助【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学)视频导入播放《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教师指出:“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这是唐朝诗人王玮所作《咏汉高祖》中的诗句。
刘邦取得全国政权,建立了汉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1课。
教材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内容包括:刘邦建立汉朝,汉朝的统治政策,文帝和景帝的治理,文景之治的表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来帮助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历史人物的特点等方面需要加以引导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难点:文帝和景帝的治理策略,文景之治的表现。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基本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帝和景帝的治理策略,归纳文景之治的特点。
3.案例分析:通过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景之治的表现。
4.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历史地图:展示西汉疆域变迁的地图。
4.参考资料:相关历史文献和论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如秦朝的衰落、楚汉争霸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0分钟)介绍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重点讲解刘邦称帝、定都长安等关键事件。
引导学生了解西汉的建立。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文景之治的基本内容。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附学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教学重、难点】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难点:“文景之治”【教学过程】复习导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战争?结果如何?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朝究竟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楚汉战争的结果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
)一.西汉建立刘邦胜利后,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刘邦即汉高祖。
西汉建立后,面临什么样的形势?汉朝是如何实现巩固统一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讲授新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要,了解本课的内容和汉朝兴衰的历史框架。
二.文景之治西汉初年,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势呢?布置学生阅读课本76页小字内容,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地方和中央两个层面回答。
(地方: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荒芜,粮价飞涨,百姓卖儿卖女或者自卖为奴;中央:国库亏空,皇帝要配齐四匹一样的马拉车都办不到,丞相和将军只好坐牛车。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呢?(除战争因素外,还要引导学生回忆秦的暴政及其表现内容,从而引出百姓痛恨秦朝的做法。
)师生共同探讨课本的“议一议”:面对这样的局面,为了安定和巩固政权,统治者的党务之急是什么?投影课本“读一读”:教师解释其大意:因百姓痛恨秦朝的做法,丞相萧何顺应民情,全部废除,重新开始。
历史七年级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初中20 -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设计局面,恢复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已迫在眉睫。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阅读史料和课文,得出答案,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教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教师:秦朝的事业是在短短十几年中完成的,这使秦的统治存在急政暴虐的弊端。
秦始皇在残酷剥削、压迫人民的条件下,完成了他的统一大业,但已经埋下了统治被颠覆的因素。
秦二世即位,进一步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生产力严重破坏,社会矛盾激化。
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接踵而至的是漫长的楚汉战争。
这场战争使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人口减少,土地荒芜,经济凋敝,人民流离失所,物价飞涨。
教师:面对这种残破的局面,汉高祖刘邦把恢复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作为自己首要的任务。
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休养生息政策教师:我们看看汉高祖采取了哪些休养生息的政策?学生甲:“兵皆罢归家”;学生乙: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学生丙:轻徭薄赋。
教师:“兵皆罢归家”,从军者归农;号召在战乱中流亡山泽、因饥荒沦为奴婢的人各归本土,一律免为庶人;发展农业,减免田租,十五税一;减免徭役及兵役等。
这些措施一方面使国家统治秩序得到稳定,另一方面使曾经脱离生产的农民回到了土地,并得到了相应的生产条件,这样汉初的经济逐渐恢复起来。
教师:汉高祖死后,到了他的儿子文帝和孙子景帝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
大家通过表格比较一下汉高祖时期和文景时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和意义。
“文景之治”教师:到了文帝和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采取了哪些措施?。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的第一单元第三课,主要介绍西汉的建立和汉初的盛世局面“文景之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西汉的建立:介绍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的历史事实。
2.黄帝和炎帝:讲述黄帝和炎帝的贡献,以及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3.尧舜禹的传说:介绍尧、舜、禹的传说故事,以及他们的贡献。
4.文景之治:阐述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以及出现的盛世局面。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古代历史人物的认知可能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同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黄帝、炎帝、尧、舜、禹等古代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认识“文景之治”的出现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献资料的查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历史人物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黄帝、炎帝、尧、舜、禹等古代历史人物的贡献,以及“文景之治”的意义。
2.教学难点:对古代历史人物贡献的理解和“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意义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案例教学:以黄帝、炎帝、尧、舜、禹等古代历史人物为例,分析他们的贡献,使学生更加生动地理解历史。
3.文献资料查阅: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培养他们的资料查找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教材通过介绍刘邦建立西汉、文景之治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西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以及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
教材还通过插图、图表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较为表面,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思考,理解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以及文景之治对西汉时期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理解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
2.教学难点: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文景之治对西汉时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以及文景之治对西汉时期的影响。
4.情景模拟: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扮演文帝、景帝等角色,亲身体验治国策略的实施。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辅助材料:历史图片、图表、视频等。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导入观看视频:中国通史——西汉初的统治困境设问:西汉王朝是如何建立的?汉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二、整体感知,知识架构阅读本课内容,根据提示,制作本课的思维导图。
三、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楚汉之争任务一:识读地图,阅读教材,简述楚汉之争的经过,并分析楚汉之争的性质。
观频、思考问题阅材,完成思维导图识图、阅读教材,简述楚汉之争过,并分析其与秦末刘邦项秦末刘邦、项羽农民起义是一场反对秦朝残暴统治的正义的农民起义 楚汉之争的性质:双方为了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的征战。
(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内部的争斗。
2.成败原因及启示任务二:研读相关史事,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刘邦胜出的原因,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相关史事: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除去秦法。
’秦人大喜,民心安定。
后来,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
这三人都是杰出的人才,我重用他们,这就是我得胜的原因。
项羽: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失败 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成功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重用贤才,统治才会长治久安。
3.西汉建立任务三:识读地图,观察图片,阅读教材,完成西汉建立的相关信息。
西汉疆域羽起义性质的不同阅料,分析刘邦项羽成败的原因,从中感悟启示识图,观察图片,阅读教材,梳理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汉并天下”瓦当 “与天长久”瓦当图片简介:瓦当是古代建筑中屋顶每行瓦最前端的挡片,起到遮挡和装饰的作用。
这两块西汉时期瓦当,一块刻有“汉并天下”,另一块刻有“与天久长”,反映了西汉统一全国以及长治久安的寓意。
西汉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 都城:长安 建立者:刘邦(汉高祖) 四、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1.背景任务一:研读史料,说说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着怎样的统治困境?材料: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
教学设计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汉高祖“休养生息”的政策、措施,及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好处。
归纳汉初的统治政策,理解“文景之治”的含义。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资料→理解大意→逻辑思维→得出结论(论从史出)通过《汉武大帝》的主题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理解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势力,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文景之治”的重要性,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怎么理解“修养生息”政策,为后来的汉武大帝的大一统,巩固了基础?教学难点:“文景之治”。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1、组织学生品析、对比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诗句和“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
师:秦始皇师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期望自己的统治能千秋万代,但秦朝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仅存在短短的15年,那为什么秦朝只是昙花一现,又迅速走向灭亡了呢?2、师:“伐无道,诛暴秦”从这句话中可看出秦朝是怎样被推翻的呢?(农民起义)为什么秦朝末年农民会起义呢?(秦末残暴的统治)让学生通过对比诗句和童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设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导入新课。
【自主预习】一、秦的暴政请学生浏览书本,并出示阿房宫、秦始皇兵马俑、长城有关图片,组织学生思考归纳出秦始皇的暴政。
师: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更加残暴,残杀兄长大臣,与赵高狼狈为奸。
请学生讲述成语“指鹿为马”。
教师例出秦的暴政的四个方面: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秦二世更残暴。
师:如此残暴的统治,老百姓苦不堪言。
秦朝的统治得不到农民的支持,所以必然导致农民起来反抗,掀起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二、秦末农民起义1、前期:陈胜、吴广起义。
(1)课件展示《大泽乡起义》“揭竿而起”片段。
让学生主动参与感知历史,体验历史。
3.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重点难点】重点:休养生息政策。
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汉文帝亲尝汤药西汉时期的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从小就奉行孝道。
刘恒被封为代王时,生母薄太后跟随他住在一起。
刘恒与母亲感情深厚,倾心侍奉母亲,尽力让她感到快乐和满足。
然而薄太后身体虚弱,常患病,连续三年都卧病在床。
三年里,汉文帝每日勤理朝政,下朝后便衣不解带地陪伴在薄太后病床前。
给太后煎好的汤药,他总要亲自尝过才放心让母亲服用,唯恐药饵失调。
那些日子里,汉文帝往往通宵达旦,陪伴在母亲身边。
汉文帝的仁义和孝心感动了天下人,加上他治国有方,国家一派兴旺景象,与后来的汉景帝一起开创了历史上“文景之治”的繁荣时代。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了解这段历史。
新课探究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楚汉之争(1)【问题探究】秦灭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有何变化?答案提示:时期代表的阶层战争目的利益对象秦亡前被压迫的农民阶级推翻秦的统治国家和人民秦亡后新的统治阶级争夺国家统治权个人(2)【问题探究】四年的“楚汉之争”为什么最终获得胜利的是力量相对薄弱的刘邦?答案提示:①人心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得到了百姓的拥护;②善于用人,比如韩信、萧何等;③骄兵必败,项羽败在过分骄傲上。
(3)【问题探究】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提示:①目的变化:秦亡前,他们的目的是推翻秦的残暴统治;秦亡后,他们的目的是争夺国家统治权。
②阶级立场变化:秦亡前,他们站在统治阶级的对立面,自然要反秦;秦亡后,他们实际上已上升为统治阶级,这个立场自然主张重建以自己为核心的统治秩序。
2.西汉建立(1)刘邦建国①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一、设计立意
“文献阅读”是学习历史和培养历史认知,形成历史思维的必备能力,是进行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关键能力与方法。
我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史记》、《新语》、《汉书》等文献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汉代历史记载。
但是,由于事境变迁,现代人需要读懂古代文献,必须进行古文阅读训练,掌握一定的文献阅读方法。
通过本课,希望引导学生习读历史文献片段,理解文献含义,利用文献对汉初的社会现象进行判断和解释。
二、教材分析
西汉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但是,汉初的社会却是经济凋敝,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不安,是汉初的统治者们经过70年的“休养生息”,才使社会经济由恢复进入发展阶段,人民生活安定,从而为后来汉武帝的大一统,开创西汉盛世奠定了基础。
学生学习本课,能体会上承秦末战乱,下启汉武帝一统盛世的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重要性。
本课所提及的“文景之治”,是学生学习到的第一个天下大治,对后面的盛世的学习都有
借鉴作用。
三、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1、课程标准:
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2、教学目标:
(1)在《西汉疆域》示意图中,指出西汉都城地点,并能说出西汉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
(2)仔细分析《汉书·食货志》的一段材料,查找部分文字含义,理解材料中指出的汉初的社会景象,分析出现这种景象的原因并根据分析推理汉初统治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3)根据材料,分析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及探讨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根据情景再现,具体体会汉初休养生息的内容,分析休养生息政策带来的好处。
(4)根据材料,分析文帝、景帝为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所采取的措施,思考:一个时期出现天下大治的局面的共同因素,理解“天下大治”出现的共同历史规律。
3、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1)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解决措施:着重分析文献材料,通过论从史出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2)难点:文景之治。
解决措施:通过分析文献材料、
讲述人物故事、观看历史动画短片,归纳总结文帝、景帝为继续施行休养生息所采取的措施及表现。
四、学习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对汉朝时期的历史有粗浅的积累,但对休养生息、“文景之治”等专业的历史词汇则缺乏认识。
与此同时,七年级学生的古文识读能力普遍偏弱,在阅读古代文献材料时容易出现障碍。
因此,依据课标的基本要求,在古代文献上精心选材,围绕本课中心思想对教材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重新组合,激发学生的想象,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讨。
五、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活动:
播放《楚汉传奇》“四面楚歌”片段,播放后自动切入“西汉疆域”示意图。
提出问题:经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谁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请说出汉朝建国的三要素。
学生活动:
观看《楚汉传奇》“四面楚歌”片段,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观看相关影视剧,没有做好准备的同学能迅速做好上课准备,同时学生也能迅速进入有历史感的历史课堂。
学
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研读材料3和材料4,根据书本并参考材料,从多个角度思考并回答问题,认真讨论。
设计意图:
首先是继续材料研读来让学生理解休养生息政策提出的原因,以及政策的内容和实施的结果,对休养生息政策做一个全面总结。
其次,材料跟情景再现模式结合,避免材料过多学生疲倦现象,活跃课堂气氛。
【环节三】“文景之治”
教师活动:
休养生息政策是西汉建立后统治者实行的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政治的目的。
汉高祖去世后,后继者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实行这一政策。
他们为了继续推行这一政策,采取了哪些巩固措施呢?
通过材料5、6来分析发展生产的措施,通过材料7、8讲述汉文帝勤俭治国的故事,通过视频缇萦救父来分析文景宽邢的措施。
最后通过材料9,来进一步分析景帝后期国家出现的社会景象。
这里需要重点分析出现天下大治现象的共同原因,从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三个方面来分析,总结规律。
学生活动:
阅读材料6,思考并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7,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文帝的故事你。
观看视频,理解文景帝宽邢的措施。
总结文帝、景帝为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而采取的措施。
阅读材料9,有梯度的思考文景之治出现的现象,分析原因并总结规律。
设计意图:
通过材料、讲故事、看视频等多种形式来活跃课堂,在梯度思考问题的同时多维度的让学生感受并体验历史。
最后,注重总结历史规律,通过“文景之治”,可以发散到其它的“天下大治”出现的共同因素。
课堂小结:
汉初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使得汉初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也带来了一个总体上“天下怀安”的政治局面,为汉武帝施展宏伟的抱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教学反思:
1、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根据材料,梯度设计问题,学生能够最大化的消化和吸收材料,并积极思考和讨论。
其次是通过多个维度去反映和展现历史场景,例如视频、具体材料、故事讲述和情景再现等,学生能通过不同方面去感受和体会。
2、本节课最大的问题也是材料的引用。
古代文献材料的阅读对学生的语文水平有一定的要求。
对于古文水平高,思维能力活跃的学生,这样的课堂如鱼得水。
但是对于水平一般,上课更喜欢听故事的学生,会显得有些沉闷。
3、笔者在不同的班级试讲,出现效果各不相同。
对于整体比较活跃的班级,应将更多的时间放在思维拓展讨论上;对于一般的班级,应将重心侧重于故事讲述、问题回答方面。